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范文大全 > 导航

《三峡》教学反思简短

发表时间:2023-04-20

《三峡》教学反思简短8篇。

课堂教学之中,预备教案是教师的义务。教案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写好一份教案该注意些什么呢?以下内容主题是“《三峡》教学反思简短”,是我们为您分享的,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峡》教学反思简短【篇1】

《三峡》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的教材,这是一篇阅读文言文,作者以极其精炼、优美的语言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示了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根据课标对阅读的要求,即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目标

(1)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三峡的由衷赞叹之情。

(2)是品味作者优美的语言,充分感受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根据课标对文言阅读的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我直接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3)落实实词,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最后我又根据课标对写作的要求,即善于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表达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我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4)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从整个课堂效果来看,我觉的我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是完全按照课标的`三个维度精心构思的,从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情况来看,尤其是从知识扎实的落实,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对学生的熏陶渐染,更使我感到我还是上了一节比较成功的一课。授完这节课很长时间了,在我的耳畔还一直回荡着气吞山河的长江之歌,在我的眼前还一直浮现着一幅幅雄伟壮丽的三峡美景,我的情感和思绪还一直沉醉在和谐、融洽,充满激情的课堂里,学生们一双双主动求知的双眼,师生之间热情的交往,情感的互动,更使我深刻地感觉到在课改精神的感召下,我正一步步向新型的人民教师过渡。

《三峡》教学反思简短【篇2】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的舞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即兴学习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在这里,师生情感的互动、升华,是语文课堂教学灵魂的精髓。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拓展、完善了学生的创意空间。文学作品的审美,就是生成创新的情感体验。它是一种激情,这种情感牵动着师生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对于游记散文这类文体,一定要抓住课文的重点进行赏析,其中朗读这个环节是最关键的。一篇文章的内在美,它是通过读者的赏析产生共鸣的。而在这种共鸣中,无论是群体的朗读还是个体的朗读,这个环节起到审美的重要作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化这化环节。

语文能力的提高贵在积累。这种积累不只局限于我们的学习生活,它还渊源于我们的课余生活。所以要善于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只要留心、只要在意,在生活中到处都有可以学习的知识。我们教育者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学会搜集整理信息,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三峡》教学反思简短【篇3】

《三峡》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根据单元目标和编者意图,本节课教学主要想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课文重点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3.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课文重点句子;二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难点在于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本节课主要运用了诵读法、圈点勾画法、读读讲讲、合作探究,主要抓住“读”和“讲”这两个字进行教学,“读”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指导学生读出三峡的壮美、幽静美和凄凉美。“讲”主要是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我补充的注释,自己讲文意,讲主题思想,讲写作思路,讲语言特点。这节课教学环节设置科学合理重点突出,课堂氛围较好,学生思维活跃,有小组合作和探究,有独立思考和展示,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

1.在读上花费时间多,课堂节奏较慢。

2.学生对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不理解。

改正措施:

1.应充分研判学情,加强诵读方面的预习指导,再上课时应加快节奏。

2.利用辅导时间补充讲解骈散结合这一知识点。

《三峡》教学反思简短【篇4】

《三峡》教学反思这段时间在进行文言文单元的教学,上了《三峡》这节课后,有一点小感触,简单地记录了下来。

《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古人能用这样优美的文笔对祖国的河山如此讴歌,真的很感动。郦道元在三峡中着重写了三峡雄起壮丽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那山,连绵高峻、挺拔而秀丽,仿佛是鬼斧神工雕琢出来的.一样;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见倒影,寂静而清幽。在讲课过程中,我将自己的朗读感受与学生交流,谈是三峡的美。但我让学生谈自己阅读文章的感受时,学生只能感受到文章的皮毛,只能说文章写了三峡的四季,写了三峡的山山水水,却不能深刻体会到作者对三峡的赞美。

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学生没有到过三峡吧,如果他们能够到三峡看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样了。当然,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课文中有赵州桥、故宫博物院等等,我们不可能都到过,如果学生长大有机会去见识,他又对这些景物有深刻的认知,感受应该不同吧。

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向来注重识记,记住一些“答案”。其实,我们光靠记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会慢慢消失吧!

《三峡》教学反思简短【篇5】

《三峡之秋》是方纪写的一篇写景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一天之中不同的美景,以此来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学生们在学习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长江之歌》时,对长江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大多数同学没有去过,对那里的风景没有直观印象,所以在讲本课时,我通过播放三峡的有关视频以及三峡不同时间的美景图片,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三峡的美。散文,重在让学生从读中感受,只有通过多读,才能读出美的韵味。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三峡不同时间段的特点,然后说出自己的感悟,并带着感悟去读文章。在教学中,不仅有学生个别读,还有齐读,男女生赛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我先讲其中一个段落,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剩下的段落,根据老师提供的方法,自主学习,然后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学习本课时,有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体会三峡秋天景物的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最后,我总结出本文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学以致用。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统领全课、简洁、重点突出的特点,它贯穿全文,是全文情感的线索,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我做的比较好的地方体现在以下几点:

1、图文结合,在适当的图片旁边配上文字,比如在带有露珠的橘柚树旁边配上介绍橘柚树的文字,既让学生直观感受橘柚树的美,又进而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2、小组分工合作,在小组合作讨论问题时,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在小组汇报交流时,每一个成员都有一个问题回答,小组分工明确,不遗漏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机会。

3、朗读方式多样,既有自己的范读,也有同学们的个别读,还有男女生赛读,以及齐读等方式,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对语文阅读的学习中。

这节课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

1、我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好,学生有时候回答问题比较偏离主题,我没能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正确回答问题。

2、当堂检测缺乏层次性,当堂检测的问题设置,没有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置,所以显得比较单一。

针对我课堂教学的不足,我将在以下几方面努力: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另外,我将在当堂检测中设置不同的问题,面向不同的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进步的喜悦。

通过上课,学生能理清课文顺序,了解三峡秋天的总体特点。能按“找出描写景物,总结时段特点,找出美句批注,感情朗读领悟”四个步骤有层次地自主选择段落合作交流,分析作者的写法和运用的修辞方法,课堂上学生采用讲,画,圈、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效果良好。

《三峡》教学反思简短【篇6】

《巴东三峡》选自语文版第一单元,是一篇游记文章,游记文章需要学生掌握理游踪,赏游景,悟游情。再有就是清楚明确三峡各个景点位置及特点。文中有好多提及历史故事如刘皇叔托孤,孙夫人等,都大概介绍了下,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语言描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主要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1、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主要运用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同时教师加以点拨,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既形象直观地演示各峡特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发他们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2、教学过程设计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把握三峡各景点的位置。同时也了解作者的游踪,在学生读课文时,出示三峡的景观,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在把握三峡两岸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时,主要利用表格,以合作探究方式找出,同时具体品味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感受三峡山险水急的特点,解决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的突破,作者极状三峡山险水急的景物特点,但作者的情感寄托却是隐匿在昭君出塞和刘备托孤的典故中,这些人物对推动当时的社会历史起了重要作用,从而揭示出在历史处于危难时期俊杰当敢逆流而动,推动历史进步的文本内涵。

