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范文大全 > 导航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通用版

发表时间:2023-09-17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通用版精选。

可能你想看看"“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通用版”"这种类型的文章。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极尽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写教案是老师每天都会做的工作之一。教案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纲和目。建议您将此页收藏以便随时查看!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1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而板书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多媒体在改善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显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师不能随时对教学媒体进行修改,只能按制作好的课件进行教学;也无法像传统课堂那样边讲解、边板书、边批注。因此,课堂教学需要特殊的综合技术,交互式电子白板正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即将成为信息化教学的主流技术。下面是我第一次使用电子白板教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三个小伙伴》时的收获和体验:

课堂的导入部分我设计了猜谜语的环节,当学生听老师读完谜面,学生试着说出谜底时,我将相应的图片通过拖拽将其慢慢放大,学生得知自己的回答是正确的时,激动地与小动物打起了招呼。在这里学生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在随文识字教学“没”时,我使用电子白板的聚焦放大功能,让学生仔细观察“没”字的偏旁、结构、注意点。学生的眼前只有一个大大的“没”字,注意点得到了集中。学生很容易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

1、“没”的偏旁是三点水。

2、“没”是左右结构的字而且是左窄右宽。

3、“没”的第五笔是横折弯并没有勾。对于课堂上学生的描红和练写内容则可以用白板的投影功能进行及时的点评和反馈,从而提高了写字教学的效率。

为了方便教学,我们有时需要使用电子课本呈现课文内容,可无法在上面做记号、批注,这使得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大打折扣。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方便的屏幕批注功能,在使用电子课本时,教师可以边讲解边批注,学生也可以一边思考一边批画。显示出阅读的学习过程和思维的成果。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三个小伙伴在栽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安排一名学生在台上画相应语句,其他同学在课本上画相应语句。如果台上的同学画的不对或不完整,其他同学也可以上台来帮他订正或补充。这样学生在对比中完善了自己的思维,同时也节约了传统课堂上学生汇报的环节,在提高参与性的同时提高了时效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认知对象感兴趣,学起来才会是享受和乐趣。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其他教学手段相比,更注重参与性与互动性。将之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可以将以往枯燥而静止的课堂教学变成有趣而动态的课堂教学。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带领学生迈入快乐而主动的学习生活。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2

《三个小伙伴》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树的故事,它们互相配合,各显神通,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栽树任务。课文形象活泼,插图生动传神。

之前学生学习过《北风和小鱼》、《蘑菇该奖给谁》等童话,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由于童话浅显易懂、生动形象,从儿童的真实世界出发,所以学生特别喜欢。根据他们爱模仿、爱表演、爱读、爱说的特点,我设计了让学生质疑、讨论、表演与朗读以及讲故事的课堂形式。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学生在参与朗读、表演和想像的实践中,培养了读说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我先用彩色粉笔按词写出课题,使学生上课伊始就对色彩鲜艳的课题引起兴趣,而后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人是小伙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伙伴的含义,接着再启发学生思考“故事里的三个小伙伴是谁?它们在一起要做一件什么事呢?从切身的感受中,又回到课文中,引起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期待。

在朗读训练的环节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让学生读读、想想、品品、再读读,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到小伙伴遇到困难时的焦急和解决困难后的快乐,在朗读中增加了情感体验,朗读能力也随之提高了。特别是表演体会课文的设计,重点段选读、重点段比赛读、课文表演读、上台表演、最佳表演奖、最佳表演组评选,由浅入深地表演实践,把读、演、评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其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学习效果更好。学生在欢乐的课堂氛围中既发展了语言,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3

江苏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三个小伙伴》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树的故事。故事告诉了人们这样一个道理:遇到困难的时侯,只要大家密切合作,就能把事情做好。

在上这篇课文之前,我就想该怎样才能上好这篇课文,才能让孩子们喜欢这个童话故事呢?我想起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受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于是,我就做了以下尝试:

教学片段

当我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我们用一种新方法学习第19课《三个小伙伴》……”我话音没下,“快嘴”张和耀就站起来问:“老师,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方法老师先不说,老师想考考大家,看谁是最喜欢动脑筋的孩子?你们先按老师的提示学习课文,再给我们学课文的方法取个名字,好吗?”“好!”学生们欢呼起来。

师:谁想读课文就站起来大声读,好吗?

生:我来。

生:我想读……(几乎是在同一时间,班上三分之一的学生都站起来想读课文。)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读完后]师:谁认为自己在班上读书最好,就站起来读。

(学生争先恐后地一个一个站起来读,场面极其热烈,其间,学生之间还相互指出不足之处。)

师:同学们认为课文里哪些句子或自然段写得好,就站起来读,读完后,要说说为什么这些句子或段落写得好。

(学生读后各抒己见。)

生;我喜欢第一自然段,我从这自然段知道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是好朋友。

师:哦!你怎么知道它们是好朋友呀?

生:因为它们一起去山上栽树呀!

师:对,它们一起去山上栽树,可书上找不到“一起”这个词呀!

生:书上不是写“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同上山栽树”吗?

师:(板书:一同)对,书上出现的是“一同”,但你刚才说它们一起(板书:一起)去山上栽树,(指板书),这两个词的意思一样吗?

生:一样。

师:那同学们能用别的词换这两个词吗?

生:能,一齐。

师:你懂的词语可真多。

生:一道。

师:你也是词语高手。

……

就这样,学生都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于是我又趁热打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上高潮。

师:同学们刚才读得很棒,也说得很有道理,老师发现你们可真会学习呀!不知道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生:能(学生纷纷大声说)

师:好,下面就分小组演故事,演好了,再派代表上台表演,我们一起来评出“最佳”演员。

(学生分小组练习表演,然后推选代表上台表演故事,并评出最佳演员。)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终于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咱们班的同学不仅会读书,表演也是最棒的,只要你们继续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班肯定会有电影演员。(哈哈……学生高兴地笑了)下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课文的时候做了些什么?

生:读书。

生:说话。(“也就是说自己读书的理由”师补充。)

生:表演故事。

师:很好,谁来给我们刚才学课文的方法取个名?

生:读读。

生:表演。

……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就把今天学课文的方法叫“读读、说说、演演”,好吗?

生:好……

(学生开心地笑了,看着孩子们喜悦的笑脸,成功的激动,我的心里乐极了。)

反思:

这是一堂气氛热烈的语文课,也是站在讲台上9年来第一次令我真正兴奋的一堂课。过去,总不敢放开手让学生学,总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以致于堂堂语文课从字、词教学到朗读教学都是手把手地教学生,一堂课下来,不是老师累得筋疲力尽,就是整个课堂了无情趣,死气沉沉,天长地久,老师再拼命地教,学生也只记住了一些死记硬背的内容,毫无主见可言,碰到活点的题也只能空白交差了事。如今,在新课程改革春风沐浴下,我的教学方式也慢慢发生了一些变化,知道了语文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重要的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知识的学习不必遵循固定不变的程序,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这样,一定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尝试,我更坚信了这么一句话:“放开手,相信孩子,他们会走得更好”。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要密切合作,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1、范读课文。提问:课文中的三个小伙伴是谁呢?根据回答(作板书):小野猪、小袋鼠、小象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三个小伙伴是怎么上山栽树的。指导看图: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了,它们是怎样的心情?(高兴

开心)

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它们的心情来。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并评价。

2、它们手里带了栽树的工具吗?它们怎么栽树呢?遇到什么困难了?自读课文,找出遇到的困难,划下来,多读几遍,并体会它们的心情。(指名朗读,引导体会)板书:挖树坑

运肥料

运水浇树

3、有好办法解决吗?自读课文,找出解决的办法。(指导朗读)

什么叫“吸足了水”?小伙伴在山上栽树,小象从山上跑到河边,一定很远,还要把长长一鼻子的水运到山上,多不容易呀!指导读第五自然段,

4、小树终于栽好啦!齐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指导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讨论:谁的功劳大?(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5、得出结论:只有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团结力量大。

6、齐读课文。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中,基本完成了初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能体会角色的心情,较为流畅地有感情朗读课文,并且通过讨论,逐步明白了成功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而是要团结起来,共同出力的道理。

但是,我却感觉到,在指导朗读上,还不够深入,有些浮于表面。每一部的指导,都好像在往前“赶”。学生还没有读到位,就又赶到下一环节去了,所以在最后的齐读课文时,朗读总觉得差那么点。我想,如果能在教学中让孩子再去演一演,让他们真正能够融进课文中,体会到从一开始高高兴兴上山栽树,到遇到困难的着急难受,再通过想办法、同出力解决困难,最后得到栽树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达到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的目的,学起来才更津津有味。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5

《三个小伙伴》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课文,三个小伙伴一起栽树,各自发挥长处,密切合作。本课教学是第二课时,课文虽长,但内容比较简单。在教学中,我先从复习生字生词开始,接着让学生回顾了课文的大概内容。然后我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的2—5自然段,想一想,三个小伙伴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分别用不同的线条画出来。这样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就能很快地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了。然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分角色朗读并表演课文,这样孩子们通过扮演角色体验其语言特点及人物情感,从中孩子们也能在读中感悟,又反过来以悟促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感。

