辉煌中国六观后感(分享8篇)。
辉煌中国六观后感 篇1
听说过无人驾驶,可您见过“移动包厢”吗?科学家们又是如何在地球上造出第二个“太阳”的呢?
没有方向盘、没有刹车的汽车何时能开上大街小巷?几十万年的运算时间如何缩短为几秒钟?不可破译的量子密码是否真的绝对安全?这些曾经想都不敢想的高科技如今正逐渐地进入我们寻常百姓的生活。
都说创新引领发展、塑造梦想,也带来自信与自豪。近日,我观看了央视大型纪录片《创新中国》,这是世界首部采用人工智能技术配音的大型纪录片。它关注最前沿的科学突破,聚焦信息技术、新型能源、中国制造、生命科学、航空航天与海洋探索等前沿领域,如:“纳米发电”、“火箭发动机”、“人造太阳”、“盐碱地改造”、“人工智能”等等。看着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得到尊重,看着外国人从拒绝中国参加空间站的研究,到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自豪之情由衷而发。
本片借用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记录了当今中国正在发生的充满激情活力、才思不竭的创意,看到闻鸡起舞的干劲和永无止境的追求。
快递员从来就不是个平均文化水平很高的职业,江西赣州作为一个非著名三线小城,快递员们的文化水平那更是可想而知。
影片中快递小哥A看到无人机操作面试手册的时候就感觉“要求太高了”“我们这种非专业人士根本搞不来”。
而有的人会说“我不这么认为”,“我的优势就是工作在第一线”,“我看到这个机会,一定会去争取”。
说这番话的陶文斌可能不知道物流无人机的应用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但他知道这对自己的意义。不论是中科院院士还是普通的企业从业人员,在每一个或陌生或熟悉的领域,他们用实际行动和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主动接受新思想并敢于创新勇于开拓,才能更加自信的面向未来。
当我惊叹于高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禁有了忧患意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如果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终究是要被淘汰的。看看身边有那么多人,正在为了或伟大崇高,或简单执着的理想而不懈的努力与奋斗。而我们却常常还在消磨珍贵的美好时光,哀叹抱怨工作、生活的不如意。
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却感觉自己如井底蛙一般,没有深刻的感受到时代变迁。这部纪录片不仅让我看到了国家的进步、科技的创新,同时也让我感到自己在新知识、技术领域的无知和局限。法国著名思想家、数学家笛卡尔说过: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只有树立信心,勇于挑战,不断学习,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来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工作的需要。
有人说,探索者无畏,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辉煌中国六观后感 篇2
《论语》记载,子夏向孔子请教《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的涵义,孔子从绘画角度将这句话解释为“绘事后素”,即先铺白底,再绘图画。子夏深受启发,继而进一步从修身的维度作出阐释:“礼后乎?”意即先修仁心、再学礼乐,赢得孔子的赞许。
对比诸子典籍不难发现,《论语》并非全是孔子一人之言。不少发人深省之言,往往出自弟子口中。正如上面这个故事,弟子之所以能在讨论中畅所欲言,与孔子教学中倡导的创新意识密不可分。他不止一次鼓励弟子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一旦有新观点涌现便大加赞赏。鼓励创新、肯定创新的导向,营造开放、平等的创新氛围,激荡许多启迪人心的思想。
教育离不开创新精神,经济社会发展又何尝不需要创新文化的滋养?20世纪初,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以实现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创新可以促进发展,那么创新又靠谁来推动?某管理咨询公司曾对1000家创新公司做过长期调查,发现企业的财务业绩与创新投入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真正决定企业创新能力强弱的是软性因素,即企业自身是否拥有培育创新文化的土壤。实践证明,推动创新,关键在于以创新文化去激励企业与个人的创造活力。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不凡征程深刻地说明: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仅仅体现于经济发展不断创造奇迹,其本质乃是发展理念的嬗变、社会文化的跃迁。40年思想解放,创新精神、创新文化已经内蕴于国家的发展道路,正在释放着日益强劲的动能。
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大个头”也有“阿喀琉斯之踵”。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面对科技创新的短板,亟待我们进一步培育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更好激发蕴藏在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及亿万人民之中的创新能量。展望未来,随着创新日益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必须迈出大力培育创新文化的坚实步伐。
文化的发展变迁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形成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创新文化不是无根之木,它的成长,既需要涵养崇尚创新的“制度水源”,也需要充盈鼓励创新的“制度空气”,更需要打造支撑创新的环境载体。“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把对创新文化的追求融入日常生活,将不利于创新的绊脚石一一搬走,孜孜以求、不懈奋斗,我们就能推动创新文化蔚然成风,以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铺展高质量发展的美丽画卷。
辉煌中国六观后感 篇3
利用寒假空档时间观看了纪录片《创新中国》,该片共分六集: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拍摄了当今中国各个领域的最新创新成果。在这些创新成果中,有些是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的,也有在想象中未曾实现的,有我们已经在使用却不知来之不易的,也有还处在攻克难关道路上的。
