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范文大全 > 导航

除法竖式计算的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5-08

除法竖式计算的教学反思(通用10篇)。

教师是人类社会最神圣职业之一,每个老师都应该在上课前把教案准备好。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完成预期教学目标,这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来全面解析和探讨“除法竖式计算的教学反思”,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除法竖式计算的教学反思【篇1】

这节课主要学习例3,即除法的竖式计算,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知道除法有两种:

1、没有余数的除法,

2、有余数的除法。

例3的第(1)题讲的是没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读题后首先判断这题是不是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如果是,又是什么样的平均分,由题目的第2条信息"每4个放一盘",明确这一题的确是解决平均分,说详细点就是知道总数和每份数,要求份数,应该用除法解决。确定了方法,学生就可以列式了,然后借由学生列出的横式引出: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介绍竖式的知识,首先,竖式的运算步骤,第二,确认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位置。第三,知道竖式中第2个12是怎么来的,具体表示的是怎样的数量。第四,0是怎样得来的?它有表示什么?结合题意,竖式中第2个12不是总数,而是在每盘放4个苹果的情况下得出3(商)盘可以放12个。0则是总共的12个苹果与分掉的12个苹果的差,表示12个苹果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有了第(1)题做铺垫,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求的竖式,再想一想竖式中每个数的意思。学生汇报后,比较(1)(2)两题的竖式,看看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其中第(2)题小萝卜的话给出了一种求商的方法,思考12里最多有2个5,所以商2。这题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算式中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具体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做练习时,学生刚学习除法的竖式,还不太熟练,尤其在做完第1题,紧接着做第2题时,有很多同学不知道4÷2的竖式怎么算,是因为过于死板的记忆知识,将没有余数的竖式当做有余数的竖式计算。通过第2题可以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中求商的第二个方法——看除数想乘法算式,找和被除数最接近的积,再和总数相减求余数。第4、5两题先明确题目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能列出算式和竖式,知道竖式中每一个数的是怎么得来的,根据情境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这堂课竖式对于学生比较复杂,一堂课过后发现很多同学仍不能明确竖式的写法和格式,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理解。

除法竖式计算的教学反思【篇2】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了表内除法“正好分完”的情况,再学习这部分“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也很容易混淆,学生在学习时存在一定困难。

在课的设计时,我首先创设了学生喜欢的分小棒的问题情境,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我对学情的把握还不够,以为学生能通过表内除法的学习很快找出商,可部分学生还是很难找到。而且在教除法列竖式环节,由自己板演,学生缺少探索和共同探讨,对于竖式的认识,过分注重名称的认识,忽略了重难点的突破,特别是商的写法,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在学生的练习中出错较多。同时对于学生的练习讲解过分重视过程,而忽略了学生的常见错误,应该把学生练习错误处板书于黑板,请全体学生一起纠正,避免学生在以后犯同样错误,以达到书写与答案的准确性。总而言之,我对本课重难的各个环节没有处理好,以至于在练习时出现种种错误。在今后应对于重难点多加研究,通过自主探索讲明重难点,进行相应练习突破教学难点。

除法竖式计算的教学反思【篇3】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7个草莓每两个一盘,能分几盘?理解什么是余数和有余数的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有余数的除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把草莓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草莓”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

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没有很好的分析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导致教学内容过多,二年级学生的注意时间很短,要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必须让孩子们在课堂内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因此,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地搞好教学工作,从了解学生、研读教材、教参、入手,多听听经验丰富老师的课,让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除法竖式计算的教学反思【篇4】

一、教学目标:

通过动手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1、笔算63。

指名笔算,反馈时请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名称。

2、分一分,说一说。

(1)把10根小棒,每2根一份。

(2)把10根小棒,每3根一份。

①请学生们动手分一分.回答以下问题。分成了几份,能不能分完?剩下的为什么不再分一份?

②根据分得的结果,分别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以及它们所表示的意思。

3、揭示课题。

在平均分一样东西时,结果无非是两种:一种正好分完,另一种分了之后不够再分成一份,有剩余的。但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有剩余的情况就叫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如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二)新授。

1、出示例题,请学生读题。

(1)学生用小棒代替桃,按要求分一分。 指名请学生将分的过程完整地口述一遍。

请学生列式,(板书:73) 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算式中的7和3表示什么?

(2)写出竖式,提问:分成了几份?也就说明?里面最多 有几个3 ?商写几?(板书)

提问:每3个一份,分成了2份,共分掉了几个?竖式中怎样算?3和2的积6应写在什么位置上?这个6表示什么意思? 7个桃,分掉了6个,还剩几个?那么在竖式中是怎样得到余下的l的?(完成竖式的板书。) 提问;在竖式中,1叫什么? (完成横式的板书 ) (3)请学生完整地说说竖式计算的过程。

2、(1)提问:算式中21表示什么意思?想一想:如果不摆学具,又怎样得到商2?(组织学生讨论,指名发表各自的想法。)

(2)小结:因为7里最多有2个3,所以这里商2比较合适。 提问:为什么要用最多?(因为余数表示的是剩下的不够再分一份的。)

3、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请学生弄清题意。

(2)要求:能不能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找到合适的商呢?学生计算。 反馈时,说说自己的算法。 指出:在计算185时,可以想18里面最多有几个5,最多有几个?商就是几。

(3)出示:( 185的竖式 )提问:这位小朋友算的对不对,为什么? (余下的8里面还有1个5) 指出;商2,要减去2和5的`积10,余下的8里还有1个5,所以18不只有2个5,商2就小了。

出示: 提问:这样算对不对?为什么不对? 指出:商4,就要减去4个5的积20,不够减18里没有4个5,所以商4就大了。

小结:商2小了,商4又大了,那么我们怎样能找出合适的商呢?