《三峡》教学反思简短【篇7】

《三峡之秋》是方纪写的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通过对三峡一天之中美景变化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爱三峡之情。编者编选此文的目的是通过让学读优美的词句,来感受三峡的美,激发学生爱三峡,爱祖国之情。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把编者的意图给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是在课前必须要考虑好的事。为了能较好的完成这一目标,我在课前制定的预案中着重突出了三个方面:

1、制作课件。收集了很多与三峡有关的美景图片,制作成了声、图、文一体的.幻灯片,以直观视觉来增加学生们的感知力,激发学生与作者、与编者、与文本产生共鸣。

2、以读悟文。通过多种形式的用情的读文,(师领读,生领读,师生互动领读,重点句中特读)以读中感悟来增加学生们的认同力,激发学生与作者、与编者、与文本产生共鸣;

3、写家乡。通过选取家乡的一处美景进行描述,来培养学生写景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之情。

实践证明,我的预设是有效的,我的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目的。另外,我还认识到,课前预案与课堂生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预案制定的好,课堂生成的就多。相反,结果也相反。这是联系。课前预设的,课堂上并没有出现,而课堂上出现的课前有没有预设上。这就是区别。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要拘泥于形式、依赖预案。我们要用课堂教育机智来驾驭课堂教学。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为建设高效课堂进行探索。

《三峡》教学反思简短【篇8】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在教学中,我通过演唱、欣赏、感受、表现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以祖国的大好河川为主题的音乐作品,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讲课结束后,我感受颇深,对自己的教学做如下反思与梳理,希望自己在反思中进步。

一、创设情境,导入歌曲

在教唱新歌时,我通过一首歌颂祖国母亲河长江的歌曲《长江之歌》让学生跟唱,引入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在音乐的情境中导入歌曲教学,使学生产生想学唱的欲望,激发他们学习新歌的兴趣。

二、学唱歌曲,歌曲演唱处理

能用合适的情绪演唱歌曲是本节课的一大目标。在学生听录音与教师范唱熟悉旋律之后,让他们找出印象最深的地方——衬词部分,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准确唱出。在引导学生在后半段加入号子声前设问:“孩子们唱到:看惯了涛声一阵阵,听惯了号子一声声。你能让没来过三峡的人真正从这首歌里,感受到涛声和号子声吗?又怎样使你们的声音与歌声融为一体,和谐悦耳呢?”在此基础上分步实施。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创造空间从歌曲表现内容中拓展,根据歌曲表现的情境、形象内容等,设置不同的音乐活动,通过变化力度、速度、音色进行重新演绎。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创造的表演加以评价、提取富有审美的材料片段,并美化学生的创造效果,使学生获得的不同的审美感受,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获得更多的愉悦和认识。尤其是它带有地域特点的.衬词“也衣也衣也”孩子们非常爱唱。至于说兴趣,我不用特别的调动或精心的导入,只要简介三峡,与学生共同说一说对三峡的了解,及其作用可大部分时间我们都用在歌曲的学习上,咬字、吐字需要教师特别强调。我认为咬字、吐字是学好本课歌曲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学习了歌曲,我请了几个同学演唱歌曲,效果不错,孩子们的齐唱效果也很好。

在这个环节里,我还通过教师唱譜,学生找出歌曲中相同的旋律,过渡到同头异尾的乐理知识,由于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而不是教师机械的灌输,但是在旋律学习上没有设计好,使学生对乐谱掌握的不熟,结果出现了反复的师带生学的沉闷气氛。

三、围绕主题进行鉴赏与表现

表现“船夫号子”震撼人心的场景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本节课的拓展部分。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我选择了《川江船夫号子》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演唱形式、风格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然后体会号子风格,将划船及号子声“嗨”结合到歌曲中,学生自然会根据教师的要求用速度、力度的变化进行表现。学生的感受会更深,理解会更好。最遗憾的是,由于前面新歌教学上浪费了时间,所以创编歌词就没能进行,变成了课外练习了。

这节课以长江之声为主线,贯穿唱歌、鉴赏、表现,将所有的教学环节统一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演唱、感受、体会。一节课里有让自己欣喜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不过“不足”也不是件坏事,因为它会让我不断反思,并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扩展阅读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简短8篇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探索在于求真,教师在工作中一定要学会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保持教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栏目小编在大量阅读中选出一篇极为有用的“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简短”,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简短 篇1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在课时的安排上,在学习正比例的安排了2个课时,这里只是安排了1个课时,紧随着课之后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较、综合的一堂课,对学生在出现正反比例有点模糊的时候就及时地加以纠正。

反比例关系和正比例关系一样,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反比例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学数学和物理、化学打下基础。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概念比较抽象,学习难度比较大,是六年级教学内容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简短 篇2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这样,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及时进入状态,手脑并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将枯燥的知识形象,具体,学生易于接受。2、在观察中思考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再设计一种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3、在合作中感悟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例1,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4、在练习中巩固提升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完成了练一练习题后,又设计了两道加深题,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知识。通过练习,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简短 篇3

接到学期公开课任务的当天晚上就开始着手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怕自己做的不好,很是紧张。第二天先写好了常规的教学设计,也算是雏形已定。我觉得对我自己来说,教学设计一定要先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分析,所以我参照要求设定了合适的教学目标。初稿是按照流水帐形式,和平时上课一样,按照复习引入、讲授新课、分析例题、练习巩固、归纳小结、布置作业等程序进行。初稿交给指导老师后,孟主任建议其中的复习引入环节做大的调整,对习题的设置也给出了指导建议,修改后流畅了很多。随后设计了学卷,给董老师把关指导。因为我定位于层次相对高的学生,在习题的数量设置、坡度设置上不合理,难度不适宜。有些题目过于简单,毫无价值;而有些则过难,在课堂上会耽误很多时间,于是想到变式训练,在题目设置的顺序和难度上下工夫。

在第一次试讲后,发现引入部分太拖沓,用了10分钟时间才归纳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形式,随后的两个针对定义设计的稍难的题目就直接跨过到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课程结束得比较匆忙。

在备课组老师的指导下,重新设置了题目的数量,第4题中原来为了复习设置了五个小问题,在函数概念上纠缠过多,反而引起学生理解困难;把引入部分第5题的练习由原来的四个减少到两个,剩下了的两个留在第7题作为练习。由于函数解析式的形式通过归纳与对比形成新知识并不需要太多雷同的题目,这样引入时间大大减少,而列关系式的题目难度并不大,把第一次的逐题讲解变成了答案展示,节约了近10分钟时间。其实开始是对学生的水平不太相信,怕题目过难,学生不能迅速完成,时间证明,引入部分的题目难度不大,学生能迅速完成,而我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第一次的试讲,所以时间显得很紧张,没有顾及学生的实际水平。

