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范文大全 > 导航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5-1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6篇。

下面是经典范文网的编辑为您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教案是老师顺利上课不可缺少的工具。"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1

核心提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在周长的认识过程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从 “看”到“指”从“ 指” 到 “ 描” ,又从“描”到“量”。不断更新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效果很好。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给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能合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因此在片段二的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与取舍。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2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我结合“地砖的周长”这一情境引入,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学习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因为有了学习长方形周长计算的经验,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我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探究中展示自己。对周长的计算,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样学生易于理解,学得也容易。

其次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在活动中学生亲自感知、亲身体验。教师能够充分提供给学生机会,使学生在激烈的讨论、大胆的汇报中产生一种成就感。学生在活动中亲自感知,亲自体验,使得课堂真正做到活动化、自主化,切实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中将学生的思维强行纳入预设轨道、限制学生思维空间的弊端。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数学知识技能的形成、情感态度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另外,巩固练习要敢于放手学生独立思考和解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图形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发现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让他们经历一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决问题,不要害怕错误。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为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所以我在教学中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节课容量虽然大,但有些慌,给学生充分动手和独立思考的时间有点少;课堂中,还要加强培养学生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并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质疑;学生在做题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审题的习惯。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3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以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实效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有利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全心全意的,创造性地给他们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创设充分展示创造思维的机会和舞台。

在学生借助自己的钟表体验1秒时,我让学生听、看自己的钟表1秒钟是怎么表示的,然后全班交流,通过这个有趣的过程,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了1秒钟的时间,接下来设计一个动作表示1秒,更强化了1秒钟的时间观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有趣的活动中,但这个活动始终为教学目标服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真正的发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4

1.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教材中“口算除法”一课是以“植树”的情境来呈现的,这一情境虽然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但在秋季并不切合实际。因此我就结合我校一年级新生的招生情况,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相应的信息,感受到生活中存在数学问题;接着从学生熟悉的“排座位,需要几张桌子”的实际情境引入除法算式,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感受计算来自于解决问题的需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同一道口算题时,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方法必然会不一样,他们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学生在解决“每班各需要多少张桌子”这一问题时,由于创设的问题中包含有显性条件(每班的人数),也有隐性条件(每张桌子可以坐的人数),因此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况:(1)如果每1人需一张桌子,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张桌子,也就是 44÷1=44(张),48÷1=48(张),46÷1=46(张);(2)如果每两人需一张桌子,桌子的张数就是人数的一半,也就是 44÷2=22(张),48÷2=24(张),46÷2=23(张)。另外,学生在计算时口算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学时,我把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算法多样化。

3.本课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 (没有余数),设计这一问题时,我首先考虑到三班的人数为46人,46÷4是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在此我把重点放在了前两个问题上,先出示了一班、二班各能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在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很快便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然而学生并未因此满足,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三班应如何分组。于是,学生纷纷列式进行解答:46÷4=11(组)……2(人)。但课堂上我没有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只看到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上如果能及时引导学生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讨论、交流,会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以下是课下我了解到的学生分组情况:(1)前11个小组,每组4人,最后2人分为1 组,三班能分12个小组;(2)前10组,每组4人,最后6个人每三人一组,共分12组;(3)前10组,每组4人,最后6人分为1个大组,共分11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5

本课教学,我关注前后课堂的衔接,利用口算复习了连加、连减,并设置了两道既有加、又有减的算式题让学生口算,通过反问学生:“像这样既有加、又有减的算式叫做?”(加减混合)这样的导入顺其自然,并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加减混合算式,我们还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道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探索新知时,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注意使用儿童语言,配以适合的动作(如摸摸学生的头等),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

由于过分追求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在出示教学情境图时,我故意遮住了车上原来有67人这一条件,只出示了下车的有25人,上车的有28人这两个条件,本意是让学生从这两个条件的分析中,懂得车上的人数增加了3人,继而再出示车上原来有67人这一条件,从而让学生明白用28—25+67可求现在有多少人。殊不知因为我这样做,使很多学生盲目的认为要求现在有多少人,可直接用下车的人数加上上车的人数,学生很难理解还差车上原来有67人这一条件。也就导致了学生不能根据现有的已知条件列出67—25+28=或67+28—25=这两个算式,使我的教学导入了死角,偏离了教学重点,这是我本堂课中最大的失败。也因为如此,后面的教学没能在静心静气中完成,在列出了67—25+28=或67+28—25=这两个算式后,没能进一步的探究其运算顺序,我就让学生开始计算了,在突破重点上落实得不够。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篇6

四边形的认识

三年级一班 孙珍丽

教学反思:

《国家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本节课中我由光明小学校园场景图引入,即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

在学习“四边形”之前,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四边形的概念,如果由我直接交代四边形的特点,学生显然兴趣不大,正是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我设计了先让学生说一说,你认为四边形是怎么样的?先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同时又能满足学生表现意愿,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着通过“围一围,围出不同形状的四边形”来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起脑筋,;然后让学生“找出四边形,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给四边形涂上颜色”,让他们感觉数学学习也是很轻松很有趣的。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在处理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够机智,没有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还有在课堂设计方面,还有待今后加强。

估 计

三年级一班 孙珍丽

教学反思:

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安排这一内容,目的让学生在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中,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并养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

从复习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入手,让学生回忆了这些长度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通过复习帮助学生更清晰地建立长度概念,激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比较准确地进行估计做好准备。然后用四条长短不一的带子,请学生从中选择合适的带子来包装礼盒,使学生能够利用生活经验得出太长的绳子和太短的绳子都不适合。在此基础上很自然地出示了有关礼盒的一些信息——长10厘米,高5厘米,蝴蝶结需要40厘米,从而带着复习了有关周长的内容。

紧接着,便对判断剩下的两条带子哪一条是70厘米展开了第一次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营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显性”学习化环境让学生们充分利用起了自己的经验,寻求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估计,并能加以总结。

整节课在教学时,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获得了相应的长度的线段的表象,并使表象从模糊到清晰,估算的结果从很不精确到不很精确,甚至精确。让学生逐步建立空间概念,并行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有余数的除法

(一)三年级一班 孙珍丽

教学反思:

学生很难理解这样的余数除法,自我反思后有存在以下几点: 1、学生对于除法的算式很难掌握,比如20÷4=5,学生20÷4会写好算式,但是对于4×5=20而且写在原来的20下面学生就是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写上去,总认为和以前的加减是一样的。而我在教学时也一直强调,这里的20是分了几个。

2、学生对于有余数的竖式也许可以掌握,但是对于横式中总是习惯不写,以前是整除的没有什么尾巴。而现在总是没有除完所以学生很容易忘记。

3、学生很难确定商几,总是随便写一个,然后在下面写上得数,可是余数又是很大的,没有真正的理解余数比除数要小。我在教学时也强调了,如果余数过大,那还是可以分的。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

三年级一班 孙珍丽

教学反思: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重点是让学生会用笔算来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并用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因为由前面的乘法学习作基础,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所以通过一节课的师生互动学习、讨论以及各种练习,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较好并完成教学任务。

虽然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在授课过程中也有很大的失误。一是在计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的例题中,让学生列出算式(横式)最后利用各种方法算出结果后而结果未写到横式上,致使这类笔算题很不完整。对于这个失误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发现教师出的问题,从而强调学生注意这个问题,结果学生并没有发现也未指出,自己最后也忘记处理这个问题,导致这节课总体上很不圆满(这类问题在平时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指出而在公开课中学生可能因拘束不想说,因为这个问题平时经常强调)。二是在练习巡视中发现了此问题,当时只对个别学生指出而没有集体强调,这一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应集体强调一下而我没强调,这也是使自己忘记处理此问题的原因。在以后教学中我一定多加注意减少失误,使课堂教学更加圆满。

认识几分之一

三年级一班 孙珍丽

教学反思:

在初步设计教案时,我从“引出分数—认识1/2—加深1/2的理解—创造1/2—创造几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大小”几个环节开始着手备课。应该说,整个教学环节虽然没有推陈出新的地方,但也符合了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再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学具的实践操作,对上好这节课,我还是有些信心的。但真的整节课上下来,我觉自己还有许多没有把握好的地方,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

课堂,是预设还是生成?当课堂上遇到突如其来的生成我该如何取舍,放弃预设,用生成重组课堂?还是放弃生成,回归教案的预设?课堂,是预设还是生成?值得我思考。如:当课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时候,我先出示了师徒四人分西瓜的情境图,猪八戒要吃最大的1/9,给孙悟空吃最小的1/2,对吗?为什么? 学生说不对,我问:“为什么?”学生都举起了手,(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居然都知道。)我的预设是:在学生疑惑不解时,马上连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如何比大小。但是,我放弃了生成,回归教案的预设,这样就显得很别扭,不流畅。课后我马上觉得很后悔:我觉得,应该紧随孩子的脚步去继续学习,应该去冒一下险。让他们说明原因,然后再去验证,这样就比较顺畅,看来我的胆子太小了。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即时引领,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我想: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但课堂不需要一味追随预设。能否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是考验一位教师教育智慧的一个方面,也是一位教师终生要苦苦追寻的。

分数的简单计算

三年级一班 孙珍丽

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中,我们把目标定位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努力实践着“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思维状态及相关经验,深知这些孩子刚学了两节课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能凭直觉算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但对于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还不是很明确。所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算理,如:在验证4/8+3/8=7/8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4/8是4个1/8,3/8是3个1/8,合起来是7个1/8。当算出2/8+3/8=5/8时,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呢?当学生需证明4/8-3/8=1/8时,老师又进一步让学生通过画图、实物演示来明白这样计算道理,并适时制造矛盾冲突,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整堂课从直观到算式,再从算式到用直观来解释。力求把看似简单的课上出数学味。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三年级一班 孙珍丽

教学反思: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本节课我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长方形框架拿出来拉动后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入新课,激起探究的兴趣。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框架,比较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再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归纳、概括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当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在探索中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学得非常积极主动:数学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在数平行四边形时,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主动探究规律,渗透有序思维的方法。整节课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以上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教学过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参与面广,热情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合作、交流的成功,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不足:课中的练习量还是不够,可以多做些练习突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学生很难理解这样的余数除法,自我反思后有存在以下几点: 1、学生对于除法的算式很难掌握,比如20÷4=5,学生20÷4会写好算式,但是对于4×5=20而且写在原来的20下面学生就是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写上去,总认为和以前的加减是一样的。而我在教学时也一直强调,这里的20是分了几个。

2、学生对于有余数的竖式也许可以掌握,但是对于横式中总是习惯不写,以前是整除的没有什么尾巴。而现在总是没有除完所以学生很容易忘记。

3、学生很难确定商几,总是随便写一个,然后在下面写上得数,可是余数又是很大的,没有真正的理解余数比除数要小。我在教学时也强调了,如果余数过大,那还是可以分的。

本课的重点是要学生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并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竖式。通过有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等一系列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了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课教材较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1.例题从简单事实抽象出“7里面最多有几个3”,是除法试商的基础,初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2.设立了有余数除法求商方法的专项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秒的认识

三年级一班 孙珍丽

教学反思:

这节除了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外,有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学生会提问了,提对课堂有关的问题了,其中一个:1秒钟能干什么?学生的花样很多,问题也五花八门,我就此自然延伸

到学习时间的教育上,要争分夺秒!随时随刻一秒钟就会从你身边溜走,要抓住它,那就要好好珍惜!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经历。真正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就要有效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教

师要勇于乐于向学生提供充分研究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学生成长和成功的场所。

细节决定成败,如何有效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来教学是值得我思考的!

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三年级一班 孙珍丽

教学反思:

对此部分内容,在进行相对量的练习后,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写过的式子,从中得出规律,当因数中间有“0”时,若有进上来的数字,则用进上来的数字占据十位,若无进位,则要记得用0占位,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地写0或者盲目地进位。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学生在学习口算时已了解,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其笔算方法,便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主要体现在突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新课开始创设了帮学校算一算“买书”共付出多少钱的问题,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学习怎样计算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 的乘法,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建立口算简便算法与笔算的联系,运用知识的迁移,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概括总结后得出笔算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分数的简单计算

三年级一班 孙珍丽

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中,我们把目标定位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努力实践着“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思维状态及相关经验,深知这些孩子刚学了两节课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能凭直觉算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但对于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还不是很明确。所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算理,如:在验证4/8+3/8=7/8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4/8是4个1/8,3/8是3个1/8,合起来是7个1/8。当算出2/8+3/8=5/8时,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呢?当学生需证明4/8-3/8=1/8时,老师又进一步让学生通过画图、实物演示来明白这样计算道理,并适时制造矛盾冲突,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整堂课从直观到算式,再从算式到用直观来解释。力求把看似简单的课上出数学味。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源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更有利于学好数学。为此,我们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改编,根据学生实际,巧妙地设置了课前的谈话,随机取例。

可能性

三年级一班 孙珍丽

教学反思:

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猜球色”的活动展开,使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思考和交流。

(本课最后用了黑白棋来做验证)“可能性的大小”教学中,学生容易得到“黑棋可能性大就是黑棋摸出来的一定要多”的感性认识,这就是应该消除的对于可能性的大小的模糊认识,教师应充分展开,让学生通过交流,逐步让学生明白要验证因为黑棋多所以摸出来黑的要多的话,无论摸几次都不能肯定,也就是说要真正的验证黑的要多用摸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同时又可适当渗透,让学生了解试验少的时候,实验结果不一定与预测可能性大小相符,但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实验结果将越来越接近预测的可能性大小。

概率中的有些问题,在同一个答案背后可能有着多个完全不同的理由,即使是正确的答案,背后也可能有错误的理由或高低水平不同的正确理由,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说明理由,从而为老师有针对性地适时地帮助学生,让学生们了解到可以继续努力的目标提供机会。

简单的排列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一班 孙珍丽

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数学能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应用广泛,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好素材。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事物的作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排列与组合具有抽象性,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才便于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方法,从而发现排列数与组合数的规律。学生很容易组合得出12和21,命名为“交换法”;以此为基础小组合作组合1、2、3,又发现了排列方法,命名为“排头法”;在脱离数字卡片组合1、2、3、4时又发现了另一种“排尾法”,最后学生能够按规律说出1、2、3、4、5组合的两位数。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数学是抽象的,如果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本节课大量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

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

三年级一班 孙珍丽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过程,进一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的计算含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及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算法多样化;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课堂开始我从身边的“买作业本”入手,创设了问题情景,提出了计算问题;然后由学生自主探索,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实践中巩固和运用方法。计算设置在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之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愿意去主动探索知识。当然,在课堂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平时一些发言少的、内向的孩子,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的深度就远远不及活泼开朗的孩子,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本节课相对于前面来说,学生越来越难掌握,错误率也在增加,因为当进位多了,学生连加加都会错。所以我在练习中一再的强调学生学会在竖立算式旁边写上加法算式,因为这个会避免学生当出现进位时忘了,哪怕竖式上已经记上进几了,但是这里有个转折,先算出乘法的积再加上进位的,这样学生就手忙脚乱的。

分 米 的 认 识

三年级一班 孙珍丽

教学反思:

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由此可见,营造自然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主动体验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此环节教学中我设法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更好地体验乐趣、体验成功。我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鼓励学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观察、测量,充分体现了师生的民主、平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间。通过在真实情景中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算一算、议一议,使学生建立起分米的表象。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

在这一节课中,我所感觉到的不足之处是在学生的组织纪律方面。走出课堂,有的兴趣盎然,而有的是跟着走马观花。这就与教师的操控能力、语言魅力及组织方面有密切的关系。今后我一定会更加认真钻研教材,练习基本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三年级一班 孙珍丽

教学反思:

教学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及公式的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扩展阅读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学生时代,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篇1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次出现了“平移和旋转”这一内容,要求同学初步体会平移和旋转的一些特点,并能对一些常见的运动现象做简单判断。本节内容是认识简单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教材通过引导同学对生活中一些运动物体的平移和旋转运动现象的观察和考虑,使同学认识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物体运动的方式,再通过组织同学寻找生活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运动,协助同学建构平移和旋转知识,建立概念。从而组织同学应用所建立的空间概念,进行问题解决,判定运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方式,深化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建立和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利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协助同学更好地认识与了解平移与旋转现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着重体现在:

1、让同学在生活情境中学习。

新《课程规范》强调同学的数学学习内容是“实际的”,“重视从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十分重要。本课设计从儿童喜爱的游乐场中游乐器械的运动引出课题,再让同学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同学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身的生活中,从而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关心、解决数学问题。

