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教案 > 导航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3-04-24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篇。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老师应该做好教案为上课打好基础,教案要随着课程的迭代而不停的优化,我们在写教案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

导入新课

同学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喜欢它呢?说说看。(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说,喜欢花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这么多善良的心。

作者简介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周敦颐)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在《周元公集》。

师:要注意“颐”字左边的写法。

解题

“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叫一位同学上黑板注音)甚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枝蔓(màn)

亵玩(xiè)隐逸(yì)颐(yí)噫(yī)鲜有闻(xian)

师:一学生带读

2、全班朗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教师范读

理解重点字词

1、蕃(多)独(惟独)甚(非常)而不染(表示转折)(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不蔓不枝(长藤蔓)(长枝节)——属于词类活用

香远益清(更加)(清香)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立)焉(呢)予谓菊(第一人称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应当)(多)

中通外直(畅通挺直)

(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2、了解两个古今异义

植宜

3、一词多义:

(1)“之”字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何陋之有。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2)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5、翻译全文

分析课文

1、周敦颐喜欢什么样的花,大家知不知道?(莲花)

师:莲花的别称还有(荷花、芙蓉等)

2、写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写莲是从几个角度写的?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香远益清

姿态——亭亭净植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这几个角度各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味道——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姿态——亭亭净植

(志洁行廉或独立高洁)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师: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

师:那么我们知道了莲品格高尚,作者把它比喻成什么?(君子)

5、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隐逸者、富贵者。

6、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其用意是起衬托作用。

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7、刚才我们知道了菊比作隐逸者牡丹比作富贵者。为什么?

隐逸者呢?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就像陶渊明一样(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师:作者喜欢吗?(赞美惋惜)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陶后鲜有闻)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花朵硕大,有人评价为“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师:作者喜欢吗?(十分鄙视、厌恶)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牡丹之爱,宜乎众人矣)

师:那么君子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

师:莲花这般高洁,在当时喜欢她的人多吗?有何凭证?此话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不多。“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

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结束语:

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世俗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德高洁、通达正直的君子,让君子之德传扬天下,让君子之名远播,让君子之行引领众生;那么,君子之德就会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并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多角度体验观察的重要性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3)

一、内容梳理

1、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贵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异。

2、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句式特点:骈散相间,音韵私韵,顿挫有致。

二、重点字词

蕃:多独:仅,只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指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亭亭:挺立的样子植:竖立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鲜:少宜:当然蔓:长枝蔓,指牵牵连连的枝:长枝丫,指枝枝节节的益:更加

三、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中考试题

1、本文主要写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的高洁质朴,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2、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学习这一品质尤其重要。

3、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不同?

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可以不同流合污,保持高尚人格。

4、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追求高尚情操正直人格)

5、某市在确实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

示例一:赞成兰花,兰花无论位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二: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三: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

6、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作答,要写出两点以上。

示例: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正直的高贵品质。

7、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的生活态度是贪慕富贵,随波逐流。予独爱莲表明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8、独爱菊、独爱莲两个独字有何意蕴?

表现出周敦颐和陶渊明特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9、《爱莲说》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从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10、《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1、全文的中心句(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2、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作君子。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玉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写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中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交杂诗》中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示诗人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世说新语二则》是“亲情单元”中的文言文篇目。这两篇文言文分别从长辈对晚辈的尊重鼓励,和晚辈对长辈的维护两个角度出发,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风貌。这与本单元“亲情”的主题相呼应。

本课课文选自《世说新语》一书,此书从多方面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除高尚廉洁的品德外,编者犹为赞许深沉豁达的胸怀雅量、机智敏捷的言语应对,所以本课所选两则都是表现少年儿童聪慧方正的正面形象,侧面体现了当时士人的文化修养、生活情趣和意志追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感悟能力,接触过简单的诗文,也有过朗读练习,接受过一定朗读指导。但本课是学生自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的文言文课文,学过程中要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和生疏感,所以要“言”“文”兼顾,既要把握文言知识,又要将其作为文章来深入赏析。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利用注释读懂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两则故事。

2.学生能够对《咏雪》中的两个比喻通过比较其本体与喻体的特点进行赏析。

3.学生能够通过圈画谢太傅的行为动作分析谢太傅的人物形象,结合本单元的“亲情”主题评价谢太傅。

四、教学重点

利用注释读懂大意,通过比较本体与喻体的特点赏析比喻句。

五、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行为分析人物形象及内心,关注文本内部的角色,也关注文本作者(编者)的写作(编写)意图。

六、教学过程

(一)介绍《世说新语》。

1.阅读《世说新语》中“中朝小儿”故事,初步了解《世说新语》。

中朝①有小儿,父病,行乞药②。主人问病,曰:“患疟也。”主人曰:“尊侯③明德④君子,何以病疟⑤?”答曰:“来病⑥君子,所以为疟耳!”

注释:①中朝:西晋,晋帝室南渡后称渡江前的西晋为中朝。②乞药:求医问药。乞:求取。③尊侯:尊称对方的父亲。④明德:光明的德行。⑤因为当时俗传行疟的是疟鬼,形体极小,不敢侵犯巨人或君子,所以主人这样问。⑥病:损害,祸害。

2.引入《世说新语》,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阅读课__释一,结合PPT补充关于《世说新语》的介绍。(指导学生批注“志人小说”,即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

(二)朗读课文和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的过程中考虑文中涉及哪几个人的言语?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自由朗读完后,可以在课文上做一下简单的批注,批注你认为朗读相应词语或句子时应注意的方面。(指导学生做朗读批注时要注意断句,注意批注声音的轻重、长短和语调。)

2.请大家按照旁白,谢太傅,兄子,兄女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同前)

3.全班分小组担任不同角色齐读。

4.我们在反复朗读中已经能够初步感受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下面请大家结合注释,同位互相讲一讲这个故事。之后请学生在班级讲这个故事。

(三)比较分析文中的两个比喻,结合课文评价谢太傅。

1.同学们,刚才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的很是生动有趣,你认为谢太傅更欣赏兄子的比喻还是兄女的比喻,为什么呢?

我们发现,在比较比喻句的时候,要关注本体的特征状态,喻体的特征状态与本体越吻合越恰当。此外,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文章的最后一句仿佛与这个故事无关,就是交待兄女的具体情况和后来发展情况。这部书的编者在这里看似闲笔,其实是更为关注谢道韫的,也说明了编者是更为欣赏谢道韫的比喻的。

2.刚才我们已经比较分析过两个比喻句了,也关注到了编者的态度,你们觉得谢太傅听了这个两个句子心里会不会有一个答案判断?但是他是怎样反应的,他为什么没有直接作出评判呢?

结合全文,你觉得谢太傅是一个怎样的人?

补充《世说新语》另一则有关谢太傅的材料。

谢遏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注释:覆手:手巾之类的物件。垂覆手即“挂着手巾”。

通过以上细节分析和补充的材料,我们不难看出谢太傅是一个重视家庭生活,重视晚辈教育,善于启发晚辈思考,尊重鼓励晚辈学习创作的长辈。

(四)作业

1.熟练朗读和背诵《咏雪》课文。

2.预习《陈太丘与友期》试着根据本课所用的朗读批注对这篇课文进行批注。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5)

纸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诗歌的感情;

3、学习本诗后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诗歌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行来到土城学习交流,同学们,如果你是导游,请你把土城最美的东西介绍给我们,要求用两句话表达,第一句直说最美是什么,第二句描述特点。(学生介绍,老师附和评点)。

二、自读,把握本诗主要内容。学生放声地自读课文二遍。(询问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本诗有几节等问题),再齐读课文。按如下提示,在括号里填上一个表示人物动作形为的词,概括出每节诗的内容。

完成如下板书:

第一节:(叠)纸船;第二节:(抛)纸船;第三节:(求)纸船。

托纸船寄思念(托物言志、卒章显志)

三、朗读探讨。诗贵在吟咏,如果你要表演朗读本诗,你觉得应该如何朗读(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等),表演性的朗读一般是要配乐的,你觉得可以配什么样乐曲?

四、范读(播放《纸船》朗诵带)。播放前的要求:学生自我比较,或评说自己处理得不够好的地方,或评说范读中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也可指出其不足),要言之成理。再试读后,鼓励学生起来朗诵。

五、试一试,在活动中深化情感体验,并表达出来。

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是本诗的写作特点。我们将课文提练一下,用一个比喻来表达,这一特点就非常明显了:我对母亲的思念是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满载了我的爱和悲哀。

六、送给父母一份礼物。

(老师提供统一规格的纸)请学生写出现在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如对父母之爱的理解、报答、期望等等)。请学生交流。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4、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对艺术创造的认识和体验。使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竹图展示,导入课文。

同学们看过竹子吗?在晚上看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看过竹子吗?画过竹子吗?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没有的话,现在画一画。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2、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3、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孩子们的游戏之中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

三、语言品味,互动释疑。

你品味到美了吗?

