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报告 > 导航

玉米棉花中间消耗调查报告

发表时间:2024-04-01

玉米棉花中间消耗调查报告(精选5篇)。

报告的语言不需要过于华丽,应简洁明了地阐述有关事实,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我们需要撰写报告,你知道报告的写作格式吗?推荐一篇与“玉米棉花中间消耗调查报告”有关的文章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如果您认为本网页有用请不要忘记将其收藏起来!

玉米棉花中间消耗调查报告(篇1)

——植棉意向呈继续减少趋势,但内地棉农很纠结,不确定性加大;

——转型升级正当时,落实提质增效措施,抓好“中高端品质棉”的示范引领;

——棉花生产不能泄劲,生产管理不能放松;

——适时播种,夺取棉花生产开门红。

中棉所、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于203月调查了川、湘、鄂、赣、皖、苏、冀、鲁、豫、津、秦、晋、新、甘、辽和吉15个省市区90个定点县、2631个定点农户,发布植棉意向报告(二),供决策参考。

1、意向植棉减少近一成。年3月全国意向植棉减少9.4%,比同期减幅下降了12个百分点,环比1月扩大0.6个百分点。据3月对90个优质棉样本县(团)、2631个植棉户的监测结果(表1),持平户占63.2%,同比增27.4个百分点;增加户占9.0%,同比增3.5个百分点;减少户占27.8%,同比减少17.7个百分点。照20播种面积6067万亩(中棉所数据)减少569万亩至5498万亩。

2、意向植棉变化特点。一是三大棉区意向都呈减少态势(表2),长江减5.9%,黄河减11.9%,西北减9.3%,其中南疆减13.1%、北疆减4.0%。二是除鄂增8.3%、湘增2.7%外,其余各省区均减。按减幅,苏减50%、陕减22.9%、豫减21.2%、津减20.0%、甘减16.5%、皖减14.5%、赣减13.0%、晋减11.1%、鲁减9.6%、冀减9.6%、新减9.2%、川减7.6%。

一是3月棉价继续回落,植棉减少意向有所扩大,但是内地许多棉农仍处于非常纠结状态,因为同季节的玉米和大豆价格同样走低,其他作物包括种植过的芝麻、花生、高粱、红薯和谷子等都没有市场保障,效益不及棉花,只要籽棉售价在6元/千克上下,长江、黄河植棉是相对合算的。二是目标价格下调,引导结构性调减。3月国家发布新疆棉花目标价格18600元/吨,比下调500元/吨,调减后的目标价格仍高于市场价格很多,表明国家重视棉花生产,也有利于稳定适宜产区面积。这次调减还释放出引导结构性调减的积极信号,在年调减500万亩基础上,今年新疆仍要调减前几年来源于风险棉区,次适宜棉区的'无效产能棉区,以及草场和保护林的面积,这是合理性调减。

三、转型升级正当时,落实提质增效措施,抓好“中高端品质棉”的规模化示范,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全面提升国产棉品质是转型升级的落脚点,主要措施:一是选育和种植“双三零”品质品种和中长绒棉“中高端品质”品种,实行品种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在一县主推一个品种,配套一个品种,提升产地纤维一致性水平。二是研究和应用提质增效栽培技术,提升中高端棉的产出率。三是提升棉花耕种收机械化水平,突破机采棉技术和装备。四是建立棉花生产保护区,发展“中高端品质棉”的规模生产。五是推进优质优价,保护棉农合理收益。六是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今年有望放开棉花轧花企业管制,这是三产融化发展的新举措,放开后将有利产销的面对面,有利降低流通和轧花成本,有利全面提升品质,助推加快落实“品质中高端”的各项措施。同时,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棉花产业联盟等,要抓好“中高端品质棉”的规模化示范,发挥好引领带动作用。

必须保障棉花有效供给,不能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简单理解为压缩棉花生产,错误解释为国家不要棉花,新疆调减面积主要是调减前几年扩大的“无效产能棉区”,包括长江和黄河在内的全国适宜产区的棉田面积要稳定,确保主产区和优势产区的产能不降低,品质得到有效提升,有效产能供给得到保障,因此,棉花生产不能泄劲。同时,决不放松生产管理,棉花是技术含量最高,管理工序最多,物质和人工投入最大的大田经济作物,要加强管理,科学植棉,提高科技兴棉水平,不断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植棉收入。