第3题的最后一问“反比例函数kxy=还可以表示成什么的形式” ,这个问题显得很宽泛,学生也无从下手,不知从哪个角度入手,也不明白老师想问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无效的设计。后来结合要求,丽涛说新课只要求学生能辨认出伪装后的反比例函数或者说经过等价变形的反比例函数的形式,因此问题改成了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样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目标范围,也不会因为问题设置不合理而耽误过多时间。当他能正确选择出答案时,也说明他知道了这几个答案是由标准形式经历了怎么样的等价变形而得到的。

第6题目更改设计后是使得教学过程流畅了很多且节约了时间,但是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忽略了,认为学生能直接选择出答案就是他们已经牢记了这些形式。此处应该在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后,教师最好再花2分钟的时间讲解下变形过程,同时也回顾了分式的乘法、负指数的意义等知识,加深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或者让学生口头回答他选择的理由。总之在这里应该停顿回顾下这个重要的知识点,以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及时总结归纳反比例函数形式的特点,要能突破这个学生理解的难点,要不会对第8题的影响就比较大。

第5题在讲解过程中花了过多的时间,说明前面kxy=及其变形讲解不透彻。k值(反比例系数)不能顺利求出,表示y是的x反比例函数疑惑颇多,讲解费时,在成反比例和反比例函数之间有混淆。经过对比板书,学生明白了题目要求的是y与x成反比例 ,为了巩固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增加了练习6。

在讲解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时,原来只设计了讲解例题,随后的巩固练习与例题几乎完全相同,只是改变了数据而已,这样的题目设计对学生来说是很不愿意接受的,但是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学生必须动手写一次,难度又不能加大太多,怎么办呢?就结合小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虽然多了考察内容,但是都是最基本的内容,难度没有加大太多,学生也能按照顺序顺利解决问题

课堂归纳小结第一次设计的时候,就是问一句“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于这些宽泛的问题,学生一般都不知怎么回答,所以要紧扣定义,引导学生。这样,学生知道了本节课的内容,也明白了空白处就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掌握的部分了。

在讲课的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较少,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自己也有点紧张,学生也有点紧张。 在数次不停修改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自己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题目设计水平也有了提高,指导老师,还有我的同事都给了我不少的建议和帮助,才使我的设计更臻完善,在此也感谢他们!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简短 篇4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是在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掌握这部知识将为进一步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遵循由易到难,步步深化的教学规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创设情境(设问)——学生思考——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判断(反馈)。另外,还通过游戏练习的方式,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练习设计上不仅量多,而且,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例子,达到了教学目标中“应用”之一知识点。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重视从下列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充分做好新知识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学好新知识,我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了一组“比”,由这组比,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比的知识,如:什么叫做比,比各部分的名称,什么叫做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是什么?为后边学习比例意义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得出新的知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比例的意义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要求亲自动手写人以两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1、判断。2、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三、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先由老师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三种类型练习。

四、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学生又很感兴趣的问题:某罪犯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罪犯身高大约是多少吗?这样渗透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文化知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意识。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简短 篇5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是在孩子们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孩子们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孩子们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孩子们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能正确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是本节课的难点,特别是如何让学困生掌握概念、判断时明确的阐述理由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关注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知识中寻找相关联的两个量,然后通过呈现现实生活中的三个素材:路程、速度,总价、数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特别是=单价,单价就是“比值”学生比较好理解,由此可以引导同学们学习其它两个量的关系。

2、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孩子们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孩子们通过观察两个相关联的量,思考他们之间的特征,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所有孩子们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孩子们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孩子们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孩子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孩子们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特别是区别“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是否成正比例的时候,让学生讨论,其实小组讨论中仍然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是发言人,而学困生主要是听,他们的思维还没到能辨析的程度,只是模糊的有点感觉,“可能成吧……”如果真能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同学的发言,这也会让学困生很受益的。

4、在练习中巩固提升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完成了练一练习题后,又设计了两道加深题,让学生自己研究圆的半径和圆有什么关系,让孩子们在巩固本节课知识的同时,学会通过研究会判断,同时孩子们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引导孩子们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孩子们的归纳能力,使孩子们进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

可能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总结发言,所以在发言的时候学生还不能完全放开,显得有点拘谨,但通过后面的练习,使我意识认识到学生对于正比例的意义印象非常深刻,而原因正是上课方式的改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给学生自学研究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简短 篇6

“成正比例的量”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间的关系,准确地把握这一关系的判断方法非常重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首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后让学生采取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方式交流,在小组里进行合作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时给了学生一些较为形象具体的表格形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让学生能轻易地发现两个数量间的变化关系。通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自学提示中,围绕正比例的意义的理解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将提纲内容简单化、重点化,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让小组合作真正更有效。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本课的教学中,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自学中不能理解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因为本课时的教学内容难度相对比较大,所以我给小组活动空出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真正达到思维层次上的交流,而不仅仅限于表面上的讨论。事实证明,在本节课内容的教学中,小组交流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达到互助。

三、通过练习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我由易到难设计了大容量的练习,以便让学生将所学内容在练习中得到加深理解和巩固。通过练习,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高;对正比例的意义理解也加深了认识。在教学正反比例意义时还是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堂课,对教材中几个概念,在理解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什么样的两种量叫做相关量的两种量,课本上的概念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那么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算不算两种相关联的量,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有点相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不相关,比如人到长大以后开始发胖,身高不变,体重变化,这又这么说?所以,我觉得自己在教材的钻研方面,还应多探索,多下功夫。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简短 篇7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上完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有:

一、猜想导课,激发探究愿望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课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猜测两种量还可能成什么比例,学生很自然想到反比例,然后我问学生想学会反比例的哪些知识,再让学生猜测这些知识,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这一环节设计巧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这节课教材上的例题是由例一变化来的`,教学正比例时,我也是自己重新编写了例题,因为我感觉利用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这三种量认识正、反比例对学生来说有些抽象,不接近生活。因此,我借鉴了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这一事例,学生感觉这就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亲切易懂,并且愿意在这个表格中找寻规律,进而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7

比例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与分数关系的基础上教学的,属于概念教学,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对应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本节课,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自主性原则,主要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观察、计算、比较等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本节课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造有效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这节课为学生提供四个实际情境图,创设这个情境有五方面的考虑:一是歌曲情境引入;二生活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引入比例意义的教学;三是依据四面国旗长与宽可以组成多个比例式。四是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了“数学化”和“生活化”,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充分发扬自主。

二、重组教材,活用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我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大胆对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用活、用实教材。这节课中在四面国旗的尺寸中找比组成比例,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国旗长与宽的比,两两可以组成比例。同样国旗宽与长的比,两两也可以组成比例。另外每两面国旗的长之比与它们的宽之比也可以组成比例,课题中通过“你还能找出其它的比例吗?”的提问,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从不同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简短 篇8

