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教案 > 导航

《边城》教案

发表时间:2023-04-25

《边城》教案(6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好越充分,老师教学水平也不会很差,如何根据课件写教案呢?根据您的需求,编辑为您搜集了一些内容:《边城》教案,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边城》教案 篇1

1. 知识链接(见学案)

2. 导入新课

在现代文学名著里,以“城”为名的有哪些,能举出一些吗?

有沈从文的《边城》、钱中书的《围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萧红的《小城三月》、师陀的《苹果园城》

为什么这么巧合呢?这个“城”是不是有些意味呢?我们今天学习沈从文的《边城》,看看这是一座怎样的“城”?

3. 整体感知。读课文,叙述情节

明确: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第四章追述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

第五章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祖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六章回到现在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4. 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并从中选出一个词来概括本文自然风景

乃至整个环境的特点

明确:“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文中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然后从中选择;为了帮助学生,还可以投影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

5.再读课文,圈点勾画

①小说环境包括自然风景、社会风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情),本文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请分别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总结。

(个人勾画——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明确:风俗方面写了两个节日——端午和过年,重点写了端午节,官员、士兵和百姓一同参加或观赏赛龙舟、捉鸭子,一同在吊脚楼下听唱曲,划拳行酒:其乐融融。新年也是军民、官民同乐,舞龙、耍狮子、放烟花,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另外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而且这些习俗又是许多年来,“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真是淳朴、原始、和乐,丝毫没有被现实社会所污染。

人情方面官民同乐、军民共欢,俨然世外桃源;龙头大哥顺顺一家人对翠翠爷孙的关怀照顾;爷爷对孤独老汉的关心,甚至连那么小的还在埋怨爷爷食言的翠翠知道后,也就理解了爷爷;渡船人给老船夫钱,老船夫却不要,二人竟然为此吵架;顺顺因为两个儿子能下水捉鸭子而不再下水捉鸭子了,“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古朴、淳厚、善良、透明,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而美好。(预设:在社会风俗方面,学生往往忽视了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时必须给钱的细节,要引导学生找到,并与老船夫为不要过路人给的'钱而吵架的细节比较,从而感受到民俗的淳朴。对于人情的分析,往往会失之空泛,所以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文中所有人物及其之间的关系,而这“关系”又必须通过人物的所言所行所想表现。)

②反复咏读最后一节,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角度,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和情感。

明确:这是一幅非常和谐非常恬美的画面,唢呐悠悠,白云悠悠,带着爷爷的祝愿,载着翠翠的情愫;然后,“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寂静,淳朴,伤感,美丽。这是作者的家园,是他的世外桃源,是他魂牵梦萦的湘西热土。

(注意学案上这段话: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6.回顾与总结

总结本节课分析小说环境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

明确:要抓住整个环境的特点,从自然风景、社会习俗、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要通过对具体描写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结论,反对架空文本的分析。

7.作业布置

借鉴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分析《祝福》的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8.板书设计

《边城》(节选)

沈从文

豆 天朗风轻水清——风景美 环

绿 淳朴原始和乐——风俗美 境

色 古朴善良淳厚——人情美 美

《边城》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语言,体验人物的纯真爱情,感受翠翠美好的人物形象;

2、领会作者的审美追求与创作意图

3、提炼并完成《边城》“一座城、一个人、一场爱恋,一种人生”的解读。

4、引导学生掌握创造性解读文本的方法并培养自读能力。

选点理据:

1、相较于20xx年人教版教科书曾编选十三至十五章,本次使用的新教材编选三至六章,对照阅读两个版本的“节选”内容,这个部分既独立完整,又是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把握好这部分的赏读,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领悟整部作品的匠心和独特风采。

2、已经系统学习了鉴赏小说知识的高二学生,应该会有多元体验和理解。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合作探究解读文本的方式,感受风俗美、人情美;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作品主题。

【课时】

1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有句话说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林徽因却说,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如果这座城是边城,我想同学们肯定有很多话想说。

二、预习反馈,整体把握。(2分钟)

1、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展示学生观看影片《边城》后写的观后感,从“一座城,一个人,一场爱恋,一种人生”四个方面选出四段话:

例1:那是一座被温柔祥和眷恋的城,它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在一抹清新淡雅中泌出了独属于它的千古风韵。(学生:陈翔)

师总结:一座城

例2:这儿有最纯粹的情感,有胜过千言万语的少女脸颊的绯红,这儿更有对善恶的包容性,曾说这不是完美的地方,因完美就不至美,这儿的人们用他们的善良去包容,翠翠并没有因父母不知所踪而受人非议,顺顺也没有因老头儿的贫穷而亏待他,可以说是秀山丽水养育了他们,也可以说是他们衬得这儿风光无限,喜欢边城,爱她美景,爱她脾性,更爱她包容一切的美丽。(学生:陈依玲)

师总结:一个人

例3:不同于普通小说的套话,没有人心的险恶与复杂,没有为了博眼球而写出一些违背世俗常理的事情,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感动与温情,让人相信这件事真实、真切地存在着,也在心里为这善良的小城祝福。(学生:杨雨)

师总结:一段情

例4:“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处在战乱、落后时代的边城人民“似乎就还不曾感到”,故事主体的爱情故事与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残酷黑暗现实给予了我莫大的震撼。(学生:付晨)

师总结:一种人生

幻灯片:一座城,一个人,一场爱恋,一种人生。

三、研读文本。

(一)师(主问题):最让你感动的是一座城?还是一个人?或者一场爱恋,一种人生?说说感动你的理由。(4分钟)

(二)学生自主回答。

▲一座城:当有学生因“一座城”而感动时,教师作如下处理。(9分钟)

1、学生说感动的理由。(预估学生会说到“城美”)

2、师小结并过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美丽、纯情的翠翠生养在世外桃源风光里,灵山秀水滋养了她的外形及性情。文中的环境描写值得好好品味。

→→引导学生更深一层理解“一座城”。

3、教师可提问:城美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跳读课文,回答。

归纳小结:

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

中秋节:观灯、迎炮仗、烟火

渡口:黄狗、白塔、迎娶、吹唢呐

●比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环境描写和《边城》环境描写的异同,引出下一个问题。

4、教师提问:小说名为“边城”,有什么丰富含义?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

归纳小结:(展示学生感悟心得)

关键词①边城在地理位置是两省接壤处,当时中国正处于一片混乱中,战争不断,人民备受其害,沈老先生的边城无疑是一片世外桃源,是沈老先生所处的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边界之城,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风淳朴,是沈老先生的精神寄托、向往之地。

关键词②喜欢边城的人,自然天真,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原始古朴,喜欢边城,这个与世无争,俨然一个纯真的世外桃源,

关键词③30年代的中国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们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他来到北京、上海后,看到的是都市“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众生相。他说北京人的生命是怯懦的',而他在上海看到的是“腐烂”的文明。面对这样一种腐烂文化,他产生了危机感。于是他开始眺望他早年生活过的故乡。

▲一个人:当有学生因“一个人”而感动时,教师作如下处理。(11分钟)

1、学生说感动的理由,并结合具体的句子。

2、此环节应该比较简单,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回答,或者自己提出关键对话的品读。如下面这两句。(还可找更典型的对话)

①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翠翠为爷爷说漏二老而微怒,含蓄地道出对二老的好感。

②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她不满爷爷提及大老,就以“生气”为由来阻止他,字眼里蕴涵着少女羞于谈婚论嫁的心理。

●学生活动:两组学生朗读翠翠和傩送第一次见面的对话并进行pk,帮助学生把握好语调,要能读出人物的心理。

总结:这组对话平实、简练,富于个性化,彰显了翠翠这位纯情少女天真、娇羞、爽直、爱幻想、喜憧憬的心灵世界。翠翠是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迷人的形象,她是全书之魂,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在她身上倾注了作者的全部感情,是沈从文爱与美理想的化身,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最纯真的人性之美。

▲一场爱恋:当有学生因“一场爱恋”而感动时,教师作如下处理。(6分钟)

1、学生说感动的理由。

2、教师提问:傩送是否回来了?回来的话,他们会在一起吗?没有的话,翠翠又会

怎么办?

——此环节对高中生来说,应该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师评价)

▲一种人生:当有学生因“一种人生”而感动时,教师作如下处理。(6分钟)

1、学生说感动的理由。

【多元解读,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联系大语境,多角度,多层次地发散思维1、培养学生的个性鉴赏,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2、学生此时能体会到审美是带有创造性和主观性的个体活动,教师只需要稍加总结,强化这种认识】

2、评价性探讨

导:为什么这么美好的地方会产生这样悲剧的爱情?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提示小说主题提炼方法:

第一,从作品的写作背景探索主题。

第二,从作品的“文眼”探索主题。

第三,从作品的重点段落探索主题。

第四,从作品的内部联系中探索主题。

第五,从作品的总体倾向上探索主题。

四、总结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城,一座装着自己欢笑与悲伤的城,只有自己能进去,因为,那里住着自己最寂寞的灵魂走在人生边上。愿边城一直这样美,在沈老先生的笔下,也在我们的心里。我们总是向往并寻找山那边,山那边也许永远找不到,也许明天就能找到。

《边城》教案 篇3

一、说大纲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现代文阅读和鉴赏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二、说教材

本单元重在让学生开阔视野,体会不同作家风格,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边城》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长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文学作品。本课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创设情景加以引导,力争拉近距离。

三、说学生特点

高一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与鉴赏能力,但对于课文背后所蕴藏的深层意义还缺乏进一步的挖掘能力。《边城》这篇文章反映的毕竟是一个成年人,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因而比较深沉,这是很难让高一的学生真正的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样一些内容进行大胆的舍弃,在课堂上不做过多要求。

四、说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了解沈从文及其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学习小说细腻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3.提高学生对含蓄语言的感悟能力。

4.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5.感悟文中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树立学生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1.把握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2.体会课文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

在本课教学中,从人物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入手,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环环相扣。从而让学生感受沈从文先生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感受小说中蕴涵的“人性美”。

五、说教学方法

对文笔细腻、情感细腻的文学作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要做的最重要的就是指导学生进行挖掘,并且本课是自渎课文,要放手让学生自渎。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贯彻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教师“教”的职能和学生“学”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采用情景创设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同时,为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课堂效率,适当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媒体。

六、说学法

对于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因此本课十分注意以下两点:

1.自主讨论法。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讨论法”,掌握“读”、“想”、“划”、“议”、“结”的学习方法,通过自渎认真思考,划出重点语句,讨论交流,议出问题的关键,总结特点。从而把握重点。

2.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七、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拟为一课时。

课前准备:观看电影《边城》,分发有关作品和作家资料。

(一)导入

设计思想是以情景动感情,以情感激情趣,以情趣诱发求知欲。借助多媒体,以丰富的风光图片、生动的故事情节把学生带入古老的湘西地区。

有人说“《边城》是一首圆润悲婉的乡土抒情诗,是二老唱给翠翠的一支情歌,是一曲灵秀惆怅的田园牧歌。他描绘了一种充满化外之风的天人合一的意境。为被现代文明撕裂灵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恍若隔世亦真亦幻的人性理想。是一块行将失落的古朴的生命的绿洲。”

你读了《边城》,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此处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感悟美、发现美、品味美。)

(二)设置疑问

在充分激活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因势提问,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

1.小说写了什么?

2.课文中体现了哪些“爱”,重点突出的是什么?

通过提问,明确小说以“爱”为中心,围绕一个“爱”字展开一件件故事。课文写了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重点写的是翠翠与天保兄弟的爱情。

(三)赏析品味,互动探讨

在学生满怀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时,让他们自学讨论,运用“自读讨论法”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教师多角度层层挖掘,适时点拨,开启心智。

1.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划分情节脉络。

往事如梦——梦中人——未了情缘

2.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品读文章。

a.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乡生。

《边城》教案 篇4

本文从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阅读规律出发,对高中新教材新篇目《边城》中貌似“有语病”的句子作了一番新的理解,以提醒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应注意从文学创作规律和阅读规律出发去理解文意,注意作者的陌生化写作效果,不要被语法和语言常规局限,要从所谓的“语病”中读出深意来。

“病句”乡土特色多义性与模糊性艺术效果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备受读者喜爱,最近又被收入新版高中语文教材,研究者颇多。近日在一本语文教学期刊(20xx年第一期《语文教学通讯》)上读到一篇《病句例析》,感到非常有意思。文章不长,从语法角度对《边城》中十处结构特殊、用词别致的重要语句作了细致分析,指出其“用词不当、顺序不当、省略不当、成分多余”等四种病因,并作了相应修改,态度科学、意见独到,可见作者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这些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过,却从未如此用心地钻研,十分惭愧,然而拜读之余,细细品读这些语句,疑云渐起:这些语句如此修改果真合适吗?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对这些语句作一番理解,又该是怎样的一番境界呢?在此把我个人的看法写出来。为方便研讨起见,现摘录《病句例析》全文如下:

1、就决定了同茶峒地方离开。(27页第29行)

这里“同”字很明显应改为“从”,这是介词使用不当。

2、靠近了祖父身边去。(26页第10行)

“了”与后面的“去”搭配不当,此处应为“到”。

3、在职务上毫不儿戏的老船夫。(25页第23行)

“职务”一词,从语言习惯看,它与政治权利地位有关,此语言环境不适合用这个词,将它改为“岗位”更恰当些。

1、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象缺少了什么。(24页第10行)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生命”,谓语是“觉得”,很明显主谓搭配不当。可将它改为:“在成熟中的翠翠觉得生命中好象缺少了什么。”或“翠翠在生命的成熟中,觉得好象缺少了什么。”

2、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悉。(27页第3行)

这个句子有两种理解,两种改法,如果强调的是“望着”这一行动,“已极熟悉”就为“肥大虎耳草”的修饰成分,即应改为:“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已极熟悉的肥大虎耳草。”如果认为它有“望着虎耳草”和“心里对虎耳草已极熟悉”两层意思,就应拆为“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的虎耳草”和“她对这肥大虎耳草已极熟悉”两个句子,不能将它们杂糅在一起。

1、到后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25页第23行)

“后”字后面应加个“来”字才通。

2、只站在船头告翠翠,不要叫他。(25页第25行)

“告”字后面缺个“诉”字。

3、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24页第8行)

“这个当前一切时”应改为“这当前的一切时”才通。

1、把人渡完事后,就会回家里来吃饭。(25页第26行)

“事”与“里来”都是多余的。

2、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26页第21行)

“之间”一词是多余的。

首先要明确: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先生是一位乡土作家,其作品极富乡土特色;其次要明确:沈从文先生文学的“希腊小庙”中供奉的是“人性”。对此有了了解之后再来品读这些语句,这些所谓的“病句”反而成了让人越品越有味道的一杯醇厚的“乡酒”。

比如,“就决定了同茶峒地方离开”、“靠近了祖父身边去”、“只站在船头告翠翠,不要叫他”、“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把人渡完事后,就会回家里来吃饭”、“到后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这几句,句中被视为“语病”的介词、动词和省略都是当地口语的用法,我们若按照《病句例析》一文作者的意见修改,改完后再读一读,那浓浓的乡(湘)音乡(湘)味还在么?那独特的韵味和美还有么?

