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范文大全 > 导航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反思

发表时间:2023-04-29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反思(9篇)。

【#范文大全# 】教师一定要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上课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份好的教案,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的“岳阳楼记教学反思反思”也许也许是你在寻找的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反思【篇1】

古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向来被学生认为是最枯燥的学习内容。但是,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以后,我对自己的古文教学方式和手段做了一些改革,变过去一味的老师传授为自主预习、合作探讨、归纳总结、练习巩固。在上完名篇《岳阳楼记》之后,我谈自己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自主预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古文教学离不开预习,没有学生主动的阅读和预习,古文的学习往往就是囫囵吞枣。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教学安排,利用早读时间认真督促学生预习,方式是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具体做法如下:让孩子们自己阅读,可以读给自己听,也可以读给他人听,再把一些难解的字词做上记号,带着问题去看注解或查阅工具书,主动解决;带问题或学习成果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互相探讨,力求得出结论;解决不了的问题以纸条的形式提交给老师,留待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活动的空间很大,思考的余地很多,老师所给的时间足够,让他们自由的发挥优势,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结果,很多问题都是大家能够解决的,只有少数问题,比如《岳阳楼记》中几个句子的朗读节奏和几个过渡句的翻译向老师提了问。这样的方式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装进他们的头脑里去,才能真正消化和理解。在这样的氛围中,所有的学生都努力参与其中主动学习,效果自然不错。

二、朗读与品味意境相结合

古文学习最大的难点在于语句的理解,为突破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实施三个“加”。 所谓三“加”就是加大对课文朗读的力度,加强对重点字词的落实,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整堂课,以诵读为主,以读促悟,而且读分读准,读通,读美,三个层次,五个环节即自由读,分组读,跟读,齐读,美读这样五个环节,收到了预期效果。这也符合古文的教学特点。

重点字词的选择也费了些心思:记之(事),衔吞(景),得无异乎?这几个字的解释正好可以点拨文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借助多种形式进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句子的翻译则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才作相应的指导。课堂上,我抓了几个重点句进行赏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检测了预习效果又品味文章的意境。

三、理解内容与学习感悟相结合

简介作者时,作者苦难的童年和年轻时的刻苦学习精神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教材。在品味语言,理解文章主旨时,他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旷达胸怀与崇高的忧乐观,更是探讨的重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学完文章之后,我还要求学生在日记上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以便进一步巩固德育效果。

四、难以排解的郁闷

学完这篇名篇,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存在不少的问题:虽然注意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但缺少学法的指导,比如:读书时对于停顿、重音、语气等都缺少必要的指导。再比如:翻译时没教给学生对于省略的句子成份,词序的调整上作具体的指导,这是今后应该注意的。 -如果说加大读诵的力度和德育还算是素质教育的话,那么,文言词语的落实与句子的翻译,无疑还是应试教育的味道太浓,有悖《新课标》的要求。在当前以应试教育为主却又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情况下,文言文到底该怎样教?我小心翼翼的走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中间,究竟该何去何从,我犹豫难决,彷徨不定。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言实词,学习文章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写作方法;揣摩重点语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积累资料,拓展视野;朗读、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

复习巩固,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感受本文语言的特点,让学生大胆的质疑、感知,疏理文章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实词,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语言导入。

2、复习巩固:怎样积累文言实词?(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从字(通假字)、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词类活用)、句(特殊的文言句式)三方面积累。指名从三方面说出本课的文言实词。

二、新授课

1、朗读课文:前两段指名读,后两段齐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朗读后感知,说说《岳阳楼记》一文写了那些内容?作者重点写的内容又是什么?朗读后指名回答,再讨论后明确、小结。

3、作者重点写了哪些季节的景色?体现在哪些自然段?各有什么特点?请找出关键词语作回答。

4、不同的景作者的感情一样吗?请读出相应的语句。

归纳以上的内容:作者先总写岳阳楼的景,接下来重点写秋景和春景。秋景萧瑟,春景和煦。因景不同情也不同,秋景让人悲,春景让人喜。这便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5、古仁人之心与此相同吗?他们有怎样的情怀?请用原句回答。

6、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三、课文小结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四、课外拓展

1、请说出我国的四大名楼名称。

2、请说出有关岳阳楼的对联、诗歌。

3、请讲述具有古仁人情怀的爱国志士的故事。

五、课堂小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小结:这篇记文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散句骈句的运用,依文章的内容而变化。这样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有很强的艺术效果。望同学们掌握知识,拿起我们的笔,为岳阳楼写下壮丽的诗篇。

六、布置作业

《岳阳楼记》一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板书

秋景萧瑟

春景和煦

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迁客骚人之情以物喜,以己悲。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反思【篇3】

《岳阳楼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是古文诵读中的名篇。

本文的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让学生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讨论中训练思维,并在课后的作业中得到拓展。

在教学设计上,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导入到结束,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现代教学思想渗透其中,有教育法、心理学的应用,给学生宽松的思维空间,采取了应变得当的措施,问题的设计突出重点,降低难点,难易适中,能让同学自主解决问题,板书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清晰完整的印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当然,本文的教学也存在缺点:针对本课的特点,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时教师的师范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惜,我的朗读不是太好,没能给学生作出表率;“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文言文的学习教师应指导学生多积累字、词、句以及重点句、难句的理解等;还要收集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以便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等,这方面,没有对学生放手。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努力钻研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多反思自己,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提升。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反思【篇4】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掌握课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了解虚词的作用。

⑵理解课文大意及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

2、能力训练点:

能在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文章的佳处。

3、德育渗透点:

学习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的旷达胸襟。

4、美育渗透点:

感悟作者运用对偶写景抒情之美。

学法引导

反复诵读,要读得顺畅而声情并茂。然后仔细品味其中某些名句的含义及作者的政治抱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分析本文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

3、理解文中对偶修辞手法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将词、句写成投影片,用投影,放碟片等。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查找工具书,弄清疑难字词,对照古今词汇比较不同。

3、体会并理解作者(古仁人、滕子京)的远大政治抱负。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言的丰富内涵,准确找出并掌握文中的对偶句,通过教者点拔能解读全文内容,学习文中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通过阅读赏析,从而感知课文是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三、教学过程

1、简介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反思【篇5】

一、从教学设计的总体上评价:

优点:对学习者的分析详细准确;对三维目标的设计也全面详尽;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媒体的选择较合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让学生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讨论中训练思维,并在课后的作业中得到拓展。

缺点:“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诵读的方式很多,针对本课的特点,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时教师的师范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惜,我的普通话不是太好,没能给学生作出表率;“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文言文的学习教师应指导学生多积累字、词、句以及重点句、难句的理解等;还要收集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以便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等,这方面,我好像做得多了些,有些替学生包办了的味道。

二、从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评价:

优点:整个过程比较合理。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导入到结束,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现代教学思想渗透其中,有教育法、心理学的应用,给学生宽松的思维空间,采取了应变得当的措施,问题的设计突出重点,降低难点,难易适中,能让85%以上的同学都能自己解决问题,板书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清晰完整的印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缺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小组的探究、合作学习比较多,没能尽情的发挥每个人的长处,特别是对于差生、没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发展、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对特们今后的成长很不利。

改进建议:

1、走出去、请进来,多学习别人的优点。

2、努力钻研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3、多反思自己,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提升。

三、从技能和策略的运用上评价:

优点:注重了对学生的各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朗读技能的培养(放朗读带、进行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技能的培养;(问题由学生找、问题由学生解决、教师归纳)让学生收集有关背景资料、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学生收集、教师补充)引导学生重点品味语言的能力;(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增强了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比较阅读的能力等。这篇课文教学策略的运用也比较恰当合理。以诵读和探究式、自主讨论式为主,当然,我还会根据课堂的变化随时做出合理的调整,还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或打印、或投影、或放朗读带、或用多媒体中音频、视频、图片,在增加学生积累的同时,也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它发挥最大的才能与创造力,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以及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缺点:尽管我也在尽我最大的努力,争取做到至臻至善。但总有那么一些不如意的地方。比如:有时对多媒体的运用,时机掌握不好;或运用的不太合理;有时对问题的设计针对性不强;对学生的思维束缚的太死;教学方法运用的欠妥等。

改进建议:

1、从“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出发,着眼与学生未来的发展。

2、多与同行们探讨、研究,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具有特色的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3、抱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只要我努力就会走向成功。

4、坚持“活到老、学到老”。

5、引进生活的“活水”,随时给自己注入教育、教学的新鲜血液。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反思【篇6】

《岳阳楼记》是杰作。它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散中有整,整中有散,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同时,那忧人为先、乐己在后的豪迈胸襟,尤其值得我们仔细玩味,认真借鉴。但作者范仲淹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毕竟离不开封建社会的宰相加状元,他所憧憬的只能是封建地主的王国乐土,尤其是文章中“则忧其君”,更集中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国与君”的统一—所谓“忠”。

教学这篇文章,可抓住这句话,讲清它的积极面和消极面,来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文言文的主题思想,也包括其艺术构思和创作风格,应根据情况作出一分为二的分析,因为既然是文章,就离不开思想。如果轻视和忽视《岳阳楼记》的消极面,显然是不妥的。

在实施教学中,具体可结合时代背景,在阐述清积极面同时,引导学生在理解怎样面对挫折的问题上,来理解其消极面:怎样面对现实中的困难?我们对困难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理解:“则忧其君”的“君”含义是什么?君与国是什么关系?“君”与“民”是什么关系?封建社会中这几个概念与现代社会是否相适应?由此引导学生对其消极面进行反思。

其中关于范仲淹的文,没有直说他的不朽名篇《岳阳楼记》,而是只说其 ' 两字关情 '—— 将一篇三百六十多字的著名文章归结为两个字,而这两个字之所以要紧,只因一个情。这也是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这两字,当然就是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中的忧乐二字。一篇《岳阳楼记》,虽然字字珠玑,要是没有这两句,不过一篇文字优美的普通抒情散文而已,能否还会成为千古传诵的.不朽篇章不得而知,但至少不会如此地震撼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们的心灵。

而这两句表现作者伟大人格、令后人无限景仰和崇敬的名言,要紧的也的确是忧乐两个字。忧天下之所忧,乐天下之所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何等崇高的牺牲精神!何等伟大的理想和抱负!!这正是儒家的理想人格 —— 济世治国平天下。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反思【篇7】

教学角度

诵读见义、以声传情。

设计思路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因此,本例教案以“诵读”为切入口,通过诵读训练,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其写作技巧。

实施过程

一、导入

《宋史》记载:“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请学生模仿范仲淹“自诵”的语气,诵读“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一句。

二、默读

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正音,整体感知课文。

三、朗读

通过师生交流,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全文。

四、诵读

1、诵读指导一:语调。语调的高低与语句的感情色彩紧密相关。一般说来较高的语调表达的是轻松欢悦、激愤热烈的感情,较低的语调则适宜表达沉重忧伤、低回婉约的感情。

2、诵读训练一:感受课文3、4两段的感情基调,加以诵读。体会语调高低的变化对诵读效果的影响。

3、诵读指导二:重音。重音的安排以语意的主次为依托。即,作者着意突出的内容就要加上重音,从而使诵读抑扬顿挫,在变化中表现作者的感情起伏和思想脉络。

4、诵读训练二:默读课文第2段,加上重音(“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进行诵读练习。

5、诵读指导三:节奏。节奏即停顿,其原则首先是不破读,其次就是停顿的缓急。停顿的缓急以句子的语法结构为本。

6、诵读训练三:划分第5段重点语句的节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加以诵读。

五、自主诵读第1段

给第1段文字加上重音,划分节奏,并在小组内练习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六、诵读比赛

请若干学生以段落为单位自选3、4、5段进行诵读比赛,师生共同点评交流。

七、全体学生诵读全文

八、作业

1、参考相关资料,翻译课文;

2、熟练背诵课文。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反思【篇8】

我今天在上完《岳阳楼记》这篇课文之后,感觉得教学效果还可以,为此,把自己的教学反思写出来,谈几点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我运用了“组合”学习法,注重各种形式的组合:

1、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2、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注重新课的导入。

3、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

4、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读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使课堂疏密相间、跌宕有致。

二、《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很著名,我参考的资料太多,对岳阳楼、范仲淹的历史知道的越多,想传达的东西也就越多,于是教学目标要求也会多,远远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平时备课,要从学生的低限起步,那么,无论你面对的是怎样一批学生,都可以激起他们的共鸣,否则,曲高和寡,只有一部分响应,课堂氛围自是不佳,也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两极分化,我总是容易犯这样的错,吸取教训吧。

八年级备课组在教研活动时从我的教学设计进行总体上的评价:

优点:对学习者的分析详细准确;对三维目标的设计也全面详尽;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媒体的选择较合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让学生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讨论中训练思维,并在课后的作业中得到拓展。

缺点:“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诵读的方式很多,针对本课的特点,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时教师的师范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文言文的学习教师应指导学生多积累字、词、句以及重点句、难句的理解等;还要收集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以便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等,这方面,我好像做得多了些,有些替学生包办了的味道。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反思【篇9】

1、以自主学习为主,小组活动为辅:

古文教学离不开预习,没有学生主动的阅读和预习,古文的学习往往就是囫囵吞枣。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按照自己的安排,认真督促学生预习。而预习的方式就是通过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在每个人自己独立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再把不明白的问题向小组长或者组内同学提出,大家商量解决。上课的时候,我只把需要强调的文学常识提示以后,就让孩子们自己阅读,可以读给自己听,也可以读给他人听,再把一些字、词打上记号,去看注解或查阅工具书,主动解决。然后再参与到小组中去,进行上面的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小组内还不能解决的,就每个组派人到黑板上板书出来,向老师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活动的空间很大,思考的余地很多,老师所给的时间要足够,不要慌着去收拢他们,让他们自由的发挥优势,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结果,很多问题都是大家能够解决的,只有少数问题,比如《岳阳楼记》中几个句子的朗读节奏和几个过渡句的翻译向老师提了问。这样的方式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装进他们的头脑里去,才能真正消化和理解。

2、分层次活动,要明确活动的方式:

在自主学习和与小组讨论交流之前,得正确划分每个小组的成员结构,要兼顾好、中、差的学生进行合作。必须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合作对象,对自己组内的'成员有信心和信任感。能够在组内找到自己学习的帮手。特别是组长的作用不可忽视。在古文学习中,组员的帮助效果很好,他们自己主动了解和学懂一遍的东西,比老师讲三遍还管用。因此,我把全班分成了五、六个组,每组6~7个人,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让他们都能感觉到自己在组内的作用。阅读古文的时候,主动找到读得好的同学,先听自己读一遍,再听别人读一遍,相互补充和矫正。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主动合作的意识和自己合作的对象,还有具体可行的交流方式。每当我看见他们在真正用心讨论和思考不懂的问题的时候,我感到很轻松,也很满意;当他们把自己的问题总结起来交给我的时候,我又觉得他们到了真正需要我的时候了。我以前很羡慕像魏书生之类的教育家们那么愉快、轻松的教育方式,今天我也开始尝试,也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教懒书”。

3、合作学习是要相互促进,达到合作的目的,而不是对别人的依赖:

新课程理念之一就是要开放教学空间和时间,放松学生的课堂气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给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和搞活活动的方式。但是难免有些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产生对其他同学的依赖性。因此,老师在上课时要对合作讨论有明确的要求和合作探讨的具体任务。不是盲目的一阵热闹和喧哗,更不是人云亦云的敷衍,特别对少数不动脑筋,依赖性很强的学生,老师要单独提问和督促。像我在教学《岳阳楼记》的朗读和翻译时,就特意让那些不爱发言的人,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或者写给大家看,让每个人都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自己的作用,体会到自己在组内的存在价值。许多学生从过去不敢读、不敢写,到主动上台,而且表现很不错。甚至加强了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一个人读得不好,其他同学也很着急,大胆地上台为他纠正,形成了一种很良性的竞争意识。

精选阅读

小春笋教学反思9篇


优秀的教师让自己适应学生,教案要从深度和广度上掌握教材中概念或原理的要求。通过教案能时刻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经过精心挑选我们为您打造了一款名为“小春笋教学反思”的精品,感谢您的阅读!

小春笋教学反思【篇1】

《春笋》一文写的是在春笋在美好的春天来临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

这篇课文,虽然简短,但是让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笋的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顽强的生命力,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以读悟情 。

一、在角色中体验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这就指出了在阅读中要强化感受性、体验性。课文开头写道:“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在模拟了春雷的声音以后,我说:“雷公公是怎样唤醒春笋的呢?谁来扮演雷公公?”孩子们一听,兴趣来了,纷纷要求做雷公公。于是,我让孩子们都做雷公公来唤醒春笋,愿意怎么唤就怎么唤。通过这一环节,一开课就充分的调动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孩子们的童趣。

文中“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是比较难理解的句子,虽然寥寥数字,却显示了春笋一股不断向上的顽强。在理解这句话时,我采用师生对话,角色转化。我仍然让孩子们把自己当作春笋。“春笋,春笋,你从黑洞洞的泥土里钻出来了,你看到了什么呀?”孩

子们激起了强烈的表达的欲望,他们调动大脑中关于春天的一切信息——来自书本的,来自生活的,来自平时积累的??畅所欲言。

二、在朗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要求是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课标中还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好课文插图,用教师的激情的语言,帮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尽量让课文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从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第一遍读:这是春笋历经千辛万苦,看到美丽世界的舒心微笑,。第二遍读:这是经历磨难之后胜利的微笑。第三遍读:这是强者最自豪的微笑。在孩子熟练朗读之后,我让孩子们当春笋藏到桌子底下,一边诵读课文一边扮演春笋破土而出,掀翻石块,裹着外衣,笑,向上长的样子。最后有的孩子不自觉地“长”到了椅子上。当春笋争先恐后的钻出来,长出来的时候,问问他们,你为什么要钻出来?孩子回答说:为看到美丽的世界;春笋长出来,可以让我们吃到鲜美的竹笋;为了能在阳光中生长??

这一节课,孩子们之所以感觉学得快乐,是因为这节课上,他们真的动起来了,真的说起来了,真的笑起来了。我想:我们经

常说课堂上要让孩子们思绪飞扬,个性张扬,要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让孩子真正走进课文。

小春笋教学反思【篇2】

没教这篇课文之前,大部分孩子已经将课文读得很熟,有些孩子能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可是,真正读懂的为数不多。课文第二段是教学的重点,有很多词语需细细品味。

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老师请一位小朋友来读第二段,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等孩子读完后提问。学生不懂的词语大致集中在:“裹”“嫩生生”“浅褐色”。其中“浅褐色”一词,在教学时,我让孩子观察课文的春笋颜色,很快解决。接着我问:小朋友们看看书上画的春笋,他们的衣服穿得多不多啊?快来数一数。生七嘴八舌:哇,他穿了五件!八件!七件!十几件!我乘机引导:这么多件衣服,一件一件、一层一层地把身体包得严严实实的,就叫“裹”。并接着问,你们在平时都见过谁被裹在很多衣服里?学生说:刚出生的小宝宝!并让学生说刚出生的小宝宝什么样,学生很快理解“嫩生生”一词。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我让学生说春雷爷爷是怎样唤醒春笋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小春笋教学反思【篇3】

《春到梅花山》一文是苏教版一年级第二册的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课文图文并貌地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⒈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课堂的教学理念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更是"参与者",应创造和谐自然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边读边思,没有问繁琐的问题,而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读书的空间,读一遍不理解,读两遍,两遍不行,三遍,学生读得越来越好时,我从学生的话题入手,巧妙点拨,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让他们谈谈假如自己是一个赏花人,会怎么想,怎么说?会做什么?在交流中,他们各抒己见。

⒉以看、演代讲。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己深入课文,边读边思,梅花有什么特点,圈出感受到这一特点的词语。当学生感受不到梅花开得多时,我先让学生反复读,可学生就是读不出,于是我让学生看图片,一看,学生感受到了,然后我再让学生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并且再演一演这种情景,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⒊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因此在课堂中,我不但让学生反复读好的词、句,如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句比喻句,说说自己看到梅花后的想法和做法等,培养学生感悟语言和创造语言的能力,为以后的写作做好准备。

《春到梅花山》一文是苏教版一年级第二册的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课文图文并貌地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而,本课的教学,无须老师过多的讲解,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趣具有很强的领悟和欣赏能力。在孩子们眼中,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词就是一首诗,一个词就是一个童话。

一开课我就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走进梅花山的轻松愉悦的情景,首先在《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背景中让学生观察大自然在春天有哪些变化,进而让春姑娘带大家走进美丽的梅花山,细细的欣赏梅花。

课文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全文分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早春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第二自然段写休息日人们到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借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形象地反映了课文内容,可供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山梅花盛开,人潮涌动的情景,受到美的熏陶。

有人这样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权利还给孩子,才能有"自主阅读",才能谈"个性化的阅读"。这节课在文章理解方面尽量以学生自己理解为主体,在朗读上也让孩子们在情景交融中进行朗读与感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以后的课堂中会进行改进。

小春笋教学反思【篇4】

整整用了三节课学完了《春笋》,下课时,邓天玥一边冲我竖起大拇指,一边说着让我甜透全身,美得几乎要晕倒的话:“郑老师,你也真行(我经常在课堂上夸他们真行),我太喜欢语文课了,我喜欢你!……”看着她绽开着花朵的笑脸,我欣喜之余又长出一口气,我因为做课件和备课而忙到深夜所付出的精力得到了回报。这节课孩子们和我一起品读课文,他们激情地朗读,声情并茂,情不自禁地根据课文内容做起了动作,充分表达出对春笋的喜爱之情。一支支小手像雨后的春笋不停地举起来,让我应接不暇。反思今天的教程,喜悦同时也发现了备课过程的不足或不合理之处。

【冲破泥土】

为了理解春笋不怕困难,冲破重重阻碍,生命力顽强的精神,我提问:“春笋是怎么样生长出来的?”孩子们回答:“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如果郑老师是泥土和石块,你们是春笋,试试怎样破土而出,高贯鑫你来试试。”高贯鑫来到讲台,我以泥土的语气对他说:“小春笋,你看我这里多好呀,再说我又厚又硬你根本出不去,还是省省力气,别出去了!”高贯鑫很干脆地回答:“不行!”谁知他边说边趁我不注意竟然一下子站起身来,顶散了我紧握的双手,冲破了“泥土”。糟了,这么轻松就被他“冒”出来,接下来的课没法讲了,果然当我问他们春笋从你土里钻出来难不难时,部分孩子大声回答:“不难!”失败!为了让孩子们理解春笋生长出来很不容易,我又做一次实验,这次我憋足了劲儿,没让高贯鑫挺起来,孩子们终于说出不容易,可是苦了高贯鑫,这孩子太实在,我从他的表情看出他的头一定顶得很疼。现在思想起来这一教学环节不太合适,因为我的力气和泥土石块的力气是不同,春笋如果也长个 像孩子一样的小脑袋,肯定不能冲破泥土冒出来。春笋的生长就如所有的种子的力一样,是一种神奇的而又巧妙的力。我和孩子做的实验所用的力都是蛮力,即使孩子不能冲散我的双手,孩子们也不能真切地理解春笋破土而出的不易。虽然教学过程并没有因为这一环节而影响效果,但是我不得不为自己的这一设计而遗憾。可是怎样让学生理解春笋是冲破重重险阻才冒出来的呢?怎样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春笋所表现的这种精神呢?拿棵春笋让学生触摸,感受它的弱小,让学生搬搬大石块,感受石块的重力?(头疼了,留着遗憾继续思考。)

我认为这节课孩子们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读成诵,感受到春笋的可爱,感悟文字描写的精彩就足够了。如果能初步领悟春笋不怕困难的精神,哪怕有些模糊,也没关系,因为这种精神是在实践中磨练出来的,没有实践,则纸上谈兵。

【春笋为什么要钻出来】

学生回答:

为看到精彩的世界。

为了给人类造福。

春笋长出来,为了给大熊猫洗肠子,为了让大熊猫吃饱。

长出来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长成竹林供人们观赏,美化环境。

在阳光中生长,多么快乐!

我们的大自然非常美好,春笋迫不及待要出来欣赏。

在孩子们的眼里,春笋的精神已经升华到乐于助人了;在孩子们的眼里我们的世界是多么精彩呀。这是一群乐观、思维开阔的孩子,我喜欢!

【春笋与春雨】

要是论功行赏,春笋能够破土而出的功臣是春雨,没有如牛毛、如花针、如细丝的“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把硬硬的地表润软润松,春笋怎能破土而出呢?

【身临其境“我”是春笋】

后来孩子们已经能背诵全篇了,我随机设计一个环节——表演朗读。我让孩子们当春笋藏到桌子底下,一边诵读课文一边扮演春笋破土而出,掀翻石块,裹着外衣,笑,向上长的样子。最后有的孩子不自觉地“长”到了椅子上。

小春笋教学反思【篇5】

总体来说,这节课上的很不好,尽管整个流程走下来了,但也仅仅是在走流程而已,没有真正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没有真正发挥到学生的主体性,整节课我讲的比较多,总是带着学生走,提问—回答—读词—读句—读课文,所以整个课堂学生都显得很被动,没有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教学设计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1、词语板块,让学生读的次数过多,但是没有体现出朗读的层次性,词语的每一次朗读都是应该有目的的,但是我在课堂上仅仅是在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带着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也未能把字的音行义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2、学生在课前已经进行过预习了,但是他们的预习没有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3、课堂纪律不是很好,部分学生会有小动作,《良好的学习习惯2》中的“乐于倾听”和“勇于发言”在课堂上见效不大。

4、缺少读和写的反馈。

5、没有走进文本,读长句子的时候我的范读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应该指导句子的停顿、节奏,词语的重音部分。

6、写字教学时,写字软件使用了,但是之后我又进行了板书、范写,与写字软件的教学重复,没有让学生观察,剥夺学生识字主动性。识字方法没有渗透在课堂上,学生没有主动识字的意识。

小春笋教学反思【篇6】

《春笋》一文写的是在春笋在美好的春天来临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全文共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春笋被春雷唤醒后,纷纷出土的景象。第二段写春笋出土后,顽强向上生长的情景。

这篇课文,虽然简短,但是让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笋的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顽强的生命力,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以下几种情境 :

一、在角色中体验

文中“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是比较难理解的句子,虽然寥寥数字,却显示了春笋一股不断向上的顽强。在理解这句话时,我采用师生对话,角色转化。老师以土地公公的身份劝说春笋娃娃安于现状,别瞎费力气瞎折腾。一个个春笋娃娃,都纷纷表示不管用多长时间,花多少力气,都要冲出黑暗。由于角色的转换,激起了学生热烈的情绪,发出誓不罢休的铮铮誓言,正是在转换角色中,真切感受到春笋那种坚忍不拔的高贵品质,在朗读中,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二、在朗读中感悟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好课文插图,用教师的激情的语言,帮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尽量让课文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从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小春笋教学反思【篇7】