最后,我又提出问题:故事读完了,你明白了什么?因为学了《识字7》,孩子们都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也积累了一些关于合作的成语和名言。所以,在这里他们都说得头头是道了。同时是我又补充了一些作为拓展延伸,在一首“团结就是力量”的歌曲声中结束了本课。

上这节课时,我觉得学生兴趣很高,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每一个环节中,学生学的也比较扎实,比较轻松。最大的收获是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学生们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另外,学生们在我小组合作时,有的不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扮演角色,小组长也不会恰当地组织和安排,但能看得出孩子们合作的欲望很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小组合作的训练和指导,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6

《小伙伴》第七组单元的一篇课文,上完这节课后,我即刻反思这一课的教学过程,记下自己的感想:

1、在教学《小伙伴》时,我非常重视朗读,强调“以读为本”。为了避免教师讲得过多,提问过多,引导过多的问题,我用浅显的语言把练习朗读的方法教给学生。“当我知道了,玛莎和维加在想些什么时,我就把句子读好了。”“我抓住了能帮我读出感情的词语和标点符号。”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边读边思考,使学生在朗读中去理解词语,去体会感情,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地语言熏陶。

在上课过程中,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让我体会到了我激动的气息:学生自由阅读,灵活运用方法,自主合作讨论,各抒己见。如读到“你怎么不吃呀?”这句话时,有的学生抓住问号,迁移以往学过的知识,体会它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进行朗读练习;有的学生入情入境,体会维加当时的想法,读出他非常奇怪的语气。尽管大家练习朗读的方法不同,但都或近或远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经过点拨,孩子们都感悟到了人物当时的心情,绘声绘色地读出了人物说话的语气。

2、识字教学仍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由于学生的识字量参差不齐,而一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又已经能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因此,我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边读边圈出自己不认识的或认为比较难读的词语和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然后课堂上把自己圈出来的词语和生字读给同桌听,请同桌帮助正音。最后用老师考考小朋友的方法,来集体交流,巩固字音。这个环节的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去自主学习,达到识字的目的。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这是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阅读提出的阶段目标。

《小伙伴》这一课中,“糟糕”这个词语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学生读了带有“糟糕”的这句话后,我奇怪地问道:“究竟发生什么事了,让维加大喊‘糟糕’,你能用这个句式来说说吗?”(出示:这可真糟糕啊!)孩子们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各抒己见:“玛莎把背包丢了,她得饿肚子了,这可真糟糕啊!”“离回到家还有好长的时间,玛莎的肚子要饿好久哪,这可真糟糕啊!”“玛莎回到家,可能要被妈妈批评了,这可真糟糕啊!”学生在补白说话中明白了“糟糕”这个词语的意思。我顺水推舟,又随即问道:“那在你们的身上发生过糟糕的`事情吗?”孩子们纷纷联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的说:“我去上学,可是忘了带书包,这可真糟糕啊!”有的说:“我忘了把开水带到学校里来了,今天上完体育课没水喝,这可真糟糕啊!”有的说:“有一次,我不小心掉到泥坑里去了,这可真糟糕啊!”……听到学生准确而生动的表述,我就势引导“想想自己当时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这时,孩子们都皱着小眉头,把句子读得抑扬顿挫。“糟糕”词语的教学到此,从课堂呈现出来的效果看,孩子们不仅理解了“糟糕”的意思,能运用“糟糕”说一句话,而且还体会到了“糟糕”的感情色彩。我觉得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7

今天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三个小伙伴》,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团结合作终于栽好小树的故事,课文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谈谈这节课。

第一,找准兴趣点。我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认真分析了课文,钻研了教参,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考虑到这是一篇童话,要体现童话的特点,基于此,我的教学环节从一开始请三个小伙伴进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请大家帮助老师来解决疑惑,又一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通过自己的学习成功解决疑惑,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最后安排的是演一演,这也是课后的一个要求,开始的担心学生会演不好,没想到出乎意料,学生的表演兴致很高,而且也有板有眼的。整节课学生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学习活动中,兴趣盎然,主动参与,这点我比较满意。

第二,目标的达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首先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时候,因为这是个童话,语言比较浅显易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读懂,因此,朗读时感情比较充分,朗读很到位。其次,是在朗读、表演过程中明白三个小伙伴自身的特点以及在完成栽树任务中的特定作用,感悟合作的意义。三个小伙伴的特点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学习找出来,在栽树中各自的作用也能明确,最难把握的是表演这一环节,因为既要熟悉课文内容,又要加入情感和动作。我事先安排的是几个我认为能力比较强的同学,结果演下来效果不错,本打算就此打住。

可是发现这激起了好多学生的表演欲望,于是又邀了一组学生来表演,没想到此次表演也没令我失望。最后,是懂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要主动承担任务,密切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这一点我放在最后揭示,通过前面的学习,引导学生说出三个小伙伴缺一不可,从而得出团结合作力量大的道理,并结合前面学过的谚语,加深理解。整节课下来,三个目标都逐一实现,效果很好。

还有一点我觉得下次可以做得再好一些,就是最后的写字这一环节。因为这次我在第一课时已经把生字都教过了,于是在课上我只带领学生回顾这几个字的书写笔顺就让他们自己写了,今后在写字的指导方面我还要多花点精力,多和同事探讨。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8

《小伙伴》这篇课文以春游为题材,写了春游时玛莎丢了背包以后,几个小伙伴对待这件事情的不同态度。它用儿童的视角观察儿童的生活,揭示了儿童的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中,学生在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小伙伴们对待玛莎丢失背包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懂得要有乐于帮助他人的愿望和行动去关心帮助自己的小伙伴。

我请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玛莎,你的包丢了,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这时候自己就是玛莎了,他们会说出各种的心情:我很难过。我很伤心。我很着急。我又着急又难过。如果你是玛莎你愿意接受谁的帮助,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孩子的共鸣。换位思考的结果让学生比较好地理解了课文。

《小伙伴》这一课中,“糟糕”这个词语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学生读了带有“糟糕”的这句话后,我奇怪地问道:“究竟发生什么事了,让维加大喊‘糟糕’,你能用这个句式来说说吗?”(出示:这可真糟糕啊!)孩子们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各抒己见。学生在补白说话中明白了“糟糕”这个词语的意思。我顺水推舟,又随即问道:“那在你们的身上发生过糟糕的事情吗?”孩子们纷纷联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听到学生准确的表述,我就引导“想想自己当时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糟糕”词语的教学从课堂呈现出来的效果看,孩子们不仅理解了“糟糕”的意思,而且还体会到了“糟糕”的感情色彩。

在指导学生分析三个小伙伴是怎么关心玛莎时,分角色读,读懂课文。维加、安娜只有询问关心、责备,没有实际行动。安东则用行动去关心。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玛莎以及小伙伴的询问、责怪、教育和关心玛莎的不同语气来。通过比较、朗读,发现安东具有助人为乐、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的品质。朗读是本课的重点,朗读永远是课堂不变的主旋律。教学活动中,我将读贯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读出感情”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着的情感及道理。使学生在朗读中去理解词语,去体会感情,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地语言熏陶。这篇课文里有好几个人物,让学生分角色来读,学生们非常的喜欢这种读书的方法,所以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9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1种笔画。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要密切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投影片、头饰。

学习目标:

初读课文,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

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是讲一个关于三个小伙伴的故事。

4、过渡:故事里的三个小伙伴是谁呢?它们在一起要做一件什么事呢?

初读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2)指名读生字词。

3)指名读课文。

看图学习第一自然段。

出示挂图,指名回答三个小伙伴是谁。

指名读,齐读。

从图上能看出它们去干什么吗?

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齐读,指导读好句中停顿。

一同上山栽树还可以怎么说呢?

