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报告 > 导航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发表时间:2024-02-01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12篇)。

相信你应该喜欢经典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请浏览本文所述的相关链接和资源。一般来说,有付出就有收获,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是指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时使用的公文。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1

根据《中国青年报》在《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的报道中说,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遭遇一场特大洪灾,12名儿童死亡,其中11个“留守儿童”。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他们虽然隅居农村看似与我们毫不相干,可是谁又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和将来对社会的影响?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也息息相关。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中国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他们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河南省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在暑假期间,对河南省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家乡接受教育,或生活在有父母一方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由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有的孩子甚至独自留在家中,从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河南农村14周岁以下留守儿童242.75万人占全国留守儿童总人数的10%。

下面是我们调查所得的数据,希望能给我们的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

很少与父母联系的23.9%

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的79.3%

非常想父母的65.0%

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的8.4%

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12.3%

在学校里基本上没有朋友的17.5%

害怕陌生人的40.0%

遇到困难自己解决的45.5%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43.5%

觉得自己很一般的52.7%

学习上听老师的话,很刻苦的25.3%

觉得身边得人不太关心自己的49.1%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34.7%

觉得社会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11.9%

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而有资料显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里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及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学校联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2

全国留守儿童2300万,它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根据某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如下:

一、 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 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21.1%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4.1%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 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二、 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 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 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三、寂寞无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 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一位初三的女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吗?自从你和爸爸还有弟弟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由多 么的寂寞,有多么的伤心。自从你们走了以后,我几乎没有笑过,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 格。

四、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 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 15%经常有。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五、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3

学校现有六年级的学业学习、心理健康、行为性格等方面的XX个问题,比较全面的了解了我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准备。确定调查目的、对象(四、五、六年级)

调查内容、方法,查阅资料,制定问卷调查表。

本次调查问卷是根据国家《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意见》精神,设计了《蒿塔小学留守儿童问卷调查表》,调查表包含生活现状、学业学习、心理健康、行为性格、受关注程度和自信心等几个方面的18个问题,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选择,统计对选择项目的人数占参选总人数的百分数,来了解学生总体上的现状和心理倾向性特点。调查表如下。

蒿塔小学留守儿童问卷调查表

1. 你爸妈外出务工多长时间了?( )

(1)一年 (2)二年 (3)三年 (4)更长时间

2.爸妈外出务工,你和谁生活在一起?( )

(1) 爷爷 奶奶 (2) 外公 外婆 (3) 寄宿学校

3. 爸妈不在身边,生活上有什么变化?( )

(1) 没有变化 (2) 更自由了 (3)过得不如以前好

4. 爸妈不在家,你是否感觉安全?( )

(1)不安全(2)安全(3)在不在都一样

5.爸妈不在身边,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影响?( )

(1)没有影响 (2)我进步了 (3)我退步了

6. 爸妈不在身边,你的行为习惯有什么改变?( )

(1)没有改变 (2) 更加懂事了 (3) 缺点又增加了

7. 爸妈不在身边,你的性格有什么改变?( )

(1)更加开朗了 (2)更加孤僻了 (3) 没有变化

8. 爸妈不在身边,你有心事向谁诉说?( )

(1)家人 (2)老师 (3)小朋友 (4)谁都不说

9.你对爸妈满意吗?( )(1)满意(2)不满意 (3)无所谓

10.你想爸妈了,会怎么做?( )

(1)打电话或写信 (2)不作声或偷偷哭泣 (3)找爷爷奶奶说话(4) 从来不想

11.你与父母的联系( )。

(1)每月一次(2)每周一次(3)每天一次(4)不常联系,记不清

你敢把你的真实想法告诉父母吗?为什么?( )

(不想再给他们添麻烦;

b、怕父母不理解,批评我;

c、因为我不认真学习,不好意思说;

d、因为我说出来,他们也不理或不答应。

(2)能把真实想法告诉父母。父母理解我,我也理解父母。

学习情况调查( )(可以填几项)。

(1)学习压力大;(2)我的成绩可以;(3)我爱读书;(4)我的成绩不好;(5)我不爱读书;(6)上学不如打工等。

本期老师找你谈过几次心?( )

(1)没谈过 (2)谈过( )次

谁给你的压力最大( ):

(1)父母;(2)老师;(3)自己;(4)其他家人

除吃饭的钱外;每周有零花钱_____元。(www.wEI890.Com 唯美句子)

我自己感觉( )(很优秀(比较好(比较差;(4)很差。

我最希望和 在一起,因为 。

第二步: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五、六年级的学生,调查学生的在校外的生活和表现,以及调查表上具有的内容。

第三步:分析归纳、统计数据。

二、结论和分析

依据调查结果,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比例大,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XX.8%。留守儿童中,父母外出打工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占XX.7%,在四年以上的占XX.8%,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同住的占XX.9%,XX.9%的儿童感到父母不在不安全,留守儿童除过吃早餐的钱外,平均零花钱每周只有5元,每天不足1元,有XX.4%的留守儿童感到生活不如父母在家的时候,对父母不满意和无所谓的留守儿童占XX.3%,想父母时不做声或偷偷的哭泣的和从来不想父母的儿童占XX.2%,有XX.8%的留守儿童感到自己的给自己的压力很大。这些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不容乐观,因缺少父母的爱感到孤独,生活比较贫穷,个人压力较大,在他们10岁左右的年龄段,不该有的家庭压力和人生压力都不同程度的对他们产生了影响,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的扭曲化倾向,对父母出现信任危机,因种种原因不愿意讲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父母,他们在学校和社会得到老师和监护人的心理帮助较少,非常思念父母,希望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具体而言,有以下特点:

1、生活现状堪忧。留守儿童家庭大都不太富裕,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从事体力劳动或做小生意,收入微薄,致使这些家庭生活条件差,加之老人素有节俭的习惯,多留守儿童的生活标准要求比较,有的不重视早餐,有时吃有时不吃早餐,在生活上基本上是有啥吃啥,留守儿童的零花钱也比较少。很多孩子营养跟不上,生活质量差,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智力发育和身体健康。