观看第一集信息时,我就被纪录片的精彩内容深深吸引住:顺丰的无人机投送、无人驾驶汽车、互联网农业、阿里云等等,贴近生活却又感觉不可思议,让我不禁感叹大数据时代信息应用的触角已经探向每一个角落。
当我认真看完六集,感触颇多,《创新中国》如同科普宣传片,将中国最顶尖的创新技术、最出色的创新成果、最有想法的创新人才,一一展示了出来。从这部纪录片里,我不仅能看到这样那样的最新创新成果,我更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的骄傲和自豪。
《创新中国》带给我振奋人心的自豪感和无限的期望。曾几何时,中国虽享有悠久的文化传承,拥有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但在世界的舞台上,只是一个饱经沧桑与战火,刚刚获得新生的落后国家。值得我们自豪、能让我们吹嘘的,只有在文字与传承中拥有的历史。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一直被贴上价格低廉、质量低、品质差的标签。但在当今的中国,我们看到了中国人、中华民族拥有的底蕴与力量,看到了中国在世界舞台崛起所带来的影响,看到了学成归来、不忘祖国的科学家,看到了敢做敢拼、敢为人先的企业家们。中国制造已经真正实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当然,我们还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世界依然处在一个高速发展、飞速变迁的时代,我们不能沾沾自喜、狂妄自大,在其他更多领域,中国依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仍在追随国外的先进脚步。我们的身边需要涌现出更多的人,为伟大崇高的理想或简单执着的追求而不懈努力、艰苦奋斗。
我努力让自己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自我反省,人生的岁月已走过半程,我却不时在消磨珍贵、美好的时光,满足于现在安逸的生活,丢失了更崇高的追求。一个人、一个团队、一家企业、一座城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描绘着我们共同的未来。为了梦想,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辉煌中国六观后感 篇4
回顾历史,中国有无数次“革命”。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孙中山的建立共和,五四运动打到孔家店这些都没有挽救中国,最后还是社会主义挽救了中国。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建党时共有53名党员,中共一大只有13名代表,在1927年南昌起义28000多人只剩下800人后才建军,在22年后中国共产党拥有了百万雄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成立了,但是国民生产总值低下,1952年我国工业水平低于英国1800年、法国1890年的水平。人口平均只及英国18世纪后期的水平,相差将近200年。但是中国国力增长非常的快,经济建设取得极大成就。直达2004年,经济总量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05年连续超过英国、法国,2008年超过德国,到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苦难之后是辉煌,不经历苦难,哪里来辉煌?历史给中国共产党人的磨难,超过了所有其他政治团体和党派。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谁也不会想到就是那个仅仅只有50人的`小团体、小组织,渺小的力量,迅速发展壮大,更是成为了中国以后发展的领导力量。在异常艰苦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华民族就像是一只浴火的凤凰,在历经了苦难和挫折之后走向辉煌与胜利。这靠的是一批不怕苦、不怕死、脚踏实地、一心一意为了人民群众的共产党人,靠的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不禁感叹到:生活在现在的和平年代的我们,已经无法想象天上敌机轰炸,地上敌人围追堵截是什么样的场景;也无法想象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中翻过皑皑雪山,淌过湍湍急流是何等的危险。想想现在的我们,那种精神、信仰不正是我所缺的吗?口袋富足了,精神却匮乏了,房子变大了,心灵却渺小了。我们读着历史,却在忘记过去,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党的苦难与辉煌吧,让他们来洗涤我们的心灵,来鞭策我们的灵魂。
生活在现在的和平年代的我们,不需要像先辈们那样抛头颅、洒热血,不必嚼树根,不必穿草鞋。但是我们作为后来人,必须做好自己的职责续写历史,接住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自己的历程,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做好历史的传承者,促就我国的辉煌。
辉煌中国六观后感 篇5
纪录片的第四集《工业先声》主要讲了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生。稳定的政治局面使得人们追求财富。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商品需求,手工工厂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促使人们开始了发明和创造。近代科学发展,瓦特改进蒸汽机。为了鼓励发明创造,英国还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专利法》。
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作为思想发动机,指出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后更加推动了英国工业的发展,使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国,19世纪中后期开始,殖民地日益成为英帝国的负担,而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英国的发展开始减慢,最终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从英国的发展可以看出,稳定的社会局面是发展的基础,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更为英国带来了比之前生产总和都要多的生产力。自由经济的市场规律是可以带给人们财富和利润的,但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
