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范文大全 > 导航

周长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5-21

周长教学反思汇总。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周长教学反思汇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周长教学反思(篇1)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深深的影响、引导着教师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级《圆的周长》,针对本课的内容,我确立了基础与发展并重的教学目标,着眼点不仅仅关注学生有没有理解圆周长的意义,能不能运用公式计算周长,而是如何来激情,把握学生身边的问题数学,并以问题为主线,通过“猜想——验证”“探索——发现”来展开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促使学生主动发挥,从而发现知识的规律和方法,努力为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介绍以下主要教学过程

1、提炼研究主题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圆”。你已经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无论是旧知识的回顾,还是新问题的提炼,都立足于学生的自主表达。“你已经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触及了学生已有的认知领域,给学生提供了重温反思的机会;“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则有效地唤起了学生对未知的探索欲望,引发学生对本课探索主题的个性化遐想。

2、构建圆周长概念

师:谁来指一指黑板上这个圆的周长?(抽生板演,集体评议)请你摸一摸自己手头这些圆的周长。(独立触摸,感受体验)由此让学生知道的圆周长概念。

3、探索圆周长计算方法

师:请发挥你们的创造性,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不同圆的周长,学生合作测量,教师参与指导。

师: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呢?

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填写报告单,探究规律。

再请同学们自己查阅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学生自学课本)师:看书后,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生:“Л”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的大小位于3.1415926——3.1415927之间;生:圆周率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首先发现的,比西方早两千多年;师:根据这种倍数关系,你认为可以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生:因为周长大约是直径的Л倍,所以周长=Лd。

1生:因为直径是半径的2倍,所以周长就是半径的2Л倍,所以周长=2Лr。

师:要求圆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请举例说明你的想法。

生:知道直径就可以求周长。如圆直径是8厘米,周长就是3.14×8=25.12厘米。

生:知道半径就可以求周长。如圆半径是2厘米,周长就是2×3.14×2=12.56厘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板书,从而探究出圆周长公式的)

4、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反思这节课的教学体会如下:

1、学生知识的探索,是一个外在的研究过程,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

所以,数学知识的探索轨迹,作为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的标志,展现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上面的教学中,研究课题“圆的周长”的引出,来自于学生知识反思和自主猜想;“圆周长意义”的理解,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圆周长公式”的建构,则是借助于学生主体的测量、计算、自学、推导、论证等充分的实践活动而展开的。可以说,每个知识点的发现,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结论。探索,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达到了最大化。

2、人文情怀的交融,是一个内在的感染过程,它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给予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课堂教学应走出“唯科学”的迷途,实现“学科知识教学”与“人文素养熏陶”的完美结合。就数学学科而言,“人文素养熏陶”不是孤立于课堂教学中的,它是伴随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而逐步渗透的。课堂上,生动有趣的探索内容,可以给予学生愉悦的人文体验;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人文尊严;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可以培养学生民主的人文作风;

标准严密的知识表达,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道德。在上面的教学中,“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究竟圆周长与直径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要求圆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过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实体现。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知识的探索是一条明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贯穿”;人文的交融是一条暗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渗透”;我认为,只有两者有机整合。

周长教学反思(篇2)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想为主导。

课前我设计了每人做一个圆并用自我的方法测量出周长,让学生经过自我动手经历变曲为直的过程,同时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不一样圆的周长,再计算出周长与本圆直径的比值。

课堂上围绕课前问题展开,经过汇报,让学生从自我得到的数据中发现问题,引出圆周率,经过阅读了解圆周率并找到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接下来小组合作,探讨由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圆周率到周长等于圆周率乘以直径的推导,再由直径等于本圆半径的二倍,推导出另一个公式。最终用练习加以巩固。

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基本按设计来展开,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在圆的周长公式推导时,由于上头是文字,下头是字母,学生一时不知如何下手,如果那里能让学生转换一下也许会好一些。

2.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过少,没有让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3.评价语言不够丰富。

第一节课纪教师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教学环境,激趣引入、演示操作、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力求让学生经历科学发现的'完整过程。纪惠玲上完一节课,我们立刻在叶福泉教师的指导下共同探讨。李维准教师之后上了第二节课,针对纪教师上节课的不足处怎样引导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他做了一个简单教具:细绳一端绑着一个物品,甩动成圆形,细绳短,圆小,圆的周长就小,细绳长,圆大,圆的周长就大,体会细绳也就是半径与圆周长的关系,从而体会到直径大周长就长,直径小周长就短的道理。而其他的教学细节也更趋完美了。午时,我之后上第三节课,压力真的是很大。为了解决上午两节课精彩有余练习不足的弱点,我大胆使用了计算器,由于计算周长用到圆周率3.14,同学们算起来数字大计算繁难。使用计算器后,节省了较多的时间,同学们进行的练习更全面深入了。对新课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周长教学反思(篇3)

在《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中,通过课件出示情境导入,生动有趣的动画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圆的周长》教学反思。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首先,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一元硬币来探索出用线绕,在直尺上滚等直接测量圆的周长后,我又引出新的问题:那我们能不能用这些方法测量出圆形跑道的周长是多少?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小圆如何测出它的周长?使学生自己切实体会到有些圆的周长没办法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来,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再去探索新的求的方法,这使得下面的学习有了驱动力。

其次,在测量周长与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这一环节中,我明确的提出了提出活动要求,同时出示学习指南:小组合作,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的周长和直径,由组长分工(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计算),教学反思《《圆的周长》教学反思》。把数据填在学习卡片上。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中,体会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导入圆周率的教学,知道圆周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推导出c=πd,c=2πr。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效果,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得到发展。

总之,让学生再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体验和理解数学,让他们知道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周长教学反思(篇4)

《圆的周长》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一个教学课时。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圆的初步认识,知道圆心、半径、直径及圆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而学习圆的周长的。其重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主要是圆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导。

《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讨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圆的周长知识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是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所以,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发现的。教学时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让学生在已有圆知识的基础上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计算、发现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生动有趣的内容,可以给予学生愉悦的人文体验;教师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人文尊严;学生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可以培养学生民主的人文作风;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道德。然而,“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呢?”;“要求圆的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等等,都是探索过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实体现。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知识的探索是一条明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贯穿”;人文的交融是一条暗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渗透”;只有两条线有机整合,让课堂成为“自主探究”与“人文交融”的平台,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关注形式现实,着眼现实未来”的宗旨。

周长教学反思(篇5)

“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圆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

教材安排了例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索并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关系,根据对上述活动的理解,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考虑班级学生之间的差距较大的实际情况,我将该实践活动作为课外作业回家完成的。我没有作任何的提示,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遇到困难去自主寻求解决的方法,第二天的课前访问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顺利完成了实践操作的事情,并有了初步的结论,同时也有了疑问。全班有5人没有完成操作任务,和以前的执行力比较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们告诉我:喜欢用线绕一周的测量方法,因为比较精确;不滚动一周测量周长,因为长度误差比较大。

还有学生告诉我:我找圆柱形罐子测量的,在盖子上量出直径,用线绕圆柱形罐子一周得到周长的。

还有学生告诉我:计算圆周率的时候,用计算器计算的。我肯定了他们的做法。

课堂上学生们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为什么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圆周率的值为什么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第一问,先交流学生得到的数据,确认圆周率的值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然后通过圆内接正六边形和正方形内接圆来理解,说明圆周率的值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直观的比较,学生们易于接受、认可。

第二问,我借助“你知道吗”来释疑的,从圆内接正六边形算起,逐渐把边数加倍,得到圆周率会各不相同,而边数可以无限多的,所以得到的圆周率的精确值也是无限多,只能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了。

“先学后教”的方法不在新鲜,担心小学生没有自学能力,担心小学生知道了结果没有探究“先学后教”味,往往不采用该方法。其实不然,“先学后教”能使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当然也要注意到学生学习的盲点,比如:圆上、圆内的概念等。

“先学后教”后,回过头来计算例题呈现的生活中常见的三种规格的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大多的学生不但认识到:圆的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还关注到课本已经将英寸转换成厘米了,如22英寸≈56厘米等,也许老师也没有在意。

周长教学反思(篇6)

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本着改变原来学生在学习方式上过于单一、被动的现象,注重加强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并有效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积极思维状态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同时,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眼看、口说、脑想,多种感知觉协同作用,促进学生动作、语言、思维协调同步发展,达到启迪思维、内化和应用新知的目的,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快。下面是我一次尝试改善学生学习方法,用“问题解决”思想教学 “圆的周长”的一个片段。

师:现在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请同学们利用自己的学具圆,动手操作,大胆实践,看看测量圆有哪几种方法?