《正比例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都是要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初步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同时向学生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对于小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还比较抽象,在理解上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教学本课的主导思想是: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熟悉的数量关系,体验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而进行归纳概括,经历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过程。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两个量之间的变化情况(一个量扩大,另一个量也随着扩大;一个量缩小,另一个量也随着缩小,但是比值不变)并不存在多大难度。关键是让学生把这种规律和正比例的意义建立思维联系,让学生深刻理解比值一定的意义。

我主要是通过这几个问题在学生观察与思维之间搭建桥梁的:

1、表中的这些数据可以组成比例吗?请你写出几组比例。

2、你是怎样正比例中的“正”呢?(一个量扩大,另一个量也扩大;一个量缩小另一个量也缩小,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3、体积和高的比值,也就是底面积为什么不变呢?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说明吗?【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4、你是怎样理解底面积一定呢?(一定就是指底面积不随着体积和高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不管体积和高怎样变化,底面积总是一个固定的数。)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对正比例的意义的理解可能会深刻一些,也就不太容易和后面学习的《反比例的意义》相混淆。

在后面练习拓展的过程中,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对比值一定这个概念的理解还不是太深刻。

比如判断:

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成不成正比例。学生计算出它们的比值是圆周率乘半径,仍有部分学生认为一个圆的半径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它们的比值也是不变的,出就是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正比例。看来学生对比值一定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4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是在孩子们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孩子们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孩子们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孩子们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关注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这样,将孩子们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孩子们及时进入状态,手脑并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将枯燥的知识形象,具体,孩子们易于接受。

2、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孩子们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孩子们自己再设计一种情景,并引导孩子们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所有孩子们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孩子们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孩子们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孩子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例1,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孩子们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4、在练习中巩固提升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完成了练一练习题后,又设计了两道加深题,让孩子们巩固本节课知识。通过练习,要求逐步提高,孩子们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引导孩子们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孩子们的归纳能力,使孩子们进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简短8篇


教师只要心中有梦,工作也就有了目标,越来越多的教师习惯在上课前备好教案。教案需要反映对学生学业心理和健康的关注,经典范文网带来一篇关于“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简短”的深度阐述文章,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简短 篇1

1、初读课文题目时,我问孩子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孩子们的回答似乎不令我满意,接下来我问孩子们,如果是“我们的古寨小学”应该怎样读?

生1:“应该用自豪的语气读。”

生2:“应该用赞美的语气。”……

(看来教学中当遇到孩子不清楚的问题时,教师能及时地调换与孩子的生活相近的问题,这样会非常方便孩子理解,课文上所描述的一所民族小学,与孩子的生活距离远,文中作者孩子所要表达的情感孩子更是难以自悟,教师架设了一个与孩子生活贴近的桥梁,那么这个难度便不攻自破了。)

2、教学中我接着描述,民族小学与我们古寨小学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你能在课文中找出不同的地方吗?并且我给孩子们例举了课文在第一自然段中描述的一个不同,孩子们就在自己的默读中寻找其它不同了,读过后我们交流的时候归纳出两所学校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多民族,二是周边环境的不同。这样孩子零碎的思考就更有整体性。三年级的教学的关键就是对课文整体的把握,怎样把这一教学重点细化到自己的平时教学中,我值得我深入思考。

3、我问,这所民族小学与我们古寨小学这样的不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所学校你会选择哪个词?孩子们回答出了:与众不同的学校、特殊的学校、美丽的学校、有趣的学校等。这其中有很多词语都是我在备课中不曾想到的,比如:与众不同,我惊佩孩子的领悟力。

4、教学快结束时,我让孩子找课文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生1问:这个学校的学生是各民族的孩子,那么他们来到学校怎么交流呢?

生2问:各个民族之间住得很远,那些小学生去民族小学不是很远吗?

(以上两个问题表现出:孩子是以孩子的角度在提问,他们站的角度是如果我是一名民族小学的学生我会遇到什么疑惑,提出的问题自然也是教师所不曾想到的。)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简短 篇2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描述西南边疆一所美丽而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本文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我们各族儿童的团结友爱和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这样的情感要让学生自我去领会,自我去感受。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我的需要去学习,自主讨论,自我感悟,不压制学生的思想,给学生心灵放飞的权利,培养了学生的悟性、灵性。

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课文没有写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于是我让学生自我来说说他们上课的情景。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进取举手发言,还受到了教师的表扬。”有的说:“他们读得又整齐又动听。”……另外,学生在读“我奋力向峰顶爬去……”时我让他们做动作并想象,学生读得有的十分起劲,再让他们比较想象爷爷爬时的样貌。有的学生就说,爷爷也很奋力像老猴子一样……惹得全班学生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时提醒学生:“看来同学们都认为老爷爷也很努力,所以他们爬呀爬,最终爬上了山顶。”这样的合理猜测,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此外,我还把知识延伸到课外,在立足于课内,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把语文知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完课文以后,我让学生来画画这所民族小学,同学们都兴趣高涨,动起手来了,画的是各有千秋。我挑选几幅比较出众的作品展示给全班的学生,并让作品的主人脱离课文来向大家介绍一个你所画的民族小学,使学生真正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我的东西。之后让学生结合自我的小学,来说说我们自我的学校。经过小组讨论后,同学描绘了自我所在的小学,并且讲的十分生动趣味。例如有的同学讲到:我们的学校多美啊!红旗高高迎风飘扬,异常引人注目。平坦的操场,是我们玩游戏的乐园。青青的草坪能够让我们当床一样睡觉。明亮的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地方,你听!教室里传来了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大家学得多起劲啊!……讲完后,我让学生课外把自我的学校用自我的话写下来。这样主动、自主的学习,给了孩子们一片开放的园地,让学生用自我的话来讲,讲自我喜欢的,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使得课堂上的知识进一不得到了升华。

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开发,变封闭为开放,教学活动犹如放飞欢乐的翅膀,让学生的阅读欢乐从课本飞向想象的空间,从课堂飞向课外,多形式和多渠道,高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文本事,体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简短 篇3

学完本课,从语文的角度,在阅读与写作的衔接上还是比较成功的。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一个“情”字贯穿全文。在课前本人并没有急于流露新课学习的动机。只是和孩子们谈谈整整一个暑假,自己是否留念过学校,留念学校的什么,给足学生时间交流。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本人在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也搭上几句,以过渡到新授课的衔接。

(九月,天高云淡;九月,彩色斑澜;九月,新意盎然……)学生来劲儿了,有好几个孩子接着我的话题情不自禁地朗诵起来了,“九月,秋实累累;九月,枫叶火红;九月……我高兴极了!为了牢牢抓住孩子们这来之不易的激情,本人又加上了动作。“我满怀喜悦地来到学校,看到那一群群小天使,沉寂了两月之久的校园又恢复了活力……”有孩子站起来了,自己说起来了,手也动起来了。“有的……有的……还有的……”我又插嘴了,“是啊!这么美丽的学校,写满了孩子们的快乐,载满了孩子们的幸福,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板书题。

本文是通过记叙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快乐学习的情景,重点是通过读体会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以及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爱。本课在写作特色上,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与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因此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读、查、想、写”等方法弄清课文内容。