4月上旬,全国棉花播种季节即将开始,要选好品种和好种子,精选种子,备足地膜、肥料和其他生产资料;抓好轻简育苗,关注天气变化,适时播种,争取一播全苗,壮苗早发,夺取棉花生产开门红。

玉米棉花中间消耗调查报告(篇2)

据本网从安徽价格成本调查监审局获悉 20,安徽省棉花成本收益调查工作已结束。通过对全省8个调查县(区)的72个农调户的定点记帐调查数据的汇总分析,今年全省棉花成本收益的基本情况是:单产下降、成本增加、价格上涨、净利润下滑。现将成本收益情况报告如下:

今年,全省种植棉花的每亩总成本为1901.59元,较去年1698.03元,增加203.56元,增幅为11.99%。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都有所增加,其中生产成本中的人工成本增幅较大,是导致总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具体情况:

今年,棉花每亩生产成本为1729.36元,较去年1538.9元,增加190.46元,增幅12.38%。1、生产成本中的物质费用略有下降。 今年种植棉花的每亩物质费用为446.53元,较去年的481.32元,减少34.79元,减幅7.23%。其中:种子费、化肥费、农药费和租赁作业费较去年分别下降7.87%、5.82%、12.1%和15.36%。其中化肥费和农药费的.降值和降幅较为明显。化肥费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化肥用量减少,今年化肥的折纯后的用量下降2%;二是化肥价格下跌,主要化肥品种价格都有所下跌,例如:尿素价格去年种植期的购买价格1.82元/公斤,今年调查期的购买价格1.58元/公斤,同比下降13.19%;三元素复合肥去年种植期的购买价格2.82/公斤,今年调查期的购买价格2.79元/公斤,同比下降1.06%。 农药费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农药购买价格下跌。租赁作业费下降的主要原因:安徽省沿江棉区受长江流域连续降雨和洪涝灾害影响,棉花生产形势严俊,棉农减少了农资和农机投入;黄淮棉区在棉花播种期气候适宜,棉农育秧和移栽的机械投入有所减少。2、生产成本中的人工成本涨幅明显。今年棉花每亩人工成本为1282.83元,较去年1057.58元,增加225.25元,增幅21.3%。安徽省农业劳动日工价的涨幅较大是导致人工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今年全省农业劳动日工价为76.6元/天,较去年60.7元/天,增加15.9元/天,增幅26.19%。 全省棉花每亩的用工天数为16.72天,较去年每亩较少0.7天,用工天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今年全省棉花生长期推迟,霜期滞后,成熟集中,人工采摘效率提高,用工天数略有下降。由于农业雇工工价的涨幅较快,棉花生产的用工性质主要以家庭用工为主。

今年,全省棉花每亩土地成本为172.23元,较去年159.13元,增加13.1元,增幅8.23%。国家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是支撑棉花流转地价格持续走高的主要原因。我省棉田北为旱地,南为沙洲圩区,农业产出较低,耕地改造需要巨大投入,棉田土地成本增幅有限。

今年,全省承担棉花直报调查的有9个县(区),由于铜陵义安区受灾较重没有参加汇总,其他8个县(区)1增7减。全省棉花皮棉单产72.66公斤,较去年79.44公斤,减少6.78公斤,减幅达8.53%。 单产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安徽省沿江棉区受连续降雨、山洪灾害、洲圩内涝影响;二是受灾后补种和扶正的棉花在成熟期又遇干旱,导致棉花产量下降。