师:(学生测量完后)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生1:把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来量出它的周长。

生2:用纸条绕圆的一周,拉直量出它的长度。

生3:把圆环截断拉直量出它的周长。

师:这些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

这一教学环节过后,班里的要大多数学生都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劳动,学习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但是,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并不能满足于课堂教学形式的活泼多样,我们还应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认真、努力的学习,变“苦”为“乐”,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尤其对学习较吃力的学生,教师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使他们感到,经过自己的努力是会获得成功的。于是,我接着提问: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教师拿出一个系有小球的绳子不停地转动,形成了一个“虚圆”),你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学生愣住了,都摇摇头)

师:(启发联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请你们猜一猜,圆的周长是否也与圆内的某条线段有关?

师:现在再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教师拿出两根都系有小球的长度明显不同的绳子,一起不停地转动,形成了两个大小不同的“虚圆”。),哪个圆周长大?为什么?

生:外面的圆周长大,因为绳子长。

师:绳子的长就是圆的什么?

生:绳子的长就是圆的半径。

师:现在谁知道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生: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或直径有关。

师:说的好!下面我们继续研究,圆的周长究竟与它的半径或直径有什么关系。……是啊,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获得的知识,一是从被动接受中获得,二是从主动学习中获得。我们应提倡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改变重视 “教”而忽略“学”的现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并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该教学片段运用“问题解决”思想,以问题导学,引导学生不断寻求策略,不断解决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所谓问题,是指没有现成方法解决的情境状态。问题解决与常规训练的区别之一是练习着重寻找答案,而问题解决着重寻解决问题的过程,着重如何选择创造性的方法。

在日常课堂的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老师总会习惯地问一句:“同学们还有没有 问题?”如果学生说没有问题了,老师们能真的放心吗?我想未必!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我们同样希望他们在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后产生新的问题进入下节课的探讨。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向“让学生课前有思考的空间,课后有问题的延伸”发展,不要扼杀了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天赋和创造能力。提出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学习活动,本质上则是品质与能力的流露,反映了一个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其思维的直觉、独立、批判、求异。因此,我们的课堂结尾,应该是“问号”而不是“句号”。所以,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携带问号离开数学课堂。

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首先,我们在进行课堂总结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已学会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的,学的感觉怎么样。还要留有时间有意识地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我还有什么疑问,打算怎么办?等等。其次,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延伸到对数学文化的感受,从而把学生引向更为广泛的数学阅读中。这样才真正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素质教育思想。

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他们爱学数学,乐学数学,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更多更好地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可持续地发展,使我们的课堂学有所“问”更精彩!

在准备吨的认识这一课时,我请张金河老师给我指导,认真学习了他的教学设计、理念并实施了这节课。整节课,学生情绪饱满,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同时建立起了一吨的概念。回顾一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优点:

一、思想教育恰到好处:

本节课中,教师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捕捉痕迹的思想教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针对课间时,有的学生总爱在楼道里蹦蹦跳跳、追逐打闹,教师创设了37位小学生轻轻一跳,地板产生强烈震动这一环节,使学生在体验1吨的同时,认识到以后课间休息时大家要轻声漫步,不能追逐打闹了。

如学校浪费水的现象较严重,教师出示了本校1天用22吨水,够西部1人用上34年这一信息。号召学生从现在做起,加入到节约用水的行列中来。

如:教师让学生讨论“一辆载重6吨的汽车,装满货物,能不能通过一座限重6吨的小桥?”使学生认识到看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一些数学知识,而且要考虑全面。

如:教师让学生讨论“限重1吨的电梯能乘坐多少人?”这一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应用数学知识灵活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在情境中去体验

“吨”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建立起一吨的质量观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学生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教师又不能像“千克”和“克”的教学那样,在课堂上准备一些实际的物品,通过学生亲自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来建立质量观念。然而“学生要想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经过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因此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建立起一吨的质量观。

感受较重物品的实际质量

课前让学生搬一搬5千克1箱的牛奶;25千克的1袋大米,课上先让学生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体重,再互相背一背,使同学们初步感受较重物品的实际质量。

感受一吨物品的实际质量

教师带领学生推算出1000千克的实际物品数量,如200箱牛奶、25袋大米、37位小学生,使学生头脑中数量与实物结合,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

从数量上去感受1吨,比较具体形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200箱牛奶、25袋大米、33位小学生的概念又是缺乏形象认识的,因此课上教师又巧妙地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假如一箱一箱的搬运200箱牛奶,需要10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息从早上六点要搬到下午四点;25袋大米一袋一袋摞起来约有2层楼高;37位小学生轻轻一跳,地板会产生强烈震动。从学生熟悉的时间、空间、亲身感到的震动入手,使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1吨,建立了1吨的概念。

三、在实践中升华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时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布置学生课前调查,将“吨”的知识与交通工具、矿藏资源、生活资料等进行广泛的沟通,使学生感悟到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丰富了“吨”的表象。

同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教师让学生讨论“一辆载重6吨的汽车,装满货物,能不能通过一座限重6吨的小桥?”“限重1吨的电梯能乘坐多少人?”这两个问题,使学生学会了应用数学知识灵活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其次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设计了一篇学生日记,通过读、找出日记中的错误,对“吨”、“千克”、“克”三个质量单位进行综合应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个课堂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我在课的实施上,存在一些不足:

在组织教学上,我还不能够完全将学生的课堂把握在手里,例如学生在亲身实践过后,不能及时将学生的情绪收回来,让每位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上,而不是还沉浸在刚刚的实践游戏中,导致浪费了很多时间,是后面的练习时间紧张。我想,对于一名新教师来说,在课堂上保证孩子的有效学习,我还需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

另外,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也很重要,这节课,我在赞许孩子的时候,语言略显简单,在维持课堂纪律的时候,语言更显得乏味和单一,这还需多长期的积累。

像这样,在上课之前,与骨干教师学习,准备充分之后,再自己去课堂实施,实施过后,先自己找不足,再由指导教师进行指导,这个过程使我成长了不少,学习到了许多教学设计上的方法,我很喜欢这样的学习,希望在以后的成长中,有更多的学习机会。

经验实在是宝贵。每个年级段都有不同的特点,无论老师和学生。鲜有机会任教高年级,感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对他们的要求也相应增加了很多。而高年级办公室的老师们长期执教高年级,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于是,在办公室中,我常常放下手中的工作,认真倾听他们之间的交流。他们的经验使我少走了许多弯路,真是受益匪浅。

又是一次期中考,一道道题目,一个个问题,学生做得不错,不禁让我想到了曾经和一位老师的交流:

一节空课,我看着语文实践活动1中的练习题,发起牢骚:这些题也太简单了,都五年级了怎么还出这样的题呀?一位经验丰富的高年级教师听到了我的话,随口说道:“每道题目的背后都有其考查的目的,不要只在乎问题的答案,更应该注重的是练习的过程是否达到了考查的目的。”