2、让同学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同学快乐地学习,激起同学的学习情感,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由于同学年龄小,特别渴望得到老师的褒扬、同学的肯定,因此我在多媒体课件中,交叉一些“真聪明”、“真棒”等嘉奖性的短语或弹奏几秒钟愉快的音乐,这就能很好地激励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反之,假如同学答错了,计算机会打出“想一想”、“再想一想”等鼓励的短语,激发同学再一次冲击的力量。如在做练习题时,同学边判断是否平移或旋转现象,计算机边和时给出答案,最后出现了“真棒”的画外音,同学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这样做,就极大的调动了同学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使同学真正乐于学习。

3、让同学在重难点突破中学习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核心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课件不但能为同学提供更直观、更形象、效率更高的图像和动画演示,将同学带进生动丰富的知识世界,而且可以将笼统的道理通过课件辅助手段,形象地表示出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从而大大减轻同学的认知难度。同时为同学的数学学习、全面开发、智力培养、素质提高等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有效的途径。在数学教学中,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是每个教师备课的关键。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使同学感受和认识运动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和运动特点,能正确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方式。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依次演示每个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生动形象地为同学展示了每个游乐项目的运动特点,使同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掌握了知识。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篇2

平均数教学是统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平均数的知识,以前总是把它当作一种典型应用题来教学的,即所谓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但是,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来看,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特征的把握,注重其统计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正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去把握平均数的特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怎样才能使三年级的小学生感受到学习平均数是一种需要呢?课标上指出:小学中年级、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于是,课的引入部分我设计了在两个笔筒里放着7枝笔和5枝笔,让学生帮整理成每个笔筒的笔一样多,引出一个结论: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所以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移笔”导入,自然的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地使学生直观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最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及特征的把握,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开头相互呼应,设计了小明的身高为127厘米,一天他来到一个池塘边玩,看见池塘边有个木牌,木牌上写着:这个池塘的平均水深为1米。小明看了高兴地说:我在池塘里玩水一定不会淹死的?请问你认为小明的看法对吗?为什么?让学生展开讨论,从对“平均水深”的理解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应用价值,为树立应用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将数学课中的统计与生活有机的结合,体会到数学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篇3

我教过老教材的《平均数》这节课,我当时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上的,记得基本上就是按照:出示例题——分析条件问题——引导列式计算——总结规律:总数÷份数=平均数,然后是反复地、机械地在一个平台上进行训练。训练题目是书上有什么就训练什么,从没有想过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问题。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对数量关系式:总数÷份数=平均数自然是掌握得非常熟练,凡是能套用公式的题正确率都很高。但对稍有变化的题,错误率也相当高。如当学生在做:学校图书室一周5天向学生出借图书,其中科技书出借了250本,文艺类书出借了368本,其它书342本,求图书室平均每天出借图书多少本?有一部分学生列式成(250+368+342)÷3。当时我也没有过多去考虑为什么?更没有怀疑自己的教学有问题,只是一味地埋怨学生学习不用心,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真是够苯的。

现在看了吴正宪老师的《平均数》一课的教学设计,才深深感到当时自己的教学确实存在好多问题,课上我只重视学生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这一知识点,教学中急于把规律抛给学生,天真地以为孩子只要掌握了这个数量关系式,就能解决求平均数的所有问题了。却忽视了八、九岁的孩子他们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它是怎么产生的?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平均数?这才是孩子们所需要的。

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让求平均数的方法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再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相信,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自己一定会因“远程研修”的学习,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篇4

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可以引发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丰富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课堂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能收到点击关键的效果。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一节好的数学课让学生得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平均数》这一课时,大致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我以学生熟悉的活经验向学生提问:“猜一猜,发生什么现象?”把学生一下子引入了课堂,使死板的数学题目变得特别有趣、富有密切感,另外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从中感悟截长补短、移多补少的思惟,在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沟通了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问题情境,激活思维

新课程强调:“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新课中,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踢毽子比赛入手,使学生感受到人数不相等时,比总数不公平,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提出了不公平?公平?的困惑,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高潮,开始了激烈的`讨论,使学生亲身感觉到当两队人数相等时,可以比总数或平均数,人数不等时,只有比较平均数才公平,突出了平均数的比较功能。

三、问题情境,学以致用

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来学习数学知识。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入课堂,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问题情境显得更有现实意义。随堂检测的题目也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种价值。

四、让我感动,令我激动。

学生课堂中展示的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精神,给了我很多启发,在这有一点小高兴,评课时杜校长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学习素材丰富,学生体验充分”。要说本节课的不足,在演示上再慢一些,让全体学生都能消化,就更好了,另外,就像张校长在评课中所说,课堂中有部分处理的比较粗,有些快,如果慢一些,再慢一些,学生完成的会更完美。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篇5

平均数的练习课”是学生学习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统计表及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练习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并能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用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数学问题。本节教材中的几个题目,都是以应用题的方式呈现,学生用“总数÷份数=平均数”的方法即可解决。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解决此类问题不是很难的。因为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经常接触到求平均数的问题,已有一定的感知。所以在四年级安排求平均数的练习是合适的,符合学生的实际。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统计初步知识,应用问题等较为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与能力。因而在本学段的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主动参与中学会数学思考,在获取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解决数学问题等方面得到充分发挥。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篇6

平均数作为一个统计学上的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无处不在,同学们在以往的生活中是有一定的接触的,在三年级的时候曾经简单的涉及到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重点是体会理解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要变听数学、看数学为做数学,关注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关注孩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关注孩子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因此,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本节课在设计之初,是要将平均数的比较和用部分的平均数去推测全体的情况结合在一起上,用一个相同的可以连续的情景进行过渡,中间还涉及到一个新的概念步幅。实际在上下来以后,发现如下问题

1、用部分来推测全体情况的实际体验过后,没有及时进行提炼,学生对这一体验所获得的经验比较模糊,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

2、在两组同类数据要进行比较时,由于个数的不同,直接进行总数的比较没有意义,所以要转化成平均数来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单位往往是复合单位,不像小时,吨,升等单个单位。

3、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涉及到只有架次没有具体的时间不能比时,应该及时的追问,总数不能比,那怎么办?应该及时的总结学生的发言。

4、在列出21633=721(架次) 56427=806(架次)时,应该让学生来说一说算式的含义,渗透强化平均数的概念。在比较721<806时,渗透比较两个数的单位必须是相同的。

5、从局部推算整体的讨论中,知道五一十一的平均起降次数,可不可以推算出五月和十月的总体起降次数?这里应该加强过渡铺垫,通过平均数能否算总数?十一的平均数代表的是十一7天期间的一般水平,由于十一期间是假期,乘客的流量相对平时较大,所以用十一的平均数来推算十月的总流量的误差太大,不适用。那么,用十月普通一个星期的平均数可以吗?也不行,应为在十月里有一个7天的假期,假期后的流量会有明显减少,普通星期的平均数去推算十月,误差也会很大。那么用6月的一个普通星期的平均数可以吗?可以,应为6月是普通月,流量比较稳定。最后推测出的结果误差小。

6、每一个平均数的算出都要说出它的含义,要体现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7、在第一部分平均数的比较时,缺失一定的巩固练习,最好再有一些的数据的特点,可以渗透移多补少的思想。

8、在讲授步幅时,对于步幅这一新的概念没有做到详细的解释。应当在出现步幅的概念是,先问问同学们对步幅的认识,从他们已有的认识出发,一步一步的引导出具体步幅是从一只脚尖到另一只脚尖或者一只脚的脚跟到另一只脚的脚跟之间的距离,叫做步幅。

9、本课的定位缺少与单元目标之间的沟通,本课是应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那么在本课中,应该体现出本单元中所有涉及到的概念,比如说移多补少,平均数,求总平分等等。重点对平均数的比较和用部分推测整体的体会,要进行适当的强调,和应用这两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10、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每一环节之间的衔接,我的引导语如果能有更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那就更好了。每一环节之间要有有效果的总结,来体现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在最后总结回顾本堂课内容的时候,就会减少出现学生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避免冷场。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范文通用版 篇7

在学完平均数这一内容后,我出示了一个开放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内容是三个同学三次的数学成绩:小明(第一次:63第二次84第三次90)小红(第一次:82第二次78第三次80)小强(第一次:96第二次81第三次66)。请判断这三个同学中,哪个同学的数学成绩比较好。我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解决问题,然后全班交流。

以下是同学们的一些想法。有同学认为小明的学习成绩好,因为他的数学成绩一直上升。而小红的成绩没有上升,小强就更不稳定了,虽然他的平均分是最高的,但是他的学习成绩会一直往下降。他说完后,我及时问同学们他是选择一个什么角度来判断的,同学们说出进步和退步趋势。有的同学按照平均分数来判断认为小强的成绩好,我也及时给予肯定。

还有一些同学认为小红的三次成绩比较稳定……同学们越说积极性越高,思维越活跃,课堂气氛十分热烈,甚至有的同学用到了其他比赛中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比赛规则。我对同学们的各种想法都及时进行了评价和鼓励,并让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在数学和做人方面有哪些收获?如何评价自己、同学、老师在这节课中的表现?同学们认识到了对待一件事情,不要片面的去看,要从多角度分析,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模板


一个好老师就要负责任地上每一节课,作为新手教师,每次上课前都需要精心准备教案。学生在教案中掌握规定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典范文网编辑推荐你不妨读一下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模板,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模板 篇1

小学三年级的语文学习已经是在逐渐的增加难度了,在三年级这个阶段属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语文打好基础,重视积累,但课堂的效果如何也是制约着教学发展的一个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这一时间内,高效课堂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学模式。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经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一、正确解读文本

1、教师在教之前要三思。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资料怎样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还要去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包括作者的资料,写作背景等。

2、教什么远比怎样教重要得多。正确地选择教学资料,恰当地制定了教学目标以后,再去研究怎样教,再去用心研究教学方法,选取巧妙的教学方法使目标实现到达最高效,这才是高效课堂教学研究中最有意义的事情。

二、确立教学目标

1、课程总目标

2、本文所在的这个单元的目标

3、教材本身的课时目标

我们语文高效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教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所以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必须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认真备课,创新方法,加强师生合作教学,使课堂教学成为开放的、双向的、多面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本事,真正发挥好教学主导作用,构建高效课堂。

想要在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们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同时还要高效的接收学习成果,并不容易。在语文教学中,课堂的互动更是必不可少。课堂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这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学习反思就给我们供给了值得探讨的话题。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模板 篇2

《可贵的沉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阅读课文。本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如何让学生从一个只知道接受爱的人,意识到在生活中要付出爱的关键在当老师问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这两个问题是同学们沉默了。我在处理这一部分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后在小组里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同学们为什么沉默了?”“从课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得出当时课堂上很沉默?”

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课堂沉默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读一读。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些句子,读出沉默的语气。

4、让学生积累摘抄体现课堂沉默的词语,句子。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议代讲,事半功倍。沉默中使得孩子们领悟出最为可贵的东西:不能只会接受爱,享受爸爸妈妈给我们的爱,更应该懂得关心父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他们带来快乐。

但是上完课时我感觉到同学们把这种沉默只停留在“给父母过生日上”。如果能引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对父母的表现不只是停留在为父母过生日这一件事上,同学们联系实际说到:父母每天为我们准备早饭,我们却总嫌饭菜不可口;父母每天送我们上学,我们却从不说“谢谢”等这些生活小时。让学生主动体验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反省自己对父母的忽略,可能这样课堂中的沉默就会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了。

这节课中学生感悟沉默,要先让学生透过文本看清自己,只有这样才达到感悟的真正目的。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模板 篇3

本篇课文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内容。我在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时首先以“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展开读书让学生知道: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

在阅读感悟第一件事中我指导学生进行表演。首先以多种形式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然后让学生揣摩兄弟两人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表演,学生能体会了到草地、蒲公英即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快乐。

在第二件事作的阅读指导中我抓以下几点展开理解感悟:

1、提问,“我”先发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两次发现有哪些不同,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2、抓住关键的字词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比如:“我起得很早去钓鱼”这里为什么要强调“起得很早” 呢?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到因为过去没有起这样早,所以一直误认为蒲公英的花是金色的。“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并”在这里有哪些含义呢?用上这个“并”字,给人的感觉是“我”过去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不是现在才这样认为,并强调了对过去错误认识的否定。“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用手掌最简单的动作打比方,就把一种不太容易说清楚的现象讲清楚了。

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感情和兴趣。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模板 篇4

在参加学校组织的这次语文教研活动中,我选择了《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选择这课是因为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很贴近,学生理解起来没有难度,可以在课堂上掀起,再就是这篇课文很感人,能够点燃学生心中感情的火花,能和文本很好的接触,和文本融为一体。

这学习过程中,我是通过图文结合以及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紧扣文本句子,经过我环环相扣的引导,重难点的突破就水到渠成了。另外整节课注重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通过理解词语来透析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词语环节中,抓住文章重点词语,通过多种方式来理解,如: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换词语等等,让学生掌握这种学习的方法。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们思想上受到了触动,深深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爱的同时也要回报这种爱了,我设计了让学生写下最想对父母说的话这一拓展环节,他们有好多话要对父母说,由于整堂课的感情渲染比较到位,孩子们都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同时我也深深的被他们所感动,我很欣慰看到孩子们真正领悟到了要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因为表达爱的方式多种多样,所以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多样化的作业环节,让他们学会表达,学会回报。

1、温馨调查(通过各种方法悄悄打听爸爸妈妈的生日,并在生日那天送上一份惊喜。)

2、爱的记录(观察父母平时是怎么为自己操劳的,并在日记上写下自己的感受。)

3、感恩畅想(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来感谢对父母的爱。)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真正体会孩子们的心理的想法,然后再把心中的感受融于课文中。这是这节课结束后同学们感受最深的一点,我也觉得同学们就把自己当成了文中的“孩子们”与文章内容产生共鸣,所以才会深刻地领悟到文中蕴含的道理,整体感觉教学效果较好,但不足之处还是有的,其一:读课文的形式可以更多样,评价的方式也应多种。其二: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应明确如何读好,如:通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或者观察人物的动作等。其三:在出示图画以后,可以借此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这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活课堂气氛,所以这个环节在讲课时处理得草率。其四:我还得加强自身的学习。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模板 篇5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我们的民族小学》

有一段描写窗外十分安静的文字,我创设了一个“蝴蝶飞舞”的师生活动情境,由老师扮演蝴蝶,邀请同学读文段,谁能读出“安静”的感觉,“蝴蝶”就会“停留”在谁的身边表示欣赏,由于有的学生理解课文有差异,读这段时声音十分响亮,于是我说:“哎呀,蝴蝶都被‘吓飞’啦,你们说为啥呢?”该学生马上醒悟过来,改成了静静地诵读,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加上老师恰到好处的提醒,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比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更有效,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也使暂时朗读不到位的学生积极性没有受到挫伤,仅成了学生提高自己朗读水平的一次鼓舞。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发现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倡导的改革方向,只有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

此外,我还把知识延伸到课外,在立足于课内,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把语文知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完课文以后,我让学生来画画这所民族小学,同学们都兴趣高涨,动起手来了,画的是各有千秋。我让学生课外把自己的学校用自己的话写下来。这样主动、自主的学习,给了孩子们一片开放的园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自己喜欢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使得课堂上的知识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开发,变封闭为开放,教学活动犹如放飞快乐的翅膀,让学生的阅读快乐从课本飞向想象的空间,从课堂飞向课外,多形式和多渠道,高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体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字、词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长可以教,可以组织小组听写。最后教师听写过关。从中看出学生自学水平还是有的,只不过学生对于自学没有兴趣,总是在别人的激励和逼迫下才能够认真仔细的学习。通过听写,只有极个别学生出现了极个别错字。这样做也与我们才学习的洋思教学挂了一个小钩。对于课文的学习,由于没有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师用书,所以找不到头绪,只是先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让组长检查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把高兴的语气读出来。而且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到作者对草地的喜爱和蒲公英的有趣。而且学生也能够在读中体会到学习和课文中的乐趣。对在过早地上玩耍学生很感兴趣,特别是对过早地变色的第三段,学生既能够有感情的朗读,也能够熟练的背诵。这样就能够积累不少的语言。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读中体验,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从而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文本中所蕴涵的美。想象永远是孩子们最乐意去做的,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就学来兴趣盎然,教师就真正做到和孩子们同乐,教学相长。《灰雀》

我在教学本文时,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意在引导学生讨论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

一、走进文本,以读为主。所以课堂上我没有过多的讲解,一节课主要通过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二、以“悟”深读,形成良好的语感,激发阅读兴趣。

《灰雀》讲得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但表达方式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它为己有,但最后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仅爱鸟更爱下一代的好品质。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重点介绍了这三只灰雀的样子,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了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了情感处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提问:那聪明的你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吗。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上来,大家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尽管说,有一半的学生还没真正的读懂这篇文章,还把思维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但许多学生都已经能够找到答案并有依据来论证,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学生是真正的意识到了列宁对鸟的爱与男孩对鸟的爱的不同,同时,也为男孩知错就改的思想所折服。《小摄影师》

在教学《小摄影师》一课时,通过有感情的读,绘声绘色的讲、设身处地的演等多种形式的理解体验,学生已经深深感受到高尔基这样的一位十分有声望的大作家对于少年儿童的关爱,同时也为“小摄影师”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的争取来的摄影机会(他忘带胶卷)而感到惋惜。小摄影师带着遗憾哭着跑出去了,那么他还会回来吗?在这里我根据课后练习小练笔要求续写故事的要求,安排了学生的写作训练。学生的描述让我感到欣慰,这节课我们一起读懂了小男孩和高尔基。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面向全体,大面积丰收做得还不够到位。这是因为这一做法一时还很难能被所有三年级的小学生接受,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我坚信只要长期坚持训练,他们一定会成功的,这是我们的愿望,也是他们的目的。《奇怪的大石头》

说实话对要上《奇怪的大石头》我感觉是有点枯燥的,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一块大石头产生的疑问,问老师和爸爸没有 得到答案,长大后靠自己出国解决疑惑的故事.对于教学上我首先明确课文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们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

2、了解童年李四光对石头产生的疑问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上课时先让学生们通读全文,搞清处<奇怪的大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让他们去思考,去提问,积极发言,并针对提出的问题去展开教学,逐个分析问题,最后探讨李四光是怎么样解决内心疑惑的?说实话我在上课之前是认真的准备的,我想好了上课应该说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什么,我又该怎样回答他们.可是一上课,好多东西都跟想象的不一样.