今年,全省棉花出售价格为703.93元/50公斤,较去年629.76元/50公斤,上涨74.17元/50公斤,涨幅达11.78%。皮棉产量按37%衣分率折算,每公斤籽棉出售价格6.64元,较去年5.71元,上涨0.93元,涨幅达16.29%。今年安徽省棉花出售价格是自以来出现首次上涨。棉花出售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受今年全球棉花产量下降的影响。/棉花消费量超过去年棉花产量,今年全球棉花产量下降、库存减少,现货和期货市场加仓助推,导致棉花价格上涨。二是海关计征汇率的调节和国内外棉花价差缩小,国内棉价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导致国内棉花收购价格上涨。三是今年安徽省棉花虽然受灾较重,但两个棉区(沿江棉区和黄泛棉区 )棉花品质要好于去年,加上今年新疆棉区棉花品质的较好,其价格优势也惠及安徽省棉花价格。预计国内棉花后期价格受地区经济增速和纺织品需求影响,涨跌存在不确定性,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

今年,全省棉花种植收益继续下滑。每亩净利润为负596.96元,较去年负471.61元,下降125.35元;每亩现金收益止跌回升,今年为819.59元,较去年716.91元,增加102.68元,增幅14.32%。安徽省棉花收益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单产下降,二是成本增加,受这两方面影响,棉农收益持续下滑。今年棉花种植收益虽有走出“谷底”趋势,但比较效益远不及其他农作物,棉农种棉积极性依然不高。

玉米棉花中间消耗调查报告(篇3)

12月9日至14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对东北地区当年收储的玉米果穗和籽粒霉变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本次调研覆盖15个试验站75个示范县(农场)的1348个农户(合作社),调研内容包括:种植品种、播期、生育期、当地活动积温、收获方式、贮藏方式、当前籽粒含水量、果穗和籽粒霉变率、危害等级等9个指标,共获得有效调查样本1287个,其中,黑龙江省442个,代表面积57441.6亩;吉林省421个,代表面积16321.7亩;辽宁省215个,代表面积4520亩;内蒙古209个,代表面积8729亩。调研结果如下:

1287个有效样本中品种名称十分庞杂,达数百个之多,同一地点产量差距较大。许多品种所需积温超过或接近当地活动积温。此种现象在黑龙江省比较普遍,在吉林省也有发生。如鑫鑫1号是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品种,现已在该省第三积温带下限的克山县种植;吉林省辉南县当地全年活动积温仅2750℃,但不少农户选择种植了需有效积温2800℃的天农九号品种。

辽宁、吉林、内蒙古和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播种期基本在4月下旬,少数在5月初;黑龙江省第二、三、四积温带播种期在5月上旬至5月中旬,均在适宜播期范围。辽宁省收获期最早,是9月下旬,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是11月中旬,为最晚,其他地区大多集中在10月上中旬。生育期(播种至成熟)最短104天,最长155天,其他品种生育期大多在120~130天,总体生育期偏长,很多品种成熟期已接近初霜期甚至在初霜期仍未达到完熟。

收获方式以机械收获果穗为主,有119户采取机械收籽粒,占调查总数的9.2%,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第三、四积温带;其他地区大都采用机械收获果穗,极少数是人工收获。贮藏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露天堆放、简易棚、苞米站子、标准化贮藏设施和烘干贮藏。后两者共469户,占调查总数的36.4%,其中黑龙江省烘干贮藏的'农户(合作社)有55户,占该省调查农户的12.4%;有简易贮藏设施最多的是吉林省,共254户,占该省调查农户的60.3%;辽宁省多种方式并存,而内蒙古多为露天堆放。

以亩单位作为加权平均基数,当前东北三省一区调查样本的玉米籽粒含水量加权平均为27.9%(图1)。有简易贮藏设施的籽粒含水量加权平均为29.2%;没有简易贮藏设施的为27.1%。黑龙江籽粒含水量最高为30.0%,依次为吉林25.9%,辽宁23.3%,内蒙古19.5%。内蒙古秋冬季风大少雨,有利玉米籽粒降低含水量。

90%以上调查样本将穗腐率和籽粒霉变率混合调查,因此,只能以亩单位作为加权平均基数计算霉变率,东北三省一区调查样本的加权平均霉变率为0.73%(图2)。

图2 东北四省区加权平均玉米籽粒霉变率情况(截至年12月14日)

吉林省籽粒霉变率较高,分析原因可能在于:(1)秋季降温慢于黑龙江省,较高的温度导致籽粒霉变;(2)今年秋季多雨,收获前田间玉米穗腐病发生较为严重;(3)籽粒含水量明显高于辽宁和内蒙古两省(区),导致储藏期霉变的可能性增大。黑龙江省籽粒含水量较高,但霉变率较低,主要是因为12.4%农户采取烘干措施,减少了霉变的发生。