前两课时,我们主要是读课文,学生字,仔细读好第一自然段。生字没有什么问题,课文朗读时,把力气花在扩句练习上。如:一声春雷,唤醒了(),唤醒了(),唤醒了(),唤醒了()。

“一个一个”与“一个”的区别。让学生自己说出有什么不同。再就是“冒”,要联系“春笋”的样子,才能更好地领悟。在老师和画图的启发下,都能顺利地完成任务。

设计表演是为了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在春雷爷爷请好朋友帮忙这一处,本来认为是一个难点,怕学生难以说出。我提出问题后正打算帮忙,哪知孩子们竞相说出了“春风、春雨、阳光、青蛙……”这让我惊喜莫名,看来不能低估孩子们的能力。这个片断本是借鉴别人的作品,其中有春笋娃娃的`图片会眨眼睛一处。我没有图片,只有换成了一个同学来扮演春笋,让她跟着剧情走。想不到小朋友很喜欢,台上台下还打成一片。看来,因地制宜设计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步骤。教学反思《《春笋》的教学反思》一文

小春笋教学反思【篇8】

《春笋》这堂课的教学令我自身很满意,不指别的,主要是同学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从开始到结束,小朋友们几乎始终情绪高涨,表示出少有的活跃、专注和投入。让小朋友们学得有趣快乐的是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

一、学雷爷爷叫一叫。

课文开头写道:“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在模拟了春雷的声音以后,我说:“雷公公是怎样唤醒春笋的呢?谁来扮演雷公公?”小朋友们一听,兴趣来了,纷纷要求做雷公公。于是,我让小朋友们都做雷公公来唤醒春笋,愿意怎么唤就怎么唤。

通过这一环节,一开课就充沛的调动起了小朋友们的积极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小朋友们的童趣。

二、把关键词演一演。

在雷公公的呼唤下,春笋破土而出了,文中这样写道:“它们突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这个地方,我试着让同学来演一演。

我随手拿起一张废纸和一支铅笔,对同学说:“小朋友,这张纸代表地面,这支铅笔代表春笋。谁能来扮演‘突破’的意思?”一个同学走上来,手拿铅笔放在纸的下方,慢慢地把纸给顶破了。应该说,他的演示是正确的,他们理解了“突破泥土”的意思。

“那,掀翻石块该怎么扮演呀?”我让小朋友们自身想方法。他们有的还是用铅笔当春笋,石块则用橡皮代替;有的用手指当春笋,书本或铅笔盒当石块;还有的干脆站起来,整个人就是一个春笋,人做掀翻的动作,把无形的假设的石块掀翻掉。应该说,小朋友们的扮演是有创意的,也是对的。而当我们读到“春笋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的时候”,小朋友们先是蹲下去,再慢慢站起来,“一个一个”冒出来的。小朋友们是有扮演天赋的,只要我们在合适的时候提供给他们扮演的机会。

这一环节则是通过最直观的方式让小朋友们理解课文中词语的含义,我觉得效果很不错!

三、扮做春笋说一说。

一个个春笋都从地里钻出来了,他们像一个个“嫩生生的娃娃”,睁大眼睛,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新的。我在这里设计了一项思维和语言训练。

我仍然让小朋友们把自身当作春笋。“春笋,春笋,你从黑洞洞的泥土里钻出来了,你看到了什么呀?”小朋友们激起了强烈的表达的欲望,他们调动大脑中关于春天的一切信息——来自书本的,来自生活的,来自平时积累的……畅所欲言。

这一节课,小朋友们之所以感觉学得快乐,是因为这节课上,他们真的动起来了,真的说起来了,真的笑起来了。我想:我们经常说课堂上要让小朋友们思绪飞扬,个性张扬,要激发小朋友们的发明性,促进自我的发展,其实关键是我们有否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全体同学都参与进来,让全体同学都动起来!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反思7篇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或许你需要"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反思7篇"这样的内容,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以读带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品味写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闲人”的意蕴引导学生认识苏轼高洁、澄澈的心境和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理解文意;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资料引入等突破重难点。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古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这个人就是苏轼。今天我们来学习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点名朗读,纠错、指导。

3、齐读,读出韵味。

三、借助注释,合作疏通文意。

四、吟咏美文,理解意蕴,感悟作者情怀。

(一)、觅东坡知音。

1、生齐读开头到“相与步于中庭”,问:东坡为何在冬夜起行?

2、哪个词能表现出东坡夜游的兴致很高?

3、还有一些词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请你找出来并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与东坡赏月: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一对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幅月夜景色吧!

1、齐读写景句,问:有人说,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那么,请大家仔细地品读这句话,看看月亮藏在哪里?

2、再读,想象此句描绘的空明澄澈的意境,品味“盖”字所逗露的作者的心理状态,感悟作者迷醉于眼前美景的情态。

3、“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的苏轼,又有着怎样的心境呢?你能否从中窥探到他的内心世界?

4、再读,读出月色的朦胧美和作者内心的宁静、喜悦、空明、澄澈。

(三)听东坡抒怀

1、承天寺的这幅月夜小景的确美妙绝伦。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为何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呢?

2、闲人为何意?(出示资料:“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的处境。)

3、是否清闲的人就都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呢?那么“闲人”还应该怎样理解呢?(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感受东坡的艰难境遇,从而理解他的闲情逸致。)

4、的确,苏轼的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难得的是他始终随缘自适、自得其乐。贬官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从中看到了有着怎样心境的苏轼?

5、再次齐读,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与苏轼同行。出示20xx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的文字后,师生共读课文,根据屏幕上出示的思路一起背诵课文。

五、生展示背诵成果。

六、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2、推荐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七、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文言文教学又要做到“言”“文”并重,不但要积累文言词句,还要“披文入情”“披文入境”,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本文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呢?

我决定在带领学生充分地理解字词含义之后通过设置情境,按照“觅东坡知音”“与东坡赏月”“听东坡心语”和“与东坡同行”的顺序设置情境,帮助学生逐渐走进这篇文章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之中,同时,又通过引入和穿插背景资料,使学生走进苏轼的生活和心灵深处,更深入地体会他尽管身处逆境却仍有闲情雅致欣赏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的情怀。另外,为了使所设置的情境更有感染力,激起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碰撞,我又引入了音乐,为学生的朗读配《云水禅心》的音乐,优美、空灵,使学生更易走进古文所呈现的静谧、清丽、澄澈的意境中,勾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又用较为恢弘、深情的背景音乐《重返心灵花园》使学生在资料和音乐的双重激发之下,心灵受到更强有力的冲击,从而与资料所示的内容产生共鸣,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伟大人格和高迈的情怀。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不但能获得知识的积累,更能得到审美和智识的提升,从而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不少不足和遗憾之处。首先,我没有完全放开,给学生以真正的自由空间,“教”的痕迹过重,没有能够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真正调动学生的学和思。其次,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析的过多,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太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整个课堂缺少了灵动和活力;最后,由于教师过于依赖课件又沉溺于自己的.讲析,没有用板书将课堂总结加以呈现和整理、归纳,这也是本课的疏漏之处。

通过反思,我对自己的教学的得与失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自己教学的水平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要深入地钻研新课标精神,继续更新理念,时刻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要树立“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多下工夫,下大力气突破自己教学的瓶颈,以期实现更大的飞跃。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欣然”“念”“空明”“盖”等,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

领会本文借月抒怀、情景交融的特色。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面对逆境时的复杂心境,学习他乐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的意境,感悟作者复杂的情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一:课题)

开场白:进教室前,我就听说同学们非常优秀,据说有以下的光荣传统:一是坐得直,二是笑得美,最突出的就是上课发言积极、响亮了。看到大家这么好的精神状态我也很兴奋,对我们一起上好这节课充满期待和信心。先请同学们欣赏美妙的《月光曲》,静下心来,开启今天美妙的学习之旅。

1.同学们,望着这轮明月,或许你会想起神七飞船的整装待发,或许你也会想起嫦娥奔月的浪漫传说吧,或许你还会想起文人雅士对月亮的深情咏叹。此刻,你能想起哪些咏月名句呢?

指名回答。

2.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刚才有同学提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什么意思?(月亮)这句话是谁写的呀?

3.苏轼何许人也?(出示苏轼图像)指名回答。

让我们重温一下对苏轼的了解。齐读。

(投影二:苏轼简介)

4.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咏月抒怀的佳作——《记承天寺夜游》。(手指事先板书好的课题引读)

请大家把书打开到第127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师:首先我为大家朗读课文,请注意字音和节奏。(投影三:课文)

2.同学们,刚才老师读得怎么样啊?说不定有好多同学比老师读得还好呢。下面请大家自己朗读,然后请同学给大家朗读。

3.指名朗读,并对其他同学提出听读要求。学生评价。(只让一生读)

提示:字音读得准吗?节奏把握得好吗?

4.(在学生发现朗读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朗读古文不仅要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还要能理解课文的意思。现在就请同学们借助文下注释,弄清课文大意,找出不懂的地方圈画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5.老师把同学们理解这篇课文时可能碰到的疑难问题做了一个整理,请看大屏幕,你们看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

下面给大家30秒钟时间准备,马上进行抢答比赛。我们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发言最踊跃。

解释词语:(1)“欣然”(2)“念”(3)“遂”(4)“空明”(5)“交横”(6)“盖”

翻译句子:(1)“相与步于中庭”(调换语序)(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调换语序)。

师:是不是按照字面顺序翻译下来的?

明确:古文和现代汉语在语序上时有不同,需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将倒装的成分调前来。

评价:几个组的表现都不错。下面还有不少挑战在等待大家哦,继续努力。

(投影四-六:比一比)(出示句子翻译和调序后的句子)

6.我们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齐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三、精读课文,细析悟情

(一)明事件

1.课文中的“闲人”是谁呀?

苏轼为什么自称是“闲人”呢?(板书“闲人”)“闲人”体现在文中哪些词句上呢?(“还有吗?”)

由学生说出理解,一一肯定。

A.闲职、“解衣欲睡”:无事可做。

B.“念无与乐者”:寂寞孤单。(此时,他想找朋友做什么呢?)

C.“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D.欣赏月景。

2.在寂寞、无聊的夜晚,本无事可做,猛然觉察到月色的美丽,终于找到了一件令自己高兴的事来做,什么事呀?(“夜游”)

(二)赏月景

1.苏轼在夜游时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啊?齐读。(投影原句)

2.都有哪些景色呀?

明确:月光、积水、藻荇和竹柏影。

3.真有“积水”和“藻荇”吗?

明确:积水、藻荇不是真的。

4.为什么不直接写成“庭下月色空明,竹柏影交横”呢?(投影改句)比较一下,看看哪一种写法更好。(投影七:比一比)

提示:只剩下了“月色”“竹柏影”,没有了“积水”“藻荇”。

读一读,讨论,明确:原句(1)用比喻,形象生动。(2)有恍然大悟的幻觉之美。(联系《幼时记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5.我们一起读一读,细细体会其中美妙。谁能背出来?一起试试?

6.小结:生动的比喻描绘出月下景色的空明(板书:景:空明),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亦真亦幻、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三)悟心境

1.流连在这样的美景中,作者发出了什么感慨呀?——(领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声“闲人”,蕴含了多少情感!请补全这句话,填写上表达情感的词语

一声“闲人”,多少!

自己读一读,酝酿一下。

(投影八:试一试)

2.学生讨论。

指名有感情地完整读出这句话,并谈谈理由。(还有什么情感呢?)如所填词语相似,则不需要说明理由。

注意及时板书。

A.无奈、落寞、忧怨等。

提示:讲述苏轼当年作为“闲人”的处境:当时,作者被贬黄州已有四年了。四年前,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作者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引导讨论:同学们,你觉得苏轼愿意做这样的闲人吗?(本有兼济天下之志,经世报国之才)一声“闲人”,多少——?(心有不甘,心生抱怨)

明确:抱怨、不甘等。

引导: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B.豁达、闲适、自得等。

提示:(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而现在只有他二人能够领略。其他人呢?他们都能像苏轼这样从容地欣赏美景吗?一声“闲人”,多少——?(A.仕途平步青云者:案头堆满公文,脑里堆满公事;B.其他官场失意者:满腹忧怨,无心赏月)

(2)“一切景语皆情语”,空明的月景烘托了作者的心情。(心无杂念,胸无尘俗)由此,又可见:一声“闲人”,多少!

(3)苏轼不禁还有些(拍胸脯)——(自得)。

3.这些复杂的情感(板书“情”)交织在一起(画圈,板书“交织”),交织在文中的哪一个字上?(板书“闲”)

4.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和张怀民一样,成了苏轼的知己。我想,如果能够穿越时空,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苏轼说吧,谈感受,悟情感,道体会,说什么都行。你最想对苏轼说些什么呢?