(1)试一试中的185的余数3比除数怎样呢?

(2)通过观察,比一比这两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结语) 学生齐读。

1、第(1)题。

(1)读题,学生按要求动手分9根小棒。 提问:分成了几份,还剩几根?9里面最多有几个2,还余几?

(2)学生们根据摆的过程,填写竖式。

(3)提问;商4是怎样算出来的?表示什么?余数1呢?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试商的过程。

(1)学生分组完成,指名板演。

(2)反馈时分别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比一比;每一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着说说是怎样得到商品的。

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弄清题意后,再填写。注意单位名称的不同。

五、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本领?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怎样又快又准确地找到商呢?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除法竖式计算的教学反思【篇5】

如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所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这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计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则,教学中我并没有硬性地将这个法则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它,并从正反两方面去探讨如此规定的理由。最后,我还组织了及时的,必要的练习,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这种计算方法。

我先出示了例题,并让学生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在摆的过程中我通过问答的形式将13、4、12、3、1各表示什么使学生清楚的理解,并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列竖式计算这个除法算式。

在列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将竖式列成了加法的形式,有的学生列的很准确,让他们将式子呈现在黑板上,通过对比的形式比较出优缺点,知道竖式要清楚地表示出每一步,不这么表示缺步骤。并将每个数表示什么弄清楚。

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此段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平。

除法竖式计算的教学反思【篇6】

《有余数的除法》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的知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本着教材是知识的载体这一原则,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我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所以导入的时候,我拿出了7根棒棒糖,让同学们帮助我将这些糖分给同学们,每个同学分三根。看看能分几根。这样学生就运用了上节课学到的知识,轻松解决了问题。这样的导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很自然的引出新课。我们将要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导入新课后,我将所有的学习内容放手给了孩子,如果源于生活的导入是本课的亮点化,那下面的学习新课的过程更是本课的另一个亮点。我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了“动手摆一摆”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体验新知。因为每个小组的同学用的小棒的根数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摆出的结果,列出的算式也是不一样的,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接下去的组研和升研,教学反思《《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当自学结束后,就是我对教材深挖重组。我认为“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包括两个层面的教学。第一层次,利用平均分概念,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并根据这一过程整理表格,发现算式的共同点。这里的商和余数都是通过分得到的,而不是计算出来的,第二层次,与第一层次不同,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在通过论证得出余数小于除数的概念。所以我让同学们以小组单位进行整理,小组长将结果统计在指定的表格中,然后通过整理的过程,发现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提出疑问。进而顺利进入下一个学习流程,深入探究有余数的除法。

我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筛选,然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两个问题。并充分发挥同学们的自主能力,我让同学们自由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经过学生的讨论、举例、论证,老师的巡视、点拔。学生共同得出一个结论余数比除数小。让学生明白是因为不够分,所以这些小棒不能正好分完,这个剩下的“1”就叫余数。如此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使学生再次明白只有分到不能再分时所剩下的那个数,才是余数。

学习到尾声的时候,随着学习目标的完成,学生成就感也油然而生。因为整节课从导入到例题的整理,发现新知余数比除数小。都是在同学们实践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论证得出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完成了对学习方法的引导。并设计了一些课堂检测。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情况。

整体学习过程比较顺畅。是按我课前预设而来。亮点也很多,但仍然存在不足。

一:教师教学机智不够,在导入时,我让学生分将七根棒棒糖,每三个分给一同学,看看能分几人,学生列的算式是7 ÷ 3=2﹍﹍1,而我做在课件的算式却是7 ÷ 2=3﹍﹍1,当时我说了一句老师打错了。过后,我进行了反思,如果此时我能让学生根据这个算式。在来动手分一分,不更能体现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吗?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对于学生何其重要,它不仅能机智灵活地处理各种偶发事件,开发学生的潜能,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二:留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太过仓促。初入探究和深入探究这两个学习环节的小组自主交流中,思维敏捷,表里能力好的优生能充分的进行交流,但那些学困生就没有更好的发挥出来。如果这块的时间在稍微长一点,学困生就能在小组长的帮助下。老师的引导下阐述出自己的想法,充分的发挥“四研”互助式教学的作用了。

除法竖式计算的教学反思【篇7】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计算》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内容。在学习本课时孩子们已经对有余数除法的有了的初步认识。本节课重难点引导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懂得除数要比余数小的道理。

本学期在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学生初步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但是如何用竖式计算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主要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一摆、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说一说除法竖式各部分表示的含义等活动完成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还增加了必要的习题。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并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通过第本次磨课,我们二年级数学老师给我提供了宝贵的意见。课下我不断反思教学,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创设情境,复习引新。出示试题检测一下生知识掌握情况会更有效。

2、新授环节,孩子们看图时,例题一教师可以引导生先说一说图中的信息,再列出除法算式。最后教师师范除法竖式的计算步骤。例题2可以让孩子自己说,通过观看图片理解图意后,引导学生大胆去表达,然后列出算式,鼓励生再说出计算方法并上台演板。最后通过对比观察两个式子的不同,引导生自己说出不同。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思考。