一语惊醒梦中人。反思自己以前的练习题指导,多数只是关注到学生写出的答案,并未真正认认真真分析过题目考查的目的,采取什么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其中蕴含的知识点。学生做错的原因,大多归结于学生身上:不是马虎,抑或是太笨,很少想到自身指导上存在的不足。而学生对于练习题只是机械地做着,不爱动脑思考,语文能力并未得到真正地扎扎实实地训练。用《小学语文教学》中专家的观点来说就是:训练内容的繁琐,导致各种“知识点”的机械重复,偏离了语文学习重积累、重感悟、重预感的特点,无谓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训练形式的僵化,导致活生生的课文被一一肢解,破坏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整体感知;训练方法的单一,导致学生只能成为练习的奴隶,课堂缺少了应有的生命活力;训练结果的唯一,导致学习只能是死记硬背,扭曲了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

改革迫在眉睫。课上,我改变了以往指导练习题时对对答案就过了的方式,深入挖掘每个题目背后蕴含的知识点,努力采取学生乐于接受,又有助于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力得到锻炼的策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如,在指导语文实践活动1中的第一题“读下面的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时,按照以往,只是根据题目表面的要求让学生读读就行了。这次,我不仅要求学生读准确每个字的读音,还让他们把词语抄写下来,把带点字的音节写出来。这样一来,可以检测出学生对于汉语拼音的掌握情况,使那些善说不善写的学生露出狐狸尾巴,不再滥竽充数,能够更清晰地发现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同时也练习了这些词语的字形。这不,这次期中考试中按原文填空的第一小题,虽然不是要求的默写段,但也有很多学生能正确写出来,就源于这次扎实的练习,因为需要填写的词语有几个出现在了练习题中。

再如,指导语文实践活动2中的第四题“给下面这段话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时,指导之前我读了几遍,发现这次练习主要考查学生对顿号和提示语在中间的掌握情况。顿号学生用起来不爱出错,可是对于提示语在中间时各种标点符号的使用学生就容易混淆了。因此在详细讲解书上的题目之后,又根据短文的内容出了几道与此相关的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和没有提示语的练习题,使学生真正扎实掌握不同情况怎样正确使用标点。经过了这番指导学生的错误率明显降低了。

瞧,看似简单的练习题指导,竟有着这么多的学问,而对于这些奥秘的挖掘需要年轻的我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向他人讨教,深入研究的。

周长教学反思(篇7)

本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断设置合理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猜想、验证,初步体现了“创设情境——大胆猜想——合作探索——反思归纳”的探索性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地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力求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培养“做数学”的能力。教学后留给我很深的思考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给了本节课创新的舞台,虽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精彩的思维,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分工合作的过程显然对他们更适合。有些问题虽然可以独立思考加以解决,但在时间和精力上是不允许的。把不同的思维加以整合,并不断的加以补充、完善,这对每个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训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课堂上的许多发言就是如此,有时候一个人说的并不完整,但经过补充,修改后就大不一样了,系统而完整,并且富有创造性,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啊。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成长也是必要的,有利的。在学习中,他们必须学会合理分工、与人交流,倾听发言等等,这些正是老师希望他们学习和掌握的,可以看到:许多平时并不合群的学生在交流中也很活跃,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目标,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他们知道,这时候他们不再只是代表自己,而是小组中的一员,他们会积极的为了整个小组的荣誉而团结在一起,而在获得肯定和表扬后那种由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是那样的珍贵,学生会因此激发起更大的学习兴趣,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学习中去。这样的教学效果正是我们每个教师所追求的。

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学生人人是可造之材,只要引导正确,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价值,这节课上很多方法是那些中差生提供的,他们虽然在计算、表达、理解上有一定的问题,但他们生活经验并不缺少,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想出巧妙的方法他们一样出色,教师在此时趁热打铁的教育将是最好的契机了。

当然,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课堂纪律和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和独立思考,全部参与和个体培养等等的关系处理,都给我提出了课题,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扬长避短,日趋进步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素材。

在《圆的周长》教学过程中,我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潜力。整个过程学生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透过设疑、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圆的周长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注重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标准》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透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的资料;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专门把“重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潜力”作为一个问题进行论述,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带给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构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构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一、开放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主体。

在圆的周长这节课中,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理解情景,发现数学,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探究—应用—反思”的开放式学习过程,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二、引导学生探索,开发创造潜能。

教师巧妙地利用生活原型,激活与新知学习有关的旧知,引导学生从原先的知识库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透过观察、猜想、验证、交流,逐步得出超多的可信度较高的素材,然后抽象概括、构成结论,并进行应用。在这个过程中,透过学生探索与创造、观察与分析、归纳与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自主发现、合作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并从中认识到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反思探索过程,体验成功情感。

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应对一个实际问题,我们是怎样来解决的?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从中获得用心的情感体验。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知识的系统性,学生的亲历性,尽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潜力,问题让学生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课堂上给学生以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合作潜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周长教学反思(篇8)

圆的周长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是理解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及圆周率。如果单从字面和单纯的求圆的周长。或者追求一个较好的分数。加强计算训练就可以了。但讲课之前。我一直在想。圆的周长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周长有何区别。根据新课标这节课学生应该有哪些学习体验呢。如何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应该是很重要的数学研究方法。根据教学设计。我决定放手发动学生去实践,去体验。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己理解圆的周长。用自己的语言去说什么是圆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摸教具圆的周长,使学生建立充分的亲身体验,有效的触摸体验,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充分而有效。为下一步怎样求圆的周长。为必须化曲为直打下了铺垫。

在探索圆周长计算这一环节: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式的测量活动,使学生自主创造出“测绳”和“滚动”两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另一方面,我故意用提前准备好的绳子栓了一块橡皮。甩动绳子,橡皮转动轨迹也是一个圆。在学生新奇的感受中。我又让学生观察钟表指针转动轨迹。并开玩笑得问如果想知道转动风扇运行轨迹的圆的周长是多少再用绳测法和滚动法就有生命危险了。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反思及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测绳”和“滚动”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探索“计算公式”的心情,为继续研究圆周长的计算作好了铺垫。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我出示了两个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凭直观说出哪个圆的周长比较大。鼓励学生猜测一下圆的周长应该和哪个条件有关系。为什么。学生很容易的说出了直径决定圆的大小,圆的周长应该和直径有关系。那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进一步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学生很乐意的就开始利用准备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把自己研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发现了规律: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本课的难点。

在此基础上,通过电脑展示,验证所有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从而引出圆周率,并知道圆周率是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发现的。所以率的含义应该表示关系。为以后学习百分率简洁做了铺垫。学生有了这一发现,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体验到了新知的价值。进一步推导出c=πd,c=2πr。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效果,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得到发展。

当然,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课堂纪律和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和独立思考,全部参与和个体培养等等的关系处理,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我想,这得益于事先让学生准备的教具比较充分,得益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得益于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这次课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本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

周长教学反思(篇9)

今天教学《圆的周长》,理顺课本制订教学步骤

1、观察信息窗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4、怎样验证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5、如何测量圆的周长?