在下面,对着苏轼大声地说吧。

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投影九:穿越时空的对话)

5.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苏轼,怀揣他的一腔复杂的心情,再读一遍课文。

要不要配上音乐?老师给大家提供3段,你们自由选择符合课文意境的配乐。

(朗读前分别给出激昂、悲凉和舒缓的三段配乐,由学生选择符合课文意境的配乐并说出理由。)

(投影十:读一读)

乐美读也美,真让我陶醉呀!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苏轼对人生豁达、洒脱的情怀在他的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初一学过两首词: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尽管因思念亲人而伤感,仍然高唱对离人的祝福。

《浣溪沙》“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即使人至暮年也不哀叹衰老。

2.再来读一篇与本文题材类似的文章,看看苏轼的心境如何。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床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②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③,退则死法④,当恁么⑤时也不妨熟歇。(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释】①木末:树梢。②意谓:心里说。③死敌:死于敌手。④死法:死于军法。⑤恁(nèn)么:如此,这样。

思考:

(1)苏轼认为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妨碍自己歇息,即使是在。

(2)夜游承天寺令本来沉闷的心情得以舒展,在本文中能借用来表现变化后的心情的句子是。

(投影十一:链接阅读)

4.结束语:苏轼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是逆境,使他心境纷杂,但他最终都如处天堂。

是逆境,成就了他的创作高峰,也练就了他旷达乐观的胸怀,中华文明的天空也因此多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学习本文,品读苏轼,领悟到很多道理(手指投影,引读),如: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心境吧;用乐观、向上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磨难,把挫折当作攀登人生高峰的垫脚石,拥抱一个诗意人生吧。

(投影十二:悟一悟)

板书设计:

事:夜游

闲人景:空明

情:

教学反思:

经过学校全体语文老师共同出谋划策,市教研室周仕龙、王晓东两位专家的精心点拨以及课堂实践的反复调整后,才有了这么一个教学设计。作为授课者,我从中的收获最大、最多。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深深的感谢,课后我将上课的感受反思如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上课伊始,播放美妙的《月光曲》,营造月夜优美意境,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说一说所知道的咏月名句。

走近作者,引出课题。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过苏轼的一首词《水调歌头》,自然会想起其中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而引出苏轼,重温一下对苏轼的基本了解,并引出本文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朗读,并对其他学生提出听读要求,由学生互相评价。

疏通文意,质疑问难。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弄清课文大意,找出不懂的地方圈画出来,大家讨论解决。如果是由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单调、枯燥而又费力、低效,而由学生自己梳理字面意思,提出疑难互相解决,就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老师把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可能碰到的字义和句意的疑难问题做一下整理,再由学生补充其它问题。然后给学生短暂的时间准备,随即进行抢答比赛,幻灯显示题目后根据学生回答显示答案。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学生齐读课文。

品味语言,赏析美景。学生齐读出苏轼在夜游时看到的美景句,然后说出分别有哪些景色。当学生说出有月光、积水、藻荇和竹柏影后,故作神秘地问:真有“积水”和“藻荇”吗?把原来的写景句直接改写成“庭下月色空明,竹柏影交横”,只剩下了“月色”“竹柏影”,没有了“积水”“藻荇”。让学生讨论哪一种写法更好,明确原句用比喻形象生动,有恍然大悟的幻觉之美。在赏析关键词句时,适时采用“改一改”“删一删”“添一添”“换一换”的做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原词句和修改后的词句对比,也容易突出原词句的妙处所在。

身临其境,提升意境。出示美图,让学生再次齐读写景句,体会其中美妙。并鼓励学生立即背诵,及时消化。至此老师小结一下此处语言之美和月色之美:生动的比喻描绘出月下景色的空明,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亦真亦幻、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这里老师用优美的语言进一步提升了美的意境。

体会情感,感悟心境。引导学生多角度地领悟作者流连在这样的美景中发出的感慨。让学生补全这句话:一声“闲人”,多少!填写上表达情感的词语。这个感叹句的表达,能够促使学生走近苏轼的内心,设身处地地以苏轼本人的口吻发出感慨。有感情地读出来,很有感染力。经过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名有感情地读出这个感叹句,并谈谈理由。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希望学生能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作者的心境形成自己独立的认识,畅所欲言,并提供足够充分、合理的依据。当学生的见解比较单一、肤浅,无法形成新的突破时,老师适时启发,将学生的感悟逐步引向深处。

学生往往最先感受到的是无奈、落寞这类情感,也能结合苏轼当时的处境来说理由。如果学生谈不到抱怨、不甘这类情感,则引导:苏轼本有兼济天下之志,经世报国之才,你觉得苏轼愿意做这样的闲人吗?一声“闲人”,多少——?如果学生谈不到豁达、闲适、自得这类情感,则引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而现在只有他二人能够领略。其他人呢?他们都能像苏轼这样从容地欣赏美景吗?此处还可提示:“一切景语皆情语”,空明的月景烘托了作者的心情。由此,又可见:一声“闲人”,多少!

创设情境,口语表达。学生已经对苏轼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此时创设情境,设计一个“穿越时空的对话”,让学生对苏轼说一段话。利用这个环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梳理在课文学习中形成的阅读体验,而且让学生饶有兴致地参与到口语表达训练中来。课堂教学中既有能力拓展训练,又紧紧扣住文本,放得开,收得住。

自选配乐,美读情读。再一次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朗读前分别给出激昂、悲凉和舒缓的三段配乐,由学生选择符合课文意境的配乐并说出理由。学生的正确选择也证明了他们对课文意境有了真正的把握。这最后一次课文朗读借助配乐也实现了整个朗读教学“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美读、情读”的目的。

联系旧知,拓展延伸。跳出文本,联系七年级学过的苏轼的两首词,进一步体会苏轼对人生豁达、洒脱的情怀,对苏轼的文学风格形成系统的认识。

励志人生,感悟哲理。齐读一段既充满人文情感,又富有感召力的结束语,能激发学生去学习苏轼乐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链接阅读,鼓励深思。课后鼓励学生拓展阅读苏轼的其它作品以及有关苏轼的作品。并推荐一篇与本文题材类似的文章——苏轼的《记游松风亭》,印发给学生,布置思考题,作为课外作业。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教具准备

CAI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课间准备

放映《子午书简》中家同十家中苏轼部分。

二、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

⑴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⑵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⑶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⑴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⑵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⑶月色入户:(门)

⑷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⑸怀民亦未寝:(睡)

⑹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⑺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⑴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⑶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⑷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⑸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下一回我们举行挑战。

师:师生朗读比赛(生准备)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据朗要求,作点评。)

四、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⑴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⑵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⑶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⑷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成答案预设:

⑴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写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耻无权的闲客。

⑵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⑴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⑵删一删,品修辞: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预设参考答案:

⑴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⑵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

⑶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访友之情)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⑷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五、与作者对话

面对此景此情,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师小结: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笠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我们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背诵课文。(生背诵课文)

六、拓展、积累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7、举杯望明月,对钦成三人。

──李白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素质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作品内容大意;

2、体会意境;

3、背诵此文;

4、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大意及背诵此文。

难点:体会意境,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北宋年间,有一位大文豪与其父、其弟合称为“三苏”,大家想一想,这位大文豪是谁?

生:……(答)

师:苏轼出生于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21岁中进士,一生坎坷多难,几度遭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我们来欣赏这篇描写月色的文章。

二、正课

1、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小黑板:素质教学目标)

2、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地听,把握文章节奏)

3、学生自由读(要读出情趣,读出韵味)

边读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什么?

4、学生自学,明确自学任务:

出示小黑板:⑴疏通字词;⑵理解文意。

5、检查自学情况(点答,在检查过程中,学生互相合作)

三、当堂训练

闯关(通过上一轮的自习,来检测自学的情况吧!)

1、注音:

遂()寝()荇()柏()

2、解释:

解:遂:寝:步:

念:相与:但:闲人:

3、翻译:

⑴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⑶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

4、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⑴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5、《记承天寺夜游》是___代诗人____所写的,他与其父、其弟合称_________。

探究题:(顺利闯关的你,一定是信心百倍,继续努力吧!)

6、“怀民亦未寝”中“寝”字的读音是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请写出含有此字意思也相同的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

7、“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对象是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__。

8、原文填空。

⑴作者会想到去寺庙游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⑵《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9、“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如何理解?

四、尝试

通过“当堂训练”这一环节,你一定对课文内容掌握得不错,那就开始新的尝试吧: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此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起笔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缘由,中间写所见美景,收尾抒内心感慨。作者将这“闲人”这种超脱的情感融入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与阅读能力,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教学设想】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本设计旨在以朗读为主线,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苏轼的坎坷经历,品读领悟“景语”中的“情语”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在知识的积淀和积极的思维中,接受一种人格的影响。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和谐深厚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重点字词,了解写作背景。

3.欣赏月色美景,领悟作者闲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体味写景妙处领悟作者情怀,通过诵读品味出文章的意境。

【教学难点】

“闲”字的深蕴内涵,体会作者豁达乐观的心态。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学生发言)

背景材料: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简介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做点评。

4、生有感情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圈划疑难字词。

重点词语:

①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③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重点句子: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夜游承天寺?

答案预设:①外界景物的触动(月色);②作者当时的境遇(被贬)。

背景材料: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2、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慨?

分组讨论,交流明确。

3.译句小检测。

四、质疑探究

1.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问题。

2.师生归纳出主要问题,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并选派一代表发言。

3.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点拨,完成对重点内容的探究。

4.背诵课文。

重点问题预设:

1.“闲人”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透露出作者之“闲”?

(适时简介写作背景。)

2.请为“闲”字组词,并说明理由。看谁组的词最能体现“闲”之内涵,最契合文意。(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体味探究,各抒己见。)

3.欣赏写景句。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月色美景。

听读。请一位同学朗读,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

美读。读出形象、韵味。

4.“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空明的月色折射出“闲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豁达、坦荡、乐观……

五、拓展

简介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

此刻,面对着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六、结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七、作业设计

让学生写一段文字,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景物邮寄的结合起来。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邀友夜游对月抒怀

庭中赏月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较为短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能有较好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感受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为了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作者的情感,课堂导入部分应该详细介绍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这样学生在后面的缝隙中就不会感到突兀,上课时也更流畅。

为了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作者的情感,课堂导入部分应该详细介绍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这样学生在后面的缝隙中就不会感到突兀,上课时也更流畅。

学有所用,让学生及时的练习以强化情景交融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

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朗读和小组讨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反思【篇6】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2、了解二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

2.读写结合;

3.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

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

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提问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提问3:“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提问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丰。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答谢中书书第2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1、朗读课文,疏通文义。(重点)

2、概括内容,把握感情。(重难点)

3、品味语言,理解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及节奏。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3、疏通文义,提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如: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目标导学二:概括内容,把握感情

提问1: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第一至三句):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四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五至七句):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提问2: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

明确:①“欣然起行”,作者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表现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

②“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③“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理解写法

提问3:如何理解“月色入户”?

明确:“入户”二字把月色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做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提问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何妙处?

明确: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作者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突出月光树影的“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三、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从教法上看,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有范读、跟读、齐读、领读等,充分体现读的特色,并能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将二篇文章中的教学难点落实到位,需要后期加以补充。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及反思【篇7】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以及反思是什么呢?《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通过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一起探究苏轼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宁静豁达的情怀。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简介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和在黄州的主要经历,以及在此其间的主要文学作品。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合作翻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译读,小组讨论;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要求: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情感、写法等方面来深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6)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地毯教学反思精选9篇


在开展教学活动前是需要用到教案的。教案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设计的结晶,体现了教师是否用心在教学,什么样的教案算是好教案?本文的主旨是探讨与“地毯教学反思”相关的话题,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地毯教学反思(篇1)

现在是一个学年的第二个学期,对一年级的学生,已经不能再称为新生了,经过了一个学期的训练,我想应该在这个学期开始进行“分小组合作”了。

《花地毯》这一课,是分小组合作的极佳题材,老师要指导学生用许多“小地毯”拼成一张“大地毯”。过去上这一课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一人做一张“小地毯”,然后再拼贴成一张“大地毯”,但每一次的时间都非常紧张,多数时候是完不成的,后来经过反思,我要学生一个小组完成一张“小地毯”,然后把每个小组的“小地毯”拼贴组合成一张属于班级的“大地毯”,这就要学生必须是分小组合作完成,我决定利用《花地毯》这一课对学生进行分小组合作训练。

“分个小组没什么难的,分小组合作完成一幅的“小地毯”,太简单了”我想。那就分呗。

来到教室上课了,没有小组(有的班级的分组不适合美术课的合作活动小组),重新分!六个小朋友一个组,一个组一个组地分!这下可好,孩子们兴奋了,教室里一片欢腾!“安静!安静!大家都安静了,咱们快一点儿分好了组,还要上新课做“花地毯”哪!”可是在那个情况下,哪有肯理会老师的呀?凑合着赶快分好了组,上新课。看看时间,过去了十几分钟了!要知道一节课只有35分钟!新课过程中,真是艰难地带领孩子们进行新课,你就看吧:由于乍一分组,组内同学们说话的、发生摩擦的、吵闹的、还有不听讲的,贯穿了整个新课的授课过程,光是处理这些问题就占去了很多的时间,终于让学生了解了地毯的实用性和装饰性,欣赏过了老师的范做,经过演示知道“大地毯”是许多个“小地毯”拼贴组合成的,孩子们也知道了制作“花地毯”所使用的方法了,选择好自己喜欢的制作方式了,可以进行分小组合作了,然而刚刚开始几分钟,下课铃声响了,一节课就这么过去了。因为没有完成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失败感令我的心里很是难受,对自己教学的信心也有着极大的挫败感。我不禁思考:这分小组合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到底是好还是坏,原本要求一课时完成的内容,现在可好,别说完成任务,就连基本的动手操作都没有进行有效的训练。我开始犹豫了,后面的几个班级究竟还要不要分小组合作!几经犹豫,我忽然想到:如果因为怕这一课完不成任务,而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以后再进行分小组合作时,那不是仍然不行吗?难道以后都不进行分小组合作了吗?还是得进行,现在训练了,以后就好了,还是应该把“分小组合作”训练好。