这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多高兴啊!咱们来高高兴兴地读这句话。分组读,表演。

2、根据笔顺集体书空。

3、师范写生字,学生观察字形结构、笔画。

4、学生在书上描红,在《习字册》上练写。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10

读这篇课文,留意到了课后习题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再演一演。因此教学这课,我就根据这一题来展开。

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童话是最具吸引力的。《三个小伙伴》主要讲的是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树的故事。故事内容浅显易懂,角色鲜明。教学时,我让学生进入角色,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担当起角色在组内进行练习朗读。这样教学的氛围也会因此热闹起来。当学生进入角色后,就不由自主会产生出表现的欲望,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角色表演童话故事。表演时,仍然可以采用四人小组进行,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另外一位同学扮演小树。在故事中,小树也是“核心”人物之一——因为是栽树,才会有这样一个故事。所以,表演中不能遗漏了小树这个角色。

表演这个童话故事,我想仍然应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练习,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故事中,进入角色,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童话故事的主人。

另外,正式表演时,教师适当准备一些小道具,比如,小野猪、小象、小袋鼠的头饰。关于头饰,课前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他们通过真正地自主参与,更好地走进故事,融入到角色中去。同时,这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从而真正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通过表演,回过头再让学生来读课文,学生读得更加出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上台来讲一讲这个童话故事(复述故事),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加入自己的语言加以讲述。复述故事,不但进一步加深了孩子对故事的情感体验,而且又一次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这样,背诵也就不在话下了。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11

《小伙伴》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这次同课异构活动我们语文组的七位老师商量选择了这一课。起初,我们认为这篇课文有简单的故事情节,也蕴含着一定的道理,整篇课文应该很好把握。可是,等到真正备起课来才发觉并非想象中的简单。这是一篇叙事的课文,而且是发生在几个孩子之间的事。事情的经过很简单,但是蕴含的东西却很多。这样的课文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内容既不有趣,道理又不明显,很难让他们感兴趣,要想上得精彩不容易。

编写教案之前的两天我不停地读课文,一点一点地分析、感受。每个人物,每句话,每个标点,都一点一点地品味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想越觉得问题多,越品越觉得内容丰富。我设计了好几个方案,可是每每写起教案来却无法进行到底,总是写到中途就把握不准了。直到上汇报课的前两天才理清思路,确定了教案。课上完之后,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反思这一课的备课过程,我觉得我在备课时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一、吃透教材,准确定位。

这篇课文看起来简单,可是越仔细琢磨却越觉得不好把握。首先,很容易把课文的重点放到教育孩子如何帮助有困难的小伙伴上,上成思想品德课。其次,课文中的几个人物的定位把握不准。我们组的七位语文老师一起分析,维加和安娜虽然只是口头上的询问、担心,但是也是对玛莎的关心。如果简单地褒贬,对于他们来说不公平。同时,在生活中,这样的关心也是存在的,必要的。并且从题目上看,“小伙伴”是指的这四个人物,指的是一个群体,不能突出一部分,淡化一部分。基于以上的考虑,我们觉得在教学课文时首先要确定这是一堂语文课,而不是思想品德课,要上出语文味。上出语文味就要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还是要关注语言文字,通过读、思、品、议去感悟语言文字,去提高语文素养。

同时在教学中应该传达给孩子“这几个小伙伴从不同的方面关心帮助自己的伙伴”这样一个信息。然后让孩子们通过阅读、比较、感悟懂得其中的道理:要用实际行动给予别人最需要的帮助。于是我以“三个小伙伴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这个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孩子在读中感受三个小伙伴对玛莎的关心。并且通过比较知道维加和安娜是通过“问、说”的形式表示对玛莎的关心,而安东是通过行动来表示对玛莎的关心。虽然不一样,但是都是关心,都值得肯定。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孩子通过各种形式体会到安东的帮助对于玛莎来说是最需要的。这样让孩子自然地懂得了课文中的道理。这样也给文中的几个小伙伴准确的定位。

二、以读为本,渗透训练。

要想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就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素养。在这一课的设计中我没有孤立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把它和朗读结合到了一起。

备课时,我发现在这篇课文中几个标点符号非常值得研究。标点符号是语言文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一个句子来说,标点符号是非常重要的。在这篇课文中几个人物的对话中出现了“?、!、。”,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了人物不同的心情,要想读出人物的语气,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关注这几个标点符号,同时这也是读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所以有了如下的设计:

出示:

“你怎么不吃呀?”

“真糟糕!离回到家还有好长时间呢!”

师:谁来当当维加,读一读。

(一生来读语气比较平淡)

师:注意标点符号,想一想维加会怎样说,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出语气。

(一生来读明显有了语气)

(师引读:维加关心地问____维加奇怪地问_____维加急切地问_____)

师:我们要想读出语气就要注意标点符号,读出标点符号的语气。

(再请一生读维加说的第一句话,读得更好了)

师:你读得真好!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维加复杂的心理活动。

通过这样的训练,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又进行了标点符号的训练,同时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

再有,在课文的最后一段中,我抓住安东的几个动作的词语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体会安东对玛莎的帮助和关心,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安东的关心和帮助是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来的。渗透了动作描写的重要性。

三、转换角色,帮助理解。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思想是比较困难的。而在这一课中,如果不能让学生理解维加和安娜的内心思想,只是读他们说的话的话,他们是很难理解他们对玛莎的关心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角色转换的方法,帮助学生去理解人物。在学生在初步读出人物语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转换角色,使他变成维加或安娜,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时维加和安娜是怎样想的,这样学生就会把自己当成维加或安娜,把自己放到那个情境中去,自然得就能体会他们的心情和想法。如:

(指名读:“真糟糕!离回到家还有好长时间呢!”)

师:你读得真棒,把这两个感叹号的语气都读出来了。你现在就是维加,那老师要问问你,为什么你觉得很糟糕?

生:因为玛莎把包丢了,离回家还有好长时间,所以我觉得很糟糕。

师:你这是在为玛莎——

生:担心。

师:你担心玛莎什么?

生:担心玛莎的肚子会很饿。

师:看来你是非常关心玛莎的,对吗?

生:对。

通过转换角色,使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维加是在为玛莎担心,他是关心玛莎的。

反思教学过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整堂课的时间分配不太合理,识字教学耗时太长,导致后面的品读感悟不够深入,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感觉有些不到位,在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上处理不够好,效果不是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12

《三个小伙伴》写了三个小动物一起栽树,它们相互配合,各显神通:小野猪用硬硬的嘴巴拱树坑;小袋鼠用皮口袋运肥料;小象用长长的鼻子浇水,在共同的努力下,最终圆满完成了栽树任务。

本课语言简洁生动,文本的结构大致相同,在教学中,如果一成不变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学生估计会学得索然无味。采用由扶到放,将学习的方法灌输到课堂上,那么学生自身的习得一定会更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习小野猪拱树坑的段落。紧紧围绕“三个小伙伴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什么?”“谁解决的?”“它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学生在边读课文中同时理清了思路,逐步掌握了学习方法。小袋鼠运肥料部分则采取半扶半放的教学方法,而最后一部分小象浇水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能主动去参与学习了。一年级孩子活泼好动,喜欢表演,善于表演。在教学完这三部分内容后,我试着让学生分别来扮演“小野猪”“小袋鼠”“小象”,通过自身地表演、朗读地感悟来体会三个小伙伴互相合作一起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种好了小树。让孩子们在充分读悟的基础上,将积累的语文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再现出来,推动教学的进程,应该是一种很好的语言习得,课堂中值得我们多去探索。

编辑推荐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模板


写教案对于老师来说是家常便饭。教案有助于教师适应传统教学方式的缺点,有哪些教案模板值得借鉴呢?今天经典范文网编辑给您分享“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相关主题内容,欢迎您参阅读本网页!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篇1】

《三个小伙伴》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树的故事。课文的几幅插图形象地展示了故事的内容。

在教学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自己找出“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等三个问题,然后重点指导第一个问题。剩下的两个问题留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亲自去实践,学生不断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在自由品读课文时,我结合课文插图,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小野猪撅起小嘴,用力左右“拱”的样子;小袋鼠挺起肚子,吃力地运肥料的样子;小象一会儿“吸水”,一会儿“喷水”的样子。把朗读和想象有机地结合,学生很自然地把自己就当作了小野猪、小袋鼠和小象,再朗读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感悟、内化课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指导朗读课文时,给孩子们读的时间较少,虽然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孩子们弥补了一些不足,最后达到了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感悟、内化课文内容。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教学经验,有助于我的成长和进一步发展。

很多学生都认为伙伴就是朋友,没有认识到其中有一层合作的关系,我决定将这个作为本课的难点。那么在第一课时的时候,我问了学生:“你们觉得什么是伙伴啊?”当时,每个学生都举手表示伙伴就是朋友。我想这主要是他们还没有读懂在种树的过程中,三只小动物是利用自己的特长互相帮助合作,最后才将小树种好的。所以在讲课中,我重点是通过带领学生了解每个动物的特点来理解他们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但并不点明。在结束的时候,我问学生读完这篇课文后还有什么想说的?有学生已经能够答出没有另外两个小动物的帮助,只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的,只要三个人各自发挥自己所长,通力合作,才能将小树栽好。同时,这节课也有一个重点,就是指导学生朗读,然后背诵,进而能够表演,那么这篇课文的指导朗读重点不在如何断句上,而在读出小动物们遇到困难焦急,解决困难自告奋勇,以及最后的欣喜之情。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篇2】

《三个小伙伴》是一篇童话,讲的是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树的故事。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写三个小伙伴在栽树过程中,各自发挥长处,密切合作。第六自然段写小树栽好后,三个小伙伴非常高兴。

在教学《三个小伙伴》时,由于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孩子,年龄相对较小,生活阅历简单,所以在我将课文内容融入多媒体的几幅插图上请学生仔细观察,提出问题,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发现小动物们工具都没有带,这样怎么能种树呢?有了这样的疑问,带着好奇心,我再请学生去研读课文,思考:小动物栽树时遇到了什么困难?用什么办法解决困难的?学生就能很快地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新课改指出:朗读在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为了适应现代教学,在本课之中我采取了以读代讲的方法。比如: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方法,让孩子们在读书中感悟,在读书中受到启迪。可在教学中,一念之差,把他们自己喜欢的环节跳过去了,忽略了孩子们的情感需求。整堂课孩子们通过朗读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课文,而且有的孩子在朗读练习中也达到了背诵的要求。