6、分组测量不同大小的圆的周长和直径。

7、计算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的关系。

8、结论: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

9、总结什么是圆周率。

10、归纳圆的周长公式。

11、应用公式解决问题的。

再一节在七班上课,提问“什么是圆周率?”,沉默、快速翻书。源琨起来回答,书未来得及翻看,无语。提醒,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做了什么?测了圆的周长、直径。使劲想,还做了什么?提示,计算了什么?周长除以直径。再问,什么是圆周率?无语。再转向问同学们(一翻看过书),回答:圆的周长和它直径的比值是圆周率。

课开始还处理了昨晚遗留的作业。提问,修平回答,请合上书。扇形有两条什么和一段曲线组成?无语。提示,想一想,扇形与圆的关系,仍是无语。再问同学们,两条半径。

反思

1、学生对于新课的落实仅限于课堂的临时听讲,还没做到理解记忆,停留在浅层的知道。特别是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存在一知半解,印象不深,练习时没做到先复习再填空,而是直接通过查书做上了,在提问时仍是回答不上了。在做概念型的判断题时,也是模棱两可,经常出错。

2、学生不能联系课堂实际操作推理验证所得出的结论,来总结所学知识。学生把结论和实践隔离出来,没有达到通过实践来理解结论的目的,通过实践没有起到对概念形成记忆深刻的作用。是今后需要培养学生养成学有所思的习惯,培养联想和推理能力。

对此现象,同学们要做到对讲完的新课及时回顾记忆,记住所学的概念,公式,然后再练习巩固。家长若有时间,也可以适当督促孩子复习背诵、提问。孩子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消化吸收才能熟练的做题。

延伸阅读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5篇


有请阅读“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相关内容。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预先安排好自己的计划,教师要重视修炼备课这一教学基本功。 要重视学生的背景,把握地域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方形的周长》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材分析

长方形周长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对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能很直观和形象地描述出一个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在编排上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的思路上给学生充分提供了多角度的数学活动(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分析、观察和交流,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对后面学习正方形的周长做了重要铺垫。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在掌握长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来探究其周长的。估计学生对四条边相加的方法求周长和长乘2加宽乘2的方法求周长易于探究和掌握,而对(长+宽)×2的方法求周长不一定能探究出来,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这里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学生探究时,师应注重引导和指导,注重学生对其方法的理解,这样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才会灵活运用。

2、作业和练习时,学生在运用公式时易犯的错误就是忘乘2,因此,教学时注重指导,加强学生理解,引起学生注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张扬学生的个性,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通过抽象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探究与抽象。

教学反思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这节课是在教学完周长的概念后进行教学的。本课设计我“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让学生试着求出长方形的周长,课堂上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的各种解法,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引导学生比较,哪几种想法是一样的,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大家都一致的认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比较方便。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把一组长和宽用红粉笔标出,另一组用蓝粉笔标出,非常的直观形象,学生一看就知道有两个长和宽,对为什么要乘2,学生也很好的理解了,长方形的周长其实就是两个长和宽的和。从而使学生直观深刻地理解了这一计算方法,使本课的教学难点得以突破。从教学效果上看,这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们都掌握了求长方形的周长的方法,而且还会合理地选择简便的运算方法。

但是在练习中我发现学生们在求长方形的周长时,有部分学生在算的时候只是用长和宽加起来就不再去乘2了。我反思了一下,觉得有可能是经过比较后,一些理解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也想采用那种公认的方法做,但做的时候又不仔细思考,也不是很理解,所以出错率就比较高了。在教学时,我也应该强调一下,要用自己容易理解的方法去做,公式不一定最好,简单不一定对自己最佳,自己喜欢的才更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纵观本课,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教学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圆周长的概念和圆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实验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自学自知圆周率,从而总结探究出求圆的周长的公式。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索过程,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公式,能运用圆周长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熟记圆周率的近似值,结合圆周率的教学,感受数学文化,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推导圆的周长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

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探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尺、塑胶板上剪下的直径大小不一的圆、实验报告单、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把准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愿望。

1.谈话:同学们,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动画片,今天,老师把它俩带到了我们的课堂。听:(课件播放故事: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喜羊羊和灰太狼举行跑步比赛,喜羊羊沿正方形路线跑,灰太狼沿圆形路线跑,一圈过后,它们又同时回到了起点。此时,它俩正为谁走的路程长而争论不休。同学们,你们认为呢?)(学生进行猜测)

2.要想确定它俩究竟谁跑的路程长,可怎么做?(生:先求出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再进行比较。)

3.指名一生说说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生:边长4=周长)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二、经历探究全程,验证猜想发现。

(一)认识圆周长的含义并初步感知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1.谈话:那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课件出示3个车轮)

2.师:上面的3个数据是表示什么的?(生:圆的直径)英寸是什么意思?(学生看书回答)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案例]

1、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一定熟悉篮球场吧。

2、出示篮球场的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回答从略)

师: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沿着篮球场的边线走一圈,走了多少米?

生2: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3、自己动手算一算。

4、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

5、全班进行交流。

生1:28+15+28+15,我是一条一条加起来的。

生2:28+28+15+15,我是二条长加上二条宽的。

生3:282=56(米)152=30(米)56+30=86(米),我二条长是用乘法算的。

生4:28+15=43(米)432=86(米),我上台来说明,指着图说出来。

师:你喜欢哪种算法?说说你的想法。

师: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呢?

6、试一试:一条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1)学生试做。

(2)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做法。

[反思]

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研究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营造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在观察、思考、计算、讨论等活动中自主探索并掌握的。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自己来选一选,来感悟体验哪一种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好,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实现算法的优化,有利于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掌握。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学生初步理解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直接放给学生试做,教师为学生创造了发现、探索、研究的机会,体现了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4

一、认识周长。

1.理解边线。

师:今天老师有机会来这里上课非常高兴,所以我特意带来了一件礼物,看是什么?(出示:蜡笔小新、史奴比、机器猫的头像)老师把它们藏在了你课桌中的1号信封里。把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剪下来。(学生动手剪)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剪的是什么?是怎样剪的?

生1:我选的是机器猫,我把边上的白纸剪掉。

师:也就是怎样剪的?

生2:我是照着轮廓剪的。

师:也可以说是沿着它的边线剪的。

师:老师还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剪的。(出示学生没有沿边线剪的作品)你觉得哪个剪得好看?(其他学生说说自己剪得是什么,是怎样剪得。)

师:来看看电脑老师是怎样剪的。和大家一样,也是沿着边线剪的。

2.找一找生活中物体上的边线。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和图形,你能找到它的边线吗?(学生自己找一找,摸一摸。)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我选择的是剪刀的边线。

师:哦,真不错!

(其他学生说一说)

3.描出平面图形的边线。

师:我们把生活中的物体的一个面画下来就能得到这样一些图形,你把它们的边线描出来吗?选择两个你喜欢的来描一描。

(生打开书,完成第2题。)

学生交流。

师:他描了多少边线?

生:围了一圈。

师:她是描了一周的边线。(板书:一周)

师:一起看看电脑老师是怎么描的。(电脑展示)

4.揭示周长概念。

师:其实,同学刚才摸了这些图形一周边线的长,这一周边线的长有个名字,就是周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周长。(板书课题)

师:谁能说说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指什么?

(学生指长方形一周边线的长。)

师:这个半圆呢?

(学生指半圆的周长。)

师:请你选一个图形说一说,指一指。(同桌活动)

师:在生活中找一找,周长在哪里?

(学生分别指出了信封、练习本、钢笔的周长。)

师:钢笔选择一个面也可以找到它的周长。

师:老师在我们常熟实验小学里拍了一些镜头,想不想去看看。比比谁的眼力好,找得准,找得多。

(出示树叶、树干、画、钟面、操场跑道等图片)

师:说一说你找到了谁的周长?

生1:我找到了跑道的周长,是最外面的那条线。

生2:我找到了树叶的周长,就是它的轮廓线。

生3:

师:顾老师觉得我们三(4)班的同学真得很厉害。

二、测量周长并计算。

师:这是什么?(出示五角星、硬币、明信片)

师:你认为哪个物体的周长最长,哪个最短?

生1:明信片周长最长,硬币的周长最短。

生2:我认为五角星的周长最短。

师:最长的是多少?最短的到底是哪一个呢?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吗?

生:可以用直尺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就可以知道明信片的周长。

师:每个小组已经选定了一样东西,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纸上。

(学生小组活动)

师:我们来看一看大家是怎样测量的。请你们来交流。

(请一组学生说说自己小组是怎样测量的。)

生1:我们测量出这些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我只要测量出两条边,因为它们相等,就可以了。

师:只测量2条边的同学请举手,有没有测量4条边的?