对本堂课的不足点我总结如下: 一.对课本的阅读太轻描淡写

在文本的处理上我基本上用了提问的方法,如让学生说说<奇怪的大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学生能找到,但是我就轻描淡写的带过了。没有让学生针对性的读一读,使得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不够深. 二.阅读的针对性不强

 对于课文我我让学生们一直在读.但是学生们虽然在读,可我感觉他们只是在配合我,他们心里是不清楚为什么老师让我们读课文.我现在想来,其实每一篇课文每一次读的要求应该是不一样的.如可以分1.解决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2.有感情地读.3.因为深入了课文,以读来加深印象等.但是我在这方面做的很欠缺.让学生读的有点不知所谓. 三.目标不明确

现在想来我本课的目标没有很的完成.我现在上课我感觉我一直在设计一个过程,常在想最好学生们回答的和我一样,然后按照我的想法一直上下去.一旦学生偏离我就不知道如何应付,常会想方设法把他们引导到我的思路上来.过程和我一样了,我就觉得成功了似的.其实现在想来,这跟我对教学目标不明确很有关系.我觉得我们不管课怎么上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完成教学目标,只要围绕着教学目标,不偏离.站在学生的回答角度跟着学生上也未尝不可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模板 篇6

《狮子和鹿》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脱险的故事。平时,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细长的腿。当凶猛的狮子向它扑来的时候,鹿的四条有力的长腿帮它从狮口脱险;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险些丧了性命。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没有作过多的提问。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课文,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在孩子们说的过程中去引导孩子。

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1、你能告诉大家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2、鹿对自己的角和腿前后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

3、你认为鹿在经过这次狮口逃生后是会依旧喜欢角还是转而喜欢腿呢?”

孩子们读完课文后基本上都能将故事内容复述出来,对于第二个问题也能利用课文中的语言作答。但对于第三个问题,同学们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都认为鹿会喜欢转而腿,因为虽然腿不好看,却很实用,能够帮助鹿躲避危险。这与我备课的想法不太一样,我认为鹿在狮口逃生后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长得不漂亮的东西也有它的用处,不能因为其丑陋而否决它的一切,但也不能否定角,角的美丽我们都不能抹杀,我们应该看到两个事物的长处和短处,将长处和短处合理有效地利用起来。我没有通过说理的方法让孩子明白要全面地去看待问题。我出示了一个情景:狮口逃生的.鹿啊,来到溪边,看着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越看越生气,恨不得把那两只角给磨平。时间一天天过去,有一天,森林里召开小动物的选美比赛,好多小动物都去参加了。小鹿这时想起自己头上美丽的角来,于是就去报名参加比赛了,结果,小鹿因为有着像珊瑚一样美丽的角而赢得了比赛。那你说,这时候鹿又喜欢什么呢?孩子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

不一定要与孩子们据理力争也能达到教学效果。让孩子看到另一个画面,用事实说话,在事实中明白该怎么去分析、看待问题。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模板 篇7

教学《花钟》,我非常用心的做了课件。首先激趣导入,播放鲜花盛开的视频,并让学生把看到的画面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表达出来。五颜六色盛开的鲜花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他们被这美丽的画面吸引了,不由得发出赞叹:“啊,太美了!”,“真漂亮啊!”这时孩子的热情是高涨的。然后,我让孩子自由读文,以画出“花钟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入手,从而引导孩子进行学习第三段,在这一段的学习中,主要让孩子知道植物学家是如何做成花钟的,做成的花钟是又如何知道几点的,这段的学习理解“刚刚、陆续、大致”三个词,让学生明白作者用词的准确,更具科学性。

从第三段返回第一段的学习,我让学生默读第一段,分别画出写了哪些花?具体的开花时间?,接着出示9种花的图片让孩子欣赏,随后老师出示9种花开放的时间,以“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为例子让学生读后对照文本去体会两种不同的写法有什么感受?通过朗读对比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发现句子的不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在引导学生观察时间的词语时,当学生讲出按照时间的顺序写的时候,马上紧抓文本的词语(凌晨、中午、傍晚、晚上),在关注时间词语的时候,也引导学生去观察时间词语是一个整点、一个大致时间。最后,一个拓展环节,看花写话,训练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

讲完本课,很有感触,讲一篇课文,我们不能面面俱到地把所涉及的内容全都讲完,我在讲第一段上花了较多的时间,而其他两段基本上是以读带过,课堂上,尽管有的段落我们可以带过,但是那些详讲?哪些略讲,老师必须得心中有数,万不能为了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而忽略了一节课孩子所掌握知识能力的有限性,反思自己的教学,一节课到底让孩子学会什么,作为教师,要心中有数,另外,为了让孩子们的视觉有个美的享受,课堂上我们有效地利用课件,充分地发挥课件的作用,可用、可不用的课件我们尽量不用,把时间留给学生,多读书多感悟。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模板 篇8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

有人把小学的学习比作一个英文字母“u”,也就是说三年级的孩子处于最关键的转折时期,在这个特殊的过渡时期,学生的身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如何来上好三年级的语文课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建趣味、丰富的语文课堂来吸引学生的集中力,提高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被有趣的课堂吸引,我想那纪律的管理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吧。

三年级的语文教材,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签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想让学生一堂课全神贯注地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学生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我开始反思课堂纪律不单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也是老师的问题,有这么一句话“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开始注重提高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备课。语文课有激情,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同时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更加注重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必须制定了详细的让学生自主预习的预习要求,让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能够在初读的时候学生字,组词,读顺课文,摘抄课文当中的好词好句,做到课前的自主学习。小语修订版大纲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互动性的教学环节。再者多问一些有创建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本身也在提问方面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问题是可以问的,如何问?学生会有哪些答案,是否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都要充分的考虑。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他们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他们写读书笔记。一能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二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

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该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更要重视新教材中参考资料的学习,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渊博的知识,是每一位老师教好书的关键所在。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

《石头书》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凭借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石头书》是一篇科普文,这类文章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本文共有14个自然段,通过人物间的6次对话,写出了石头像书的原因:

1、外形: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书一页一页的。

2、石头上的雨痕、波痕、矿物就像书上的字。

3、石头上的树叶、贝壳、小鱼等化石就像书上的画。

4、人们通过石头上的化石能知道许多知识,就像书本能告诉人们知识一样。

在教学时,我以课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质疑,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首先,让学生结合平时见过的书说说。其次当学生齐读课题后,让学生开始质疑:石头书上有字吗?石头书和我们现在的书一样吗?石头书上也有画吗?石头书的作者是谁?石头书重不重?石头书有什么作用……此时孩子们一个个非常激动,眼里是对新知的强烈渴求。这样的导入一下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将他们引领到陌生的新的知识领域中去。接着,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从文中将答案找出来,整体把握课文。

因为是第一课时,生字词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课里有一个“壳”字是多音字,我便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学习课文内容我以六次对话为中心,将石头书与现在的书进行比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讲解石头书的字这一部分时,重点让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图片对雨痕、波痕以及矿石有直观的了解。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后再回到课文中去找找,给学生观察思考的空间,并联系生活中的书来回答“为什么石头像书?”让学生在比较中,慢慢体会为什么称为石头书的原因,由观到思到悟,让学生会学习。还有在讲授“矿物”时,对于矿物里面的小不点儿,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我让学生想象这些红的、黄的、闪光的、透明的像我们生活中见过的哪些东西,如钻石、红宝石、煤炭—————把课堂与生活衔接起来。同时通过矿石色彩繁多的特点,让学生说出描写颜色的四字词语,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关键是朗读的处理,现在的孩子已经是三年级了,朗读已经学了2年,但是对于这篇全是对话的课文,还是接触的很少,所以这篇文章的朗读指导非常关键。在课堂中,我注意了这个问题,要求孩子先找到提示语,看看提示语中有没有语气的指导,如果有,只要读出这种语气就可以了,如果没有,那就再看看标点符号,有没有特殊的符号,如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读出相应的语气就行了。孩子们做得还不错。

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因为是第一课时,生字词教学还不扎实,我在处理教学语言时,以后还要格外注意,尽量避免多余的零碎语言。对于整篇课文读还是不够,这也提醒自己早今后的教学中,教案的设计更要精练化,对于学生的预设还要更详细全面。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3

成语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瑰宝,苏教版教材中每个练习都安排成语。今天教学成语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把握成语和本单元课文的联系。

我发现教材中每个练习安排的成语不但各自相关,而且和本单元的课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时我就注意了这种联系,让学生回忆《东方之珠》这篇课文,想象香港的繁华、热闹、美丽,这几个成语正好描写的都是城市繁华的,这样孩子理解时,我们就不知不觉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不觉得陌生的情境。

2、把握成语之间的联系

教材中每个练习安排的成语,表达着相同或相近的主题,这就给教者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今天的8个成语正好分成4组,各组之间都有内在联系,常被人们连用。教学时我就把握住了这种关系,让学生大体理解一行两个成语的意思,读时也让他们一行一行地读,背诵时记住一行中的第一个成语,学生也发现了这种关系,理解背诵都很容易。

总之这节课上,我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4

教学中的评价就像一起“双刃剑”,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信念,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最近,我们中语组进行了两次教学研究,刘德莉老师前后由两次执教同一课的教学评价语言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一次执教《灰雀》,刘老师的评价语言偏激,如“我今天第一次见到这么棒”!“刚才默读时没读,因此接不上来。”“你们还不知道惋惜呀”等等,这些语言对学生学习兴趣打击不小,因此,整节课显得有些沉闷。而第二次执教《灰雀》,刘老师评价语言有了很大改变,学生学习投入状态极佳。另外,第二节课中,刘老师也更注重了其它评价方式,比如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

那么,怎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在评价学生的同时,要充分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人心者,莫先手情”,同样的评价,教师若之发自内心,学生就会感到贴近心灵,也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从而使学生更有信心的去面对一切。

二、抓住时机,适时评价。评价不应拘泥于一格,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评价学生时,应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抓住时机,给们一份自信,让他们在自信中不断进步,另外,评价不足让教师一味地去肯定一切,对于错误之处更需在明确指出,避免让学生走弯路,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

三、评价语言要有艺术性、针对性。好的语言如一条深深的小溪,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又像一首促昂扬奋进的歌,激励着人们去不断地追求。作为语言教师,我们在评价中不仅要语言丰富,机智幽默,而且要讲求艺术性。

另外,评价要有目的性、针对性,不讲求实际的表彰,不但不能真的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生探索的能力,反而会引导学生对评价的漠视,失去评价的意义。所以,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准确,得体,且要做到把握时机,因人而异,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做出不同的评价,这样,学生对获得的评价不仅仅是短暂的满足,更是一种向上的精神,一种前进的动力,这使他们在“人人可以成才”的大路上前行。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5

一、反思整体设计

优点:

1、学生质疑,走近文本。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学习课文第一部分“遇险”时,我让学生先说自己上节课遇到的不懂的词,学生纷纷说出了“气势汹汹”、“不由分说”、“蛮不讲理”等词,学生在提出疑问的过程中触摸了文本,与文本的距离近了。

2、扮演解词,走进文本。

用扮演角色表演的方式理解词语,解决学生提出的不懂的词,使学生真正进入了文本,用心体会课文,用身体表演课文,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角色朗读,再造文本。

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后,我用了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将学生置于朗读的情境中,朗读中,学生不仅感受了语言,感悟了文本,相信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都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小稻秧脱险记》。

缺点:

1、德育渗透,不够到位。

德育目标中第二个目标,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我觉得这一目标的实现较难,尽管自己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但我觉得较空洞。

二、反思教学过程

优点:

导入环节能较好地与第一课时衔接,适时激励学生又能引导学生较好地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

精读环节问题设计较精炼,能从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出发设计问题。顺学而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导结环节检测题很好地与本课教学重点对应,课后作业设计模式也受学生欢迎。

缺点:

导入环节的激励语不一定对所有学生都有效。改进的方法我想需要自身素质的提高,如果能经常语出惊人,妙语连珠,我想学生定会喜欢你的语文课,因为那时你已是一位充满魅力的语文老师。

精读环节有热闹的嫌疑,整个过程“动”的设计较多,有的学生可能因此当成看热闹而非真正的进入文本学习感悟。这就需要教师练就火眼金睛,及时发现问题,还需有教育机智,及时解决问题,这并非一日之功,需要自己修炼自身。

三、反思教学技能与教学策略的运用

优点:

1、另辟解词蹊径,感受词语意思。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词语的理解是重点。课文中有一词“警觉”,课前备课时我已注意到这一词语,并想: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词语呢?讲解词语的意思,有些苍白,而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生的年龄水平理解这一词语有一定的难度。反复斟酌后,我让学生表演“警觉的抬头”的动作,而且还设计了一个问题,采访表演者:“如果你是杂草,此时你警觉的抬头,内心是何想法或者是什么心情?”通过一演一说,让学生感受“警觉”的意思。

2、丰富评价语言,及时有效评价。

为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水平,之前我曾收集过课堂评价语,并运用到本课的教学中,也许雒老师从我的教学设计中很难发现这一策略,但我确实这么做了,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3、合理使用媒体,有效促进教学。

我认为制作的课件有使用价值,并且出示的时机也较合适。

缺点:

1、评价语虽丰富了,但还缺少自己的风格,有待自己多读书,多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2、媒体课件制作不够精美。自己的制作水平较低,有待提高。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6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

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

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7

1、环节清晰,层次分明

抓住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件发展线,感受他们的心情由激动到快活,再到着急,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的不断变化的心情。

2、指导朗读,感悟心情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用学生的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

(1)师:“想一想孩子们做风筝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激动的,高兴的,兴奋的”

师:“那就请你读出小伙伴做风筝时的激动。”

(2)“又扁又轻的羽毛飞起来一定是又轻又快地,请你轻快地读读孩子们放风筝这一段。”

(3)教师范读放风筝一段,请学生模仿,进一步读出孩子们的快活。

(4)师:“村里人看见了,会怎样地说呢”

抓住语言的空白点,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羡慕地,高兴地,激动地读好——“放得这么高!”