3、巩固练习环节。掌握表内除法的竖式写法和有余数护法的竖式写法后及时进行巩固练习。设计的练习题的要有层次。第一小题,鼓励生上台摆一摆,再进行计算。第二小题竖式计算,应该找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和叙述能力。第三小题,解决实际问题要让生自己先说出题意,再列式子,要培养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4、最后小结环节,找学生说一说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竖式计算的各部分名称掌握的还不熟练,在教学过程中缺少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和比较除法除法竖式的过程。

5、板书设计上。注意书写规范,字体大小间隔距离适中,必要时用带颜色的粉笔加以突出。在本节课上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运用好评价这一手段,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多样化的评价。

通过本次磨课,我会不断反思我教学中存在问题,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精彩、更有效。

除法竖式计算的教学反思【篇8】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把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作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创设小精灵聪聪获奖分10支铅笔为契机,既让学生懂得了成功应与伙伴同享又通过具体操作如何分10支铅笔(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感知:每人分3根,可以分3人,还多1根。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作为拓展题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在掌握口算有余数的除法后,通过让学生计算,逐步发现不断的改变被除数,这里数字取了比较小的数,如10÷3、11÷3、12÷3等,被除数变大,余数也跟着变大,不过不管被除数怎么变,余数始终比除数小。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对教材作了一些的处理。教学时联系前后的知识,如从复习旧知引入,而最后的拓展就是为后节课的教学铺垫,从动手操作再到口算,让学生不仅存知道余款数必须比除数小,也明白余数为什么不能大于或等于除数。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对比反复撰写的教学设计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

1、导入从复习旧知入手。学生很快能做出来,但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的口算,课前应该多做这方面的练习。

2、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多让学生说,从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可能与周一第一节课有关,学生还没有从假期中回到课堂,所以整课堂显得沉闷了一些,有的同学对了老师抛出的问题知道答案就是不敢说,不想举手,但老师点名叫到还能答上来,这使我在教学中把我推到了被动的角色,本应是导演,可是没有导好整出剧,使们临时改变角色,不得不成为了临时演员。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面对三年二班同学棘手改进的,这令我产生了深深的思考。我想我会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教学之路。

除法竖式计算的教学反思【篇9】

这是这个学期开学后的第一课,又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摆小棒的活动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二是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在平均分物体时有时会有余数,并理解余数的含义,渗透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根据两个班级的学习情况,本部分知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是比较困难的。原因在于学生不明白“被除数”和“商与除数的乘积”有什么区别。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本次教学我采取了以下设计:

一、分一分。

学生每人有10根小棒,每3根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学生很快分完)借助“分小棒”的活动,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比较容易地理解了“余数”的意义。学生经过动手和动口已经对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对除法竖式的写法也已接触,只是不熟练。让学生摆小棒,为下面除法的竖式的写法与理解作好好的铺垫,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有好处。

二、写一写。

除法还可以用竖式表示,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怎么表示。我采用的是示范讲解的方法进行教学的。因为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不一定每节课都由学生自主探究。尤其是数学,有些知识是规定性的,不适合学生探究。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是已经规定的、现成的知识,所以对于除法竖式的写法我没有让学生探究,而是直接告诉学生应怎样写。但是这也并非是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学生通过摆一摆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教师的直接讲授过程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上的。然后又让学生进行了回顾与提炼,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同时通过学生对10根小棒能分几组的讨论,也渗透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观念,为下节课探讨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作了铺垫。

除法竖式计算的教学反思【篇10】

这个月,教学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这个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什么是除法,会计算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很重要的知识点。“有余数除法”这一章节,学生要理解有余数产生的过程,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在计算时要进行试商、求余数、验算。这一内容对于视力障碍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计算步骤增多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本章内容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对于数学老师的`我也是一个挑战。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都知道,计算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我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计算能力下,掌握这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呢,如何让枯燥的知识点更生动,更有活力,而且我的学生很特殊,教材显现的竖式计算对于他们,书写起来太难,该如何取舍教学的重难点,根据学生的特点我又要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呢,这都是困恼的问题。而带着问题,带着自身的理解,我踏上讲台,在教学中做到;

一、分层教学

在普通学校,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重点、难点都放到,竖式计算上,但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在教学中根据我班学生计算能力、视力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采取多钟多样计算方法,竖式计算、口算为主,算盘、计算器为辅。能力进行分层,A层学生有3人,其中2名低视力,使用明文,教授竖式计算,1名学生全盲学生使用盲文教授口算;B层学生3人,计算能力一般,100以内的减法需要借助算盘完成,对于这一部分的学生,教授珠算。C层学生2人,计算能力差,教授计算器计算,让他们参与课堂、感受课堂。通过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能有所得,有所获。

二、少讲多练

教学中,有些孩子,怎么讲都不会的情况下,那就需要做题,让他们在做题中慢慢体会,计算方法的运用,对于会的学生更要如此,通过大量的做题巩固知识点,同时提高计算的能力。为了避免学生在计算教学的枯燥性,在练习环节,采用趣味竞赛方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和珠算的速度和准确率,把枯燥的计算练习,转变成了学生爱学的内容。

三、课后辅导

每节课总会有学生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所以及时抓住机会辅导,这是我每节课下课后必做的事,课后再加一把劲,学生理解就容易多了,当然,对于学生而言,有点累,但是起码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不好好听课,课后还得学。