生3:我们有另一种办法,是用线把明信片裹起来,再量一量线就可以了。

师:用尺量的请举手。用绳子围的请举手。有的同学用直尺量,有的用线围(板书量、围),都得到了这张明信片的周长。若要选择一种方法,你觉得用什么方法比较好?

生:用直尺量。

师:同学们,测量五角星你用了什么方法?

生1:我们先把线把五角星围起来,把多余的线剪掉,量出线的长度就可以了。

生2:我们只要量出一条边,乘10就可以了,因为10条边一样长。

师:测量硬币你用了什么方法?

生:我们用线把硬币围起来,量出线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还有不同方法吗?在测量五角星时,我们用了量一量和围一围的办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方便?在测量硬币时,我们只能用围一围的办法。

师:在测量这样的直线图形的时候一般用尺量比较方便,而测量象硬币这样的曲线图形用围的方法比较好。你的方法用对的请举手。

师:老师给你一些图形每条边的长度,你能很快说出它的周长是多少吗?可以直接报出答案。

(三角形:5厘米、5厘米、6厘米。)

生1:5+5+6=16(厘米)

生2:52+6=16(厘米)

生3:53+1=16(厘米)

(三角形:3厘米、3厘米、3厘米。)

生:9厘米。

师:为什么结果都一样呢?

生:都是算的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平行四边形:3厘米、4厘米、3厘米、4厘米。)

生1:32+42=14(厘米)

生2:3+3+4+4=14(厘米)

生3:44-2=16(厘米)

(出示一个正方形,没有边长数据。)

师:有的时候不需要测量也可以。(出示每一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厘米)

生:每一小格的一小段是1厘米。

师:把你的纸拿出来看一看。请你算一算它的周长。

生:44=16(厘米)

师:真不错!同学们不仅方法多,还能从中选择最好的办法,学会了算周长。

三、应用。

师:顾老师建议,不妨我们自己也来创作一个图形。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根绳子。它们的长度是60厘米。你能用它来围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使它的周长是60厘米吗?

(学生先自己围一围,再上台展示。)

(有一组学生在围的过程中发生重合)

师:这个图形的周长是60厘米吗?为什么?

生:因为有一段重合了。

师:下面的同学围成的图形周长是60厘米的请举手。

师:同学们刚才都创造出了自己的图形,周长都是60厘米,为什么图形不一样,但是周长都是60厘米?你从中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因为绳子是一样长的。

师:当周长相等的前提下,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图形。

师:我们常熟实验小学(3)班的同学,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是书签。后面写下了他们的联系方式。书签就在你的2号信封里,请你课后把这个书签剪下来,并测量一下它的周长。

因开放而深入――《认识周长》教学随感顾惠芳

认识周长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是小学阶段周长认识的起始教材。它肩负着让学生认识周长的意义,初步学习测量和计算周长的任务。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但要求通过教学对周长留下深刻的痕迹。如何能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进而深入理解周长的意义?最近,执教了认识周长一课,颇有感触:

1.让学生去发现――在开放的例证中认识本质。

教材采用举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像游泳池一周边线的长是游泳池的边长。因此,让学生找到较多的例证是认识周长的前提。教学中,我采用了剪卡通图形――找物体一个面的边线――描平面图形的边线――指出平面图形的周长――找到生活场景中的物体某个面的周长――学生自己指出物体某个面的周长,学生看到了几十个例子,学会了自己在生活中寻找、发现,不断地充实概念的外延。通过充分地感知,周长的意义在他们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这得益于对举例的开放。

2.让学生去探索――在多样的方法中深化认识。

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是本课又一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对两类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和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周长的测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又不至于费时太多,教学中我安排三个图形――圆、五角星、长方形同时让学生测量。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想出了量、围等多种方法,认识到不管是哪种方法,只要测算出的确实是它们的周长,都可以。由此,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化,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

3.让学生去创造――在个性创造中展示意义建构

通过多次的活动,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意义,他们所认识到的周长的本质特征是一致的。同时,他们的意义建构又是富有个性特征的。在课尾,我组织了围一围的活动,让学生用60厘米长的绳子围一个图形。说出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学生围成的图形有:心形、近似圆、椭圆、八字形、三角形、梯形、五边形,它们的周长有的是60厘米,有的比60厘米小。安排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有时间创造,有机会展示,也学会了欣赏别人。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此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图形的周长都是60厘米?为什么那些图形的周长都比60厘米小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再一次思考:什么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周长是多少?周长相等的图形,形状不一定相同。这是对周长的认识这一课学习的回顾、总结、提升

开放让学习资源丰富多彩,开放让概念凸显本质,开放让学生的学习更为深入,开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5

教学内容:

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61、62页。

预设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通过围、量、算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

预设过程:

【导入】

创设情境:1.介绍园区欣赏金鸡湖景色沿边线走一圈。板书:边线

2.来到二实小,指出足球场的边线。

3.宿舍门牌的边线。

【周长】

1.老师指数学书封面的边线,老师示范,学生跟着老师摸一圈

2.请同学摸一下其他物体的边线。(数学书,文具盒,黑板等)

3.完成书62页/2上描出每个图形

【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周长,研究周长。板书:周长

【活动一】

1.出示:树叶硬币名片用直尺能直接测量哪个物体的周长?

2.学生测量名片的周长。

3.p61试一试

4.P62页想想做做4

【活动二】

测量树叶、硬币的周长

【应用】

1.讨论:如何测量金鸡湖、足球场、门牌的周长。

2.数学小知识:测量地球的周长。

3.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认识周长

执教: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单国红

一、课前谈话,创设情境。

师:你知道单老师来自哪里?

生:苏州。

师:苏州的工业园区,现在单老师带着大家到那里游玩一下。(欣赏苏州工业园区景色)

师:苏州的金鸡湖是苏州有名的湖泊,比杭州的西湖还要大,这里的景色非常优美。

看(出示金鸡湖景点地图,有水巷邻里、城市广场、湖滨达大道、金鸡湖大桥、现代广场、国际博览中心、望湖角、金鸡墩。)

师:你想到哪里去游玩?

生说景点名称,师点击介绍景点情况。

二、认识周长。

师:金鸡湖的景点很多,你怎么走可以一个不拉?

生:可以绕着它的边走。

师:(电脑勾勒金鸡湖的边)这就是金鸡湖的边线。我们学校在金鸡湖的东边,一起去看一看。(出示操场画面)这是我们学校的的操场。你能指出足球场的边线吗?

(生指出足球场的边线。)

师:足球场里面还有很多线,也是它的边线吗?

生:不是。因为这些线在周长的里面。

师:再一起到宿舍去参观。这是命名为玲珑湾的房间,它的边线在哪里?

(生指出房间门牌的边线。)

师:刚才我们到操场、宿舍找到了一些物体的边线,其实物体表面都有它的边线。拿出你的数学书,你能指出它的边线吗?

(学生指数学书的周长)

师:三角尺有边线吗?

(学生指三角尺的周长)

师:生活中其他的物体你也能找出它的边线吗?

(学生指铅笔盒、桌子、黑板、横幅、窗户、贴花纸、电灯的边线。)

师:看来物体的表面都有边线。我们把它们画下来看,这些图形有边线吗?你能描出它们的边线吗?

请你选两个自己最喜欢的图形,描出它们的边线。

(学生在作业纸上描。)

师:谁愿意把你描的边线上来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所描物体的边线。)

师:物体表面它一周的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指几条边的长度?

生: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指它四条边的总长。

师:那么这个半圆形的周长是什么呢?

生:半圆形的周长是一条横线和一条曲线。

师:梯形的周长呢?