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

此题让学生注意课文充满儿童情趣的描写,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认识。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

如: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

四、合作探究,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

梳理父亲讲述的中国画特点及有关画家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他们的学习愿望。

梳理:

(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 艺术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五、体验拓展,走进童年。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你 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3、竹之游戏:大家在童年时做过哪些跟竹有关的游戏?请用简洁的语言的叙说出来。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2、课外延伸:

①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②写一段童年的往事。要求:跟竹有关,语言自然、清新,尽量表现童真、童趣。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7)

教学设想:

当代作家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精美隽永,玲珑剔透、蕴籍丰富的亲情散文。文章篇幅不长,写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一家人一起散步,却于小小的一次散步中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于轻描淡写之中显出蕴籍含蓄隽永的诗意;于娓娓道来里展示晓畅素雅的美的语言。或许是久居繁华的灯红酒绿的都市,很少看到全家老小一同散步的情形,或许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也很少看见全家老小外出时和谐相处的情形。因此,每每看到这篇散文,总觉得有些东西触动我的心灵,总会引起我们的向往和思考,就算看百遍也不厌倦,仍有常读常新的感觉……

于是,面向七年级的学生教学《散步》,首先是朗读,带着学生美美地读,进入散文中描绘的优美情境,感受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然后是概括故事情节,欣赏人情美;难点在于探究美,即探究美的根源——家庭和谐幸福的秘诀,学会创造美。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会通过语音、语调、语速、重音的变化表达情感;

二、概括文章内容,品味欣赏精美隽永语言;

三、体会亲情之美,培养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步本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出来散步,却并不多见。你和全家人一同散步过么?能否说说全家人一同散步的故事?(几个人一起?在哪散步?开心么?)

鼓励学生大胆、主动的表达。

师:听了大家刚才说的的散步故事,在孩子们看来确实很有意思。那么,在成年人看来,散步是否也很有意思呢?让我们一起同当代作家莫怀戚一起散步去!

二、诵读

(一)自由读。

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注意把握好停顿、重音、语速、语调。

(二)分角色读。

数名学生依次有感情地朗读1-8段。读完后师生共同评价字音、停顿、语调等是否恰当地表达了情感。

(三)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可以了解到:

1一家人有哪几个?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散步?

明确:一家四口。母亲、我、妻子、儿子。在南方初春的田野散步。

2你可以感受到一家人去散步时怎样的心情?说说你是从那些文字感受到的。

明确:一家人散步很高兴,从“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以及描绘春景生机勃勃的景象可以感受到一家人高兴的心情。一家人去散步心情很愉快。从文中的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可以体会到。

景物描写如: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细节描写如: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忽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可见一家人和谐相处,在春意盎然的田野散步,其乐融融。

三、解读

(一)读分歧

1一家人在一起,总会有一些矛盾、分歧。“我”一家四口也会有。这次散步有什么分歧?

明确: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分歧的解决由谁决定?为什么?

明确:分歧的解决由我决定,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3分歧最终怎样解决的?为什么采取这样的办法?

明确:最后,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但母亲又改变主意了,说走小路。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母亲改变主意,是因为关爱孙子,宁愿委屈自己也要让孙子开心。

4通过这个分歧的解决,你发现这一家四口人各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不,言之成理即可。

如:我——沉着果断

妻子——贤惠

母亲——慈爱,疼爱孙子,信赖儿子

孩子——乖巧、聪明活泼

(二)鲜花送给谁

我们常把鲜花送给最可敬的人。这里只有一束鲜花,如果是你,你会把这束鲜花送给这家人里的哪一个?你送鲜花给他时,能否说出送她鲜花的理由?

学生讨论交流。

师集中学生的意见。一般学生都集中在把鲜花送给母亲或“我”。因此教师适时把学生分为两组。

有哪些同学要把鲜花送给母亲?请你来说说送母亲鲜花的理由。

有哪些同学要把鲜花送给“我”?请你来说说送“我”鲜花的理由。

归纳学生的理由:

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宁愿委屈自己,顺从孙子的心愿;母亲能听从而子的劝告来散步等,可见母亲很善良,无私,关爱家人。而且培养出了这样懂事、负责任的儿子——“我”,所以把鲜花送给母亲。

“我”作为一家之主,能带着一家人出来散步,能正确决策,选择母亲想走的大路,而且到了一处,就主动蹲下来,背起母亲,可见“我”既是一位严格的父亲,是一家之主,又是一位孝子,团结妻子一同承担了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所以鲜花应当送给“我”。

其实,文中的“我”的妻子也有可敬之处——能顾全大局,能理解、信赖、支持丈夫(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能和丈夫齐心协力,共同承担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却是一位贤妻。

四、美读

(一)不知大家是否发现,这一家四口如此和睦相处的秘诀是什么?他们虽然年龄不同,身体状况不同,有过矛盾、分歧,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正是这个共同点使分歧顺利解决,你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个共同点?

明确:这个共同点就是每个家庭成员都怀有对家人真诚的——关爱。

(二)你从哪些文字体会到他们之间真诚的关爱?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文字,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如:第三段“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品析:

两个“太迟”,看似重复、啰嗦,其实是有用意的,正因为春天来得太迟,才会有一些老人挺不住,才会有春来后的庆幸“我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个“又”字,包含了欣喜;一个“熬”字,只有在“煎熬”“熬药”中用到,一般是指在漫长的痛苦中挣扎才用“熬”字,可见母亲在冬天多么难受,终于盼到春天了,又多么欣喜!看似平常的一段话,其实蕴含了儿子对母亲、对老年人很真挚很深沉的关爱之情。因此这四句话,前两句读春天太迟读得较为沉重、缓慢,最后两句读出春天来了,母亲熬过来了的欣喜,要读得轻快、昂扬。

(三)齐读最后一段,边读边想像、思考:

1“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为什么“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明确:我和妻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都是尽力想让背上的母亲、儿子更稳当、更舒适。

2如何理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问题分解:

(1)“我”背上的是谁?妻子背上的是谁?仅指这两个人么的躯体么?

明确:我背上的是母亲,妻子背上的是儿子。不只是两个人的躯体,而是说我和妻子承担了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任。

(2)为何说这两样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就是中年人的神圣使命。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幸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他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就是照顾好自己的家,赡养好自己的老人,抚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就是中年人的整个世界。这一点就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就是中国人做得。有培根的名言为证: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

五、拓展延伸

我们通过这一篇《散步》,感受到家庭之美,亲情之美,同时,也感受到中年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感,使命感。作为中学生的你,是否感受到你肩上的责任?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请学生翻译课文。

四、综合运用

1、通假字

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2、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3)是非木柿。.

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因为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6)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7)河干.

古义:岸,水边今义:水分不足,干燥

3、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开

相去甚远已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介词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

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

如:如是再啮像

如其言按照

之:

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

至石之半结构助词,的。

求之下流代词,代石兽。

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

4、词类活用

棹:名词用作动词船桨,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五、整合提升

复述故事。

六、检测巩固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复习导入)

二、新知探究

1、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完成思考与练习一)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三、交流展示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庙僧: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到了流水,没有考虑到石兽和泥沙;

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所以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所以他提出了正确的办法,找到了石兽。

四、综合运用

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代表的三种态度

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空谈事理,脱离实际——代表据理臆断的态度

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代表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整合提升

归纳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强调实践出真知,不能主观臆断。

六、检测巩固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3、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精选阅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狼》课件(6篇)


练习一定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每位老师都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案。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特长、个性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写出来的教案也各有特色。写一篇好教案的关键是什么?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七年级上册语文《狼》课件(6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七年级上册语文《狼》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

2、理解文章的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

3、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理解文章的联想与想象的写作手法。

2、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作用,理解这则神话的写法和风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神话的概念直接入题: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常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如:《盘古开天》、《夸父追日》等。

提问:人,是从哪儿来的?古时候,科学并不发达,人们对此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许多民族都有神创造人的传说。

2、学生寻找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并讲述

3、关于神话,关于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2、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的作者的想象力。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如果学生对课文情节的复述有遗漏,教师要提醒学生补充。

3、跳读课文,划出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有关语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设题意图: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描述,是比较能体现作者合理丰富想象力的地方,也是动人的地方。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解题思路:标画出文中以下描写——人落地后开口叫“妈妈”;“妈妈”女娲的心理及神态描写;女娲给孩子命名;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女娲的辛劳。

体会:可让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要求统一。要点提示: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的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三、拓展延伸

你能对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或经过进行新的想像吗?

四、教师小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感受。

五、作业布置

发挥想像,请以第一人称“我”叙述女娲见到自己造的人后的喜悦心情说一段话。

七年级上册语文《狼》课件(篇2)

第一课《春》学案

朱自清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朱自清的文学常识。

2、识记字词,整体把握文章,背诵文章。

3、理清课文写景的组织与安排,欣赏优美精彩语言。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

2、理清课文写景的组织与安排,欣赏优美精彩语言。

3、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三课时。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课前预习”;第二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赏析文章美段、佳句。第三课时,师生合作探究,认真研究学案,完成质疑探究,完成当堂检测及课后练习题和导学评价相关练习;规范书写。

学习重、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从各角度切入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学习小目标:

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

2?学习诵读方法,包括认知朗读、感知朗读、默读、声情并茂朗读,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学习重、难点:

掌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前预习

教材助读

1、走进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寻朝》、《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2、了解背景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荷塘月色”无疑是经过了凄苦的灵魂挣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静谧的自然之境,曲折地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则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后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续、转化、提升。但不管这两个世界有多么不同,它们都源于朱自清的一种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3、文体知识(写景抒情散文)

预习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

酝酿yùn niàng:愿意指造酒。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越来越浓。

卖弄:炫耀。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应和hè:(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黄晕yùn:昏黄不明亮。晕,太阳或月亮周围的光圈。

烘托:本指画画的一种技法,这里指"衬托"的意思。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预习自测

酝酿()宛转()黄晕()应和()蓑笠()

抖擞()笼罩()朗润()落地()烘托()

我的疑问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

一、质疑探究:

1、学生分组合作朗读课文(诵读方法,包括认知朗读、感知朗读、默读、声情并茂朗读,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A、(认知朗读)老师范读其中几段,解读朗读感受,学生仿读。

B、(感知朗读)学生自选段落,解读朗读感受,同学评价。

C、(默读)学生默读,小组讨论感受。

D、(声情并茂朗读)小组比赛,师生共评。

2、(以读求知,以读悟情)在朗读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文章大致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表达了什么感情

二、当堂检测:

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4)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5)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6)“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我的疑问: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下一课时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四、课后训练:

1、反复朗读课文;2、抄写课后字词两遍,摘抄课文中优美语段。

第二课时

学习小目标

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感受文章思路。

2、理清课文写景的组织与安排,欣赏优美精彩语言。

学习重、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从各角度切入的写作方法。

课前预习

预习自测

1、字词。

嘹亮()涨起来()薄烟()捉迷藏()仿佛()名师原创作品

稀疏()鸟巢()抚摸()发酵()喉咙()

2、填空。《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抓住了春的特点,准确生动

的描绘出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之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课内探究

1、质疑探究:

1、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草图

嫩、绿、多、软

春花图

由高到底

春风图

多感官描写

春雨图

排比、比喻

2、赏析优美语句。(小组分派任务逐段分析)。

例子:(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3)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二、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赖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第一段画线句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2、想象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这样的画面下边的诗句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船泊瓜州》)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3、“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中的“闹”字换成“叫”字好不好为什么

4、从第一段中找出描写小草的质地、色泽和生长旺盛的词语

A、描写质地的:

B、描写色泽的:

C、描写生长旺盛的: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1、背诵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学习小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3、领悟文章的诗画意境,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陶冶个性。

学习重、难点:.

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

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课前预习

预习自测

一、为下面加黑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将其字母序号填入括号内。

1、①水涨起来了()

②高梁涨红了脸()A.zhǎng③物价上涨()B.zhàng

2、①捉迷藏()

②宝藏()A.zàng③矿藏()B.cáng

3、①灯笼()

②全笼着一层薄烟()

③笼罩()A.lóng④鸟笼()B.lǒng

4、①应和()

②随声附和()A.hé ③风和日丽()B.hè

5、①也赶趟似的()

②好似()A.sì ③相似()B.shì

二、辨字组词

三、给加黑字注音,为拼音写出汉字。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nèn()nèn()的,绿绿的。

2、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3、披()着suō()戴着lì()。

四、把下面的每句话或词语概括为一个词。

1、精神振作。()

2、用手轻轻按着并来回移动。()

3、声音清晰响亮。()

4、殷切地想望。()

5、声音相呼应。()

课内探究

一、质疑探究:

1、作者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其中哪一个内容写得最详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文章最后一部分,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分别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个

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3、最后一句“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文章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当堂检测:

拓展训练:阅读下面一首散文诗,回答问题

纪伯伦

来呀,亲爱的!让我们到荒野去!冰雪已经消融,生命从梦乡苏醒,春在河谷、山坡蹒跚,搖曳。走呀!让我们去追寻春天在辽阔的田野上留下的足迹;上呀!让我们登上高山,放眼眺望四周那如海似涛的翠微。

啊!冬之夜叠好、收起的衣裳,如今春之晨又将它铺展开来。于是桃树,苹果树打扮得如同“盖得尔夜”的新娘;葡萄树醒来了,枝藤扭结好似情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溪流在岩石间边跳着舞,边哼着欢乐的歌,潺潺流去;百花从大自然的心中绽开,如同从大海中涌出浪花朵朵。

来!让我们从水仙花的酒杯中喝干残存的雨的泪水;让我们倾听小鸟的欢歌,心旷神怡;让我们呼吸那春风的芳菲,如醉如痴。

让我们坐在那藏匿着紫罗兰的岩石下,相互在爱恋中亲吻。

1、散文诗开头,用“来呀”、“走呀”、“上呀”三个呼唤,有何作用

2、第二段中作者选取了哪三种景物进行描写

3、第三段三个“让我们……”的句式表达的一个中心意思是: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练习题

11、春

第一课时

预习自测

酝酿(yùn niàng)宛转(wǎn)黄晕(yùn)应和(hè)蓑笠(suō lì)

抖擞(sòu)笼罩(zhào)朗润(lǎng)落地(luò)烘托(hōng)

课内探究

一、质疑探究:

2、(一)盼春:急切、喜悦。(二)绘春:欢乐、舒服、喜爱(三)赞春:激动、赞美

二、当堂检测:

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

(1)(反复)(拟人)(2)(拟人)(3)(比喻)(排比)(4)(比喻)(拟人)

(5)(拟人)(排比)(6)(引用)(比喻)(拟人)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预习自测

1、嘹亮(liáo)涨起来(zhǎng)薄烟(báo)捉迷藏(cáng)仿佛(fú)

稀疏(shū)鸟巢(cháo)抚摸(fǔ)发酵(jiào)喉咙(hóu)

2、写景抒情,对春天的赞美。(佩弦)。

课内探究

2、质疑探究:

1、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物到人

正面、侧面相结合

拟人排比

春花图

花多、花艳、味甜

由高到底

虚实结合

比喻、排比

春风图

和煦、温暖、轻柔

触觉、嗅觉、

视觉、听觉

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

由近到远

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2、(1)“偷偷的”“钻”把小草拟人化了,形象地表现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用“偷偷地”修饰“钻”,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早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欣喜的感情。

(2)一个“闹”字,不但写出了“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繁忙劳动的热闹景象,既有声音,又有情态。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春花多、艳、甜的特征。(或烘托出春花的五彩缤纷)

(3)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写出鸟儿在春天里活跃、可爱的情态

二、当堂检测:

1、人们在草地上愉快地活动,间接地写出了春草的茂盛与可爱。 2、C 3、不好,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闹”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有动作在其中,内涵要丰富得多。 4、质地:嫩嫩的,软绵绵色泽:绿绿的旺盛: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第三课时

课前预习

预习自测

一、1.①A ②B ③A

2.①B ②A ③B

3.①A ②B ③B ④A

4.①B ②B ③A ④A

5.①B ②A ③A

三、1.zuān,嫩2.lǒng,bó 3.pī蓑,笠

四、1.抖擞2.抚摸3.嘹亮4.盼望5.应和

课内探究

一、质疑探究:

1、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绘春”写得最详细。因为在这一部分当中,作者依次写了草、花、风、雨、人,通过写这些景物的特点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三个比喻句分别抓住了春天新、美、有活力的特点。不能颠倒。因为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小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所以不能颠倒。

3.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

4、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用拟人的手法把春天复苏的那幅动人景象以及作者欢快的心情很巧妙自然的交融一起。

二、当堂检测:

拓展训练:

1、亲切地召唤人们到田野去、到山坡去,感受春天的脚步,欣赏春天的美丽。

2、树木、溪水、鲜花

3、召唤人们去尽享春天的美。

七年级上册语文《狼》课件(篇3)

综合学习:漫游语文世界

活动目标

①通过此次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引导学生搜集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初步树立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

③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活动重点

①搜集语言现象并归类整理。

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①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学生可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

②搜集调查资料,分组筛选、梳理,把同属于一类型的资料编在一起。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个有趣的广告阐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有这样一则奶粉广告:“没有加进什么,不过提出水分。” 这则广告从反面人手,从具体的制作过程人手,用形象的语言来表示,在一句“没有加入什么”表现了产品之纯,后一句用“不过”急转,进一步表现出产品纯还不够,还必须没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语言简练,12个字中有转折,有波澜,文字浅显但具体形象,初看语不惊人,细品则回味无穷。

二、出示活动目标

四个小组分别展示

①广告集锦:

信心型 功用型 对比易记型 超常搭配型……

②校园风:

精选校园流行语,如: 哇噻—— 酷毙了! 帅呆了!

③口语荟萃:

选取有代表意义的方言整理分类,与普通话对比并寻找规律。

④街头巷尾:

将店名、招牌、标语的用语分类,阐明自己观点。欣赏优秀的店名如家乐福。

⑤网络语言:7456、886、青蛙、大虾等。

根据语言形式分为四类:文字、数字、英文字母、符号;阐述网络语言的迅猛发展对母语的冲击,初步思考其优缺点。

三、教师总结

①充分肯定同学们的实践,对于同学的思考给予高度赞誉。

②布置作文,任选一题,按照要求写作。

四、活动小结 -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初步掌握了查找资料的方法,搜集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沟通了课堂内外,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狼》课件(篇4)

一、本单元的重点

第三单元共五篇课文,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既有对春的描绘,又有对秋冬的热爱。总之,本单元侧重描景,抒情。

本单元入选的课文,以散文为主,又有诗歌,以名家名篇为主,又有时文,有助于我们学习一些写作技法和修辞手法。

二、复习设想

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引导学生模仿名家名篇说和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者的感情。

朗读要多听示范,对名篇要达到熟读成诵。

三、教学重点

1.复习第三单元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及热爱,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难点: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说话和仿写

掌握并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五、课时:

1课时。

六、教学方法:

自读、练习、点拨

七、教学过程: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a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②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b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师:选文①②段描写的是 和 。

生:春风 春雨

师:文段①从哪几个角度写风的?写出了它的什么特点?

