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范文大全 > 导航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5-26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集锦5篇)。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尽快将心情平复下来。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山奇石》教学反思(集锦5篇)",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1】

《黄山奇山》这篇课文,通过对黄山奇石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祖国的黄山风景秀丽神奇,尤其是奇石更有趣,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黄山的喜爱,同时也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山河,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在教本课时充分运用了电教媒体,使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更准确、更直观,同时对文章中的重点词有帮助学生理解的重要作用,黄山风景真实地出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挂图,布置在板书里,例如“仙桃石”的挂图对应着板书文字,“仙桃石”使学生直观、生动地感知文字与文字所表现出的画面,生动、活泼,教学效果较好。在本案例中,我是站在新课标理念的高度精心设计的,具体体现在:

1、侧重思维的深度训练

在学生自学“仙桃石”,进行交流时,我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仙桃石”形状的基础上,启发道:“仙桃石”为什么不叫“蜜桃石”或“桃子石”呢?学生多读了几遍课文,再深入思考便发现这是因为“仙桃石”形状巨大,而且又落在山顶,不太可能是人间的东西,课文中一个“飞”字和“落”字,便形象地写出了“仙桃石”的神奇。

2、侧重思维的发散训练

在欣赏了“猴子观海”的画面后,我引导学生想象:几千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的呢?它到底在想什么呢?此问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有的编故事,有的大胆猜想,在愉快而热烈的议论中,他们既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了黄山奇石的有趣。

3、侧重思维的广度训练

在本课的最后,我出示了一些没有名字的奇石,要学生根据他们的外形特征,给这些石头取名字,学生对此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开动脑筋,赋予奇石们以各种有趣的名字,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他们的个性得以舒展,灵感得以释放,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了他们可以尽情想象和创造的乐园。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2】

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就本课而言,“黄山奇石”的“奇”是全文精华所在,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真切感受到千姿百态的黄山石,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情境,在阅读和体会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课堂教学中,在努力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不忘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新课标着重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从小具有收集处理各种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对创造性地开发语文资源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根据这一思想,我把收集关于黄山的资料适时播放给学生欣赏。在讲到“翻滚的云海”时,学生就可运用课前收集的有关“黄山四绝”的知识帮助理解。又如在教学本课第1自然段时,我有意识地要求学生交流一下“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了什么?”旨在唤起学生对文字信息的关注。在教学“仙桃石”一段时,我鼓励学生首先仔细观察电脑展示的奇石的图片,再通过双击鼠标选出“仙桃石”来,并说明为什么要选的原因,这一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关注和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人们都说想象生成了大千世界,想象造就了万千事物。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众所周之,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或现实中尚不存在过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小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经验大部分是间接经验,只有通过想象,才能了解教师或教科书所描绘的事物的情形和性质,进而理解这些经验。

由此可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但究竟什么是想象?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模糊的,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再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从词句的比较入手,让学生理解想象的内涵。比如讲《黄山奇石》一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仙桃石像天上飞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上有一个桃子似的大石头。怎样让学生体会想象的含义呢?于是我问学生:“这块石头的样子像桃子,可以称它为‘桃石’,为什么前边还要加一个‘仙’字呢?”这一问,学生们开始动脑筋了,有的说:“加了一个‘仙’字,表示它很神奇,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的说:“加里一个‘仙’字,表明它有灵气。”还有的说:“加一个‘仙’字说明它是神仙特意放到那里的吧!”抓住这个机会我总结说:“看,这么一个普通的桃石,前边家了一个‘仙’字,会使我们产生了这么多的联想,而这些联想都是我门根据这个桃石,想出来的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天上掉下来的,有灵气,神仙放到那里的)这就是想象。”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想象的方法,我把“仙桃石像天上飞来得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石上”进行比较,让学生分析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发现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飞”和“落”两个字。

于是我抓住这两个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想象的方法和作用。我问学生“桃石会飞吗?这块像桃子似的巨石在山顶上是静止的。用“飞”和“落”两个词语描述它,变静为动,把这块桃石写活了,寓于了神气的色彩,作者就是这样运用想象的手法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就这样,黄山的奇特便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深地印象,黄山的美丽与魅力也不断的在学生心中明朗起来。

低年级语文教学,如若在“读”和引导“议”上多下功夫,我想,学生会学有所获的。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3】

低年级讲读课文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而且第二册语文课本上已经全部没有拼音,所以,对学生的阅读加大了难度。

《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主要写了黄山奇石的奇妙。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并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全文都是围绕黄山山石的“奇”来展开的。对于写景的文章,学生难以体会到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所以,光通过观察图画,朗读课文的效果不是很大。所以,从课后的再次回顾中,自己发现了很多问题值得深思。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是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和风景特点。我尝试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发现课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黄山风景区。吸引同学的兴趣,并要求理解“闻名,秀丽,神气,尤其”这四个词,可惜这个环节中,学生的互动并不多,而且能说的也寥寥数语。可能学生的感受还不够深刻。如果能用幻灯片的放映形式呈现黄山风景区的美丽景色会好很多。

学生初读课文第一段后,对文本只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我抓住了“尤其那些怪石,有趣极了”。进行下面的教学,通过黄山奇石是黄山最突出的景观。分别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些奇石。于是,进入第二,三,四,五自然段的学习,在进入第二阅读时,我提出了“黄山的这些奇石”都奇在哪儿呢?这个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个板块式的问题,然后,学生就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而且能较准确的抓住文章的关键字。

但在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下:

1、学生个体的朗读效果的不到保证,语文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最美。让学生在与文本一次次的朗读中不断加深体会,只有多读才能使静止的文字表现他的情感,让文字成为一幅幅鲜活的图画。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示范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学生之前未接触此类文章,和以前所形成的朗读的陋习。所以,造成了班级中学生朗读水平下降。

2、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味,相当多的学生能读通顺,但读不出感情,只一味的让学生一遍一遍按自己的意思去读,不考虑,学生是否能理解感悟,不做具体的引导,点拨,也是徒劳。这里就要求教师掌握丰富有趣的教学手段,如:让学生们自己表演一下,文中出现的景观。使文中的客观文字,变的丰富真实,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必要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让学生对“景”了然于心。否则,很难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3、对识字教学的时间不够。由于本课出现的“我会认”的生字较多。对学生的掌握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所花的时间也相应的加长。当把这些我会认的字记熟后,在带入课文中就好学多了,而对于要求“我会写”的生字,还是用来示范写。请同学演板,共同观察,纠错而获得正确规范的字体方式为主。写字教学中,突出相同结构的字的这个重点。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当然,世上本无完好无缺的课,比如,学生对黄山山石“奇”理解还不够透彻。对打比方的句式也不够了解,时间关系,课后的生字学习批改指导未完成,但只要每堂课学生都有收获,那就是一堂成功的课。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4】

《黄山奇石》一文主要讲了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中的一绝——怪石。课题“奇”,就已向学生交代清本文所讲内容,使我们知道课文要写的是石之奇、石之怪、石之与众不同,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感受祖国大好河山,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的同时,还要通过文本使学生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之情。

一、教学设计为导游带领游客欣赏美景这样一种形式。

从图入手,先让学生从直观感受“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的趣味横生;再由图及文,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展开想象,这是我教学本课的主旨,以游览形式开始,以学生运用文本知识讲解结束,有始有终。

二、读通句子,美读全文。

对于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能将课文中的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但要做到有感情诵读是比较困难的,尤其对于像《黄山奇石》这样既有趣又优美的散文来说,能读出感情就困难了。因此,我把美读课文与展开想象衔接在一起,让孩子们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图—文—想—画—说,结合起来体会文中描绘的各种石头的形状,小中见大,从而感受整个黄山的神秘,产生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师—生、生—生互动读、评读;小组读、竞赛读、展示读……

三、放飞想象,尝试涂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到这时水到渠成,我顺势引导学生在纸上画一画,说一说。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他们脑海中的天狗,狮子、仙女也像作者写的奇石一样,太奇了!让你不得不叹服孩子们大胆、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了!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画中的狗、狮子、仙女……均没有脱离现实生活,还没能很好地领悟到石的形奇。

四、挖掘教材,填补空白。

我抓住第六自然段中的省略号挖掘文本空白进行拓展,孩子们已深深地被黄山的奇石吸引住了,给其它石头起的名真可谓丰富多彩:海底捞月、石海泛舟、老鹰抓小鸡、凝神静思、盼……到这里,我觉得已将孩子们的想象力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使孩子们更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大、鬼斧神工了!

课文结尾处让孩子们学做导游,带领游客欣赏景色秀丽的黄山,将从文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与提高。本课的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眼、嘴、脑、手的参与,收到一箭几雕的目的。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陡、峭、峰、”等18个生字,学会写“尤、其”等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的能力,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黄山奇石的样子,体会黄山奇石的生动有趣。

设计意图:

课文讲的是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之奇石,景色奇美,生动有趣。课文由三幅图和六个自然段组成。课文围绕着“奇石”具体写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四个景点,即四块奇石。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想象是孩子的特权之一,在教学中适当地启发学生去美妙地再创造想象和写话练习是教师要攻克的一难点,另外将观察图画或者课件和熟读课文结合起来,深刻体会黄山石的“奇”,也是本课要求达到的目的。

一、谈话揭题:

1、黄山是一个美丽的风景地,同学们,你去过黄山吗?你知道它在哪里?你对黄山了解多少?(生答)

2、师简介黄山:黄山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山体雄伟奇特,有岩、洞、潭、瀑等自然景观,素有“人间仙境”之称;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并称黄山“四绝”。今天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去欣赏一下“四绝”之一的“奇石”(师板书)。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拿着门票,准备好去黄山旅游吧!