邻居的欺负;一些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治疗,遇到意外情况不能得到帮助,安全隐患增加。

性格、交流、学习和生活,这最主要的原因是亲情和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监管缺位,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出现扭曲倾向,甚至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有的与父母疏远,和父母打电话交流的次数特别少,甚至从不主动交流。

4、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降低,行为习惯变坏。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调查结果显示,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不听监护人的话,顶撞祖辈、不服管理、逆反心理强。

从以上调查结果看到,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及安全、心理健康、学习和行为性格等方面都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留守儿童与父母均在身边的儿童存在明显的差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亲情的缺失,家庭监管能力降低,社会的负面影响以及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有倾向性的对策。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和行为问题,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着手,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形成合力,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促进留守儿童顺利健康发展。

第一,大力宣传,引导支持,政策倾斜,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让家长明确家庭发展以孩子的成长为后动,多考虑考虑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钱重要,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留下孩子长期外出打工。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一般以母亲为主,母亲心细,有耐心,孩子更愿意与她们交流,外出一方并经常通过电话与孩子交流,弥补孩子的亲情感。父母都需要外出务工的,尽量带上孩子,让孩子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支持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今年国家免除借读费就是特别号的举措,对让留守儿童不在留守具有非常重大的推进作用。父母都需要外出务工,又实在带不上孩子的,要找到有知识、有监管能力的监护人,不要把孩子留给多病的老人,使本该属于被监护人的孩子变成老人的“监护人”。

第二、投入资金,建社农村寄宿制学校,不断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资源建设,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便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为留守儿童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

第三、家长定期不定期的与孩子对话,至少每周一次,每次不少于书信、网络聊天等方式进行联络,在联系过程中渗透教育因素,要及时了解子女近期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和学习,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同时要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即使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个方面的情况。不要只顾挣钱,忘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更多地关心他们的生理、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同时如果经济允许,应尽可能在农忙或春节时多回家看看孩子,或者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第四、学校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因为学校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问题,丰厚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具备教育专业的基本素养、高尚的职业道德的教师是关键。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学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良好的教育来留住学生的人和心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要对班级里的留守儿童多关注、鼓励和帮助,通过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关注他们的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地了解和解决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另外,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上,老师应以鼓励为主。并且,还要经常与他们的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和交流,以能共同及时地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

第五,及时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和困惑。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开设心理课程和配备心理教育教师,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等,引导儿童积极、健康、全面成长。

第六、建立少年儿童校外活动中心,为留守儿童在校外参加有益的活动提供场所和条件。目前,可供学生在校外活动的场所和机构较少,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活动中心,使得农村少年儿童在校外的活动无场地,无器材,无组织,基本处于空白。多数没有家庭监管的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多与伙伴自由活动,有的上网吧打游戏通宵不归、有的打架斗殴甚至干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长期下去,影响力儿童的身心健康。因而,建立少年儿童校外活动中心,为留守儿童在校外参加有益的活动提供场所和条件,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也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受亲情关爱缺失,庭教育缺乏、学校针对性教育缺少和社会关注不够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健康和行为问题突出。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完善合作,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困难和混或,使他们能和父母均在身边的儿童一样,幸福快乐健康地成长,将来能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4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们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更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想关心,限于经济等条件,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长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家庭的破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形成下面一些问题:

逃学、辍学等现象。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2.生活上缺人照应。留守儿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务工的父母寄钱回家或者在家的临时监护人提供。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贫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极其艰辛。更有部分留守儿童的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

3.亲情上缺少温暖。留守儿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边,缺少应有的关爱。父母在外务工,大部分身心疲惫,与家人联系较少,骨肉分离,与子女缺乏交流和沟通,亲情失落。在调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学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失落和孤独感。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多年,从未回家,也无电无信,无从谈上亲情的存在。

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生活、卫生习惯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情感缺失的环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确调教。调查显示,许多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惯,缺乏道德约束,经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诱,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打架斗殴。

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

劳动、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因其监护人不力或无临时监护人常发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认为,为构建和谐社会,缓解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并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应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长的教育素养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负起指导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农村学校必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低起点,高效率,灵活机动地开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长爱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二是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于文化辅导;三是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理性地去开展家庭教育;四是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情感交融,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点,引导同辈群体的交往和活动

同辈群体虽是孩子自发的组织,但只要引导得当,它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诚的关心赢得孩子的信赖,掌握同辈群体交往的“小秘密”,尤其要与群体的“小首领”交上朋友。其次通过交谈、游戏、讨论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妥善处理群体内的矛盾,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孩子对不良社会诱因的“免疫力”。最后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闲暇教育,吸引群体成员投身于集体生活,弥补孩子的亲情缺憾,创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群体文化。

(三)发挥农村优势,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

学校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学校在教育网络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对家庭和同辈群体加强指导外,还应从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开发活动课程,愉悦留守儿童的身心,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白。

(四)以“手拉手”活动为平台,构建留守儿童“手拉手”体验教育互动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队组织的经典项目,已有众多少年儿童从中受惠。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样可以利用这种平台,构建起两种“手拉手”的少年儿童体验教育互动模式。一是在农村学校内部,构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利用同辈群体在少年儿童社会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队辅导员带领和倡导非留守学生与留守学生交朋友,尽量打破原来留守学生一般只和留守学生交朋友的现象,让留守学生积极融入到班级、少先队或校团委这样的大集体中来。二是构建城市少年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拉手”活动模式。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人到生动有趣的“手拉手”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教育城乡不同生活环境中成长的未成年人,培养他们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和共同的情感。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区育人环境

社区环境对儿童少年乃至成人来说,是最直接、最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社会氛围。一般农村人包括一部分农村教育工作者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因而优化农村社区育人环境,首要的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强化大教育观。要提高社区领导(在农村一般是村级领导)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和参与意识。由学校、村委、家长代表组成联合教育委员会,校长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开会,关心留守儿童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协调作用。通过有线广播、文艺宣传等形式,向广大农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知识。争取人人都成为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抓手,形成科学文明的育人氛围。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建好村级图书室、文化室,用丰富的书籍和科教影片、娱乐活动吸引农民,为留守儿童开辟活动园地。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5