生;触觉 嗅 视 听觉 温暖柔和

师:文段中画线句子a从 上(味、嗅、听、视觉)写春风。

生:嗅觉

师:文段②写春雨渲染了一种 、 的优美气氛。画线句子b写出了春雨的 、 、 特点,这和杜甫写春雨的两句诗极为相似,这两句诗 、

生:安静 和平 多 细 柔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师:文末三段运用了 等修辞手法,写出了春的 的特点,这三段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

生:比喻、排比、拟人、新美力 不能。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有一个生顺序,形象地点明春天的成长过程。

师:写出你积累的描绘春的古诗句(至少三句)

生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生二: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二)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②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 着一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上一道银边。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师:给文中三个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依次是 、 、

生:顶、镶、射

师:文中第①句话说“妙”,“妙”在何处?

生:小雪把小山装点的秀美貌

师:文段第②④⑤句运用的修方法分别是 、 、 。

生:比喻 拟人 拟人

师:文段的写作顺序是 。给文段加一个标题应是 。

生:空间顺序 雪后小山秀

师:反复朗读画线的句子,这句话写得生动形象,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为什么好?

生: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静中有动,突出了雪后小山的美丽和娇柔,富有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

师:划分文段的层次,概括大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生:①/②③④⑤/⑥

(三)比较阅读,回答问题。

天净沙

马致远

A B

枯藤老树昏鸦, 平沙细草斑斑。

小桥流水人家, 曲溪流水潺潺,

古道西风瘦马。 塞上清秋早寒。

夕阳西下, 一声新雁,

断肠人在天涯。 黄云红叶青山。

师:这两首散曲均出自马致远笔下,两者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生:A中有景有人,写人是目的。B中有景无人。

师:这两首散曲的主旨句各是什么?

生:每首的末句。

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首散曲在景物描写上有何不同?

生:A写景的目的是写人,以凄凉之景衬凄凉之情。B写景是表现景物的本身特点,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两首散曲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生:……

生:……

生:……

七年级上册语文《狼》课件(篇5)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意义。

2.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方法。

能力培养点:

1.学会仔细观察事物,发挥联想和想象。

2.围绕中心,选取富有表现力的同类材料进行表述。

情感体验点:

体验生活,爱惜生灵,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言字词,掌握诵读方法。

背诵全文。

课型:朗读课

教学方法:采用四轮诵读的方法,层层推进不断提高阅读要求,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投影片、卡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正音、指导朗读、反复朗读。

2.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体会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

教师:同学们,你们的童年生活如何的呢?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请一学生讲讲。

(备学生)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可以讲讲自己童年时的快乐时光。

三、指导朗读,了解文意。(目标1)(15分钟)

1.教师正音。

藐( )小项为之强( )鹤唳( )怡( )然

土砾( ) 壑( ) 虾( )蟆( )

2.教师提示、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翻译课文。(目标2)(23分钟)

1.幻灯显示,先根据课文注释完成练习提纲,再翻译全文。

(1).弄清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己)

②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慢慢地)

③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

④以虫蚊为兽(把……当作……)

(2).弄清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微物)

②昂首观之(代夏蚊)

③使之冲烟飞鸣(代蚊子)

④常蹲其身(代自己)

⑤观之正浓(代二虫)

⑤驱之别院(代虾蟆)

(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①心之所向,则或干或百果然鹤也。(用心地想象,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鹤。)

②常蹲其身(常蹲下身子),使与台齐(使身子与花台平齐)。

③神游其中,恰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二只虫子在草间争斗。)

2.讲解联系答案。

(备学生)有个别词语较难或教重要,教师板书而且要求学生进行识记。

3.根据刚才的练习,学生独立试译。

4.学生纠正或修改,教师补充。

五、小结(1分钟)

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从文章里,我们看出了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确实,我们跟作者的年代比较,现在的生活不知好多少,那么我们是否要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呢?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用“明察秋毫”、“藐小”、“怡然自得”等词语造句。(A)

2.翻译全文。(B)

3.找出课文当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原因。(C)

七、说课精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设计一系列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熟悉并理解文言词语,自主翻译课文。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口头翻译课文,在熟悉文句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

3.学习作者发挥创造性想象。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以旧联新,复习导入。(2分钟)

1.请一学生回忆上界课的内容。

2.教师明确今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

三、复述课文内容,先拟出复述提纲。(目标1)(15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作者记叙了儿时哪几件"物外之趣"?

2.请学生先列好提纲,再根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①拟夏蚁为“群鹤舞空”。

②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

③惩治虾蟆,为小虫打抱不平。

(备学生)这一步要让中下生有发言的机会,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让学生敢说、乐说。

四、讨论理解文章中?quot;物外之趣"。(目标2)(23分钟)

1.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决。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

(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

(2)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如:

夏蚊成(想象成)群鹤舞空。

冲烟飞鸣(想象成)青云白鹤

丛草——森林 虫蚊——兽类 土砾——丘壑

(富有创造性)

(3)你小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试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备学生)这题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并不需要太多的讲解。

五、小结(1分钟)

文章这种“物外之趣”是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而得来的。想象出事物超出了原事物所具有的特性,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体现了作者小时候知识丰富,想象力的丰富。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熟读、翻译全文。(A)

2.《掌握语文》练习。(B)

3.把你童年的趣事,在小组或班上说给同学听。(C)

七、说课精要:

本节课主要通过复述文章内容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务求能够让中下生有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还专门设计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八、教学后记:

九、板书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狼》课件(篇6)

① 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感官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明确: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 解说:六种感官角度: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感觉。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② 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是一种修辞。“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③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

④ 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明确: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化无味为有味了,而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

⑤ 这些味儿和前文的“春草图”“春花图”有没有关系?

明确:“青草味儿”照应了“春草图”,各种花的香照应了“春花图”。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总的是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

⑥ 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作者是怎样化无声为有声的?

明确: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①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明确: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② 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明确:“斜”“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轻悄悄”的“春风”。 “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

③ 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明确: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

④ 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明确: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⑤ 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 总结以上四幅图画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及语言中所蕴涵的感情。

以上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散文的共同特征。

①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明确:“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表年龄之全。

② “也赶趟儿似的”的“也”照应前文何处?这里的“赶趟儿” 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③ 一年之计在于春”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④ 讨论“迎春图”和前四幅图画的关系。

明确:这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⑤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一种写法读起来给人以动感,后一种写法读起来使人觉得呆板。

解说:全篇用叠字17处。叠字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靠拢,使书面语更平易、自然、顺畅;更重要的是,叠字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如用“嫩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摹声词“嗡嗡”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生动逼真。同时读起来,还可以产生独特的韵味。试读这一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开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城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在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由AABB式变为ABAB式,顿时产生一种运动的力感。

① 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② 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 解说1:这一部分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这个结尾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 解说2:三个比喻句和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两者都赞美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它给予人们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劳作的力量,因而人们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但三个比喻句着重用美好的形象感染,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则着重从思想上启迪。

(1) 娃娃新。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① 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

② 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

③ 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满是新的。

④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

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让人们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又是为了让人们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2) 春姑娘美。喜欢春姑娘的美:

① 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② 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③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絮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舒舒畅畅,给全种愉悦的美。

④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

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3) 青年健壮。

① 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

② 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

③ 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竟相开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

④ 即使是在薄烟般的细雨笼罩下,树叶仍绿得发亮,小草仍青得逼眼,勃勃的生命力真教你无法抵御。即使是在上灯的傍晚,那点点黄晕的灯光,也闪射出无法抵御的光芒。春天,就是具有这么一股永恒的魅力!因而,朦朦细雨之中撑伞的、披蓑的、戴笠的,仍在行走、仍在劳作,这种执著、这种精神,让人感受到春天不可抵御的巨大力量。?于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涌出户外,拥抱春天,放飞希望。于是,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的工夫为的都是所有的希望。于是,人们簇拥着春天,挽着春天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去憧憬美好的生活。去实现美好的希望。去建设美好的未来。去奋斗、去追求、去创造。

四、课堂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

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会美好,未来才会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千万不要“雄心万丈,躺在床上”。?

七年级自我介绍作文指导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完善好自己的教育模式,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提前把教案准备好。教案内容要考虑从实际出发,做到简繁得当。怎样才能写出一篇有助于教学的教案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自我介绍作文指导教案”,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七年级自我介绍作文指导教案

教案题目:七年级自我介绍作文指导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自我介绍的重要性,并掌握自我介绍的基本技巧。

2. 让学生学会如何撰写一篇完整的自我介绍作文。

3. 让学生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自我介绍能力。

教学内容:

1. 自我介绍的重要性。

2. 自我介绍的基本技巧。

3. 自我介绍作文的撰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自我介绍的重要性。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自我介绍很重要吗?”引导学生思考。

二、学习自我介绍的基本技巧(15分钟)

1. 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自我介绍的基本技巧,包括介绍自己、表达优势、介绍兴趣爱好、展示个性等。

2. 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自我介绍的基本技巧,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自我介绍的基本技巧。

3.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练习,让学生通过写作来练习自我介绍。

三、实践(20分钟)

1. 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自我介绍作文,要求学生按照自我介绍的基本技巧来撰写。

2.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作文的质量。

3. 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换自我介绍作文,让学生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自我介绍能力。

四、总结(5分钟)

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自我介绍的基本技巧,并能够写出一篇完整的自我介绍作文。最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总结,强调自我介绍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评价:

1. 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掌握自我介绍的基本技巧。

2.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自我介绍能力。

3. 学生可以通过交换作文,互相交流,提高自我介绍的质量。

[课件]长春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选


能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是教师的最大本领。每个优秀的教师都应当在课前准备一份优秀的教案,写教案的过程,就是自己不断思考的过程、是一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怎么才能让教案更出彩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课件]长春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优选"这样的内容,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教学目标:

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字。结合课文能容理解词义。能用“成千上万、彬彬有礼”造句。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南极的神奇。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学会生字词,了解南极。

教学难点:

结合文意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文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将到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地球的最南端!这里有一块特殊的大陆——南极大陆!这是一块一年四季覆盖着厚厚的白雪的神奇的大陆!正是它的神奇,吸引了很多国家派出考察队到这里进行考察研究。我们中国也先后在这里建造了两个实验考察基地,分别是长城站和中山站。[利用地图、教师的语言介绍使学生对南极有个总体的认识,同时激发民族自豪感。]

(出示地图)师:这就是长城站。在长城站的对面,有一个更加神奇的地方,那就是(企鹅岛)。让我们跟随小作者《登上企鹅岛》去游览一番吧!(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板书“登”这个字,注意观察它的笔顺。(强调左上两笔,右上先捺再两撇。生书空。)拿出笔把这个字写两遍。完成后再一起说笔顺。 [三年级学习独立识字,但是对于容易错的老师要做到重点指导,使学生真正的掌握牢固。把基础知识教学做扎实。]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学生练习读课文

2、检查字词的读音:

1)词语:登上企鹅大陆纪念(指名读,领读,齐读)

彬彬有礼

师:课文中说帽带儿企鹅彬彬有礼,站在远处向我们点头,像欢迎我们似的。“彬彬有礼”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彬彬有礼”说一句话吗?