3、品词品句,积累语言

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有别于低年级段,而更加关注对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理解,感悟。本节课,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在帮助学生体会心情变化的同时,积累了语言,且教学形式比较丰富。如:

换词法

在理解“精心”一词时,采用换词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精心就是用心,认真,仔细,一心一意的意思,足以见得孩子们在做风筝时的认真样。

查字典

在理解“憧憬”一词时,采用查字典的方法,了解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

由字面入手,联系生活

在理解“翩翩飞舞”一词时,提出“翩”字,了解字形,翩的左边是扁,右边是羽,“扁扁的羽毛飘起来会是什么样”学生回答“又轻又快地”。再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我们用翩翩飞舞形容什么”学生答“蝴蝶在花园里飞舞”,“花瓣里开花托时”,“树叶离开树枝时”,“蒲公英的种子离开妈妈时”……“在孩子们眼中这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就好比是五彩斑斓的蝴蝶在翩翩飞舞,他们的心情也快活地飞扬起来了,请你轻快地读读这一段。”

解字再解词

在理解“千呼万唤”“大惊失色”时,逐字理解意思,再整体解释词义。

4、阅读赏析,为写铺垫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对话,在不经意间为学生的习作作了铺垫,如:关于心情的词语,四个字的词语等等。

5、抄写好句,落在实处

课近尾声,请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也为学生的习作作了准备。

课中的遗憾

1、千呼万唤:千和万和虚数,不是真正了呼喊了一千遍和一万遍,这一点应该渗透给学生。

2、教师的朗读必须有师范作用,让学生有的学,能读出指导前后的变化。

3、最后一个问题“作者在写作时是会感到遗憾,还是会感到幸福呢”遗憾——为自己失去了快乐的童年而遗憾;幸福——为自己拥有快乐,美好的童年而幸福。两个答案没有对错之分,教师太刻意引导学生了,应该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8

《灰雀》是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五课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整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怎样上好这篇课文呢?怎样符合跨世纪新一代儿童的身心特点呢?怎样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在教学本文时,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意在引导学生讨论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

一、走进文本,以读为主。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新课程下,有很多老师都能够理解这一点,但是现实的问题是,像多年都以讲读教学为主的老师,忽然一下,几乎什么都不讲,就要学生在一节课里反复地朗读,还真觉得不习惯,甚至还会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敬业,以至于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多说了两句”再“多说了两句”。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光嘴上说说“要加强朗读教学”,而应该彻底地切实地在课堂实践中转变观念,把加强朗读教学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的,我们要时刻记得要“回归人文关怀”。《灰雀》这篇课文只要学生了解了列宁怎样喜爱灰雀,以及在他爱鸟的影响下,小男孩怎样自觉地改正错误,体会小男孩诚实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要当个知错、诚实的孩子。我们不要也没有必要过多地深入下去,因为他以后还要学习类似这样但更深入的文章,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历的丰富,他们将会有更深更广甚至更独特的体会,我们不要有“放不开手”“一步到位”的想法。所以课堂上我没有过多的讲解,一节课主要通过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如:自由读,教师加提示语引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列宁和小男孩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不断地丰满起来,感受到读书真有趣,越读越有味。这样的朗读教学就好象引领着孩子们在欣赏一件玲珑剔透的玉雕,细细把玩,细细体会,个中感受尽在孩子们表情生动的朗读中。这感觉又好比一首诗歌,朦胧的更显意境,更有韵味,更能入胜。这又使我想到先前的私塾先生,反复地要学生诵读,让字里行间的美,让其中蕴含的道理,在一遍又一遍中滋生、发芽、开花,以至张满孩子人生理想之帆。我觉得这就是“人文关怀的回归”。可以这么说,低年段的阅读教学就是朗读的教学。

二、以“悟”深读,形成良好的语感,激发阅读兴趣。

清朝唐彪认为:“凡理不疑必不过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疑”和“悟”总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中,两者总是不断交织、不断深入的。因此,我在教学中也十分注重学生的感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在品读重点段落的时候,在反复朗读之后,我常问:“你们知道了什么?”“你们懂得了什么?”例如在辨别爱鸟异同这一环节教学时,我这样设计:

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大家讨论讨论!(这个问题却关系到学生是否正确理解“爱”的含义,是否有正确的审美认识。)

生:我赞同列宁的爱。因为列宁每天来这儿看灰雀,还给它带来好吃的,只是欣赏它,不去捉它,列宁是真正爱灰雀。(学生联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生:灰雀应该是给大家看的,小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别的来公园的人就看不到灰雀了,他们会伤心的。

生:灰雀离开了伙伴,孤零零的,会寂寞的。

生:它还会吃不下东西。

生:它还会生病呢!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同时课堂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9

x x整堂课通过师生共学、自主探究、发散想象、主动积累等学习方法;体会人物心理,懂得且愿意主动关心、鼓励他人,并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整个教学设计我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以新课标理念为基础,采用媒体直观展示法,读词、读句、到读文的渐进式语文教学法等多种行之有效又契合语文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使本堂课生动、扎实、有效而又亮点不断闪现!

x x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孩子回答精彩时,我带头鼓掌,当某个学生鼓起勇气举起双手时,让学生给他鼓掌,当全班齐读课文很棒时,让学生自己给自己鼓掌,让学生在掌声中成长。看着学生因鼓掌而激动的脸庞,我不禁也深深感动了,不经意的一点掌声对孩子来说意义非凡啊!我觉得教师要很好地运用学生的掌声,让学生在行动中体会掌声的内涵,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

x x整堂课,我设计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品读领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这样五个教学环节。其中第2-4自然段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习时,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索,让学生找到描写小英的神态、举动的句子。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后创设情境,当学生读到英子犹豫时,我及时设计对话情境(走到一位同学边,摸摸她的头):英子,英子,你为什么低头呀?你能说说你的心里话吗?学生这时走入文本,把自己当作英子,说:“我害怕,别人会歧视我。”“我到底上去,还是不上去。”“不上去,才来的新老师要批评,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么办?”此时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感受到英子害怕、犹豫的忧郁的心理。当英子鼓起勇气一摇一摆地走上去时,(我让一位女同学上台)我鼓励学生说:“难道我们不该为小英这样的勇敢鼓掌吗?”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我又创设情境:“小朋友,此时,你就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学生热情的话语打动了我们:“别怕!我们不会嘲笑你!”“勇敢点!”等等,很感人。

x x当同学们给了英子两次热烈的掌声时,老师引导:快把这夸奖的掌声响起来吧!英子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呀!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英子你想说:……“谢谢你们,你们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地面对生活。”“你们的爱使我终身难忘。我要自信地面对一切。”就这样,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感受到英子从忧郁到开朗的变化过程,从而感受到大家的爱。这部分情境的创设我觉得是比较成功的。我努力让孩子在这次互动的爱的学习活动中去理解课文内容。

二、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特点

1、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

x x如本节课重点指导第一次掌声时,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抓住英子动作神态来多角度的读,感受到情绪的变化和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

2、在阅读中感悟。

x x整节课,以两次掌声为线索。通过抓住英子掌声前后的变化和人物动作神态,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到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懂得要尊重、关爱别人。

3、在体味中升华。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

《掌声》写的是一位原本内心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学们鼓励与爱的掌声中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这样一篇感人致深的爱的课文给了我们一次出色的爱的教育机会。为此,我设计了一堂情意交融,开放、扎实而有效的语文课,让爱的掌声响起在课堂的每个角落。

整堂课通过师生共学、自主探究、发散想象、主动积累等学习方法;体会人物心理,懂得且愿意主动关心、鼓励他人,并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整个教学设计我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以新课标理念为基础,采用媒体直观展示法,读词、读句、到读文的渐进式语文教学法等多种行之有效又契合语文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使本堂课生动、扎实、有效而又亮点不断闪现!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孩子回答精彩时,我带头鼓掌,当某个学生鼓起勇气举起双手时,让学生给他鼓掌,当全班齐读课文很棒时,让学生自己给自己鼓掌,让学生在掌声中成长。看着学生因鼓掌而激动的脸庞,我不禁也深深感动了,不经意的一点掌声对孩子来说意义非凡啊!我觉得教师要很好地运用学生的掌声,让学生在行动中体会掌声的内涵,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整堂课,我设计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品读领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这样五个教学环节。其中第2-4自然段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习时,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索,让学生找到描写小英的神态、举动的句子。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后创设情境,当学生读到英子犹豫时,我及时设计对话情境(走到一位同学边,摸摸她的头):英子,英子,你为什么低头呀?你能说说你的心里话吗?学生这时走入文本,把自己当作英子,说:“我害怕,别人会歧视我。”“我到底上去,还是不上去。”“不上去,才来的新老师要批评,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么办?”此时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感受到英子害怕、犹豫的忧郁的心理。当英子鼓起勇气一摇一摆地走上去时,(我让一位女同学上台)我鼓励学生说:“难道我们不该为小英这样的勇敢鼓掌吗?”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我又创设情境:“小朋友,此时,你就是英子的同学,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学生热情的话语打动了我们:“别怕!我们不会嘲笑你!”“勇敢点!”等等,很感人。当同学们给了英子两次热烈的掌声时,老师引导:快把这夸奖的掌声响起来吧!英子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呀!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英子你想说:????“谢谢你们,你们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地面对生活。”“你们的爱使我终身难忘。我要自信地面对一切。”就这样,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感受到英子从忧郁到开朗的变化过程,从而感受到大家的爱。这部分情境的创设我觉得是比较成功的。我努力让孩子在这次互动的爱的学习活动中去理解课文内容。

二、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特点

1、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如本节课重点指导第一次掌声时,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抓住英子动作神态来多角度的读,感受到情绪的变化和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

2、在阅读中感悟。整节课,以两次掌声为线索。通过抓住英子掌声前后的变化和人物动作神态,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到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懂得要尊重、关爱别人。

3、在体味中升华。整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通过过渡语、小结语、评价语和激情语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这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我深切地感受到:老师提问的语言非常重要。如果教师的提问语言不够明确,就会指向不明,导致学生回答错误。教学过程中,我想问学生:英子在掌声前给同学们留下怎样的印象?而我却提问:读文后,一开始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找出有关的句子说说感受。结果学生并未领会“一开始”这个词,就有同学说,“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即使老师再说明是“掌声前”的印象的句子,还是有好几个学生谈了英子的变化的句子。这样就使得这个品读重点句的环节显得凌乱,而且浪费时间。我原以为“一开始”这个词会让学生说“掌声前”的句子,可是,不如直接说“掌声前”,让学生明白老师的问题范围。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可后,我想其实还有补救的办法:我再次补充提问的时候,应该果断地提醒学生注意倾听老师的提问,让学生的再次关注教师强调的问题。或者,一个学生弄错的时候,教师出示最简单的一句(句子三)教会学生是找的掌声前的句子,而且教师抓住“低下”这个动作词,引导学生从动作词来体会句子内容。

在上学期的一人一节研究课中,我执教了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精读课文《掌声》。文章写的是一位原本内心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学们鼓励与爱的掌声中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这样一篇感人致深的爱的课文给了我们一次出色的爱的教育机会。整堂课,我设计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品读领悟、拓展延伸这样四个教学环节。回想这节研究课,令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有:

1、创设情境,催发情感体验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让学生置身于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能够唤起相应的情绪、情感,有利于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在情境中学会领悟、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

可是,创设这一情境我却没有课件。怎么办?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果用具有感召力的语言,同样能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于是,我便采用了语言感染法。比如:

师:在小英犹豫不绝的时候,掌声就是鼓励的语言。假如小英就是我们班上的一名同学,你想对她说什么?

生:英子,勇敢地上去吧,相信你一定能行!

生:英子别怕,我们都理解你!

生:英子,要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讲好这个故事!

……

师: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小英终于——(引读:小英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因为小时候生病导致腿脚落下残疾而产生自卑忧郁的小英,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现在,她,就站在我们的面前,此时此刻,我们该怎么做?(学生鼓掌。)

师:真好。你们也是有爱心的好孩子!老师也把掌声送给你们。(老师鼓掌)

我带头给学生鼓掌,让学生在掌声中成长。从而,让学生在行动中体会掌声的内涵,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2、重视朗读,揣摩人物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研究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进入角色了,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如:

师:如果你是小英,再次听到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内心又是多么的——(生答:感激)让我们带着感激之情读写小英的句子。

师:小英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此时无声胜有声,无数的话语在小英心头涌动。如果小英,你想说什么呢?可是她什么也没说,只是向大家——(再次读)。

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去触摸课文精彩的内涵,就会情不自禁地去感受,去体会,去表达,同时也学会了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揣摩人物情感,既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又使思想感情得到升华,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把握重点、优化课堂结构

《掌声》这堂课主要通过掌声前后小英的变化让学生理解“掌声”的意义,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想教育。所以,教学的时候我以“掌声”为线索,先让学生读第一段和第五段,感受小英的前后变化,再读第二到四段去感受掌声响起的情景,然后理解掌声的含义。掌声是一种鼓励与信任,是赞赏与肯定,是同学们的友情和关爱等。

4、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理解

一个好的板书,就像是一篇微型教案,突出教学重难点,并能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本课板书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教学的主要内容,且简洁明了。

但是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资料准备充分,但是不够准确。如导入新课时,我讲“在我们这个地球村住着50亿人……”这里的“50亿”就不准确,它是几年前统计的数字,在我们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一书中有新数据是“60多亿”。后来多亏校长告诉我,我才给学生纠正了说法。

2、注重了朗读,却忽视了扣关键词、句体验人物的内心,所以导致学生在朗读了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后体会不深刻,有时候对老师的问题答不上来。如果我再教这课,指导学生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时,我要指导学生扣住“犹豫、慢吞吞、眼圈红红的……”等重点词句,体会英子的犹豫、自卑、无可奈何的复杂的心理反映。然后再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英子或者是英子的同学,来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

3、注重“简简单单教,轻轻松松学”,但忘记了写的环节。在最初的预设中,我打算让学生学完课文后,优生写点自己想写的东西,学困生抄写课文中感动的句子,可是在上完新课后多余的时间里,就是让学生无目的的读书,完全忘记了这一环节。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学习,充分准备,精讲多练,力求真正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育理念。

4、《掌声》教学反思

《掌声》一课写的是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1

听了董老师的这一节课,确实是一节以读为主线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好课。很好的落实了语文课标提到的两个要点:一是落实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二是落实了“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教师的导读重点在激发和保持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而且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书,取到了多法导读的良好效果。课堂上老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理解、换词理解、采用动作理解、看图理解词语等方法很多,效果也比较好。课堂上老师很关注培养学生良好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阅读中,让三年级学生时不时地划一划、圈一圈,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能到了培养。课件运用也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特别是最后课件(欣赏香港美景)的运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情感,还为有感情朗读课文奠定了基础,所以最后学生能带着自己对香港的热爱来朗读全文。

我们在享受教学的同时,不妨也提出两点建议:

1、在讲到重点或难点的时是不是应多留点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因为经思考则有所感悟,才会形成自己的认知。如讲打比方时;“你觉得哪些句子最有趣”让学生读出其有趣来,光靠朗读的声音来判断是不是读得有趣,我们觉得是不科学的,是不是应引导学生弄明白“你是怎样读出它的有趣”或“你读得很有趣了,请问,你是怎么读出有趣来的,把你的想法(方法)告诉大家吧。”

2、“举世闻名”通过换词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但就这里的“举”是什么意思,学生懂了吗?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最后感谢董老师、感谢三年级组老师为我们学习研讨提供了这次平台!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2

《爱什么颜色》是一首小诗。诗歌很是简练,结构比较简单,勾勒了三幅绚丽的色彩,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己理想的追求。

课前,我让孩子们搜集有关各种颜色所代表的意义的资料,让学生在预习诗歌时交流自己喜欢的颜色及原因。教学诗歌时,我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阅读、思考,鼓励孩子在朗读中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孩子在自由选择诗歌的小节来赏析,懂得作者所喜爱的颜色,理解作者所喜欢的原因,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3

《赵州桥》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的特点,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以读为主

阅读是现在读文教学中的一个主旋律,本课教学中,我也把朗读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从读中感悟”。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和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师在讲台上一句一句的讲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学生理解得彻底,一个重要的手段便是读。例如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用什么方法来读课文呢?”“我喜欢大声朗读!”“声情并茂,不错!”“我喜欢一个字一个字地点着读!”“一字不落,也不错!”“我喜欢默读!”“看得仔细,也很好!”“好那就请同学们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这一段,并找一找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初读)学生很快便找到了本段交代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设计者和建造的年代。“那为什么要介绍这些呢?除此之外你还读到了什么?”(再读)“作者是想给我们一个大体的介绍,我还知道了,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很好,那有谁能告诉我世界闻名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座桥十分的有名!”“哦?有这么多的桥,为什么这座石拱桥举世闻名呢?”(读一读,划一划)“因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1400多年了。”“这是一句句子,其中包括了建造时间和设计者,那么是否因为这是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而使它出名还是因为其它什么原因呢?请找出一些词语概括。”(再读此句)学生划出了“隋朝”、“已经有1400多年了”。“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二个词说明了赵州桥建造的什么特点?”