好的作品写人当“毕肖其声口”,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写景状物应是全方位、立体的,让读者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当作者的语言通篇都洋溢着湘南的口语与地方特色时,那氛围与意境、那浓浓的乡土气息就弥散出来了,作者的语言风格、作品的风格也就随之立起来了。相反,如果沈从文按照《病句例析》一文作者的语言要求去写《边城》,那《边城》就不会是现在的样子了,沈从文也就不是沈从文了。

就拿“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一句为例,这句妙就妙在多了“之间”二字,“之间”是文言词语,用在此处,登时使作品的语言在“土里土气”的口语中显出优雅来,显出品位来。这句本身就是拟人的写法,加上这两个字,既与意境相合,又多了一股书香,多了一种悠远的韵味,让读者在这奇妙的语言组合营造的朦胧的阅读距离中对描述的情景生发出“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美感。这真又像一位极善吸收学习的乡间雅士,在随意向你讲述着什么,乍听起来是那么“土”,仔细品味又是那样不俗,而妙处恰在“似与不似”之间,别有意味。

在朗读节奏上,加上“之间”之后,这个短语就由一个节拍变成两个节拍,加之“不”为急促的去声,“久”字为拖长音的上声,“之间”都是短促的平声,抑扬顿挫、急缓相间,更富音乐性了。

这是去掉“之间”达不到的艺术效果。

“在职务上毫不儿戏的老船夫”一句中“职务”一词,如按《病句例析》一文作者的看法是“大词小用”,仔细品来,正在这大词小用中,见出老船夫对自己“岗位”的重视,见出其“毫不儿戏”的原因,再联系文中老船夫的言行,比如翠翠在春天的黄昏来时为了自己“好象缺了什么”的心事“哭了许久”,而老船夫开导翠翠时却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扎实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更可见出人物刚毅执著然而又不会消解负担、不会游戏人生的品性;也见出了沈从文老先生不经意间的可谓黑色的幽默和对文中人物的态度。称其为“黑色幽默”,是因为沈从文先生一直在借这个如诗如画的故事传达一个悲剧的主题,文末老船夫在暴风雨之夜突然死亡和他的这种品性是否有些关联呢?

“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象缺少了什么。”把这一句读作拟人有何不可?文学作品正是在这些手法中尽显其无穷魅力的。连“这小鸟儿”都能“好像明白这是半夜”,那活泼泼的“生命”为什么不能“觉得好象缺少了什么”呢?再试想,连翠翠的生命都“觉得好象缺少了什么”了,我们那“在一种奇迹中”长大、“在风日里”被自然长养得“俨然如一只小兽物”的翠翠,我们那恰如生命一样如野地里春天萌动的万物一样钟灵毓秀、鲜活清亮的翠翠呢?又会怎样了呢?多么隽永而又耐人寻味啊!

再来看“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悉”一句,这是一处相对读者来说十分陌生的文法结构,恰恰是这种陌生的文法结构才会让我们飞速前进的阅读目光在此稍作停留,从而读来读去,读来读去,造成一种阅读中的间歇和反复,在这种间歇和反复里,有心的读者就把翠翠对那夜“真有趣”的美梦的回味读出来了,就把翠翠对美妙爱情的朦胧的向往读出来了,就把翠翠的内心世界读出来了。因为这里的“肥大虎耳草”已成了翠翠萌动的春心的依附,成了她把握、向往爱情的载体,更成了她美丽灵魂的寄托,同时,也成了读者走进翠翠内心世界的一座桥梁,摆向彼岸翠翠精神家园的渡船。这一阅读间歇和反复,让我们和翠翠一道领略了“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这一心理过程的微妙,感受翠翠的思想、心理,更好地接受人物,理解人物,并在阅读中感受体味这文字营造的魅力。而这一阅读效果是修改后的句子难以企及的。

文学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义性与模糊性,而这些看似不寻常的句子在不经意间也给了我们更多回味与启示。

当然,这只是一己之见,但就理解文学作品而言,希望对读者尤其是语文教师有一点启发。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阿来,这位藏族作家,还有其它一些少数民族作家,如霍达,也如沈从文这位作家一样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化融合汉语言文化之后,孕育创造了汉语言文化的新生命,在一种陌生化的写作中显示出一股清新的魅力。在这些作家们别开生面的同时,还要有理解与接受它的读者,在指导读者方面,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1、《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xx年第一期

2、《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

3、《边城》

《边城》教案 篇5

设计指导思想

处于“慢慢走,欣赏啊”这个专题中的《边城》(节选)是一篇散发着魅力的小说。这篇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历程中的一小段。专题名提示着读者要慢慢欣赏,欣赏什么?小说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波澜曲折的情节,要欣赏的是作者想展示给读者的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

在设计教学时,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小说环境描写的细致体会便成为把握的重点。在解读《边城》时,我们就要把目光投注到人物上,投注到环境上。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都是怎么展现的,他们处的环境是怎样的,环境的设置为人物性格的展现起什么作用,那样的环境、那样的人物又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怎样的联系,这些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的体现出来。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体验小说的环境美又成为重中之重。都说环境是为人物服务的,在这篇小说中,人物又何尝不是为环境服务呢?这可以在教学中点到。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学生能尝试鉴赏淳朴的人情,体会人物之美。

2.结合对文本后面链接的学习资料的研读,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以达到深入了解文章主题的目的。

3.欣赏作者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导入小说之中的表达方式,学习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初步了解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重点把握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端午节的赛龙舟习俗导入。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1922年离开湘江只身来到北京。后来到北大当图书馆馆员,边拼命读书,边拼命写作。1934年发表《边城》,成为“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沈从文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很受关注,海外对其作品评价很高。是一位由国外而红及国内的作家。他的作品表现的是文学最本质的东西,即“情”,这也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

三、情节概述

1、了解《边城》全文的故事情节

根据课下注释①了解情节梗概,有条件的话鼓励学生阅读《边城》全文。

2、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节选部分的情节内容。

内容包括以下几点:湘西过端午的风俗;翠翠与傩送的相遇;翠翠与天保的见面;老船夫对翠翠的试探等。

四、分析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

1、这篇节选的小说你是否喜欢读?原因何在?

明确:不管学生喜欢与否,原因都在于这篇小说情节的淡化和环境描写的渲染,这也是这篇小说与以往读的小说所给我们的不同感受。

2、《边城》中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明。

明确:

①开篇写道“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生活环境的太平。

②“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环境的僻远使得边城的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体现边城之“边”。

③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生活环境的相对隔离,也是民风淳朴的原因。

④写端午节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写每到端午,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龙舟竞赛;写中秋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边城》节选之外写到的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等等——民风淳朴。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极具地域风俗特色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如桃源深处的优美而又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

3、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着的人们必也是与这环境相匹配的,这其间有翠翠和她爷爷,有天保和傩送兄弟,有船总顺顺,还有许许多多。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㈠翠翠

①十分依恋爷爷,两人相依为命,等不到爷爷时内心着急。比如第四段第二节中“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第六节、第八节描写捉鸭人的少去、看龙船人的散去以及落日、银色薄雾、上灯等环境描写表现翠翠内心的焦急;两次想到“假如爷爷死了”“爷爷死了呢”,对爷爷无比的依赖。

②纯真、可爱。 比如回答傩送时的.“我是翠翠”那种内心极其着急、急于有人认定、希望有人能认识她的心理,到后来回家回答爷爷“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有祖孙情深,又有少女的纯真可爱。

③聪慧、矜持。 比如第五段中顺顺和老船夫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时的神态;第六段祖父问及翠翠是否记得前两年端午的事情,翠翠本正想着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

㈡老船夫

①对翠翠亲情无限,疼爱有加。翠翠觉得一个人进城看划船不好,老祖父便连夜赶到城里请熟人替自己看一天渡船,自己陪翠翠进城。还给卖皮纸的过渡人铜钱,留下一枚时,“闭上一只眼睛,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那枚铜子送给翠翠。

②为孙女的亲事操心担忧。顺顺夸翠翠长得很美时,“祖父则很快乐的夸奖了翠翠不少”,他虽“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其实自己内心十分操心,“不加检点笑着”问翠翠假如大老要娶她,她是否愿意,以及翠翠回绝后他虽不再说了,“心中却仍显然的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试探翠翠的意思“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

③善良、淳朴、工作尽职。祖父虽然陪翠翠进城了,到路上时,又“想起什么似的”,回去替那位帮他看船的朋友,让他去看看城里的热闹。老朋友醉倒后,祖父心理虽着急着翠翠,为了责任便没有离开渡船。卖皮纸的过渡人送他一把铜钱,因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老船夫便执意要把钱还给人家。

㈢傩送

淳朴、英俊、幽默。翠翠在码头苦等爷爷时,他好意邀她进屋去等;翠翠误会他并骂了他,他不予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

总:这样优美、淳朴的人体现的是整个湘西民风的淳厚,不仅仅是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傩送等,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他们的物质条件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他们表现的是如沈从文先生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五、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

1.《边城》中的环境那么美,其中的人物都那么善良,读这篇作品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湘西的景致那么美,温柔的河流、清冷的山风、满眼的翠竹;湘西的人情那么美,淳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给人淡淡的温暖。人物最终的悲剧命运又给人淡淡的忧愁。虽没有激烈的起起伏伏的情节,但始终牵引着读者的心。

2.既然《边城》是一个给人温暖的作品,又为什么要处理成悲剧?结合文本后的资料,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那么美的人,他们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可等待他们的都是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不好的结局,在这样一个充满善和美的“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这是什么?这就是人生,若都是大团圆结局就过于粉饰了。人生就是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有谁能预料到天保的丧命?

人是高尚的,必然也是龌龊的,一些无法解释的祸患总能与人的言行生硬联系。船总虽性格豪爽,可不愿意间接把大儿子弄死的女儿来作二儿子的媳妇。傩送也同样。这送了老船夫的命。沈从文想要表达的就是这种自然、美好而又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也即他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的这个出乎意料的结尾显示了人性在美好的同时也具有的阴暗面。

六、作业

阅读《边城》全文,写下你对本文中的或美好的人物或优美的环境或者其它任何一点的感想,不少于300字。

《边城》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 )黑黝黝( )焖菜( )挪移( )竹篁( )碧溪 且( )傩送( )涎皮( )甬道( )莞尔( )滨水( )蒿艾( )角隅( )胡诌( )嗤笑( )茨滩()碾坊( )茶峒( )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 间或 悲悯 信口开河 自言自语

四、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开端: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

发展: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

高潮:可怜天下老人心

结局: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本小说的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五、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7.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六、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七、作业: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本节任务:分析二三四部分,赏析小说中的风土人情

一、讲析作业:课后练习二

二、分析第二三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2.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四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

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四、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五、作业

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

教学反思

在了解沈从文的生平时,有两点应当给予特别注意:一是身份的转换,他是由一个下级士兵经过不懈努力而成为文人的,这与鲁迅等文人有很大的不同,他对社会下层有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同社会下层人民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二是地域的转换,他是由边城来到京城的,对京城的污染空气十分不满,因而总是心系湘西那片圣洁之土。这样,与鲁迅描写中国农村的封闭、落后不同,湘西封闭的环境反而成就了其未受污染的优势,百姓的未受启蒙也成就了其淳朴不欺的民风。于是,作家笔下的边城和生活在那里的百姓,就都染上了理想的色彩。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淳朴的民风湘西是一片从未受到过儒家道德传统污染的化外之地,这片土地也从未受到工业文明的污染。这里没有以强凌弱的现象,于是年迈的祖父与年幼的翠翠平静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没有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由于唱歌比不上弟弟,憨厚的天保大老黯然退出了与弟弟“争夺”翠翠的竞争。这里充满了浪漫的气息,青年男女完全可以抛开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抛开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紧身束缚,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这样淳朴的民风在大都市是无法找到的。完美的人性小说边城中的人物,没有鲁迅笔下的中国人那些诸如愚昧自私冷漠等劣根性,而处处表现出正直朴素、富于关怀的人性美。祖父直到天黑还在为过渡人摆渡。祖父对翠翠关怀入微,翠翠对祖父充满依恋,祖孙二人的关系是那样的和谐,二人的行为又是那样的毫无矫饰。

小编推荐

氧气课件教案6篇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教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规范和标准。今天经典范文网编辑为您提供氧气课件教案,相信你阅读本页面后有一些收获!

氧气课件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能力。

3、初步建立起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和合理顺序,学习沿着知识的内在脉络进行学习的初步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

2、依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

三、教具准备

实验用品:蜡烛、红磷、木炭、硫粉、细铁丝、铝箔集气瓶(内盛氧气)、燃烧匙、酒精灯、火柴、药匙、镊子、烧杯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游戏: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

(1)它是一种气体,我们每天都接触,它无色、无味,化学性质很稳定,可以用做保护气,它约占空气体积的78%。

(2)它也是一种气体,我们看不见、抓不着、闻不到,但是谁也离不开它,它约占21%。

叙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讲述]认识物质通常是由表及里,先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再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然后得知该物质的用途。

[播放短片]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示学生捕捉有关氧气物理性质的信息,例如色、味、态、密度、溶解性等。

[学生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氧气在通常状况下:在101千帕,-183℃时变为_________,-218℃时变为________。

[过渡]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演示实验2-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

[提问]

(1)现象(2)结论

[演示实验2-3]硫在氧气中燃烧

[提示]

1、观察要点:(1)硫的颜色、状态;(2)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生的现象;(3)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生的现象。

2、硫燃烧后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硫。

[提问]

(1)现象;(2)结论

[演示实验2-4]铝箔的燃烧

[学生观察]

(1)铝箔的形态(2)铝箔燃烧时发生的现象。

[提问]

(1)、现象;(2)结论;(3)为什么预先在集气瓶底先放一些细沙?

[议一议]为什么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燃烧剧烈?

[提问]

[过渡]以上对氧气化学性质的研究是否具有普遍性呢?

[学生实验探究]

蜡烛、红磷、木炭、细铁丝与氧气的反应;

填写探究报告。

[小结]通过展示和交流学生的探究报告,小结氧气的化学性质。

[过渡]

[学生介绍氧气的用途](课前查找的资料,文字和图片)

(1)氧气的用途:

(2)液氧炸药:

(3)地球上的氧气会用完吗?