另外,我鼓励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自己解决“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等三个问题,然后看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是怎么做的。再通过加上动作感知“拱”“运”“跑”“吸”这几个动词,来体会小动物的不怕辛苦、甘愿为集体奉献自己的高尚情操,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亲自去实践,不断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他们学知识、养习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现代教学中注重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让孩子们更加深刻的体会课文,因而,在第一课时我就利用谜语把让学生感知三个小动物的特征,一方面为了使学生放松,另外为了给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更快、更容易的投入课文当中。

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对他们来说走进童话世界,和小动物们交朋友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因该课文是本册教材中较长的一篇,有轻声、变调、感叹句、疑问句,学生朗读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课堂上我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指导学生把感叹句、疑问句读正确,读通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把握全文,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使学生在活泼快乐的氛围中感悟、内化课文内容。在表演的时候孩子们能很到位的表现动物们的特征,孩子们到了陌生的环境,没有在教室放得开,所以表现的课本剧不够精彩,稍显遗憾。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孩子们初读课文时,给孩子们留的时间较少,虽然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孩子们多读、多练弥补了一些不足,最后达到了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表演,使学生在活泼快乐的氛围中感悟、内化课文内容。在课文结尾,我借助几句有关团结的名言警句来提升孩子们对“团结协作”的理解感悟。这一点孩子们读得自在、学得开心。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篇3】

《三个小伙伴》是湘版美术教材中一节集知识性与趣味性质为一体的造型表现课目。虽然现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已经弱化了美术的学科性,但我觉得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艺术学科中仍然不可忽略。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仍然把认识三原色的学习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再尝试用三原色吹画。

在认识三原色的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我采用了情境导入法。先由“三个好朋友”自我介绍导入,让孩子们在轻松、有趣的情境中认识“红红、黄黄、蓝蓝”。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又通过让学生找身边的三原色,准确找到水彩笔中的三原色等活动,让孩子们认识、感受生活中的色彩美,进一步巩固孩子们对三原色——红、黄、蓝的认识。认识了三原色之后,我又设置了色水互调的游戏,将红色色水倒入黄色色水中等,让孩子们认识了橙、绿、紫三间色。

在指导学生吹画五彩树时,我采用欣赏——尝试——交流——创作的教学步骤,层层递进,让孩子们在系列学习活动中掌握色彩的浓淡程度、色滴的大小、吹气的力度、方向等问题。我先出示自己的示范画,让孩子们猜绘制方法。师在肯定了孩子们的回答后,马上让孩子们进入尝试环节。

孩子们在初次尝试中兴趣很浓,对这一特殊技法的掌握却还有待提高,作品也差强人意。有水滴太小,吹出的树干没有主次,有的吹出的树姿没有变化,呆板。这时的交流环节就很好地帮孩子们解决了这一问题。大家一起欣赏、讨论,自己的感受,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致非常高,借此也培养了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结束后,我给孩子们欣赏了很多自然界中姿态万千的大树,孩子们进行创作环节。此时,孩子们有了合理的方法,有了形的启示,作业效果当然也呈现出异彩纷呈。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篇4】

江苏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三个小伙伴》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树的故事。故事告诉了人们这样一个道理:遇到困难的时侯,只要大家密切合作,就能把事情做好。

在上这篇课文之前,我就想该怎样才能上好这篇课文,才能让孩子们喜欢这个童话故事呢?我想起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受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于是,我就做了以下尝试:

教学片段

当我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我们用一种新方法学习第19课《三个小伙伴》……”我话音没下,“快嘴”张和耀就站起来问:“老师,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方法老师先不说,老师想考考大家,看谁是最喜欢动脑筋的孩子?你们先按老师的提示学习课文,再给我们学课文的方法取个名字,好吗?”“好!”学生们欢呼起来。

师:谁想读课文就站起来大声读,好吗?

生:我来。

生:我想读……(几乎是在同一时间,班上三分之一的学生都站起来想读课文。)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读完后]师:谁认为自己在班上读书最好,就站起来读。

(学生争先恐后地一个一个站起来读,场面极其热烈,其间,学生之间还相互指出不足之处。)

师:同学们认为课文里哪些句子或自然段写得好,就站起来读,读完后,要说说为什么这些句子或段落写得好。

(学生读后各抒己见。)

生;我喜欢第一自然段,我从这自然段知道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是好朋友。

师:哦!你怎么知道它们是好朋友呀?

生:因为它们一起去山上栽树呀!

师:对,它们一起去山上栽树,可书上找不到“一起”这个词呀!

生:书上不是写“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同上山栽树”吗?

师:(板书:一同)对,书上出现的是“一同”,但你刚才说它们一起(板书:一起)去山上栽树,(指板书),这两个词的意思一样吗?

生:一样。

师:那同学们能用别的词换这两个词吗?

生:能,一齐。

师:你懂的词语可真多。

生:一道。

师:你也是词语高手。

……

就这样,学生都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于是我又趁热打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上高潮。

师:同学们刚才读得很棒,也说得很有道理,老师发现你们可真会学习呀!不知道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生:能(学生纷纷大声说)

师:好,下面就分小组演故事,演好了,再派代表上台表演,我们一起来评出“最佳”演员。

(学生分小组练习表演,然后推选代表上台表演故事,并评出最佳演员。)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终于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咱们班的同学不仅会读书,表演也是最棒的,只要你们继续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班肯定会有电影演员。(哈哈……学生高兴地笑了)下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课文的时候做了些什么?

生:读书。

生:说话。(“也就是说自己读书的理由”师补充。)

生:表演故事。

师:很好,谁来给我们刚才学课文的方法取个名?

生:读读。

生:表演。

……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就把今天学课文的方法叫“读读、说说、演演”,好吗?

生:好……

(学生开心地笑了,看着孩子们喜悦的笑脸,成功的激动,我的心里乐极了。)

反思:

这是一堂气氛热烈的语文课,也是站在讲台上9年来第一次令我真正兴奋的一堂课。过去,总不敢放开手让学生学,总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以致于堂堂语文课从字、词教学到朗读教学都是手把手地教学生,一堂课下来,不是老师累得筋疲力尽,就是整个课堂了无情趣,死气沉沉,天长地久,老师再拼命地教,学生也只记住了一些死记硬背的内容,毫无主见可言,碰到活点的题也只能空白交差了事。如今,在新课程改革春风沐浴下,我的教学方式也慢慢发生了一些变化,知道了语文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重要的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知识的学习不必遵循固定不变的程序,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这样,一定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尝试,我更坚信了这么一句话:“放开手,相信孩子,他们会走得更好”。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篇5】

《三个小伙伴》是一篇童话,讲的是三个小伙伴小野猪、小象、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树的故事。课文的要求是:朗读课文,再演一演。(只有理解了才能很好的演出来),课文的结构还是比较清楚的,三段同样的结构,整齐、易懂。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从课题入手,理解什么是“伙伴”,伙伴它不同于朋友,伙伴之间有“合作”的关系,在学生理解了课题的基础上,提出:那课文中的三个小伙伴要一起做什么呢?

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朗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包括示范读、自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比赛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品读中,读出疑问,读出画面。在读准、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我借助课文中的教学挂图,让学生观察,明白三个小伙伴一起做什么事?(上山栽树)结果怎样?(小树栽好啦!三个小伙伴手拉着手,围着小树又跳又笑),这时,我又进一步提出疑问:小树终于栽好啦!小朋友这个时候心里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这个问题的提出,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三个小伙伴两手空空,什么工具也没有,是怎么把树栽好的呢?”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想弄明白的兴趣。我让学生说说对文中的小动物的评价,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都用“夸奖”的语气来评价小动物,从中也得到启发,指导自己的言行,在与同学的相处中,也要像这些小动物一样友爱,团结,学会合作。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集锦10篇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优秀范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集锦10篇”,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篇1】

《三个小伙伴》是湘版美术教材第四册课目,是一节集知识性与趣味性质为一体的造型表现课目。虽然现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已经弱化了美术的学科性,但我觉得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艺术学科中仍然不可忽略。所以,在教学本课时,仍然把理解三原色的学习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再尝试用三原色吹画。

在理解三原色的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我采用了情境导入法。先由“三个好朋友”自我介绍导入,让孩子们在轻松、有趣的情境中理解“红红、黄黄、蓝蓝”。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又通过让学生找身边的三原色,准确找到水彩笔中的三原色等活动,让孩子们理解、感受生活中的色彩美,进一步巩固孩子们对三原色——红、黄、蓝的理解。理解了三原色之后,我又设置了色水互调的游戏,将红色色水倒入黄色色水中等,让孩子们理解了橙、绿、紫三间色。