有简易贮藏设施的霉变率加权平均为0.74%,而没有简易设施的为0.73%,二者之间霉变率没有明显差异,这与籽粒含水量的偏差情况类似。内蒙古没有简易设施贮藏,均为露天堆放,但霉变率较低,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内蒙古地区秋冬季空气湿度较吉林省低;二是吉林省调查的19个示范县2016年平均活动积温2955℃,而内蒙古调查的10个示范县平均活动积温3202℃,比吉林高247℃;三是内蒙古70%以上玉米面积采取覆膜栽培,成熟期明显早于吉林;但两地主栽品种所需活动积温相近,这就造成收获时吉林省玉米籽粒含水量及霉变率明显高于内蒙古。

当前多数玉米品种不适宜机械收获籽粒,强行机收籽粒不但破碎损率高,若没有现代烘干和储藏设施,容易造成霉变率上升。因此,农业管理部门要密切监测玉米籽粒的含水量和霉变率,指导农户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1.加强品种管理,避免越区种植。建议农户选择低于当地活动积温200℃以上的较早熟品种,种子管理部门应对种子经销商和种业公司进行技术指导和规范化管理。

2.鼓励收储企业加快收购合格待售玉米。国家应通过各项政策,支持收储企业加快收购合格玉米。同时,建议农户人工挑捡出霉变果穗,减少玉米继续霉变的损失;对冬季降雪频繁地区露天堆放的玉米尽量采取遮盖措施,避免积雪加重露天堆放玉米霉变的发生。今后,各地在发展机械收获籽粒技术的同时,应及时投资建设玉米脱粒和现代烘干贮藏设施。

3.选育早熟、耐密、抗逆品种。导致玉米霉变的首要因素是目前生产种植的大多数品种生育期偏长,收获时籽粒含水量高、破碎严重;其次是品种抗虫性较差,苞叶、果穗和籽粒被啃食后导致烂粒,进而引起籽粒霉变;第三是品种苞叶偏短遭遇生育后期多雨水,果穗易进水导致霉变;第四是品种不抗穗腐病。今后要把选育早熟、耐密品种放在首位,给玉米后期站秆脱水留足时间;其次要考虑果穗苞叶长度,目前短苞叶品种以美国种质为主,一旦遇到异常气候,苞叶变得更短,雨水容易进入果穗,导致霉菌滋生。因此在利用美国种质的同时须加入本地种质,以提高品种的抗逆性;第三在机收籽粒情况下尤其要注意提高品种的抗穗腐病能力;第四要兼顾到品种穗期的抗虫能力。

4. 改进储粮方式。推广标准化储藏和烘干后储粮方式,引导农户储粮由露天堆放改为科学储藏。建立收储粮监测预警机制。通过气象信息综合分析、成熟期调研、预判和测定籽粒含水率,对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及收粮储粮企业提前发布参考信息。(

玉米棉花中间消耗调查报告(篇4)

为了解掌握玉米和棉花的`中间消耗情况,准确反映我县秋粮产量、生产费用和收益情况,我队于20××年10月27日—28日,对县南井寨村、皮条村村、院上宋村的9户玉米种植户和2户棉花种植户进行了调查、汇总和分析,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玉米亩产增加,亩消耗增加,亩收益减少。

根据对9个玉米种植户进行调查发现:今年玉米种植面积28.4亩,较去年28.2亩,增加0.2亩,增幅为0.71%;总产量16550公斤,较去年15475公斤,增加1075公斤,增幅为6.95%;亩产542.06公斤,较去年514.81公斤,增长27.25公斤/亩,增幅为5.29%;总消耗8759元,亩均消耗281.21元,较去年198.02元,增加83.19元/亩,增幅为42.01%;亩均收益857.12元(按当时市场价2.10元/公斤计算)较去年878.02元,减少20.9元/亩,减幅为2.38%(不包括人工费用)。

玉米中间消耗调查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化肥使用量增加。今年亩均消耗85.69元,去年亩均消耗49.37元,增幅为73.57%。