生:四条直直的线。

师:这个房子的周长呢?(生答略)

师:这个脚印的周长呢?(生答略)

三、测量周长。

师:(边说边出示)老师带来了一张名片、采来的树叶、一个硬币,它们的周长分别是什么?(生分别指出三个物体的周长)

师:你认为它们的周长哪个最长呢?

生:名片的周长长一些,硬币的周长最短。

师:文具盒中有测量周长的工具吗?拿出来看看,你认为用这些工具最容易测量的是哪一个周长?

生:名片的周长最容易测量。

(学生四人小组,量出老师名片的周长。)

生1:我们一组先量长度是9厘米,宽度是5厘米,9加5等于14,有两条长和两条宽,就是28厘米。

师:(边指边说)他们通过直尺量出了这条边是9厘米,这条边是5厘米,然后再算出周长。

生2:我们一组计算方法不同,先量长两个9厘米,宽两个5厘米,就是28厘米。

师:他们也是只测量了两条边的长度,然后根据长方形的特征算出长方形的周长。有测量4条边的吗?

师:请你测量出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的周长。

(学生独立测出书上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是多少。)

师:三角形的周长是怎么得到的?

生1:三角形的周长是13厘米,先算出长的边,标上去,是5厘米,这条边4厘米,这条边3厘米,合起来算出是13厘米。

生2:他算错了,5加4加3是12。

师:四边形的周长呢?

生1:最长的边是3厘米,最短是1厘米,上面也是3厘米是7厘米。

生众:错了!

生2:它有4条边,3加3加2加1是9厘米。

师:哦,少算了一条边,周长应该是围成它一周的四条边的长度。

师:下面老师给你一些图形各条边的长度,请你用合理的方法算出来它们的周长。

(出示一些标注各边长度的图形

○1三角形:5厘米、5厘米、6厘米。

生1:5加5加6。

生2:5乘2加6

生3:把6比作5,3个5是15,加上剩下的1是16。

○2三角形:3厘米、3厘米、3厘米。

生1:周长9厘米,3乘3是9厘米。

生2:3加3加3是9厘米。

生3:2乘3加3是9厘米。

○3平行四边形:3厘米、3厘米、4厘米、4厘米。

生1:4加4等于8,二三得六,合起来是14厘米。

生2:两个3加4等于14(厘米)。

生3:3加3加4加4。

生4:三四十二,加退掉的2是14。)

师:刚才我们通过测和算的方法得到了一些物体的周长(板书:测和算)。那么这两个物体你为什么不能用直尺测量周长呢?

生1:硬币是圆的,直尺不是圆的。

生2:可以量直径。

师(惊讶状):都知道直径了!

生3:量时做记号,就可以了

师:看来有的同学想出来了,要把这些弯弯曲曲的线变成直的线,然后再测量就可以得到它们的周长了。

师:可以用他们的方法,也可以用自己的好办法,从中挑选一个(硬币和树叶)小组合作测量出它的周长。

(小组活动)

师:哪些同学是测量的硬币的周长的?介绍一下?

生1:因为硬币很薄,我们把它摁在桌上,一个同学用线围它的边,再拉开是7厘米5毫米。

生2:我们也是量硬币,用另一种方法,把线围一圈再用剪刀剪断。

师:有没有同学量的是树叶的周长?

生1:把树叶对折,是两个这条边的长,量出一个就可以了。

生2:用线绕树叶,是16厘米5毫米。

师:除了用围的方法(板书:围)可以帮助测量硬币的周长,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疑惑状)

师:其实还可以用滚的方法(板书:滚。)。(教师教滚的方法:在硬币上作好记号,滚到那里停下来。学生用滚的方法试一试。)

四、周长测量的实际运用。

师:通过滚动的方法、围的方法,可以得到这些物体的周长。那么刚才我们认识了足球场的周长、门牌的周长、金鸡湖的周长。你认为用怎样合理的方法可以测量它们的周长呢?

生:门牌号用线绕一下线,再量。

生:足球场用尺量。

师:要用很长的尺量,用怎样的尺呢?

生:卷尺!

师:金鸡湖更大,它的周长怎么测量呢?相互讨论讨论,看哪一组的方法好。

生1:我们用卷尺量,作记号。

生2:金鸡湖弯的,我们可以量。

生3:我们走一步是1米,只要看走几步,就知道了。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数学上叫步测。

生4:我用真实的方法来测量。不是数学方法。我只要问一下那里的人。

生5:我只要去看一下路牌,上面会有多少米。

师:要测量比较大的物体的周长看来比较困难。但是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数学家测量了地球的周长。你想知道他是谁吗?

师: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就有一数学家叫埃拉托斯芬(结合电脑演示介绍)。

师: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测量物体的周长。比如说,花坛的周长、手绢的周长、跑道的长师:还有爸爸妈妈带我们到商场去买衣服、裤子,要测量

生1:胸围。

生2:还有腰围。

师:谁来演示一下?(生上台操作演示)哦,这样就得到了他的腰围。

师:这两天我们最关心的就是神舟六号。(出示神六轨道图片)它飞行的轨道一周长是

神舟六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航空事业有了新的突破。我们要把基础打好,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下课!

说课反思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单国红

说教材:

内容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61、62页。

周长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领域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对于周长的教学应在学生探索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密切联系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和图形,通过观察与积累,充分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建立周长的概念。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围、量、算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彼此交流,测量、计算一个图形周长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在活动中巩固对周长的认识,发展数学思考,并为下面的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研究进行准备。

说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通过围、量、算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

说教法:

一、通过生活数学生活的教学结构,从而体现数学的生活性,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数学理念。

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游览金鸡湖为主线,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亲切的生活背景中自然地感悟周长的含义、探究周长的求法。课的一开始,游览金鸡湖切入口,认识物体表面的边线,从而引出周长。接着,通过指现实中有关周长的事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周长的含义,与此同时体会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需求。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水平,因此,课的结尾,回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二、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围一围、滚一滚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做数学的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本课安排了感知和操作两个层面的活动。第一层面是感知层面的活动,这里分为两次层次,先通过教师范例和学生自己举例让学生充分感知,为过渡到抽象的符号性奠定坚实的感性基础。接着,通过迁移类推让学生自己描出平面图形的边线感知平面图形的周长,这样,帮助学生从实物到平面图形建立完整的周长概念。第二层面是操作层面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求名片、树叶、硬币周长的方法,活动前提供一些材料,在教师地适当引导下学习数学,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后让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在多种方法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生活中探究、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内化、在活动中应用、在活动中创造,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

三、在练习设计上,注意开放性和实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这个主要体现在以量、算为主要地数学方法,强调算法的多样化;其次测量周长方法上,也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滚、绕的方法重在得出,不求严密、规范。并要求学生进行拓展,如测量金鸡湖的周长等,同时引入古希腊科学家测地球周长的小知识,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最后联系神舟六号的发射成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合集(8篇)


十年树木百年人,老师恩情比海深。一日为师终身父,毕生难以报师恩,教案,是每个教师都需要书写的教学文书。教案撰写是老师自我提升,激发自我潜能的有效工具。“圆的周长教学反思”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让我们深入了解它,敬请浏览以下网页内容!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1

圆的周长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是理解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及圆周率。根据这些目标——在新旧知识衔接处设计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新知识点产生前,我都设计了问题,以问激思、以问启思、以问拓思。层层深入,循序渐进。

教学前为了使学生能利用知识迁移规律总结出圆的周长的概念,探究新知前,设计复习问题: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然后问:什么是圆的周长?这时学生可利用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概念,归纳总结出圆的周长的意义:即围成圆的曲线的长。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怎样测量圆的周长?有几种方法?打破常规,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更有了一份创造的信心。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绕”“滚”“量”三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肯定他们的方法。当学生们尝到成功的喜悦。紧接着提问,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圆是根本无法测量其周长的,这时我引导学生猜想,使学生悟出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或直径有关,为什么圆的周长仅与其半径或直径有关?这个问题教材里未显示有关内容,如果教师不设计这个问题,学生往往就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甩不同绳长的小球让学生观察、猜想。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感悟理解新知十分重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这种过程突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如何生成“结论”,突出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训练与培养。在验证结论时,我又让学生自主选择验证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十分感兴趣,并且很快的得出了结论。由于新知识是学生自己猜想出来的,自己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的,由此学生对新知理解得很好,在运用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体会了教师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真正含义。

本节课依然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到位。

2、教学过程中的展示过程过快,这样不利于学生理解。

3、对于教学重点圆周率的推导不是很细到致,总结的太快了。

4、公式要让学生先背出来,再运用......