教学中不足的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多,需要的时间就相对的多,在计算的过程中会出现混淆的时候,教学时,还是学生被动的听,讨论,主动发言少,需要改善,发挥最大能力,让学生说起来,动起来。

这个月给自己教学的建议是:充分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学习特点、兴趣爱好,设计符合他(她)们“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收获到知识,多想想,把课堂的知识点融入故事或者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是那么好玩,有乐趣的。

精选阅读

小数除法教学反思(集锦4篇)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集锦4篇)”,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小数除法教学反思(篇1)

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不同就主要在小数点上了。同一个题可以有多种方法解决,22.4÷7,22.4千米,是一周跑的总路程,问平均每天跑多少千米。孩子们想到了三个方法,第一个就让我惊讶,他把22.4先乘10,除以7之后,得数再除以10,从而得到正确答案。他很好的应用了除法的计算规律,这是在四年级时学过的。第二个学生把22.4千米转化为22400米,除以7之后得3200米,再转化为3.2千米。这个学生利用了转化的思想,转化是数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思考方法,也常常被使用。第三个学生很干脆:“用竖式计算就可以。”呵呵,这可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于是,她一边说,我一边在黑板上写,当商了3之后,她说要先点上小数点,我问为什么。其他学生也看着她,是一样的问题。她说:“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显然,这名学生是预习过的,对教材中的这句话非常熟悉。我怕有学生对“商”和“被除数”不明白,特意在这儿多问了几句,说明哪一个是“被除数”,哪一个是“商”。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做了几个练习,有六名学生板演,都做得不错。

例2是一种新的情况,列出算式为5.6÷7,有好几个学生张口就说出了答案。但列竖式的时候,遇到了问题:根据上面的例题知道,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可是商的小数点前面没有数啊?这也难不倒孩子们,立刻就说出:“添0”。我纠正:“是商0,当整数部分不够除的时候,商0,点小数点。”

在整数除法中,当有余数的时候,就不再计算了;现在学了小数,就可以添0继续算下去。例3就是这样一种情况,算式为1.8÷12,竖式中商了0.1之后,余数是6,教材中问:“接下来怎么除?自己试试。”有学生是预习过的,知道可以添0后继续计算。可也有学生有疑问:“为什么要添0呢?”我让孩子们讨论这个问题,是啊,为什么可以添0继续算?也许是熟视无睹了吧,我都没想过这个问题!讨论一段时间后,几个学生发言,但都不合适。于是,我引导他们往数的意义上去考虑,商1的时候,是把1.8看作18个十分之一;余数为6,添0(0也可以看作是落下来的)后,即为60个百分之一,这样就可以继续计算了。

小数除以整数

本课新增知识点多,难度较大,特别是例3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其计算依据。课堂中学生问到“为什么以往除法有余数时都是写商几余几,可今天却要在小数点后面添0继续除呢?”这反映出新知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了认知冲突,在此应帮助学生了解到知识的学习是分阶段的',逐步深入的。以往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经过若干年后就可以通过新的方法、手段、途径来解决,从而引导其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

学生归纳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高年段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教材中并没有规范的计算法则,但作为教师有必要让学生经历将计算方法归纳概括并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小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然后再由教师总结出规范简洁的法则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作业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错误:

1、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计算题,学生容易遗忘商的小数点。

2、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掌握情况不太好,需要及时弥补。对于极个别计算确有困难的同学建议用低段带方格的作业本打草稿,这样便于他们检查是否除到哪一位就将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内容,是小学生们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在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我们四年级孩子来说,本课内容较为抽象与枯燥,教学有一定难度。我认真思考了课程标准中关于字母表示数部分的目标要求,注意到在原有知识技能的掌握应用要求上,怎样“注重、强调让学生充分体验和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十分重要。所以我设计了试图让学生充分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的教学环节。

小数除法教学反思(篇2)

小数除法可以根据小数点处理的方法不同,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另一种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一定要让学生弄清算理,切实掌握。因此教学时利用很长时间进行探究,做到了水到渠成。

1、在教学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比较熟悉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由于提出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学生能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分析,从而增加解决问题的成功率,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中,由于不同的学生常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为了最有效、最合理地解决问题,必须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算法。这里,为学生提供了数学交流的机会。

2、遇到课堂中学生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出现错误时,比如当学生在处理商的小数点时受到小数加减法的影响。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是批评、简单否定还是鼓励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然后让学生发现错误,验证错误,学生对自己的方法等于进行了一次自我否定。这样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步骤与整数除法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解决小数点的位置问题。为了说明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计算中在除过被除数的整数部分后还有余数,要着重说明把它化成用较小的计数单位表示的数,并与被除数中原有的同单位的数合并在一起,再继续除。

例如,除到个位余2,把2化成20个十分之一,并与被除数中原来十分位上的8合在一起,是28个十分之一。除的时候,仍然是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由于要除的数是用小数计数单位十分之一、百分之一……表示的数,以后的商也应该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因此,要在商的个位数字的右面点上小数点来表示。从而说明了商里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4、以往过去的计算教学多采用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方法进行教学。但这种教学方法十分的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好。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打破常规,在教学中大胆采用尝试教学法,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教学方法之前为了给学生探索创造条件,探讨后,学生进行汇报。对于正确的方法给予肯定,而错误的方法给予鼓励。并且为找寻正确的思路,引导学生分别用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转化为整数除法的两种思路进行解题。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问题的转化能力,这也是本节课设计中的一个难点。让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数学的综合能力。效果还是很理想的