1、初读认识生字,了解内容:

(2)同桌合作学习,利用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3)小组合作读,要求:互相帮助,读得流畅,不明白的可以作好标记。

如:A检查认字情况:结合插图(课件)了解“风景区”“仙桃石”“山峰”“巨石”“陡峭”“脖子”等词。(翻滚:多指水、云等上下滚动。“翻滚的云海”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如:在地面向上看,天空云层似乎是静止不动,在高耸如云的黄山峰顶向下看云,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

B猜字谜:横山上三根草——当;走在耳朵边——陡;一个人在山边——仙。

(5)赛读,要求:比比哪组读得流利有情感。自选段落,评价哪里读得好。(纠正读破词,破句,丢字,添字情况,要流利,读出黄山的奇,)

2、听录音朗读,认识奇石:

(1)课件演示配有录音朗读:出示黄山石,引导学生倾听并进行观察:给这些石头取名。

生自读课文,划奇石,同桌交流。

(2)师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接受学生给予奇石的富有想象的名字。)

课件依次点击石名,指名读奇石名字。

(3)师:课文介绍了黄山奇石,具体写了哪块奇石的样子?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指名汇报)

生:课文具体介绍的石头是“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

(4)引导学生观察说说自己感受,体会黄山石的奇特与美丽。

3、自由练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比一比,看谁读得流利有感情。

一、复习巩固:

1、课件“小青蛙跳出来”认读生字和新词。

2、说说你觉得黄山是个怎样的地方?(如:闻名中外秀丽神奇怪石,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二、昨天我们读了课文,了解了黄山上有奇石可供游客欣赏,今天我们继续去黄山游历一番。(1)你觉得黄山的哪块石头最有趣最引人注目?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

(2)边看图边读课文,说说你喜欢哪块石头?为什么喜欢?你觉得它有什么神奇独特的地方?

2、把自己最喜欢的奇石介绍给大家听听,介绍的方式:(1)朗读家:结合词句讲出奇石。(2)表演家:通过动作把奇石样子演出来。(3)美术家:画出奇石的'样子。(4)小诗人:编写小诗表达奇石。

3、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谁愿意来读读?

齐读句子。

小结:一个“飞”一个“落”就把仙桃写活了,说不准可能是孙悟空在王母娘娘那里偷吃仙桃时掉下来的一个仙桃呢!(2)猴子观海:

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

配乐读,谁想来试读?

动作演示“猴子观海”:课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好?(理解:陡峭翻滚板书:抱蹲望)

小结:在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块像猴子的石头,活灵活现,神奇而美丽。

配乐读。

它好象在对天都峰说什么呢?

指名配乐读。

齐读此段。

小结:这里形象写了雄鸡啼叫的景色,让人着迷并感觉奇特,那石头好象也有了生命力一样。

5、黄山的景色令人身临其境,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就让我们怀着热爱祖国美丽景色的感情一起来读读全文。

6、课文是不是就重点写了这几块奇石?在哪一自然段也写了其他的奇石?

想象一下“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它们是什么样的?

发挥想象力表达,了解黄山石头可真奇特。

7、录象带播放风景,游览黄山。

9、师:在大自然中,像黄山这样风景秀丽的地方还有很多,有机会,我们去游览吧。

师:黄山的奇石不止这四种,有些石头还没有取名字,正等着你去发现。出示图片,请学生取名。再请学生用一两句话来描写这幅画。

对本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教学设计、重难点、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黄山景色秀丽神奇,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仙桃石”,“猴子观海”等4种奇石。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对在校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到过黄山,没见过黄山那种变化多端,形态各异的奇石,大多数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经验,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声情并茂,生动形象地强化学生感知,努力学懂这篇课文。

如果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那么想象则是“维系美丽花朵生命的源泉”。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看图和模拟表演来创设想像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想象思维的方法,如品味“猴子观海”时,我引导学生说说图中的“猴子”指的是什么?“海”又指的是什么?学生很快发现,“猴子”是指山顶上想猴子的一块巨石;“海”是指山峰间像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雾。显然人们把这两种景象融为一体,称为“猴子观海”。这本身已充满了想象的色彩,接着我又让学生细读重点句,从中找出“抱着”“蹲”“望”这些描写动态的词语,以及“一动不动”这个描写静态的词语,品味想象的意境。我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说:“这只蹲在山顶上的猴子被翻滚的云海惊呆了。”有的说:“这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吓坏了。”还有的说:“这只猴子望着翻滚的云海在沉思。”这时我抓注时机,让学生将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进行即兴表演,把图中景物,由语言变为动作。以此激发兴趣,强化想象思维。在此基础上,我通过谈话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这不是一只石猴,而是一只真猴,面对翻滚的云海,它会想到什么?”这是课堂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它会想,我要是孙悟空踏着云彩飞过去见观世音有多好。”有的说:“我要是会游泳,跳下去游个痛快。”还有的说:“我要是长出翅膀,飞到对岸去该多好!”就这样,我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创设了想象思维的氛围,使学生的思维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其次,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有一颗慧心,做写作资源的开发者。于是,我在指导学生品味奇石的基础上,增加看图联想,给其他怪石起名字,写“奇石”这一环节,学生在与小组讨论交流之后,加上先前的语言积累,通过儿童特有的思维,写出了比文中更具有童真童趣的话语。如:有的学生写道:“两只张牙舞爪的大狮子,你争我夺的抢着一个漂亮的绣球。”再比如:“一只雪白的天狗蹲在山头,呆呆的望着银盘似的月亮,它心想,我怎么把他吃掉呢?”“一位漂亮的仙女,端坐在平台上,聚精会神地弹奏一支美妙的乐曲。”这一环节也使学生他们的个性得以舒展,灵感得以释放,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了他们可以尽情想象和创造的乐园。

现在,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学生注重对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还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思考留给孩子。这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改进的措施:

编辑推荐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模板系列10篇


教案体现了上课的宗旨和内容。好的教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一篇好的教案是怎么写成的呢?根据您的要求,经典范文网的编辑为您整理了《《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模板》,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模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2、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4、观察图片,任选一种松树,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这些目标的制定是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3、教学重点:

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进行语文整合教学,使学生体会黄山松树的“奇”。

二、说教学策略

1、提炼主线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

2、创设情境通过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旅游”境地,感受黄山松树的奇美。

3、朗读感悟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味、联想,感受黄山松树的潇洒、挺秀。

4、化语为画学生读懂文本语言、浮现语言形象,用电脑绘制名松形象。

5、读写结合仿照课文写法,自选一种松树试着写一写。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哪些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直接、间接的经验,唤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山”的黄山去看一看,好吗?(板书:黄山)打开网页,进入“黄山旅游” 观看录象和图片,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儿童的思维来自对世界的好奇与惊诧网络的视频播放生动直观,使学生入情入境,对黄山产生直观感知以及各自的体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3、“黄山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奇松”则情有独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仔细观赏一下这些奇特的松树吧。(补充完整题目:奇松)

【设计意图】[据题提出阅读专题一个,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能以此为主线,展开自主学习系列活动]

4、据题质疑:黄山松奇在哪儿?

二、初读感知

1、进入“阅读指南”的“整体感知”,呈现: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落实自主学习理念,人人参与读书活动,围绕阅读专题,接触文本语言,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松树之奇,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1)自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结合上下文初步领会生字词的意思,不能解决的加下划线

(2)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3)简要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2、自学课文

3、读后检测交流

4、简要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5、小结:黄山松非常奇特,那就让我们再读课文,细细地去感受一下。

三、精读第一节

1、进入“阅读指南”的“整体感知”,呈现:

(1)默读第一节,想想黄山松奇在哪儿?

(2)联系课文说说“四绝”、“情有独钟”的意思,有困难的可以访问“说文解字”

【设计意图】[访问“说文解字”,可让学有困难的学生得到指点帮助,是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2、学生返回首页自学

3、同桌讨论

4、学生显示网页内容进行交流。

(1)学生读第二句,抓住“潇洒”、“挺秀”体会,并点击第二句话,出现黄山全景图,展示黄山松潇洒挺秀的身影,体会黄山松的奇特

【设计意图】[语文姓“语”,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同样十分注重语意的领悟和把握]

(2)读好第二句

(3)学生点击第一句话,联系“说文解字”,展示“黄山四绝”的图片,理解“四绝”的词意。

(4)打开“说文解字”,理解“情有独钟”的意思。

(5)读好第一句话,读出人们的喜爱之情。

5、齐读第一节,再次完整地感受黄山松的奇特。

四、精读第二节

1、进入“阅读指南”的“第二节导读”,呈现:

(1)读读描写三大名松的语句,想想从哪些重点词语中感受到名松的奇特呢?加上下划线,并说说是怎么体会到的

(2)联系课文说说“饱经风霜”和“郁郁苍苍”的意思,并用“郁郁苍苍”造句有困难的可访问“说文解字”和“造句指南”

(3)你能通过想象任选一种名松,把它的形象画下来吗?你可以进入“创造天地”试一试

【设计意图】[利用网络优势,给学生创设创造性学习的空间学生自渎自悟,感受三大名松潇洒、挺秀的身影,语感得到培养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电脑绘画这一学生极感兴趣的方式,让学生描绘“内心视像”,在相互评价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