2、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在这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全文不同形式的朗读去理解“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点明题目,因此,在读时要重读。2、3句通过古老的铜钟,美丽的凤尾竹,更加增添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点,更突出这是一所令人难忘的学校。

但本课的生字掌握情况很差,主要是写,本课的生字不但多而且难写。“舞、戴”等字,班上三分之一的学生没写对,不是掉竖就丢横的。课后本人利用编字谜加动作的形式进行了特殊字的形象区分,具体“略”。

总之,学生在40分钟内要始终如一地兴奋学习,得要我们老师也要有兴奋的教态,更要有适合学生口味的方法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因此,语文课的成功要把激发学生的“兴趣”摆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同时也要求老师灵活掌握教材及各个知识环节。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简短 篇4

《我们的民族小学》这是我当老师的第一节课,虽然前几天已经拿到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也已经写好了教案,但是我依旧很忐忑。我已经很久都不接触小学的课堂了,内心充满了疑惑,我怎么讲才能一下子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怎么样才能把课堂有效的利用起来,怎么讲才能让孩子明白......一系列的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带着这么多的问题我来到了我的课堂。

孩子们异常的热情,激昂的问好声开始了我们三年级的第一节语文课,可是好景不长,我刚引入新课时,问题出现了,曾经畅想了无数遍的课堂荡然无存,习惯了写一些绕笔字的我竟然不会一笔一画的写字了,就一个“的”我写了擦,擦了写,三遍之后我才写下了一个让学生们全都能认识的字。接下来就问题百出了,就练习生字一项,孩子们就各种问题。我更是感觉忙的焦头烂额的。不过课堂上还有一些精彩的地方,比如联系班级的实际情况,孩子们就能知道我们班里也有少数民族,还说出了自己身边的少数民族和知道的少数民族。并且在读课文的时候他们也能感觉到语言的优美,更能感受到民族小学的美。

就这样紧紧张张的结束了我的第一节课,我的问题不仅仅在驾驭课堂的能力上,另外,我也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有时还显得有些繁琐。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语言、过渡语言、激励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师细心斟酌,多加锤炼,精心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简短 篇5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写西南边疆一所美丽而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们各族儿童的团结友爱和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这样的情感要让学生自己去领会,自己去感受。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习,自主讨论,自己感悟,不压制学生的思想,给学生心灵放飞的权利,培养了学生的悟性、灵性。

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课文没有写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于是我让学生自己来说说他们上课的情景。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的说:“他们读得又整齐又动听。”??另外,学生在读“我奋力向峰顶爬去??”时我让他们做动作并想象,学生读得有的非常起劲,再让他们对比想象爷爷爬时的样子。有的学生就说,爷爷也很奋力像老猴子一样??惹得全班学生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时提醒学生:“看来同学们都认为老爷爷也很努力,所以他们爬呀爬,终于爬上了山顶。”这样的合理猜测,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此外,我还把知识延伸到课外,在立足于课内,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把语文知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完课文以后,我让学生来画画这所民族小学,同学们都兴趣高涨,动起手来了,画的是各有千秋。我挑选几幅比较出众的作品展示给全班的学生,并让作品的主人脱离课文来向大家介绍一个你所画的民族小学,使学生真正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小学,来说说我们自己的学校。经过小组讨论后,同学描绘了自己所在的小学,而且讲的十分生动有趣。例如有的同学讲到:我们的学校多美啊!红旗高高迎风飘扬,特别引人注目。平坦的操场,是我们玩游戏的乐园。青青的草坪可以让我们当床一样睡觉。明亮的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地方,你听!教室里传来了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大家学得多起劲啊!??讲完后,我让学生课外把自己的学校用自己的话写下来。这样主动、自主的学习,给了孩子们一片开放的园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自己喜欢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使得课堂上的知识进一不得到了升华。

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开发,变封闭为开放,教学活动犹如放飞快乐的翅膀,让学生的阅读快乐从课本飞向想象的空间,从课堂飞向课外,多形式和多渠道,高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体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简短 篇6

这是我在新学校的第一篇课文。我在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打算展示我的持家技巧,给孩子们上一堂精彩的语言课,给他们留下好印象。

开课时,我在介绍了课题后,利用新学校和新设备,在电视上放映了各少数民族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在图片中仔细观察少数民族的特点。孩子们通常都很感兴趣,尤其是对他们的衣服。同时,我要求孩子们背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字。在认识这些族群的同时,也为以后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打下了基础。

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孩子们寻找少数民族小学和我们正在阅读的小学之间的差异。使用“这是一所小学。一些学生说,这是一所联合小学,来自“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和汉族。他们穿着不同的衣服,说不同的语言。当他们来到学校,他们成为好朋友rdquo“课后,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rdq Uo和其他句子。一些学生说那是一所美丽的小学。从“鲜艳的民族服饰,使学校更加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挂在这棵绿色大树的粗枝上。凤凰尾竹的影子在白粉色的墙上晃动着“hellip&hellip”的句子中感觉得到。一些学生说这是一所快乐的小学。从“学生们向在学校唱歌的鸟儿致意,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飘扬的国旗致敬。下课后,每个人都在大绿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和玩游戏,吸引了许多鸟,甚至松鼠和山狸。

课文没有说孩子们如何去上课。他们为什么在课文中写小动物?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话谈谈民族小学学生的情况。孩子们表达了他们的意见,非常热情。有人说:";他们无法转动眼睛&有人说:“我不知道。”;他们很有进取心,举手发言,受到了老师们的赞扬&有人说,“他们的表现很好。”;他们把课文读得干净利落。吸引了很多小动物&rdquo&hellip&hellip

全班整体感觉是教学环节比较清晰,重点也很突出。有些教学设计更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能引起他们的注意。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提问语言、过渡语言和激励语言需要仔细考虑。这样,我们可以提高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简短 篇7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我国西南边疆一所美丽而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民族”这个概念在我们这种没有少数民族学生的班里,同学们几乎没有这种区别。他们的头脑里一时没有各民族的不同: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民族风情不同。因此,在教学本文这前,我布置学生可以通过上网等渠道查阅相关资料、图片等。上课伊始,在引入课题之后,我就出示了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并念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与此同时,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少数民族的图片及资料,向同学们作介绍,了解个别少数民族的习俗,让他们对各少数民族有一定的认识,有了以上的认识,孩子们对“民族小学”有了初步的了解,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文本铺垫了基础。

学文后我把知识延伸到课外,在立足于课内,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把语文知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完课文以后,我让学生来画画这所民族小学,同学们都兴趣高涨,动起手来了,画的是各有千秋。我挑选几幅比较出众的作品展示给全班的学生,并让作品的主人脱离课文来向大家介绍一个你所画的民族小学,使学生真正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小学,来说说我们自己的学校。经过小组讨论后,同学描绘了自己所在的小学,而且讲的十分生动有趣。例如有的同学讲到:我们的学校多美啊!红旗高高迎风飘扬,特别引人注目。色彩艳丽的塑胶操场,是我们玩游戏的乐园。青青的草坪可以让我们当床一样睡觉。明亮的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地方,你听!教室里传来了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大家学得多起劲啊!……讲完后,我让学生课外把自己的学校用自己的话写下来。这样主动、自主的学习,给了孩子们一片开放的园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自己喜欢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使得课堂上的知识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简短 篇8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我国西南边疆一所美丽而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上学的路上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同学们来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这也是一座充满了欢乐,祥和气氛的学校: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读书声和看热闹,对孩子们的幸福生活多么羡慕!