几天后,还是这个班。上课后,我带领学生简单的对上节课进行了复习,马上开始进行分组,有了第一节课的经验,这一节课分组时间缩短了不少,孩子们马上可以动手了,我心里很高兴。成功了!我一边美滋滋的享受着自己的“成功”一边巡视着指导学生,嗯?!小组里的同学怎么都是各做各的,根本没有合作的影子!这是怎么了?怎么都不合作?是我要求的不清楚吗?我确实是要求:“每个小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一件‘小地毯’”呀?经过询问,原来,一年级的孩子还没有学会怎样合作,他们不知道大家的劲往一处使,把自己做好的东西集在一起共同来完成任务,就“小地毯”来说,他们不知道把自己已经剪好的纹样都粘到同一张底纸上,完成的作品就是他们自己小组的。这多少有些令我吃惊,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知道吗?我开始有些着急了。唉!着急也没有用,慢慢教吧。我请一个小组同学做例子:先把小组的六个同学分别编上了1—6号,然后,拿出一件我做的蘑菇图案的“小地毯”:“1号同学做红色的小蘑菇,2号同学做绿色的小蘑菇,3号同学做黄色的……,然后每个人把自己做好的小蘑菇粘到同一张底纸上,这样,这个小组的‘小地毯’就做好了。”“噢……”学生们发出了恍然大悟的“噢……”声,这多少有些令我感到意外,原来学生真的不知道什么是小组合作。经过这样的“手把手”的教,孩子们终于知道了怎样进行小组合作。作业很快就完成了,效果也还是不错的。

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经过,不过却是让我的心态平静了许多,也让我明白了许多:对于一年级的小孩子,我的期望不要太高;我们觉得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是及其困难的;对我们司空见惯的,不要认为他们也都见过、明白,总之,一年级就是一年级,就是孩子,是6、7岁的孩子,所以我告诉自己:正视一年级学生,莫着急。

地毯教学反思(篇2)

《地毯上的面积》的教学反思范文

本节课从设计上讲,我充分考虑到学生是主体的新理念,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在大胆猜测、积极尝试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不同的情况进行优化选择。

这节课成功之处:⒈小组交流的前提是独立思考,教师巧妙地运用课前的对话,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的策略,当60%的孩子已经发现了一种

方法之后,教师马上适时开展小组交流,全班展示。2、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没有强制学生必须选择最简便的方法,而是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使用。3、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不多,但每次都恰到好处,点拨得当。

不足之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变能力有待提高,有时忽略学生的.想法,没能及时捕捉到学生精彩发言中出现的有价值的数学思维动态,并使其得以延续。说明老师更要注重倾听和思考。

这节课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欣赏地毯上美丽的图案中引出:“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这一关键性的问题,然后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自然而融洽,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而有序的学习氛围,学生敢说敢想,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策略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并选出最优的策略。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如:直接一个一个地数方格;地毯总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策略、方法的多样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

地毯教学反思(篇3)

一年级第三课《花地毯》根据低年级学生具体情况,要求学生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在轻松、自主、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通过看看、说说、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运用彩纸等材料剪贴、绘制成一幅美丽的大地毯,从而体验设计制作的乐趣。

一、课堂导入力求轻松,愉快

课堂导入力求轻松,愉快,时间不能太多。本课用了讲故事导入的方法,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导入的也很精彩。起到了轻松,愉快的效果。

二、教师的示范要精彩

在教师示范这一环节,精彩的示范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图案的制作,方法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可是这样却出现了学生都用老师的方法,即使老师给他们提供了好多其它的方法,也挡不住他的心,教师的示范虽然起到了作用,却也断了学生的创新。这也是教师示范的缺陷。所以本节课我出示了范画,只讲了制作方法,而没有一一示范,学生很容易接受,而且制作的图案会有创新。

三、作业突出合作意识

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发挥学生的自主、协作能力的指导思想。最后,全班学生拼成大地毯,其展示的效果很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高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学生的作业过程中,让做得快的学生把作业先展示在预先准备好的大地毯上,随时表扬有创新的学生,为其他的学生作榜样,督促学生速度。这样气氛、作业效果会大大提高。

地毯教学反思(篇4)

一、导入:

1、教师展示地毯实物,让学生认识并感受实物的美感。

2、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还见过地毯,并说说地毯的颜色及作用。

3、展示各种地方的地毯,让学生感受它们的美。教师再用一句:“同学们想不想把自己的房间装饰上漂亮的地毯?”

二、新授:

1、展示教师自己制作的小地毯,让学生欣赏,并说说制作的特点。

2、分组讨论你喜欢的制作方法并想想有没有更好的设计制作方法。

3、教师总结,提出作业要求。

三、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块大地毯。

四、学生作业展评。

以小组的合作把自己小组设计的地毯挂在教室的墙壁上,组合成一个大地毯,然后从小组中推选一位代表介绍和推销自己组的小地毯。以教室的一面墙为展版的形式,大家一起参观交流,让学生感受大家的再创造——大地毯。

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发挥学生的自主、协作的能力的指导思想。最后,全班学生拼成大地毯,其展示的效果很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高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学生的作业过程中,如果让做得快学生把作业先展示在预先准备好的大地毯上,随时表扬有创新的学生,为其他的学生作榜样,督促学生速度。这样气氛、作业效果会大大提高。

地毯教学反思(篇5)

一是掌握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是引导学生自发、主动获取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

通过教学反思如下:

1、通过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掌握了教材内的知识以后,再将知识进行迁移训练。这种教学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由知识向能力素质形成的中介。这符合教学改革的理念。

2、童话这种体裁创作的目的就是要让人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它一般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童话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蓝本。基于这一点,我设计的两个说话训练题目,就是让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寓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当前独生子女身上的娇骄之气,不够勤劳、缺乏生存能力等现象进行讨论,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灵魂受到洗礼。这要既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和正确的审美观的形成。

3、在知识训练中,学生通过片断作文训练,将课内的知识转变为一种实践活动,把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去思考去表达的能力,从而有利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4、本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是对教材处理得好,把它作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能力形成的“范例”和“中介”这是一种全新的教材观,与以往的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教材观是截然不同的。

二是教学按“知识──能力──素养”逐层推进,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努力,这是一种大语文观,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

三是通过设计题目和创设情景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思维,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要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多对教材的语言进行品味思考。这堂课在这方面有些欠缺。

地毯教学反思(篇6)

《地毯下的尘土》是一篇充满了神奇浪漫的想像、富有生活情趣的童话作品。本文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内容也比较简单,人物形象也好分析。故本课的教学设计着眼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教授本课时,有两处最精彩的片断。

1、说话练习片断:学生根据两个题目大胆发言,有的学生说出了自己在家从不干家务,过着“衣来伸身,饭来张口”的生活;有的学生还大胆地承认了自己考试舞弊的行为;还有的学生不仅谈到了自己的缺点,还指出了同学的不足……敢于坦露自己的心底,把缺点摆出来加以解决。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思想认识。

2、学生对习作评价片断

这一环节形成了本堂课的最高潮,学生涌跃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评价比较准确。现将几个同学的发言实录下来。

①对胡迪习作的评价:

学生甲:她的习作写的好,几个动词用的好,比喻句也很形象。

学生乙:她从侧面进行了描写,写了观众的反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都有,突出了舞姿的优美。

学生丙:我认为应该要重点写动作,少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学生丁:我同意学生丙的看法。我认为文中的句子要尽量避免重复,用词也要避免重复。

②对姚铮铮习作的评价:

学生甲:我很喜欢她的语言,很幽默,令人发笑,她的每篇文章的语言都是这样的,值得我学习。

学生乙:她写了自己的高兴心情,还写了她回家路上见到和想像的情景,这是运用了景物烘托的手法。

学生丙:这种写法与课文中写米妮的心理活动的写法相似。

学生丁:写的太短了,还可以写长一些。

③对廖智勇习作的评价:

学生甲:廖志勇读得很有感情。他写了受到老师批评后的心情。不过,他是我们班学习最认真表现也最好的学生,应该没挨过老师的批评,本文是他想像出来的崐。

学生乙:他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写,更突出了他的心情。

学生丙:我受到批评后的心情和他写的一样,我认为他写的很真实。

1、通过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掌握了教材内的知识以后,再将知识进行迁移训练。这种教学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由知识向能力素质形成的中介。这符合教学改革的理念。

2、童话这种体裁创作的目的就是要让人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它一般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童话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蓝本。基于这一点,我设计的两个说话训练题目,就是让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寓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当前独生子女身上的娇骄之气,不够勤劳、缺乏生存能力等现象进行讨论,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灵魂受到洗礼。这要既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和正确的审美观的形成。

3、在知识训练中,学生通过片断作文训练,将课内的知识转变为一种实践活动,把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去思考去表达的能力,从而有利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本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一是对教材处理得好,把它作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能力形成的“范例”和“中介”这是一种全新的教材观,与以往的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教材观是截然不同的;二是教学按“知识──能力──素养”逐层推进,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努力,这是一种大语文观,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三是通过设计题目和创设情景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思维,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要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多对教材的语言进行品味思考。这堂课在这方面有些欠缺。

地毯教学反思(篇7)

《地毯下的尘土》是一篇充满了神奇浪漫的想像、富有生活情趣的童话作品。本文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内容也比较简单,人物形象也好分析。故本课的教学设计着眼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的有三:一是掌握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三是引导学生自发、主动获取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如下:

1、通过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掌握了教材内的知识以后,再将知识进行迁移训练。这种教学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由知识向能力素质形成的中介。这符合教学改革的理念。

2、童话这种体裁创作的目的就是要让人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它一般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童话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蓝本。基于这一点,我设计的两个说话训练题目,就是让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寓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当前独生子女身上的娇骄之气,不够勤劳、缺乏生存能力等现象进行讨论,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灵魂受到洗礼。这要既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和正确的审美观的形成。

3、在知识训练中,学生通过片断作文训练,将课内的知识转变为一种实践活动,把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去思考去表达的能力,从而有利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4、专家点评

本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是对教材处理得好,把它作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能力形成的“范例”和“中介”这是一种全新的教材观,与以往的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教材观是截然不同的。

二是教学按“知识──能力──素养”逐层推进,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努力,这是一种大语文观,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

三是通过设计题目和创设情景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思维,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要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课堂上应引导学生多对教材的语言进行品味思考。这堂课在这方面有些欠缺。

地毯教学反思(篇8)

《花地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一年级下册中的一个课例,是让学生运用剪贴、绘画方法来设计制作一块小地毯,并指导学生用许多“小地毯”拼成一张“大地毯”。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尝试不同的材料,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的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表现出来,休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这节课中,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开始我就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游戏“猜一猜”导入,学生猜的五花八门,有的说床,有的说桌子,气氛非常活跃,最后学生猜到了花地毯,马上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本课主题,紧跟着我又适时激趣,给学生讲了一个《小狐狸家的花地毯》的故事,让学生羡慕小狐狸,自己也想有块花地毯,很自然的就调动了低段学生的学习欲望,效果非常明显。另外,让学生亲自感受地毯的质感,并小组合作将“小地毯”拼成两块“大地毯”,使学生在活动中无形的学到了美术知识(颜色搭配)。让学生学会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切让学生来支配,自主地探究学习。本课中最大的亮点就是通过“展销会”的形式让学生互相推荐自己的地毯,把教学活动推向了高潮,整个活动中运用多种方式,例如学生与学生之间成为买卖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成为买卖关系,让学生互评互议,告诉大家为什么买他的地毯,如何推荐自己的地毯,很自然的提高了学生的评价能力。活动中我最高兴的是学生争先恐后的把自己制作的地毯推荐给我,都希望老师买他们的,教师好似开心的调合剂,使每位学生都获得快乐。

这一课我分别在两所学校上过,第一次是在本校,第二次是参加区教研室举办的“送课下乡”活动在长岗镇中心学校,同是一个内容却有着不同的感受,两次讲课都使我难忘,都有许多值得我反思的地方。在本校上这堂课,由于非常了解学生,学生思维灵活,参与性极高,课堂气氛活跃,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的。但在教学中我也体会了几点不足:

1、小组欣赏讨论时,问题有些不明确,教师要参与活动中。

2、要及时地肯定和表扬学生的奇思妙想,并帮助他们克服一些制作中的困难。

第二次在长岗上这堂课时改进了上次的不足,努力的完善了此次课,但因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及条件差异,上课时经常有一些异想不到的事情发生,需要教师的随机应便。记得刚上课时我和平常一样喊了一声“上课”,可是学生毫无反应,班长也没有喊“起立”,这时我随机应变立即向学生做了个自我介绍,马上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记得上这堂课中间有一个环节是让小组同学边欣赏边讨论,可是让我没想到学生并无行动,这时我才明白他们平时可能较少接触到小组讨论的活动,紧跟着我马上耐心的引导他们如何欣赏,如何讨论,不一会同学们互相讨论各自的想法,我也从他们脸上看出了一丝笑意。在长岗上这节课时最让我难忘的是由于乡镇学校对短线学科专职教师的缺乏,其美术课多为主课教师兼带,他们对我的到来特别热情,学生也很高兴。我事前通知学生带彩色纸、胶水、水彩笔等工具,竟然没有一位学生没带,课后我才知道他们在家里把有颜色,认为好看的纸(广告纸,挂历纸,旧书)全拿来了,这使我特别感动。在教学生制作的花地毯竟然和城市的学生制作效果不分上下,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总之,有许多值得我回忆的也有许多不足:

1、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创作氛围,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2、在评价活动中,学生的胆子小,教师应多举例、多引导,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力求每位一学生都成功。

地毯教学反思(篇9)

本次磨课我讲了一年级下册第三课《花地毯》一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根据课标要求,本课旨在在学习中,学生能够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通过看看、说说、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组合与装饰,体验设计制作的乐趣。考虑一年级的实际情况以及一课时的课时设置,我将本课学习内容精简为学习有规律花地毯的图案美,并用绘画的方式设计一张花纹独特的有规律的花地毯。

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两轮磨课,我均以让孩子观看动画短片《鼹鼠与飞毯》导入新课,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在新授环节主要是了解花地毯的装饰性和实用性;认识图案有规律的地毯和图案自由排列的花地毯的分类;深入学习有规律的花地毯的图案特点。课堂教学调理清晰、目标明确,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循序渐进。最后实践体验环节,我先给学生示范米子框架中创作有规律的花地毯,然后拓展欣赏利用其他框架创作的作品,继而孩子自选框架创作图案有规律的花地毯,最后赏评交流。

第一轮磨课中,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我不忘紧抓课堂常规,所以整节课是有效而有序进行的,但是整个课上下来,孩子和老师虽然有互动,但是整个气氛不够放松活跃,孩子的创作思路也没有打开,创作出来的作品整体效果还算满意,但是他们受我示范作品影响较大,近半数孩子采用米子格框架创作,没有加入太多自己的创意。

反思第一轮磨课的问题所在,我在第二轮磨课中进行教学设计上的调整,并以动画片里的小鼹鼠带领大家闯关为主线进行层层深入的学习,以求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孩子挑战及创作欲望。为了打开孩子的创作思路,我利用展示、学生动手拼摆、教师拓展示范等形式,让孩子多感官参与,了解有规律的花地毯图案一般排列在多种框架中,而且同一个框架中因为图案摆放在框架线上、框架线间的格子里或格子与框架线结合的不同可以创造出丰富的地毯花纹。继而利用小鼹鼠提示大家可利用不同的形状、线条以及更重要的不同的框架来进行设计。最后孩子欣赏同龄人及老师的作品,再次拓展思维后各自创作。孩子创造出来的作品较之前有了独特的创意,形式也更加多样,整体效果比较满意。

经过两轮的磨课,尤其是观摩了赵君老师和刘文正老师深入梳理知识、生动驾驭课堂,真诚与生交流的高效而灵动的教学,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

教师只有走进学生、与学生真诚的交流,才能让孩子在快乐中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我太多关注教学的流程,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不足。

作为美术老师,在教给孩子基本的美术知识的同时应该给孩子渗透更多的是美术学习的意义,让孩子意识到学习美术与更美地生活的关系。《花地毯》是一节设计课,而设计的原则是实用而美观,因而认识美进而创造美,才是本节设计课的重点,然而在了解花地毯的实用性与装饰性的教学中,我将其平均用力,并没有抓住花地毯装饰性的美进行拓展。设计的目的在于为生活服务,所以这节课我应该有始有终的建立起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如在学生创作环节,如果能让学生自主选择为小鼹鼠的客厅、卧室、室外游戏场等场所设计一张花地毯,不但让小鼹鼠闯关的主线完整延续,更能提高孩子的创作热情,同时渗透给孩子的是设计为生活服务的理念。作品赏评交流之后,除了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之外,我应该利用给孩子展示不同形状的有规律和无规律的花地毯,并鼓励孩子课后可以尝试创作不同的花地毯。最后课堂需要升华,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需要设计,厂家们会选择优秀的设计图稿进行生产,希望孩子们的设计有一天会被生产出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其升华的目的不在于课堂的很花哨,而是给孩子一种期望,让孩子在美好的梦想中有意义的学习。

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提升自己课堂驾驭能力、把握课堂节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方式真诚有效地与学生交流沟通,让自己终能成为孩子需要的良师益友。

《统计》教学反思精选9篇


若想要写好一篇教案该怎么做呢?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要想顺利进行教学活动,一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优质的教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经典范文网编辑为您整理了一些有用的信息:《统计》教学反思,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统计》教学反思 篇1

本课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激起学生已有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我首先引导学生复习扇形的概念和扇形面积与圆心角大小及半径长短的密切关系,旨在激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后面即将学习的新知做好铺垫。

二、 大胆放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有参与学习活动,才是有效的学习。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自制了两幅扇形图,一幅是某班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参加各种小组的情况统计图,另一幅是某班学生爱好各种球类活动的情况统计图,然后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回答相关问题,并亲自动手用量角器量图中每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并算出每个扇形圆心角占圆周角的百分数,最后再通过学生自学教科书的内容,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不但使学生弄清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数,而且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三、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练习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我在巡视之后,对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了展示,从而使学生们感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对其它学生也是一种激励和鞭策。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授课效果也很好。但同时也存在了一定的不足,由于少数学困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自控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均较差,大部分时间是盲目地在看热闹,不能恰如其分地融入这个学习的群体,自己似乎跟一个局外人一样,使得他们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是稀里糊涂,一知半解,关于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进一步去研究和探索的。今后,我仍会把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作为我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使我的教学水平再迈向一个新台阶。

《统计》教学反思 篇2

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是基于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圆的认识,教学反思十一。但是,学生对于扇形的知识尚属于空白,教学时,教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识现状,从扇形的感性认识入学组织教学。

1、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

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注重让学生与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理解和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对比,学生还会进一步理解每种统计图都有它独特的作用。

2、给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从生活中选择数学素材,会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十一》。

3、让学生认真观察课件上面的扇形统计图情况,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扇形统计图是用圆代表总数量,即单位“1”,扇形代表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比;结合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能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到扇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

4、给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平台。讨论交流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会相互补充,产生各种灵感和火花,从而在讨论中不断完整自己的知识。

《统计》教学反思 篇3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课后我进行了及时的总结与反思,有以下三大方面:

一、好的方面

1、给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

让学生在感兴趣且较熟悉的生活问题中,复习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到用统计图来整理数据、说明问题的优越性。从生活中选择数学无素,会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2、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课上我是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接着第二次提问:“根据获取的信息你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的回答转向一些具体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和启发,学生的发言令我欣慰。因为移民班的教学氛围是令我头痛的一件事。

3、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

课标中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注重让学生与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理解和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对比学生还会进一步理解每种统计图独特的作用。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我结合我们组所有教师的好的建议,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收集数据来教学,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4、集体备课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因为我没有上过六年级的数学课,很多东西都比较磨凌两可,所以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我就把问题提出来让大家指点指点。比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就扇形统计图的绘制问题要不要在本节课教学进行了探讨,最后达成了一定的意见:留到第二课时来教。在实践中得出,这个交流的建议是正确的。

二、不足之处

1、从统计图获取的信息中所提出的有些问题难度大,将简单知识复杂化了,不适于差生的学习。

2、教学方式单一,整个课堂一问一答式的教学占据了多半,没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讨论交流平台。课后我深深认识到讨论交流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问题展形讨论,学生会相互补充,产生各种灵感和火花。学生在讨论中可以不断完整自己的知识。

3、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得不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导致学生所提出的错误问题没有加以教正。如:喜欢篮球运动项目的人比喜欢足球运动项目的人多篮球的百分之几?

4、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平时教学中不太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因此在这节课中对表现出色的同学没能给予及时的激励评价。

三、反思

静下心来思考,在整节课中存在许多以上不足之处外,还有一个就是自己本身存在的一些不太注意的细节,如:如果教学中语言更精练,提问更有针对性,让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一些,大胆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练习设计更有坡度一些,我想本节课效果会更好。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亲和力与学生溶为一体,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教师提供的丰富的生活事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探索中,发现规律、自主构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并初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统计》教学反思 篇4

我执教了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的《扇形统计图》一课,引导学生认识了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特点。课后我进行了及时的总结与反思,有以下三大方面。

一、比较到位的方面

(一)给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

让学生在感兴趣且较熟悉的生活问题中,复习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到用统计图来整理数据、说明问题的优越性。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会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二)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课上我是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接着第二次提问:“根据获取的信息你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的回答转向一些具体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和启发,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

课标中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注重让学生与已学过的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理解和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对比学生还会进一步理解每种统计图独特的作用。

二、不足之处

(一)问题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从统计图获取的信息中所提出的有些问题难度大,将简单知识复杂化了,不适于差生的学习。

(二)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整个课堂一问一答式的教学占据了多半,没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讨论交流平台。课后我深深认识到讨论交流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问题展形讨论,学生会相互补充,产生各种灵感和火花。学生在讨论中可以不断完整自己的知识。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要尽量多给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

(三)评价激励机制不够。

平时教学中不太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因此在这节课中对表现出色的同学没能给予及时的激励评价。

三、反思

静下心来思考,在整节课中存在许多以上不足之处外,还有一个就是自己本身存在的一些不太注意的细节,如:如果教学中语言更精练,提问更有针对性,让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一些,大胆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练习设计更有坡度一些,我想本节课效果会更好。

《统计》教学反思 篇5

通过这节复习课的教学,课后我进行了及时的总结与反思,有以下三大方面:

一、好的方面

1、给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

让学生在感兴趣且较熟悉的“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生活问题中,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到用统计图来整理数据、说明问题的优越性。从生活中选择数学元素,会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2、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课上我是通过启发性的提问:“如果要知道每个项目的人数占全部人数的百分比”,及其特点,也提出的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接着第二次提问:“根据获取的信息你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的回答转向一些具体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很好的调动啦学生的兴趣,也足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复习中加深了理解。

3、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

课标中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注重让学生动手算一算每个项目占总数的百分比,动手制作完成扇形统计图,在亲身体验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知识点。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对比学生还会进一步理解每种统计图独特的作用。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我结合我们组所有教师的好的建议,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二、不足之处

1、从统计图获取的信息中所提出的有些问题难度大,将简单知识复杂化了,不适于差生的学习。

2、教学方式单一,整个课堂一问一答式的教学占据了多半,没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讨论交流平台。课后我深深认识到讨论交流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问题展形讨论,学生会相互补充,产生各种灵感和火花。学生在讨论中可以不断完整自己的知识。

3、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得不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导致学生所提出的错误问题没有加以教正。如:喜欢足球运动项目的人比喜欢踢毽子运动项目的人多篮球的百分之几?

4、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平时教学中不太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因此在这节课中对表现出色的'同学没能给予及时的激励评价。

《统计》教学反思 篇6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能体现以下两点:

一、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反思、探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就要使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一)学习目标让学生来制定。当老师提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条形统计图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想要获得的知识:条形统计图怎么画、怎么用、为什么需要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怎么看。

(二)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来探究。在尝试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不同的人看事物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观点和认识角度。让学生在争辩中解决制图难点,产生思维的碰撞。当学生制图后,让学生互相评价,在反思中掌握制作条形统计图既要注意科学性,又要注意美观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展,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注重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在内容的选择上我由学生身边的事引出的数学问题,熟悉的生活事例自然地对学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和谐的关系。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必要的数学工具,让学生充分体验统计的必要性。让学生感受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十分广泛的运用,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学好统计的初步知识显得日益重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自我生存的关系。

本节课的开始我创设了情境:北京2008申奥成功的盛典回顾,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当时的情景,感受奥运申请成功后的极大喜悦。接着,我又以中国队往届的金牌数为切入口,引出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弄清的条形统计的制图步骤后,我以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为素材,通过即时的调查统计,让学生绘制出条形统计图,强化了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和制作过程。课中创设的作品交流和欣赏统计图的环节,通过你从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的引导,让大家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学生从最后提供的统计图中了解到了职工平均工资的逐年上升,感受到了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从环境质量分析图中,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

三、一个没解决的问题引起的思考。

在课前同学提出了几个学习目标,最后我问:你觉得刚才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吗?有的同学认为前面提出的“为什么需要条形统计图”这一问题没解决。他没有从这节课中明显的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的优越性。我认为造成这一问题可能来自于两方面的原因。原因一:在导入部分时,老师的问题是----你喜欢哪一种呈现的方式。学生各抒己见,这时没有大部分同学肯定条形统计图的优越性,为了充分尊重学生,我没有统一意见,不知如何处理更好。“六一”活动的设计,我原本想通过这环节让学生再一次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直观形象,但没有体现。教学后我觉得虽然这内容既有现实意义,有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但对于教学条形统计图来说,这内容不够典型,确实无法解决为什么一定要画条形统计图。由此,我深刻地体会到面对一个个充满个性的学生,让他们主动探究的同时,教师该如何导,还得好好思索。

《统计》教学反思 篇7

在统计教学中,学生已经学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有一些基本认识。但学生没学扇形,却要学习扇形统计图,这就要老师居高临下,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是基于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圆的知识。但是,学生对于扇形的知识尚属于空白,因此,我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从扇形的感性认识入手组织教学。

首先,我带领学生复习我们已学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让他们回忆统计图的作用和优点。

接着,我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自学教材。在学生自学时,出示学习提纲:在学生自学后,交流学习效果。在讲到扇形统计图时,让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信息?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概括的也比较全面,让学生感知扇形是圆的一部分。对于扇形统计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分组交流讨论,凭着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想法来探索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我在这里面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不再是绝对的主体的作用。接着我又发问: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有个学生问道:我想知道怎样画扇形统计图,这里我在设计导学案时已经预料到了。这里虽然教材上没有要求,但是我还是作为重点来探究,我认为我们是为了教学生知识,而不是为了教教材,只要是学生想知道,我们就要满足他们,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虽然没有让学生画,但是从我对学生的了解,我认为他们已经会画扇形统计图了。在后面的问题解决中,从学生的课堂发言观察,我认为学得比较好。整堂课的教学中,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坚信,娴熟的知识储备和教材体系的熟练程度对于教学所起到的作用。但是本堂课也有不足之处:本班学生积极发言的程度,还是有待提高。课后我调查原因:有得学生表现得比较自信,有得学生表现得比较胆怯,不敢发言,怕说得不到位。以后再这方面我会更加注意培养学生,让高效课堂真正落到实处。

《统计》教学反思 篇8

“统计与概率”可以说是数学新课程中最让小学教师感到“头疼”的内容了。这个具有独特思维方式的领域既难教又难学,尤其是让许多成人都感到抽象难解的“概率”,也首次成为小学数学的一部分,它能否真的变成我们所期待的“儿童数学”

这里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有没有必要让儿童学习它?二、儿童有没有能力学习,或者说,统计与概率能否变成“儿童数学”的形态?三、教师有没有能力驾驭这样的“儿童数学”,假如前述两点成立的话?如何让教师具备这样的能力?