2、学生自学,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讨论

3、学生显示网页内容进行交流

(1)感受“迎客松“之奇

A、学生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抓住“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斜伸”等词体会,并点击这句话展示“迎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迎客松的奇特

B、部分学生把优秀的画作传送到大屏幕,图文对照,师生点评

C、读好这段话,读出迎客松的奇特和人们的赞美之情

(2)感受“陪客松”之奇

A、学生读写“陪客松”的句子,抓住“如同”、“绿色巨人”体会,并展示“陪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陪客松的奇特

B、部分学生把画好的陪客松的画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C、读好这句话

(3)感受“送客松”之奇特

A、学生读写“送客松”的句子,抓住“蟠曲”、“天然盆景”“向山下伸出”体会奇特,并点击这段话出示“送客松”的图片进一步体会

B、学生把画好的送客松的图片传送到大屏幕,图文对照,师生点评,进一步感受送客松的奇特

【设计意图】[展示是最好的学习为了展示,学生会以自己最大的负责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作品在发布自己作品的同时,学生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激发起内心的创造欲望,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养成 ]

C、读好这段话

(4)齐读写三大名松的句子,整体感受他们的奇特

(5)看图描述三大名松

4、部分学生把造的句子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五、精读第三节

1、进入“阅读指南”之“第三节导读”,呈现:

1)默读第三节,想想“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文中列举了哪些不同的姿态?可以进入“图片集锦”欣赏千姿百态的松树

(2)理解“屹立”并造句,有困难的可访问“说文解字”和“造句指南”

(3)你能选择一种最喜欢的松树,学习第二节的写法,给它配上几句话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写一写,并发布到网上,把作品展示给大家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实现了读与写的完美结合 ]

2、学生自学 3、学生打开网页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网页,展示更多的黄山松的形象,加深学生对黄山松树之奇的感受]

(1)展示图片理解“千姿百态”、“屹立”、“斜出”、“仰”、“俯”等词,,体会松树姿态之奇

(2)部分学生把写好的片段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3)读好这一节

六、总结全文

1、读了《黄山奇松》,请你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2、读了《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你是否觉得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黄山奇松的赞叹之情?如果是,请你浏览全文,举例说说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部分精读回归整体,这一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则能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七、课外延伸

读完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模板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小节。

2、抓住重点词句,结合有关黄山松的资料,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松形神情“奇”。

设计思路:

抓住文中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层层品读,感受黄山松的形神奇特;人松合一,感悟黄山松的独特情感。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各位老师,晚上好。今天我试讲的内容是《黄山奇松》。

上课。同学们好。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课前进行了预习,请准备好笔和纸,听写几个词语。

请对照大屏幕,全对的请举手。

出示:

潇洒挺秀遒劲蟠曲

郁郁苍苍绿色巨人天然盆景千姿百态

检查并订正。

2、你认为最容易写错的词语是哪个?(遒劲)老师板书:讲解示范。

这个词不仅容易写错,也容易读错。请你读。你也读。一起读。

3、这些词语在课文中都是描写谁的?(黄山松树)

二、揭题抓“奇”,初读印证

1、你们是否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只用一个字概括了黄山松树的特点,那就是——奇。

2、通过预习,你印象中,黄山松树的什么最为“奇特”?

3、让我们再次读文章,揭秘黄山松树的“奇”,找到你觉得最为奇特的描写,画出相关的语句。

4、自由朗读课文。

5、分享:你从哪些描写感受到它们的奇?

你先来。请你补充。

还有吗?

6、老师发现,刚才很多同学找到的句子都是有关三棵松树的描写?它们分别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教师板书)为什么呀?

哦,它们的名字奇特。来,读读它们的名字,从名字中感受到什么?

你来黄山游览,有人欢迎、有人陪伴、有人相送,这奇特的名字让我们有了别样的情感。

看来,你有不同见解。它们的姿态十分奇特,你还发现它们的名字与姿态有关。

7小结:我们来对照一下,前面哪位同学的分享最为准确?让我们把掌声送上,向他们学习。

三、关注“奇”松,感受写法

1、黄山松如此多,为什么作者偏偏把目光聚焦在这三棵松身上呢?除了它们的“奇特”,还藏着什么呢?下面随着作者的笔触聚焦到三棵松树,轻轻地读一读记一记,看是否能读出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2、填空式背诵。

(1)它有()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它向山下(),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2)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地手臂,好像在跟游客()。

(3)师生合作朗读。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3、说说发现。小结:三句话有共同的特点,前一句是松树的姿态的描写,后面的内容a+都是由此产生的联想。

4、那如果老师把这位子换一换,你们看行不行?

小结:看来,抓住不同姿态的特点产生的联想也是不同的,合理的联想才是锦上添花。这是隐藏在文章中的秘妙。让我们再次朗读,感受黄山松的奇,感受黄山松的情。

四、迁移练笔。

1、师过渡:刚才我们一起领略的是黄山三大奇松的风采。其实,黄山的每一棵松树都有自己的姿态与情趣,请看——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这句话里也藏有秘密,请读一读,说说发现。请你结合这句话,选择一组姿态产生合理联想,写一写。

2、学生练笔。

3、小结:一个个精妙的词语赋予松树生命,一处处生动的联想赋予松树灵性,这是为什么?

明白了,你们和作者一样,对黄山、对自然充满了热爱。同学们,万物生长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正因为有人用心去观察与体会,才使它们的生命变得更为精彩。相信你们今天的欣赏与赞美将使它们变得更为美好。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松”的黄山,除了奇松,那里的怪石、云海、温泉同样闻名于世,今天老师推荐给大家的三篇文章正是描写它们的。课后请你们对照阅读,下节课一起分享。

五、板书

黄山奇松

遒劲

迎客松

陪客松姿态联想热爱

送客松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模板 篇3

【活动掠影】

课例研讨范围

区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比赛课

校级“以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有效性”研究课

课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用“屹立”和““郁郁苍苍”造句,会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语文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黄山奇松的特点,感受它们生命力的顽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⑵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课题研究重点

信息技术提升语文有效性的组织与实施研究

教学准备

教师:白板运用设计与制作、收集相关图片资料;

学生:实行关于黄山的综合性学习,完善收集整合文本图片资料

【教学活动实录】

一、复习导入—复习旧知,引出重点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山它被誉为

生:天下第一奇山(齐说)

师:它以四绝闻名于世,即

生: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齐说)

师:特别是四绝中的“奇松”,人们对它更是[白板展示“黄山四绝”图片]

生:情有独钟(齐说)

师:[白板展示黄山松图片]瞧!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黄山,我们齐读课题,注意老师用红笔写的字了吗,是什么呢?

生:奇(齐说)

师黄山的松奇在哪儿呢?我们一起去感受一番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图文对照,批注点评

师:同学们,黄山最妙的观松松是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请大家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玉屏楼被称为“黄山绝胜处”?

生:在这里我们可尽睹三大名松的风采

生: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生:这里的景色最美

师:这就是“黄山绝胜处”是观赏奇松最好的地方

师: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你们最感兴趣的哪一个呢?想不想看一看?

生:我最喜欢“迎客松”

师: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图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地品读,并体会一下迎客松奇在哪呢?[白板出示迎客松图象]

生: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从这句话中的“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白板设计:在图片右侧出示这段文字,老师根据学生发言在“姿态优美”下画上着重号]

师:还有哪里看出了迎客松的“奇”?

生:“枝干遒劲” 的“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白板设计:在“遒劲”下画上着重号,批注,雄健有力]

师:让我们一起看看迎客松的枝干是怎样地粗壮有力。[白板设计:通过白板放大图片,聚焦迎客松的枝干,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感受“遒劲”]

生:“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会了它的茂盛,生命力顽强。[白板设计:在“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下画着重号]

生:“饱经风霜”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白板设计:在“饱经风霜”下画着重号]

师:你对这个词是怎么理解的?用这个词我们还能形容什么对象呢?

生:“饱经风霜”是指经历的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一般都是来形容人或建筑物的。

师:瞧!从老爷爷的脸上,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白板设计:出示老爷爷的图片,聚焦脸部特写]

生:老爷爷额头上布满了皱纹,他一定经历了许多坎坷。

师:是啊!老爷爷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从他的皱纹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是饱经风霜的,那我告诉你,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八百年,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会给它留下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迎客松的枝干会是什么样的呢?[白板设计:再次聚焦迎客松的树干]

生:树皮变得开裂,斑驳

生:上面满是伤痕

师:而它的叶是怎样的呢?

生: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齐说)

师:它的生命力是那么的顽强,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

生练读,师指名读,齐读

师:迎客松还奇在哪里呢?

生: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白板设计:出示这段文字]

师:这句话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呢?

生: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从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热情的欢迎”体现了迎客松非常热情

师:是啊!迎客松斜伸出去的手臂多像热情好客的主人啊!远方的宾客慕名而来了,这位热情的主人会怎样欢迎呢?想一想,它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迎接贵宾呢。(小组讨论交流)现在你就是迎客松,你会怎样来欢迎宾客呢?

生表演

师:多么热情的迎客松呀,我们能把它读好吗?请同学们先练一练,呆会儿我们比比,哪棵迎客松最热情。练读第二句。(指名读齐读)

师: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

生: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白板设计:出示这段文字]

师:人们对它的评价怎么样?

生:很高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了?