通过本次课,我更进一步感受到了,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重要性,理解到深挖教材的内涵是设计好问题的前提,根据教材的内涵,巧设问题可提高课堂效率。如果我们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能够成为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殿堂的桥梁和阶梯,那么我们的课堂提问就一定是有效的。今后我不仅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巧妙设计问题,在各个环节都精心设计灵巧的、新颖的、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我的课堂更精彩更高效。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2

今天在六一班上的《圆的周长》一课,感觉特别好。可能是教师节的气氛感染着学生,学生的动手速度特别快,积极性也很高。给大家分享一下课堂的流程。

从人人都坐过的旋转木马导入,回忆儿时的快乐。接着问学生,旋转木马旋转一周的距离大约有多少米?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就引导学生,旋转木马旋转一周形成的图形是?学生异口同声:圆。经过一周的距离也就是圆的?周长!板书课题。接着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圆片,互相指出圆的周长,有原来学习周长的基础,学生都能完成这项任务。它的周长究竟是多少呢?你有办法知道吗?接着有一个学生说出了绕绳法测圆的周长,叙述非常清晰,我借机表扬他:对于我们不能用尺子直接测量的曲线,你能借助柔软的绳子把曲线变成线段,这种化曲为直的方法多么可贵呀!还有别的方法吗?没有人回答,适时课件出示滚动法。接着让学生拿出准备的三个圆片,标上1,2,3。分别用滚动法和绕绳法测量圆1和圆2的周长,并记录在圆片上。(接下来的课只需让学生再次测量直径,从而提高效率)然后问孩子们:手中的圆片很容易测出周长,摩天轮,地球的赤道会用这两种方法测量吗?学生笑了。看来我们有必要探索一种新的方法,引出圆周率的教学。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3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课根据以上教学理念,以数学实验活动为载体,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平台。

一、源于自然的导入,将知识同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当中。本节课以学生回忆圆的有关知识为切入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用手摸圆形物品的周长感受圆的周长,使学生产生学习圆的周长的需要。

二、提供充分的交流合作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为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创造时间、空间,让小组动手实践,探索圆周长和它的直径之间比值的规律,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揭示出圆周率的意义。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动手实验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研究历史,渗透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得出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进而介绍祖冲之的研究成果,近代关于圆周率的研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经历了圆周率的研究史,渗透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学以致用,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帮助教师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五、不足之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圆的周长的概念教学不扎实,没有强调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而是习惯的叙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课上时间安排不够合理,介绍圆周率是语言重复浪费时间,导致准备的练习没有做,只是让学生做了书上的例题等等,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4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朱敏华老师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运用“问题解决”思想,以问题导学,引导学生不断寻求策略,不断解决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较好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并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在这节课中,朱老师有几处的设问非常好,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借鉴。

一、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设问。

教学知识往往是在一个或几个旧知识的基础上推出新知识来的。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当原有知识经验和新接受的信息不相适应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会产生一种力求统一矛盾,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所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设问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

在这节课上,当学生说,圆形的周长可以用尺子测量出来后,朱老师先进行了演示,后马上抛出问题:我们有的小区里有圆形的游泳池,我要知道它的周长,我怎么去滚呢?并用一根拴有小球的绳子不停的甩动,形成一个虚圆,继续问:这是一个圆吗?要知道它的周长,我怎么滚怎么包呢?如此一来,学生带着寻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进入新的学习情境中。

二、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设问。

任何一节教学内容,总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数学概念或知识,如何指导学生

去理解、掌握这些概念和知识的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我认为,平时所说的教学关键指的就是这一点。为了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就要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设问。朱老师在这节课上也体现出了这一点。在师生共同得出应该可以通过计算来解决圆形的周长后,朱老师进行了提问:你们估计圆形的周长跟什么有关?学生回答出直径后又问:那么圆形的周长与直径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一简简单单的一句提问,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积极投入到实验当中去,并摸索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在探索规律中设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局限,他们在探究知识时

是离不开老师引导的。朱老师在新授内容的探索规律部分巧设疑问,点拨学生思路,启发他们更快地发现规律,完整地概括出科学的结论。

为了确切地把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要求,为了使每一节课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了使学生思维都具有明确的目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结合教学实际,恰到好处地设问,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促进他们积极动脑,尽量使每节课都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5

圆的周长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是理解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及圆周率。如果单从字面和单纯的求圆的周长。或者追求一个较好的分数。加强计算训练就可以了。但讲课之前。我一直在想。圆的周长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周长有何区别。根据新课标这节课学生应该有哪些学习体验呢。如何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应该是很重要的数学研究方法。根据教学设计。我决定放手发动学生去实践,去体验。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己理解圆的周长。用自己的语言去说什么是圆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摸教具圆的周长,使学生建立充分的亲身体验,有效的触摸体验,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充分而有效。为下一步怎样求圆的周长。为必须化曲为直打下了铺垫。

在探索圆周长计算这一环节: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式的测量活动,使学生自主创造出“测绳”和“滚动”两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另一方面,我故意用提前准备好的绳子栓了一块橡皮。甩动绳子,橡皮转动轨迹也是一个圆。在学生新奇的感受中。我又让学生观察钟表指针转动轨迹。并开玩笑得问如果想知道转动风扇运行轨迹的圆的周长是多少再用绳测法和滚动法就有生命危险了。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反思及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测绳”和“滚动”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探索“计算公式”的心情,为继续研究圆周长的计算作好了铺垫。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我出示了两个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凭直观说出哪个圆的周长比较大。鼓励学生猜测一下圆的周长应该和哪个条件有关系。为什么。学生很容易的说出了直径决定圆的大小,圆的周长应该和直径有关系。那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进一步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学生很乐意的就开始利用准备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把自己研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发现了规律: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本课的难点。

在此基础上,通过电脑展示,验证所有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从而引出圆周率,并知道圆周率是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发现的。所以率的含义应该表示关系。为以后学习百分率简洁做了铺垫。学生有了这一发现,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体验到了新知的价值。进一步推导出c=πd,c=2πr。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效果,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得到发展。

当然,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课堂纪律和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和独立思考,全部参与和个体培养等等的关系处理,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我想,这得益于事先让学生准备的教具比较充分,得益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得益于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这次课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本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6

五年级下册,我教学了《圆的周长》一课,一节课下来,感受颇深。这节课在学习了圆的初步认识,知道圆心、半径、直径及圆的特性的基础上,进而学习圆的周长的。本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主要是圆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导。

本节课的教学,我结合本班的实际以及我校的“让学”课堂,采取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首先,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探索出“用线绕”,“在直尺上滚”等直接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探索圆的周长为什么要考虑到圆的半径或直径?在这节课中,我提出“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呢?”当学生说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时,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你觉得是和直径有关系,说说理由好吗?”这就唤醒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圆的半径(直径)决定圆的大小。再接下来的猜想、探索、验证自然、顺畅,有了根基。特别是在测量周长与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法,小组同学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用计算器计算。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中,体会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导入圆周率的教学,知道圆周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推导出c=πd,c=2πr。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效果,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得到发展。同时,课堂上还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这节课看似简单,但在实际的练习中,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虽说圆的周长是c=πd,c=2πr,但在计算中,二班的还有好多同学不会灵活利用公式计算,计算涉及到小数,计算错误率较高。