[拓展](学生用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

(1)氧气的兄弟——臭氧。

(2)科学家合成新型氧分子。

(3)氧气可压缩成红色晶体。

[总结]

六、板书设计

课题2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支持燃烧

②硫+氧气→二氧化硫

③碳+氧气→二氧化碳

④铝+氧气→氧化铝

⑤铁+氧气→四氧化三铁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二、化合反应: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三、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七、教后反思:

通过上面对氧气课时知识的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出好成绩哦。

氧气课件教案(篇2)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三《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鸡街九年制学校 左志荣

教材分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课题,是学生学化学以来遇到的第一种气体的制取,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本教学设计为此课题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内容主要研究实验室中如何制取氧气,在实验室里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用到催化剂,这里介绍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另外通过对比化合反应提出了分解反应的概念。学生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氧气的性质”等,对氧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如何得到氧气,特别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如何制取氧气还没有系统,深入的认识。

2、通过前面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已有一些体验。在本

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后加以表达和交流,得出相关的结论。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了解分解反应。

3.初步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2、初步学习自主设计装置制取氧气。

3、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认识分解反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们认识物质的过程和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教学方法:

本课题是学生系统、深入地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根据本课题的内容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论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药品、仪器装备: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木条、火柴;药匙、试管、铁架台(附铁夹)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用途?(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既然氧气有如此重要的用途,那么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学习和探究这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题] 板书:课题

3制取氧气

二、新课学习

师:哪些物质可以产生氧气呢?

(学生思考、猜想,有的学生提出):空气中存在较多的氧气,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师:这个问题非常好,在工业上往往需要大量的氧气,这些氧气就是

通过分离液态空气获得的,这就是氧气的工业制法。我们有时候需要少量的氧气,这要通过实验室来制取,我们现在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实验2-5]

1、在试管中加入5m15%的过氧化氢溶液,不用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2、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5m1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 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记录并进行思考,要求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加热时,过氧化溶液一般不放出氧气;在稍微加热的情况下,过氧化氢溶液放出氧气;常温下,在加入二氧化锰的情况下,能迅速放出氧气。

[给学生提供探究机会,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相互启迪,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师:在上述产生氧气的实验中,哪一种方法比较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理由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得出后一种)

[通过设置三个对比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生: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会产生氧气,二氧化锰是不是一种反应物?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也是我想问大家的,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已有的知识确定二氧化锰不是反应物。师:二氧化锰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它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化无疑为新疑,不断激发兴趣]

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进行探讨,大家注意观察现象并进行思考。

进行演示实验:[实验2-6]

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由现象得出: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最后教师再补充说明:在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也不变。师: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生:二氧化锰可以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化学反应速率。

至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教师可对催化剂的概念进行一定的解释,要求学生阅读有关催化剂部分的内容,加深认识。

[多给学生探究的机会,由实验解疑,获取新知识,从而得知学化学离不开实验]: 板书:

一、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 水+氧气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加深学生记忆]

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否仅此一种? 生:还可以加热高锰酸钾。

教师展示一些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它的颜色和状态并描述。生:高锰酸钾是一种黑紫色的固体。

师:大家对于高锰酸钾其实并不陌生,医院里常用的紫药水就是高锰酸钾和水形成的溶液,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意识到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师:高锰酸钾在加热的过程中,能分解出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个实验下一节课再进行实验探究。板书:

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高猛酸钾→加热→猛酸钾+二氧化猛+氧气 [加深学生记忆]

师: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什么变化?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学生进行讨论,回答)

[培养学生对比,迁移知识的能力] 板书:

三、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课堂练习:课课练相应习题。[加深理解]

三、课堂总结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可让一至两名学生到讲台前面来进行知识的总结)

[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教师小结并布置一定的作业。

[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强化、巩固]

氧气课件教案(篇3)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是研究空气组成的.一个基本实验,这个实验对于认识空气的组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为下节课教学——《氧气的性质》提供了基础。

2. 学情分析:

(1) 知识水平:空气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对空气

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空气的存在、空气中含有氧气及二氧化碳等。这些为

本课题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2) 心理特点:鉴于九年级的学生处于善于发问,善于质疑的阶段,在教学中,通过

教材实验与个人改进实验的对比,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冲击,引发求知欲望。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重点: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

力和实践精神。

难点:初步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如何引导学生去挖掘实验的条件和结果之间存在的误差,并分析,设计合理的装置进行改进。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情境教学、启发讨论、多媒体辅助下,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验探究→总结归纳→拓展运用等环节,促成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行程。让学生更可能多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1)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关于空气的知识?

(2)以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实验来验证空气的成分?空气中是否有水蒸气?

实例:物体受潮、雨雪等天气现象、冰棍表面的白雾、冬天窗户上的水等 ?空气中是否有二氧化碳?

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验证空气中是否有氧气?

实例:人呼吸所需要的氧气来自于空气、木条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④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先分析实验原理,再进行演示实验,并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出现误差的原因

氧气课件教案(篇4)

一、说教材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把它放在第二章第二节,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起始点,为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事实材料,是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内容——氧气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能力培养来说:通过看图认识氧气的用途开始,到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到闻氧气的气味,再到观察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从本节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说: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及应用。

二、说教法

根据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氧气的用途和物理性质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2、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

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碳、硫、铁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具体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1、讨论激趣,明确目标,引入新课,了解用途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

新课引入:

问题:我们生存所必须的气体是什么?同学们请想一想氧气除了可供给我们呼吸以外,在日常生活中,它还有哪些应用?同学们可将事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

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结合课本上的插图,学生们已经集中了注意力,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同时也对课外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

2、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1)请学生自主学习课本34页内容---------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出问题:书上所描述的物理性质,有哪几点你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或事实来证明?

(2)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如何闻氧气的气味。

(3)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研究的。

这样经过自主学习、讨论证明、观察实验等方法既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3、实验探究,掌握化学性质

(1)问题1: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大家肯定在想了,氧气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2)问题2: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这些实验?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观察什么?

(3)以木炭为例通过观察实验完成下表第一栏:

表一、物质和氧气反应(课本35页)

同时连续完成硫燃烧实验和铁丝燃烧实验,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格一的剩余部分,教师进行指导。

(4)最后要向学生说明铁丝与氧气反应的集气瓶内事先装少量水或细沙的原因。

经过实验探究,学生不仅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5)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和助燃性。

4、归纳小结,知识的升华

(1)教师讲述:为了更好地系统地学习一类知识,我们常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对化学反应我们常根据不同化学反应的共同特征,归纳为多种反应类型。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几个化学反应,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教师陈述: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

(3)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不至于把两者混淆,用多媒体设计成答题小游戏来完成以下练习:

指出下列文字所表示的化学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

(4)问题:今天学习的氧气的性质和它的用途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本节课的小结,使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知识,使学生得到意义上的构建。

5、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1)必做题:课后练习4、5题。

(2)探究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氧气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没有涉及到,请大家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氧气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准备一份发言稿。

其中探究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会观察。

五、说板书设计

除了用多媒体逐条展示,完成表格一(见上)以外,再在黑板上列出重点知识,以利于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加深记忆。

一、氧气的用途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1)、一般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略大于空气。

(3)、不易溶于水

(4)、有三态变化

三、化学性质:

(1)助燃性

(2)氧化性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硫+氧气→二氧化硫

碳+氧气→二氧化硫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铁+氧气→二氧化硫

氧气课件教案(篇5)

一、说教材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是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10章第2节的内容。主要内容为: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运动与肺通气,肺的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等知识点。在学习该知识点前,已经学习了血液的循环的相关知识,该知识点主要是呼吸系统的组成、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除。对学生理解血液循环、呼吸作用以及后面的其他循环系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肺通气”这一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比较难理解。通过自身体验和模型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步步深入,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部分,关键是让学生明白气体交换的原理,即气体的扩散作用。我通过喷洒香水引导学生分析气体交换的方向,使问题迎刃而解。

三、说教学目标

1、解释呼吸运动实现肺通气的原因。

2、通过演示呼吸运动的模型、展示肺的换气和组织里气体交换过程的图片,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在实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渗透安全自救知识的教育,树立健康生活理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

难点: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

五、说教法学法

我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问答、讨论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温故知新。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呼吸系统组成和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人是如何完成呼吸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引出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呼吸系统是本节课深入研究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并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2、新课展开

第一部分:呼吸运动和肺通气。先明确“呼吸运动和肺通气”知识,组织学生自己感受一下吸气和呼气胸腔的变化并进行简单的总结,再通过呼吸运动模型的演示实验,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下问题:(1)模型1中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方向,分析说明骨和骨骼的运动会引起胸腔容积发生怎样的变化?(2)模型2中的膈顶下降引起肺容积变化的事实,分析说明肺容积发生变化的原因。讨论结束后师生总结得出:(1)肋间肌收缩,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上移,使胸廓容积增大。(2)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廓纵径加长,使胸廓容积增大。然后用多媒体展示肺通气的视频,并引导学生结合呼吸运动联系外界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完成。由于这一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我将辅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第二部分: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组织气体交换。引导学生思考气体进入肺后发生什么变化?从而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首先,多媒体展示肺内及组织中气体交换的视频,提出问题:①肺泡内气体交换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②血液是怎样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我将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在此过程,我会巡视走动,给予学生点拨指导,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当学生讨论结束,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分享讨论结果。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结论通过气体扩散实现气体交换的;氧气的运输是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二氧化碳在血浆中运输。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探究新知,突出教学重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巩固提高:

我将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剧烈运动后呼吸频率和脉搏都会加快呢?,组织学生运用本节内容进行相关的解释说明。既是知识的巩固和迁移的过程,又让学生体会生物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

4、小结作业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针对初中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七、说板书设计

氧气课件教案(篇6)

本课是基于化学教学对实验教学越来越重视,因此利用网络无所不有的资源达到一个学生实验的目的,这是本节课所研究的,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研讨课《认识氧气的性质》。

一、知识结构、能力以及情感培养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再到观察木炭、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氧气性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

3、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闻气体的操作方法

掌握观察和表达化学反应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初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观察和分析综合能力。

难点:氧化反应和实验现象的描述。

五、学法的指导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

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碳、铁丝、蜡烛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氢气、二氧化碳、碳单质以及酸、碱、盐等具体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氧气的用途和物理性质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2、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七、教学程序设计

1、讨论激趣,明确目标,引入新课,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

新课引入:

问题1、生物体所必须的气体是什么?你们想不想了解有关此气体的知识?

问题2、通过一个谜语导入《氧气的性质》

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们已经集中注意,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同时也对课外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

2、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1)请学生自主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

(2)问题:书上所描述的物理性质,有哪几点你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或事实来证明?

(3)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

(4)多媒体展示下表,请同学们归纳:

(5)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的。

这样经过自主学习、讨论证明、观察实验、列表总结既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3、实验探究,了解化学性质

(1)问题1: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大家肯定在想了,氧气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2)问题2: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这些实验?

(3)问题3: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观察什么?

(4)以木炭为例通过观察实验再同时连续完成铁丝燃烧实验和蜡烛燃烧实验,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格,教师进行指导。

然后要向学生说明铁丝与氧气反应的集气瓶内事先装少量水或细沙的原因。

经过实验探究,不仅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5)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5、归纳小结,知识的升华

通过几个随堂练习让学生知识得以升华。

6、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在网上下载作业,针对自己学习的情况有针对性的练习。

八、板书设计

除了用多媒体逐条展示,完成表格以外,再在黑板上列出重点知识,以利于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加深记忆。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语文古诗教案(6篇)


编辑为你整理的“语文古诗教案”类内容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启示。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教案是教师成功的教学基础。希望本页内容能帮助到您!

语文古诗教案 篇1

一、复习巩固

组织学生背诵《从军行》。

二、学习新课

1.导语:出声地读一读古诗《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看一看这一次你又感受到什么?组织学生汇报针对这首古诗你都了解了什么?(教师相映出示幻灯)

2.组织学生体会着读一读

3.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意

4.你们还有哪些地方讲不通。

润州:州名,在今江苏镇江市。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

事鼓鼙:从事军务。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楚:古代楚国,现代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5.教师幻灯出示有关典故的资料

6.小组内讨论诗的大意

7.组织学生有感情朗读(感情激昂、充满豪情)

8.组织学生背诵。

三、课外延伸(出示幻灯片)

四、作业

预习下一课(自学生字、读通古诗、查阅资料)

语文古诗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两首古诗在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可谓异曲同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学生在学习、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哲理诗在遣词造句谋篇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和跳跃性,似断实续,留下了万语千言道不尽的艺术空白,这就给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入情入境。

同学们,你们等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谈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想了解他们登山后的感想吗?

(点评:设计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学习两首古诗作铺垫)

二、整体通读,想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料自学。

2、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

(设计自学的环节,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学习、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

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

4、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我们平时学得比较多的是唐诗,由于唐诗几乎把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诗人只能另辟蹊径,这样他们在让宋词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在诗歌领域也开创了哲理诗这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智慧之花。)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

(点评: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全盘托出,以初知大意为整合基础,聚焦两首诗的共性,将两首诗巧妙的整合在一起,使学生知人、知时,整体论诗)

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

(一)学习《登飞来峰》

1、指名朗读《登飞来峰》,然后说说诗意。

2、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

(1)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言高。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高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

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这还是写塔高。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住我的极目远眺的视线了,那是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呀。(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学生质疑,重点解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为什么用不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不怕困难,相信变法一定能成功。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其实,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体会诗人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和豪情万丈。

(3)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谈一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A:观察景物时是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

B: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C: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谈:平时要多积累,这样才能有远见卓识。

(此处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要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能体会出站得高看得远这一道理即可,但是要让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感染和激励。)

3、带着感悟有感情齐读《登飞来峰》。

4、参照,《登鹳雀楼》,深化感悟。

学到这里我们想到了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里的著名诗句,引读: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

杜甫在《望岳》中的诗句,引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首是学生的必备古诗篇目)

是啊,同学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的全面呀!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时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下面我们来看第二首诗《题西林壁》。

(二)学习《题西林壁》。

1、指名读古诗。学生质疑。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这景象是庐山的真面目吗?

读一、二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先想像庐山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风景,再观赏庐山图片。思考此时此刻游历在庐山之中的苏

轼有什么感慨?(移步换形、庐山的风景千姿万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有感情的读前两句。

3、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此时此刻作者会想什么?

读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

(点评:设计此环节,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想象出诗人描述的情景,站在诗人的角度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4你从这两句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反映动画:从不同角度看到的茶壶。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也就是说登高才能望远。

结合实际说说我们如果怎样看待身边的人?(要全面的看待一个人。)

(进行人文渗透,渗透做人的道理。)

5带着感悟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四、二次整合,学习观察方法。

1、自由读两首古诗,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身在最高层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带着感悟背诵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语言积累。

1、填空《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上面填的四句诗中,我明白了的道理。

2、检查背诵两首诗。召开小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最有感染力。

男、女生赛诗;同位赛诗;以小组位单位进行赛诗等。

(设计此环节,让每一个孩子动起来,因为竞赛可以促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积累的激情)

我们再想想通过学习这两首诗你又想起了那些诗?咱们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谁平时积累的诗多!