(教师出示句子填空)-----------------是赵州桥“世界闻名”的原因之一。“距今为止已经很久了”;“历史悠久”;“古老”;“年代久远”,我再请学生把这些词填入到空格中,注意句子的通顺性。然后全班评议决定使用年代久远(历史悠久)。这样边读边理解,层层深入,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

二、多种学习方式并存,自主选择

此篇文章中,第二自然段是重点段落,我决定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再进行指导。“同学们读课文的方式有很多,相信你们一定还有许多不同的理解课文的方法比如说:划重点词句,画画等!接下来就请你们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自已学习第二自然段!”“老师,我是用划重点词语的方法来学习的。我找到了‘赵州桥桥长50多米,有9米多宽;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些句子来说明赵州桥的结构。”“嗯,你找得真不错!还有同学用了别的方法吗?”“老师,我用了画图的方法。”“那就请你上来给我们展示一下吧!”“嗯,你画的赵州桥真是惟妙惟肖,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你不把这四个小桥洞画在一起呢?”“那样看起来就不舒服了!”“哦,原来赵州桥在设计时还体现了一种对称的美!同学们,你们还能找到生活中哪些对称的物品呢?”“蝴蝶!”“不错!”“天平秤!”“你真聪明!”“人!”“对!我们生边其实还有许许多多对称的物品,希望我们同学以后能够多留心地来观察它们!”(至于这样的设计有什么样的作用,这些内容书上都写得较为清楚,所以我没有花大力气去讲,只作了简单的分析)。接下来,我请学生对赵州桥的设计作一个评价。学生的评价是:“很了不起”;“哦!了不起你是仅仅指桥吗?”“我觉得设计者和建造者也很了不起!”“为什么呢?”“因为以前没有卡车、挖土机这些机器帮助,全都是靠当时的劳动人民自己的双手来建造的!”“嗯,听了你的介绍之后老师也十分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老师,我觉得古代的人很伟大也很聪明!”“嗯,老师也跟你有同感!”这时全班都有了共鸣,师生共同来探讨工程的不易和出色,人民的力量和智慧。让学生从中体会我国悠久的文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这种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学习方法,从课本当中去感悟更多,这才是最重要,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的。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4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感悟为主”。在阅读中,无论是情感体验,还是个性感悟,都应该以读为凭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在读中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读中倾听文本,质疑文本,解读文本,让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撞击,这撞击是触动,真正读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学《雪猴》,我能很好地体会到这一点。

师:大家刚才都把《雪猴》这篇文章认认真真地读了一篇,而且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相信大家都有所收获,现在请你们来谈一谈。

生:这篇文章主要通过雪猴的热情好客,关心体贴边防战士,有灵性、好模仿,会进行天气预报等事例,表现了雪猴与战士们之间的深情厚意。(我称赞他概括得简练、完整,而且语言表达得也很有条理。)

生:老师,我概括得比他还简练(不服气),我只要用两个字就可以。(脸上写满自信)

师:哪两个字呀?(我有点儿不相信。)

生:猴情!

师:哦……能说说理由吗?

生:这篇文章主要写了雪猴同战士们之间的密切关系,雪猴关切战士的安危,体贴战士的生活,为战士们预报天气;所以用“猴情”两个字就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由充分,叙述完整,全体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掌声过后,又传来许多一样的声音:老师,我也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让他们到黑板前板书,只见他们认认真真地写着:密切、友情、情谊……透过他们稚嫩的字我明白他们都读懂了。

生:老师,我只要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什么字啊?(此时我对学生充满信心。)

这位学生不急不慢地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的中心写了一个大大的“爱”字。

师:说说理由!(我止住了他的脚步。)

生:文章虽然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雪猴对战士们的深情厚谊,但我觉得,这个情谊是双向的,也有战士们对雪猴的情谊。因为只有战士爱雪猴,雪猴才会那么深爱着战士。刹时班上掌声雷动。

短短的话语却道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的最大好处——人爱动物,动物将回报于人,更加地去爱人,“依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从大家发自肺腑的掌声中也让我体会到了,学生都读懂了,都听懂了那位学生话里更深层次的含义。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培养有个性的人,我们的放弃也是培养有创造力的人。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

首先,这堂课中闪光的有这么两点:

一、抓住主线来贯穿课堂。在这堂课中我就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到全文让学生先自学,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然后交流。这样以一条线带到整个面上,就是教学显得清晰、连贯。

二、拓展自然、恰当。

通过结尾的拓展既让学生对我们的祖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

其次,也存在不足:

一、过分注重预设,忽略课堂生成。每堂课我们都有自己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时我们往往会跟着自己的预设走,致使课堂中的生成点就这样被放过了,使学习效率并不那么理想。有时学生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说自己的理解,而说出了从这句话中感到孔子是个怎样的人时,我几次打断,生硬地将学生拉回到我地问题上,到最后还是没有理解好。所以,有时过分注重预设会使课堂失去很多活力,会导致学生积极性低落,更甚是不能达成学习目标。

二、课堂中还需要我们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时间去琢磨、思考、实践,让我们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模板 篇9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读关于爱心的神奇故事,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读为本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的本课设计中想体的教学思想。

一、自主识字,轻松识记

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于是,我努力将这一理念体现在识字教学中。我运用直观形象的课件,进行识字教学。先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发展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中,从而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我努力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

1、读书指导具有层次性。教学中我利用自读,读通难读的长句子,感情朗读来推进教学。而且每次读的要求不一样,层次也不一样。

2、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感情朗读,教于读书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我让学生再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画出学生最感动的语句,并思考是什么让你一次又一次的感动。然后让学生再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我根据学生的立足之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并让学生在各种读的方式下,总结出如何将课文读得又感情,如何去体会课文所蕴涵得情感。让学生在感情朗读得同时习得读书得方法。

我会用汲取本节课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用于以后的课改之路上。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8篇)


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科学并规范,编写教案能使教学工作更具有目的性,一篇优秀教案应该包含哪些部分呢?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是经典范文网的编辑为您整理的与您需求相关的一些信息,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

2、 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进程:

(一) 利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这种植物吗?对,它就是蒲公英。

2、 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白色乳汁,叶莲座状平铺,匙形或狭长倒卵形,羽状浅裂或齿裂。开黄色舌状花。果实成熟时形似白色绒球。

(2) 联系对蒲公英的介绍,请你把蒲公英和金色的草地连起来,说一句话。

(二) 学习生字、新词。

1、 读准生字字音,在课文中圈划出生字,再读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词义。

3、 在生字本上书写本课生字,老师巡回指导。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自由读课文,标画自然段,思考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 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每当蒲公英开放时,草地变成金黄色。我们常揪掉蒲公英来寻开心。

第二段(第3至5自然段):蒲公英白天开,晚上合,草地也因他们的开合改变着颜色。我们发现后便喜爱上了这种小花。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热爱之情。

2、 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播放课件或观察挂图:在草地上盛开着一片蒲公英,他们金黄金黄的,太美了!

2、 看完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把你看到的感受印在脑海里,与同学们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 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找出与你感受相同的句子,然后再读一读。

(2) 指名读,评读。

(3) 看到这片金色的草地,“我们”的心情如何?

(4) 你想感受一下吹蒲公英的感觉吗?

出示实物,让学生参与进来感受。

(5) 练习读第一、二自然段,体会童趣。

2、 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过度:蒲公英一直是金色的吗?“我”有了一个什么新发现呢?

(2) 总结:蒲公英的花瓣是可以合拢的,它随着时间变化而一张一合,张开就是金色的;合拢就是绿色的。

(3) 这个发现令“我”非常惊讶,大家再来读读第四自然段。

(4) 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5) 为什么“我们”不再揪它了?

(6) 从“我”的变化看,你有什么感受?

(三) 升华情感。

1、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相互交流。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2

《金色的草地》是苏联作家描写的一个有趣故事。通过我和弟弟对蒲公英早晚变化地观察,认识到草地、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文章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热爱之情。

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这一维度,教学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良好的教学氛围,饱满的学习热情是学习成功的中国。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生活经验,对蒲公英有一定了解,因此这一步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谈自己对蒲公英的了解,以便更好的学习课文。

三年级学生经过了两年多的语文学习,已经掌握了常用的识字方法,已具备借助字典认读生字的能力。在这一步教学中,主要使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识记的基础上读通课文。教师通过在语言环境中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识记。

1、学习1、2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的学习,我采用比较学习的方法。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我家窗前的草地上有许多蒲公英,每当它开放时变成金黄色,大家都夸金色的草地太美了。第二自然段写了我和弟弟为了寻开心揪掉这些蒲公英。通过美读第一自然段,使学生了解蒲公英很美,读第二自然段抓住句子“就这样,我们总是为了寻开心,揪掉这些不引人注目的小花。”和换词练习“引人注目”,了解这么美的蒲公英不被我和弟弟注意,我们不喜欢蒲公英,只是用它来寻开心,为后文我和弟弟对蒲公英态度的变化(喜欢蒲公英)做铺垫。

2、学习3、4、5自然段:

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这一环节的学习,“在小组中说说‘我’有什么新发现?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什么变化?”将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利用复述和小练习的形式使学生了解蒲公英在不同时间它的花瓣形状、颜色都有所不同,渗透自然知识。通过读第四、第五自然段,画出印象深刻的词句这一教学方法,向学生渗透阅读学习方法,从而体会蒲公英的可爱。课文学到这里,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小作者对蒲公英的态度上的变化为什么这么大?因此可以再把课文第二段和第四第五段比较读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由于我和弟弟仔细观察,发现了蒲公英的可爱之处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3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早晨、鲜艳、打扮”等词语,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有新鲜感的句子,体会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3.借助提示,借鉴课文中的相关句子,学习表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会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与团结,理解课文所表达的自豪感和赞美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

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与团结及他们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感和赞美之情。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早晨、鲜艳、打扮”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

一、歌曲导入,介绍资料。

“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

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2.引导交流: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请同学们拿出你搜集的有关不同民族的图片,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3.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4.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集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其中一所学校去看一看。

5.请大家读课题。谁来说说课题该怎么读指名读课题。

设计意图:

以优美的音乐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了民族大团结的热烈气氛。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大青树下的小学有什么特色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所小学,去认识一群少数民族的孩子,去感受这所小学的魅力。

1.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

(1)给课文标出自然段。

(2)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读几遍。

2.学生试读。

设计意图:

先出示自读要求,再引导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教师正音,学生巩固。

4.(1)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一组含有会写字和“词语表”中的词语,第二组含有会认字):

早晨穿戴绒球花汉族鲜艳服装打扮敬爱国旗敬礼教室朗读安静树枝好奇招引停止粗壮枝干影子

师生参与评价,重点强调生字“粗”为平舌音,“晨、装、摔”为翘舌音;“汉、艳、扮”为前鼻音,“静、停、扬、凤”为后鼻音等。

你认为哪些词语的读音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学生练读。

设计意图:

这些词语富有乡村气息和民族风情,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很少接触到,交流时可以出示相关图片,加深感受。

5.理解词语。

理解词语的方法:

(1)查字典或词典、联系上下文、从理解重点字入手。

(2)理解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有的词语不仅要弄清它的意思,还要想一想这个词应该用在什么场合。

小组交流自己理解的词语。

猜猜我是谁。根据意思说出对应的词语。

①在空中随风摆动。

②形容色彩华丽。

③平坦的场地。

④靠近国界的领土。

⑤两人徒手较量,以把对手摔倒为胜的竞技运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自学词语,既锻炼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①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装、晨”:“衣、日”是形旁,表义;“壮、辰”是声旁,表音。

“讠+卖=读”“米+且=粗”

“青+争=静”“丰+色=艳”。

①说一说:整体结构上要注意什么。上下结构的字,“晨、装”上面要写得扁些。

“汉、扮、读、停”——左右结构,应写得左窄右宽。

“艳、服、静、粗”——左右结构,应写得左右等宽。

“服”的第六笔是横折钩。

“晨”和“装”二字均为上下结构,但要注意整个字不要写得过长,其中“晨”字要注意“日”要写得扁一些,“装”字的“壮”要写得扁一些,按正确笔顺规范书写。

④对一对:再和课本对照一下,写得不好看的要及时改正。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同学的字,相互借鉴。

师小结: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最神奇的文字,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集形象、声音和意思三者于一体的特性,掌握了汉字这一特点再去学习,能帮助我们更轻松地认读、识写。

7.再次巩固字词(连线)。“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的图片和相应的词语连线。

8.同桌相互听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设计意图:

分步骤引导学生学习会写字,降低学生学习会写字的难度,使学生完全、彻底地掌握会写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小组合作,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讨论: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些什么

2.学习反馈(填空),课文先写(学生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写(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

四、课堂小结。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可爱在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下一节课,我们继续欣赏。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4

《学会查无字词典》是一篇教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文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但关系到本单元学习成绩的好坏,更影响到今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方法的掌握,回此,我在课前更仔细地思索了本文的教法。

在让学生对课文作整体感知的前提下,我又引导学生精读理解了课文的一至八自然段,在教学课文的第九自然段时,需要理解爸爸意味深长说的“有字词典”和“无字词典”的意思,明白它们分别指什么?教学到这,我没有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提醒学生联系上文仔细想想,它们是什么意思?不一会儿,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有字词典是指《现代汉语词典》”,无字词典是指看到和听到的一切。又有学生说:“有字词典是指用来查找的工具书,无字词典是指现实生活”。另一名生说:“无字词典的解释比有字词典的解释更能给以真切、准确的感受。”听了孩子们的.发言,我表扬学生说得好,并且告诉学生,我们理解词意,目的就是要弄清楚这个词语表达的现实生活的某一种状况,查无字词典可以直接感受到,因此,比查有字词典显得更为重要。课文中,爸爸引导“我”查无字词典理解“骄阳似火”与理解“惊涛拍岸”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到:“理解‘骄阳似火’,先提出词语,后在生活中找出解释”,理解‘惊涛拍岸’先感受生活中的现象,再与词语对照。”我接着说:“很正确,这两种方法都是查无字词典的有效方法。现在,我们按照第一种方法,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解释“骄阳似火”?学生听了,兴趣盎然,有的说:“夏天的中午,烈日当空,马路上的沥青柏油都融化了,有的说:“小狗热得受不了,在树脚下伸舌头散热这种现象可以解释”,看到孩子们真正理解了词意,我又让同学们回头看眼前的黑板报,说说看到黑板报,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哪些词语,孩子们有的说“五彩缤纷”,有的说“丰富多彩”,真正地学会了第二种使用“无字词典”的方法。

在教学最后一段爸爸的话时,让学生联系上文,回忆“我”理解‘骄阳似火’和‘惊涛拍岸’的方法,让学生先进一步区别“有字词典和无字词典”,理解查“无字词典”的重要作用,然后总结归纳查‘无字词典’的两种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培养了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并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为学生将来对词语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5

《国徽》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叙事儿童诗,充满情趣,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用叙述的手法描绘了三个画面,写出了小朋友对国徽的热爱和崇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读”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去学习。

一、重视字词教学。首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词的意思。例如“闪烁”“辽阔”,然后借助生活实际让学生想象什么很辽阔,什么在闪烁?