在指导学生吹画五彩树时,我采用欣赏——尝试——交流——创作的教学步骤,层层递进,让孩子们在系列学习活动中掌握色彩的浓淡水准、色滴的大小、吹气的力度、方向等问题。我先出示自己的示范画,让孩子们猜绘制方法。师在肯定了孩子们的回答后,马上让孩子们进入尝试环节。孩子们在初次尝试中兴趣很浓,对这个特殊技法的掌握却还有待提升,作品也差强人意。有水滴太小,吹出的树干没有主次,有的吹出的树姿没有变化,呆板。这时的交流环节就很好地帮孩子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家一起欣赏、讨论,自己的感受,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致非常高,借此也培养了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的水平。尝试结束后,我给孩子们欣赏了很多自然界中姿态万千的大树,孩子们实行创作环节。此时,孩子们有了合理的方法,有了形的启示,作业效果当然也表现出异彩纷呈。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篇2】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而板书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多媒体在改善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显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师不能随时对教学媒体进行修改,只能按制作好的课件进行教学;也无法像传统课堂那样边讲解、边板书、边批注。因此,课堂教学需要特殊的综合技术,交互式电子白板正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即将成为信息化教学的主流技术。下面是我第一次使用电子白板教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三个小伙伴》时的收获和体验:

课堂的导入部分我设计了猜谜语的环节,当学生听老师读完谜面,学生试着说出谜底时,我将相应的图片通过拖拽将其慢慢放大,学生得知自己的回答是正确的时,激动地与小动物打起了招呼。在这里学生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在随文识字教学“没”时,我使用电子白板的聚焦放大功能,让学生仔细观察“没”字的偏旁、结构、注意点。学生的眼前只有一个大大的“没”字,注意点得到了集中。学生很容易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

1、“没”的偏旁是三点水。

2、“没”是左右结构的字而且是左窄右宽。

3、“没”的第五笔是横折弯并没有勾。对于课堂上学生的描红和练写内容则可以用白板的投影功能进行及时的点评和反馈,从而提高了写字教学的效率。

为了方便教学,我们有时需要使用电子课本呈现课文内容,可无法在上面做记号、批注,这使得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大打折扣。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方便的屏幕批注功能,在使用电子课本时,教师可以边讲解边批注,学生也可以一边思考一边批画。显示出阅读的学习过程和思维的成果。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三个小伙伴在栽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安排一名学生在台上画相应语句,其他同学在课本上画相应语句。如果台上的同学画的不对或不完整,其他同学也可以上台来帮他订正或补充。这样学生在对比中完善了自己的思维,同时也节约了传统课堂上学生汇报的环节,在提高参与性的同时提高了时效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认知对象感兴趣,学起来才会是享受和乐趣。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其他教学手段相比,更注重参与性与互动性。将之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可以将以往枯燥而静止的课堂教学变成有趣而动态的课堂教学。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带领学生迈入快乐而主动的学习生活。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篇3】

《三个小伙伴》是一篇童话,讲的是三个小伙伴小野猪、小象、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树的故事。课文的要求是:朗读课文,再演一演。(只有理解了才能很好的演出来),课文的结构还是比较清楚的,三段同样的结构,整齐、易懂。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从课题入手,理解什么是“伙伴”,伙伴它不同于朋友,伙伴之间有“合作”的关系,在学生理解了课题的基础上,提出:那课文中的三个小伙伴要一起做什么呢?

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朗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包括示范读、自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比赛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品读中,读出疑问,读出画面。在读准、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我借助课文中的教学挂图,让学生观察,明白三个小伙伴一起做什么事?(上山栽树)结果怎样?(小树栽好啦!三个小伙伴手拉着手,围着小树又跳又笑),这时,我又进一步提出疑问:小树终于栽好啦!小朋友这个时候心里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这个问题的提出,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三个小伙伴两手空空,什么工具也没有,是怎么把树栽好的呢?”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想弄明白的兴趣。我让学生说说对文中的小动物的评价,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都用“夸奖”的语气来评价小动物,从中也得到启发,指导自己的言行,在与同学的相处中,也要像这些小动物一样友爱,团结,学会合作。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1种笔画。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要密切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投影片、头饰。

学习目标:

初读课文,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

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是讲一个关于三个小伙伴的故事。

4、过渡:故事里的三个小伙伴是谁呢?它们在一起要做一件什么事呢?

初读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2)指名读生字词。

3)指名读课文。

看图学习第一自然段。

出示挂图,指名回答三个小伙伴是谁。

指名读,齐读。

从图上能看出它们去干什么吗?

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齐读,指导读好句中停顿。

一同上山栽树还可以怎么说呢?

这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多高兴啊!咱们来高高兴兴地读这句话。分组读,表演。

2、根据笔顺集体书空。

3、师范写生字,学生观察字形结构、笔画。

4、学生在书上描红,在《习字册》上练写。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篇5】

《三个小伙伴》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树的故事,它们互相配合,各显神通,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栽树任务。课文形象活泼,插图生动传神。

之前学生学习过《北风和小鱼》、《蘑菇该奖给谁》等童话,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由于童话浅显易懂、生动形象,从儿童的真实世界出发,所以学生特别喜欢。根据他们爱模仿、爱表演、爱读、爱说的特点,我设计了让学生质疑、讨论、表演与朗读以及讲故事的课堂形式。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学生在参与朗读、表演和想像的实践中,培养了读说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我先用彩色粉笔按词写出课题,使学生上课伊始就对色彩鲜艳的课题引起兴趣,而后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人是小伙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伙伴的含义,接着再启发学生思考“故事里的三个小伙伴是谁?它们在一起要做一件什么事呢?从切身的感受中,又回到课文中,引起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期待。

在朗读训练的环节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让学生读读、想想、品品、再读读,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到小伙伴遇到困难时的焦急和解决困难后的快乐,在朗读中增加了情感体验,朗读能力也随之提高了。特别是表演体会课文的设计,重点段选读、重点段比赛读、课文表演读、上台表演、最佳表演奖、最佳表演组评选,由浅入深地表演实践,把读、演、评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其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学习效果更好。学生在欢乐的课堂氛围中既发展了语言,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篇6】

《三个小伙伴》这篇课文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生动的语言和趣味十足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单就课文内容来说,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基本没有什么困难。就是要搞清楚三个小伙伴在栽树过程中分别遇到了什么困难,后来它们又是如何利用自己的身体特征解决了没有锄头挖树坑,没有箩筐运肥料和没有水桶浇水的难题,最后终于完成了栽树的任务,三个小伙伴因为顺利完成任务手拉着手围着小树又跳又笑。但是,仅仅弄懂这些故事表层的意象好象并没有多少的意义,透过故事表面了解它隐含的寓意,让孩子们搞清楚懂得合作与如何正确对待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好象更有意义。

所以,我决定在完成了基本的教学内容以后,让孩子们想象:"自己如果变成了三个小伙伴中的一员,面对自己干成功的事情准备如何夸夸自己的同伴呢?"这个问题抛出以后,我也不急着要答案,而是让孩子们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试着进行角色互换并体会小伙伴成功的主要原因。

没有想到,孩子们的交流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它们都能从小动物的角度出发,说出了对方身上存在的优点,并告诉大家此次栽树成功的根本原因。说起来还头头是道。不仅锻炼了语言,更把课文的内容在原有基础上作了一定的拓展,发散了自己的思维。可以说,这样的课堂,不仅让孩子们懂得了集体智慧的重要,更知道了如何与同学合作,真的是达到了编者的编排意义。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有时候的语文课堂不需要教师点明多少高深的道理,只要有针对地稍加点拨,预想的一些效果反而比刻意的追求更为完美。所以,关键还是教师在课前对课文内容作了多少的了解,对课堂作了多少准备,对学生的学情又有了多少的把握,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教师的作用还是起了很大的一部分作用的。所以,教师的准备就变得异常重要了。看来,以后的我还应该在这些方面继续努力。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篇7】

今天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三个小伙伴》,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团结合作终于栽好小树的故事,课文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谈谈这节课。

第一,找准兴趣点。我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认真分析了课文,钻研了教参,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考虑到这是一篇童话,要体现童话的特点,基于此,我的教学环节从一开始请三个小伙伴进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请大家帮助老师来解决疑惑,又一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通过自己的学习成功解决疑惑,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最后安排的是演一演,这也是课后的一个要求,开始的担心学生会演不好,没想到出乎意料,学生的表演兴致很高,而且也有板有眼的。整节课学生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学习活动中,兴趣盎然,主动参与,这点我比较满意。

第二,目标的达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首先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时候,因为这是个童话,语言比较浅显易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读懂,因此,朗读时感情比较充分,朗读很到位。其次,是在朗读、表演过程中明白三个小伙伴自身的特点以及在完成栽树任务中的特定作用,感悟合作的意义。三个小伙伴的特点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学习找出来,在栽树中各自的作用也能明确,最难把握的是表演这一环节,因为既要熟悉课文内容,又要加入情感和动作。我事先安排的是几个我认为能力比较强的同学,结果演下来效果不错,本打算就此打住。