A想起了登高诗:杜甫的《望岳》,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B想起了诗人的其他诗篇:如学生学过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王安石的《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通过本课两首古诗这个点引导学生回忆思考一个面)

二、课外拓展,补充哲理诗。

1、中国传统诗歌发展到宋朝,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转变:由唐诗的以意象取胜转而喜欢谈哲理。宋朝是个哲学思辩十分活跃、哲理学家辈出的时代,写哲理诗理所当然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特长。下买我们看朱熹的《观书有感》,发给学生阅读。

半亩万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简单了解:全诗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写读书的乐趣和重要。读书本是很理性的事,在这里却形如美景,情趣盎然。首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因书为长方形,故有半亩之说。把书打开,就好像打开一面镜子,既雅趣又新颖。二句借用天光、云影这些为人们所喜爱、欣赏的自然美景,喻写书中丰富的内容,情趣更浓。三句一个问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缘由: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活水比喻得奇妙:知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

(点评:这首诗亦理趣诗,以理语成诗,补充给学生阅读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强化他们对宋朝哲理诗的感悟。)

三、作业设计:

1、抄写、背诵本科所学的古诗。

2、选择其中一首诗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古诗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身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同学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背背俺们以前学过的古诗。

2、揭示课题,板书:

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

1、理解课题的意思:

理解“望”“瀑布”。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瀑布吗?是什么样的,能不能说给俺们听听?

2、学会写课题中的生字:瀑。

3、你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4、学习这首诗:

⑴出示整首诗。

⑵指名读一读。

⑶再读,可以讨论,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⑷交流:

重点理解“银河”“九天”“香炉”“川”“三千尺”。

谁能讲这首诗的意思?

评议,他讲得怎样?

再指名讲诗的意思。

5、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古诗。

2、用自身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壮美山河

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

2、简介作者及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

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

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一、二两句:

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

谁能用自身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舒畅预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句:

指名读一读诗句,其他同学考虑:诗人看到了什么?

讨论,理解“西岭”“千秋雪”相机板书,画简笔画。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诗人向门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理解“东吴”。

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用自身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⑴一行写一个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⑵小结:

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鹂”“鹭”。

五、作业

1、誊写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

〖板书〗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近景

窗含西岭千秋雪,舒畅愉快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远景

语文古诗教案 篇4

活动目的:

1、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2、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意境,学会朗诵古诗。

活动准备:古诗图片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我们猜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对:青竹竿,顶蜂窝,吃了肉,还有窝。(莲蓬)

2.理解古诗《池上》

—看看,图上还有什么呀?(有白莲花、小朋友、小船、浮萍、水草……)

—这两个小娃娃在干什么?(撑着小船采白莲)

教师小结:小娃娃撑着小船,悄悄地去采白莲玩,可是在回来的路上,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河面上。绿绿的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这件事被白居易爷爷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池上》,“池上“——池塘上,下面听老师来读一遍(出示古诗)。

3、欣赏古诗

介绍古诗《池上》,指导幼儿理解重点词句,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⑴小娃撑小艇:小娃娃撑着小船。

⑵偷采白莲回:偷偷地去采白莲回来。

⑶不解藏踪迹: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

⑷浮萍一道开: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

4、学习古诗。集体念,师生对念,男女生轮念。

5、启发幼儿边念边用动作表达诗句含义。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活动反思:

由于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比较多地和孩子们一起进行古诗,绕口令等一系列中国特有的民间活动,所以孩子们对于这样形式的活动还是很感兴趣的。同时为了便于他们的理解,我利用了自己画的图片,这样便于他们的观察和记忆。

古诗《池上》内容简单,易懂,比较能够激起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同时我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层层递进的帮助孩子们进行巩固和记忆,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这是我们民俗教育的内容,也是我们现在的每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文12.古诗两首小池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古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过程:

(一)创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如我们刚学过的

(1)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让我们看到了春风的神力。

(2)宋代诗人王令笔下的《送春》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又把我们带到了花开花落三月-

(3)还有前几天我们学过的南宋诗人翁卷写的《乡村四月》中的《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等等,让我们走过了春天,又步入了四月初夏时节,

过渡:今天我就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初夏时节的诗句《小池》。

(二)初读诗,感受意境。

1、有积累过这首诗的吗?背给大家听听。

2、很多同学都熟悉这首诗,其实它描写的就是一处初夏的小池塘(出示课件)。美吗?的宋代诗人杨万里当年看到了这个小池塘,在周围的景物映衬下,被深深的吸引、陶醉,于是便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吟诵的诗句《小池》。

3、介绍作者:杨万里是南宋诗人,最善长写山水诗,一生写诗二万多首,与大诗人陆游,范成大齐名。

4、听录音范读。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听清读诗的停顿与节奏。

5、学生自由试读。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6、相机认识生字及纠正字音。(惜露蜓。强调lǜ字的读音)师(刚才老师听同学读,有几个字不太准,在这里再强调下。)

7、生再读。请同学们再读一下古诗,注意生字,注意读诗的语气和节奏。

8、指生读。

(三)理解诗,领悟意境:

1、整体提问:在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泉眼树阴小荷蜻蜓)

2、理解一、二句古诗。读中悟情。

(1)你知道泉眼是什么吗?(泉水的出口)。泉水是怎么流的呢?(无声、惜细流)无声指泉水流得很慢。惜指爱惜,谁爱惜谁呢?泉眼爱惜甘甜的泉水,舍不得多流一点儿。

(2)宁静悠美的景色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舒缓,爱惜……)找生试读。

(3)泉眼在作者的头脑中想象得如此舒缓而美丽,那作者又是怎么想象池塘边大树的呢?树阴照水爱晴柔,借助注释理解一下。(生自由说二句意思,理通顺后,师小结)爱指喜欢,谁喜谁呢?

(4)这样柔和的美景谁能来读出?(读出柔美、喜爱……)找生读,师指导读。

3、理解三、四句诗,体会“立”的深意。

(1)同学们读得不错,后两句谁能来试着读一读。找一生读。

(2)你能从读中体会诗的意思吗?很浅显,同桌间交流下。

(3)汇报,师相机纠正。

(4),在评议中随机体会“立”巧妙用法。

“立”:(1)小晴蜓飞过来了,立在了荷叶上,你能给立换个词吗?(落、停、站……)

(2)你认为哪个字,为什么?师强调“立”字的用法,使诗句更生动,形象,体现了蜻蜓的可爱。

(5)蜻蜓立在了小荷之上,你能想象一下它们会交流什么吗?(谢谢你,看到你真高兴,我等你好久了……)

(6)其实诗人杨万里曾多次写过荷花,如上学期积累中《闲居初夏午睡起》中也描写了荷花,你还记得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7)谁能把后两句读一下。读出高兴、欣喜等语气。

4、齐读全诗。作者把泉水,大树,荷花和蜻蜓编织成了一副美丽的画卷,并表达了他对夏日池塘边美景的喜爱,带着高兴,喜爱的语气,品读一下全诗。

(四)赏读诗,内化意境。(适当配乐)

1、自由练读(读出个性)

2、个别读

3、同桌互读,背诵读。

4、想象读:你觉得在这个池塘边还会有哪些景色?(小草、小鱼、小鸟……)这么多景色作者只抓住了四种,却把整个夏天的美景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值得我们学习。在你脑海里能想象着更多的美景读一读吗?要读出你对景色的喜爱之情,你试试。

5、全班齐读(情感共鸣)

(五)教师总结:

涓涓细流,浓密的树阴,小巧的荷叶,顽皮的蜻蜓,让这宁静,优美的小池塘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诗情画意令人陶醉,不仅这些,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是美,让我们一起去发现美,享受美吧。

(六)课外积累:

搜集并积累杨万里的诗。

语文古诗教案 篇5

课题

古诗二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难点)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

(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

3.学生读题质疑。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

4.了解诗人王之涣。

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1.学生交流自己学过的古诗不多,它的作用是创设一个诗歌的氛围。

2.鹳雀楼、诗人的资料只需老师简单介绍即可,而了解鹳雀楼的雄伟壮丽是为学习诗歌做准备的,所以应该用图片介绍。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用时:25分钟)

1.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交流过程中相机地说出一些词语帮助学生积累。如:山穷水尽、层林叠翠、烟消云散、名山大川等。

2.指导学生读诗句,师生合作画简笔画,理解“白日”“依山尽”。

3.指导学生说说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5.指导朗读,读出诗中描绘的意境。

6.指导想象:如果再往上走,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7.教师小结:是呀,要想看到更多的美景,还得继续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指导学生找到诗中描写这个意思的诗句。

9.指导朗读,理解“欲穷”“千里目”“一层”。

1.学生听读,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哪几句诗写出了这些景物?(1)用笔在诗句中圈画出来。(2)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并用“看到了()的____”的句式说说这些景物。(3)认真读词语。

2.自由读第一、二两句诗,和老师一起画简笔画,理解“白日”就是指太阳。“依山尽”就是指太阳靠着青山,慢慢往下落,直到最后消失在天边。在理解词义中识记“依”“尽”。

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想象:假如自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会说些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6.想象:再往上登,还会看到哪些景物?(如:船只、飞鸟……)

7.听老师小结,再从诗句中找到后两句,理解诗歌蕴含的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理解“欲穷千里目”的意思,了解“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很远。

9.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理解“一层”指很多层。

1.这首诗是五言绝句,学生要想领会这二十个字中描绘的意境以及蕴含的道理是不易的,需要老师渲染气氛,让学生通过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进行想象画面。

2.古诗很凝炼,在指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时候,要避免简单告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如根据诗句合作绘画等。

3.古诗的意境深远,无需学生多讲,要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8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依、尽、层”,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尽”的书写要领。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

4.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进。

1.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生字的特点。

2.重点指导“尽”,引导学生抓住汉字书写规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2.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将诗句中描绘的画面讲给家长听。

1.学生从老师的总结中知道:要多动脑筋想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2.学生完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

教师可以建议家长从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是否能读出不同句子的不同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1.学生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鼓励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说诗中描绘的画面,进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

二、理解诗题,知晓诗人(用时:5分钟)

1.介绍诗人李白。出示ppt资料。

2.板书诗题,指导学生读题,读准“瀑”“布”。识记这两个生字。

3.指导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说题目的意思。

4.出示图片,欣赏庐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态。

1.听老师介绍诗人李白,了解他的诗歌特色。

2.朗读题目,读准字音。交流识记方法。

3.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4.看图说说瀑布的样子,了解庐山。

教师要教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题目的意思,从而为下面理解诗句打下基础。

三、初读疏通,初知诗意(用时:15分钟)

1.出示带拼音的诗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相机正音:读准“紫烟”。

2.认识生字:相机区别“炉、烟”,学写生字“照、炉、烟、挂、川”。

3.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

5.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范读并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认识生字,交流识记方法,区别“炉、烟”。

3.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生字“照、烟、川、挂”。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

4.朗读全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韵脚。

5.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出诗歌的节奏。

1.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在指导生字书写的时候,要发挥示范的作用,要能及时反馈。

四、再读课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播放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教师解说。

3.指导朗读第一、二两句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精妙。是谁把瀑布挂在了山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指导学生细读第三、四两句诗,理解字词,感受诗歌意境。

(1)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

(3)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4)“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5)指导学生朗读诗句。

5.小结: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露无余。

6.指导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7.指导背诵。

1.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欣赏庐山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3.读第一、二两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思考、交流: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是大自然把瀑布挂在了山上。体会“生”“挂”用法的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4.默读第三、四两句诗,图文对照思考交流: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高、笔直的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突出瀑布长的特点。

(3)通过资料了解——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九天:天的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4)理解“疑”,了解作者的想象。

(5)感受瀑布从极高的地方倾泻而下,体会壮丽的景象。

5.听老师总结。

6.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1.理解诗句,教师要指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对于诗中涉及的夸张的修辞方法,教师不多强调术语,让学生在想象里、在朗读中自然体会。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搜集其他描写瀑布的诗歌读一读。

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瀑布的其他诗歌,并且读一读。

如果孩子能力强,也可以写一写,还可以为自己的小诗配插图。

语文古诗教案 篇6

古诗三首

教材说明

使至塞上(节选)

〔解题〕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五言律诗。公元736年,吐蕃发兵进攻唐属小国小勃律(在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唐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这首诗作于王维赴边塞的途中。

《使至塞上》共8句,本课节选其中4句,即3、4、5、6句。原诗第1、2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第7、8句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中直写作者奉命出使,前去慰问将士。诗人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大沙漠上奇异壮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情赞美。

〔结构分析〕

本课节选的4句诗,在内容上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句),写诗人出使边塞的万里行程。这是叙事,叙写出使的季节和遥远艰苦的行程。

第二部分(后两句),写大漠边塞的奇异景观。这是写景,描写大沙漠上孤烟垂直,浑圆的落日与滔滔黄河相辉映的景象。

〔语意理解〕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指随风飞动的蓬草。“归雁”,指由南方北飞回归故地的大雁。诗中借征蓬和归雁指代出使塞外的人。“汉塞”,即边塞。“胡天”,即胡地,古代将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称“胡人”,胡人居住的地方称“胡天”。两句诗表明出使的季节(南雁北归为春季)和遥远艰苦的行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大沙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称“大漠”。“孤烟直”,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沙漠荒凉,没有别的景观因此称“孤烟”。“直”,表现烟的劲拔、坚毅。“长河”,指黄河。大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横贯其间的黄河显得分外“长”。“落日圆”,傍晚圆圆的太阳。傍晚,在大漠看西下的落日分外浑圆。这两句贴切自然的写景,表现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浩茫的大沙漠上,一股烽烟笔直上冲,单调而醒目,浑圆的落日与滔滔黄河交相辉映,构成凄凉壮美的景观。

〔写作特点〕

1.抓住了有代表性的事物。

作者写沙漠抓住“烟”“河”“日”三种典型事物加以刻画。刻画烟为“孤烟直”,刻画“河”与“日”为“长河落日圆”,形象地描述了大沙漠既单调,又雄浑的景物,勾勒出阔大、壮美的大沙漠中黄昏日落的景色。

2.叙事、写景、抒情交融。

前两句写作者出使,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这既是叙事,也是写景。后两句写大漠、烽烟、长河、落日,活现出一幅边塞图。读这两句诗,使人可以感受到边塞的荒凉、凄苦。然而戍边将士正在这里浴血奋战,实在可歌可泣。“烟”虽“孤”,但却“直”,大有顶天立地之感。长河落日本极平常,但作者却有独特感受。说“长河落日圆”,流露出亲切、喜悦之情,足见诗人开阔的胸襟。

顶沙包大班教案6篇


想要深入了解“顶沙包大班教案”的内容吗请不要错过这篇文章,还请您能收藏本网页。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 教师应该在教案课件中充分展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顶沙包大班教案(篇1)

目 标:

丰富幼儿的词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词语表达能力。

重难点:

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幼儿说反义词的能力。

过 程:

幼儿唱儿歌《唐僧骑马咚那个咚》,组织幼儿(导语:孙悟空的眼睛亮,能识别妖魔鬼怪,能把妖怪消灭光,我们想不想有一双和他一样明亮的眼睛呢?

导语: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词汇游戏》板题:《词汇游戏》。(课件出示全图幼儿或看书上的主题图)

(1)、小朋友们下面的图中都看到了什么?

(2)、你们谁知道,快把看到的告诉大家吧!