生:“代表”“象征”体现了人们对它的评价很高[白板设计:老师在“代表”、“象征”下画上着重号]

师:你是如何理解“代表”“象征”的呢?

生:人们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黄山奇松,看到黄山奇松就会想起黄山

师:你真会读书。你是真真读懂了这句话,你能把它表达的意思读出来吗?(指名读)

师:迎客松是那样的奇特,让我们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读出来吧

(生看白板,齐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师:你们还想看什么松?

生:陪客松

师:[白板出示陪客松图片]瞧!这就是陪客松了,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图,再读读描写它的句子,说说你觉得陪客松奇在哪儿?

生:“绿色的巨人”体会它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白板设计:出示“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师圈画出“绿色的巨人”]

师:是啊,陪客松高大挺拔,真像一个正陪同游人观赏黄山风光绿色的巨人。它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你能把它读好吗?(指名读)

师:最后我们去看看送客松[白板出示送客松图片]看了送客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呢?[白板设计:出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生: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就像“天然盆景” [白板设计:圈画“天然盆景”]

师: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

生:盆景

师:[白板设计:在送客松图片左边出示园林盆景图,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但盆景是经过园艺工人修剪出来的,而送客松却是

生:天然的(齐说)

师:从这儿我们感受到了它的神奇。

生: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从“依依不舍”体会它的热情。[白板设计:圈画“依依不舍”]

师:送客松是那样的依依不舍,送客松好像在说什么?

生:我好舍不得你们走呀,黄山还有许多美景呢

生:再见了,朋友!希望你们以后能再来黄山。

……

师: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呀!你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生练读送客松的句子。)(指名读)

师:刚才同学们所见到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三大名松虽各有特点,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

生:(齐说) “奇”

师:现在,我们已登上玉屏楼去看着这黄山的三大名松啊!让我们大家一起美美的朗读第二自然段,再次领略一下三大名松的“奇”,老师给你配上音乐。(女生读“迎客松”,男生读“陪客松”,齐读“送客松”) [白板设计:出示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播放音乐,学生配乐朗读]

三、其他松—想象练说,自主操作

师:同学们,玉屏楼前的三大奇松是最有代表性的,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松树,真是数不胜数,咱们在去看看其他的奇松好吗?请同学们自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生:黄山松数量多,而且形态各异

生:黄山的松千姿百态

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生: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师:黄山奇松只有这些吗?

生:不是,还有许多(齐说)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省略号

师:是啊,黄山上的奇松有许许多多,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呢?

生:想(齐喊)

师:[白板出示黄山十大名松的图片,学生观赏]你觉得黄山松还像什么呢?

生:像龙

生:我觉得像蘑菇

生:我觉得第三幅像老鹰

……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但刚才同学们说得都比较简单,现在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模仿一下三大名松的写法,可以运用文中的优美词句,向大家介绍一下黄山松。(生交流讨论,指名说)

生:我最喜欢的是第5幅黄山奇松。这棵黄山松外形像一条腾飞的卧龙。大家请看在树干顶部,分两枝盘屈生长,右枝茂盛中间分叉,好似巨龙怒吼,左枝细长,向后弯曲延伸,好似龙尾。你看它昂首挺立,很有龙出升天的感觉!所以我给这棵松起名为“巨龙腾飞” [白板设计:让学生上台边解说边操作白板,向大家介绍其中一棵黄山奇松。]

……

师:刚才几位同学介绍的真不错,抓住了黄山松的奇特外形,有的还用上了书上的一些词句,真是活学活用啊

师:黄山的松千姿百态,是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

生:(跟说)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师:谁来能把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美美的读出来呢?(指名读)[白板设计:出示课文第三节]

师:我觉得,我们在读的时候应放慢速度,这样才能把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它的神奇秀美给读出来。(齐读)

四、总结全文—课外拓展,综合训练

师:黄山的松是神奇的,是黄山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亮丽风景。[白板出示黄山全景,出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谁能来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生:去过五岳之后就不想去看其他山了,去过黄山之后就不想去看五岳了。

师:可见黄山的风景确实令人着迷。

师:相信同学们看了黄山的奇松有很多体会,但却没有机会说,下面就让我们以作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吧。[白板设计:出示作业要求]

1、模仿文中“迎客松”的写法,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松树写下来。

2、把自己喜爱的松树画下来。

【反思与评析】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样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许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等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白板这一新型教学辅助工具走进了我们教师的课堂,白板以其优越的直观性、情景性、交互性辅助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这节课我利用白板辅助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在课上我以“白板”这一辅助工具,充分彰显白板技术的独特功能,帮助学生进有有效的学习

一、直观展示:创设鲜亮的视觉效果情景,激活学习情趣,提升有意注意

在教学中,白板可以活化教材,能够很方便的补充一些教学资源,如对课文背景的补白,在课堂中,随时可以在白板上插入图片、影像、音乐,这与传统的课堂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教学资源的补充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使其更为有效。

在教学《黄山奇松》之前,我曾在班里做过一个调查,我班的学生有近一半是外来工子弟,平时很少有机会出去旅游。经统计我班去过黄山的只有2个,针对学生对黄山松知之甚少,很难体会到黄山松的神奇秀美的实际情况,我利用白板给学生提供各种资源,找到了许多图片,并配以音乐,激情渲染,让学生有直观感受,产生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出示了大量的黄山奇松的图片,学生一下子被这美景所吸引,对“黄山奇松”有了一个直观形象的了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文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情境展现:化静为动化虚为实,提升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性

利用白板出示图片等教学资源是其根本就是为是创设情景,将抽象的文字素描转化为形像的图片画面,将生活中的真实影子移至课堂,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节课是问题解决课,我抓住文章主线引领全文,抓住“黄山松‘奇’在哪里?”这个大问题来贯穿全文,让学生把这节课对黄山奇松奇特的感受充分表达出来,以图辅读,以读促悟,努力让课堂充满语文味。比如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我不急于让学生一下就体会到“奇”,而是让学生先通过“遒劲”和“饱经风霜”来感受奇松顽强的生命力,此时我先让学生观察迎客松的图片,其中“枝干遒劲”学生理解不深刻。在设计白板运用时,我通过白板放大聚焦,充分让学生直观感受枝干“遒劲”的有力,再读出这种生命力来,接着抓住“饱经风霜”一词体会奇松生长过程中的艰辛,通过小组综合性学习对“饱经风霜”进行交流,学生能够理解“饱经风霜”的含义,但感受不深,我利用白板出示了一幅老爷爷的图片,聚焦面部特写,引导学生观察,从老爷爷的脸上,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通过感受,再次观察迎客松的枝干,学生对于“饱经风霜”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此时再读再悟,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松树的“奇”之所在,图为读服务,读为悟服务,悟反过来促进朗读的提高。在让学生理解课文时,我也努力创设情境,比如学生都知道迎客松伸出手臂是在迎接客人,可这样理解太平淡了,怎样调动学生的感受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就是迎客松,你会对前来参观的客人说些什么?同时我出示“迎客松”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迎客松的姿态,接着我让全班同学交流。通过这一形式,学生离迎客松就近了,对迎客松的奇特感受就更深了。

三、交流互动:以白板技术性激活多元多向互动提升教学有效性

“白板“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在它的交互性。与一般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同。我们可以利用它随时的对学生的发言、材料的展示进行整合归纳,让学生可以更直观的了解学习的要点。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课堂更加活跃。比如在讲到“迎客松”的奇特时,我先出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学生自读感受交流。当学生讲到“枝干遒劲、饱经风霜”等词时,我适时的根据学生的发言在白板上用笔作下了批注。学生多种感观相结合关注到学习重点,同时了学习了批注的方法。当然,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在白板上进行操作。如看图介绍黄山奇松时,学生就一边向其他同学介绍一边操作白板,学生根据自己介绍的重点,及时的对图片放大缩小聚焦圈画等。听的同学更兴趣深厚,关注度极高,学习氛围更为深厚

白板辅助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也能促进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然而反思一下我们平时的教学习惯,由于时间、精力、学校硬件设施的局限,平时可能更多的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作秀,而没有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一切教学活动中去。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跟历史的发展一样,需要一个过程,可能这个过程很长很长,我们教师要在实践中取其优点,克服各种困难。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在课程中发挥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的功能。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帮助教学的改革,促进有效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模板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会写本课六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教学活动中可将看图、看书、训练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模板 篇5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赞叹之情。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阅读过多篇描写祖国秀丽景色的文章,他们领略了祖国的秀丽风光,对祖国的风景名胜充满了向往。对于黄山,他们略有耳闻,但对于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神奇秀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视野不开阔,缺乏感性认识。

三、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读出黄山松的奇与美。

2、能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课件等方法理解新词语“枝干遒劲、饱经风霜、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的意思。

3、能抓住重点词、句,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资料、课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与美。

4、能仿照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抓重点词、句体会黄山松的“奇”, 能仿照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的。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预习课文,做好批注。

课前欣赏:黄山风景录像资料

六、学习过程: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模板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

二、感受黄山松的“奇”。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看看黄山奇松。说到看松,最佳地点就是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快熟浏览课文,找一找?

2、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指名说,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三大名松奇在哪里呢?板书(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是怎么具体描写这三大奇松的?

自读小提示:

(1)找出具体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用你喜欢的读书符号标出来。

(2)哪些词、句最能表现迎客松的“奇”,标出来,在旁边做批注。

(一)赏迎客松

1、首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迎客松,谁来为读一读写迎客松的句子。

生命力顽强

(出示图片)瞧!这就是黄山的一棵松迎客松,迎客松奇在哪呢?