老县镇是中国最美丽乡村——平利的一个大镇,经济繁荣,文明和谐。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务的输出,产生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20**年我走遍老县镇的各个村庄山区的每一户人家,对老县镇小学生留守儿童做了一次彻底的调查。

经调查,老县镇小学生中,有65%是留守儿童。在留守儿童中,有42%在学校住宿,35%由爷爷奶奶照管,23%寄养于亲戚家中。

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情况相对差些,特别是偏远山区;孩子的学习成绩也相对差一些,特别是爷爷奶奶带养的;他们的行为习惯也不是很好,特别是单亲家庭的。

走访中,许多家长表示,很是渴望有专门服务于留守儿童的学校或机构。

于是,我在安康市参观和走访了许多少儿之家,结合老县镇当地实际情况,开办了爱博少儿之家服务部。致使我亲密接触了留守儿童,大致了解到这个特殊群体的一些特性。

申家沟村的留守儿童较多,几乎占全村学生的90%。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经济条件落后,生活水平偏低,村民为了改变这种现象,纷纷外出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类型!

万福山村,贾家梁村,大营盘村,女娲山村(乡),木瓜沟村,蒋家坪村,这几个村的留守儿童也较多,占到各村学生的60%。孩子的父母大多数正月出门,腊月回家。

凤桥村,马鞍山村,东河村,铺子村也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占到各村学生的40%。这些家长间断性的外出打工,有的几个月回家一次,有的每隔一年再出去。

泰山庙村和老县村的留守儿童相对少了一些,占到各村学生的25%。这些家长选择就近务工的多一些,周末照顾自己的孩子也就方便多了。

家庭自身环境也层次不一。

申家沟村的柯友东(家长),王占强(家长)最为偏远,交通最为先进的工具就是摩托车,他们都是三个孩子上学。孩子多,负担重,只好每年在矿区上班,为家庭生活和孩子上学而艰苦奋斗。

也有家庭环境稍好一点的,为了能够住上楼房,响应移民搬迁政策的家长,常年在外拼搏。

还有的家庭已经修建了楼房,但是欠下了外债,当地企业工资低,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只好外出打工。

孩子家长也分几种类型:

积极向上型:努力拼搏,想早日住上楼房,过上更富裕的日子。万福山村的柯星旗,柯贤军的家长属于之一类型,他们努力赚钱在政府统建楼已经订购了房子。

无可奈何型:单亲家庭,一个人承担全家经济支柱,必须外出打工。有的(家长)没有父母的,只好把孩子寄养于亲戚家中。甚至有亲戚不愿意接受的,雇佣保姆带孩子。贾家梁村的余世文,女娲山的万明李,周梦湘等。

社会纵流型:每年外出打工,要么运气不佳,没有赚到钱。要么赚的钱到了年底花光了,第二年还要重新再来。甚至有的孩子父母一方在外打工赚钱,另一方却把钱用于赌桌上了(当然,这是个别)。

二、学习:

所有留守儿童的学习偏下,甚至很差。其主要原因有:没有得到正确的家庭教导,或者是随同父母在外地转学回家就读的。

当然,现在的孩子大多都聪明伶俐,只要有良好的教学条件,细心的家庭辅导,孩子的学习也会突飞猛进。万福山村的柯星旗就是很好的例子,上三年级转学到中心小学,测试分数语文62分,数学48分,英语5分,在她自身努力下,老师精心教导下,我们细心辅导下,在四年级是就名列前茅,几乎每学期都能得到奖状。这类孩子小时候的家庭教育还是比较好的,家长也是积极向上的。

也有孩子学习呈现波浪起伏的,兴趣来了,学习态度认真,分数也考得好,不想学了,成绩刷一下就掉下去了。陈开鹏,袁小梅属于这一种类型。问其原因,他们有时觉得学习没多大意思。追其原因,家庭因素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家长打电话的次数也较少。

还有的孩子学习就是白脖子,厌学现象严重。胡子文,就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个,平时作业抄袭,考试时只有10分左右,这样的成绩怎样能够保障九年义务教育顺利毕业呢?

不按时完成作业是他们的共同点,据学校老师反映,学校的正式作业每天最后交的或者不交的都是留守儿童行列的。

住校的留守儿童在校晚自习有老师辅导,但是周末的作业就没有保障了。周末无法得到辅导,家庭作业不做,致使学不会的知识越积越多,积重难返。

爷爷奶奶带的孩子,写作业基本上为了应付差事,甚至不写。爷爷奶奶没有能力监管或溺爱他们,他们年迈或体弱多病,无力管教孩子,还有的对孩子娇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对孩子百依百顺,这些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

亲戚家寄养的孩子只能靠孩子自己的自觉性了。一般亲戚也是农民,教育能力低,往往只能够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基本安全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因而只能持放任的态度,任由其发展,不管不顾,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在其身上花费心思。

三、行为:

留守儿童的行为表现的比较特殊,行为怪异,不愿意受约束是他们的共同点。

撒谎现象最为普遍,据我测试95%的留守儿童都会撒谎。记得王素素刚转到中心小学,为了不想上课,课堂中撒谎说肚子痛,在送她去医院前,让她喝了一点板蓝根冲剂,到了医院她就好了。她爸爸告诉我们,他的撒谎技术比较高明。留守儿童中有很多的撒谎大王。

还有许多撒谎骗取零花钱的,撒谎称学校要收钱买本子等等。这一类主要表现在爷奶所带的留守儿童,他们年事已高,心痛1毛钱电话费,不与老师沟通,要钱就给。

更有严重的,干了错事或者坏事,就算证据确凿,他也不会承认。更别说勇于承认错误了。郑子坤,8岁,上一年级,至今没有户口,单亲家庭,父亲常年在外,主要靠其姑姑郑家贵监护,行为习惯很不好。有一天上课时,班主任陈老师的一支钢笔放在讲桌上,在老师转身之际,坐在第一排的他将那支钢笔拿走,放在自己书包里。待老师发现追查时,他背着牛头不认赃,直至老师从同书包拿出钢笔时,他还要狡辩说是***同学昨天给他的。这一类孩子,家长沟通的特别少,一年到头几乎不打电话给孩子。

出门不打招呼现象普遍存在。很多爷爷奶奶拿着棍子找孙子,即使找到了也没有几个听话回家的。陈西坤,陈西涛的爷爷几乎每天下午都要找这兄弟俩。

偷东西的行为最为恶劣。在学校偷拿同学的钱,零食,玩具等。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来填补他们的占有欲。有的孩子在学校附近商店偷拿零食,文具。更有行为恶劣的在邻居家偷钱,家长得知后,有的甚至庇护孩子,这可真是纵虎归山啊!