(1)、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看看下面的每幅图,你能用相反的词说一说吗?

3、出示提示语:大象大(高)、老鼠小(矮),小朋友们说对了吗?

强调大(高)和小(矮)是表示意思相反的词。

5、图上都有谁,你发现了什么?

(1)、幼儿说后出示提示语:长颈鹿高(大)、小马矮(小),小朋友们说对了吗?

(2)、明确:长颈鹿高(大)、小马矮(小)并板书:高--矮(表示意思相反的词)

(1)、图上都有谁?手里各拿着什么?

(2)、你的小眼睛发现了什么,能用相反的词说一说图片上的内容吗?

(3)、幼儿说后出示问题提示:水杯(热)、雪糕(冷、凉),小朋友们说对了吗?

(4)、明确:水杯(热)、雪糕(冷、凉),并板书:热--冷(凉) (表示意思相反的词)

热--冷是表示意思相反的词。

(2)、请幼儿说一说生活中的大--小 、高--矮、热--冷实物,说明这些现象都是相对的。

(3)、请幼儿做表示大--小、高--矮、热--冷的动作。

1、导语:刚才大家说的真不错,老师发现有些小朋友已经有些累了,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

2、幼儿集体边唱儿歌《蝴蝶、蝴蝶你找谁》边做动作表演。

3、过渡语:蝴蝶在花丛中发现丢失了红玫瑰,那么通过以上的学习,看看下图你又会发现些什么?(出示图片)

(1)、小眼睛看一看,下面的图片,你能用相反的词说一说吗?

(2)、比一比看谁说的准、讲的好?

(1)、小兔跑的快、乌龟爬的慢。

(2)、黑熊胖(力气大)、小猴瘦(力气小)。

(3)、蛇的身体长、虫的身体短。

3、依图明确:小兔跑的快、乌龟爬的慢;黑熊胖(力气大)、小猴瘦(力气小);蛇的.身体长、虫的身体短。板书:快--慢

胖--瘦 长--短是表示意思相反的词。

4、请幼儿做:快--慢 、胖--瘦 、长--短的动作,说一说快--慢 、胖--瘦 、长--短的实物,说明这些现象都是相对的。

长--短这些都是表示意思相反的词,这些词都是相对的。

活动反思:

1、幼儿对相反的事物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在相反中找出规律,知道一些简单的反义词。也能在日学生活中找出一些相反的事物 。

2、 授完这一节课时小孩求知欲得到一定的满足。而且对边的事总怀着好奇心

3、 存在不足之处有个别小孩理解不到位。授课时语言不够生动,支体语言不够贴近。

顶沙包大班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运动参与:激发幼儿学习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的兴趣,使幼儿积极地参加到各项活动中来;

2、运动技能:使100%的幼儿能学会沙包的传统玩法,80%的幼儿能做到动作连接顺畅,用力协调;

3、身体健康:发展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速度、力量素质;

4、社会适应:培养幼儿的团结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活动准备:

与幼儿数量相同的沙包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老师小时侯非常喜欢的玩具,想不想玩?

二、出示沙包,介绍玩法师:(出示沙包)这是沙包,它有很多种玩法,现在小朋友可以自己选一个沙包,试一试它可以怎样玩。

1、幼儿尝试自己玩(5分钟左右)

2、分小组汇报自己的玩法。

3、教师整理小朋友的玩法。

三、玩沙包

1、抓沙包目的:锻炼手臂的灵活性和上肢肌肉的力量。

玩法:幼儿把沙包放在一手背上,用手背把沙包抛起来,迅速翻手抓住沙包。

接着把沙包向上抛起,迅速翻手用手背接住沙包,依次方法反复进行。,看谁的抓包的次数多。

2、抛接沙包目的:练习臂力,发展灵敏性。

玩法:幼儿单手持沙包,向上抛出后,自己拍手一二次,然后用原来的手接住。依次方法反复进行。熟练后可以增加拍手的次数。

3、顶沙包目的: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玩法:幼儿把沙包平放在头顶上,向前走动,使沙包不掉下来。

4、踢沙包目的:练习单脚站立、提高协调能力。

玩法:幼儿右臂屈肘,手拿沙包,松手,当沙包落下时,用右脚内侧将沙包向上踢起。

四、游戏结束,整理场地

活动反思

在整个探究沙包的玩法活动中,教师、幼儿、家长都积极地参与,教师和幼儿不断地想象、学习,我们有以下体会:

1、游戏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紧密配合,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帮忙缝沙包,请家长积极参与。

2、活动形式:采用了以“幼儿自主玩”的方法,为幼儿提供了充分活动的机会,满足了幼儿身体运动和心情愉快的需要。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用比赛的'方法来完成教学目标。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比赛时,培养了幼儿同组间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幼儿的团队精神以及竞争的快乐。

3、同时,在活动时,强调幼儿不要碰着,打到其他小朋友,让幼儿加强了安全意识。

4、活动结束后,完成了教学目标,尝试了沙包的各种玩法,学会了抛、投、扔、踢、打、躲闪的动作,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通过反复比赛,投中率越来越高,并锻炼了幼儿的奔跑能力。

顶沙包大班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集体玩沙包,发展幼儿投掷、钻爬、跳跃的运动技能。

2、鼓励幼儿运用独特的方式开展运动,并相互学习,体验运动的快乐。

3、在集体性体育运动中,培养幼儿合作精神,促进身体敏捷性、平衡能力的发展。

教学准备:

舒缓的音乐一段、布沙包若干个、泡沫积木。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激情引趣

1、出示沙包,引起幼儿兴趣。

幼儿围成半圆形,教师请每个幼儿拿一个沙包,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提问:“你觉得沙包像什么?”(像蒙古包、像小房子……)

2、变换队形,热身运动。

教师站在中心,幼儿形成圆圈,听口令,进行热身运动----围着圆圈走一走、跑起来、蹲下来学矮人走,站起来学高人走、围着圆圈跳一跳,走到中间来跑回原地去。

二、中间部分:发展幼儿投掷、钻爬、跳跃的运动技能。

1、沙包灌篮活动,发展幼儿投掷能力。

(1)教师玩一玩“沙包灌篮”游戏。

(2)幼儿尝试玩一玩。

请幼儿听教师的口令:“沙包沙包投进去,灌篮高手就是你,沙包沙包投进去,小朋友们回原地。”

(3)幼儿运用游戏的方式再次练习。

2、钻山洞运沙包,发展幼儿钻爬的运动技能。

教师用泡沫积木搭成山洞,引导幼儿钻山洞运沙包。

师:“你们帮我把这些沙包运到山洞的另一边去好吗?”

幼儿1:“老师,我可以把沙包放在手里,钻进山洞,爬到山洞的另一头。”

幼儿2:“老师,我能用嘴巴叼着沙包钻爬山洞。”

老师尝试从积木搭成的山洞中爬出来,激发幼儿钻山洞,爬山洞的兴趣。

(1)请智慧队的小朋友钻山洞,要求幼儿尽量不要碰到积木,勇士队的小朋友在一边,并注意观看里面的幼儿是怎么玩的。

(2)勇士队的小朋友钻山洞运沙包。

(3)集体说一说他们是怎么玩的,怎样运沙包的?

幼1:“我把沙包装进口袋,四脚着地爬的。”

幼2:“我的身体朝上,反过来爬的。”

幼3:“我手里拿着三个沙包,蹲着身子缩着头在里面走的。”

智慧队和勇士队的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再次玩一玩,教师以“指挥官”的身份引导幼儿运用多种形式,变化方位钻爬。

3、沙包地上运动,发展幼儿跳跃能力,促进幼儿身体敏捷性和灵活性的发展。

(1)沙包放在地上,可以怎么玩?(跳格子、踢油锅和“打人”玩)请个别愿意尝试的幼儿玩一玩。

(2)集体游戏:跳一跳,躲一躲。教师带领幼儿运用幼儿提出的运动方式进行蹦跳和躲闪的练习。

(3)两个队的幼儿交换游戏。

(4)请幼儿随着沙包打来的方向进行灵活运动。(投掷---跳跃---躲闪)

4、沙包空中玩,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1)一部分幼儿把沙包扔向半空中,然后用手接住它,看谁抛的高,接的准;也有的小朋友两个沙包一起玩,抛起一个沙包,在落手之前再抛起另一个沙包,手里总保留一个沙包。

(2)两个队的幼儿交换练习。

三、结束部分:手拿沙包 ,放松调整 。

幼儿手拿沙包拍打自己的腿,腰等部位,跟随音乐摇一摇,晃一晃,找个小伙伴靠一靠,休息休息。

顶沙包大班教案(篇4)

大班体育活动教案《运沙包过小桥》

【活动目标】

1、提高幼儿控制身体平衡的能力和动作的协调性。

2、激发幼儿对活动内容、动作变化的兴趣与想象力、创造力,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新动作。

【活动准备】

几块平衡板或平衡台、几个大沙包。

【活动过程】

1、让幼儿想运大沙包过小桥的方法。

如,1个沙包怎样运?2个沙包怎样运?然后让幼儿按顺序轮流运沙包过小桥。

可参考的方式有:

①手平托沙包过小桥(单手或双手)

②头顶沙包过小桥。

③背着沙包过小桥(走过或慢慢爬过)。

④手举高过头,托沙包过小桥。

2、比赛看谁运沙包原方式多、走得稳,能顺利地过小桥。

3、利用沙包开展一些运动量稍大的活动。

例如:

①把大沙包垒成小山或摆成一定图形作为障碍物,让幼儿助跑后跨跳过去。

②幼儿分为两组,一组围成一个圈,另一组站在圈内作被击打目标,圈上幼儿用沙包击打圈内幼儿。看谁灵敏,不被击中。

【活动建议】

1、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不同的活动方式,必要时给予帮助。

2、活动要注意安全,不准用沙包击打幼儿的胸部以上。

3、教师根据幼儿活动的实际情况,增减活动强度和难度,控制幼儿的活动量。

顶沙包大班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探索将沙包夹在两脚间向前投包的动作,发展幼儿跳及下肢协调运动的能力。

2、主动尝试练习,发现问题,并积极表述自己的解决方法。

3、积极参与竞赛游戏,与同伴一道体验胜利的快乐。

重难点:

积极参与竞赛游戏,与同伴一道体验胜利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沙包人手1个,磁带、录音机2、游戏材料若干(包括椅子6把,平衡木3根,大积木6块,海绵垫4块,靶子1个)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

(1)听音乐随老师做模仿动作。

上肢动作--下蹲动作--踢腿动作--体侧动作--腹背动作--跳跃动作。

(2)听音乐玩沙包游戏,分小组进行。

传沙包(两三名幼儿即可进行游戏,沙包从头上向后传递。)

过小桥(双手平托沙包走平衡木)

小蛇游(头顶沙包绕障碍物走S形)

乌龟运粮(将沙包放在背上,在海绵垫上学习乌龟爬)

打老虎(用沙包自制的老虎投掷器)

2、尝试学习夹包跳。

幼儿第一次尝试。

幼儿一人一只沙包进行尝试展示尝试方法

幼儿第二次尝试。

幼儿再次练习,可两两合作,比比随投的远。

小组急、接力竞赛游戏:运果子。

3、听音乐做放松动作。

教学反思:

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的玩起来,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不用怀疑的。活动中幼儿能够很愉快的进行游戏,能够听从教师的口令完成动作。吸引幼儿兴趣,符合幼儿园指导纲要精神。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发挥了幼儿做为活动主体的作用。

活动对于大班幼儿相对比较简单,幼儿活动量不大,教态过于严肃,应该用些儿话,这样就会更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满足幼儿娱乐兴趣。

当一名幼儿园教师很容易,但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却是难上加难。不管上的是什么内容,每一个环节都要设计巧妙,才能吸引幼儿的眼球,把注意力集中。

顶沙包大班教案(篇6)

主题选择:

"踢沙包"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游戏之一,在这个游戏的基础上,为更好的发展幼儿弹跳能力,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且在游戏过程中还能培养孩子们的竞争意识,所以我设计了《玩沙包》的`游戏用于孩子们的户外活动。

活动目标:

1、练习双腿夹住大沙包跳的动作,发展弹跳能力。

2、能用双腿内侧夹住沙包,控制腿部肌肉,双脚连续向前跳。

活动准备:

大沙包人手一个、大垫子4块、课前画好货物的家。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幼儿手持大沙包四散站在活动场地,跟随教师做热身活动,重点活动踝关节和做双腿夹包跳的动作。

基本部分:

一、

1、师:今天我们玩一个送货的游戏,大沙包就是我们的货物,我们要把货物从东边的这个家送到西边的家里,要求是不能用手拿。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怎样既不用手又能把货物稳稳的送到西边的家里。

2、幼儿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把货物运到目的地。

3、幼儿换一种方法再把货物从西边送回东边。

4、个别幼儿示范自己的送货方式,其余幼儿模仿其动作送货一遍。大约请4-5名幼儿示范。幼儿示范时可以请其余幼儿坐在地上观看,以缓解下肢的劳累。

二、增加大垫子,提高送货难度,并调节下肢活动强度。

1、师:在送货的路上,多了两个障碍物,就是大垫子。小朋友过垫子的时候是不能用脚踩的,要注意保护它。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不用手拿货物,又能带着货物爬过垫子呢?

2、幼儿分坐在大垫子的两边,请个别幼儿示范。

3、幼儿站成两队,一个跟一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货物运过垫子,绕过前面的两堆货物,从两边返回,站到最后一个小朋友的后面,继续送货。规则是不能用手拿货物。

三、进行送货比赛。

1、师: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送货比赛,每队第一个小朋友把货物运过大垫子,再把货物夹在两条腿之间往前跳,绕过本队的货物后,从两边返回,拍第二个小朋友的手,站到队伍的最后面,第二个小朋友再进行送货。哪队最后一个小朋友先把货物送回来,哪队是胜利者。

2、教师示范。

3、幼儿按要求比赛两次。

四、讲评比赛情况。幼儿为胜利欢呼(把沙包扔向空中接住)。

结束部分:

1、幼儿站在大垫子旁边做"机器人"的游戏放松。

2、幼儿帮教师收拾场地,回教室。

活动反思:

本着丰富幼儿课余生活,提高幼儿身体素质,使其得到全面、科学、协调发展精神,我园把民间游戏作为园本教研进行研究和实践。通过对一个个游戏的研究实践,通过一次次的分析研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民间游戏有时单纯的玩会很枯燥,孩子们不太感兴趣。但是针对孩子们的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把游戏设计到故事情境中,孩子们会玩得很高兴。通过一次一次的的带领孩子们玩民间游戏,我发现开始部分的身体准备活动如果只是单纯的拍拍肩、拍拍膝盖、活动手腕脚腕,孩子们也不会感兴趣。此次活动,我把准备活动设计成带松鼠去大自然玩耍,路上跟小花、小燕子打招呼,高人走矮人走这些有趣的情景,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活动了身体的各个环节。整个活动,老师都是在引导孩子们自己想办法去玩,引导他们想出不同的玩法,引导他们去合作游戏。在综合游戏中设计了小松鼠帮妈妈运松果的环节,不仅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还对孩子们进行了德育教育。在最后的放松环节,我通过带领孩子们整理场地,和蓝天白云再见,跳小河,高人走矮人走等情景,引导孩子们去做放松活动,同时还和游戏前的准备活动相呼应。总之,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自由的游戏,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得到了发展。

运球忙大班教案6篇


小编为您找到了以下与您需求相关的资讯:“运球忙大班教案”。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教案是教学内容的详细规划。本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运球忙大班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探究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运球,初步明白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海洋球若干,小兔头饰每人一个,独木桥两座,制作的荷花叶两个,山洞两个,木箱两个,海洋馆模型一个,磁带。

一、开始热身活动:

(通过律动活动让幼儿将身体各个关节活动 打 开,调动身心,与同伴做运动)

师:小白兔们今天的天气好吗? 你们想不想和兔妈妈一同出去做运动呢?现在让我们随着动感的音乐一同走出家门好吗?