教学本课,我用一个问题贯穿全文的教学——民族小学和我们的学校有哪些不同学生找出了许许多多的不同,例如:民族小学的学生是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来到学校的,而我们是从开阔的马路上来到学校的。同学们眼前仿佛出现这样的景象:早晨,民族小学的`同学们欢快地走在上学的路上,空气多么清新,景色多么美丽。接着又有学生找到了:民族小学有古老的铜钟挂在打青树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曳,而我们的学校没有这些景物。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想象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上发出的声音是多么悠长,清脆,想象凤尾竹的样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又是怎样的美丽的画面,这样,同学们体会到了这所学校是多么美丽,读起来也就美美的。同学们也找到了"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都成了好朋友",我们的学校有少数民族,但不能称为民族小学,因为学校大多数同学都是汉族的,我们穿同样的衣服,说的都是普通话,这和民族小学是不同的。他们也找到了"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我们是在不同的教室学习,他们却在同一间教室学习,可见他们人数很少,这也是一个不同之处。从这些语句中,我们体会到他们很团结,他们虽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他们却成了好朋友,他们还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这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他们的团结。同学们还找到了其他不同之处:我们在教室里读书,外面只有轰鸣的汽车马达声,他们读书时却有小鸟,蝴蝶和猴子在旁边好奇地听着;下课了,他们跳孔雀舞,做游戏,可以把小鸟,松鼠和山狸都吸引过来,我们不跳孔雀舞,也没有小动物能被吸引过来,通过比较不同,我们羡慕他们的无忧无虑,感受到他们的快乐。

在寻找民族小学和我们学校的不同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了解到民族小学的特点:美丽,团结和快乐,充满对这所学校的向往之情。因为感受深刻,朗读时,也就自然做到了感情丰沛。这样,抓一个问题,将课文学透,学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简短(精选8篇)


我相信这份“按比分配教学反思简短”能够满足您对作品的需求。好的教师应该懂得因材施教,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一个教师必须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简短 篇1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教学中通过解决“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多少千米”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得到了(110+90)x2=110x2+90x2”这一结果,教学中只注重了等式的外形特点,即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这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200个2,右边也表示200个2。所以(110+90)x2=110x2+90x2。

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是个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

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125×88①竖式计算;②125×8×11;③125×(80+8)等。101×89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80+9)等。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乘法结合律适用于连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力争达到“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当的算法的目的。

针对典型题目多次进行练习。练习时注意练习量和练习时间的安排。刚开始可以天天练,过段时间以后可以过1-2天练习一次,再到1周练习一次。典型题型可选择(40+4)×25;(40×4)×25;63×25+63×75;65×103-65×3;56×99+56;125×88;48×102;48×99等。对于比较特殊的题目可间断性练习,对优生提出掌握的要求。如68×25+68+68×74,32×125×25等。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简短 篇2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学习情境,通过两种算式的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

2、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一堂数学课可以有不同种教法,怎样教才能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在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有易到难,层层递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乘法运算律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而且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与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深层次的热爱。

在日常生活中,数学真是无处不在,处处留心皆学问。如果学生们能处处留心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能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根据数字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运算定律,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的简算方法,那么自己的教学就成功了。尽管在课堂上也许还不能够全部掌握简算的知识,只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计算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善于观察,自觉运用,就能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简短 篇3

乘法分配律一课是苏教国标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接触过加法、乘法的验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识,对此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个运算律是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地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举例——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地金钥匙。由于乘法分配律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中安排了三个层次,首先学生在观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征的基础上模仿写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征。第二层次在观察比较中概括特征,通过“由此你想到了些什么”引发学生联想到是否具有普遍性。从而得到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大量的举例,验证猜想,得出规律。本课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但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并产生运用这一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的愿望和热情。这些数学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能力。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简短 篇4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本单元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结论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1.上课一开始,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了订校服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解决非常熟悉的生活问题、

2.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规律,而是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请你再举出一些符合自己心中规律的等式”,继续让学生观察、思考、猜想,然后交流、分析、探讨,感悟到等式的特点,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3.本节课有一定的亮点,但其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没有预想中那么高。可能与我相对缺乏激励性语言有关。也有可能今天的题材学生不太感兴趣。

4.以后注意,学生不感兴趣的材料,教师应该想办法使呈现的这个材料变得能让学生感兴趣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简短 篇5

首先举一些学生身边的例题求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组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每组两个算式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长方形周长计算这样的例子并在黑板上列出,再出示例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然后分组讨论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并总结出这一规律。最后做一些练习巩固、拓展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在教学之后发现有一些问题。孩子对于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及意义没有理解透彻,应用不够灵活,而且在口头上感觉很好,但是落笔后就发现很多类型题孩子根本就不会做,而且错误很多。所以对本节课教学目标进行了一些调整。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做,最后总结不同方法,看哪种方法简便。进一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

(1)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简短 篇6

“乘法分配律”这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含字母表达式),并能正确地表述。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及主动探究的精神。从实际教学的情况来看,我自己认为已基本达到了我课前所设定的目标,教学效果还是良好的。

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引入,学生较易接受与理解

2.能够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作用,让他们能在教师的提示、指导下,渐渐发现了几组算式之间存在着的联系,找到规律,再通过举例,验证自己所找到的规律,并且再启发他们说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既让学生有独立观察、思考、练习的机会,又安排了小组讨论,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让全体学生的'学习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因此,这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从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来看,对这个内容掌握较好。

我认为不足的地方在于:我在面向全体方面做的还不够,个别不爱发言的同学表现自己的机会少,生活型的乘法分配律的题型练习量不够,这也是我在以后教学当中应该改进的地方。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简短 篇7

义务教育课程课程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材48、49页)

“乘法分配律”的内容,被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题材,编排在《乘法》单元的“探索与发现”一节中,意在通过学生经历数学规律的探索过程,体验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步骤。根据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力图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几个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在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主要是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希望通过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的空间,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和要求。同时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沿着“发现――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迹去发现、去探索,经历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达到启迪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教学的重难点定位为引导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感悟、体验数学规律,进而学会应用规律。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2、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3、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探索乘法的分配律,归纳乘法分配律。

五、教学难点:

昨天,老师和两位小朋友去参观了正在装修中的学生食堂三楼多功能教室,善于观察的小朋友给我们带来了一道数学问题,你们能不能帮忙解决下?

(1)谁能估一估,贴了多少块瓷砖?

(2)谁来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估计是否正确?