二、“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朗读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为本”,既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回归”,又是把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理念的体现。《国徽》这篇课文,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引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这节课我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为主导,以多种方法地读(自由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师生合读)为凭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感受和体会文章的爱国情感。

三、语文和生活是紧密相连。语文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是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我抓住诗歌中小男孩做的小事引导学生联系到自己,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做才能为国徽添光彩?”让学生置身于实际生活中,知道也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国徽、对祖国的热爱,使学生觉得语文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培养他们爱语文学语文的热情。

四、积极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参与、教师积极引导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先说自己平时是怎样为国徽增光的,然后把自己讲的写下来,最后读给同桌听,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感受成就与成功,寻找分享与快乐的感觉。

五、重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学生通过主动收集资料,就可以知道“国徽”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和象征,它和国旗一样,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尊严。

教学始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我注意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但是我的评价语言还不够生动,为了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快乐,还需加倍努力。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6

《一块奶酪》是部编教材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节课,我的感受是:

成功之处:

一、采用学生自主识字,老师巧妙点拨的生字教学效果较好。

教师都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识字,然后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这大大激发了孩子识字的热情,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不但提高了识字效率,学生们也学得愉快而轻松。

二、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这个教学理念,我在教学《蚂蚁队长》中设计了“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

不足之处:

该放手就放手,略读课文,正是放手的好机会,教师完全可以提供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一块奶酪教学反思3

《一块奶酪》是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乘着想象的翅膀,游历奇妙的童话王国,看花儿跳舞,听星星歌唱。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并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

《一块奶酪》主要讲述了一只蚂蚁队长在指挥一群小蚂蚁搬运奶酪的途中,面对掉下来的一块奶酪渣是吃还是不吃引发的风波,告诉孩子们要像蚂蚁队长一样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关爱幼小,同时也要学小蚂蚁遵守团队纪律,听从指挥。整篇课文,语言表达浅显易懂,贴近儿童,故事内容生动曲折,在蚂蚁队长一次次的内心挣扎矛盾中,吸引着读者一步步往下读,给人以深刻启发和影响。

细细品析这篇文章,从课文的导读可以看出学习本课主要有两个任务,即了解课文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和你喜不喜欢蚂蚁队长,理由是什么?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要读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不是难题,但如何把这件事用简练的语言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却是要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思考不断挑战来获取的一项技巧。为了帮助孩子们能够在归纳主要内容上一次比一次有进步,除了引导孩子们运用本单元前面几篇课文及以前所学到的方法进行课前的自我尝试概括,还需通过课堂上师生的交流分享,整合提升概括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概括做到简练、清楚表达又不啰嗦。对于这样一篇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的故事,引导孩子们找出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把这些要素找好了,便可以对孩子们的概括起到有效的铺垫作用,这时孩子们不管是用哪种方法来概括,就轻松多了。

课文中对蚂蚁队长的语言、动作、心理的刻画细致入微,可谓是这一个童话故事之所以能吸引读者最重要的地方,引导孩子们在评价蚂蚁队长的时候,需结合文本谈自己评价的理由,这也是编者要让孩子们沉入文本,细细品悟的意图,为此,课堂上不在内容上做过多的解释,更多的时间要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作者如何抓住这些细节刻画来表现蚂蚁队长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过程,同时学会迁移运用,将自己化身其中的一只小蚂蚁,来创编自己的经历,学会编写童话,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语文老师可能都是贪心的,慈悲的,恨不得把所有的东西都交给孩子,恨不得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表现的机会,这也就造成了在时间的把握上出了问题,因此,对于略读课的取舍问题仍需继续思考,继续摸索。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7

《瀑布》是一篇抒情散文诗歌。《瀑布》是一首饱含深情的风景诗,通过对瀑布的生动描写,突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之情。本课重点是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领略美好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象。

这首诗以瀑布为主题,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诗句使用叠句、对偶和排比,十分富于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小学生阅读。由于本课识字量少,孩子们在课前的预习都做得比较好,自主读文不成问题。所以一上课我就要孩子们自己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瀑布?学生们能通过自己的读找出是从瀑布的声音和远看瀑布、近看瀑布的样子对瀑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接着,我又通过反复地,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并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体会这些修辞方法好在哪里?最后,还让学生仿照诗歌的最后一句,用“如……如……如……”说一句话。通过反复多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比较高。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8

《狮子和鹿》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脱险的故事。平时,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细长的腿。当凶猛的狮子向它扑来的时候,鹿的四条有力的长腿帮它从狮口脱险;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险些丧了性命。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没有作过多的提问。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课文,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在孩子们说的过程中去引导孩子。

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1、你能告诉大家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2、鹿对自己的角和腿前后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

3、你认为鹿在经过这次狮口逃生后是会依旧喜欢角还是转而喜欢腿呢?”

孩子们读完课文后基本上都能将故事内容复述出来,对于第二个问题也能利用课文中的语言作答。但对于第三个问题,同学们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都认为鹿会喜欢转而腿,因为虽然腿不好看,却很实用,能够帮助鹿躲避危险。这与我备课的想法不太一样,我认为鹿在狮口逃生后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长得不漂亮的东西也有它的用处,不能因为其丑陋而否决它的一切,但也不能否定角,角的美丽我们都不能抹杀,我们应该看到两个事物的长处和短处,将长处和短处合理有效地利用起来。我没有通过说理的方法让孩子明白要全面地去看待问题。我出示了一个情景:狮口逃生的.鹿啊,来到溪边,看着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越看越生气,恨不得把那两只角给磨平。时间一天天过去,有一天,森林里召开小动物的选美比赛,好多小动物都去参加了。小鹿这时想起自己头上美丽的角来,于是就去报名参加比赛了,结果,小鹿因为有着像珊瑚一样美丽的角而赢得了比赛。那你说,这时候鹿又喜欢什么呢?孩子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

不一定要与孩子们据理力争也能达到教学效果。让孩子看到另一个画面,用事实说话,在事实中明白该怎么去分析、看待问题。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


本文是经典范文网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篇关于“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文章,不妨参考一下本文,希望你喜欢。笔灰染白了您的青丝岁月,岁月加深了您的皱纹,在开始讲课前,老师都会打开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教案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孔子拜师》曾经在去年听过,当时就觉得这篇课文挺难的,特别是一些词语的理解,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深奥,怎么把难理解的词语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可能这也就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吧?

郁老师的课给我一种非常淳朴又自然的感觉,一节课下来,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热闹非凡的场面,有的只是涓涓如细流般地品味,学生们的思维在不断的碰撞中得到提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深入浅出解析重点词

感受最深的就是在对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上,郁老师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词语所包含的意思。比如在理解风餐露宿时,郁老师没有直接问学生是什么意思,我想假如问也只会是照着词语手册读一读而已,但却没有真正落实这个词的意思的。而郁老师的处理我认为相当精彩,她先让学生想象当时孔子赶路时是怎么样?学生说到了:他可恩能够因为没地方睡而睡在地上;衣服穿得很单薄,晚上睡觉会很冷。老师又问:当他饿了的时候又怎么样呢?学生说:他会挖野菜吃。老师纠正可能是摘野果子吃。学生还说会吃树皮吧?(但这郁老师说那没这样辛苦的。)渴了只能喝一点河里的水等等。通过学生的想象,得出了饥一顿,饱一顿,孔子在走去洛阳的路上异常的辛苦,这就是可以说是风餐露宿,使人觉得这个词语的理解是水到渠成,信手拈来。同样的,对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纳闷的理解也让人觉得很自然,有种顺理成章的感觉。特别是纳闷的理解,因为这个词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很难说得清,而郁老师却非常巧妙地引着学生朗读老子的话,并感悟到老子对眼前的年轻人的不解,在反复地读和说中,老子的疑问在增加,学生的问题也在增加,接着老师就很自然地说这么多的问题一下子就涌进了老子的脑海中,这就是纳闷呀。这真是天衣无缝啊!从这也看出了老师的教学基本功非常的扎实,又对课进行了精心的预设,才能在实施的过程中体现的较为完美。

二、简洁、干练的导入

由于这是第二课时,在课的导入时往往有老师从字、词到段的使人疲累,但郁老师显得那么简洁又干练。从听课老师的到来想起孔子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既与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帮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运用了孔子的话,真可谓是一举两得啊!接着,郁老师还非常谦虚地对学生们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暗示我们将在相互的交流中会学到更多。然后再出示课文的第一段,在老师的引读中,让学生们再次感受了孔子其实已经是一位年轻的老师了,但他却希望自己的学问更渊博一些。短短的几分钟却涵盖了老师的一番苦心,也让每一位听课的老师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看死平淡的开头,却为沉静的课堂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三、精彩的延续(拓展)

当课进行到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时,我们对孔子和老子这两个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郁老师向学生们拓展了孔子的弟子们编的《论语》,并出示了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学生读后,想知道它们的意思吗?(想!学生们大声的回答。)那就要像孔子那样,多学习,就会知道的。郁老师没有当场解决问题,而是把问题进行了延续,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会因为好奇而去看书,想了解其义;一部分学生因为好学而去查找有关资料,从而就会把课文中学的知识进行延续,从课内走向了课外,也充分地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真正落实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含义,使我们的学习没有终结的时候,只有不断地探索、发现、学习,才会像孔子那样有渊博的知识。

看似平平淡淡的课堂,却是那么的暗潮汹涌,学生就在这份看似平淡的氛围中知道了孔子的谦虚好学、不怕辛苦、彬彬有礼,知道了老子的毫无保留、诲人不倦;在这份平淡中,学生们被感动了,被感染了,课也就不再平淡了。

当然,假如郁老师本身能再投入一些,也许课堂还能有一些小小的高潮,一点粗浅之见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认读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会写“落、荒”等13个字,正确读写“阵雨、荒野”等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赋予童真童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倾听录音,走进文本

1.同大家一起走进一位享誉世界的作家、诗人、哲学家,并获得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泰戈尔的一首散文诗——《花的学校》。

2.请同学们尝试跟着音频里的老师一起轻声朗读。

3.好诗不厌百回读,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吸引你的词句画上横线,再多读几次,记得按下暂停键!

(自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吸引你的词句画上横线,再多读几遍,有问题可以随时与老师交流。)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先来看看你们的字词是否通过课前预习和练读文章掌握了呢?

出示五个会认字的词语:荒野、吹笛、罚站、放假、衣裳

生:我想来读一读:荒野、吹笛、罚站、放假、衣裳

我还想告诉大家:这里面“假”(jià)是多音字,还读真假的(jiá)“衣裳”是轻声音,读音为(shang)

2.尝试读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词:

生:落下、荒野、吹笛、跳舞、狂欢、罚站、假期、互相、所以、能够、猜想、扬起、双臂

3.一同来看看其中比较复杂的字——“舞”,这是舞字的字理演变过程(展示课件):

甲骨文:一个人两手舞动花枝,后来加双足,强调双足配合双手,和着乐曲,有节奏地踢踏跳跃。

书写指导:四竖要均匀,第二个长横要舒展。(播放书写指导)

4.再来认识一个难写的字:罚这个字,我们也可以仿照刚刚的“舞”字,通过探究字理来识记字形,了解字义:

上面的四:就像一张网,表示逮捕,抓住;言字旁:表示审讯;利刀旁:表示用刑惩治处罚。这个字在书写时注意:上方的“四”要变形呈扁平状,上下结构而不是左右结构(播放书写指导)我们按下暂停键,在写字本上练写两遍。

三、再读课文,想象画面

轻轻闭上眼睛,再来用心聆听,仿佛眼前看到了什么?(音频朗读示范)

生:我看到了雷云、花草、雨水、树枝和绿叶。

生:我看到了阵雨落下时花儿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生:我看到了花朵们也好像我们一样,有学校上学,认真做功课,如果来了红暴,还可以放假休息!

生:老师我还想说:我好像还看到她们穿着各色的衣裳,在雨中奔跑、追逐。

生:我还看到这些花孩子们急急忙忙往家赶,对着妈妈扬起双臂,似乎要抱一抱!

四、布置作业,巩固方法

1.在写字本上认真完成会写生字的书写,一个字一行,并组一个词语;

2.一边读文一边想象画面,可以用笔描画下来或用文字记录下来!

反思: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篇课文《用心灵去倾听》:这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篇幅很长,也很感人,讲述了接线员苏珊用心灵倾听我的困难,用一颗慈母般的爱心帮助我的真情故事。在西班牙,问讯处的接听员苏珊用自己极好的耐性、一次又一次的心灵倾听以及她那富有诗意的语言使一个孤寂、无助、对死亡充满恐惧的男孩变得快乐、自信,她影响了男孩的一生,成就了男孩的一生。

一、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这是西班牙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时,紧紧抓住心灵和倾听两个词,体会苏珊是怎样用心的,又是怎样有耐心地倾听?这样做给他人带来了什么好处?由此,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用心的倾听者。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苏珊对死亡的乐观主义态度,她对待鸟儿和自己的死亡都很从容,“到另一个世界唱歌去了。”多么美好的意境,这种态度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称道的。在这堂课中,我主要紧扣一点:我把苏珊当作自己的母亲,苏珊具有母亲般的爱心。让学生发散,找到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感悟,感悟到她的乐观、耐心善良、温柔、细心、她就像母亲一样在关心我、爱我。从而提升到,苏珊是在用爱心在倾听,用心在歌唱一首爱的歌曲,回归到课题,点题。学生能够紧跟老师思路进入文本,和文中主人公一起欢笑、伤心,有时会有惊喜。

二、教育艺术中的反思

苏珊在面对一个陌生男孩的倾诉时保持的是一份亲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正是这份亲切、平和、耐心,使小男孩拥有了最善良、最纯真、最澄澈的心灵。是啊,倾听就是一项技巧,是一种修养,甚至是一门艺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学会倾听更是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职业的自觉。可就在这份责任、这种追求之中,我反思自己的工作:当学生触犯纪律时,我是痛心疾首无休止的所谓教导;当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时,我是恨铁不成钢的所谓的谆谆教诲;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我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各打五十大板;当学生羞涩地走近我欲言又止时,我是自作聪明的循循善诱……我何曾考虑到了学生们当时的感受?我又何曾注视到了他们当时的眼神写满了茫然!失措!厌烦!无畏!心不在焉……

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听听他的解释呢?没有哪个孩子是存心想犯错误的;当学生气喘吁吁的跑进你的办公室,想对你说点什么的时候,我为什么不能停下手中的活儿,注视着他的眼睛,静静地听他说完呢?当学生在路上兴冲冲地和你打着招呼想和你分享他的快乐的时候,我为什么不能停住自己匆忙的脚步呢……让我们学会用心灵去倾听!这样,你会听到学生心灵的诉说,你会享受到教育的最大快乐与幸福。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讲过《小喜鹊的两个家》这一课,感触颇多。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深入理解教材

要深入的理解教材只看教参上的提示是远远不够的,要自己去读去悟才行。《小喜鹊的两个家》这课加上试讲一共讲了三遍,感觉每一次讲完以后,都对课文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越讲越觉得课文有的可讲。

小喜鹊的两个家这课文是根据发生在北京的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通过小喜鹊的两个家,说明了人们对小鸟的关爱,表现了人与鸟的友好相处。课文人和喜鹊两条线展开,感人而有趣。重、难点是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人类对小鸟的关爱及小鸟对人的友好。

根据课文内容、重难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篇。

1、了解小喜鹊有两个家的原因,体会到人类对小鸟的关爱及小鸟对人的友好。

2、通过句子比较,体会课文原句的具体、生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小喜鹊的两个家展开教学,重点体会郭奶奶一家对小喜鹊的关怀备至和小喜鹊对郭奶奶一家的亲密,也就是重点学习第3、5自然段,其他段落则以读代讲。

第一次试讲,感觉学生提问环节的设计进行并不顺当。虽然抓住了3、5两个自然段重点学习,但缺少了2、4自然段的铺垫,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够深入。于是对教案进行修改,去掉了学生对课文内容提问的环节,只保留对课题提问,并抓住小喜鹊有哪两个家?为什么会有两个家?这两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加强了对2、4自然段的品读。如:在学习第4自然段时提问:大喜鹊为什么会在原来的那棵大树上造新家?树梢上传来它们欢快的叫声。它们的心情怎么样?应怎么读呢?

第二次试讲,感觉过程比较顺畅。同学们回答问题比较到位,情感体验也有一定的深度。而我经过试讲对这课文也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似乎觉得每一句话都值得重点品一品,都是意味深长的。最后,还是决定抓住重点来学习。

在我班讲的时候,感觉较好地实现了我对这一课的设想,同学们回答问题也是比较准确、到位。有了一定层次的情感体验。但当马老师说课时,我感觉到马老师对这一课的理解有更深的层次。喜鹊对人的报恩,是我没有体会到的。我想到的是喜鹊对人的亲密。虽意思接近,但不够深入。

要深入的理解教材还要把握学生,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也就要把握学情。在最后回答为什么一到晚上小喜鹊就会回郭奶奶家过夜时学生有的答道篇:因为小喜鹊想要去陪伴郭奶奶。有的说:因为小喜鹊已把自己当成了郭奶奶的女儿。学生真正是以一颗童心,将小喜鹊当成人来看待,给它赋予了人的情感。而我却并没有。这一点是我应该向学生学习的。如果我事先对教材的把握再深入一些,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适时点拨,相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会达到更高的层次。

二、落实训练点

语文课要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体现在学生在课上的情感体现。工具性则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我感觉在这一课我的语言训练点的设计还是比较好的,但在实施上有一定的欠缺。对于马老师讲的迂回方法和训练的展开要体现层次,感触颇深。如:在体会关怀备至一词时,我设计的是让学生先说说关怀备至的意思,再说说关怀备至体现在哪儿,都是怎么做的。其实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关怀备至体现在哪儿,都是怎么做的,再体会关怀备至的意思。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就给了学生一个台阶,理解起来也就容易了。再如:在口语交际这个环节,学生发挥不是太好。可以让学生联系到自己想一想:爸爸、妈妈上班去,下班回来的时候,自己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再来进行口语交际,结果也许会好一些。

三、关于课时安排

我讲的是第二课时,其中一个环节,对课题提问。马老师认为不太合适,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细品起来感觉很有道理。我也得到了一个启示。我们通常会把学习生字放到第一课时,讲读课文放到第二课时。这样一来到讲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就减弱了许多,也就会有个别学生有在学习课文时往后翻看后面的课文的现象。其实,在一、二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生字和认读字。那么对于一些生字较少、文从字顺的课文,就完全可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先讲读课文再处理生字。

通过这一课,收获很多。今后,还要更加努力、深入地理解把握教材。在落实各个训练点的时候,还要更好地给学生搭好阶梯,要有层次。还要注重各教学环节之间的铺垫。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熟悉的动物编故事。

2.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习作兴趣。

3.能够语言通顺、内容具体地把动物之间可能发生的事写清楚。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2.把动物之间可能发生的事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交流故事,激发想象

1.情境激趣

播放多媒体课件,屏幕上出现一幅幅美丽奇特的图画,师伴着轻松活泼的音乐描述画面。看,贪玩的小猫,调皮的小狗,可爱的小白兔正在捉迷藏,他们玩得多高兴呀!淘气的小猪沿着彩虹飞到了天宫。一支画笔可以给穷人以衣食;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宝库的大门大自然里五彩缤纷的画面,社会生活中离奇生动的情节,都是童话创作的源泉。这些美好的事物,你们喜欢吗?