打架现象发生在留守儿童群体居多。他们基本上不讲道理,严重暴力倾向。在一次调解胡正杰同学打人事件时,他的检讨书是这样写的,原文如下:“我保证我不打人,但是前提是做最好不要有人惹我,要不然可能会控制不住自己打别人。请不要惹我。我保证不打人不骂人不说谎,我的忘性很大,请同学们提醒要不然我是会忘记的,请大家经常提醒。当然我自己也会记住的,我会将今天的话记在心里,以后不会做出用武力解决问题,找老师解决问题的。保证人:胡正杰”。许多留守儿童和他一样,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挥动拳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骂人就更不用说了,很多都已经成了口头禅。骂人现象主要来自家庭教育,也有社会教育。孩子骂人时,监护人认为孩子小还不懂事,被骂人不会计较。甚至有的爷爷奶奶还教自己的孙子骂人,教会了却又经常受到孙子的骂辱。

四、习惯: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缺乏良好习惯,坏的习惯却不少,并且难以纠正。表现为以下方面:

乱丢垃圾,上厕所不冲水,不叠被子,不洗脸洗澡,不换衣服等不讲卫生的坏习惯。

安全意识低下,走公路中间,爬树,翻院墙,爬窗户,下河洗澡,用异物插电源插座等。

不按时关灯睡觉,不按时起床。

进屋前不敲门,见到老师和长辈不打招呼。

破坏力太强。记得前年暑假,我们为留守儿童举办了学习班,几个孩子同时坐在我的办公椅上,他们议论着办公椅是否结实,直至同时承受了五位同学还没有坏,于是他们一起喊口号:“一,二,三!嘿!”……椅子终于坏了,他们乐了。我的郁闷啊!门锁,窗纱,遥控器,电脑,音响,课桌,凳子都是被破坏的对象,就连厕所的冲水箱也不放过。

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究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五、心理:

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性格方面。不少留守儿童较内向、自闭,逆反心理较重。据老师反映,有些留守儿童很渴望和他人交流,但由于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孩子的人际交流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训,而爷爷奶奶多数情况下也缺乏这方面的技能,因此,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人际交流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因而很难和别人沟通。小学和初中是留守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监护人尤其是爷爷奶奶通常溺爱他们,造成了他们的任性;另一方面,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反应力、思想行为方面相对其他孩子要缓慢一些,这也造成了日后和他人交流产生障碍。

心理方面,好奇心特别强,但是他们又不会对其不懂的事情请教别人,而是自己以身试法。

每当老师和在校留守儿童沟通时,这些孩子说过的声音特别小,甚至不说话,父母打电话给他也是如此。喜欢交往学习差,坏毛病多的同学做伙伴。

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家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还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

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大多数留守儿童很渴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在身边,陪同自己上学和生活。

建议:

慎重选择。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考虑考虑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钱重要。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一般以母亲为主,母亲心细,有耐心,孩子更愿意与她们交流。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如果条件允许,可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

定期“温馨对话”。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及时了解子女的近况,一方面利用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向老师和监护人及时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寻找“代理”,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需要父母双双外出务工而祖父母又没有能力照看孩子的,父母可在亲戚朋友中为孩子寻找“代理妈妈”。代理“妈妈”要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亲戚中也没有合适的情况下,将孩子交给留守儿童服务站。

思考: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

行动:

20**年,我成立爱博少儿之家服务部,试行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管的问题,为留守儿童提供伙食,住宿,学习辅导,心理辅导,亲情对话,生活看护等全方位代理家长服务。六年来,我们和孩子们悲欢共享,共同生活,为许多家庭解决了孩子上学和生活照顾问题。为了能够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工作,

今年七月,我个人在泰山庙村建立一所留守儿童服务站。

地理环境:地处小梅花沟口,环境安全宽敞。总面积达平方米,设有专用厨房,餐厅,教室,操场,办公室,保卫室,图书室,视频室,舞蹈室,洗衣室,洗浴室,保管室,监护室,男女生宿舍等三十多个多功能房间。

宿舍有衣柜,鞋柜,生活用品柜;洗浴室安装调节热水器,洗浴用品柜;视频室内安装电脑,摄像头;图书室有各类学生用书,学习用品。

整栋楼留有消防通道,配备灭火器;保卫室配备防暴器材;院内外装有监控器。

有专业管理员,安保员,保育员,炊事员,辅导员,清洁工。

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学生上学放学,专人接送;学生家庭作业,专人辅导;天天晨检,有病及时就医,专人护理;衣物被褥勤洗勤换勤晒,彻底清理环境卫生,专人照管学生卫生;门禁管制,学生回家(亲友接送),做到安全到位。

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了一系列培养留守儿童学习,行为,心里,习惯的良好措施,对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办法,使其端正态度,认真学习,遵守制度,力争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好学生。邹定丽,邹定奎,柯贤军,胡小丽军被中心小学评为“十佳留守儿童”,柯星旗,袁志坤,袁小梅,陈开鹏,刘自强,石春雷,汪仁菊也被公认为“留守儿童标兵”。

爱心:

六年来,我一直坚持不懈地帮助贫困留守儿童,同时感召我身边的人,共同为老县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有爱的环境,保证孩子安全,力争达到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我的付出和行动,满足了贫困家庭的需求,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迎来了爱心人士的支持!