(2)提出猜想:还有更多的算式吗?是不是所有的算式都具有这一规律呢?

(1)说说你们刚才验证的情况。

生1:我按照这个规律写出的两个算式是:7×5+3×5和(7+3)×5的得数都等于50。

生2:我按照这个规律写出的两个算式是:42×64+42×36和42×(64+36)的得数都等于250。

生3……

生4……

(2)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其实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刚才我们举了很多这个规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列举完吗?

问: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式(字母)把乘法分配律表示出来呢?

我们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它又有怎样的应用呢?

2、请同桌同学合用研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好?

(1)学生讨论研究;

(2)汇报计算方法,重点说为什么这样算;

(3)小结:通过研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8×(125+9)=8×__+8×__7×48+7×52=__×(__+__)

2、同桌合作研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好?

2、下面这些题,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怎样计算?

1、说说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2、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呢?

3、乘法分配律有什么应用?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简短 篇8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一直抱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试图寻找一种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参与共同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实现不同的人的数学水平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方式。结合教学设计,对本节课进行以下反思:

一、在 教学这节课时 ,我 以计算引入,复习旧知, 然后抛出一个较为复杂的算式“ 46×276+276×54”如何计算更简便,一下子学生们鸦雀无声了,他们陷入了沉思中,有的抓脑袋,有的摇头,很是难为,这是,我很“自豪”的告诉他们,老师能在一秒钟内说出得数,你们相信吗?想知道老师的诀窍吗? 一下子,把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了起来。

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列出来的算式就比较开放。 出示情景图后,请学生自己思考,交流 。通过计算发现两个形式不一样的算式,结果却是一样的。()这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得到的结论,是来自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水平的。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乘法分配律从而加以内化。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自己动手编题、自己动脑探索,从数量关系变化的多次类比中悟出规律。

三、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抽象――具体。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我都予以肯定和表扬,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四、在学习中大胆放手,把学生放在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主体位置上,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发现规律,验证规律,表示规律,归纳规律,应用规律。教师“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条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自主自动,学会了进行合作,学会了独立思考。这对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其激励作用无疑是无比巨大的,而“爱思、多思、会思”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一生受益。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同时也注意知识的延伸。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虽然本节课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还不够,因此在归纳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学生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另外还有部分学困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等。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后,发现学生的正确率很低,特别是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极容易混淆。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简短(集锦8篇)


哪里有教案模板可以参考?您的教诲催我风雨兼程,一路上有您的教导,我才没有迷失方向,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十分重要。教案应该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果您需要“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简短”相关的推荐请查看下面的内容,请将这篇文章收藏起来与您的朋友们分享它!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简短 篇1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容于一体,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觉得做的比较好的有这几个方面:

一、教学时不能将知识强加给学生。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学时以学生多参与为主。通过画线段图、表格图、实物演示等活动方式,尽力让学生感知小数的意义。与此同时回顾以前学过的小数知识用对比方法来理解小数的意义。在这个基础上在教学小数的性质、小数读写法以及生活中的小数。这样学生不仅增添了学习的信心,而且学得更有趣味

二、对待学生的作业管理要严,练习到位。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单元知识,以学生理解为主,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一些有关“计数单位”、“单位间进率”、“名数互化”等知识。但是,少数学生心口不一,嘴上说的与写的不一样;还有的学生眼高手低,一看认为好做,谁知待作业完成后漏洞百出,不是小数点位置不对,就是不用“0”站空位。所以在批改作业时要全面、认真、有耐心,采用激励的措施鼓励学生正确、准确地完成作业,对于错的作业纠正过来,举一反三,多练几遍。这样坚持下来学生的作业质量提高了,掌握知识更牢固了,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了。实现了预期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简短 篇2

我总认为“小数的意义和读写”这一内容用传统的讲授法比较恰当,因为这些概念是约定束成的,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等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追求。如何使传统教学与新理念融合在一起,达到比较完美的教学效果,本课进行了一点尝试。

1、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课始,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小数信息,把小数的意义设置在一种生活化、需求化、个性化的大背景中,让学生用个性化的理解方式来表达对小数的理解。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因此,在教学小数的读法时,充分利用个别学生会读这一资源,让这部分学生大胆释放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已有经验,通过他们的引读,让其他学生发现小数的读法。

2、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活动前提,营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学习环境。小数的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抽象这个概念的过程中,通过旧知的迁移,尝试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把他们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主动建构知识。如回忆了6角为什么能写成0.6元后,让学生在小组里商量商量5分为什么可以写成0.05元?在米尺上找两个整厘米数的刻度,把它们写成分数和小数;猜一猜,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会产生什么样的分数,又如何写成小数?在学生经历了这么多的探究、体验后,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中的分数和小数,从而发现抽象出分数的意义。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知识,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本课的练习安排,彻底改变了教材上的读读、写写、做做的模式,而是通过把听到的情境中的小数记录下来、改写商品标价、找相同的长度、估价、介绍收集的小数信息等形式,使知识得到巩固和拓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趣、真实。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简短 篇3

本单元刚开始的教学效果真的是特别差,学生交来的课后作业错误满篇,平时麻利的对号此刻却再也难以画上去。一节课时间过去了,作业没批两本,自己却感到头昏脑胀,哎,怎么会这样?

说实在的,对这一个单元从思想上我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心想,小数对学生已经不是初次接触了,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应该没有问题。哪知道,实际上原不是这么回事。本单元看似容易,实则难点一大堆。小数的意义、性质上是很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问之知道,但运用缺乏灵活性。变换练习题题型,学生马上无所适从。

比如,学生知道: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练习题:1.04读作(),表示()。第二个括号学生几乎都填的是1个一和4个0.01,而少有学生填104个0.01。虽说学生填的不算错,但也说明学生对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不像对整数部分几个一、几个十等的理解那么深刻。

又如,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判断题:2.0与2大小一样,意义相同。()学生判断正确。说明对小数的意义还是没有真正理解。2.0与2大小一样,但计数单位是不一样的。所以意义不同。

生活中的小数出现问题更多。尤其是单位之间的换算,要根据进率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学生不是进率记错了,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对,要不就是数位不够补0时,补在了中间。

接连几次作业,效果都很差,这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接下来的课我该如何进行?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呢?

通过和同事的交流,我们认为,首先要慢下来,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第二,针对问题,一点一点讲清讲透,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第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整理,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找到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一个个消灭掉。

后来的几次课,我依计而行。果然作业效果有了很大改观。批改起来也顺畅多了。单元检测在即,我想对本单元的问题再做一个小结,帮助大家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1、小数的意义:

明白不同的数位上计数单位不同。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整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小是一,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大是0.1。

区别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不是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如果在小数点的后面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会改变。如:2.4=2.40,不能写成2.4=2.04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简短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初步理解整数、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我们学校的多功能教室更换了新的讲台和桌椅,你们能帮老师量一量新讲台的长度吗?

学生用米尺测量讲台的长度。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常用小数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小数。

1、一位小数。

(1)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小数,我们可以借助米尺。

(3)1分米是一米的几分之几?如果用米做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4)口答:3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为什么?