厚厚的( ) 厘米形近字区分

[学生初读课文后,检查其读音是否正确。为了不使学生的阅读学习与字词教学割裂开来,在检查的同时,设计词语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词语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这样做,不但有助于学生自然地理解词义,保持了阅读的连续性;同时很自然地完成了课后的造句练习。]

2)认读字:腹部颈部呕出来

3)比较同音字:毛茸茸绒毛身躯驱逐出境

4)巩固容易错的字音:

(出示)尽管南半球正是夏天,可是南极大陆上仍然覆盖着厚厚的白雪,只有在考察队建立的长城站附近才能看到一些露出的地面。

我看到长城站旁边有几只黑白相间的小动物。

他们彬彬有礼,站在远处向我们点头,像欢迎我们似的。

4、师:请你们再读一读课文,注意在读准字音的同时把句子读通顺。(自由读)

5、师: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企鹅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整体感知课文,并且训练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能边读边从课文中有所得。]

指名读,评议、反馈交流

三、细读一、二自然段,了解南极

1、默读课文1、2自然段,提出要求:

找出介绍南极气候特点的句子,画上“——”。找出介绍企鹅数量的句子画上“~~~”。把这些词句多读几遍。[引导学生深入读书,自读自悟,理解语言。]

指名反馈。

气候特点:尽管南半球正是夏天,可是南极大陆上仍然覆盖着厚厚的白雪,只有在考察队建立的长城站附近才能看到一些露出的地面。

读有关句子,说感受

引导理解“尽管……可是”所表达的意思。

“覆盖”是什么意思?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朗读

出示有关图片或录象,感知南极冰天雪地的景象。

再读,评议

企鹅数量多:

“考察队的刘伯伯告诉我,长城站对面有个企鹅岛,上面的企鹅成千上万,可壮观了。”

师:“成千上万”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冰天雪地里成千上万的企鹅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出示图片:感受数量多。[先通过文字发挥想象,再通过文字与直观形象的画面有机结合使学生对语言描写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师:在你的生活中感受过“成千上万”的场面吗?[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义,为练习运用词语造句做好准备。]指名反馈

你能用“成千上万”说一句话吗?口头造句

这句话应该怎样读?练习读,指名读,评议。

四、总结全文

这成千上万的企鹅是多么的壮观呀!“我”真想早一点儿到企鹅岛上去看看?你们呢?

五、作业

1、课后完成生字的书写作业,用“成千上万”和“彬彬有礼”造句。

2、结合课文内容查找有关企鹅的资料或图片。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范文


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 设计专业优质的教学课件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准,怎样的教案才算好的课件?重点推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范文”相关的顶尖文章不容错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范文【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史丰收在数学上创造了四则运算速算法的辉煌成就和他敢想敢干的创造精神。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过程:

第15课 第一教时 总第54教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审题:惊是什么意思?

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二、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

(1)10岁时的史丰收是怎样创造一位数速算法的?

(2)为什么史丰收要钻研除法和加减法的速算法?

(3)史丰收什么时候又解决了乘方、开方的速算法?

3、讨论交流。

三、深化理解

1、史丰收创造的四则运算速算法有何意义?

2、从史丰收创造速算法的过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四、赏读课文

用赞叹的语气赏读课文前后两个自然段。

五、综合活动

把收集的数学领域中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范文【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词。

2、初步学会分析短小的文艺性说明文,体会说明文中运用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效果,明确说明顺序。

3、感受晋祠的“美”,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从文艺性说明文生动形象的语言角度入手感受晋祠的“美”。

教学难点:在说明文中通过合理的顺序的安排表达感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ppt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在文中画出欣赏的语句并加以旁批。

3、查阅有关晋祠的资料,提出疑问题写于作业本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因为临时换初三的班级,考虑他们文体知识已陌生,故修改导语,不从文体入手。)很高兴认识咱们班的同学,有个小问题调查一下,咱班有旅游爱好者吗?(有,则问:游过哪些地方或为什么不去?没有,则从我的旅游心情谈起。主要是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入手。)老师现在教初二,正在教说明文,同学们也学过。有人说,说明文学起来很枯燥,你们当时感觉如何呢?(只请一名同学发言)老师却觉得在说明文里可以游历很多地方呢,如《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让老师重温旧地,乐不可支啊!今天老师也很高兴,因为有缘和咱们同学一起跟着梁衡到晋祠去看看了。顺带我们也温习一下说明文文体知识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生

1、读准下列字音。

wèng shè cūn yìn yǎn yù mò

悬瓮山拾级皴裂荫护偃卧老妪脉脉

xuān xiè rǎn rán fāng yíng

亭台轩榭冉冉不绝鳞甲须髯牌坊瀛胜楼

2、让学生谈谈初读感受。(了解学生预习层次及其内在能力)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晋祠,那么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2、为什么是这句呢?(鼓励学生从全文结构看)

(因为全文是从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两个角度展开介绍的)引导学生分析结构。

过渡:悠久的历史与优美的自然风景共同构成了晋祠的美,罗丹曾说过:“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下面让我们随着梁衡的视线去领略晋祠的美吧。

四、精读课文,感受“美”

(一)研析2~5节,感受自然美

1、总领晋祠自然美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晋祠的自然美在什么地方?(第二节;山、树、水)

2、老师读,学生思考,练习。

边听边想边做:a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使我们对晋祠自然美的特征获得形象的认识?(描写与说明相结合)

b请画出你欣赏的字、词或语句,加以点评;或画出你欣赏的景,谈谈你的见解。

(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欣赏优美的语言,感受自然美。多鼓励学生说)

(山:用“拥”字形象生动说明了晋祠与山的地理位置;树:用“挑”字极富表现力地说明树的“苍古”;水:多“这里……,那里……,桥下有……,亭中有……,路边有……”(条理清晰),清、静“细流、碧波、叮叮咚咚”(“蝉鸣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淙淙的流水声里,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脱尘之感油然而生。令人叫绝。)柔“流势不大”等等,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3、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说明中有描写,刚才我们一起随着作者领略了晋祠的自然美,你觉得说明文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呢?(学生自主发言)

4、 小结:上文在说明晋祠的自然风景之美,用了描写的手法,这是很必要的,要使晋祠鲜活在读者的心中,离不开描写。因为,美在形象,美在生动。以后大家如果要写文章介绍某一个地方,可别忘了今天学的哦!

过渡:作者虽看不够晋祠的自然风景但他认为晋祠的最美在何处呢?(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是啊,自然风景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可历史文物可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和汗水啊!一起领略吧。

(二)研析7~11节,体现人之美

1、晋祠林立一百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轩榭,作者却主要抓住了什么来介绍?(古建筑中的“三绝”:圣母殿、木雕盘龙、鱼沼飞梁)

2、为什么呢?(抓住典型的事物介绍特征。又教会同学们一招喽)

3、“三绝”“绝“在何处呢?(学生默读讨论,前三组顺次负责三个内容,第4组负责10、11小节概括其内容)

(明确:圣母殿——现存最早、殿内无一根柱子、泥塑圣母像及42个侍女;木雕盘龙——现存最早、木质优良、工艺精巧;鱼沼飞梁——十字形飞梁“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评价道:‘此式石筑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一例,洵〈实在〉为可贵。’”)

(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圣母殿内无柱子(南京无梁殿),鱼沼飞梁十字形飞梁(立交桥的雏形))

4、第4组概括10、11节内容。(次要建筑及园中小品,突出精巧、匠心独运)

小结:这里也用了描写的手法,让我们了解了晋祠的历史、文化悠久的特点。我们虽然没有亲临晋祠,却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能说,这不是得益于文章生动的描写。

(三)结构分析,体会感情

1、文章在介绍晋祠的历史文物时先重点介绍了“三绝”,再粗略的介绍园中其他景物,这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那对于晋祠的自然风景又是按什么顺序的呢?(每一部分都是总分,作者的视线是由高到低)(师板书)

2、提醒学生看板书,作者介绍的顺序与开头总说的特征顺序并不一样,为什么先介绍优美的自然风景,再介绍悠久的历史文物?