陕西筑梦支教队队长郭浩然,副队长丁盼多次前来老县镇做留守儿童调查工作。于7月26日带领支教队员13人前来老县留守儿童服务站携手举办20**暑假小学生免费学习班。他们负责留守儿童语数外学习辅导,心里辅导,文艺活动等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项活动。

郭队长的家人于8月17日前来看望留守儿童,并带来衣物和学习文具赠送给孩子们。

队员郑浩翰先后两次率领亲友团,带来衣物,玩具,书包,图书,本子,铅笔等赠送给孩子们。

队员们和我一起多次深入大山,看望留守儿童。

今年暑假,留守儿童服务站正在为留守儿童免费辅导时,正在附近的陈老板动了恻隐之心,他决定:从20**年9月1日起,个人对老县镇留守儿童服务站每天提供10元钱资助。

9月1日,在冉康,程峰等爱心人士的组织下,共计55名爱心人士前来老县镇留守儿童服务站看望留守儿童。

他们纷纷解囊为孩子们赠送了口杯,毛巾等生活用品和小孩子们最爱吃的零食。这天,刚好是孩子们上学的第一天,他们背着新书包兴高采烈地报名上学。又有了五十多位爱心人士陪同,他们完全忘记了父母不在身边的苦恼,开心愉快的渡过了开学第一天!

这五十五位爱心人士中,大多数家里都有学生也是这天报名开学,他们放弃了陪同自己的孩子一起上学,却来陪同着素不相识的孩子们一起谈笑风生,其爱心精神十分值得让人敬佩!他们还表示,今后还会不定期前来看望孩子们。

中秋节,爱心人士王强给孩子们送来了月饼。志愿者胡雪梅专程从西安过来陪孩子们过节。

为此,很多爱心人士加入了我组织的”留守儿童关注队”,队伍设立了办公室,组织部,财务部,外联部,人事部,宣传部,外援部等,队员来自社会各界人士,不分民族,不分社会地位,只要是年满18周岁有相应民事能力无犯罪记录身体健康的良好公民均可报名参加。

关爱不停,活动继续。我会将我平生力量贡献给留守儿童事业中!

困难:

20**年7月,我个人出资10万元创办爱博少儿之家服务部,对贫困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孩子们的家庭条件差,经济薄弱,我的运转经费一度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六年来,我依靠其他经济来源不停地补充服务部所需要的资金,每年均需补充6万元左右。

今年,建立留守儿童服务站,投入资金25万元,基本装修完工。然而资金的短缺,设施不完整配套,致使服务站的环境达不到预期理想效果。(我把妻子的工资全部要了回来用于建站)

并且在今后运行上,资金链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的个人力量有限。

呼吁:

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热火朝天,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础较好的地方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的新型政绩工程,真正基础差经济落后的地方却无人问津,可以说是从未盼到过高级领导的“现场办公”,致使新型落后地区在产生,新的不和谐在形成,致使这种地方的农民不得不继续通过外出打工的途径来维持家庭的生存,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和留守儿童问题有增无减。因此,落实党中央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任务,我们应该坚持全面发展观,不仅“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仅注重修道路建楼房,而且重视办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仅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而且关注民本民生优化社会环境。总之,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新农村,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目的。

同时,我也呼吁有更多的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加入到我的队伍,感召身边的人,投身其中!更希望生活的辛福的成功人士,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留守儿童度过快乐童年!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6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同时外出打工,家中的未成年子女由父母委托他人监护或无人监护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催生出来的特殊群体,随着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日益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护和关爱而发生的安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一、背景介绍

此次调查对象为我校在校生,年龄分布在6--12岁之间。全校共有学生1286人,共有留守学生231 人,其中,男性留守儿童124人,占留守儿童总数53.6%,女性留守儿童107人,占留守儿童总数46.4%。

二、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分析

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二是亲朋监护型(占 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三是自我监护型(占5.19%),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监护的责任就让予了孩子自己。

2、留守儿童父母打工情况分析。全校留守儿童共231人,占全校儿童总数的17.96%(其中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为35.5%,父亲外出打工的为52.3%,母亲外出打工的为12.1%)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还是相当大的。

3、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域分析。数据分析显示,在县内打工的占30.4%,在县外打工的占69.6%,父母打工主要是集中在县外。

4、打工父母回家频率分析。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3――4次的占63.2%,一年回家1――2次的占30.6%,一般在家停留时间较短。结果表明:外出务工的家长回家频率低,与留守孩子沟通和交流较少,更说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

5、留守儿童生活情况分析。

从全校的总体情况来看,有23.38%的留守儿童寄宿或全托,有24.24%的留守儿童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有52.38%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上的“单亲家庭”合计为32.03%,隔代抚养为63.20%,家庭缺失的情况较为严峻。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较高,有5.19%的留守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很好”,91.77%的留守学生认为“一般”,只有3.04%的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不好”。

三、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而,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7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调查内容: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时间:20**年*月—20**年*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走访、访谈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 基本概况

我们实习的地方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

我所教的班有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

二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8

按照团中央志工部的工作部署,我们对全省农民工子女生存现状进行了调研,团省委志工部在普遍调研的情况下,重点指导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大庆市和绥化市等地团组织对关爱农民工子女情况进行了调研。各地调研组深入到社区、农民工子女相对集中的中小学校、农民工较多的企业,通过座谈会,一对一进行面对面访谈农民工、老师和企业经理等省农民工办公室、哈尔滨市农民工协会、省流动人口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了解情况,掌握了相对较全面的资料,为下一步团组织制定做好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一、基本情况

(一)农村留守儿童规模

据统计,截止XX年底,全省农村现有留守儿童145,750人,其中父亲外出打工的75,644人,占留守儿童的51.8%,母亲外出打工的27,011人,占留守儿童的18.5%,双亲外出打工的43,095人,占留守儿童的29.5%。随父母进城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163787人,其中小学106502人,初中57285人,此次调研掌握的总数比XX年减少30%多。