出示: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从这句话中,你感觉出什么?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饱经风霜,你怎么理解饱经风霜?饱在字典上有三种解释:

①满足了食量,跟“饿”相对;②充分;③饱满。

在这个词里选第几种?

那这个词的意思是?(充分经历了风霜,说明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

这里说谁饱经风霜?

据说迎客松的树龄已经有800余年,那么生长在山顶上,陡崖边的迎客松在这800年的生命历程中可能经历过怎样的风霜呢?请围绕“饱经风霜”,说说你的理解。

▲当狂风猛烈地扑向它,妄想将它(连根拔起),而它却依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当滂沱大雨泼向它,企图让它(屈服),而它却仍然(蓬蓬勃勃、郁郁葱葱)

▲当火辣辣的骄阳当头照,好象要把它(烧成灰烬),而它却依旧(苍翠茂盛)

▲当厚厚的积雪重重地压在它身上,恨不得将它(压垮)而它却还是那样(四季常青)

这样的经历仅仅是一年、两年吗?十年、二十年?它们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就是充分,这样的经历就是“饱经风霜”。再读这个词。

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没有让这棵八百岁的老树树皮变得开裂,斑驳,它们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的生命力真顽强啊!所以说迎客松奇不奇?(板书:生命力强)

你能不能把迎客松的生命力顽强、奇读出来呢?指名读,齐读。

还有一个词也说明迎客松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哪个词?(枝干遒劲)什么是遒劲?读着这个词,你感受到迎客松的枝干怎样?(粗壮、有力)

你能读出那种感觉吗?齐读。

是的,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但仍然(枝干遒劲),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热情好客。

除了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1、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

3、这样热情好客的迎客松你喜不喜欢?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欢读出来。

地位

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生命力顽强,热情好客,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课件出示句子)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只要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xx,看到迎客松又会不由自主地想起xx。所以: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引说),他是整个黄山的化身。

这么神奇的迎客松,欣赏一遍肯定是不够的,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

(二)赏“陪客松”

在被迎客松热情的迎上去之后,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陪客松)那他有奇在哪里呢?

出示: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这是一个什么句?比喻句。

从这个比喻中我们能感受到陪客松的什么特点?(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我们想象一下,在险峻的黄山,当你观赏风景之时,有这么一个高大的巨人陪伴在你身边,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这样的陪客松让你感到怎样?把你的感觉读出来。

(三)赏“送客松”

日暮降临,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我们也该回家了。这时,谁又与你依依不舍地道别呢?(送客松)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天然盆景”)

师:盆景是什么意思?哦,它是园丁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可,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却像盆景一样姿态优雅,你说奇不奇?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姿态奇不奇?

它在形态上还有什么特点?

它正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可能会跟他们说些什么?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像人一样的挽留你,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练读、指名读。

师小结:三大名松姿态奇特,各有各的魅力,迎客松伸出手臂,迎接客人;陪客松陪伴游人游览黄山。送客松伸出长手臂,向你依依不舍的告别。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三大名松的独特风姿。

(三)、观看黄山松图片集,升华情感。

刚刚我们欣赏了黄山的三大名松,那么黄山是不是只有这三种松呢?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让我们读读第三小节,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你有什么发现?

数量多,千姿百态。(板书:千姿百态)

黄山松的确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体会省略号,仿写。

三、总结。

黄山的松,千姿百态,并且每种松树独具魅力,它们饱经风霜,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是如此的奇特。这样奇特的松,在泰山能看到吗?在华山能看到吗?在峨眉山能看到吗?只有——黄山,这样的松,黄山独有,难怪游人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去黄山走一走,看一看。

四、布置作业。

1、推荐文章:《黄山奇石》,徐霞客的《游黄山日记》,袁枚的《游黄山记》,叶圣陶的《黄山三天》,丰子恺的《上天都》等都体现了黄山的绝美秀丽的风姿,根据自己的喜好找到相关的书籍读一读。

2、当小导游,向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说出“奇”,也许明年暑假你就能来一次黄山之旅。

板书:

16、黄山奇松

迎客松生命力强

陪客松奇姿态独特

送客松千姿百态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模板 篇7

一、说教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6单元20课《黄山奇松》,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独特姿态,十分有趣,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的要求,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⑴认知目标:学会本课5/7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⑵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会用“屹立”和“郁郁苍苍”造句。

⑶情感目标:

a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b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

⑷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⑸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通过反复诵读,了解黄山松树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及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上的总体构想上,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可采用课件,板画,幻灯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及提问、启发,点拨,以读代讲,以读代问。

本课除继续运用已学过的“有序看图、分清主次、据图读文、图文对照”等看图学文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给学生图文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朗读、绘图理解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教师可以采用质疑问难、合作学习以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灵活选择运用语言等方式因材施教。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求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三为主”教学思想和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看、听、读、写、练促读的教学思路。可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整个教学真正体现感知语言、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五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一课时

⑴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教师边播放录象《黄山风光》视频,边辅之以优美、生动的导语: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以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使人赞叹,今天,我们一起尽情饱览一下“四绝”之首的黄山奇松。(板书课题)

通过教师形象生动的导语和优美的黄山风景视频,创设出黄山独特景色的情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使学生投入自觉的、全身心的、自主的学习,引导学生由特定情感转移并沉浸在课文所设置的氛围中,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力。

“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首先产生那些疑问?”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⑵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词义的模糊性和概括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讨论黄山松树的特点。通过反复朗读,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中、剖形探义,掌握生字词。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让学生整体上初步感知了画面和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并理清了文章思路,从而使学生的思路与作者思路相吻合,为深入了解课文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图文结合,以读为主,品词析句,积累和运用语言。

这节课可用上节课学生还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和其他重点问题作为学习的切入点,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活力才能被激发,学生的能动作用才能得到发挥,自觉的持久的内驱力才能形成。

⑴激趣引读,初步感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在课前演示《黄山风景》的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此时,我们徜徉在黄山中,尽情尽兴地欣赏着……课件的演示激起了学生对黄山奇松的浓厚兴趣,无需教师更细致更深入地分析、讲解,即可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水平,并为学生铺设好了情绪场,为后续的学习激发深层的兴趣和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主动学习,自己制定学习目标,真正落实“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新课标指出:“教学的实质是学生精神的升华,个性的解放,创造性的核裂变。”学生采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方法自学,张扬个性的阅读,其收获是丰富多彩。

⑵图文对照,研读体悟

教师如把材料嚼得太细,学生无须咀嚼,就直接把老师所讲的吞咽下去,结果是食而不知其味。学生成了装学问的容器,而绝不是独立思考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提供服务。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这一教学难点时,我分别出示了三大名松图,学生由图引路自读课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促进学生进一步去读书、去思考,去对照,去辨别,去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品味。

进行比较朗读,特别是文中第2自然段写三大名松动人姿态的语句。通过比较,揣摩出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当,获得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把理解和表达结合起来。

⑶学当导游,训练口语

教导儿童的主要技能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背诵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如果为了背诵而单调机械重复,学生难免兴味索然,如果让学生当导游去介绍,一则口语交际,二则背会课文,三则气氛热烈,何乐而不为呢?学生在当导游的同时把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习了表达,学习了倾听,学习了评价,促进了发展。

⑷抓住特征,拓展深化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让学生掌握方法,有利于终身学习。知道课文松树的写法,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读促写。读中学写,读写结合。

⑸****赞叹,延伸课外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因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的不同,对课堂的所得也有所不同,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他们充满个性地自由进行综合学习,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教育的尊重,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在这节课结束部分我设计了两条开放性的作业:1、摘抄描写描写祖国风景名胜的篇章,这有助于拓展与文本关联的知识积累、紧密联系了本单元的另外几篇课文;2、仿照一棵奇松的写法写一种花。 两种不同的作业设计,留给了学生较大的空间,便于他们自主选择更适合其个性特征和个体需求的方案,课内与课外交相互应,在实践中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板书设计

迎客松 虽然……却……

黄山奇松 陪客松 ……如同……

(千姿百态) 送客松 ……好像……

学完重点段后,教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重温课文内容,并要求学生说说文中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并说说文中的松树的写法,谈谈自己的体会。最后要求学生根据板书复述全文,深化感知。

总之,我力图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做到书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分析让学生讲,情景让学生悟,学法让学生去总结,最终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创造。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模板 篇8

一、教材解读:

本课写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瓷胎独特,十分搞笑。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在督导过程中帮忙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和“饱经风霜”造句。

3、理解课文资料,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忙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读通课文。

3、导读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

3、领悟作者是怎样引出黄山奇松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奇”,用“奇”组词。

2、板书“奇松”,说说词义。

3、板书课题,齐读。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朗读生字表上的生字和课后的词语。

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2)朗读下列词语:

陡崖屹立饱经风霜姿态优美盆景宾客情有独钟充满生机

2、朗读课文,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指导读好下列句子: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指名逐段朗读时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事先布置预习):

誉为情有独钟黄山绝胜处遒劲

3、逐段齐读课文,边读边想每段分别讲了什么。

三、导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交流:读了这一段,你懂得了什么?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结合理解“誉”“情有独钟”“闻名于世”(换词)。

4、练习:

(1)黄山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山“四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4)在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______。所以课文