(提示:晋祠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因为自然风景,还是历史文物的悠久呢?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看,人们是易于感受自然美呢,还是历史文物美?)

(明确:作者由浅入深,先写人们容易感受的自然美,再介绍有深刻内涵的历史文物美,符合认知的规律。这一句的语序,突出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的赞美。)

小结:在这篇课文中,晋祠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美,这在于它的风景优美,也在于它的历史悠久,还在于梁衡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伴随着优美的文笔和合理的顺序安排啊。

五、总结全文,巩固学法

1、在文中我们看出了作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由衷的赞美我们也由衷赞美一句吧,集体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小节。

2、结合板书,学法小结。

a把握行文思路。

b学会用描写进行生动说明。

c抓住典型的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

3、 小结全文: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晋祠》。本文的作者就像一名高明的导游,一路娓娓而叙,侃侃而谈,带着我们在晋祠这幅优美的图画中驻足观景,留恋忘返。有和老师一样有旅游爱好的同学,咱么有空也去看看吧。

六、小尝试,激发兴趣

让学生试着给晋祠写副对联(即楹联)。

例:悬瓮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圣母殿)

一湾碧水馨唐叔;开遍莲花到晋祠。(唐叔虞祠)

唐国封桐七百年,功存王室;晋渠水灌三千顷,泽及生民。(唐叔虞祠)

七、小练笔,加强实践(课后作业)

咱们的伯乐校园也是非常美丽的,同学们是否可以学着梁衡,向大家介绍一下呢?试试看吧。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校园的生动的说明文。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范文【篇3】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善于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果断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根据提供的简单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有序地叙述事情的发展过程。

教学过程:

一、画简笔画,简述事情,揭示课题。

1、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一辆车。

2、教师描述情境:一天,这辆公共汽车载着一车人在行驶中,突然,一个小朋友的鼻子出血了

(不直接揭示习作内容,创设情景,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

二、小组讨论,大胆猜测,概述情景。

1、小组讨论。

在这辆公共汽车上,一位小孩的鼻子出血了,在车上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情况呢?你怎么来评价呢?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2、全班交流。

(1)大家都关心他,帮他止住血。我们应该赞颂这种新风尚。

(2)车上部分人积极帮助他,部分人感觉寒心、脏。对这种情形我们既要有表扬又要有批评。

(3)所有乘客都若无其事。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这是想象性的作文,启发学生想象的内容接近生活。现实生活中可能是怎样的,就耐心地进行引导,是对的。)

三、引导选择,启发想象,编列提纲。

1、引导选择。

小孩的鼻子出血,这三种情形都有可能出现,你选择一种情景表明自己的观点。

2、编列提纲。

事情会怎样一步一步发展呢?我们先大体想象事情的发展过程,指导学生列提纲:(1)孩子的鼻子出血了;(2)车上的人怎么做了;(3)孩子鼻子里的血止住了。

(三年级的习作教学中,指导列提纲很好,可以培养他们的构思能力。)

四、学生笔述,全班交流,重点评议。

1、学生笔述第二部分。

2、指名交流,适当评点。(重点指导写好人物的言行,启发学生思维,用恰当的方法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

3、小结。

五、阅读例文,引导比较,总结提高。

1、阅读例文,引导比较。

2、总结提高。

(1)续写时要正确理解提供的开头。

(2)从生活实际出发展开丰富的想象。

(3)有顺序、有条理地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不管是哪一堂课,教学后都要注意总结,帮助学生提高认识。)

六、布置作业。

从课本中提供的三个开头中任选一个进行续写。

(简评:徐伟健)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范文【篇4】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炼字艺术。

2、抓住主要意象,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中那种豪迈而不悲伤的情感基础。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人所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鉴赏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所学过的李白的送别诗,并说说这些诗句分别体现的情感。提示:诗句有《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友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二、诵读与品味

1、学生自读体会

2、引导学生展示

3、诵读语调交流

三、品读鉴赏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2、效果如何?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四、课堂小结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范文【篇5】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能清作者是从哪机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3、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师有感情地描述第一小节,自然过渡到重点段落。

二:学习第二段。

1、轻声读读第二段,感受一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广玉兰的,你最喜欢作者描写广玉兰的哪一段?

(1)学习第二小节。

(2)默读第二小节,主要写什么?

(3)从哪可看出,它的花儿洁净、高雅。读读,划划。

(4)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结合图片或食物感受一下广玉兰花儿的洁净、高雅。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读读第三小节,说说这一小节说什么。

(1)默读,划一划,广玉兰花开放时有哪几种形态?

(2)你觉得哪种形态最可爱或你最喜欢哪种形态?

(3)生说,相机出示图片。

(4)指导感情朗读。

(5)再读读这一小节,说说这一小节的结构。

过渡:广玉兰的花无论是含苞欲放还是全部绽开的都显得那么高雅,同学们你们喜欢广玉兰的叶子吗?

3、读读四、五自然段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广玉兰的叶子,可结合观察实物。

2、指导感情朗读。

过渡:无论是广玉兰的花还是它的叶,都给人们带来勃勃生机,怎能不令作者大加赞美。

5、齐读最后一小节。

三:总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学完了,其实广玉兰在我们南京也广泛种植,你注意到了吗,在许多公园里、马路边都有广玉兰的身影,你留意过它们吗,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话要说吗?

四:作业。

1、在课文里找出三组意思相近的词语。

凋谢(凋落)纯洁(洁净)洁白(纯洁)

2、摘抄你喜欢的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朗读背诵课文。

2、观察一种植物,仿照课文第三段,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第10课,感受了广玉兰那纯洁、高雅的花儿,那散发着勃勃生机的绿叶,这堂课我们就再来,读一读背一背。

二:朗读背诵。

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为什么喜欢。

相机指导背诵。

三:仿写。

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主要写了什么?

从哪几方面来写花儿的形态的?

说说这一段的结构。

观察一种花,说说准备从哪几方面来写。

学生练习写。

交流。

四:作业。

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并写一篇观察日记。

教后手记: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范文【篇6】

《访兰》课文原文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里,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并不以此得意,而且脸上倒有几分愠怒;时有进山去,便从此不再带回那些野长的兰草了。这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几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淡淡的兰花,就像地上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儿好像不同吗?”“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了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灵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高兴看它的这种纯朴,悲痛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的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多大贡献的。”

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三年级下册语文蜜蜂教案精选5篇


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应该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案是每个老师都很熟悉的一种文体形式。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哪些教案有什么过人之处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下册语文蜜蜂教案精选5篇》,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三年级下册语文蜜蜂教案(篇1)

复习导入

①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②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要求不漏述试验的重要内容。[

③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①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b.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c.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②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③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④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a.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b.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再请多人次说)

c.其他同学评点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d.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①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口气又是怎样的?

②学生自读体会。

③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①诱导生疑:读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②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③教师引读。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④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⑤教师再引。

a.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b.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写的生字:测、括、确、误、途、超,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②学生组词书写书,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优点或不足。

拓展活动

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

三年级下册语文蜜蜂教案(篇2)

学习目标

①认识试、验、证等xx年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xx年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③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④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也可制成电脑课件,生字的部首和部分笔画可以闪烁)。

②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第一课时

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①教师引述。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②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③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同桌互读,纠正错误。

③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b.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c.指名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④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①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

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

c.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可板书试验两字)

②学习第二自然段。

a.读一读。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试验的,请读第二自然段。

b.画一画。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c.写一写。请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

d.议一议。

◆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e.猜一猜。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f.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课堂练习

①学习生字。

a.出示要写的生字:论、试、验、袋、证、概、阻,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b.书写后,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学生写的字。

②抄写词语。

三年级下册语文蜜蜂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

4.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准备

生字卡、搜集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弄清实验过程。

教学流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回忆旧知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2.导入新课

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2)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3)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指名读、开火车读。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三、细读课文

(1)明确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初次默读,感知全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次默读,带着问题思考: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

(4)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将试验的过程说一说。

【有目标地读,有层次地读,循序渐进,学生才能读出水平来,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论、试、验、袋、证、概、阻,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书写,然后,教师用投影展示,集体评议学生写的字。

2.抄写词语。

五、作业设计

练习默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

3.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2.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

3.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1.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3.4.5自然段。

(2)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3)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2.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3.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4.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1)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2)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可能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

(3)其他同学点评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角色换位,使学生入情入境,启发想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4)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三、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1.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心情又是怎样的?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四、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1.诱导生疑:读了第3.4.5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2.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3.教师引导。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4.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最后一段,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5.教师再引导。

(1)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2)小结;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五、回顾课文,感悟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索精神

1.快速默读,画出体现作者严谨科学作风的词句。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论几个方面去体会。

(1)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证实听说一词,体现作者不亲信盲从,探个究竟。

(2)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个环节?

捉自家蜜蜂,便于观察;给蜜蜂做记号,为了与其他蜜蜂区别;在两里外放飞,更能说明问题;叫女儿等在蜂窝旁,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等。考虑周密,体现作者做事严谨。

(3)实验的结论为什么没有明确的答案?

有明确的肯定,也有模糊存疑,符合科学现象,不能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能说明他对待科学严谨,实事求是。

2.思考推测:另外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

2、齐读课文,讨论交流:从法布尔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情感目标的落实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将你搜集到的蜜蜂或其他昆虫的相关知识制成一张手抄报,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三年级下册语文蜜蜂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3、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作者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理解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蜜蜂的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设计理念

以读为主,充分挖掘文本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老师的主导作用。[

教时安排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同学们,经过观察以及课外阅读,你们对有关蜜蜂的知识了解多少?