(二)农村留守儿童性别、年龄及分布

农村留守儿童男女比例比较接近,且年龄在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市人数较多。

(三)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

在省流动留守儿童领导小组的调查问卷中了解到,农民工子女读小学的占77.2%,初中占21%,高中占1.8%,其中寄宿生占26.1%。父母外出后88.4%的孩子表示愿意读书,并有52.8%的孩子有考大学的愿望,他们与父母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学习,课余时间有42%的孩子喜欢读书,但学习不够理想,成绩下降的占28%,没变化的占49.5%。在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调查问卷中,有70%的农民工子女都转过学,其中转过两次以上的占了28%。转学会对入学年龄造成影响。

(四)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

调查显示,父母外出后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有57.7%的孩子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生活变好了。有43.4%的孩子每周能与父母电话联系一次。

二、全省各级团组织工作情况

(一)建立机制,保障落实

在全省各级少先队组织中建立关爱流动留守少年儿童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了基本情况登记制度。各级少先队大、中队定期进行流动留守儿童登记,实施动态管理,建立流动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各级少先队辅导员全面掌握了流动留守少年儿童的基本情况、流动留守少年儿童监管人的基本情况和流动留守少年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和联系方式。二是建立了帮扶联系点制度。各级团组织和少先队工作者与流动留守少年儿童学校建立工作联系点,每个少先队工作者至少有一个流动留守少年儿童联系点学校;少先队辅导员与流动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每人至少联系1-3名流动留守少年儿童,随时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是建立了考核评估制度。把流动留守少年儿童工作作为各级少先队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监督检查,及时推广基层工作的新鲜经验,形成推进工作落实的良好氛围。

(二)立足实际,竭诚服务

各级团组织在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形成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一是建立“流动留守儿童”之家。各级团组织依托农民工子女相对集中的中小学校建立“流动留守儿童之家”,给留守少年儿童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其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素质。XX年省少工委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此项活动。做好事,同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大力宣传关爱流动留守儿童的重大意义,吸引更多的单位和组织积极参与到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中来,在各地区形成了关爱农民工子女、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是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六个一”活动。团省委、省少工委结合全省实际,在全省各级少先队组织中开展了关爱农民工子女“六个一”活动,即建立一份档案,开通一部亲情电话,创建一个爱心超市,结成一个帮扶对子,落实一名代理家长,每月一次家访活动。全省各级少先队组织按照要求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想方设法为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做实事、办好事,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爱的阳光。哈尔滨市文林小学是一所农民工子女居多的城市小学,围绕“六个一”内容,为每个流动学生建立留守档案,组织教师党、团员与他们签订“手拉手结对卡”,对他们的成长进行动态管理;举办《给孩子一个完整人生》农民工子女监护人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提高监护人的家教素养;组织学校辅导员和学科辅导员每月定期家访,与农民工子女及其监护人谈心、开展心理辅导,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哈尔滨市团结镇中心校是一所留守少年儿童居多的农村小学,学校在师生中倡导“三先三多”,即“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对留守学生“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同时围绕“六个一”内容,创建了爱心超市,整合社会资源,为留守贫困学生提供物质帮助;专门为留守学生开通了一部亲情电话,为留守学生经常与不能见面的父母沟通感情创造了便利条件;为父母都不在身边的留守学生招募了代理家长,定期关照留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体验到了“不是家长胜似家长”的亲情关怀。大庆市动员青年干部、团干部、志愿者,并广泛联系社会热心人士参与活动,担任“爱心志愿辅导员”并与帮扶对象签订“爱心结对卡”,通过开展“五个一” 活动(即:每月与留守儿童通一次电话或写一封信谈心;每学期资助一批学习用品;免收学杂费用等相关政策。

三是开展“烛光关爱亲子情”行动。齐齐哈尔团市委进一步扩大了多年开展的以资助贫困儿童为主题的“烛光关爱行动”的,创造性的将关爱农民工子女与“烛光关爱行动”、“全省少年儿童书信大赛”有机结合,开展了系列活动。一是开展一封家书寄亲情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信封和邮资,组织“留守少年儿童”给外出打工的父母写信,及时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讲述他们在少先队组织的关怀帮助下成长的感受和家乡发展变化的情景,增进“留守少年儿童”与父母间的亲情交流,并在家书中附加学校少先队组织出具的“日常表现鉴定书”和“学习成绩汇报卡”,让身在远方的家长通过孩子的汇报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及生活情况。二是开展“我看家乡新面貌”活动。组织留守少年儿童参观家乡的企业和城镇建设,感受新农村建设给家乡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孩子的语言鼓励在外务工家长早日返乡兴业。三是开展“面向社会寻资助”活动。利用团内报刊、网站及新闻媒体,定期为农民工子女寻求社会支持,本年度,已经有1500余名农民工子女得到了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帮助和关怀。

四是广泛开展少先队“手拉手”爱心行动。近年来,全省各级团组织积极开展“春风行动—关爱农民工子女一日游”和“共享和谐—红领巾‘手拉手’爱心行动”等主题活动。各地团组织结合实际,通过捐助现金、衣物、玩具、学习用品,少年儿童自己动手制作“爱心包”,协调各类培训学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计算机免费培训等方式,为农民工子女送温暖。据统计,XX年以来,全省各级少先队组织共捐款、捐物累计达黑龙江省广播电台、黑龙江青少年网、黑龙江日报、黑龙江晨报、黑龙江经济报、生活报、哈尔滨日报和市地有关新闻单位都进行了广泛的报道,进一步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关注农民工子女的良好氛围。