幼: 点头,活动手腕,伸胳膊,晃腰,活动脚脖子,幼儿 由两队变成一个圈

二、基本活动:

师:妈妈想把红色木箱里的球,运到那边蓝色的木箱里, 谁能帮我运?

师:刚才我们用手运的球,现在我们不用手,还可以用身体的什么部位呢?

师:除了我们的手,我们身体的其他部位,例如:脖子,胳膊,肩膀,双腿等部位

1.师:兔妈妈带你们去游乐场好不好今天的游乐场为海洋馆买来好多的海洋球,叔叔们都已 经累得搬不动了,小兔子们你们能不能帮叔叔们把球运 到海洋馆里呢?2.讲解游戏的玩法:幼儿从木箱里拿出海洋球,通过山洞,独木桥,荷花叶,最后到达海洋馆(重点强调幼儿不许用手运,只能用身体其他的部位)

3.教师完整示范游戏的玩法。

5.:小兔子你们很努力的运完了海洋球,你们是最棒的小兔子。

四、放松活动:

(幼儿运动后,进行放松运动,减少运动量,让 幼儿迅速的安静下来)

1.师:小兔子你们今天帮助叔叔把球运到海洋馆高兴吗? 现在太阳落山了,我们一起回家休息吧!

2.幼儿进行放松活动:(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边走边变换队形,活 动结束)

运球忙大班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具有遵守花样运球游戏规则及双人合作运球的意识。

2、能探索出多种用身体运球的方法并能与同伴一起双人合作运球闯关。

3、体会花样运球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皮球20个,球框两个,小篮子3个,雪花片若干,障碍物两个,小奖品若干,热身音乐,放松音乐。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水果歌》。

师:孩子们,今天皮球宝宝要来和你们一起玩魔术,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都变了些什么东西了?

二、引导幼儿用脚夹着球跳。

重放一遍音乐,跟随音乐引导幼儿用脚夹球跳,并把球放回球框。

三、双人合作花样运球夺宝赛。

1、(分组)师:请宝贝们先把球放到球框,然后12345,12345的报数,请念到1的宝贝站在原地不动,请念到2345的宝贝举起你们的(左手/右手),站到(左手/右手)的后面去,后面那个小盆友看着你前面小盆友的后脑勺。(分成4组,5人一组)

2、师:(讲解游戏规则)宝贝们,现在我要邀请你们来玩花样运球夺宝赛的游戏,游戏规则:想想除了用脚运球以外,还可以用身体的那些方法来运球?

现在我们分成了4组,请1、2两组的宝贝两人一起合作运球(用手比划一下)3、4两组的宝贝两人一起的合作运球。你们每组的前面有一个篮筐,每一轮比赛的时候,对面的终点线上都会出现一朵神秘的雪花片,只有先到达终点线的宝贝才可以把雪花片带回来放回篮筐里,最后哪一组的雪花片多就胜利了。(强调游戏规则)现在按你们的方法两人合作把球夹好运到终点线夺回宝物,然后抱着球跑回来,把球交给你们组的下一个小盆友,(放好雪花片)然后排到你们组的队尾去。(请一组幼儿示范一下)

3、引导幼儿花样运球比赛。

四、双人合作花样运球障碍赛。

1、师:数数哪一组篮子里战果最多了,哦,机会又来了,难度升级了。

2、游戏规则:这一轮游戏在上一轮的游戏上难度增大了,我们不仅要两个两个用身体一起合作运球,还要跨障碍闯关运球,这一次又是哪一组的宝贝夺回的宝物最多了。

3、引导幼儿玩双人合作花样运球闯关赛的游戏。

(活动过程中注意提醒幼儿球从哪里掉的就捡起来从哪里开始。)

五、放松运动。

请宝贝们一组一组的把球放到篮筐里去,放好的宝贝请站到线线上,我们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和球宝宝说再见。

运球忙大班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锻炼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竞争意识。

2、幼儿能在游戏中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3、能遵守规则玩游戏。

4、培养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教具准备:

螃蟹头饰若干皮球若干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引导幼儿入场做准备活动

二、游戏活动部分

1、谜语导入游戏活动主题孩子们,你们表现的真好,一个比一个棒,不信咱们比比看,我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请你们猜猜是什么,"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长把泡沫吐。"(幼:螃蟹)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对了。谁能学学螃蟹是怎么走路的?(请幼儿模仿)螃蟹这个小动物可爱吗?(可爱)你想变成一只小螃蟹吗?(想)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变成一只可爱的小螃蟹吧!请大家带好头饰和螃蟹妈妈一起学走路吧!

春天到了,可爱的小螃蟹从水里爬上岸,它们想:今天天气这么好,我们来玩游戏吧,于是他们玩起了运球的游戏,你们想参加吗?(想)怎么玩呢,现在我就告诉你们。

2、教师讲述游戏规则男女两队排在前面的两个小朋友为一组,两人学小螃蟹的姿势,背靠背,夹住球。

胳膊像钳夹一样互相勾住,向前走,走到标志处再走回来,把球放入筐内,然后排在队尾等待下次继续玩。下一组小朋友只要前一组的把球放入筐内就可以出发。两只"小螃蟹"一定要注意团结协作好,球不要掉下来,如果掉了,从头再来,走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3、游戏开始:

在幼儿进行几组后,针对游戏情况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才能走得更快走得更稳。

三、结束部分教师小结本次游戏活动

教学反思

1、大班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有他特有的年龄特点:有意行为开始发展;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活动中学会交往;学会与人合作;动作发展更加完善,体力明显增强,这一时期幼儿更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引导。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

(1)、对幼儿发展的反思,幼儿在活动中都能主动参与进来,个别甚至能主动协助老师完成活动;幼儿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得到了锻炼,孤僻孩子也在活动中玩的很开心、也学会了和他人合作。

(2)、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因为我已经当了他们将近三年的班主任,对他们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都掌握的很清,因此能把我住内容的核心及其发展线索,能更大限度的促进幼儿发展。

(3)、对师幼互动的反思。在整个活动中,个别幼儿不知如何和他人合作、只顾自己走、球总是落到地上。我都到身边解释和示范。对极个别孩子还降低要求。大部分孩子能配合老师进行活动,总体来说,活动进行顺利。

3、对活动效果的评价。整个活动幼儿参与度较高,但对个别发展较快的幼儿来说,活动相对简单,因此热情度度不够长久。今后活动应考虑到孩子发展差异,多做一些不同层次的活动。

4、如果让我重新来上,我会把各个环节考虑的更细致,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得到提升。

运球忙大班教案【篇4】

设计意图:

幼儿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是为人的一生奠定物质基础的重要时期。幼儿身体的发展状况不仅影响到幼儿的身体发育,还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甚至影响到幼儿的一生。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育过程。

活动目标:

1.学习游戏“运球”,体验与同伴按节奏同步前进。

2.积极探索有效的合作运球方法,体验齐心协力合作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篮球若干(幼儿人数的一半),户外安全整洁的跑道。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幼儿分成两组,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热身活动。比如:压压腿,转转手腕、脚腕,原地跳等活动。

二、开始游戏。

1.幼儿两人一组,每组一个篮球,让幼儿自行探索玩法。

2.请个别幼儿进行展示,全体幼儿进行玩球游戏。

三、游戏:运球

教师讲解规则:全体幼儿分为两队进行比赛,两个小朋友面对面的站立,将球放在胸前夹紧,使球不至于滑出来,然后步伐一致地侧身向快速行进。(教案出自:banzhuren)走到终点后快速返回,将球交给下一组小朋友,首先完成的队伍获胜。

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教师随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提醒幼儿在行进的过程中不能用手去触碰球。

教师担任裁判,公布获胜队,给获胜队以鼓励。

四、放松活动

教师带领幼儿在操场进行放松活动。

活动反思: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多做,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体育游戏不仅能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而且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它能促进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我们在生活中,除了注意体育游戏对身体的锻炼价值以外,还有意识地把体育与其他相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

运球走是大班幼儿必须达到的动作技能之一,我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思考了孩子掌握动作技能由易到难的几个关键阶段,我又仔细分析了我班幼儿运球走的水平,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不会原地连续拍球,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会原地拍球,但不会拍着球走,还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会拍球走,但不会按一定的方向运球,针对孩子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差异,我们尝试着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本节活动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们掌握拍球的动作技能,通过三个环节:原地拍球—直线运球—绕弯运球,来帮助孩子们掌握运球的正确方法。在第一个环节的练习中,我发现有的孩子拍球的力度不够,原因是孩子用手指尖儿拍球,而不是用手掌去拍,还有的孩子是击球过早或击球位置不正确。为帮助孩子们控制拍球力度,在指导动作的同时,我采用了儿歌形式,让孩子们边说儿歌边拍球,更逐步增加了拍球的力度。在游戏中,通过语言的提示和不断的练习尝试,孩子很快掌握了拍球的动作。为了帮助水平各异的孩子能向指定方向连续拍球走,我设置了游戏场景,用小椅子摆成有一定宽度的通道,让孩子拍着球沿着通道向前走进行比赛,想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幼儿的竞争意识,这一点在活动也充分的体现出来了,孩子们能为自己的队员加油。在尝试绕弯运球走的过程中,也设置了新的场地,在孩子们有了初步的体验后,我将大弯变成小弯,采用竞赛的方式,提高了运球走的速度,同时增加了运球走的难度。通过一次次的练习和比赛,孩子们基本上能掌握运球走的方法。

才能有利于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要充分挖掘重点和难点,避免盲目性。例如这节活动课中重点和难点就是运球行走2、在探索和尝试中,我体验到,作为老师,只有以饱满的情绪带动孩子积极、快乐的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才能让孩子在快乐中获得发展。

通过这次的活动,我对自己以后的体育教学活动上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1、在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这方面这堂课我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在活动中我应该对能力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为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程度要求的活动条件,并做到尊重他们的意愿。如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场地,体现出简易的不同。这样的话就给了幼儿一个选择的空间,让幼儿自己来选择,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运球忙大班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乒乓球的基本特性,会创造性地玩球。

2、发展幼儿的创造想象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乒乓球若干、布袋一只、玩球材料:乒乓拍、垫板、水彩笔、音乐磁带、筷子、橡皮泥、胶水、皱纹纸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老师今天要送大家一件小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好,我请几个小朋友来摸一摸,如果能讲出自己摸到的这个东西的感觉来,我就送给他一个!

1.幼儿摸以后说出这东西的感觉:你摸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2.让幼儿双手合拢了取回,不能给别人看到。

3.猜一猜是什么?揭晓谜底:打开看看?是个乒乓球。

4.让每个幼儿取到球。

二、这一个小小的,轻轻的、圆溜溜的'乒乓球可以玩吗?怎么玩,请你找个空地方试试看。

三、提问:

1.你的乒乓球是怎么玩的?

2.小结:因为乒乓球有弹力,又是个圆球体,所以小朋友有的抛、有的滚、有的让它跳,玩的真高兴。那你们知道它还能怎么玩?从哪里知道的?

3.介绍乒乓球运动的知识:乒乓球运动是我们中国人很喜爱的一项运动,中国的乒乓球运动水平也是世界最高的,我们曾经连续两届奥运会摘得乒乓球项目的所有金牌,在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也获得了男双、女双、女单三枚金牌。

4.你认为乒乓球还会有其他的玩法吗?你想不想试试刚才小朋友说到的玩法呢?

四、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许多乒乓球和其他工具,小朋友可以去观察一下这些工具,想象一下运用工具可以怎样来玩球,如果需要还可以取了工具去尝试一下。但是因为是尝试,老师要求大家不要玩好多次,只要试一下就可以了,尝试过了,请你把你创造出来的玩法介绍给大家!

五、个别介绍、演示、教师鼓励、并可以结合着讲一讲道理。

六、总结:一个小小的乒乓球在我们聪明的小朋友手里就能玩出这么多的花样,厉害,连老师都很佩服。

1.哎,用乒乓球可以玩不同的游戏和运动,那还可不可让乒乓球变成个什么东西呢?

2.想象一下:你想用乒乓球变个什么东西?

七、介绍材料、幼儿探索操作:用乒乓球还可以进行装饰和制作小玩具,今天老师帮大家也准备了彩色贴纸、胶水、橡皮泥等材料,你们可以想好要让乒乓球变什么,然后再制作,也可以看了材料边探索,边制作。

有些小朋友可能还没玩够,想再去新学到的方法玩乒乓球,也可以,注意安全,在场地前面玩。运用乒乓球进行装饰和玩具制作的可以围着箩筐在场地后边进行。

八、作品展示:

1.向客人老师介绍。

2.集体面前介绍。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运球忙大班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能手眼脚协调的控制拍球位置与方向。

2、身体灵活的避开障碍物,不间断的运球行进。

3、在练习中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不怕艰辛。

4、让幼儿知道运动有益于身体健康。

5、促进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1)左右前前(四次)。

(2)转两圈,前上前上(两次)。

(6)踏步走,敬礼。

(师来回寻找并观察孩子,寻找姿势优美的,注意膝盖是弯的,人是下蹲着的;拍球时的落点是在前侧方的)

(1)姿势优美的,注意膝盖是弯的,人是下蹲着的。

师:这位小兵是怎么拍的?姿势怎么样?(膝盖弯曲,人略微下蹲,控制好自己手中的球)

师:这位小兵拍球是在身体的什么方位拍的?(侧前方)(找不到则由老师示范。

3、幼儿自由练习。

师:小兵们,记住刚才学习的拍球姿势与位置,训练开始(吹哨子)。(寻找边走动边拍球的幼儿)

师:对面是菜园,中间是危险区,最近常有敌人会偷袭我们,抢走我们手中的球,所以请你们穿越危险区的的时候要怎么办?(速度快而且不要让手中的球滚掉,以免被敌人拿走)。(吹哨子)训练。(一排十人训练)

5、幼儿练习一会后,摆放障碍物第一排椅子障碍物,再放置第二排箱子标记。(教师引导幼儿越过各种障碍物)(8分)

师:(哨子)集合。刚才是怎么到达对面菜园的?(幼儿说说或请一名幼儿师范)

6、师:小兵们的训练很辛苦,炊事房做饭时间到了。去对面菜园运些蔬菜回来,如果在危险区球滚掉了,就快速将球捡起来回到营区重新开始。快速又全部将菜运回的一组获胜。(哨子)开始!