下文就通过个案研究带给我们关乎上述问题的诸多思考。或许,真正的答案还隐藏在更加深入、普遍和专业的科学研究之中,还孕伏在更成熟的思辨和讨论之中,但这并不削减一项真实调查的价值。当我们直面现状从而激起对这些永恒问题的思考时,这些思考也就有了当下的意义。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反思与建议

在小学数学中,新增加的“统计与概率”内容已经成为许多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学应该如何设计、展开,教师又具备多少统计与概率的知识,相关教材、培训等如何完善,都值得深入研究。我们以四年级一项有一定代表性的教学内容为例作了课堂观察和研究分析,对以上问题提出建议。

教学内容如下:

例1:足球比赛前,裁判员通常用掷一枚硬币的方法来决定开球的一方,这样做公平吗?

例2:口袋里有四个号球,上面分别标有1,2,3,4。甲、乙两人各摸一次。甲先摸,摸出一个号球,记下号数,放回口袋中,乙再摸。谁摸出的数大谁胜。游戏公平吗?

课堂活动:小明、小丽被同学们推选为组长,得票数相同,谁担任组长呢?班长决定做4个纸团,其中只有一个写有“正”字。由小明从中任取一个纸团,抽出“正”字的纸团就担任正组长。这个办法公平吗?

分析该设计的意图可能是:因为已经学习了用分数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例1的目的是通过计算双方获得开球权的可能性都是1/2,从而知道游戏公平的意思是“获胜的'可能性是一样的”。例2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游戏的公平性。“课堂活动”是让学生体会游戏的不公平性。

该内容由某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一所小学的两位教师分别执教。其中,李老师从事小学数学教育13年,原始学历大专;张老师从事小学数学教育4年,原始学历本科。两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该校都属于中等偏上。我们对教学过程做了笔录和录音,课后对老师和学生作了访谈,为了解这部分内容的难易程度,我们又在大三学生中作了调查与测试。

《统计》教学反思 篇9

统计初步是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五年级第二学期最后一个单元总复习的内容。这部分练习是针对统计初步而设计的,涵盖了可能性、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平均数等内容。

我把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这部分内容与统计初步相结合,因此本节课只包含两部分练习即可能性和平均数。

本节课较好地作到了以下几点:

1、让学生充分参与。

在本节课的练习活动中,每位学生都在参与,每位学生都在思索,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舞台,都有一次或几次的表现机会。

2、让学生自主学习。

本节课的所有习题都是在学生动脑思考、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解答的,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点拨的作用。

3、思路清晰、层次清楚。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对教材的理解,针对书上P86~ P87的习题,加以灵活的处理,进行分类、调整,这样一来,保证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主动性。

本节课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 与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参与讨论,变原来的单纯旁观者为积极参与者,使全体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使思维真正的活跃起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使其全面发展。

小熊请客教学反思(9篇)


做到这几点就能帮助你完成一份完美的教案?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将来超过自己,在教学前提前准备好教案是每个老师应该做的。教案可以优化老师的演讲内容和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有效率的达成教学目的,您要的信息我已经为您准备好了:“小熊请客教学反思”,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了解更多优质服务!

小熊请客教学反思(篇1)

活动目标:

1.观察画面,大胆猜想并表达,初步理解儿歌内容。

2.在听听、讲讲、找找中掌握每种动物的叫声及喜爱的食物,借助儿歌进行大胆表达。

3.体验帮助小动物的快乐,激发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1.《小老虎请客》PPT。

2.儿歌《小老虎请客》教学图谱。

3.幼儿人手一份操作卡和各种食物图片。

4.认识标记图。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听声音猜动物

1.观看PPT课件--《小老虎请客》

问:瞧!谁来了?(小老虎)小老虎为什么这么开心?我们来问问它吧!

2.创设小老虎请客情境幼(师):"小老虎,你好,请问你为什么这么开心?

小老虎:"大家好,我是小老虎,今天我过生日,请来了许多小动物。听!它们来啦!"(此环节设计原因:幼儿能主动将自己的疑问,大胆提出来,并尝试用一些礼貌用语,久而久之成为习惯)。

小结:哦,原来小老虎要过生日请客呢!

3.听声音,猜动物提问:第一位客人会是谁?(小黄狗)(小黄狗,汪汪汪)(以此类推,引出小花猫、小山羊和小小鸡)(分析:此环节是让幼儿分辨生活中小动物的叫声,然后激发幼儿模仿小动物叫声的兴趣,学说"什么动物,怎么叫?"的句式。)

二、在情境中引导幼儿大胆讲述

1.分句学习儿歌师:瞧!小老虎请来了这么多小客人,它还给小客人准备了好吃的食物。

问:有什么呢?(有……有……有……还有……)(有……有……有……还有……幼儿学会说完整的一句话)。

师:帮小老虎请小动物吃它们最喜欢的食物。

提问:小黄狗,汪汪汪,吃什么?(吃骨头)我们把它连起来说一说。

(分析:平时生活中,特别是小班幼儿回答老师的问题不能完整、清楚地表达,就像这首儿歌,教师刚开始的提问,幼儿回答的都只会是"两个、三个字",通过图示,让幼儿学说完整地一句话)。

(以此类推,提问小花猫、小山羊和小小鸡)(分析:由于小班幼儿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大部分幼儿在这一环节还无法完整地回答,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儿歌的图谱,帮助幼儿理解儿歌的句式,并完整地把儿歌说出来。)

2.完整学习儿歌

(1)看图谱,学习儿歌师:小朋友真能干,不仅让小动物吃到了自己最爱吃的食物,而且还编了一首好听的儿歌,我们来读一读自己编的儿歌。

(2)边说儿歌,边表演(分析:因为前面部分已经有了很好的铺垫,让幼儿完整说出儿歌应该比较容易,此环节也是为了进一步让幼儿学会看图说儿歌,从而发现儿歌的特点,也好为后面分组操作、幼儿创编做好铺垫。)

3.创编儿歌师:小花猫还没吃饱,它还喜欢吃什么?(小花猫,喵喵喵,吃什么,吃老鼠)

三、分组操作师:又有客人来了,我们帮小老虎去招待它们吧!

(请小朋友找找与动物或食物相对应的朋友)(分析:最后一环节是让幼儿自选小动物,给小动物找到它爱吃的食物,完成操作卡后,根据操作卡上的提示创编儿歌;幼儿将自编的新儿歌,讲给同伴或客人老师听一听。)

四、结束活动师:小动物都吃饱了,我们带小动物出去散散步吧!

附儿歌:小老虎请客小黄狗,汪汪汪,吃什么,吃骨头。

小花猫,喵喵喵,吃什么,吃小鱼。

小山羊,咩咩咩,吃什么,吃青草。

小小鸡,叽叽叽,吃什么,吃小虫。

活动反思:

喜欢小动物似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这一点也更好地在我们班孩子身上体现的较为突出。所以我利用孩子这一天性设计了这个语言活动《小老虎请客》。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小老虎请客整个活动以PPT的形式呈现,当孩子们听到小动物的叫声、看到一个个可爱的小动物,兴致一下提高了,因此整个活动孩子们很投入。在活动每个环节的设计中,也加入了我的一些思考。

环节一:听声音猜动物根据幼儿经验,播放日常生活中小动物的声音,让幼儿听声音模仿小动物的叫声。我设计这个环节的意图是想通过猜一猜的方式,自然地让幼儿说出儿歌里的话。帮助后面学习儿歌作铺垫。

环节二:在情境中引导幼儿大胆讲述1.分句学习儿歌看到PPT里出现小老虎给客人准备的食物,孩子们马上就能说出来,为了让幼儿学会说一句完整的话,我给幼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有什么……有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这样的句式,学会完整表达。

在第一个小动物提问它喜欢吃什么,我用了儿歌里的话来提问幼儿。第二、第三个小动物出现都用不同的方式,教师提问越来越简单,幼儿说的更多。当第四个小动物出现,直接让幼儿来问,幼儿来回答了。

2.完整学习儿歌有了上面的铺垫,幼儿根据图谱提示说出儿歌中的话,知道儿歌的句式,学会仿编。出示儿歌的四句图谱,幼儿已经能够根据图谱自己说出儿歌了。幼儿掌握情况较好。

3.创编儿歌这个活动教学目的不只是学习儿歌,而是通过学习儿歌,掌握一些学习儿歌、创编儿歌的方法。能根据图谱将许多小动物都能按这样的句式说出来,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环节三:分组操作通过找一找、做一做、说一说的方法来完成,活动不仅要引导幼儿学习儿歌更重要的是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善于思考以及积极的情感、态度等。最后一部分,通过多种方式让幼儿大胆说一说,如:跟客人老师说一说,跟同伴说一说,同伴和同伴之间交换图谱再说一说。通过多种形式,充分给幼儿说的空间。

设计意图: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喜欢小动物是幼儿的天性。我发现有的时候小朋友看见老师摆放在柜子上的小动物教具,如:头饰、手偶,会不由自主地拿起来玩玩,有的还在抱抱、亲亲小动物。从生活中可以看出:幼儿对可爱的小动物会情不自禁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爱意。渐渐地我又发现幼儿对小动物的特征产生兴趣,为了满足幼儿兴趣,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小老虎请客》这个活动,通过此活动让幼儿能运用语言描述动物的叫声和知道其喜欢吃的食物,并借助儿歌形式大胆表达,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熊请客教学反思(篇2)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教师的引领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为契机,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用数学,在用数学中爱数学。

整个教学活动中都体现了趣味性:因为二年级的孩子对单纯的学知识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我把故事贯穿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知识,这也体现了“在快乐中学数学,学快乐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这样的设计势必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新知。

对于新知识的教学我采用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数学活动贯穿始终,把原始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寻求数学问题,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经历数学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敢于创新,主动获取的精神,发展他们终身学习数学的愿望和能力。

学习乘法口诀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很长的记忆能力训练的过程。意义识记的基础是理解,机械识记的基础是多次重复。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机械识记占优势,因此在反馈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使用多种形式的口算训练,,促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加强对口诀的理解,从而熟记乘法口诀。

在教学的最后的环节设计了走迷宫的数学游戏,想以此展现学生独特的方法和策略,但由于低年级孩子容易被课程外的因素吸引,当他们对一个数学活动兴趣盎然的时候,他们的兴奋点就会多停留在那里,所以课堂上有放出去却收不回来的现象,使得走迷宫游戏中很多孩子没能按时完成。由此使我认识到,数学活动固然能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过多的活动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关注点偏离了知识点。所以,数学活动的设计应该是为突出重、突破难点而设置,活动不在与多少,要有实效;不在与难易,要服务于课程。

小熊请客教学反思(篇3)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采用了“情景激趣、设疑导入——建立模型、构建新知——活动体验、解决问题——思维拓展深化认识——回顾总结、激励评价”五个环节的数学活动贯穿始终,把原始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寻求数学问题,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经历数学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敢于创新,主动获取的精神,发展他们终身学习数学的愿望和能力。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故事形式呈现信息,并设疑让学生猜一猜“第三串会串几个红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在愉快中观察,得出规律,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编制4的乘法口诀

这一环节通过用红果串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大胆发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多种方法完成表格。并在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逐步体会含义及计算。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根据已有经验,自由选择学习模式编制4的乘法口诀。并在同桌、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方法与问题,同学之间互相借鉴相互补充,达到了相互启发共同发展的目的。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开展随堂练习识记口诀并理解其含义,比较自然地掌握新知识。

三、活动体验,解决问题;巩固练习,提高技能

此环节我设计了两层由浅到深以游戏形式的练习,通过让学生深入游戏中观察、合作、讨论、独立思考,识记口诀,运用口诀快速计算出结果,加深对其含义的理解。在愉快、激烈的游戏中,极大的把枯燥的知识有声有色的注入学生的心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四、思维拓展,深化认识