2、今天,咱们就跟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一起,看看他笔下的蜜蜂具有怎样的特点。

板书课题蜜蜂提醒二字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2、检查阅读情况。

(1)、指名几人分别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为了证实蜜蜂有无辨认方向的能力,亲自捉了20只蜜蜂,做了记号,装在袋里,带到两里之外放飞,检查蜂窝,结果有17只飞了回来。作者由此得出:蜜蜂有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3)、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

板书:实验试验目的过程结果结论

(4)理解:实验与试验的区别。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细读第一段。

(1)、找出实验的目的。板书:辨认方向

(2)、文章怎样具体写实验目的的?板书:无论总

(3)、用无论总说话。

2、作者是如何做这个实验的呢?细读课文,看作者做了那些工作?在书中找找画画,同位交流交流。

3、学生汇报。(捉蜜蜂做记号装纸袋找人等带离窝走两里打开袋走回来检查窝)老师相机板书:捉做装等带带打走查。

4、请同学们看板书,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实验步骤。

5、实验的结果是什么?

相机板书;确确实实回来了。

6、理解:用确确实实的好处,感受祖国语言的奥妙。(1)、不用;(2)用确实;(3)用确确实实。

7、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这种本能是我们人类所没有的)

板书:不是记忆力而是本能。

8、理解:记忆力。(1)学生举例。(2)老师举例。狗记千,猫记万,老鼠还记二里半。

9、理解:本能。(1)学生举例。(2)老师举例。做打学生状,学生情不自禁的躲闪。

四、回读课文,悟理学法。

1、从作者的实验获得成功的过程看,要想实验取得成功得做到那些?

(1)对问题要考虑周密。

(2)要有吃苦的精神。

(3)要有探索的精神。

2、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根据理解。

五、请有兴趣的同学们找法布而的《昆虫记》读一读。

三年级下册语文蜜蜂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二、课前准备:

生字卡

留心和收集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

第一课时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出示生字卡,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3.按序逐段来反馈。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4.呼应导语。

现在你知道法布尔做了一个什么有趣的实验了吗?

三、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最新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集锦


经过深思熟虑栏目小编选取了一篇十分有用的“最新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如果你觉得这个很有用别忘了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 老师们要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创造有趣的课堂氛围。

最新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人物对话,理解蝴蝶的发育过程,感悟大自然的神奇,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读好人物对话;理解蝴蝶的发育过程,感悟大自然的神奇美丽;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来认识两种小动物,(板书“蝴蝶”、“毛毛虫”)发现了什么?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小蝴蝶和毛毛虫》,来具体了解小蝴蝶和毛毛虫的关系

三、再读课文,找出两者的关系(理解蝴蝶的发育过程):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小蝴蝶和毛毛虫》春天到了,美丽的小蝴蝶为我们带来了一些好朋友,看看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用课件逐个出示词语)

三、细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示自读要求(用课件提示):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毛毛虫和小蝴蝶的对话

出示对话部分的第一段:毛毛虫抬起头来惊喜的喊:“妈妈,妈妈!”毛毛虫说话时的语气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毛毛虫会“惊喜”?并读出毛毛虫的惊喜

3.分小组讨论找出像“惊喜”这样表示语气的词语,依次体会并读出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1)糊涂的小蝴蝶和委屈的毛毛虫都想知道是怎么回事?

(4)听了蝴蝶妈妈的话你们明白了什么?

出示蝴蝶发育的变化过程的动画,使学生进一步明白蝴蝶发育的变化过程,再次强调的同时,板书:卵——毛毛虫——蛹——蝴蝶

5.在熟读和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戴上蝴蝶和毛毛虫的头饰加上动作,进行朗读表演,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蝴蝶小时候和长大了不一样,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小时候和长大了不一样吗?大自然中蕴含着无数秘密,只要你仔细观察细细去想,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读书推荐:

作家安徒生写的《安徒生童话》中的一篇名叫“丑小鸭”的童话,相信大家读了那篇文章,一定会有更多的想法!

最新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篇2

1.小学二年级语文《俗语》原文

人心齐,泰山移。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根筷子易折断,

十根筷子抱成团。

一根竹篙难渡海,

众人划桨开大船。

2.小学二年级语文《俗语》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15个,会写8个。

2、通过朗读初步认识俗语,初步懂得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3、在朗读中感受汉语的音韵之美,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能主动吸收民族优秀文化的营养。

学习重点: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书写生字第二课时进行)

学习难点:让学生初步认识俗语这种语言形式,基本懂得它所讲述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在我们民间有一种语言非常有意思,比如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心齐,泰山移”等,我们把这种语句称为俗语。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起来学习识字二的第一课《俗语》。板书课题:俗语(生齐读)

师:俗语就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简练而形象化的定型语句,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应了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一)师生活动

(录音范读)学生认真听,心里跟着默读。

(过渡:刚才老师给大家讲了什么是俗语,下面我们就去看看课文中有哪些俗语。我们一起来听录音范读一遍,大家要认真仔细地听,心里跟着默读。)

(二)学生活动

1、自由读课文。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听录音朗读了课文,下面老师要求大家也来读读课文,不过,老师可有要求告诉大家哟。)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1)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对照生字表,勾出生字和生词并朗读。

(2)然后同桌交流学习生字。(从组词,说话,怎样记住它等方面去进行)

2、自主学习生字

(三)师生共同学习生字

1、反馈生字学习情况

(过渡:刚才老师叫大家相互学习了生字,读了课文,下面老师就来看看大家的学习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小朋友们看仔细了,老师用红色表示的就是生字,通过刚才的'自学、相互学习,请小朋友们用拼音把生字的音节拼出来。注意要读准哦。)

2、生字:小老师教读;抢读;开火车读等形式。

3、练习说话。

三、细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一同来学习了生字,下面我们就去课文中初步感受一下俗语所讲的道理吧。)

(课件出示)1、生读课文,读句子。

2、说说自已读懂了些什么。

3、抽生说。师相机指导。

4、实践活动,初步理解句意。

(用学生自已准备的小棒理解“一根筷子易被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让生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大。)(过渡:小朋友们把你们的小棒拿出来,先折断一根小棒,再把十根合在一起折一折,看看你发现什么了。)

5、师小结:这几句俗语的意思都是讲的团结的力量大。

6、拓展: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证明团结的力量大呢?(生自由的说一说)(拔河、劳动等)

四、自主实践,知识迁移

课后收集你感兴趣的俗语,看看自已能记住多少。

3.小学二年级语文《俗语》教学反思

《俗语》这篇短文是以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行的、简练而形象化的、定型的语句为依托,让学生初步接触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生活经验的民间语言,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明晓事理以及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高尚情超,使识字与认识事务、明晓事理、培养情感结合起来。教学的重点是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字,难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俗语这种语言形式,基本懂得它所讲述的道理,牢记这几条俗语,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本节课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本班的学生实际,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开课时播放蚂蚁搬粮食的动画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团结力量大的道理,并给学生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入今天的学习。在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这些俗语讲述的道理时,先集中讲述一条,然后“以点带面”理解其他几条俗语的意思。这几条俗语中“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一句通俗易懂,而且易于用实物演示。所以教学时,我以这一句为突破口,先老师演示折断一根筷子再请学生动手折断十根筷子,很明显学生是不能这十根筷子的,他们很直观地顿悟俗语蕴含的道理。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是不能持久的,所以教学中我安排了课内休息,即学生听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并提出听的要求:听听歌曲中有我们学过的哪句俗语。这一环节我的出发点是休息、巩固和激趣。从课堂学生表现来看,这一目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生熟背本节课的五句俗语后,我请学生交流回家收集的俗语,学生兴趣盎然,争着展示。虽然课堂中留给学生交流的时间不多,无法让每一个孩子都展示自己,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体现。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赤金”。本节课的教学也留下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识字教学落实得不够,学生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课件的操作不够熟练,教学有随意性,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最新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过程和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生字小黑板

2、查找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一、复习导入:

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字音

1、自己读读两首古诗。

2、指名读古诗,读后评议。

3、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多种形式读,掌握字音。

重点字音:荣宿篱疏

4、再读古诗,读正确、流利。

三、朗读感悟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2、小组朗读

个别读和齐读结合,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随机解决学生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小组赛读

注意鼓励有个性的朗读。

4、教师范读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

“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

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5、学生美读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

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6、畅谈发现

你对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现,自由表达。

7、启发感悟

感悟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8、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9、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四、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古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一、复习

背诵两首古诗

二、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

(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字。

3、组词识字。

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

如,离——篱味——未

三、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

本课9个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烧荣;平舌音:菜宿。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仔细观察。

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沟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沟的拐弯处要圆润。

4、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板书设计:古诗两首

枯野火烧不尽

荣春风吹又生

宿新市徐公店

景美丽

人可爱

最新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篇4

1、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

2、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

小组合作学习法、质疑问难。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北京的资料。

1.幻灯出示:北京行政图。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城市的地图吗?

3.师:是的,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到北京去旅游一番。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师:让我们把课本打开,同学们试着把课文读一遍,并画出生字。

2.师:读生字的字音,再将生字连成词读一读。(幻灯出示词语。)

3.请“小老师”带大家读词语,愿意读哪个就读哪个。

4.全体齐读词语。

1.再读课文

(1)师:同学们,你们的词语读得可真不错,你们能把课文也读好吗?

(2)师: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老师给他配上音乐。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北京的哪儿最吸引你?你最想去北京的什么地方旅游?

(3)师:说说看,他读得怎么样?