(1)前后左右动腰。

(2)转腰。

(3)深呼吸。

(4)自己单手敲敲左右手臂。

(5)自己敲敲左右腿,腿伸直。

2、我们带着这些菜去炊事房做午饭去!

小班儿歌音乐教案(6篇)


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小班儿歌音乐教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 良好的教案和课件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基石。

小班儿歌音乐教案(篇1)

活动设计背景

儿歌《手指谣》是让幼儿认识并知道自己小手上的五个手指头的名称,并能将手指进行变形和想象。在活动开始部分的时候,我伸出画有手指娃娃的手来向幼儿问好,让幼儿一一说出手指娃娃的名称,再让幼儿听着教师的口令相应地伸出自己的手指娃娃来让幼儿熟悉手指的名称。儿歌的内容中用两个手指进行变形的时候都用到了动词“碰、并、捏、翘”,这是幼儿学习儿歌时要重点掌握的一个点,我在设计活动的时候,用到了“重点前置”,把这一重点部分以和幼儿一起来做手指游戏的形式进行了前期的铺垫,为幼儿学习儿歌打下了基础,也符合了小班幼儿“爱游戏”的年龄特点。

活动目标

1、熟悉手指的名称,乐意用手指进行变形和想象。

2、学念儿歌,掌握动词:碰、并、捏、翘。

3、结合手指变形和想象尝试创编儿歌内容。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手指,喜欢有一双能干的手。

活动准备

简易图谱、手指上画上娃娃头像。

活动过程

一、熟悉手指名称。

1、老师伸出一只手,弯曲手指向小朋友问好:小朋友们好!

刚才是谁向我们问好?

2、小手有几个手指娃娃?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我们来向它们一个个问好。

二、学做动作,理解动词

1、你们的'小手上有没有手指娃娃呀?让我来认识一下你们的手指娃娃吧!

2、游戏:听口令:老师说“食指食指碰碰”等,幼儿就作出相应的动作

三、理解儿歌内容,学习儿歌。

1、看看老师的手指娃娃变出了什么?怎么变的?(老师按儿歌内容做动作,引导幼儿用儿歌的语言表达)

2、老师边做动作边完整朗诵儿歌。

3、教师边带领幼儿做动作边把儿歌念一遍。

4、请幼儿分组学念儿歌。

四、尝试仿编儿歌。

1、老师的手指还会变许多的东西呢,看看老师的手指,又变了什么呢?是用什么手指变的呢?这两个手指是怎么变的呀?

2、我们的手指还可以变出些什么呢?(幼儿自由进行手指变形)

你是用什么手指变的呢?怎么变的?(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儿歌的创编)。

3、完整朗诵创编儿歌。

4、我们再把这首手指谣去念给没来的小朋友听听吧!教师带领幼儿出活动室。

小班儿歌音乐教案(篇2)

目标

愿意和同伴一起参与歌唱活动,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特点。学习简单的仿编并演唱给大家听,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准备

立体“苹果树”,(制作成粘贴式,可随时取放“苹果”)及苹果,西瓜、葡萄、香蕉等水果实物或图片。

幼儿已对这些水果有初步的认识

音乐磁带。

过程

学唱歌曲。

——出示苹果实物或图片,引导幼儿讨论:苹果长在什么地方?

——出示立体苹果树,教师边有节奏地朗诵歌词“树上许多红苹果,一个一个摘下来”,边演示把“苹果”一一摘下。

——教师边朗诵“我们喜欢吃苹果,身体健康多快活”,边把摘下的“苹果”送给想要的幼儿,鼓励幼儿做出各种吃苹果的样子。

——请个别幼儿摘“苹果”,其余幼儿拍手念歌词。

——教师范唱,幼儿跟唱。

——请幼儿轮流摘苹果,教师与其余幼儿为其配唱。

仿编歌曲。

——你还喜欢吃什么水果?这种水果长在哪里?

——鼓励幼儿把自己喜欢的水果名称编进歌曲中,唱给大家听。

建议

幼儿对摘苹果这一动作非常感兴趣,可多创设机会让幼儿体验模拟采摘的乐趣

歌曲以集体演唱为主,如有个别幼儿不愿意参与演唱,不必强求,可允许他倾听同伴

教学反思:

《苹果歌》是小班的一个音乐活动,歌词形象生动,旋律简单上口,表演性很强。让幼儿学得生动有趣,并获得更多的发展。我参照课程教案结合我们班幼儿年龄特点,对一些活动环节和细节进行了修改,活动开展的很顺利。

整个活动层次递进,让我看到孩子们的想象力,这个音乐活动也能让幼儿很快的进入情境当中,让教学活动富于很强的生命力,发现很多乐趣,并不是一味的唱歌,而是韵律与歌唱结合,歌声与创编融合,创编与生活一体的快乐音乐课堂。

小班儿歌音乐教案(篇3)

幼儿园小班音乐课教案《小圆圈真会变》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歌曲中快乐的学儿歌。

2、开动脑筋想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圆的。

3、根据圆形特点学会创编儿歌。

【活动准备】

音乐《圆圈圈》彩色卡片油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以音乐圆圈圈开始,教师与幼儿一听音乐边唱边做动作。

教师提问:

1、刚才小朋友和老师跳了舞,有谁知道这首歌曲叫什么吗?

2、那你们有没有见过圆圈圈呢?

3、刚才歌曲里面爸爸把圆圈圈变成了什么?

4、那妈妈把圆圈圈变成了什么了?

5、最后宝宝把圆圈圈变了什么了?其实圆圈圈就是圆形。

二、出示图片,请幼儿看图片。

今天老师请来了很多圆圈圈朋友,你们喜欢吗?这些圆圈圈对小朋友说:“我们就是个圆形一点都不好看,希望小朋友能帮我们变得漂亮些。”

三、教师激发幼儿想象力。

1、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了?

2、你们想把圆圈圈变成什么了?

四、教师将幼儿的想法画在相印的圆圈圈上。

如:幼儿说可以变成西瓜,西瓜是什么颜色的,就画在相同的颜色上。

五、创编儿歌。(屈老师 )

刚才我们把所有的圆圈圈都变好了,但是我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就是把我们变的圆形编成一首儿歌,其实编儿歌一点都不难,现在你们先听老师编一句。

小圆圈真会变

变太阳红艳艳

变气球飞上天

变西瓜大又甜

变花朵香又香

变足球滚呀滚

变苹果圆又圆

变闹钟向叮咚

变糖果甜又甜

教师和幼儿一起朗读,今天这首儿歌小朋友编得很棒,回家的时候让爸爸妈妈想一想圆圈圈还能变成什么。

六、活动结束

最后我们在把前面学舞蹈在跳一遍,在舞蹈中自然结束。

小班儿歌音乐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的内容。

2、鼓励幼儿用儿歌表达自己的成长。

3、学唱歌曲,掌握断顿、欢快和连贯、舒缓的不同演唱方法。

4、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理解歌词,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爸爸妈妈、穿衣、洗脚、擦桌、扫地、给花浇水的图片

重点难点:结合图片说儿歌,感受成长的快乐。

活动地点:活动室

活动形式:集体活动

活动过程:

1、与幼儿讨论,你在家的时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会说你小吗?为什么?他们说你小,你承认吗?你能够做什么?

2、逐一出示图片,让幼儿说说图片上是什么?你能够做到吗?让幼儿发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小了。

3、老师将图片和儿歌结合在一起,把儿歌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4、幼儿和老师一起说儿歌,体验成长的快乐。

5、幼儿集体、分组个别相结合说儿歌。

6、鼓励幼儿回家将儿歌说给家人听,激发幼儿还要学习更多的本领,做更多的事情。

教学反思:

1. 彷编部分难度有点大,没有很好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应在前期学说诗歌时准备充分,减小难度。

2. 彷编部分的简笔画图示太小,应再稍大些;由于侧身在小黑板上比较难画,下次可以在腿上画好后贴到黑板上。

3.整堂课教学环节清晰,关注幼儿已有经验与课程内容的联系。

小班儿歌音乐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分辨音乐的强弱、快慢,并用两种不同的力度、速度的洗手帕的动作来表现。

2、通过洗手帕活动,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准备材料:《洗手帕》磁带、钢琴、手帕

重点难点:听音乐能够区分强弱、快慢。

活动地点:活动室

活动形式:集体活动

活动过程:

1、复习律动《小蜻蜓》,进入活动室。

2、出示手帕,教师演示洗手帕的方法。(讨论:手帕脏了怎么办?可以怎样洗?)

3、欣赏音乐《洗手绢》。帮助幼儿熟悉乐曲旋律,分辨音乐的强弱、快慢的变化(讨论:音乐又快又重时应怎样洗手帕?音乐又轻又慢时可以怎么样洗手帕?)。

4、请幼儿分段听音乐,练习两种洗手帕的动作。

5、鼓励幼儿边听音乐边完整的洗手帕的动作。

6、启发幼儿在乐曲末边说“晾起来”边做相应的动作,表现出劳动后的愉快心情。

小班儿歌音乐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各种不同动物的动作和声音,并模仿各种动物。

2.引导幼儿通过打招呼游戏,创编各种不同的肢体动作。

3.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动物一起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挂图、动物图卡:猫、马、鸟、鸭、狗、猪、铃鼓

各式道具:纱巾、水袖、各类乐器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导

师:小朋友们早上好!老师今天把音乐书里的宝宝请出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还带来了那些朋友呢?

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图画。

师:嗯,宝宝在草坪上正在和小动物们玩游戏呢,宝宝说啊,叫到谁的名字,谁就要大声的说“到”,可是,小动物们都不会说“到”,该怎么办呢?于是,小动物们都想了个办法,宝宝叫到它们的名字,他们就用美妙的声音来回答。

二、肢体游戏

1、点名游戏

师:我们也一起来玩点名的游戏吧!老师点到谁的名字,谁就大声的说“到”,老师要是说“小朋友”,小朋友就一起说“到”,明白了吗?

教师引导幼儿以肢体不同部位回答“到”。

师:我们可以用小嘴巴来回答,还可以用什么回答呢?还可以怎么说?(肩、手、臀、头、舌头)

2、肢体意识游戏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可以回答的部位,那他们都会怎样动,来回答老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的肩膀可以怎样动。

肩:耸肩、揉肩、摆肩······

手:挥手、波浪手、推手······

脚:跳、跺脚、点地······

3、打招呼游戏

师:小动物们和宝宝玩的非常的开心,大家都觉得打招呼游戏真好玩,于是,他们把铃鼓宝宝也请来了,小动物们听到拍铃鼓的声音就会到处走一走,听到摇铃鼓的声音就会和好朋友打招呼,说“你好、哈罗、嗨·····”还会扭动他们的身体哦!我们也一起来玩吧!

教师拍奏铃鼓,幼儿到处走,教师摇奏铃鼓,幼儿和同伴打招呼。

三、动物扮演

1、介绍动物

逐段播放CD,教师出示图卡,幼儿模仿叫声。

师:我们来听听小动物是怎么和宝宝打招呼点的吧!仔细听,看看谁会先出来呢?

2、角色扮演

依次出示各种动物图片,帮助幼儿回忆不同动物的动作及声音。

发放道具,请幼儿自己装扮成自己喜欢的动物,听音乐做律动。

拉火车游戏教案6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 教案和课件是提高教师教学实践水平的必要技能,网络有没有优质的教案课件以资借鉴呢?这篇“拉火车游戏教案”是经典范文网编辑搜寻到的宝藏必看的好文,希望您分享本页内容与您朋友!

拉火车游戏教案 篇1

中班幼儿对于口语表达能力,观察力,理解能力都有了一定提升,为此,选择《猜一猜》这节全语言整合更能展示出中班幼儿在各个方面比小班都有了更好的成长,设计环节中出现的用字说词、用词说句子都可以较好的展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1、引导幼儿观察图画,通过各种游戏认识目的字,激发幼儿识字的兴趣。

2、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合作意识。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图画,通过各种游戏认识目的字,激发幼儿识字的兴趣。

活动难点: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合作意识。

1、游戏场景。

2、挂图、大范例、自制教具、字卡、录音机、磁带、幼儿读本。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

一、开始部分:

2、(看幻灯片)师:瞧,大自然的景色多美啊!白白的云,涓涓的水,美丽的花,茂盛的树。让我们一起说声:大自然,我爱你。

二、进行部分:

师:风孩子今天也要和我们一起郊游,它还给我带来了一份礼物,快坐下来看看吧。

2、师:提问:风孩子带来了什么?(一幅画)请小朋友仔细看,图上都有什么时候?

3、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字宝宝,用不同的方法和字宝宝打招呼,同时提问“树,见到风会怎么样”说一句话,然后出示相应的儿歌。

4、跟读两边儿歌。请客人老师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5、师:字宝宝也要同我们来郊游,快看看有谁。(出示目的字的幻灯)

6、和字玩捉迷藏。同时给字找朋友。

7、游戏:送字宝宝回家。字宝宝和你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快找找他们在哪?字宝宝的妈妈在到处找他们呢,我们一起把他们送回家。先到老师这里来看看字宝宝妈妈在哪里,(听音乐)老师带着孩子们送字宝宝回家。

8、配课老师:宝贝们,我还有一些字宝宝被老虎、狮子捉走了,你们帮我救救他们吧。

大自然中有花、有水、有云、有树,因为有了它们,我们的大自然才会变得更加美丽,现在让我们听着欢快的音乐一起去看看幼儿园院子里美丽的景色吧!

拉火车游戏教案 篇2

在日常生活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他们活泼,对此非常感兴趣,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接受能力想吻合,以引导幼儿向最近发展区发展。大班幼儿的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且处于语言迅猛发展时期,但对数量词的掌握、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为了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我想通过幼儿最喜欢的游戏,让幼儿在掌握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数量词,充分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发展语言的关键是创设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同时,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根据纲要中的语言领域目标要求及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通过语言智力游戏提高幼儿对学习数量词的兴趣。

2、提高幼儿在活动中快速倾听和应答的能力。

3、引导幼儿练习正确使用数量词。

这三个目标蕴涵了语言能力的培养,知识经验的获得,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通过语言智力游戏,提高幼儿对学习数量词的兴趣上,”从第一、四环节的逐步深入,将知识进行迁移,将重点逐渐攻破,活动将难点定在“正确使用数量词,”从以下几点突破:

1、让幼儿参观“物品展览馆”,讨论图片上物品名称。

2、做游戏“玩转盘”“造火车”

为了完成本次活动目标,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为了让幼儿不再被动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而转为主动吸收,我整合了区域活动,根据教育目标,有机渗透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更多更有益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发发展,因此,我在区域中准备了:美工区:投放白纸、彩笔。阅读区:投放数量不等的物品名称的图片。

(二)、知识经验准备:利用各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丰富词汇和生活经验。

(三)、物质准备: 1、老师、幼儿、家长共同搜集各种物品名称图片布置一个“物品展览馆”

3、各种数量不等的物品名称图片反贴在黑板上。

这些准备,一是丰富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便于幼儿在和同伴讨论中大胆、自主、快乐的交流,二是能在活动中突破难点,便于幼儿理解。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外,还挖掘此游戏的活动价值,采用游戏组织教学,运用了观察法、游戏法、讨论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师说教的传统形式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的.方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在活动过程中,我渗透了多元智能理念,将各领域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如:在语言领域中渗透社会领域内容,感受游戏的快乐,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在玩转盘和造火车游戏中让幼儿感受数量的概念,在音乐游戏开火车中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设适宜的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次活动采用游戏操作法、观察法、讨论法,让幼儿在看看、说说、听听的过程中学习更多的数量词。

带幼儿参观“物品展览馆”,启发幼儿相互讨论,图片上都有什么?