五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依托各级青联、学联组织的“三下乡”活动,积极开展“师范类大学生与农民工子女硕士、大学生们组成的“三下乡”志愿服务团深入乡村开展社会实践服务活动。服务团的医学博士们为农民工子女进行义诊,组织孩子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他们带去了知识和欢乐。心理专业志愿人士为“留守少年儿童”进行心理辅导,针对“留守少年儿童”在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权利等方面遇到的诸多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牡丹江团市委与《牡丹江晨报》联合打造了“志愿义工周末有约”品牌项目,先后开展了与农民工子女儿童牵手、大手牵小手农民工子女走进大学、捐建农民工子女图书室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化募集资金25万元,服务群众2万人次,服务时间超过5万小时,使志愿精神深入人心。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9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的出现源于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但又因种种原因无法将子女一起带到身边上学,子女只能留在了农村家里,父母一方或爷爷、奶奶、其他亲属代为照看。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父母之爱,缺少良好的教育管理和指导,容易导致心理上的缺陷和行为性格上转变,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较大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调查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学业学习、心理健康、行为性格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掌握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和目前的成长发展情况,对比留守儿童与父母均在身边儿童的差异,分析留守儿童行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促进留守儿童顺利健康成长的对策,意义重大。

学校现有六年级的学业学习、心理健康、行为性格等方面的XX个问题,比较全面的了解了我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准备。确定调查目的、对象(四、五、六年级)

调查内容、方法,查阅资料,制定问卷调查表。

本次调查问卷是根据国家《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意见》精神,设计了《蒿塔小学留守儿童问卷调查表》,调查表包含生活现状、学业学习、心理健康、行为性格、受关注程度和自信心等几个方面的18个问题,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选择,统计对选择项目的人数占参选总人数的百分数,来了解学生总体上的现状和心理倾向性特点。调查表如下。

蒿塔小学留守儿童问卷调查表

1. 你爸妈外出务工多长时间了?( )

(1)一年 (2)二年 (3)三年 (4)更长时间

2.爸妈外出务工,你和谁生活在一起?( )

(1) 爷爷 奶奶 (2) 外公 外婆 (3) 寄宿学校

3. 爸妈不在身边,生活上有什么变化?( )

(1) 没有变化 (2) 更自由了 (3)过得不如以前好

4. 爸妈不在家,你是否感觉安全?( )

(1)不安全(2)安全(3)在不在都一样

5.爸妈不在身边,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影响?( )

(1)没有影响 (2)我进步了 (3)我退步了

6. 爸妈不在身边,你的行为习惯有什么改变?( )

(1)没有改变 (2) 更加懂事了 (3) 缺点又增加了

7. 爸妈不在身边,你的性格有什么改变?( )

(1)更加开朗了 (2)更加孤僻了 (3) 没有变化

8. 爸妈不在身边,你有心事向谁诉说?( )

(1)家人 (2)老师 (3)小朋友 (4)谁都不说

9.你对爸妈满意吗?( )(1)满意(2)不满意 (3)无所谓

10.你想爸妈了,会怎么做?( )

(1)打电话或写信 (2)不作声或偷偷哭泣 (3)找爷爷奶奶说话(4) 从来不想

11.你与父母的联系( )。

(1)每月一次(2)每周一次(3)每天一次(4)不常联系,记不清

你敢把你的真实想法告诉父母吗?为什么?( )

(不想再给他们添麻烦;

b、怕父母不理解,批评我;

c、因为我不认真学习,不好意思说;

d、因为我说出来,他们也不理或不答应。

(2)能把真实想法告诉父母。父母理解我,我也理解父母。

学习情况调查( )(可以填几项)。

(1)学习压力大;(2)我的成绩可以;(3)我爱读书;(4)我的成绩不好;(5)我不爱读书;(6)上学不如打工等。

本期老师找你谈过几次心?( )

(1)没谈过 (2)谈过( )次

谁给你的压力最大( ):

(1)父母;(2)老师;(3)自己;(4)其他家人

除吃饭的钱外;每周有零花钱_____元。

我自己感觉( )(很优秀(比较好(比较差;(4)很差。

我最希望和 在一起,因为 。

第二步: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五、六年级的学生,调查学生的在校外的生活和表现,以及调查表上具有的内容。

第三步:分析归纳、统计数据。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10

盐津县新华村是一个农业大村,属于典型贫困山区,全村总人口有5324人。近年来,全村近1000人农民外出务工创业,为农村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但同时也造就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就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新华村留守儿童达43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1%,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大。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新华村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儿童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影响。为全面了解新华村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20xx年3月以来,笔者本人对新华村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监护情况及教育等等做了调查,发现50%以上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救治等困难和问题,结合此次调查,现将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华村留守儿童的现状目前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留守儿童”已超过4390万人。昭通市共有儿童159.51万人,农村儿童124.31万人,农村留守儿童43.26万人,占昭通市儿童总数的27.1%,远远高于劳务输出大省四川22%的比例。新华村有留守儿童430新华村儿童的监护人多为隔代监护人,即是老人,达到306人,超过50%。新华村留守儿童年龄普遍较小,小学及学龄儿童比例高达84%。而留守儿童父母以出省打工为主,达到了63.3%。父母与孩子相隔千万里,难以照顾到孩子。另外一个数据值得关注,父母双方都外出的留守儿童有430人,超过留守儿童总人数的一半。父母双方都不在身边,他们更难得到父母的疼爱。1、监护人农村流动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就意味着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位置的缺失。那么,这些留守孩子跟谁生活在一起,由谁来关心、保护和照顾他们呢?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隔代监护人有306人,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留守孩子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通常情况下,留守儿童需要搬到这些祖辈的家里,如果祖辈一直与他们住在一起,留守儿童就不需要搬家了。有时候,留守儿童要从自己的村搬到另外一个村去。如果这些老人需要照顾几个儿女的留守孩子,为照顾方便,孩子们一般都要搬到老人家里去住,或者在那里吃饭后再回到自己家独居。2、被监护的基本方式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有四种被监护方式。(1)一种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或者受过极少教育。(2)第二种监护方式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姨父,干爹、干妈。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定。他们有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如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原因而更换监护人。(3)第三类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也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所以,该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4)最后一种是监护缺失,也就是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监护权交付给了留守儿童自己。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他们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3、就学情况新华村留守儿童以小学以下儿童为主,留守儿童年龄偏小,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对于学习和生活都还需要大人的指导。这是从小形成良好习惯的阶段。另外这一年龄阶段正是家庭教育占主要位置的时期,是孩子最需要父母关爱的阶段。父母长期外出,一年难得回次家,对他们身心的伤害和亲情缺失的影响很大。4、父母远距离就业的影响父母的远距离就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是否能见父母,一年能见几次父母。从上表中可以得出,新华村以出省务工为主,打工地离家乡很远。许多父母为了省下路费钱,一连几年都不曾回家一次。远距离的打工既不利于父母回家看孩子,也不利于孩子放假去看父母。因而容易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陌生化”。二、留守儿童现状的产生根源及其分析从新华村来看,农民工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最直接的根源;从新华村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我国常年约有1.2亿的农民工在全国各地不断的流动,新华村约有近1000人的农民工常年流向各地,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新华村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11