说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________”。

出示“情有独钟”,指导朗读。

5、投影出示: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指导朗读:黄山奇松那么“潇洒、挺秀”,你喜欢吗?朗读时就要读出赞美、偏爱的感情。

自由读,齐读。

设疑:那么,黄山奇松“奇”在什么地方呢?——下节课学习。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

2、范写下列生字:

誉:撇和捺要舒展。

遒:“西”内别忘了一横。

盆:撇和捺的位置要摆正。

屹:右边不要多横。

俯:右边“府”的一撇要到位。

状:同“壮”要区别开来。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透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资料,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出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闻名于世,这“四绝”是指——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出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我们还明白,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黄山奇松,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出示“情有独钟”,齐读)。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这天,咱们就一齐去观赏黄山奇松。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能够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下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述迎客松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描述陪客松的句子,用虚线划出描述送客松的句子。

4、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

5、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述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

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同学们,你们在读的时候,头脑中出现了迎客松了吗?它是什么样貌的?(指名说)

(2)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映示迎客松)怎样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

(3)齐读描述迎客松的句子。

(4)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读了描述迎客松的这几句话,老师相信大家必须有什么话要说吧!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说)

①课前,老师查了资料,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所以文中说它饱经风霜(出示“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出示“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儿完全能够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第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②明白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

③指名读第三句。把这句话改一个说法,用上“不仅仅……而且……”。(迎客松不仅仅是黄山松的代表,而且成了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会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_。

同学们,此刻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注意“乃至”后适当加重语气。)

(5)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自由读、齐读)

(6)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样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6、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那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陪客松和送客松的部分。待会儿,咱们举行一场朗读比赛。告诉大家,要想读好这两部分并不难,只要你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眼前出现奇松的样貌,你就必须能读好,必须能够站到领奖台上。大家准备一下。(学生自由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比赛朗读,师生评点。)

7、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节。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必须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下面我们再来观赏这三棵奇松。

引读: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你举目望去,首先就会看到迎客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观看录像,升华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

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

播放录像。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请同学们再一齐读一遍。(齐读)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补充练习。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模板 篇9

一、初探“奇”

1、齐读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黄山松奇在哪?)

2、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黄山松奇在哪?生自由说

3、书中是如何概述黄山奇松的特点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幻灯片)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加下划线的词语红色出现)

谁来读这两句话?你们听懂了什么?

二、再探“奇”

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作者选择了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向我们做了详细介绍。今天,我们来到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欣赏这三大名松。

1、(幻灯片)默读第二小节:

用——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用~~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

用┅┅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2、(出示迎客松图片)作者如何描写迎客松的。

(幻灯片)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加下划线的词语飞入着重符号)

迎客松奇在哪?生根据内容谈理解。把你们的理解读进句中。

3、人们这样评价这棵松:(生齐说)

(幻灯片)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加下划线的词语红色出现)

(师介绍)迎客松美得让人称奇,奇得让人叫绝,堪称黄山奇松的代表。迎客松的形象体现了黄山的奇美,体现了黄山勃勃的生机,体现了黄山面临种种磨难所展现的顽强生命力。

4、再来看描写迎客松的句子,应该有更深的感悟。谁再来读一遍。

5、好客的迎客松不光热情的迎来了宾客,还为宾客配了一位导游——绿色巨人陪客松,它可是一位称职的导游,一边陪同游人欣赏美丽的黄山风光,一边为游客做详细的介绍。想想,如果你是那位绿色巨人,你会介绍些什么呢?(生自由介绍)

6、在陪客松绘声绘色的介绍下,游客们沉浸在黄山迤逦的风光中,不知不觉天色渐暗,黄山另一位好客的主人——送客松会把你送下山。送客松又是怎样的英姿呢?(出示送客松图片)

(幻灯片)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加下划线的词语飞入着重符号)

送客松又奇在哪呢?生根据内容谈理解。它会怎样向游客告别呢?把你们的理解读出来。

11、体味着黄山奇松的热情,回味着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宾客心中热情激荡。

(幻灯片)黄山松真__啊,(奇)

怎不令人_______!(流连忘返、恋恋不舍、情有独钟等)“情有独钟”这个词反应了什么?(反应了作者对黄山奇松喜爱至极点)带着这种情感朗读第二节。(配乐朗读)

三、感悟情谊

黄山奇松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巨松高数丈,小松不盈尺,或雄壮挺拔,或婀娜多姿。

(幻灯片)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加下划线的词语红色出现)

从两个更加你体会到什么?读出对黄山奇松及黄山的满腔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小练笔

(出示黄山部分奇松图片)

黄山除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还有卧龙松、倒挂松、团结松、龙爪松、探海松、孔雀松,黑虎松……应有尽有,而且千姿百态,各俱神韵。今天我们也用我们手中神奇的笔把我们喜欢的一棵松写出来。(生完成小练笔,音乐伴奏)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模板 篇10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单元的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着重读准读通,扫除障碍,整体感知。第二课时精读品悟第二自然段,积累内化“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发挥充分的想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会写本课六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教学活动中可将看图、看书、训练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五、教学方法:

放手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教师的牵引指导、学生的反复朗读和交流讨论,把握课文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

七、教学时间: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景。

1、孩子们,你们是否听说过过一句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呢?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去过五岳就不想去看其它山了,去过黄山就不想去看五岳了。

师:对,它说的就是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师板黄山)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四绝”闻名于世,(多媒体画面(黄山四绝))人们对“四绝”之中的什么特别情有独钟?(师板:奇松)

2、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看看黄山奇松到底“奇”在什么地方?

(二)、导读,感受奇松。

1、过渡:要想观松,最好的去处就是(玉屏楼),举目四望,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 )表示出来。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

3、小组合作学习。

4、讨论交流。

(1)品味迎客松

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黄迎客松的评价很高: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交流:

生:奇在模样。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姿态优美遒劲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遒劲这个词的吗?(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能读好这个词。看到“郁郁苍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能读好这句吗?

还奇在哪里?

生:奇在饱经风霜却生命力强

1、师:谁能说说“饱经风霜”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时间长。(图文结合理解)

师小结: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1000多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它顽强地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再读。

3、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所以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指名读,男生齐读)

这棵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枝繁叶茂,长得蓬蓬勃勃,多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啊!(指名读女生齐读)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三奇 热情好客

“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师: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起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松呢?

填空:( )的迎客松(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

对,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的象征啊!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由此,我想到了在作者的笔下,它仅仅是一棵松树吗?它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呀!这不仅是黄山松的热情,而且是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你能饱满着这种情感,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生读)师:这正是“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2)陪客松奇美

A、再被迎客松热情的迎上去之后,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陪客松)那他有奇在哪里呢?

出示:比喻句

师:从这个比喻中我们能感受到陪客松的什么特点?(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师: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心生爱意?通过朗读来表现。

如果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

送客松

师:日暮降临,观赏完美丽的黄山风光,我们也该回家了。这时,谁又与你依依不舍地道别呢?(送客松)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天然盆景”)

师:盆景是什么意思?哦,它是园丁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可,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却像盆景一样姿态优雅,你说奇不奇?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目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在挥手告别,又仿佛在作揖送客,又俨然在伸手挽留。它对远去的游客说些什么?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练读、指名读。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像人一样的挽留你,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师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在一起把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三)、观看黄山松图片集,升华情感。

1、孩子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让我们读读第三小节,看看善读书的你们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奇松数量多,千姿百态。

师:孩子你真会读书,从哪里读出来的可以分享一下吗?

师:黄山松的确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其它的黄山松吧!

4、结合欣赏到的图片,想象说话:

黄山松美丽的倩影一定深深地留在了你的脑海里,试着完成以下练习: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 ),有的如同( ),有的仿佛(),有的状如()……

(四)、小结。

1、课文学完了,回顾我们上课前的问题,你有答案了吗?黄山松奇不奇?(改板书“?”为“!”)

孩子们: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更是展示着自己优美的身姿,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学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写下了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了。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不仅明白了黄山松“奇”在哪里,更为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

(五)、作业设计。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绍黄山奇松。让他们“无须跋山涉水,黄山胜境一览无余”。

2、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请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黄 山 奇 松

优美 迎客

千 不

姿挺秀 陪客屈

百 不

态独特 送客 挠

教后反思:

奇思妙想教学反思11篇


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每一位教师都经历过用心写教案的过程。编写教案是使教师的备课更加系统、准确和深刻的重要一步,如何才能写出脱颖而出的教案呢?经典范文网倾心制作了这份“奇思妙想教学反思”希望给您不一样的体验,感谢您的阅读!