小数除法教学反思(篇3)

小数除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3、使学生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4、使学生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本来我班学生对于整数除法计算掌握得就不够好,特别是那十几个学困生,试商时间久,计算准确率低,如今学到小数除法那更是难了,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更是难中之难。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教学小数除以整数时,特别注重让学生理解算理,加强计算训练,让学生在练习中切实体会到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步骤与整数的除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小数除以整数要确定商的小数点,即要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点上商的小数点,同时当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不能除尽,要添0再除。通过几天的练习,学生的计算准确率已是比较高些了,于是便进入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教学。教学时我同样注意让学生理解算理,经历探究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使学生经过探究,知道根据什么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在练习中,让我感到学生的困难,计算时很多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经过将近两周的教学与练习,还有许多学生没能正确进行计算,那几个后进生根本没能掌握计算步骤,让我愁肠百结,不知如何才好。后来经过不断地练习与辅导,特别是学生间的互助学习,让不少学生的计算准确率大大提高,但至今还是有几个学困生没能正确计算。

本单元的测试成绩不理想,从卷面上看,学生主要失分还是在计算。很多学生因计算准确率低,计算题和解决问题都丢不少分。还有部分学生对于最简单的解决问题没能进行正确分析,然后进行列式计算。

今后还要继续加强小数除法的计算练习,逐渐提高计算准确率,同时辅导学生对实际生活问题的分析,帮助学生建构种类简单应用题的数学模型,让学生掌握了基本解决问题的策略。

篇二:小数除法教学反思(黎举焕)

《小数除法》教学反思

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也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作业反馈中,我发现学生计算错误较多。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顺利的移动小数点。通过移动小数点把除数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后进生总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或者移动得次数与除数不一致。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的,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记了。

二、在完成竖式的过程中,数位对不齐。这也是部分学生错误的原因之一。

三、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

四、验算时用用商乘以移动小数点后的除数。

五、 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忘记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还有部分学生用余数再除一次。

现在反思其中的问题,觉得教学中在商的小数点的处理上没有具体的细化分析和引导,学生的理解也没有真正到位。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出现了纷繁的错误也就再所难免了。因此,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教学,不能以为一些问题能很简单的生成。

教学从学生的新知生长点上去展开重点引导,在学生的迷茫处给与及时地指点,这样或许效果会好许多。

小数除法教学反思(篇4)

在讲“小数乘法”时感觉,乘法多了一个小数点会有许多麻烦,批改作业时,感觉学生的思维已成定性,经常会有些孩子忘记点上小数点或点的位数不对。面多学生出现的遗漏想过很多方法,好不容易有些安慰,没想和同事的一次聊天,又让自己心里沉甸甸……同事说:小数除法更难。从此心里就压上了这块石头,不敢放松,担心稍有疏忽就带来更多的麻烦。“小数除法”这一单元无论对于学生还是于我来说都感到陌生,因此对这一单元的教学我一点不敢懈怠。先读了一遍这节教材,再对着教材把教参认认真真读了一遍,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了自己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的地方,以便在教学中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小数除法的知识要点。随后,还好好分析这单元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认真比较了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相似性,以及我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真到上课了,我也不敢有一点大意,课堂上注重唤醒学生对整数除法计算方法的积极回忆,加强整数除法和小数除法的比较;注重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创设一些现实情境,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我将学生的练习拿来分析,发现学生中错得较多的题主要就是被除数添“0”再除的情况,原来都是“0”惹的祸。仔细思考这些由0引起的烦,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学生整数除法的基础打得不牢,练习的比较少,可能是前面的教学有疏忽的地方。

二、是课堂上有对算理的理解,但是强调不够,应该抽更多的学生来交流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而且对算理的理解只在第一节课做得较好,在后面的若干节课中都把它弱化了,造成学生不求甚解的情况。

三、是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做题老是丢三落四的,不是忘了打小数点,就是忘了商0,或者是忘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

四是训练的量少了,教材在编排时相应的练习较少,课后补充的题也较少,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强。

认识到这些后,我对这部分的教学想了一点点计策:

首先就是把这几种有“0”的类型的题进行了比较,归纳总结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区分出每种类型中的0的意义的不同,在学生的脑袋里建立起0的不同意义的印象。

二是强化对算理的理解,每次做完题都让学生来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理由,表示的是几个几除以几,或是几个十分之几除以几…。

三是让学生尽量能验算,以便更好的检查自己计算中的错误。

四是加大计算的练习量,在课堂上补充了一些计算题给学生比赛算,既达到了训练计算能力的效果,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五是发挥同伴的互助作用,尤其是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一是可以相互竞争,同时也可以相互学习解疑,这样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促进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

也让我明白,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从而忽视一些细节问题,应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灵活应对,采取相应措施去补救。我想,这才真正诠释好了新课程倡导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角色内涵。

时间计算教学反思7篇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作为教师编写教案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写教案要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巧妙构思,精心安排,写好一份教案要从何开始学习呢?大家好经典范文网小编今天要为大家介绍一下“时间计算教学反思”的相关信息,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时间计算教学反思【篇1】

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的时间的计算,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难,对于时间的计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容易接受,我在这节课上是这样设计的:

我主要是用了教材上的例1和例2,在情境的设计上有所改动,例1通过去物资交流大会上游玩了两小时,让学生感受“经历时间”和时间段,同时引出1小时等于60分的进率关系,这是计算的基础。教学例2时,学生出现了数学格子和列式计算的方法。这是课前有所预设的。从整堂课讲,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节奏把握适当。

但教学完例2,是否应该进一步拓展,展开跨小时段的计算呢,考虑到习题中有个别这样的题,我只是在课堂上稍加渗透,即由看少儿节目从5:20到6:00,学生得出可把6时看作5:60分进行减法运算的方法后进一步追问,那5:00至6:05分呢?即得出可先算出6时以前的40分钟,再得出6时后的5分钟,最后把两个部分加起来40+5等于45分钟,那从学生的反映即掌握情况看,应该可以进一步层层深入,可水到渠成的将这个知识点学懂,即可继续出题:5:20到6:15呢,5:20到6:20呢,5:20到6:30呢。但我还是按照原有的教学程序继续教学,从而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提高的机会,所以我觉得,课堂上应该即时地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出更有效的教学安排,当然,这需要在课堂对本节课有充分的预设,以及对学生知识基础的了解。

第二大部分练习部分,设计时,我尽量地想做到习题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从具体情况看,学生的参与面还是不够,也就是应该让大部分的同学都有练习的机会,所以,练习的形式出可以更多样,如出现一些一放题,即与3:10分相差40分钟,会是什么时刻呢?那学生即可往前算得2:30分,也可往后算得3:50分,这样,学生就可活学活用了,而且还可有效地训思维,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同时,还可进行一些小活动,如一个同学说前一个时刻,后一个同学说出与前一同学时刻相隔20分的时刻,这样,同学们就可能会有更高的参与积极性,在玩中学。同时,教师应该即时抓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回答和思想上的闪光点,进行一步拓展,或给于肯定和评价,会使课堂更具生命活力。

时间计算教学反思【篇2】

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的内容,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探索时间计算的方法的过程,让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节课有两个知识点,

第一让学生学会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第二根据数学信息能够求经历的时间。

本节课,第一个知识点学生掌握的不错,我先从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全班同学都会算了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第二个知识点,我完全放开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小明从家7::30出发,到校时间是7:45,小明从家到校用了多长时间?有的`孩子通过s数格的方法算出一共花了15分钟,有的列7时45分-7时:30分=15分、还有的同学直接列成45-30=15(分)。孩子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中有个孩子举手说:“老师还可以这样想,我先把7:45看成750,7:30看成730,再745-530=15”,这时我尊重学生的有个性的回答,赞成可以这样想。但是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的时候问题来了,当学生完成“做一做”的时候部分学生还是按刚才的思路求经过的时间,8:40——9:00经过多长时间?孩子用同样的方法求出60分。这时我才意识到我备这节课的时候我还是没有深刻去思考各种预设,预设的不够好,那课上生成问题你处理的不太好。在以后的备课或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多预设,读懂教材,多思考,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这样我才能上好一节课。

时间计算教学反思【篇3】

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难、但时间的计算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点的难度。在教学经过时间的计算时,课本出现了数格子和列式计算的方法。从整堂课讲,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能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节奏把握适当。现将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好的方面

1、利用猜谜游戏引入课堂,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休息兴趣。

2、本节课重在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学新课时、我能把题目抛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小组交流活动探究、结果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同时也能体现出数学算法的多样化。

3、教学中、比较关注对学生的评价、从评价中得到启发。

二、不足之处

1、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探究例2的解题计算方法,学生的参与度不够,不会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好想法,小组长写出了算式就直接给组员看,合作学习还是流于形式,没能达到合作的效果。

2、课后巩固不到位。如:在完成“小红去商店”的解决问题中,学生都会列式计算“9时-8时40分=20分”在学生口算的过程,如果能把它转化为“9时-8时40分=8时60分-8时40分=20分”把这一个过程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会更深刻。

总之,本节课我觉得上的比较成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你结合教材将练习内容进行了拓宽,教学效果也较好,师生配合和谐,是一节另我满意的数学课。

时间计算教学反思【篇4】

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为了让学生容易接受,我是这样设计的。

是时间单位的换算。我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先让学生复习1时=60分,1分=6秒。通过复习1时=60,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有没有其他这样的算式。先让学生探究,再进行反馈交流,然后进行说想法。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找到学生最初的想法。在这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很好的掌握知识。

例2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集中精神学习和掌握例2的知识点,是这堂课的关键。我用学生自己熟悉的情境上课的时间引入,接着问一节课40分钟,什么时候下课呢?学生因为是熟悉很快说出来,然后给出两个时刻,让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计算经过时间要形成了一定的格式,练习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和电视节目播放的时间,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指出喜欢的电视节目以及说出该节目开始播放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按照由易到难的过程分别提出4个关于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有目地的先解决整时段时间计算,可有利用减法计算,也可以推算,对学生的方法给予肯定。形成固定的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这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在反馈时,我没有抓住一些典型的错例在反馈。一般,这样的学生是有一定的想法的,如果没有反馈出来,没有进行引导、纠正,那么对他的这堂课的学习是有阻碍的。所以,在反馈时,还要做到反馈到位,善于抓住学生的错例。