针对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幸福课堂研究这一课题。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从学生、教师、监护人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结果如实反应了当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幸福课堂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就此问题,接下来我将做深刻分析。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进城务工,谋求发展,留守儿童也就成为了时代的产物。许多父母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赚钱养家,留给子女的是无尽的思念和无穷的后患。对于学校的影响也令人堪忧,特别是学生自制力差、父母辅导不够、缺乏关心教育,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对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等等,导致现在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课堂幸福感严重缺失、不足。孩子们无法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不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基于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幸福课堂现状,通过调查分析,影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幸福课堂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刚上学时,就被父母留在了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身边,甚至有的留在了其他亲友身边。这就使得孩子从入学开始就缺乏行为习惯的有效指导,比如孩子不知道回家应该先完成作业,不知道来学校是为了什么,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不知道上课该干什么,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做,那么他们上课就一塌糊涂,更不要说感受课堂幸福了。对于他们来说,上课就是一种任务,一种折磨,怎么谈得上幸福,更别说享受了。

在很多临时监护人潜意识里,他们的责任就是看好孩子,孩子安全、健康即可,学习就是随意发展,想学就靠自己,不想学也没人管。正是这种思想,导致孩子渐渐发现学习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段该做的事,即使不好好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影响。缺乏对上学的正确认识,忽略了学习的重要性,来到学校只是为了玩耍、混日子,课堂上也是不动脑筋思考问题,说话,做小动作,得过且过,这种思想在我们调查的学生中比比皆是。对于学习的敷衍了事,如何能在课堂上专注学习,感受课堂的幸福。

在我接触的很多留守儿童家长里面,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学习这个问题认识不够深刻。在他们看来,一个小学有什么,孩子天天来上学就行,至于学到了什么,表现怎么样,根本不关心。孩子表现好了,得不到肯定,孩子表现不好了,得到的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孩子想买本书了,得到的是乱花钱的决断,孩子成绩不好了,告诉家长可能是一顿揍。久而久之,对于学习,孩子变得无所谓,好坏又如何,得不到及时的鼓励和引导,只能徒增烦恼。课堂对于他们也就无所谓,熬过一日是一日,得过且过吧。长此以往,课堂幸福如何保障?

懂得倾听,善于沟通,正确引导,是培养孩子的有效做法。但是,农村留守儿童遇见问题,跟父母说不着,跟临时监护人又不知道怎么说。加之父母没有跟孩子生活在一起,不理解孩子的生活。临时监护人关心的更多的是给予孩子的物质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变得孤僻,不善交谈,而临时监护人的溺爱,这这种种因素让孩子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在课堂上不积极表现自己,无法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幸福无从谈起。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数都是初中,小学文化,对于辅导孩子他们没有一套具体的方法,只是顺其自然。很多孩子的家庭作业字体潦草,不会的还是不会,不动脑筋思考,不主动问老师……一系列问题证明他们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成功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孩子们在学校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如此辅导对于孩子寻求课堂幸福感有很大弊端。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课堂上,是否关注留守儿童的参与情况,学习状况也很重要。如果教师能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上课多提问,对其做出适当评价,多多肯定、鼓励,有助于提升孩子课堂幸福感。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有所欠缺,孩子得不到及时引导和适当支持,慢慢不喜欢课堂,不爱学习。教师跟留守儿童的课下交流也很重要,如果能多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多与其进行深入交流,谈谈心、关心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也能让留守儿童感觉到温暖,拉进师生距离,让留守儿童喜欢上自己的老师,爱屋及乌,进而喜欢老师的课堂,体会到课堂幸福。但调查发现,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还是不够,有的教师一学期才跟留守儿童及其家长进行简单交流,这样不利于留守儿童学习和成长。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优秀的教学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主导性的及时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多元化评价的合理运用……这种种原因无不影响着孩子课堂幸福感的提升。当前教师队伍里,新教师有待提高,老教师部分存在职业倦怠,对于课堂教学准备不够充分,课堂氛围引导不够及时,学生评价缺乏说服力等等,进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课堂幸福感没有得到充分感受,有待提高。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课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有很多,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将尽其所能,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学习环境,校园环境,课堂环境,师生关系等等,逐步增强农村留守儿童课堂幸福感。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篇12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迅猛浪潮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远离家乡,大量涌入外地打工,使得大批的孩子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于这些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缺亲情,少关爱,导致其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一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也越来越备受社会的关注。关于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

一现况及存在问题:

(一)监护管理问题。

父亲或祖辈,大都浅薄地认为监护责任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暧、不出事。他们大都因家务繁忙,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而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相对落后,存在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造成部份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缺失。同时由于祖辈的文化素质较低,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特别是对高年级的学生存在重养轻教,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道德上的教育引导,只能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

3、精力不足,教育强度低下。留守儿童中由单亲监护的占有相当的比例,在家庭教育问题上,由于他们的父亲或母亲外出打工,造成“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加上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要落在一方家长身上,使得家庭劳动强度增大,家教精力严重不足,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儿童自身问题。

贪玩厌学的不良习惯,不能完成家庭作业,对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和社会实践活动也采取排斥的态度,致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成绩逐渐下降。

2、缺乏亲情,感情空虚。由于外出务工父母常年与子女分离,联系较少造成亲情缺失,这种情感上的空白是监护人无法替代的。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

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部分儿童表现出心理方面的异常,如感情脆弱、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

早退、打架的现象,有的则迷恋网吧和游戏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