奇思妙想教学反思 篇1

大家好,我是xx三校侯xx老师,很高兴能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交流。现将我刚刚上过的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第8课《奇思妙想》一课,进行流程性评价与反思。

前测评价:

本节课的前测是检测学生对奇思妙想的理念的掌握,在本环节中,我创设了图形组合游戏环节,通过让学生欣赏作品,让学生了解绘画大师马格利特,引导学生了解构成奇思妙想的理念。利用学习卡的设置,检测学生对作品、作者以及国籍的掌握,用课堂小练笔的形式进行检测学生对奇思妙想理念的了解。通过这样的设置,激发了学生学习奇思妙想的兴趣,也为本课的关键项学习了解奇思妙想的方法做了进一步铺垫。通过我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了解构成奇思妙想的理念,针对学生回答不完整,教师进行补充总结。学生在四人单元组相互浏览传阅学习卡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只是流于形式,根本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相互学习。这是在本环节当中不到位的一点,需要在日后加强训练与学习。

中测评价:

《奇思妙想》一课的中测,通过搭建平台、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互等,掌握奇思妙想的方法,学习图像组合的新方法,感受奇思妙想的非凡创意,发散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富有新意的完成奇思妙想的艺术作品体现在第二个环节中。本环节呈阶梯性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本节课的关键项掌握奇思妙想方法的把握。通过学生完成填写自主学习卡的方式检测学生对奇思妙想方法的掌握。值得欣慰的是,在本环节学生对掌握奇思妙想的方法还比较好,都是通过单元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出了很多让我没有预设到的方法,让我感觉到我们做老师的一定要相信孩子的内在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学习认识新知识。如果我把在学生寻找奇思妙想的方法在当时上课过程中再重复一遍,会更加加深学生的印象。由于我在本环节没有把控好时间,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的学习训练方式不到位,导致了下一环节完成学习任务有点仓促。

后侧评价:

本节课的后测环节我设置了学生的艺术实践,进行了六人单元组活动完成一幅奇思妙想的作品,使学生在互动中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以剪贴画的形式为载体,添加创作完成并加以装饰,以这种特有的形式来表现奇思妙想,凸显美术学科特有的学科性,从而提升了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通过组内获得海螺的方式来完成整节课的过程性评价,可惜由于时间原因我未能让学生完成自评与互评环节。其实,丰富多彩的艺术评价方式,也能给孩子们增添了更多的自信,促进他们多种艺术能力的形成。力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愉悦性和审美性。

本节课在突出美术学科特征的同时,采用了MS-EEPO有效教学的理念,是希望能改变以往课堂上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激发并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所做的流程性评价反思,可能在有些教学环节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上反思的不是很到位,还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奇思妙想教学反思 篇2

《奇思妙想》这课对学生的想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培养和引导学生要敢于想象敢于创造。而实际学生的情况是不容乐观的。不少学生很是缺乏这方面的锻炼。这课内容很好的弥补了大家的不足。虽然仅靠一节课要培养起学生多高的想象能力是不太现实的,但能唤起大家的这种意识,我想就基本达到目的了。在教学中我分析出很多的奇思妙想来源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经过想象创造把问题解决了,说不定就是很了不起的.发明,所以,我引导学生思考的时候注重关注生活,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先提出问题,然后讨论商量,最后形成解决方案的思路展开。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也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奇思妙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深刻感受到,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创造力也是无限的,而教师则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和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在评价作品,这个环节里,我感觉到还有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的,但由于时间仓促,在评价学生作品时所用时间较少,而且只针对少部分学生的作品展开,其他学生只是给予鼓励和启发。总之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还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奇思妙想教学反思 篇3

大家好,我是xx三校侯xx老师,很高兴能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交流。现将我刚刚上过的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第8课《奇思妙想》一课,进行流程性评价与反思。

前测评价:

本节课的前测是检测学生对奇思妙想的理念的掌握,在本环节中,我创设了图形组合游戏环节,通过让学生欣赏作品,让学生了解绘画大师马格利特,引导学生了解构成奇思妙想的理念。利用学习卡的设置,检测学生对作品、作者以及国籍的掌握,用课堂小练笔的形式进行检测学生对奇思妙想理念的了解。通过这样的设置,激发了学生学习奇思妙想的兴趣,也为本课的关键项学习了解奇思妙想的方法做了进一步铺垫。通过我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了解构成奇思妙想的理念,针对学生回答不完整,教师进行补充总结。学生在四人单元组相互浏览传阅学习卡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只是流于形式,根本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相互学习。这是在本环节当中不到位的一点,需要在日后加强训练与学习。

中测评价:

《奇思妙想》一课的中测,通过搭建平台、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互等,掌握奇思妙想的方法,学习图像组合的新方法,感受奇思妙想的非凡创意,发散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富有新意的完成奇思妙想的艺术作品体现在第二个环节中。本环节呈阶梯性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本节课的关键项掌握奇思妙想方法的把握。通过学生完成填写自主学习卡的方式检测学生对奇思妙想方法的掌握。值得欣慰的是,在本环节学生对掌握奇思妙想的方法还比较好,都是通过单元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出了很多让我没有预设到的方法,让我感觉到我们做老师的一定要相信孩子的内在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学习认识新知识。如果我把在学生寻找奇思妙想的方法在当时上课过程中再重复一遍,会更加加深学生的印象。由于我在本环节没有把控好时间,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的学习训练方式不到位,导致了下一环节完成学习任务有点仓促。

后侧评价:

本节课的后测环节我设置了学生的艺术实践,进行了六人单元组活动完成一幅奇思妙想的作品,使学生在互动中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以剪贴画的形式为载体,添加创作完成并加以装饰,以这种特有的形式来表现奇思妙想,凸显美术学科特有的'学科性,从而提升了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通过组内获得海螺的方式来完成整节课的过程性评价,可惜由于时间原因我未能让学生完成自评与互评环节。其实,丰富多彩的艺术评价方式,也能给孩子们增添了更多的自信,促进他们多种艺术能力的形成。力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愉悦性和审美性。

本节课在突出美术学科特征的同时,采用了MS-EEPO有效教学的理念,是希望能改变以往课堂上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激发并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所做的流程性评价反思,可能在有些教学环节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上反思的不是很到位,还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奇思妙想教学反思 篇4

“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反思是非常必要的。在备课时,教师都会预设好各个环节如何进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会出现各种问题,因为学生是有思想的主体,不可能按照教师预先设定的方案进行。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进行反思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的处理这些问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此教师应按照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经过反思,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材的反思

教师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把教材分析透,并备好课,准备好相关的教具。在备课时,除了分析教材外,还要对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对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对教学条件进行反思。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种种反思基础之上的。我在上本课时,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以及参考了优秀的教学设计,并认真阅读了课程标准关于设计模块教学的要求。教材主要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开拓了创造性思维,形成设计意识。在对教材的反复和针对学生情况下我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修改与梳理,确定围绕着奇思妙想的三种表达方式为目标,如何运用表达方法组合有创意的画面为难点。

2、对学生的反思

教师上完一堂课后,要及时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所有学生,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所有学生,怎样积极引导学生,才能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的水平精心设计教学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促进学生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

3、对教学的反思

图形创意的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能动性,教师要做好引导的作用 ,带领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堂课中,我首先采用创意图形给学生欣赏,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他们描述这几幅经典创意图形,从而引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述能力,形成了互动学习,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新授环节里,开始以最简单的`“圆”为原形通过联想法进行图形创意,这样由易到难,渐进式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师在把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之后,也要注意妥善管理,使课堂能够进行有效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求异,尽最大力度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课堂练习中,教师要对学生给予指导,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新学内容。最后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能学到知识和进步。教师要做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在上完这堂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概括的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并进行梳理,总结成经验,以备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发生同样的问题。

总之,反思能够使教师不断的发现问题,促使他们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学习。只有经过反思教师才知道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应该怎样积学习,因此教师才会不断进步。

奇思妙想教学反思 篇5

小班化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异曲同工之效。比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现自我。

《奇思妙想》是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中的内容。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也是书中提到的“怎样才能超越常规地将物象组织在一起,表现你的奇思妙想”。学生虽然能够说出将无生命的物品表现成像人一样有生命,没有关系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等想法,但是他们讨论时情绪不高,又怎么能够在创作中有出色的表现呢?课下反思后,我觉得学生讨论的方式不一定仅局限于言语的交流,还可以用简单的画稿或者拼摆组合自己手边的小物件等来完成讨论,这样效果更直观,学生有新鲜感,认识和体会也更深。尤其美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讨论如果能够适当结合这一特点进行,会为后面的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身为教师,我们要不断钻研、探索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他们有效掌握所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即使不能做到异曲同工,至少我们突破了旧的教学模式,还积累了一些经验,将来就能成功。“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我们教育学生要敢于创新,我们自己更要有不走寻常路的勇气。

奇思妙想教学反思 篇6

“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反思是非常必要的。在备课时,教师都会预设好各个环节如何进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会出现各种问题,因为学生是有思想的主体,不可能按照教师预先设定的方案进行。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进行反思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的处理这些问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此教师应按照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经过反思,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材的反思

教师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把教材分析透,并备好课,准备好相关的教具。在备课时,除了分析教材外,还要对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对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对教学条件进行反思。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种种反思基础之上的。我在上本课时,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以及参考了优秀的教学设计,并认真阅读了课程标准关于设计模块教学的要求。教材主要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开拓了创造性思维,形成设计意识。在对教材的反复和针对学生情况下我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修改与梳理,确定围绕着奇思妙想的三种表达方式为目标,如何运用表达方法组合有创意的画面为难点。

2、对学生的反思

教师上完一堂课后,要及时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所有学生,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所有学生,怎样积极引导学生,才能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的水平精心设计教学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促进学生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

3、对教学的反思

图形创意的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能动性,教师要做好引导的作用 ,带领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堂课中,我首先采用创意图形给学生欣赏,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他们描述这几幅经典创意图形,从而引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述能力,形成了互动学习,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新授环节里,开始以最简单的“圆”为原形通过联想法进行图形创意,这样由易到难,渐进式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师在把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之后,也要注意妥善管理,使课堂能够进行有效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求异,尽最大力度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课堂练习中,教师要对学生给予指导,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新学内容。最后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能学到知识和进步。教师要做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在上完这堂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概括的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并进行梳理,总结成经验,以备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发生同样的问题。