2、农药增加。今年亩均消耗18.09元,去年亩均消耗15.55元,增幅16.33%。

3、排灌费及水费增加。今年亩均消耗58.27元,去年亩均消耗17.24元,增幅237.99%。

4、机械作业费与去年持平。今年亩均消耗85.39元,去年亩均消耗86.51元,同比基本持平。

5、运输费增加。今年亩消耗是6.67元。

影响玉米消耗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1、化肥消耗同比增涨是因为:氮肥和农家肥今年增加了不少,有3户购买尿素在浇地时做为追加肥使用,其中南井寨村有1户种植户购买鸡粪用于底肥,1户在种植期内没有施用化肥,这是影响化肥消耗的主要原因。

2、排灌费同比增加幅度较大的原因是:去年有3户种植户没有浇地,而今年天气干旱,农户在种植期间都进行了排灌,所以导致排管费增多。

3、机械作业费播种时,全部使用机器播种,价格在20—35元/亩之间,收割时,价格是因地块大小的不同而不同,价格在80-100/元亩之间,与去年基本持平;有所不同的是今年在收割时,多数农户在收割完后,一并雇用三码运回家中,价格在20-30元/亩不等,这也是影响玉米消耗及收益的一个原因之一。

二、棉花丰产,亩消耗减少,亩收益增加。

根据对2个棉花种植户进行调查发现:今年棉花的种植面积为0.9亩,总产量为236公斤,亩产282.50公斤,较去年158公斤,增长124.5公斤,增幅为78.80%;亩收益2293.65元(按当时市场价9元/公斤计算)较去年1062.75元,增长1230.90元,增幅为115.82%。总消耗225.60元,亩均消耗为248.85元,较去年517.25元,减少268.40元,减幅为51.89%。

据棉花种植户反映:今年棉花是个丰收年,没有病虫害,连农药都不用喷洒,价格也不低,每公斤在9元上下,多少年不遇的一个好年头,可惜种得少了。

玉米棉花中间消耗调查报告(篇5)

为了解掌握玉米和棉花的中间消耗情况,准确反映我县秋粮产量、生产费用和收益情况,我队于皮条村村、院上宋村的汇总和分析,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玉米亩产增加,亩消耗增加,亩收益减少。

根据对较去年。

玉米中间消耗调查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化肥使用量增加。今年亩均消耗85.69元,去年亩均消耗49.37元,增幅为73.57%。

2、农药增加。今年亩均消耗18.09元,去年亩均消耗15.55元,增幅16.33%。

3、排灌费及水费增加。今年亩均消耗58.27元,去年亩均消耗17.24元,增幅237.99%。

4、机械作业费与去年持平。今年亩均消耗85.39元,去年亩均消耗86.51元,同比基本持平。

5、运输费增加。今年亩消耗是6.67元。

影响玉米消耗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1、化肥消耗同比增涨是因为:氮肥和农家肥今年增加了不少,有3户购买尿素在浇地时做为追加肥使用,其中南井寨村有1户种植户购买鸡粪用于底肥,1户在种植期内没有施用化肥,这是影响化肥消耗的主要原因。

2、排灌费同比增加幅度较大的原因是:去年有3户种植户没有浇地,而今年天气干旱,农户在种植期间都进行了排灌,所以导致排管费增多。

3、机械作业费 播种时,全部使用机器播种,价格在20—35元/亩之间,收割时,价格是因地块大小的不同而不同,价格在80-100/元亩之间,与去年基本持平;有所不同的是今年在收割时,多数农户在收割完后,一并雇用三码运回家中,价格在20-30元/亩不等,这也是影响玉米消耗及收益的'一个原因之一。

二、棉花丰产,亩消耗减少,亩收益增加。

根据对较去年1062.75元,增长1230.90元,增幅为115.82%。总消耗225.60元,亩均消耗为248.85元,较去年517.25元,减少268.40元 ,减幅为51.89%。

据棉花种植户反映:今年棉花是个丰收年,没有病虫害,连农药都不用喷洒,价格也不低,每公斤在9元上下,多少年不遇的一个好年头,可惜种得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