《激情岁月》主要讲述了法国崛起的过程。从崇尚君权神授的路易十四,到征战一生的拿破仑,再到领导法兰西民族走向复兴的戴高乐。在整个复兴的历程中,无不体现出国家的需求同历史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正是由于路易十四的专制,民众生活得不到满足,才爆发了革命;当人民拥有了权力和自由后,扩张的思想逐步深种,拿破仑顺应时代的潮流,开始了无休止的征战,也正是由于征服和压迫,欧洲其他列国开始反抗,终致拿破仑死在了马背上;到了戴高乐领导的时期,他带领法国民众实现了反法西斯胜利,为法国的复兴铺垫了道路,将国家发展同民众意志结合,实现民族崛起。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和民众的需求是不同的,但其本质是不会发生变化的。那就是国家的发展方向与普通大众的生活需要是一致的。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崛起。
辉煌中国六观后感 篇6
通过本片,对过去五百年来世界上各个相继崛起兴盛的大国有了基本的认识和认知,本片中最后,有四个小结,实际上也是四个问题:
大国之谜。是什么因素能够使这些大国在相应的时期崛起从而傲立全球,成为那个时代的世界霸主或者时代的先锋巨擘?稳定的政治基础、国家民族的统一从而形成核心凝聚力、思想文化的繁荣、科技发明与创新对时代发展的推动、适合国情的政经体制以及发展道路……
创新是一股伟大的力量,比如苏联社会主义道路,而后发国家对于先进国家的学习模仿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比如日本明治维新前以中国为师,明治维新开始以西方为师。历史机遇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荷兰,只有两个北京大的弹丸之地,三百万的人口,抓住了全球海上贸易的契机,通过发明创新以弱胜强战胜英国,并且建立起世界海上霸权,成为著名的“海上马车夫”,辉煌一百余年!英国更是抓住时代机遇,在伊利莎白一世主导建立的体制环境下,在科学巨匠牛顿、人文思想大师莎士比亚、经济学巨擘亚当?斯密,发明家瓦特等巨星的光芒照耀之下(牛顿发现了走向新世界的一把钥匙,瓦特用这把钥匙打开了通向新世界的大门,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指导了自由市场经济的腾飞),率先突破中世纪的黑暗、走向经济与思想文明新的曙光,缔造了百年不落的日不落帝国与称霸世界几个世纪的全球霸主!
是的,历史留给每个国家的机遇窗口是短暂的,能抓住时代的机遇,便能乘风顺势,一飞冲天。
辉煌中国六观后感 篇7
坐落于欧洲大陆西北部海岸的英国,一个小小的岛国,是什么让她拥有今天如此崇高的世界地位?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是名族力量的苏醒,同样也离不开统治者的管理。
在英国经济不稳的年代,伊丽莎白一世看到了海洋的潜力,明智的向海上扩充势力,以充盈国库。而面对当时的海上霸主西班牙的声讨时,沉着的打退他们的舰队,并赶走了海上的马车夫——荷兰,从此谱写英国的海上历史。在面对和贵族们的关系时,看清了国家的局势,严格遵守大章的条例,和贵族们处在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上。伊丽莎白去世之后,英国陷入了内战,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英国人民在不断的摸索着新的,适合自己国家的管理体制,终于在光荣革命之后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走上了强大的道路。
在看了这个之后,我初步的了解了管理的重要性。从国家到企业、工厂、学校再到家家户户,管理都扮演这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真确的管理方针,可以使家庭和美,事业有成,国家昌盛,而管理上的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成为堤坝上的蚁穴。拉丁美洲有这样一种说法:所谓发展中国家,并非是指其他方面落后,而是指管理上的落后。在英国崛起之时,中国人仍在实行着封建君主制度,落后的制度,落后的管理方针,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影响了现在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管理是人生必须学的一门科学,它将带领我们走进更加缤纷的世界。
辉煌中国六观后感 篇8
《苦难辉煌》这部由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金一南教授所著、长达52万字的著作。记录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这一历史命运的大落大起过程。
在该书的序言中,金一南写道:“他们历尽苦难,我们获得辉煌。”正是因为一大批革命先驱步履艰难却义无反顾地涉过历史长河中最汹涌澎湃、最危机四伏的部分,尝遍艰辛、历尽苦难,才有了我们今日之辉煌。在那个风云激荡、狼烟四起的时代,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道路充满未知,也充满可能。决定命运的一个个历史关头,我们享受过成功的喜悦,更经历过失败的'痛苦。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送来了组织指导,甚至送来了部分经费。但没有送来武装割据,没有送来农村包围城市,没有送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共产国际派来了维经斯基,派来了马林,派来了鲍罗庭,派来了米夫,派来了弗雷德,但派不来真正懂得中国国情的共产党人。在那段用生命和鲜血为革命探路的艰难岁月里,遭受挫折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孙中山想走资本主义道路,历史证明走不通: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想走以占领城市为主的武装暴 动道路,同样遭遇失败。最终,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走出了一条适合我们国情的以农村包围城市从而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
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无数活生生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苦难是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辉煌是一份等价交换的报酬。只有那些勇于将苦难掰碎了咀嚼的人们,才有资格收获耀眼的辉煌。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印证了这一真理,作为后来者.我们除了仰望他们树立的这座精神的高峰,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想想如何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将他们开拓的道路走得更久远,走得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