这节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做什么事情,都要把工作做到前面。因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提前让学生准备大小不同的硬纸板的圆片,而是让学生随手准备了用自己的本子剪下的几个圆,上课的过程中,给学生的操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学生测量的不够准确,圆片滚动起来也不是那么的便捷,探究过程中就带来了一些困难。所以干什么要“有备而战”才能达到“万无一失”。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7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计算。

成功之处:

1.充分理解周长的概念,加强对好处的理解。学生以前学过周长的概念,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长有了必须的认识,明白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理解“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在教学中透过复习以前学过的图形的周长,然后引出主题图,透过实际场景丰富学生已有经验,逐渐内化为学生对周长的好处的理解,明确周长就是一条线,但是这条线是由曲线构成的图形。

2.加强动手操作,探索发现规律。在教学中,透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如绕绳法、滚动法和折叠法得出直径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总是3倍多一些,从而使学生明确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倍,由此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在课前预习了这部分资料,导致有一个组没有透过动手操作,得出的结果都是3.14倍,看来学生对于操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注重了结果的得出,而忽略了规律的呈现。

再教设计:

在教学完圆的周长时,要让学生注意区别圆周长的一半和半圆周长,要注意呈现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的关系即当圆的直径或半径扩大2倍、3倍,圆的周长扩大几倍的练习拓展,并藉此联系正方体的棱长之和、表面积和体积中,当棱长扩大2倍、3倍,正方体的棱长之和、表面积和体积扩大几倍的练习拓展,以此来增加彼此之间的联系。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篇8

本节课学习的资料是“圆的周长”,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圆周长好处”的理解,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圆周长公式”的建构先从学生动手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上,再到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整个过程突出开放性和探索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始到终让学生全方位参与;透过学生大胆猜想、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统计分析,在充分的感知的基础上,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认识圆周率的含义,得出计算圆的周长的公式,整个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用心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潜力及获取知识得潜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另外精心设计导语,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课堂上,生动搞笑的实践活动,能够给予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平台;简单生动的教师课堂语言能够为学生营造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语言,能够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一步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能够为学生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严谨数学推理,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同学们,昨日秋游玩的开心吗?此刻老师继续带你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圆的周长就是什么?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就一齐来研究圆的周长”在“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圆的周长是不是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要求圆周长,只要明白什么就能够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等,精心设计每个环节间的导语,用质疑的方法引入每部分资料。

课后我们进行了反思和研讨总结,需要改善的地方有很多,回味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情景的创设、问题的导入、活动研讨、猜想验证、巩固应用、总结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体现、学生思路的展示和最后知识的反馈。整节课中,学生都在自主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共同体验了获取知识的乐趣。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问题的导入过度得太长,老师牵得太死;猜想验证这一环节能够更紧凑点,每组研究一个事物就能够了,12组就有12个例子了;这样设计的话最后的练习时间就会更充裕一点能够把后面的解决问题的练习做练习一些;圆周长公式的导出,学生透过合作学习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结论进行深入的追问:是不是这样的呢?进而在课件上演示。我备课时备到的环节由于时间紧在上课时忘了,我觉得使这节课有些缺陷。

元素教学反思汇总


我们要如何写出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教案呢?教师的存在能让我们的心田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在教学前把教案准备好是每个老师的责任。教案是教师备课形成的结果,根据你的需要,经典范文网小编精心整理了元素教学反思,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元素教学反思【篇1】

通过对《元素》的课堂教学,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思路,现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成功之处:

这节课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使课堂初知识性外,多了些趣味性。在备课过程中,从上一节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自然而然的引出元素的概念,使得较为抽象的概念变得较为浅显易懂。课堂的逻辑性教好,重点突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知识接受情况较好,完成了本节课的既定任务。

不足之处:

1、在这节课中,内容比较多,各个环节时间比较紧张。

2、需控制好语速,留给学生更多些时间思考。

3、少讲多练,多精选习题,充分巩固。

4、多储备些知识,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多研究教材。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我在各个方面还有不足,也会加倍努力,三人行必有我师,勤学多问,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更好更快的提高自己。

名课教了什么

(1)了解元素的概念。

(2)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3)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怎么教的

本课采取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1)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铺垫台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虽然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但是学生在学习单质与化合物时,教师已经进行简单的点拨,因此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在学习了《原子结构》之后,对于原子的分类是由质子数决定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帮助理解元素的定义。

(3)通过平时对常见物质的化学式的渗透,能够使学生对元素符号及其意义有一定了解,对本课题的教学易于接受。

元素教学反思【篇2】

就前几节课来说,学生已经知道同类原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而不同类原子的根本性区别在于核内所含质子数不同,因此,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自己下一个定义。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最好从分析具体物质的组成出发,使学生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同种类的原子,然后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教学进入分子和原子这一章,化学的新名词、新概念接踵而来,而且有些又比较抽象,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让他们在反复实践中加深理解和巩固,使所遇到的名词、术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教学实践证明,要求学生阐述元素的概念并不难,困难是在应用的时候,元素和原子经常发生混淆。解决这个问题的比较简单的办法是把定义中“一类”二字解析清楚。

对于单质和化合物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把已经学过的纯净物作为实例来进行分类,并在练习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归纳物质的分类。

元素符号是国际上通用的化学用语,它是学习化学不可缺少的工具,是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学采用陈述、复现的方法。

通过本节的教学,对于元素的分类要详细,应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元素符号表示的含义应加上部分表示物质的例子。

元素教学反思【篇3】

每届学生在学到分子、原子、元素这部分内容时都普遍感到难学,其原因是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识记的内容又较多,故学起来均感到枯燥无味,然而这次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新教材上的插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学习了元素的定义及元素与分子、原子的区别后,我让学生翻到教材72页看插图,并提问“桌上放了几个瓶子?里面各装有什么?”学生回答:“铜、锌、钙”,紧接着,我又问“这个人为什么不认识?”学生都笑着抢答“他是外国佬,不认识中文”,于是我趁热打铁地又问道:有没有一种方法让外国人也知道瓶内装的是铜、锌、钙?从而引出元素符号,在介绍完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后,我又让学生阅读教材P73页的图4-7,从而讲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归纳出有三种含义的元素符号,然后让学生参照图4-7做有关元素符号意义的口头练习,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迅速高涨,连平行班中一些上课不爱听讲的学生也纷纷举手争着抢答,并埋怨老师未叫他回答。班上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学得非常起劲,下课铃声响起时,有部分学生甚至脱口而出“怎么就下课了?”

与平时相比,本节课学生主动参与的次数较多,学习兴趣较浓,课堂气氛活跃,布置的作业第二天批改时,完成的情况及质量都较好,较高,缺点是课时时间有限,元素符号又较多,学生一时难以全记住。

元素教学反思【篇4】

学生在学到分子、原子、元素这部分内容时都普遍感到难学,其原因是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识记的内容又较多,故学起来均感到枯燥无味,然而这次教学中,我将生活实际与本节课联系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通过备课和教学两个环节之后,本人有如下几点反思:

1、课标中要求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了解元素的分类及分布。基于此,我做出的教学设计比较全面到位,重点、难点的确定比较明确。

2、在对教材深刻分析、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教学目标,层次鲜明、不同的学生可以实现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收获。

3、教法、学法应用较得当,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4、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会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改革精神,贯彻了课改的内涵,也反应了《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教学后,学生只能对元素概念有了一个更理性的认识,但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较浓,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课堂参与度高,作业完成普遍较好,缺点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元素符号比较多,学生难以全部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