(总结:读书要声音响亮、有感情、字音要读得准、注意停顿。)

2.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师:现在你们最想去哪儿看看?

(1)教学第二自然段。

生:我想去北京的中心看看。

(放幻灯片,展示天安门以及天安门广场画面和第二自然段文字。)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让我们看看课文中是怎么说的。(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理解“中央”“庄严”“矗立”等词的意思。

小组选出代表配乐比赛朗读第二自然段,评出“最佳朗读奖”。

(2)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生:我还想去看看北京的马路。

师:好,刚才是老师带领大家去参观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的,这一次,老师让大家自己去看看北京的马路。

幻灯出示北京马路和立交桥画面以及第三自然段文字。

师: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再读读文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放幻灯,出示自学要求:

1.说说从画面看到了什么。

2.读读这一自然段。

3.说说读懂了什么。

4.问问不懂的问题。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自学讨论。

分小组汇报自学的四个要求。

理解“绿树成阴”“川流不息”等词的意思。

分男、女生比赛朗读第三自然段,评出“最佳朗读奖”。

(3)教学第三自然段,拓展知识。

生:我还想去看看北京的名胜古迹。

集体朗读第四自然段。用“有……还有……”“到处……到处……”说话。

放幻灯,播放北京各种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画面,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美。

自由组合,互相讨论看到了什么,以某个景点为例,续编一个自然段。

当回“小导游”:分小组选代表上讲台演讲续编的内容,教师放幻灯,配上相应的图画。“游客”有问题,也可以向“导游”提问。

评出“最佳导游奖”和“最佳小组合作奖”。

师:北京是我们的首都,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把你收集来的关于北京资料告诉大家。

师:此刻,你最想对北京说什么?

总结:北京,首都,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骄傲!

最新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绘画纸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儿有一则谜语,动脑筋想一想,猜猜它是谁?

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板书:风)

2.有时我们能听到它,有时我们能感受到它,那能不能把它画出来呢?(板书:画)

全班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究,整体感知。

1. 在上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三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今天呀,他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想认识一下他们吗?(出示课件)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宋涛、陈丹、赵小艺)(注意相机引导孩子打招呼的语气和礼貌)

2.小朋友,请打开书,轻声读读这个故事,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是送给爱动脑筋的小朋友的,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巡视)

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在________。(相机指导概括全文大意的方法,引出画风)

3.好,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一找他们三个分别都画了什么?(教师巡视)

4.找完了吗,都找对了吗,你们的表情告诉老师你们是非常自信的,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呀?

(课件:连线,整体感知课文)

三、在读中领悟文本。

1.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我们大家一起到书中寻找答案吧!请小朋友默读第二至第八自然段,在书中画出来,然后再轻声读一读。(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老师呀,也把这三位小朋友的`画请到了大屏幕上,看看你能不能配上课文里的话,读出风的感觉呢?

(1)课件随机出示赵小艺的画

生读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听出来了吗,她的风藏在了旗子里,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让我们感觉到有风在飘动呢?(点读)板书

谁还能让旗子飘到你的句子里。(再读)

(2)课件随机出示赵小艺的第二幅画

生读

过渡语:哦,我听到了,她又把风装在了风车里,风车被她读得已经呼呼转了,奖励你再读一遍给大家听。(生再读)板书

(3)课件随机出示陈丹的画。

生读

提问:谁来告诉老师,小丹把风又送给了谁?(相机知道朗读语气)

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来读一读。(再读)板书

(4)课件出示随机赵小艺的画。

生读。

过渡语:小朋友们,你们听到了吗,风又钻进了雨丝里,雨丝被风吹斜了。老师也想读,你们想听吗?(师范读)板书

四、回归整体,再次感知课文,提升情感。

1.过渡语:同学们可读得真认真呀,老师把你们的发现藏在了一首小诗里,自由得朗读一遍吧。(生自读自悟,回归整体)

风来了,风把旗子吹起了,风藏在飘着的旗子里。

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转动的风车里。

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

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

2.老师读课文里的句子,同学们找诗里的句子读,再次感受。

3.这个故事读完了,同学们还想不想换一种方式再读一读呀?(引导学生,在人物很多的情况下,可以用分角色的方法朗读课文)

生读,其他学生做简单评价。

4.提问:小朋友,你们喜欢这三个小伙伴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他们都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优秀品质,提升全文主题。)

五、在悟中激发创造。

1.过渡语: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他们的作品在“阳光杯”创意儿童画的评选中获得了提名,想不想跟他们一起去参加比赛吧。

2.那么如果让你去画风,你会怎样画呢?(练习说话)

3.过渡语:好,那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说的画下来,并配上一段文字。( 激发创造,练习写话)

教师巡视,相机指导。(五分钟左右时间)

4.张贴作品,适时鼓励。

六、练习生字。

1.板书“艺”、“丝”。

2.让学生观察两个字在写法上的异同。

3.找一找书中还有没有左右结构的生字,在写法上应注意的。(生观察)

4.生练习,教师相机指导书写。

七、布置作业。

小作家:用一段文字写出你想画的风。

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演员: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课本剧。

小小探索家:搜集一首关于风的儿歌。

小巧手: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风中去放飞你的欢乐。

板书设计:

画风

旗子 飘

风车 转

小树 弯

雨丝 斜

【附】教案的作用

1、有计划的安排教学活动。做任何工作都应有高度的计划性,教学工作也不例外。只有按照计划进行,才能克服教学工作中的盲目性,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如果不认真书写教案,教学过程中必然目标模糊、心中无数、要求不当、随心所欲,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是教师上课的总体设计和思路。备课是讲课的前提,是讲好课的基础,教案则是备课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可以反映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总体设计和思路,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尤其是教学态度认真与否的重要尺度。

3、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认真编写教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过程。教师编写教案是一个研究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学员及教法等因素的综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学员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还要研究学员学习的状况,如: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等。

4、是教学督导的重要依据。教学督导对教学质量监控可发挥积极作用,它具有监督检查、沟通协调、分析评价、指导激励、信息反馈、参谋咨询等功能,以督教、督学、督管为主,对学校的专业、课程、教材的建设方案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议,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教案则可作为检查和评价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业务水平的高低及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等方面的依据。

最新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篇6

原文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央,红墙、黄瓦,又庄严,又美丽。天安门前面是宽阔的广场。广场中间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北京有许多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北京新建了许多立交桥。立交桥的四围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各种车辆在桥上桥下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还有许多新建的高楼大厦。站在高处一看,全城到处是绿树,到处是大楼。

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的变化。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北京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代化大都市的气息,从而培养学生产生热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准备】与教学有关的影像资料、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知道祖国的首都北京吗?去过北京或了解北京的同学说一说你印象中的北京。可以结合照片和收集到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说一说。

(此环节设计旨在调动学生的积累,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

2、北京是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书里有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有数百年的帝王将相,有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马路上车流和人流不息,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教师浸润着丰厚文化气息的描述,使学生心中的北京更加丰满、神秘。)

3、现在我们就去看一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北京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一)初读课文

找出生字,自主认记。边读文边圈画出文中的生字,反复认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二)汇报交流识字成果

1、认读生字。

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你认识这个字吗?在哪见过它,是怎么认识的?

(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调动他们的识字积累,给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舞台,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

2、自主汇报,读出字音,说出自己记的方法,组词、说话。

熟字加偏旁:

优(尤)、阴(月)、坛(云)、城(成)、图(冬)

熟字减偏旁:

央(英)、旁(膀)、交(校)

形近字:巾——市

偏旁相同的字:

坛、城国、图

3、教师强调字音的重点,认清字形的方法。

翘舌音:庄、周、厦

前鼻音:严、拼、坛

后鼻音:央、庄

多音字:似:似乎(sì)似的(shì)

(三)巩固检测生字

1、用生字卡片检测:开火车读、指名读。

2、出示词语和句子检测。

词语:瓦房、姓周、张庄、拼音、拼图、图案、案件、花坛、大厦、中央电视台、英雄纪念碑

句子: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

天安门城楼和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城的中央,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地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

北京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以及新建的中华世纪坛。

三、指导写字

1、巩固“央、交、市、旁、国、图”六个字的读音,组词、说话。

2、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生字,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和老师。

3、结合学生的发现,重点指导写“央、旁、图”三个字。

教学反思

在信息网络时代,同学很容易从学校外部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的角色不再主要是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出现者,主要职能也转变为知识的促进者。如“协助同学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途径;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同时与同学分享自身的感情和想法等等。”

由于同学大多没有去过北京,在学习《北京》前,我请同学收集有关北京的图片、文字资料。有的同学在家长的协助下,上网查找到有关北京的资料;有的同学把自身在北京拍的照片带来了;还有的同学带来了北京各个景点的旅游介绍。通过资料的查找,使他们对北京有了初步的认识。等到上这一课时,他们就能融入自身的感受来理解课文内容。

如天安门广场的宽阔、立交桥的纵横交错等。这时我再以自身的亲身经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如“告诉同学故宫非常大,来回匆匆走上一趟也要三个多小时;然后出示故宫全景图给他们欣赏”等等,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我的调动下,小朋友们更想进一步了解我们的首都,我就趁热打铁,让大家拿出查找到资料进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同学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而且也对从多角度了解了北京──这个美丽的城市。在这个过程中,同学逐渐融入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对北京的了解中,增进了与小组伙伴们的合作,同时也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可谓“一举多得”。

作为教师要永远坚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和意识,结合自身的工作与学习,不时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探索。我觉得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教师真正转变角色,才干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