此环节我联系本节课,总结计算全班人数。通过学生观察规律,寻找简洁方法,进一步强化对4的乘法口诀的识记及理解。最后根据课堂实际可用乘法或乘加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喜悦的同时也将思考引向深入。

五、回顾总结,激励评价

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梳理,并及时进行自评或他评多元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共享学习的快乐。

小熊请客教学反思(篇4)

本课教学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信息,注重了学生对知识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从主体的主动建构。课堂上营造了比较愉悦的学习气氛,学生的学习热情高。

1、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练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缓解练习课中单纯的进行练习、计算的枯燥情形,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高。孩子们都有很强的好胜心和团队精神。小组竞赛的形式,更加促进学生去仔细听、认真去做,只有这样小组才能获胜。所以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并且小组间互相补充答案,使得学生对知识回顾和整理更加全面、完善。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虽然是用小组竞赛的形式,但是并没有放弃学生的独立思考。在每次的小组学习中,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然后再将每个人的答案进行汇总,从中选出代表汇报结果。这样避免在小组学习中有的.孩子不思考,不参与的现象

一.发挥教材信息资源,创造性创设问题情境

低年级的小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教学活动中能否不断激发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主动参与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新教材在教授的图例中有许多能解决问题的多个素材与信息,这就为我们教师提供了空间。如果能善于挖掘这些信息资源,创造性的创设问题情境,就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小熊请客》中,利用主题图,我创造了小熊生日,有红果子做成冰糖葫芦招待客人,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红果子来摆一摆,有较高的趣味性,学生乐于接受,使数学学习更加生活化,情境化,拉近了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距离。由此我想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我要抓住学生活动的兴奋点,按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欢听的、喜欢看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二、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的培养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能力较弱。本册教材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重视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在《小熊请客》这堂课中,我让学生边摆学具边填表:一串有4个红果;2串有8个红果;3串有12个红果------通过层层引导,学生的实际操作,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打下基础。

三、要加强课堂常规的养成教育。

学生由于自制能力还不够,有时会忘记带学具,有时发言会先说出口而不是先举手,同学发言时忍不住会插嘴,导致课堂的不和谐。在这方面要加强引导,告诉他们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不能随便的,让他们更加明白课堂常规,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小熊请客教学反思(篇5)

活动设计背景

《小熊请客》选自省编教材小班主题活动《我的发现告诉你》。众所周知,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幼儿所熟悉喜爱的。新《纲要》指出:一个活动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结合幼儿的这一特点,我选择了故事《小熊请客》。此活动故事形象鲜明突出,能够激发幼儿兴趣,学习时不用刻意去记忆,且将表演融入到教学活动过程中,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同时还能通过活动将幼儿零碎的经验进行整合,帮助幼儿提升经验,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让幼儿在故事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

活动目标

1.说出几种常见小动物的名称、了解它们的饮食习惯及它们的生活环境。

2.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初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行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了解几种小动物的饮食习惯及生活环境。

难点:感受朋友友好相处的快乐,理解学会使用礼貌用语,鼓励幼儿积极表演,加深了对故事的记忆。

活动准备

1、让幼儿提前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2、材料准备:①小熊、小兔子、小猴子、小鸭子、小狗的图片各一,②熊猫、老虎、丹顶鹤的图片各一,③小动物的食物卡若干(小草、鱼、骨头、肉、桃子、萝卜、野果、米饭、树叶、蜂蜜等)④画好的盘子4个,(以上皆为自制磁性教具)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导语:孩子们,现在呀有一位动物朋友要和我们说话,看,它是谁?

出示小熊图片,相互问候。.本文来源:幼儿园教案网(礼仪渗透:)

问题(以小熊的口吻)

①小朋友,我想问问你们,知道我生活在哪里?我都喜欢吃些什么食物呢?

②我今天请了几位朋友来和我过生日,我为它们准备了好吃的食物,看看都是什么?

二、探究

1、看一看:出示的食物是什么。

2、猜一猜:根据这几种食物,能知道小熊都请谁来了吗?

3、做一做:请4名幼儿与盘子一一对应站好,然后按要求放食物。

要求:请4名幼儿在每种食物中各取一个放到自己的盘子里(萝卜、桃子、骨头、小草,幼儿能听懂多重指令)

4、看:幼儿看教师肢体语言,说出小猴子、小兔子的名称。

听:幼儿听教师模仿小动物叫,说出小狗、小鸭子的名称。

说一说:这几种小动物分别生活在哪里。

5、礼仪渗透:小动物们轻轻敲小熊家的门然后小熊出门迎接,相互问候。(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

三、讨论与操作:请小动物们用餐

1.问题①孩子们,想一想,餐盘中的食物都是小动物们能吃的吗?

解决:请小朋友们说答案,教师操作,将盘子中每种动物不吃的食物挑出来。

问题②这几种小动物除了吃刚才的食物,它们还吃什么?

解决方法: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2.幼儿根据讨论结果再次为小动物们分食物

四、讨论

问题(以小熊的口吻)小朋友,我们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你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呢?

提示:引导幼儿回答时,不能简单的说好好对待它。要说的具体一点,并且注意有感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五、活动延伸

把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选自省编教材小班主题活动《我的发现告诉你》。通过教学,发现虽然这个教材很老了,但孩子兴趣还是挺高的,在活动中,我先让孩子们讨论我的生日会有谁来参加?通过食物大部分幼儿都能猜出。然后让幼儿学习故事,知道懂礼貌的重要性。接着抛出问题:这些小动物除了吃刚才的食物,它们还吃什么?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幼儿根据讨论结果再次为小动物们分食物。最后教师以小熊的口吻小朋友,我们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你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呢?,但小班的孩子语言词汇量有限,只能简简单单的说好好对待它们,与它们交朋友,但我认为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完成了。

小熊请客教学反思(篇6)

上午,我为南京幼特教所专家:尹坚琴、张辉,市教育局局长:芮火才,市幼教科客源:花慧娟老师一行,展示了一个幼儿表演游戏的教学现场。

展示本次活动目的源于:我园在表演游戏这一块虽然进行了大半年的研究尝试,但研究进度非常缓慢,研究质量也不够凸显,教师的理论素养与专业技能非常薄弱,对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发展价值与核心定位把握不准。

特别是一研之后,大家都感觉现在这种表演游戏的现状与困惑不容乐观。为了少走弯路,并检验目前幼儿园表演游戏的一种研究状态与形式是否有效,特展示活动现场,提供游戏案例,供专家诊断!

活动结束,观摩此次活动的专家、领导针对本次游戏案例给与了积极地指导和建议,提出的许多专业观点和改进措施顿时让我茅塞顿开,内心中对表演游戏的研究方向与实践操作也有了些许的清晰与明了。特将专家的点评详实整理如下:

1.游戏的要求要提清楚,如第一、请幼儿五个人一组自由组合好后坐下来,进行角色分配;第二、角色分配后后要商量好游戏材料谁收谁放等。

2.增加同伴讨论的机会。当时教师在幼儿游戏后请同组游戏的幼儿坐在一起进行问题汇总这非常好,但没有给同组幼儿提供相互讨论与交流的时间,所以很多幼儿都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却没有机会说。

3.加强理论学习,知道游戏是什么?表演游戏要发展的是什么?幼儿的合作、表达、表现、创造等等。

4.教师把角色选择作为目标设定,这不是表演游戏的研究重点,也不符合表演游戏的发展和价值,弱化了表演游戏本身的一个目标价值与发展!角色选择只是规则,是社会领域的问题,如果只是存在于部分幼儿的身上,而不是大家共性存在的问题,就不需要用专门的游戏现场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就牺牲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浪费了大家的学习时间。

5.在游戏中发现孩子存在问题,来引导孩子解决问题这种想法是对的。关键是解决什么问题,要抓住问题的核心,而且要用一些经济、有效、又轻松的方法来解决。例如:不会解决角色选择的问题,如果总是这么几个孩子,可以利用区域观察后评价解决再观察评价等等。

小熊请客教学反思(篇7)

本节课共安排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创设了“小熊请客”的情境,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穿1串糖葫芦需要4个红果,2串糖葫芦有8个红果,抛砖引玉学生迁移类推出3串、4串、5串—————到9串各有多少个红果,这样的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降低了学习坡度,同时学生主动探索糖葫芦串数与红果个数之间对应关系,为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填写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自主探索,完成表格。

由于有了数糖葫芦的串数与红果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做了铺垫,这环节教师课件出示糖葫芦的串数,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再次让学生亲身体验串数与个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累加”的数学思想。体会了每次增加1串糖葫芦增加4个。巩固了数数的方法,体会4个4个数的方法。为编制4的乘法口诀做足铺垫。

活动三:看图写算式,了解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这个活动让学生看图写出乘法算式,体会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表示的简便,同时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同时让学生了解4的乘法是怎样来的。

活动四:编制4的乘法口诀。再创造数学知识的产生。

由于有了写出4的'乘法算式,再加上学生已经编制了2、3、5的乘法口诀的经验,学生迁移类推完全可以自主探索。能顺利编制4的乘法口诀。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活动四:兵教兵,找不好记忆的口诀。

这个活动让学生通过读一遍乘法口诀,然后背一遍乘法口诀,从中体会哪句乘法口诀不太好记忆,通过学生提,有学生来回答,体现了师生交流之外,还有生生之间的交流。

本节课的问题:

1、预设不充分,学生在“累加”之中出现问题。

2、环节衔接不好。

3、小结处不好。

4、时间安排不当,有些内容没有完成,还有两道题,造成课堂练习量上,没有体现精讲多练的教学理念。

小熊请客教学反思(篇8)

小熊请客表演游戏教学反思

近期,我在一所幼儿园担任游戏教师的工作。在教育活动中,我发现一个新颖有趣的游戏:小熊请客表演。通过这个游戏,我看到了孩子们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现。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这个游戏的规则和操作方法,并对我在教学中的经验进行反思。

小熊请客表演是一款适合儿童的角色扮演游戏。在游戏中,每个孩子扮演一个小熊,他们将为其他孩子抛出茶会。游戏提供了一套玩具茶具,包括茶壶、茶杯、蛋糕等。孩子们需要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请客和交流的场景。

在游戏开始前,我首先和孩子们一起创建了一个虚拟人物,包括名字、喜好和性格特点等。这样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角色和想象他们的特点。然后,我给每个孩子分发了一套游戏道具。我们一起观察和讨论了每个道具的功能,并讨论了茶会上可能发生的情景和对话内容。

在游戏进行中,我鼓励孩子们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并与其他小熊互动。我提供了一些问题和情景,激发他们思考和表达的能力。例如,我可能问孩子们:“你想请客吗?如果请客,你会怎么做呢?”或者:“你喜欢哪种蛋糕,你会怎么邀请朋友品尝呢?”通过这样的引导,孩子们能够思考并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想法。

游戏结束后,我组织了一个讨论环节,让孩子们分享他们在游戏中的体验和感受。这样做有助于加深他们对游戏的理解,并激发他们对游戏的进一步思考。我还鼓励孩子们提出自己的创意和建议,以不断完善游戏的规则和操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小熊请客表演游戏对儿童的发展有很多益处。首先,它能够提高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通过扮演小熊和与其他小熊互动,孩子们学会了分享和倾听他人的观点。其次,这个游戏有助于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孩子们可以设计自己的虚拟角色,并创造出属于他们的茶会场景和对话。最后,这个游戏还培养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与其他小熊互动和分享想法和情感,孩子们学会了用语言来传达和交流。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战。首先,有些孩子对游戏理解的能力较弱,需要我耐心地进行解释和引导。其次,有些孩子渴望在游戏中获得更多自由,他们往往没有固定的规则和操作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我需要保持灵活,允许他们自由发挥,并在适当的时候加入一些新的规则。

综上所述,小熊请客表演游戏是一款有趣而富有启发性的游戏。通过角色扮演和互动,孩子们能够提高合作能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面对孩子们理解能力的不同和对游戏规则的追求自由。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耐心和灵活性,以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并帮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发展。

小熊请客教学反思(篇9)

这次教学活动选自语言《小熊请客》。教学时,发现内容虽然有些简单,但孩子通过观看课件的形式,兴趣还是挺高的,在教学活动中,我先设计故事情景,同时用角色语言进行配音。然后让幼儿学习故事里小动物的礼貌、礼仪,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老师首先应该明确:准备教具材料目的是让幼儿观察画面, 根据画面所传达的信息来学故事,那么幼儿在听、看故事时应该在符合故事大意的基础上,来理解礼貌的好处。至于故事内容通过课件就可以了解。如何让孩子学会懂礼貌呢?这就需要老师适时引导、鼓励孩子能够自己说。

这个故事比较简单,很多重复的话,幼儿一学就会。应该让宝宝以角色的形式,把故事中的礼貌用语表演出来,这样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在做这些活动时,教师可以先选出几个胆大的孩子来模仿,当众教给他们如何表现更好些!托班孩子小,在选择角色时需要老师及时的指导,比如:有喜欢熊猫的都站起来学熊猫,然后让他们模仿小熊的语气去说话等。在我的教学准备中,事先安排了让幼儿动手操作,去给好朋友送食物,但由于我的紧张、疏忽造成了遗漏。

总的来说,十几分钟的课,既要突出重点又能充分发挥孩子积极主动性,是有些难度的,所以对教学活动中对教材和教学对象要掌握好,重难点和孩子的认知能力要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