可是发现这激起了好多学生的表演欲望,于是又邀了一组学生来表演,没想到此次表演也没令我失望。最后,是懂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要主动承担任务,密切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这一点我放在最后揭示,通过前面的学习,引导学生说出三个小伙伴缺一不可,从而得出团结合作力量大的道理,并结合前面学过的谚语,加深理解。整节课下来,三个目标都逐一实现,效果很好。

还有一点我觉得下次可以做得再好一些,就是最后的写字这一环节。因为这次我在第一课时已经把生字都教过了,于是在课上我只带领学生回顾这几个字的书写笔顺就让他们自己写了,今后在写字的指导方面我还要多花点精力,多和同事探讨。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篇8】

《小伙伴》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这次同课异构活动我们语文组的七位老师商量选择了这一课。起初,我们认为这篇课文有简单的故事情节,也蕴含着一定的道理,整篇课文应该很好把握。可是,等到真正备起课来才发觉并非想象中的简单。这是一篇叙事的课文,而且是发生在几个孩子之间的事。事情的经过很简单,但是蕴含的东西却很多。这样的课文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内容既不有趣,道理又不明显,很难让他们感兴趣,要想上得精彩不容易。

编写教案之前的两天我不停地读课文,一点一点地分析、感受。每个人物,每句话,每个标点,都一点一点地品味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想越觉得问题多,越品越觉得内容丰富。我设计了好几个方案,可是每每写起教案来却无法进行到底,总是写到中途就把握不准了。直到上汇报课的前两天才理清思路,确定了教案。课上完之后,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反思这一课的备课过程,我觉得我在备课时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一、吃透教材,准确定位。

这篇课文看起来简单,可是越仔细琢磨却越觉得不好把握。首先,很容易把课文的重点放到教育孩子如何帮助有困难的小伙伴上,上成思想品德课。其次,课文中的几个人物的定位把握不准。我们组的七位语文老师一起分析,维加和安娜虽然只是口头上的询问、担心,但是也是对玛莎的关心。如果简单地褒贬,对于他们来说不公平。同时,在生活中,这样的关心也是存在的,必要的。并且从题目上看,“小伙伴”是指的这四个人物,指的是一个群体,不能突出一部分,淡化一部分。基于以上的考虑,我们觉得在教学课文时首先要确定这是一堂语文课,而不是思想品德课,要上出语文味。上出语文味就要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还是要关注语言文字,通过读、思、品、议去感悟语言文字,去提高语文素养。

同时在教学中应该传达给孩子“这几个小伙伴从不同的方面关心帮助自己的伙伴”这样一个信息。然后让孩子们通过阅读、比较、感悟懂得其中的道理:要用实际行动给予别人最需要的帮助。于是我以“三个小伙伴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这个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孩子在读中感受三个小伙伴对玛莎的关心。并且通过比较知道维加和安娜是通过“问、说”的形式表示对玛莎的关心,而安东是通过行动来表示对玛莎的关心。虽然不一样,但是都是关心,都值得肯定。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孩子通过各种形式体会到安东的帮助对于玛莎来说是最需要的。这样让孩子自然地懂得了课文中的道理。这样也给文中的几个小伙伴准确的定位。

二、以读为本,渗透训练。

要想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就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素养。在这一课的设计中我没有孤立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把它和朗读结合到了一起。

备课时,我发现在这篇课文中几个标点符号非常值得研究。标点符号是语言文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一个句子来说,标点符号是非常重要的。在这篇课文中几个人物的对话中出现了“?、!、。”,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了人物不同的心情,要想读出人物的语气,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关注这几个标点符号,同时这也是读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所以有了如下的设计:

出示:

“你怎么不吃呀?”

“真糟糕!离回到家还有好长时间呢!”

师:谁来当当维加,读一读。

(一生来读语气比较平淡)

师:注意标点符号,想一想维加会怎样说,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出语气。

(一生来读明显有了语气)

(师引读:维加关心地问____维加奇怪地问_____维加急切地问_____)

师:我们要想读出语气就要注意标点符号,读出标点符号的语气。

(再请一生读维加说的第一句话,读得更好了)

师:你读得真好!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维加复杂的心理活动。

通过这样的训练,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又进行了标点符号的训练,同时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

再有,在课文的最后一段中,我抓住安东的几个动作的词语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体会安东对玛莎的帮助和关心,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安东的关心和帮助是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来的。渗透了动作描写的重要性。

三、转换角色,帮助理解。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思想是比较困难的。而在这一课中,如果不能让学生理解维加和安娜的内心思想,只是读他们说的话的话,他们是很难理解他们对玛莎的关心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角色转换的方法,帮助学生去理解人物。在学生在初步读出人物语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转换角色,使他变成维加或安娜,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时维加和安娜是怎样想的,这样学生就会把自己当成维加或安娜,把自己放到那个情境中去,自然得就能体会他们的心情和想法。如:

(指名读:“真糟糕!离回到家还有好长时间呢!”)

师:你读得真棒,把这两个感叹号的语气都读出来了。你现在就是维加,那老师要问问你,为什么你觉得很糟糕?

生:因为玛莎把包丢了,离回家还有好长时间,所以我觉得很糟糕。

师:你这是在为玛莎——

生:担心。

师:你担心玛莎什么?

生:担心玛莎的肚子会很饿。

师:看来你是非常关心玛莎的,对吗?

生:对。

通过转换角色,使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维加是在为玛莎担心,他是关心玛莎的。

反思教学过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整堂课的时间分配不太合理,识字教学耗时太长,导致后面的品读感悟不够深入,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感觉有些不到位,在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上处理不够好,效果不是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篇9】

《小伙伴》第七组单元的一篇课文,上完这节课后,我即刻反思这一课的教学过程,记下自己的感想:

1、在教学《小伙伴》时,我非常重视朗读,强调“以读为本”。为了避免教师讲得过多,提问过多,引导过多的问题,我用浅显的语言把练习朗读的方法教给学生。“当我知道了,玛莎和维加在想些什么时,我就把句子读好了。”“我抓住了能帮我读出感情的词语和标点符号。”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边读边思考,使学生在朗读中去理解词语,去体会感情,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地语言熏陶。

在上课过程中,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让我体会到了我激动的气息:学生自由阅读,灵活运用方法,自主合作讨论,各抒己见。如读到“你怎么不吃呀?”这句话时,有的学生抓住问号,迁移以往学过的知识,体会它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进行朗读练习;有的学生入情入境,体会维加当时的想法,读出他非常奇怪的语气。尽管大家练习朗读的方法不同,但都或近或远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经过点拨,孩子们都感悟到了人物当时的心情,绘声绘色地读出了人物说话的语气。

2、识字教学仍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由于学生的识字量参差不齐,而一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又已经能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因此,我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边读边圈出自己不认识的或认为比较难读的词语和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然后课堂上把自己圈出来的词语和生字读给同桌听,请同桌帮助正音。最后用老师考考小朋友的方法,来集体交流,巩固字音。这个环节的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去自主学习,达到识字的目的。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这是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阅读提出的阶段目标。

《小伙伴》这一课中,“糟糕”这个词语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学生读了带有“糟糕”的这句话后,我奇怪地问道:“究竟发生什么事了,让维加大喊‘糟糕’,你能用这个句式来说说吗?”(出示:这可真糟糕啊!)孩子们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各抒己见:“玛莎把背包丢了,她得饿肚子了,这可真糟糕啊!”“离回到家还有好长的时间,玛莎的肚子要饿好久哪,这可真糟糕啊!”“玛莎回到家,可能要被妈妈批评了,这可真糟糕啊!”学生在补白说话中明白了“糟糕”这个词语的意思。我顺水推舟,又随即问道:“那在你们的身上发生过糟糕的`事情吗?”孩子们纷纷联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的说:“我去上学,可是忘了带书包,这可真糟糕啊!”有的说:“我忘了把开水带到学校里来了,今天上完体育课没水喝,这可真糟糕啊!”有的说:“有一次,我不小心掉到泥坑里去了,这可真糟糕啊!”……听到学生准确而生动的表述,我就势引导“想想自己当时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这时,孩子们都皱着小眉头,把句子读得抑扬顿挫。“糟糕”词语的教学到此,从课堂呈现出来的效果看,孩子们不仅理解了“糟糕”的意思,能运用“糟糕”说一句话,而且还体会到了“糟糕”的感情色彩。我觉得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篇10】

《三个小伙伴》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树的故事。课文的几幅插图形象地展示了故事的内容。

在教学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自己找出“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等三个问题,然后重点指导第一个问题。剩下的两个问题留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亲自去实践,学生不断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在自由品读课文时,我结合课文插图,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小野猪撅起小嘴,用力左右“拱”的样子;小袋鼠挺起肚子,吃力地运肥料的样子;小象一会儿“吸水”,一会儿“喷水”的样子。把朗读和想象有机地结合,学生很自然地把自己就当作了小野猪、小袋鼠和小象,再朗读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感悟、内化课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指导朗读课文时,给孩子们读的时间较少,虽然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孩子们弥补了一些不足,最后达到了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感悟、内化课文内容。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教学经验,有助于我的成长和进一步发展。