2.交流、想象

在这些美好的童话以及同学们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中,哪一篇故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们能简单地说说这个故事和你读后的感受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讲述故事的内容和感受。

二、激活思维,引导想象

1.听故事想象。

师绘声绘色地讲《萤火虫和小星星》的故事。

师生对话、交流。

话题之一:你们听到了什么?学生有的复述故事,有的抓住语言、动作和关键词句说故事,有的创造性地说出自己听后的感受。

话题之二:你们是怎么听的?说说自己听的方法。

生:一是听出主人公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二是边听边想象画面,让自己头脑中有一个鲜明的形象;三是听出重点和故事说明的道理。

2.编故事想象。

刚才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听懂了故事的内容和要说明的道理,可是那毕竟是别人编的童话故事,下面我们也来试试自己编童话。这里有个故事的开头,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结果怎样,结果怎样呢?

开头是:有一天,一只小鸭子出去玩耍,发现一只小鸟从树上掉下来受了伤,小鸭子想帮助小鸟

(1)小组互说。要求人人都发言,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创意。

(2)全班交流说。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评一评、议一议。

(3)创造性地说。师生可点拨补充。

三、鼓励创新,拓展想象

1.明确要求,自主拟题。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1)选择自己熟悉的动物做主人公。(2)重点想象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事。(3)主人公不宜过多,题目应简洁,如:《猴子新招》《小白兔与长颈鹿》《黑熊爷爷病了》等。拟题方式仅供学生参考。同学们相互交流自拟题目。

2.自由想象,完整叙述。(生介绍自己的故事,其他学生补充。)

3.放手试作,创新表达。同学们把刚才说的用笔写下来,相信你是最出色的童话大王。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生字“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节。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

一、导入:

教师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读准下列字音。

降、润、罚、扬、臂、赏、碰

2、交流、识记生字。

A、加偏旁记忆的字:闰——润臂——劈虫——触角——触。

B、换偏旁以及的字:汤——烫壁——臂。

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润湿突然原野互相狂欢急急忙忙

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润湿:潮湿润泽。

原野:宽广平坦的地方。

狂欢:纵情的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请四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思考每一节诗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3、说说每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第二节: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变放假了。

第三节: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以上,冲了出来。

第四节: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6)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是教会孩子学会观察,观察身边的人和物,发现自然界的秘密。今天,我们要学习《玩出了名堂》,孩子们很是感兴趣,试想:都是八九岁的年龄,谁不喜欢玩呢?

可是,能在玩中出了名堂,并不是很简单,在上这一课时,我想玩是孩子的天性,通过玩却能出名堂,学生一定会非常喜欢这篇课文的学习,所以教学时,我有意识地以问题为线索:列文虎克怎么玩?玩出了什么名堂?

从初读课文入手,到熟读课文总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以这个问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学生就围绕着我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交流、讨论,敢说、爱说的现象令我欣喜。一节课下来,很是轻松,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也很顺利,但我有一种感觉:学生学到了多少?对他们的启发又有多少呢?是个未知数。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阅读的意义还在于: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

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而我在实际操作中却忽视了这一点,把学生的思维局限于一个圈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放开与收拢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在实践教学中我还需要历练。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7)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

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白了故事梗概,划分了大的段落,从而让学习分成阶段性。把教学重、难点放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在初读领悟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要讲述的道理。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设置了学习检测题。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后来让学生讲述周围的事物都在变化,她们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变化说出来。而我因此就引出了一个故事,怎样依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做事的方法。因为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道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我所举的例子,明了只有随机应变才能做好事情。

整堂课,自我感觉条理比较清晰。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问题。不足的是:感觉课堂不够热烈,没有高潮掀起。另外,我的导语比较平淡,没有很多的修饰、点缀。教学时问题解决可以采取多元化模式,如分小组讨论或是其他模式,效果可能会更好。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8)

《找骆驼》这篇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课文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开头并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讲老人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激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

教学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情节简单,对话较多,学生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能够运用方法读通顺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时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这篇课文,我首先以破案子导入,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一回警察,当一回侦查官,在破案子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对认真观察,仔细分析这一点有了初步的认识,随后,引出今天的课题-找骆驼,和一个老人去帮一个商人寻找一只骆驼。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重点是学生自我学习。首先是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认识和熟悉。在初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简单地讲述课文主要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引出课文的主角商人、老人、骆驼。此后,我将这课的几个重点的字词以小黑板的形式展出,三年级的学生字词教学仍是重点,注意其中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如忿忿、跛、驮等。

简单的字词教学后,进入文章的品读过程。和学生的一段对话引出故事的起因-商人的骆驼丢了很着急。这段对话重点在于朗读指导。商人的着急,老人的稳重,不紧不慢等等情感的表现。

随后,我以一个问题引出老人的发现老人没有见过骆驼这么会知道骆驼的去向呢?学生思考交流。黑板出示相关句子老人看见什么了老人知道什么了。在熟悉老人的观察和发现后,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两种句式进行转换,如:因为老人看见了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之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是因为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再进行句式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熟悉了骆驼的特点,也感受到了,老人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经过老人的分析,商人果然找到了丢失的骆驼,这里穿插一个小练笔商人找到骆驼在回来的路上又遇见了老人,他会对老人说些什么?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出老人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分析的人。结合板书和导课时的案子,使学生明白生活中要做细心的人。此后进行角色的扮演,朗读课文,将课文的重点进一步的巩固。

在此次教学中,我也发现了几点不足,如:导课的过程,语言过于繁琐,没能抓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指导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转换过程中,学生在一开始没能很好的进入这个状态,难度太大,可以以简单的生活中的句子进行铺垫,从而使学生对这种句式有更清楚的认识。

每一次教学的深思,都是一次改进的起点。不断地发现和完善自己!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9)

《金色的草地》讲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的两个小朋友的故事。课文先讲兄弟俩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的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

课文语言平实,内容也比较简单。本组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的第一组课文。本课的重点就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加对大自然的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那么在设计本课教学的时候,我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以朗读为线,读中想象为主要的教学策略,突出语文课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内容的同时,充分感受草地的美,激起学生对草地、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乐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我首先创设情景,揭示课题,让学生想象阳光普照,草地上将会是怎样的美景呢?同学们闭上眼睛尽情的想想吧!有的说:绿绿的草地一片生机,好象大绿毯。还有的说:阳光一照,这绿毯还能发光,上面就象绿宝石一样。那我就接着引导学生想象:那阳光照到草地上呢?学生说:草地就象戴上了皇冠,就象穿上了黄灿灿、亮晶晶的衣裳。这时候草地就变成了金色的了。

学生通过读课文,大体上理解课文内容,我就用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这个问题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在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件事情的时候,指导学生进行表演,演之前要把课文读熟,然后让学生揣摩兄弟俩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还可以加进有关的对话,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不脱离课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样化。通过表演,学生体会到草地、蒲公英即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金色的草地是蒲公英给草地带来的新装,因为有了蒲公英,草就有了神奇,美丽了,这是大自然美容师的功劳。怎样让学生走进草地尽情玩耍,找到发现的快乐呢?我抓住了教材的空白,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及生活实际,尽情去领悟草地的金色之美。而学生的精彩语言远远超过平常之语。真可谓给学生多大的舞台,学生就会给你多大的惊喜。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读中体验,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从而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文本中所蕴涵的美。想象永远是孩子们最乐意去做的,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就学来兴趣盎然,教师就真正做到和孩子们同乐,教学相长。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0)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将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快乐学习意识: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

在这节课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以给予为主线,从课题入手,层层深入,通过一个问题: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去统领全文。主线明了了学生就会学得轻松愉快了。

其次是在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导向上,把评价语言与课文内容及生字词结合起来,在老师的激励下,课堂上小手如林,学生也体会到了给予是快乐的,学习是快乐的。

二、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

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三、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

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可回想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存在着不少需改进的地方:

一、词语的理解有许多不同的有效方法

如兴高采烈我先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是兴高采烈,还可以通过换词兴奋不已兴致勃勃等来体会孩子心情的愉快。

二、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语言,善于捕捉意外之处

如,我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时,有位孩子说到我很惭愧,如果我再加以追问,也许,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其三,对于孩子情感的激发,要从孩子的生活入手。

可能孩子们对于国外家庭的生活缺少了解,所以对于课文中的故事缺少亲近感,难以激起心灵的共鸣。

鼓励孩子们课前多多了解文章的背景资料,应该是个不错的办法。当然,让孩子们从更多的课外阅读中,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体会更为复杂的人物情感,则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最高明的举措。因为在课堂中,那些阅读面比较宽广的孩子依然能逐步接受老师的指导,较快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情感。

如最后,当老师问:这样的给予树应该种在哪里?一些学生便能在文章内容的启发下,发自内心地说出:这样的给予树应该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应该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1)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6个生宇,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有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

二、过程与方法:

1.自读,自由选择读的方式。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2.布置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引导读课后资料袋,了解常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生活中的细心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养成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2.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在玩中获得的乐趣或收获资料。

2.了解显微镜的知识,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3.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结构。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1.同学们,你们爱玩吗?都玩什么?玩耍可使我们得到许多快乐;玩耍常常被有些大人认为是浪费时间,不物正业的事,然而在科学史上有很多伟大的发现都是在玩耍中发现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5.玩出了名堂》

2.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师边听边板书、归类。

二、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学们都很会思考,相信通过深入的学习课文,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接下来要先请同学们自学课文,小黑板出示自学要求。

2.刚才大家自学得很认真,这些词语,你们会读吗?(出示课件:要认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词语读得真不错,这篇课文当中还藏着几个多音字呢,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把这些多音字找出来,(出示课件:看、磨、待、调)

4.这两个多音字都在课文里,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把这几个多音字读准。

三、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读文,注意正确、通顺。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2.我想知道文中所说的放大镜和显微镜是什么?

3.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作用就是将物体放大,放大镜能将物体放大,显微镜能将物体放得更大,

4.接下来让我们再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看看这一次是否能把课文读得流利。

5.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6.那么老师就请五位同学来轮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

7.他们读得怎么样?

8.老师发现第三自然段有一个句子特别难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老师先给大家读一读,请大家认真听。(出示课件:第三段的最后的一句话)。

9.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10.刚刚开始,有些同学对课题提出一些问题,我们共同来解决,逐个提出并自由举手发言。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说什么?(列文胡克通过玩放大镜发明了显微镜,并且发现了微生物。)。

11.交流各自收集到的资料。

12.你读课文非常仔细,同学们,列文胡克是怎么玩出名堂的?为什么说他玩出的名堂是大名堂呢?让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去研究吧。

四、写字指导

1.我们首先要解决写字的问题,小黑板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堂、镜、闲”

等字。

2.交流如何识记这些字。

3.非常好,强调“腿、镜、待、调、访、闲”等字结构。让我们把这些生字再来读一读,注意要把生字的音读正确。

4.同学们,你们觉得要写好这些生字应特别注意些什么?接下来我们来写字吧。(先把每个生字在田字格里写两遍,再把词语表中的词语抄写一遍。)

五、课堂小结,引伸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列文胡克是怎么玩出名堂的吗,为什么说他玩出的名堂是大名堂呢?让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去学习课文吧。

六、作业:生字组词;抄写多音字。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

2.引导从具体的语句中体会列文虎克认真观察、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十五课的生字和词语。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谁能来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呢?

2.听写本课词语。

二、品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2.议论一下,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3.学习2~4自然段。边读边找出具体描写列文胡克是怎么玩的句子,把它画下来。

4.谁来说说列文胡克开始是怎么玩的?

5.原来一开始列文胡克是把厚玻璃磨成放大镜,这个内容是由课文的哪一段来写的呀?(出示课件:第三自然段。)

6.那么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列文胡克是怎么做放大镜的?

7.那后来他又是怎么玩的呢?(出示课件:后来,他突然想到,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他一试,啊,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

8.这句话中的“突然想到”,说明了些什么呢?(说明列文胡克虽然在玩,但他同时也是在思考的。)

9.看来列文胡克是一边玩一边还在思考,这就是我们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话吧。

10.列文胡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出示课件:列文胡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出示课件:他越玩越带劲,就把一片放大镜固定,另一片放大镜可以随意调节,这样,就做成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通过显微镜,他看见水里有许多小生命在挤来挤去;他看见了牙齿里从未看见过的小东西;他还看到了一个小人国,一个平时我们看不见的世界)

11.列文胡克有了新的发现以后,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他一定特别激动,因为他有了新的发现。)

12.那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激动的、新奇的心情再来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吧。

13.大家读得可真有感情呀!的确读出了列文胡克当时激动的心情。

14.大家看看文中为啥要加这么多的引号?(出示课件:为什么这里的“小人国”,“居民”都打了引号呢?谁能帮帮老师?)。(出示课件:小人国是指列文胡克在显微镜里看到的另一个世界,而小人国中的居民就是指微生物。并不是指我们现在的人类,所以要加上引号。)

15.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其实已经告诉我们了,小人国里的居民其实就是指微生物。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资料袋(出示课件:资料袋)

16.同学们,课文中写道:列文胡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出示课件:为什么说列文胡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呢?)请同学们读读三到五自然段,再好好想一想吧。

17.读到这,你有什么体会?

(出示课件:列文胡克通过玩放大镜,发明了显微镜,而且通过显微镜,他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所以说他玩出了大名堂。)

18.又想对列文胡克说些什么呢?

19.看得出来,同学们都很佩服列文胡克。列文胡克受到了英国皇家学会的尊重,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就让我们带着对列文胡克的敬佩之情来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吧!

三、拓展。

1.现在,你们对玩又有新的看法了吗?