时间计算教学反思【篇5】

1、本节课我在设计时分成了两种情况:计算当天的经过时间、计算隔一天的经过时间。在教学时两种情况我都要求学生先画线段图然后再计算,这样做的确培养了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然而我却忽视了老师应让学生感知在做数学题时需要择优选择,选择最简便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计算当天的经过时间时我们发现画线段图和直接用结束的时间减开始的时间这两种算法当然是后者更容易些。我想我课前对本节课的把控还是不够好,然而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正是要在这些小小的细节中体现,今后我在上课前还需对课上的每一环节都认真研究。

2、讲解线段图时,我并没有讲解清楚、讲解透彻如何观察线段图算出经过时间,我看似教给学生了如何画、观察线段图,然而计算时还是走的老路——结束时间减开始时间。这是由于我在课前自己就没有掌握如何观察线段图计算时间的精髓,今后我还需注意上课前一定要多研读教参、教材,把握不住的多向老教师请教。

3、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太少。我讲课的短处一直都是总喜欢自己讲解,总认为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虽然一直都在注意,尽量去改正可是一站在讲台上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今后为我应多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相信学生能够完成,课上也要多多展示学生的想法,抓住学生的生成并能利用好学生的生成。

4、在平时教学中应时刻清楚本节课将要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这样在课上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

时间计算教学反思【篇6】

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有关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计算的教学内容,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算太难,虽然学生还没有学到整十数乘一位数,学生还是可以正确计算出来的。但是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因此,相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就有一定的困难。

1、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反复强调了“现在时间”和“经过时间”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现在时间,而2小时指的就是2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是经过的时间。我还把课本上的几时=( )分,改成了几小时=( )分。因此在教学中为了纠正学生的不规范说法,可是费了不少的时间。

2、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如: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应该怎样列式呢?但是我以为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和11:20+25分=11:45,这两种写法都可以,后来上网查了一些资料,得到了比较合理的答案: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因为如果写成11:20+25分=11:45的话就是时刻加时间等于时刻,这就不对了,而写成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话,就是时间加时间等于时间,但是11时45分又可以看成是11:45,因此这样的书写比较合理。

3、“计算经过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学生对于几时~几时的经过时间掌握没有问题,但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4:20~5:00、 4:45~6:10等)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思维好的同学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木然。虽然在教学中也让学生用学具表去拨钟表,进行计算,但是效果不算太好。如何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懂呢?看来还得花时间让一些比较差的学生去理解了,我相信到了期末这部分知识已不是绊脚石,每个学生都能够很好的掌握它。

时间计算教学反思【篇7】

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了时分秒的认识及简单的时间的计算,时分秒的认识倒还不难,对于课本上时间的计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计算经过多少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因为生活经验有限,而且三年级学生考虑问题还不够全面,比如练习册中有这样的题:

1、如果你晚上8时30分开始睡觉,到第二天早晨6时30分起床,你一共休息了多少小时?爸爸和妈妈工作很辛苦,他们一般到晚上11时睡觉,第二天早晨6时10分起床。他们能保证8小时的睡眠吗?

2、小艳周末的作息时间是12:40午休,到下午2时25分弹琴,午休多长时间后开始弹琴?如:7:30——9:05。学生对于几时减几时的经过时间掌握没有问题,但对于几时几分减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4:20~5:00、 4:45~6:10等)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思维好的同学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茫然。

另一个比较困惑的地方是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应该怎样列式呢?学生出现几种答案:有的写成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有的写成11:20+25分=11:45到底怎样的书写比较合理?

精选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模板精选


感谢查阅经典范文网编辑为你推荐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模板,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教师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身为老师,应该学会根据教学内容合理撰写教案。老师通过教学方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去掌握教学过程当中的重点和难点。

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模板(篇1)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一、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

二、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简便运算的思路会有很多,但是,只要把握“简便”这个解题关键,正确、合理地使用定律、法则,就应该是正确的。简便计算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部分,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

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模板(篇2)

学习加减法的简便计算之前,学生已接触过这类应用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种解答方法,但对这算法没能归纳、概括,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应重在让学生发现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并通过具体的计算、比较,得出结论:有时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比较简便,有时依次减就比较简便。从而灵活的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1、对例题的选取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具体情景中学习数学。对课本上的例题,在备课时我犹豫了许久:是采用现成的例题,还是另选生活中的素材重组新题进行教学,后来经过思考,我发现学生对学校图书室购书并不陌生,并对这种应用题有一定的解答能力,于是在备课时,我决定采用书上的例题。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用两种方法解答这一题目,又指名说解答此题时每一步的算理,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这样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很好地体验生活数学,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愿意去主动探索知识。

2、对优化方法的教学

算法多样化,算法优化既是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新课程的标准理念之一,特别是算法优化,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本节课在学生通过分组计算、分组讨论已能明显感受到: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改为从一个数里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可以使计算简便,并能利用这种方法正确、快速的计算出例2.为开发学生的心理定势,更为了让学生选择最佳的计算方法,我出了这样一道题376—138—176,通过计算、比较,使学生感悟到不是所有题都选取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简便,而应选择先减176,再减138的方法更为简便,从而使学生明白:计算题也要认真审题,选取最佳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应用中比较,在比较中感悟,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3、对合作学习的思考

本堂课的教学,虽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已基本达到目的;从教学手段上来说,采用了学生有兴趣的编题、竞赛、讨论、数学医院的方式,整节课学生也活跃,但平时内向、不敢发言的学生仍未能举手答问,在合作交流时,就只做了一个听众,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大家的讨论,我也一直在苦苦思索:怎样才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