(5)7分米是多少米?

(6)1/10可以写成0.1,3/10可以写成0.3,7/10可以写成0.7,像十分之几这样的分数我们都可以用零点几这样的小数来表示。

2、两位小数。

(1)如果把1米中的每一分米再平均分成10份,那么1米就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1厘米是一米的几分之几?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分别是多少米?

(3)3厘米呢?6厘米呢?

(4)13厘米是多少米?为什么?

(6)像1/100,3/100……,这些表示百分之几的分数我们可以用零点几几这样的小数来表示。

3、认识三位小数。

(1)如果我把1米中的每一厘米再平均分成10份,这一次又把一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呢?

(3)1毫米是一米的千分之一。所以1毫米是1/1000米,也就是0.001米。

(5)35毫米呢?135毫米又该如何表示呢?

(6)表示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我们可以用零点几几几这样的小数来表示。

(1)如果把一米平均分成10000份,这样的一份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

(2)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0000份,这样的一份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

(1)回顾前面的学习过程,什么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呢?

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2)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这就是小数的意义。

(3)0.1、0.3、0.7的小数点右面只有一个数字,像这样的小数就是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1)0.3里面有几个1/10?0.03里面有几个1/100?

(2)归纳: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在今天的学习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简短 篇5

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小数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我虽然教过两年,但总感觉没有讲透,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教学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在今年学校组织的研讨课中,听了黄永丽老师这部分的教学设计眼前一亮,她的设计精巧极了,非常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在教学时我也采用了黄老师做法:三张分别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的1米长的纸条随着对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理解后整齐对应的贴在黑板上,随着老师的引导学生很容易看出一个十分之一里面有10个百分之一,一个百分之一里面有10个千分之一,以此类推。通过老师精心准备的简单的学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小数部分各数位的大小及相邻数位间的进率是多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真是师傅明了徒弟聪。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效果不错,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在引导学生探究时,老师引导太多,没有充分放手给学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今后要加强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小数的读法、写法、小数的组成、小数的意义、小数数位顺序表等,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侧重点分明,但时间仍然很紧,致使各重点的探究不是非常到位,如果把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放在第二课时进行探究,我想小数的意义和小数数位顺序表这两个重点和难点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学效果会更好。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简短 篇6

对于本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两点:

1、充分利用直观演示,构建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对于小学生来说,形象直观优于抽象概括,他们的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理解概念的意义。所以,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正方形、百格图、正方体,通过平均分、涂一涂、数一数的方法,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由0.1组成;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由0.01组成;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由0.001组成。有效的构建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2、做到讲练结合,及时巩固。

课堂不是一味的满堂灌,而是要有动手操作活动或者冷静的思考,我认为除此之外,还要有必要的练习,尤其是数学课,必须做到讲练结合。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让老师和学生自己了解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接下来的学习和教学。

对于本节课缺憾的地方亦有两点:

1、缺乏与生活的联系,对学习小数的'意义渗透较少。

小数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数之一。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日常生活中几乎可以不接触分数,却不能离开小数。元、角、分的货币自不必说,老式的“几尺几寸、几斤几两”仍在使用。“0.5千克”、“身高1米63”等现代说法都离不开小数。在这方面本节课渗透的比较少。

2、教学设计不新颖。

对本节课的教学,潜意识里存在一种模式,虽然每个环节的学习力度不同,学生学习方式也不同,但是还是感觉没有新意,没有强烈的质疑问题,没有思维的拓展。

对于本节课还有一点困惑:

关于计数单位,曾学过“个”、“十”、“百”、“千”……本节课学习小数的计数单位,教材上这样说的: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记作0.1、0.01、0.001……

也曾和几个老师交流过小数计数单位的问题,一直没有确切的答案,希望看到的老师参与讨论。

在这里填是不可以的,按照书上所说填“十分之一”是最合理的。那么能不能说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1。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简短 篇7

许多教师认为,《小数的意义》这一内容用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方法比较恰当,因为小数的意义是约定术成的,新型的学习方式也只能是一种课堂的装饰。

这种思想,是我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得最多,也是我最难突破的瓶颈。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上,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例如,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设计时,分三个层次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设计:第一层次:小数该怎么读?这类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以及个别与集体的练读直接解决。第二层次:小数有什么用呢?为什么会有小数?这类一般问题,通过学生的相互讨论、客观分析,在互动中自我感悟、自我体会。第三层次:小数的意义是什么?一位小数、两位小数是怎么来的?这是本课中重点要解决的概念问题,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把学生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主动建构知识。这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其实有着本质联系,那就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主动学习。这既是平等意识、人格尊重在教学中的体现,也是实现对话教学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提出问题,阐述问题,发表见解,由此在交流中获得知识,锻炼互相交往的能力。

而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着、欣赏者,引导者,适时点拨、恰如其分的调控。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简短 篇8

小数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小数已有自己的认识。同时,在第一学段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小数。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 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

课始,以“我们已学过哪些数”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学生通过自己的回顾,将本课的教学内容“小数”置于整个数的系统之中,这为学生的生成提供了诱因。“或许小数与其它的数有内在的联系”。

接着设问“你对小数有哪些了解?”这一问题,包容性较大,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的认识,从而为课堂教学生成了有效的教学资源。“物品的价钱可以用小数表示”、“人的身高可以用小数表示”……,并且说出了许多小数,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对小数的读法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掌握,在说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小数的价值也有了不同的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小数的作用真大”不正是对小数的价值的体会吗?

二、 突出重点,促进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真理解

本课教学中我以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为突破口,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位小数的意义的学习过程,利用合作交流的方式丰富学生对一位小数意义的理解。具体做法是,首先出示“0.1元 0.3米 0.7米 0.4”这一组数据,让学生说说对于这一组数据自己的理解。前3个数据具有具体的意义,“0.1元就是1角,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0.1元,0.1元就是1/10元”……,这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于0.1元竟然有了这么多的认识。我及时进行板书0.1元=1/10元,有了这一学习的经验,学生对于0.3米的认识就显得是那样的到位。对于0.4的理解,由于缺乏具体的情境支持,一开始学生显得比较沉默,当一位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说出了0.4的意义之后,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课堂上学生不同的思维绽放,“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4份就是0.4”;“4分米就是4/10米,也就是0.4米”……学生一次次语言的表述,无一不说明了学生对0.4有了丰富的认识。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归纳一位小数的意义。当黑板上形成了下面的板书:0.1=1/10 0.4=4/10 0.7=7/10后,我让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思考“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由于有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支撑,学生轻易地完成了对一位小数意义的抽象过程。

三、 注意研究方法的迁移,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的研究方法,其实是一个类推的过程,学生充分经历了一位小数的意义学习过程后,我让学生猜测,两位小数应该表示什么?三位小数又表示什么?你能不能应用生活的例子加以说明?这样的教学,真正使学生卷入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通过本课的教学,“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学的.关注点又是什么?”这一切,我又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