很多学生都认为伙伴就是朋友,没有认识到其中有一层合作的关系,我决定将这个作为本课的难点。那么在第一课时的时候,我问了学生:“你们觉得什么是伙伴啊?”当时,每个学生都举手表示伙伴就是朋友。我想这主要是他们还没有读懂在种树的过程中,三只小动物是利用自己的特长互相帮助合作,最后才将小树种好的。所以在讲课中,我重点是通过带领学生了解每个动物的特点来理解他们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但并不点明。在结束的时候,我问学生读完这篇课文后还有什么想说的?有学生已经能够答出没有另外两个小动物的帮助,只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的,只要三个人各自发挥自己所长,通力合作,才能将小树栽好。同时,这节课也有一个重点,就是指导学生朗读,然后背诵,进而能够表演,那么这篇课文的指导朗读重点不在如何断句上,而在读出小动物们遇到困难焦急,解决困难自告奋勇,以及最后的欣喜之情。

《蜜蜂》教学反思通用版集锦


相信只要当过老师的人都对教案并不陌生。选择合适的教案形式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您是否也在为写好教案而烦恼呢?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蜜蜂》教学反思通用版”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一篇文章,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蜜蜂》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1

活动目标:

1、主动探究蜜蜂的知识;

2、培养幼儿爱劳动的意识和能力。

3、体验小蜜蜂勤劳采蜜的快乐;。

活动重点:

探究蜜蜂的知识。

活动难点:

了解蜜蜂做工的基础知识,并学习其动作。

活动准备:

DVD《蜜蜂做工》、电脑中蜜蜂采蜜图片若干、谜语。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1、 谜语引入:“嗡嗡嗡,嗡嗡嗡,我们大家来做工,来匆匆,去匆匆,做工兴味浓。”

2、请幼儿一起观看DVD《蜜蜂做工》。

二、了解蜜蜂做工的基础知识

1、通过视频让幼儿喜爱小蜜蜂。

2、通过视频图片使幼儿了解小蜜蜂辛勤劳动。师:“视频上的小蜜蜂在做什么?他们是到哪里去采蜜的?为什么他们要采蜜?小朋友们有没吃过蜂蜜?甜不甜?小朋友们都看到了小蜜蜂的辛勤劳动,小朋友也要像小蜜蜂一样做个喜欢劳动的好孩子。

3、请幼儿提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于蜜蜂的问题,教师进行记录并提炼。

三、游戏:看谁最像小蜜蜂

1、请你跟着音乐来学学小蜜蜂爱劳动、打扫班级的动作。

2、带领幼儿去教室外寻找劳动的内容,学小蜜蜂爱劳动。

活动反思:

活动是结束了,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几个环节就略过了,我把时间都花在了介绍蜜蜂的特点,使得第三部分游戏没有充分的时间,也没有带小朋友到户外学习蜜蜂的勤劳做环保工作,所以上课时间的合理安排很重要。还有我对蜜蜂的知识也不是太熟悉,使得有些问题我也很朦胧。

调整思路:

1、第二部分介绍蜜蜂的时间要把握好,给游戏也要留下可操作的时间。

2、在课前应尽量熟悉蜜蜂的知识

《蜜蜂》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2

《小蜜蜂》一课,重点是通过歌曲教学,感受音乐所表现“飞”的形象,表达对小蜜蜂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发展音乐表现力。

在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前几分钟我和学生们一起用《袋鼠》的音乐玩游戏《排排列》,在创设情境上我选用了一年级欣赏过的《大象》来导入,将大家带到美丽的大森林感知动物的形象。创设这样一种情景,给学生可以联想的音乐环境,拓宽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又为后面的创编歌词做了准备。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看出效果是很好的。在学唱歌曲中,我安排了趣味发声环节,让学生看老师的手势指挥而表演模仿蜜蜂由远及近又飞远的情景,进行哼鸣练习,同学们比较感兴趣。在本课的创编环节我设计了两个活动,创编动作和创编歌词。在创编动作上同学们积极创编、气氛活跃,但是不足的是在随着音乐表演时动作比较单一,在歌曲的创编时我利用创编歌词环节引导学生“小朋友真聪明,为小蜜蜂想了这么多伴奏形式,其他的小动物也想加入到我们的队伍来了,你能用这首歌的曲调为它们编首新歌吗?”课堂上,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想象力也非常丰富,给“青蛙、小猫??”等许多动物创编了歌曲,下课时还意尤未尽。

《蜜蜂》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3

我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讲评,从老师那里学习了很多经验让我受益匪浅。我将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本次音乐活动进行反思。

一、活动设计理念

《机智的小蜜蜂》这一音乐中内容生动形象,音乐的乐曲变化很有意思,因此深受大班孩子们的喜欢,而且整首歌曲由两部分组成,节奏清晰,便于幼儿掌握理解音乐曲式,因此创设了以光头强和小蜜蜂为情景的欣赏活动,在游戏环节,通过创设“小蜜蜂蛰光头强”的情景,让孩子们通过肢体动作感知乐曲的节奏变化,让幼儿感受游戏的趣味性,最后通过形象的表演,掌握全曲曲式。

本次活动我将活动的目标确定为:

1、理解音乐内容,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情景,感受乐曲AB段不同风格。

2、能大胆创编动作,体验音乐中扮演角色的乐趣。

二、活动的成功之处

1、活动目标有效达成。目标分别从知识技能、情感的维度提出,通过层层递进的活动环节,最终完成了活动目标。从幼儿的表现来看,他们能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通过身体律动来感受音乐节奏,并学会表演,能够用动作表演出全曲的曲式,体验活动中的快乐。

2、教学具运用恰当。通过图片和故事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光头强砍树的情景,让幼儿能积极地参与到了音乐游戏中。设计了生动形象的课件,当教师出示光头强图片时,孩子们很开心,说出了很多光头强的事情,并且能根据已有经验猜想音乐内容。

3、师幼有效积极的互动。教师结合音乐的特点和利用幼儿爱玩游戏的天性引导幼儿用肢体各个部位感知音乐节奏,在情景游戏中学。教师与幼儿互动贯穿于整个音乐活动中,我注意了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激励幼儿大胆的表现。

4、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植根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我创设的问题情境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渐渐揭示活动的中心目标。活动开始,老师提问:“光头强在森林里干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感受音乐的重音,这一环节的创设,孩子初步感知音乐元素得到充分的凸现。孩子们用身体各个部位动作来表现心情,“还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现听到砍树声的心情?”的提问,又引发了幼儿用不同的动作来巩固练习此节奏。接下来在第二段分析这一环节,问题“小蜜蜂怎样保护森林?”是老师对幼儿的已有经验的提升和梳理。幼儿能看图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用动作表示。有效的提问能引发孩子的认知冲突,老师提出问题“听一听那里是光头强砍树,哪里是小蜜蜂蜇?”为支架,在老师的帮助下,幼儿发现游戏规则。由此可见,这是能引发幼儿新旧经验之间的问题,是“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在孩子“最近发展区”范围内的最佳问题情境。

三、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手摇铃音效声音不明显,很难直接感知音乐元素里的特殊音效的节奏,可以换为铃鼓。

2、在感知这一环节,教师设计的环节太过于复杂,没有积极主动的调动幼儿积极性。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次感知A段的音乐节奏,第二次感知B段的节奏,第三次感知全曲的节奏。其实孩子们对于这首歌曲的语词节奏掌握的很快,教师讲解的话语太多导致孩子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

3、教师在游戏的设计上停留于表面,没有层层递进,游戏性不强,音乐元素体现不够。设计“小蜜蜂蛰光头强”游戏,幼儿坐着表现时间长,两次游戏没有任何的难度提升,也缺乏游戏性,因此孩子的参与性不高。

4、教师在游戏规则讲解分析时,幼儿的理解没有结合音乐元素,导致规则掌握不好。

四、改进措施

1、在活动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不断的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自己对活动的掌控力,在教学时每个环节要清楚,教学时要多与幼儿交流,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年龄特点,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设计教师的语言,这样孩子比较容易接受。

2、针对不同的音乐活动类型,要认真学习,掌握规律和重难点。要不断地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和反思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并改正。

3、将游戏形式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中。要利用适合这首歌曲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充分的感知歌曲内容和节奏,游戏的设计要层层递进,游戏的规则讲解要明确,对音乐的把控要准确。针对这节课,在感知节奏这一环结就可以利用“拍身体”的游戏,让幼儿通过不同形式的拍身体,调动各感官感知歌曲节奏,并能通过角色游戏,情景游戏让幼儿巩固,掌握歌曲节奏。

《蜜蜂》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4

《小蜜蜂》这首歌曲非常简单,因此可以在备课时设计许多学生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学习这首简单的歌曲。这一课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学唱歌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飞”的形象并寻找小蜜蜂的“飞行路线”。

在>教案设计时从三方面入手,还要抓住一个重点。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学生音乐学习行为的动力,兴趣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因此我将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主线。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我采用了感受形象、创设情境、角色表演、等各种手段。