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模板(篇3)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共包括了五个定律和两个性质: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或者a×(b+c)=a×b+a×c

连减法的性质:a-b-c=a-(b+c) 连除法的性质:a÷b÷c=a÷(b×c)

大多数学生对于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的比较好,对于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常混淆,针对这一现象,我采取对比的方法进行练习:

1. 101 × 87=(100+1)× 87=8700+87=8787(乘法分配律拆项法)

34 × 43+34 × 56+34=34 ×(43+56+1)=34 ×100=3400(乘法分配律 添项法)

2. 在教学中,我多次次听到学生把分配律说成结合律,在计算过程中,也多次出现这样的混淆。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学生注意观察,乘法分配律有两种以上运算符号,而乘法结合律只有一种运算符号。让学生在比较中区分,在区分中比较。

3. 简算与学生的数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对于学生提高运算能力,大有益处。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而是需要大力练习。二、设计对比练习,促进有效教学

4. 学习连加、连减的简便计算后,往往会对加减混合产生方法的影响与方法上的障碍;同样,学习连乘、连除的简便计算后,也会乘除混合的计算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从混淆走到清晰,让学生从障碍中走出来。如,463+82+18,463-82-18,9600×25×4 9600÷25÷4 9600÷25×4

5.针对逆向运用,有以下规律

加法结合律:346+(54+189)=346+54+189

乘法结合律:8×(125×982)=8×125×982

乘法分配律:89×75+89×25=89×(75+25)

减法的性质:894-(94+75)=894-94-75

连除的简便:350÷(7×2)=350÷7÷2

逆向运用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尤其对a-(b+c)=a-b-c 和a÷(b×c)=a÷b÷c的运用在有帮助。因此逆向运用的训练,很有必要。

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模板(篇4)

这节课的内容是两数相乘的两种简便计算,一种是通过将其中一个数转变为两个数相乘的形式使得运算简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另一种是通过将其中一个数转变为两个数相除的形式是的计算简便,这是学生理解起来的一个难点。而将哪个数变,变为哪种形式,又变为哪两个数合适是本节课的重点加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与事先料想的完全一样,学生对于两数相乘替换一数理解起来没有问题,对于两数相除的形式就不太理解。连在班级中很突出的学生也不能回答到点子上,需要老师加以引导,但是对于其作用都能理解,这一点还是很不错的。

另外,对于两数相乘的简便计算有多种,由于先前学习的乘法分配律,学生大多更习惯于将其中一数转化为两数相加的形式,其次是两数相乘的形式。在巩固练习环节中学生基本上没有用两数相除的形式。

在巩固练习时,对学生的要求是比一比谁的算法数量更多更简单,学生对于这种带着比赛性质的活动明显更加热衷,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许多平时不太爱表现自己的学生也能够踊跃地举手发言,这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尽量多的采用这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模板(篇5)

连除简便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也可以用这个数先除以第二个数再除以第一个数让运算变得简便”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我有意识地强化了“根据算式特点灵活运用除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设计时作了这样的处理:

1、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因为有减法性质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应用类比迁移能够比较自然地想到除法的运算性质,所以我依托“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以“猜想---验证---应用”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采用这种教学思路的意义在于渗透一种“学习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该是有帮助的。有句话说得好,“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也是我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想努力追求的。

2、教学环节设计紧凑,环环相扣,从复习铺垫到新知的探究和巩固练习我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复习铺垫部分我设计了几道可以进行简便计算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练习题,以这几道题为依托为进入下个环节的猜测进行了准备,比如说:148+75+5=343-75-25=25×(4×6)=425-(125+27)=237-38-137=它们都和本节课的知识有紧密的联系,目的是让它们根据这几道题的方法很容易的联想到除法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事实证明,这几道题是有效的,当我出示4500÷25÷4=时,并提出问题是不是也有简便方法时,很多孩子马上进行了猜测,很自然的引出了新知的探究,让孩子们的猜测更有目的性、方向性和可行性,我认为这个地方的设计思路很好,但由于这些数值偏大,学生算起来不太好算,而这节课重点是为了探究规律,如果把数设计的小一点会更好算,重点会更突出,更节省时间。新知的探究环节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举出这样的实例,这个环节虽然设计很好,但由于孩子年龄小,在举例子时又缺乏引导,很多孩子无所适从,不会举例子,我只好亡羊补牢,又进行引导,结果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以至后来的环节时间有点紧,如果备课时再细心一些,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起点,效果会好得多。但是巩固练习部分我觉得设计很好,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充实,有效的巩固了新知,让孩子对除法的性质和简便运算理解的更透彻,运用得更熟练!不足是因为前面的环节占用时间太多,练习题没有处理完。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发现规律后,我本来想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再次验证,但因为对习题的选择不是太合适,所以只验证了其中的一个规律,而对于第二个规律,习题却不能完成验证,这一点是一个失误,应该进行修正,如果把习题再认真选一选效果一定要会好得多。

还有本节课教师的语言设计不是很精练,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验证结束后,学生得到连除的计算方法有三种,为了强调简便计算,我应该及时引导:“这三种方法,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从而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但要学会根据算式中的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这也是我们的数学的价值所在,可惜没有及时引导,很遗憾!

总之,本节课既有成功,又有不足,在第二次上课时,我会扬长补短,争取把这节课上的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