此环节中,教师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同伴之间交流,体验交流的乐趣,在交流中获得新的知识。

转盘上是一些图片、上面分别画着数量不等的苹果、书本、眼镜、尺子、树、电视机等物品,幼儿自己将转盘的指针转起来。

拉火车游戏教案 篇3

玩法:有两人一起玩,游戏时,两人各将自己的熊猫放在自己一方熊猫家中,然后轮流掷六面体,谁掷出与自己熊猫衣服颜色相同的一面,谁就拿起自己的熊猫沿小路向圆圈处走一步,若掷出对方的颜色则不走动棋子,走完圆圈就可以挖竹笋,放入自己家,下次再掷自己颜色,再挖下一个竹笋,挖完所有竹笋,计算谁挖的多为胜,

游戏2:抽牌凑数——培养幼儿分析、概括及速算反应能力,理解加法互换,加减互逆的关系

游戏准备:每人三张同样大的纸片,用小纽扣在纸片上分别画1~3个小圆点,并写上相应数字。

游戏方法:幼儿自由结合,每两人一组游戏。以《石头、剪刀、布》决胜负,胜者先抽牌,另一名幼儿凑数,进行三以内的组成、加减运算练习。算得对又快的幼儿得红花一朵,游戏结束,红花多的为胜。

指导建议:

1、牌面朝下,每次只能抽一张,抽多抽少都视为违规。

游戏准备:1、长8厘米,宽4厘米的白卡纸若干。 2、幼儿2~4人一组,每人取5~6张接龙卡。

游戏准备:1、动物卡片4张,迷路图4幅,铅笔若干。2、幼儿分成4组。

游戏方法:

1、教师对幼儿说:“小兔、小鸡、小鸭、小熊迷路了,不知道该走哪条路回家,小朋友,请你们送它们回家吧。”

2、幼儿分成4组,分别连接四幅迷路图。

3、先连完者为优胜。

指导建议:铅笔连线中途不能断开,不能与图中线路交叉。

游戏5:小羊请客——能将实物卡按数量的多少进行排序,并初步进行匹配相应点卡

游戏准备:小羊图片一张;不同数量动物的卡片(1只猫,两只狗等);不同数量食物的卡片(一条鱼、两根骨头等)

游戏方法:

1、今天小羊请客,教师分别出示小动物图片,请幼儿观察请了什么小动物,有几个?

2、请幼儿说说小羊应该准备一些什么吃的来招待小动物?

3、请幼儿根据小羊请的小动物数量分别在餐盘里放上相对应的、同等数量的食物如:一只小猫一条鱼,两只小狗两根肉骨头,

指导建议:

1、每次请客的动物数量可不同。

2、多次活动之后,可直接请幼儿摆放食物,然后再检查食物的品种和数量是否提供对了。

游戏方法:

1、出示生活用品,请幼儿说说都有些什么生活用品。

2、出示生活用品拼图,请幼儿拼出这些生活用品。

指导建议:

1、游戏前幼儿积累相关的生活用品认知经验。

2、游戏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如两人一组看谁拼得快。

游戏方法:全体幼儿自由站立在场地上,面向中心,幼儿遵照教师的口令做动作。教师站在场地中心,发出口令“鞠躬”或“立正”,幼儿的动作与口令相符。未根据口令做动作或动作做错的幼儿立即退出游戏。坚持到最后者为胜,在下一轮游戏中代替教师喊口令。

指导建议:1、还可根据口令做相反动作。2、口令可进行不同的变化,并有执行性。

方法:全体幼儿自由地站立在场地上或坐在椅子上,选出一名幼儿扮演侦探,观察大家的服饰后,暂时离开集体。然后让一名幼儿脱下外衣随意的'给另一位幼儿穿,再请侦探回来,继续观察大家的服饰后,说出谁的外衣不见了,谁穿的不是自己的外衣。

指导建议:游戏中除让幼儿调换外衣外,也可以调换鞋子,冬天可调换帽子、围巾、手套等用品。

玩法:请一位幼儿做小主持人,请若干幼儿游戏(人数是奇数)。主持人喊“泡泡糖”大家回应“粘什么”,主持人说出身体的某个部位,幼儿就两两互相接触主持人说的部位。比如,主持人说头顶,幼儿就要两人一组把头顶相接触。而没有找到同伴的人被淘汰出局。当幼儿人数剩下偶数时,主持人要充当1人在其中,使队伍始终保持奇数人数。最后剩下的两人胜出。

指导建议:提醒主持人喊出的身体部位要有一定的可实行性。

游戏10:拍电报——训练灵敏性、注意力、记忆力、巩固儿童对数的概念

玩法:教师小声地将电报数字号码告诉每组的第一个幼儿,不能让其他的幼儿知道,然后听信号拍电报。第一个小朋友将右手在第二个小朋友左手心按老师说的数目点几下(例如电报数字是5就用手指轻轻点5下),依次往下进行。由最后一个小朋友报出电报的号码,看看哪组的电报拍的快、拍的准确。

游戏规则:当老师发口令后,各组幼儿按传递的指令,开始拍电报。最后一个幼儿得到电报后要举手,并把数字写在纸条上。

拉火车游戏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音乐的变化,按音乐节奏做开火车动作。

2.体验音乐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小铃、音乐磁带等。

活动过程:

1.宝宝去北京

我们去北京看长城,好吗?怎么去呢?(坐汽车、坐火车、坐飞机)

小结:我们可以坐汽车、坐火车、坐飞机去北京。

2.开火车

听火车声,猜一猜是什么车开来了?

欣赏音乐火车怎么开?

感知节奏,学做模仿动作:呜呜咔擦,咔擦,咔擦,咔擦

3.音乐游戏《开火车》

一个宝宝当火车头,其他人一个跟一个挨在车头后面做车厢。

玩法一:(手搭在前面幼儿的肩上),边随音乐一起往前开!

玩法二:小手绕圈(做轮子状),边随音乐一起往前开!

玩法三:听辨音乐节奏的快慢、轻响做出不同的反应进行开火车游戏。

可用小铃敲不同的音乐节奏,让幼儿听辨,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小铃敲得快火车开的快(活动中关注幼儿的安全)

小铃敲得慢火车开的慢

小铃敲得响幼儿边开边唱的响(用自然的声音唱、关注嗓子的保护)

小铃敲得轻幼儿唱的轻

三.结束

北京到了,你们看,这是哪里?(认识北京主要建筑)

3333︱555︱55︱**︱**

(师)火车火车开来了(生)呜呜咔嚓咔嚓

(师)乘上我的小火车(生)呜呜咔嚓咔嚓

拉火车游戏教案 篇5

1、练习双脚并拢夹物向前行进跳,进一步发展幼儿推、拉、走的动作和听信号做动作的能力。

2、通过“造房子”贴“砖块”,巩固幼儿按形状进行分类的数学知识。

3、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双脚并拢夹物向前行进跳、“造房子”贴“砖块”

1、企鹅头饰、沙包人手一个,小推车人手一辆。

2、各色泡沫纸做的反面有雌雄搭扣的砖块若干,鸡妈妈房子一座。

“小朋友们,你们在电视上看见过小企鹅吗?”

“你们知道它是怎样走路的吗?”

“小企鹅除了摇摇摆摆地走,还会怎么走?”

“对了!还会跳着走,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昨天晚上一阵大风把鸡妈妈家的房子给吹倒了,还好蛋宝宝一个也没有碎,近有只坏狐狸,专门来偷蛋,鸡妈妈连忙去造了一座新房子。今天我们就去帮鸡妈妈把蛋宝宝运到新房子里,好吗?”

“天气这么冷,为了让蛋宝宝不受凉,我们可以把它藏到腿中间,然后再一下一下地往前跳着走,把蛋送到安全的地方藏起来。”

“谁愿意来试试?”

1、个别幼儿示范练习,教师讲解并小结。

2、幼儿集体练习。“每只小企鹅拿一个蛋,夹好后试一试,夹得牢不牢。”

“在送蛋宝宝的路上,坏狐狸会来偷蛋,所以你们要非常小心,妈妈看到狐狸时就会叫‘狐狸来了!’,你们就马上把蛋宝宝用双手捂住,千万不能发出声音,让狐狸发现的话他就会来偷蛋,等妈妈告

诉你们‘狐狸走喽’,我们再接着送蛋宝宝回家。”

“鸡妈妈造新房子的地方比较远,要经过小树林和小路,一路上小企鹅们可要小心了,别撞到树和小路边的石头,好吗?”

“蛋宝宝已经安全送到了,真累呀!我们一边休息一边参观鸡妈妈家的新房子,咦!怎么墙壁上有这么多漏洞呢!可能是砖块不够吧!我们再去帮鸡妈妈找砖块补房子吧!”

幼儿跟教师听音乐做跳的.动作一起去找“砖块”。

“这些砖块的形状都一样吗?都有什么形状呢?再看看房子漏洞的形状一样吗?”

“动动你的小脑筋,看谁能把房子上的漏洞补得最好!”

我们又可以用送蛋宝宝的方法来运砖块,一会儿每只小企鹅选一块自己喜欢的砖块,用腿夹住它,把砖运到鸡妈妈家。

“哎呀!好累呀!休息休息!咦!怎么有这么多的小车!用小车来运砖的话应该会轻松许多吧!”

“每人找一辆小车,把砖块装到小车上,把砖块送到鸡妈妈家。”

(指导幼儿按形状不同,补好“漏洞”。并启发幼儿用小推车当刷子,粉刷墙壁,增强游戏性。)

“我们帮鸡妈妈送了蛋宝宝,还帮它补好了房子,真开心呀!那么开心的时候,你是用怎么样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示的呢!”

鼓励幼儿用大声笑、跺脚、拍肚子、在地上打滚等形式来表现高兴,以达到放松的目的。

“回家的时间到了,我们拿上自己的小车,和鸡妈妈再见,跟妈妈原路返回。(再次练习推、拉的动作)

四、延伸环节:

小朋友们,通过这天的游戏,今后我们可以练习几何形体分类,也可以拼图、搭积木等。小朋友们愿意吗?那我们以后再练习吧。

拉火车游戏教案 篇6

一、小侦探 游戏方法:全体幼儿自由地站立在场地上或坐在椅子上,选出一名幼儿扮演侦探,观察大家的服饰后,暂时离开集体。然后让一名幼儿脱下外衣随意的给另一位幼儿穿,再请侦探回来,继续观察大家的服饰后,说出谁的外衣不见了,谁穿的不是自己的外衣。指导建议:    游戏中除让幼儿调换外衣外,也可以调换鞋子,冬天可调换帽子、围巾、手套等用品。

二、鞠躬和立正 游戏方法:全体幼儿自由站立在场地上,面向中心,幼儿遵照教师的口令做动作。教师站在场地中心,发出口令“鞠躬”或“立正”,幼儿的动作与口令相符。未根据口令做动作或动作做错的幼儿立即退出游戏。坚持到最后者为胜,在下一轮游戏中代替教师喊口令。指导建议:1.还可根据口令做相反动作。2.口令可进行不同的变化,并有执行性。

三、有趣的生活用品 游戏准备:生活用品的拼图和完整图片。游戏方法:1.出示生活用品,请幼儿说说都有些什么生活用品。2.出示生活用品拼图,请幼儿拼出这些生活用品。指导建议:1.游戏前幼儿积累相关的生活用品认知经验。2.游戏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如两人一组看谁拼得快。

游戏准备:小羊图片一张;不同数量动物的卡片(1只猫,两只狗等);不同数量食物的卡片(一条鱼、两根骨头等)游戏方法:1.今天小羊请客,教师分别出示小动物图片,请幼儿观察请了什么小动物,有几个?2.请幼儿说说小羊应该准备一些什么吃的来招待小动物?3.请幼儿根据小羊请的小动物数量分别在餐盘里放上相对应的、同等数量的食物如:一只小猫一条鱼,两只小狗两根肉骨头。指导建议:1.每次请客的动物数量可不同。2.多次活动之后,可直接请幼儿摆放食物,然后再检查食物的品种和数量是否提供对了。

游戏准备:1.动物卡片4张,迷路图4幅,铅笔若干。2.幼儿分成4组。游戏方法:1.教师对幼儿说:“小兔、小鸡、小鸭、小熊迷路了,不知道该走哪条路回家,小朋友,请你们送它们回家吧。” 2.幼儿分成4组,分别连接四幅迷路图。3.先连完者为优胜。指导建议:铅笔连线中途不能断开,不能与图中线路交叉。

六、接龙卡片 游戏准备:1.长8厘米,宽4厘米的白卡纸若干。2.幼儿2~4人一组,每人取5~6张接龙卡。游戏方法:1.数字接龙:根据卡片两端的数字接龙。2.长短接龙:根据从长到短接龙。3.高矮接龙:根据从高到矮接龙。4.数字多1接龙:按着卡片上的数字顺序接龙。5.数物接龙: 根据物品的数量与数字接龙。指导建议:教师应在一旁指导,出现错误及时纠正。

游戏准备:

每人三张同样大的纸片,用小纽扣在纸片上分别画1~3个小圆点,并写上相应数字。

游戏方法:

幼儿自由结合,每两人一组游戏。以《石头、剪刀、布》决胜负,胜者先抽牌,另一名幼儿凑数,进行三以内的组成、加减运算练习。算得对又快的幼儿得红花一朵,游戏结束,红花多的为胜。

指导建议:

1.牌面朝下,每次只能抽一张,抽多抽少都视为违规。

游戏方法:

有两人一起玩,游戏时,两人各将自己的熊猫放在自己一方熊猫家中,然后轮流掷六面体,谁掷出与自己熊猫衣服颜色相同的一面,谁就拿起自己的熊猫沿小路向圆圈处走一步,若掷出对方的颜色则不走动棋子,走完圆圈就可以挖竹笋,放入自己家,下次再掷自己颜色,再挖下一个竹笋,挖完所有竹笋,计算谁挖的多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