首先让学生用歌曲的中的节奏来模仿小蜜蜂的飞行。分别用小蜜蜂的快快飞和慢慢飞来区别,歌曲节奏的不同。让学生在“飞行”的过程中感受了歌曲的节奏。

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用第二句歌词:“我们决不伤害益虫,快快飞到大树林中”设置疑问,同学们对“到底是谁来了”非常感兴趣。然后设置一张图片,欢迎小朋友的到来。

角色表演是让学生通过表演去熟悉音乐,感知音乐,并通过肢体语言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对音乐的理解。同学们有的当小蜜蜂,还有的当花、树等角色,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扮演小蜜蜂,不管是担当什么角色,他们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在角色表演过程中,孩子们可随着音乐举手投足,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流露真情,在动中感受体验、表现美。

但是在角色表演这一环节中第一次表演时学生放不开,小蜜蜂不敢大胆的飞去采蜜,而表演小树小花小草的学生也不敢动起来,每一个学生都局限在自己的座位上,而没有真正的表演。这次表演之后我简单的做了评价后开始进行第二次的表演,结果效果也不明显,反思了一下发现自己在第二次表演时提的要求应该比较第一次再高一点,律动的有效性、目的性还不够明确,同时也局限了学生的编创,一直都是我在带领他们怎么去做,忽略了让学生自己来表演,尽量多让一些孩子上来表演一下,鼓励他们来当当小老师,在自己的建议下得到提高,可能效果比老师提出的意见要好。

整堂课结束后我反思了自己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标准里教师的角色是需要转换的。整堂课里很多学习内容不能老师来告诉学生,也不能把老师的思想硬灌输到学生心里,老师的引导不要占了重要的位置,让学生自己来想,培养学生自己学习音乐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给学生多一点创编的机会,多一点想象的空间和自己学习的时间。

《蜜蜂》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5

在《蜜蜂》的教学过程中,在“我”的试验过程中,一步一步的布置中,从捉自家的蜜蜂——给蜜蜂做上记号——2里外放飞——叫小女儿等在蜂窝旁——放蜜蜂。我问到这些过程是否每个都有它的用处?能否用其他的方法?如果去掉一个过程试验是否能成功?

在小组的激烈的讨论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思维非常的敏锐,也会大胆的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在他们的意见中,我进行了全班的讨论。

比如在“给蜜蜂做上记号”中,一位同学的课外知识比较丰富,可能在电视里看到过类似的试验,说:“现在有一种科技,在小动物的身上装一种仪器,能够很清楚的知道这只动物在哪,不是更容易做实验,结果也不是更明确吗?”我听到这个结论,我脑海里飞快的想着应付的答案。但一下子,有许多的同学举起手了,有的说当时可能还没有这种东西了,有的说装蜜蜂身上蜜蜂还能飞吗?还有的说可能装以来很麻烦……我鼓励各位同学的想法和意见,可以课外去找一些资料去查一下。

还有在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还有3只哪去了呢?同学们的意见也很多。可能下雨了,也可能被蜘蛛抓走了,还有的可能还在采花粉呢————听了这么多的想法,我确实想到了现在的小学生自己的思考角度各不相同,思维也很发散,但总的来说还是在积极的动脑筋呀,我希望能够好好利用他们这种好奇心,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带着兴趣去学习语文。

《蜜蜂》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6

学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学生能够提出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在做这个试验前,法布尔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可是孩子的问题并没有按照我预期的目的提出来,一个孩子问的是老师,我发现课文中说,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那么还有三只哪去了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打乱了我的设计,而且还没有说到蜜蜂被带到多远,怎么带去的,放飞蜜蜂时的天气情况,一下子提出这个问题孩子们能解答吗?因此我这样回答了她你可真是个细心的姑娘,善于发现问题。不过这个问题老师不帮你解答,你下课后,可自己想想或与同学交流,看这三只蜜蜂哪里去了?说完后,我自己向孩子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法布尔他为了这个试验做了哪些准备呢?并引导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后面孩子们的提问确实是一个一个地按照课文编排顺序提问的,因此我的教学工作顺利地完成了。

我从课堂上走下来,突然一种烦躁情绪困绕了我:那个孩子提的问题提得多好呀,我当时是不是应该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就算当时不答,在引导学生读到第五段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完好无损、准确无误回到蜂窝时,我也应该重提这个问题,让孩子们探讨呀。为什么我要说下课后自己去找答案或与同学讨论呢?我这样做是不是对的呢?我在课堂上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那个问题会困绕那个孩子一节课,让她耽误了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呢。课虽然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对于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该怎样妥善处理呢?

《蜜蜂》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7

这节观摩课是根据音乐教学的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设计的一节寓教于乐、新颖独特的音乐课。

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式生动活泼,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意识。整节课中学生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在情境的发展中,又自然地加入字母谱教学、欣赏教学、乐理知识、歌曲教学、情景表演等内容。在进行识谱这一环节时,学生还利用口风琴顺利的解决了教学难点,利用高低不同的音符花给学生创造出旋律的高低起伏的视觉冲击,并引导学生用小蜜蜂“嗡嗡”的声音模仿歌曲旋律进行歌唱,加深了对音乐的记忆,学生通过奏、唱、演,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从始至终都在 “情景”中学,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积极性,突破了音乐课枯燥的反复学唱难关。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感受了美,体验了美,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演奏能力及对音乐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孩子们自己在歌曲中发现节奏的特点、旋律的重复等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蜜蜂》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8

反思一:蜜蜂教学反思

《蜜蜂》一课叙述的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为了实验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的事情,学习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认真探索的精神。

课堂教学中的第一课时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找到了法布尔做实验的过程和方法,交流反馈后,我以学习课文后,蜜蜂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感悟,当学生听到问题后,一时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答案很多。有的说:蜜蜂聪明。有的说:蜜蜂勤劳。顺此线索下去,我让学生深入到课文的语句中,找一找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蜜蜂聪明和勤劳?学生再读课文后,对课文的重点语句加深了理解。有了这个小台阶后,我才又从法布尔这样做,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第三次带领学生到文本中去感悟法布尔做实验有何可贵之处,学生在轻松学习中,弄懂了科学家不怕困难,认真观察,努力探索的精神所在。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突出的地方是学生在课堂最后精彩的发言。当我把你平时做过什么实验,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发言,其中:陈龙同学讲到了和姐姐玩放大镜的实验;刘升同学讲到筷子在水碗中发生光折射的现象;孙莉同学说到电石泼上水会保证,发出臭味的现象&&学生的思维一下字被激活了,这是我在前两次的教学中没有遇到过的。

总之,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多思考,勤总结,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能够进一步提高。学问勤中得,学无止境,只要我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努力,我一定会在教学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反思二:蜜蜂教学反思

《蜜蜂》一课,讲的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可以飞回原处。法布尔决定做一个试验,来验证这种说法是否正确。通过试验,证明了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在教学时,我想先用学生学过的《蜜蜂引路》来引出蜜蜂,然后揭示课题;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来自读、思考、讨论、交流四个问题:

1、作者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法布尔是怎么做这个试验的?如果去掉其中的一个环节,行不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最后法布尔得出的结论和听说的一样吗?

4、除此以外,法布尔还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这四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可以让学生既理解课文内容,又能让学生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体会他的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这次我对《蜜蜂》这一课钻研的还比较透彻,把握住了课文的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比较适宜、清楚地加以了分析,课件也设计的比较适用、实在。只是我那种在课堂上对教案的实施,在时间上把握得不够好,随意性比较强,今后还有多加注意。同时,还要加强朗读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反思三:蜜蜂教学反思

学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学生能够提出问题,那就是在做这个试验前,法布尔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可是孩子的问题并没有按照我预期的目的提出来,一个孩子问的是老师,我发现课文中说,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那么还有三只哪去了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打乱了我的设计,而且还没有说到蜜蜂被带到多远,怎么带去的,放飞蜜蜂时的天气情况,一下子提出这个问题孩子们能解答吗?因此我这样回答了她你可真是个细心的姑娘,善于发现问题。不过这个问题老师不帮你解答,你下课后,可自己想想或与同学交流,看这三只蜜蜂哪里去了?说完后,我自己向孩子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法布尔他为了这个试验做了哪些准备呢?并引导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后面孩子们的提问确实是一个一个地按照课文编排顺序提问的,因此我的教学工作顺利地完成了。

我从课堂上走下来,突然一种烦躁情绪困绕了我:那个孩子提的问题提得多好呀,我当时是不是应该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就算当时不答,在引导学生读到第五段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完好无损、准确无误回到蜂窝时,我也应该重提这个问题,让孩子们探讨呀。为什么我要说下课后自己去找答案或与同学讨论呢?我这样做是不是对的呢?我在课堂上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那个问题会困绕那个孩子一节课,让她耽误了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呢。课虽然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对于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该怎样妥善处理呢?

反思四:蜜蜂教学反思

《蜜蜂》是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细心观察。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实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这篇课文的教学,意在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