2.在中外历史上,有许多科学家正是因为具备了这些可贵的品质,最终也取得了大名堂。你知道还有谁吗?(出示课件:爱迪生发明电灯、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等)

四、课堂总结。

看一看,玩耍常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但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是在玩耍中产生的。我们要玩,在玩中也要去思考,去观察,这样你可能就会有新的发现。

五、作业:那么在课后,就请同学们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吧。

【板书设计】

15.玩出了名堂

看想收获

玩镜片——做放大镜——玩放大镜——做显微镜——发现微生物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教学反思】

对于三年级的小孩子们,这是一篇较结近他们生活实际的课文。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做成放大镜玩,接着又做成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全文紧扣题贯穿一个“玩”字,启发孩子们学习列文虎克的这种在平时的玩耍、游戏中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我在实际教学中,先让孩子们了解有关显微镜的知识,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然后以课题入手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走进教学。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注意培养孩子们独立识字的能力,用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重点提醒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等。

放手让孩子们自由选择读的方式,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学文时我主要让学生在理解中注意一下几点:

教学中,我注意引导课文以“玩”为线索,每段都是写“玩”,并且提醒孩子们与“名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以“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作为贯穿全文的一个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阅读。

另外在教学中,我注意了重点研读课文的重点:三、四自然段,从三个方面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了名堂的:边看门,边磨镜片,玩出放大镜,发明显微镜,发现微生物。

教学中,我知道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受到启发,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本课的重中之重。我引导孩子们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开拓思路,及时延伸、交流,进而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鼓励自由选择写的形式,写出自己的乐趣和收获。

课堂教学中,我力求结合这段时间里在“国标学习”中的所学所得,时时用“大语文”观,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我的语文教学,以提高孩子们的整体语文素养为目的去对待我的语文教学,对待我的学生们。

总之我们要努力地成为学生欢迎的老师,就一定要有一定的专业修养,也要有一定的积极心态。专业素养的提高,需要我们认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让知识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让理论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实践,也才可以使学生获取更多有趣、有效、有用的知识,从而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也力求能学以致用,让“国标学习”进驻我的语文教学,扎根我的语文教学。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2)

匆匆忙忙上完了开放课,感觉很惭愧。从教八年居然从来没上过第一课时的公开课,特别想尝试一下,可是感觉把实际教学搬到公开课上,还是不行的。第一课时讲究初读课文,疏通文章,重点讲解相应内容,再穿插识字写字教学。但作为三年级的教学,重心放在哪里很重要,而怎样帮助孩子理清文章的脉络是个难点。备课时,我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1.字词的教学分量太重了。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进入自主识字的阶段,对于生字词语完全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学。如果孩子对生字的识记和朗读有困难,那么更不应该放在一起教学,随文识字的效果会好些,主要是为了分散难度。如果在朗读中发现某个孩子有难词不会,可反复让他练习此句的朗读,直到读通、读顺为止。

我在课堂上对生词进行集中教学处理,当时的目的是检验孩子哪些字词还有困难,在具体讲解课文时再做具体指导,再给孩子一些时间去读去记。一方面检查预习的成果,一方面对孩子的知识疏漏有所了解。但在实际操作时,自由读、小组读、带读、齐读,字词学习的时间放了15分钟,占去了大量重点讲解课文的时间,使课文第二段的讲解没有完成,总的感觉练习时间过多,对三年级的孩子实属多余,后面具体课文讲解时还可具体强化。

2.梳理课文的方法有放无收。

孩子在预习课文时,收到的关于赵州桥的知识是相当零散的。我们的目标是要将零散的知识点梳理成有效的树枝链,因此,我请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你了解了哪些关于赵州桥的知识或信息?有的说:我只知道赵州桥在河北省的洨河上;有的说:我知道赵州桥非常雄伟;还有的说:我知道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搜罗的信息点即多又分散,是我把信息根据段落归纳整理、并板书的。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我的板书复述第一段的内容。可是整个过程下来,还是感觉信息零散,学生在头脑中还是不知道这些信息是怎么组合起来的,为什么这样组合?课后想想,这样的方式是可以的。但一般是在课文学完之后,将写有赵州桥信息的纸片打乱,让学生重新排列组合,并让他们说说为什么,从而感受文章的构成。

3.抓重点段想象、讲解。

这是一篇老课文了,从结构上讲有很强的严谨性。第一段介绍赵州桥的基本情况;第二段介绍赵州桥的雄伟、设计特点及坚固;第三段介绍赵州桥的美观;第四段介绍赵州桥的历史意义。与其零散地自主学习,不如逐段学习,挖掘每段的要点,待文章学完后,让学生自主发现文章构成的绝妙,对今后的写作有所指导。

经过一番思量,我觉得第一课时在读通课文,明了文章基本架构后,可以先重点学习第四段,让学生读着课文体会赵州桥的美观。可以让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了深刻的体会后,再让学生看看真实的赵州桥栏板上的图片,让学生也来描写、扩写双龙戏珠部分,让双龙戏珠的图案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也为赵州桥出一份力。第二次改进设计试教后,比第一次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兴趣浓厚,各抒己见,尤其是扩写部分更是精彩纷呈。

一个孩子这样写道: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只见两条龙各不相让,他们挥舞着锋利的爪子,一齐向前抓住明珠,可是明珠光滑剔透,亮光一闪让两条龙顿时睁不开眼睛,珠子又向下落去。

还有一个孩子这样写:最精彩的要算双龙戏珠了。两条龙围着一颗闪闪发亮的明珠,似在玩耍,似在抢夺,活象一部电影。一条龙伸出前爪,大吼一声就要抓住明珠了,另一条龙一个转身,巧妙地用龙尾一甩,明珠脱手,弹向空中。他们就这样你争我夺、你戏我耍,玩得很高兴。

学生的文字充满着自己对双龙戏珠的想象,自己对古代桥梁建筑的欣赏。

4、关于评价。

我们中段课题组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评价方面展开研究,我主要研究的是评价的主体和内容。经过两个月的实践,我发现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比教师直接评价更来得有效,学生更在乎同学怎么看他。三年级的孩子自主意识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竞争,是一种很好的催化剂;同时,家长参与课堂评价也能有效地促进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学效率的提高大有帮助。

三年级上册认识分米教学反思8篇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你知道怎么写优秀范文吗?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三年级上册认识分米教学反思8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三年级上册认识分米教学反思(篇1)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矗当前,老师们正在认真贯彻新课程的要求,我作为一名课改一线的老师,也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一些新的变化,教学中有收获与失落,这里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一些自己粗浅的想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在分一个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学生认识了1/2时,先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折一折、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参与的

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隐性的心理参与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当然在学生全体参与的同时,我们忽视老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反馈的情况和动态生成中我们老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予以适当的调整。

3、提供数学交流的环境,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于是我不仅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数学活动,还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数学交流环境。用一张圆形的卡纸代表一个月饼,把这个月饼平均分给小组同学,先让学再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感受平均分。从分饼入手,增加了趣味性,同时也让学生在认识二分之一的基础上,自己创造出四分之一。这样就扩充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了学生赏识他人的良好心态,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

4、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学习内容贴近了学生生活,学习材料便于学生操作,学习活动过程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与遗憾。

1、内容单一。教学几分之一,由1/2到1/4中,内容略显单一。

2、知识拓展不够。在教学中讲练结合,在讲练习题时,让小老师讲解过于详细,浪费时间,导致拓展练习没时间做。

总之,整节课学生是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的。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通过对这堂课的教学后我认真进行了反思,我相信以后我将加倍努力,积极反思、积极评课、反复研究,以期望能有所进步。

三年级上册认识分米教学反思(篇2)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和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将通过对已学习的有关乘法的知识进行迁移获得“倍”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中体现了以下“五个注重”,让学生对“倍”的认识倍加深刻。

一、注重知识迁移,找准认知起点

“倍”的概念的建立是在学生掌握简单的乘法知识后进行演化学习的,它是依据乘法知识中“份”的概念扩展来的。简单地讲就是“几个几就是几倍”,是乘法意义的进一步发展。课前,充分利用学生“鼓掌”,然后教师拍2下,要求学生拍2个2下;老师拍3下,要求学生拍2个3下……通过简单的拍掌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将新旧知识(几个几和倍)联系起来,从而直观的让学生初步认识“倍”,初步形成倍的概念,为新知的转化做好铺垫。

二、注重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在探究新知教学中,充分创造机会,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比一比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眼、脑、口、手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倍”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做中学”,这样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了知识,形象直观地建立了“倍”的概念,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注重拓展教材,帮助理解知识

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需要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和扩展教材资源,通过创设连续的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感受在比较倍数关系时标准的重要性,要明确谁比谁,再找出倍数关系。在例1教学后,设计动画情境,改变白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如,小兔又拔了2根白萝卜,先让学生比较白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小兔又拔了1根胡萝卜,再让学生比较红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改变3根胡萝卜或10根白萝卜的根数,使白萝卜是胡萝卜整数倍;最后,引导学生认识“谁是谁的1倍”。又如,学生完成巩固练习“做一做”第1题后,引导学生比较蓝色圆片和黄色圆片的数量。再如,学生完成“做一做”第2题后,进行拓展:如果第二行摆12根小棒,要使第二行是第一行的2倍,第一行要摆几根?”这是对“倍”的逆运用,是“倍”到“份”的回归,从而让学生加深了对“倍”的认识和理解。

四、注重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创设的拍掌游戏、课中探究红萝卜、白萝卜分别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课尾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倍”以及有关“倍”的小故事“成倍增长”的威力等,都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数学离不开生活”,让学生“倍”感亲切。

五、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素养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数学意识,长期下去,学生将终身受用。在这节课中,注重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图形入手,使抽出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看到摆、画,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在探究新知时的拓展,改变比较量(白萝卜的根数)或改变标准量(胡萝卜的根数),在巩固练习时的拓展都渗透了“变与不变”数学思想,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紧扣“倍”的本质,在变化的倍数关系中探寻不变的“几个几就是几倍”的本质内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同时,教师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课尾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用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比一比等学习方法研究了倍的有关知识,并把旧知(几个几)转化成新知(倍),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懂得了数学学习的方法。

三年级上册认识分米教学反思(篇3)

三年级数学上册《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分米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枯燥,主要是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课堂上未能准备充足的教具。学生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需要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课堂一开始,让学生通过在直尺上找到1分米,但在直尺上建立的1分米概念往往是不牢固的,离开了直尺或间隔了一段时间,学生感知的印象会淡忘,在解决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等类型的题目,学生易混淆这几个长度单位,出现错误。在课堂教学环节,应该让学生走出座位找找1分米,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1分米。借助身边的物体回忆1分米有多长或判断某些物体是不是大约1分米。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听讲状态,从最基本的坐姿、举手发言等细节,将关注教学内容是否讲完转为关注学生的课堂状态。课堂中讲解过多,学生不听讲,效果较差。反思听讲前先强调上课纪律,表扬上节课做得比较好的,批评比较差的,规范学生举手发言的习惯。在课中时时关注学生的坐姿,听讲状态。

三年级上册认识分米教学反思(篇4)

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

自从开始教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四边形知识以来,我一直注重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授知识。这篇文章将详细描述并反思我在教授四边形知识方面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首先,我明确了学习目标。在教授四边形之前,我逐一列出了孩子们需要掌握的核心概念和技能,包括四边形的定义、分类、性质等。这有助于我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计划,并确保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这些内容。

接着,我意识到通过视觉辅助工具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他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用彩色的图形卡片展示了不同类型的四边形,例如正方形、长方形和菱形。我请孩子们观察这些图形,并比较它们的特点。这样一来,学生们更容易理解不同四边形之间的异同之处。

在学生对基本概念有了初步了解后,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四边形模型,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四边形的认识。我提供了一些纸片和剪刀,并指导学生们按照特定的尺寸和角度剪纸。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四边形,这样一来他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四边形的特点和性质,并且在实践中增强他们的操作技巧。

为了让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我设计了一些游戏和小组活动。例如,我给每个小组分发了一些卡片,上面写着四边形的特点,而不是具体的图形。学生们需要根据这些特点找出相应的四边形图形,并进行讨论和解释。这使学生们能够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并在实战中加深对四边形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例如,一些学生可能容易混淆不同类型的四边形,尤其是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了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我采用了“制造困难法”。我故意放置一些混淆的图形在教室里,让学生们找出并解释它们是否是四边形,以及它们属于哪种类型。这种方法通过让学生们主动思考和辨别,增强了他们对不同四边形之间细微差别的认识。

教学结束后,我进行了一次课堂回顾。我让学生们展示他们制作的四边形模型,并向整个班级解释他们的制作过程以及模型所代表的图形类型。这个互动的过程不仅巩固了他们的知识,还让学生们感到自豪,并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通过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我成功地教授了三年级数学上册中的四边形知识。学生们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实实在在地提高了他们对四边形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然而,我也意识到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更加注重检查学生们的理解程度和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这一重要的数学概念。

三年级上册认识分米教学反思(篇5)

《认识水》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对水的观察活动,体验到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在观察、研究的各种活动中,引导学生能够逐渐做到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感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乐趣。并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的一切都离不开水,但对于学生来讲,水虽然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情感和态度。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的科学素养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态度都必须亲身经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

本节课我尝试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和讨论,主动思考、自主探究,把科学学科的教学理念贯彻到课堂上。不过,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正。

三年级上册认识分米教学反思(篇6)

本节课主要教学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倍的含义,并帮学生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基本思考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生活动,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引出倍,使新旧知识联系的更加紧密,使他们加深对倍的认识。由于倍的概念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索的方式导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得东西,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情境贯穿整节课的教学。

对于第二个重点,我先提出问题: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引导学生根据图中对的已知条件把2朵蓝花和8朵红花分行排列,并按照此前的样子,试着把这些花2朵2朵的圈一圈。然后引发他们思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要求红花是蓝花的几倍,可以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明确。

总之,本节课比较抽象,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的形成倍的概念。

三年级上册认识分米教学反思(篇7)

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倍”,对倍感到很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就是一个0的开始。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先来复习认识“份”(几个几),份学生生活中接触的较多,由份引出新概念倍,鼓励学生想办法求简单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汇总学生的想法,找出最简单的办法是圈一圈。接着跟老师说,自己说,在说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让学生借助主题图圈一圈,动手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实时点播,让学生在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在刚开始上课进行了拍手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主要复习旧知“几个几”,强调了份数和每份数;,在动态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这些复习内容与新知“倍”形成了知识的对接,做好表示“几个几”的乘法意义和“倍”概念意义的先前储备,为沟通两者的联系做好铺垫。

接下来新授时,我选择使用书中的主题图,主要意图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连贯性。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先出示2根胡萝卜、6根红萝卜,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提出比多少的问题,也有提出倍的问题。学生顺理成章地理解了3倍的概念,然后引学生回到教材中10根白萝卜与胡萝卜的比较,自己动手圈一圈、填一填,得出5倍的结论,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连贯性。通

过教师的不断追问:如果白萝卜的数量有6个胡萝卜那么多呢?有7个胡萝卜那么多呢?9个呢?让学生明确“有几个胡萝卜那么多就是它的几倍”。然后用5个红色的磁体代表红萝卜,再拿白萝卜与之进行比较,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认识到此时白萝卜的根数是红萝卜的2倍、。接着让学生观察、思考:白萝卜的数量是胡萝卜的5倍、为什么白萝卜的数量是红萝卜的2倍呢?白萝卜一样多吗?胡萝卜和红萝卜一样多吗?以此引导学生舍弃各种不相干的因素,在变中抓不变,更为深入地揭示现象的本质,加深了对“倍”的概念的理解。

第一题练习从三色图片开始,让学生去、动手圈一圈,自己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亲手摆一摆第二题,增强感官体验,顺利解决问题。第二题再让学生同桌合作摆图片,只要摆出两种图片的倍数关系即可。并让学生做裁判评比。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数学事实。第三题“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只出示红花的朵数,让学生发现倍数是两个数的关系缺一不可,让学生猜一猜标准量可能是多少?这些练习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变式练习,避免学生的思维定式,在辨析中深化学生对倍的认识。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倍的认识,我始终抓住“把什么当成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这个数理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并且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过于强调的方法,而应注重对倍的意义的理解,学生在说说萝卜之间的倍数关系时,应让学生多说

加深对倍数的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倍”的概念,但不会表达,导致教学环节不够紧凑;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教师讲的多显得学生的主体性不够明显。不足之处希望老师们批评指正!

三年级上册认识分米教学反思(篇8)

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基本思考发。在教学中,第一部分要重视学生的感知,通过圈圈画画,让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相差关系的基础上进入对倍数关系的学习。第二部分的处理上是通过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要重视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充分建立直观形象。通过比较黄花朵数与蓝花朵数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使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交给学生独立解决,学生能积极思考,并能顺利解决。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了二次比较。第一次比较(每次都是3份),突出不论每一份是多少,只要有这样的3份,那就是可以说有这样的3倍;第二次比较,突出不论物体的大小、位置如何变化,只要数量没变,那红花的朵数就还是蓝花的3倍,突出数量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变化的非本质特征,帮助学生梳理出关于倍的认识的最本质的特征。

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其实就是求几里面有几个几,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从例题到练习,每次出现的都是画图,如果再这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没有出现除法算式的话,也可以由老师来进行直接的教学,直接出示除法算式。其实不论是画图还是列式,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但是方法需要优化。对于方法的优化,可以采用学生自愿选择的方法。即通过数量的变化,让学生自觉感受到画图这一方法的缺点,自然优化出列式计算这一方法。

由于原本在例题中出现的列式计算,被放到了练习中,让学生自然感悟,所以在后面的练习中,可以加入一个拍手的活动。既是对本节课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对列式计算这一方法的巩固。

根据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这节课里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积累丰富的经验,抽象出倍这一数学概念;通过非本质因素的不断变化,突出了概念的本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其中还有无限的思想和优化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