总之,反思能够使教师不断的发现问题,促使他们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学习。只有经过反思教师才知道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应该怎样积学习,因此教师才会不断进步。

奇思妙想教学反思 篇7

《我们的奇思妙想》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清楚明白地向别人讲述自己的奇思妙想;在交流中能认真倾听,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他人请教,提出不同意见,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本课的教学我首先从调查入手,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自己对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看法;接着展开合理的想象解决问题。对孩子们来说,这样一次活动是有意义且记忆深刻的'。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觉得以下几点比较成功。

1、精心创设交际情境。

上课伊始,有大发明家的故事导入新课,指出“正是科学家们的这些奇思妙想,才有了许许多多伟大的发明。”提出本节课的任务:“21世纪奇思妙想成果论坛会”评选“奇思妙想之星”活动,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情趣得到激发,创设了愉快和谐的交际训练气氛,架起沟通学生心灵的桥梁,教学活动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实现了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

我感觉在小组合作学习和学生汇报、班内交流这一环节中体现的较好。小组活动没有拘于表面形式。小组成员没有停留在七嘴八舌状态,而是你一言他一语,学生按一定条理说一段话,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学生在相互交流的时候,不但能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奇思妙想是什么,还谈出了产生这种奇思妙想的根据是什么。其他同学可以针对某位同学讲的内容提出问题,或补充说明,或发表不同意见。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对学生的交际内容、礼貌用语、体态语言等进行了积极评价,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又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学会交流,养成了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存在的问题:

在奇思妙想这个环节中,个别学生出现了漫无边际的神话幻想,片面重视奇幻的功能无限地简单地堆砌,而轻思考,轻设计。教学时怎样引导让孩子思考的更有价值,更贴近生活,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交流的时候,为了开阔孩子的思维,提高孩子交流的积极性。没有提太多交流的要求,而是希望通过和谐平等的谈话完成对学生的引导。当课堂上孩子有时候没有往希望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就需要老师机智巧妙的引导,但是一堂课下来,感觉自己的教学机智还不够,还要苦练内功,进一步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奇思妙想教学反思 篇8

有一次,我在上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6、7的认识”中,通过“数”主体图内的事物、点子图逐步抽像出“6”和“7”,然后要求学生用小棒来摆一摆,深化对6、7的认识。开始,我认为他们只会从学具盒中拿出6、7根小棒,放在桌上。

课中,当学生拿出小棒表示“6”和“7”时,他们大脑中鲜活的'奇思妙想让我一次次惊叹!

你们看:

1.用6根小棒摆出的图形。

休田旧心目

2.用7根小棒摆出的图形。

这就是6岁儿童的杰作!

低年级学生身上仍留有幼儿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探索外界事物充满了强烈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的驱动下,常常会有与众不同的新发现,并以一种兴奋的情绪和执着的追求,投入到探索数学奥秘的学习活动之中。这种在活动之中涌动着的积极情绪和追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就是创新。为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加倍呵护小学生的这种情感和态度,而不要认为这与数学无关,就不发展。应该让小学生长久保持这种积极探索的心向,促使其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培养创造能力必须从小抓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其创造力。

在低年级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首先,要鼓励学生说与众不同的话,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诱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其次,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促使学生在这一思维过程中打开思维的闸门,发挥其创新的潜能。第三,课上要多些允许,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营造创新的氛围。第四,要延迟评价,多给学生留些思考的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已获得更多的创造灵感。最后,要善于布置趣味作业,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总之,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识和活动,只要相对于个人的过去是新颖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就是创新。教师要给予肯定,给予鼓励。这是培养低年级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式,更为以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M·S·斯特娜夫人曾在《自然教育》一书中指出:“孩子丰富的想像力比拥有亿万家私都宝贵!”我深有同感!倘若我们不束缚儿童的思维,并对他们的创新意识给予正确的培养,不知明天以后的“明天”,他们会创造出什么?

奇思妙想教学反思 篇9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的一个课间,我班有个学生问我:“老师,你为什么上课不用课件啊?”其实在此之前我就想用来着,只不过自己电脑不好,搜到课件不知怎么下载或不知道有没有病毒能不能下载,要么有时干脆搜不到。然我找个课件真难!自己本来就想用,学生又想让用,为什么不用呢?找人问问怎么找课件!就这样,我问了一个精通电脑的老师。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网站,下载课件方便了。

在上这一课时,我想丰富的关于“奇思妙想”的图片应该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于是搜了一个课件,简单改了一下,就去上课了。

看到课件学生来了精神,都抬起头来看着课件上有什么?在我播放许多关于奇思妙想的图片时,学生不断发出赞叹。听到他们由衷的赞叹,看到他们的表情我知道这些图

片产生效果了。没想到这些图片能产生这么大的作用,接下来我发现他们的创作也受到了启发很有创意,感觉这节课还是挺成功的。

奇思妙想教学反思 篇10

想象作文在推行素质教育、开发创造性思维的今天,已成为小学生作文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学生已掌握口语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如何很好地完成《新大纲》对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是小学中年级语文老师必须积极探索、认真研究的新课题。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想象作文的能力,使学生做到合理有新意,首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的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想象的欲望。因此我在上课一开始,播放热门影片《阿凡达》,让学生产生了想象的欲望。接下来使学生将想象的重点迁移到“未来的……”这一主题上。这样过渡自然,所以学生创造出了许多未来的前景,大胆而新奇,充满了创造力。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畅游,思路开阔广泛。但我同时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是以“我设计的是什么,他有什么功能,可以怎么样?”这种说明书式的,程式化的,缺乏情节,于是我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设计加入一定的故事情节中,吸引读者。于是学生的发言形式改变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扣人心弦,整个课堂充满了神秘而新奇的色彩。但是从学生写出的的文章中我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学生在平时的知识储备较少不能使用一些科学术语,或是将现有的科学知识为我所用,所以我觉得加大课前的知识积累是写好这类想象作文的基础。

总的来说写好想象作文要注意平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让学生广泛涉猎多门科学知识,关心时事,放眼世界;注重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思泉涌。要想提高学生的想象作文能力,首要的一点就是平时的积累和练习,比如:结合课文内容的想象,续写,根据一些突发事件引导学生想象。其次就是在作文指导课上巧妙的引入,拓宽学生的思路,着重指导文章的层次性。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相互评价中,特别是教师的评价要有目的性,引导性,为自己的教学目标服务,使学生的作文有一个层次性的提高

通过本课教学我有了以下收获:

1、生活是想象作文的基础。

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让学生广泛涉猎多门科学知识,关心时事,放眼世界,注意观察积累生活的素材。

2、创新是想象作文的精髓。

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大胆创新使学生的思维在作文中焕发生机。

奇思妙想教学反思 篇11

小班化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异曲同工之效。比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现自我。

《奇思妙想》是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中的内容。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也是书中提到的“怎样才能超越常规地将物象组织在一起,表现你的奇思妙想”。学生虽然能够说出将无生命的物品表现成像人一样有生命,没有关系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等想法,但是他们讨论时情绪不高,又怎么能够在创作中有出色的表现呢?课下反思后,我觉得学生讨论的方式不一定仅局限于言语的交流,还可以用简单的画稿或者拼摆组合自己手边的小物件等来完成讨论,这样效果更直观,学生有新鲜感,认识和体会也更深。尤其美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讨论如果能够适当结合这一特点进行,会为后面的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身为教师,我们要不断钻研、探索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他们有效掌握所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即使不能做到异曲同工,至少我们突破了旧的教学模式,还积累了一些经验,将来就能成功。“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我们教育学生要敢于创新,我们自己更要有不走寻常路的勇气。

奇思妙想教学反思通用(9篇)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写优秀范文需要包括呢些方面呢?或许"奇思妙想教学反思通用(9篇)"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奇思妙想教学反思 篇1

传统的习作教学往往偏重写作形式,忽视写作内容的启发,导致学生内容匮乏或是千篇一律。这对于本次习作主题“奇思妙想”来说,则更是大忌。为突破这个难点,教学时教师采用了很多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比如玩经典游戏“圆圈变变变”,学生玩得不亦乐乎,学得更是兴趣盎然,这对后面的想象创作起到了“点燃”的'作用。分享凡尔纳的创作故事和自己了解到的发明小故事也对创作内容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另外,虽是教师指导习作,但力求学生为主体。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师讲,生听;师出题,生写;师修改,生看……为了解决这一弊端,在第二节点评课上,教师尽量少说,放手让学生表达。学生讲得好的地方,不管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哪怕是一个词,教师也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以此培养学生独立的想象能力和自信的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体现在,学生互动点评这个环节,虽然有“评价表”做依托,但由于平时训练不到位,孩子们不会说也不太敢说,“等——靠——让”的被动情绪比较明显,有些依赖教师的帮助。今后,应继续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整体的教学效果上看,孩子们想象大胆,课堂气氛活跃,思维得到了有效拓展,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奇思妙想教学反思 篇2

小班化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异曲同工之效。比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现自我。

《奇思妙想》是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中的内容。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也是书中提到的“怎样才能超越常规地将物象组织在一起,表现你的奇思妙想”。学生虽然能够说出将无生命的物品表现成像人一样有生命,没有关系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等想法,但是他们讨论时情绪不高,又怎么能够在创作中有出色的表现呢?课下反思后,我觉得学生讨论的方式不一定仅局限于言语的交流,还可以用简单的画稿或者拼摆组合自己手边的小物件等来完成讨论,这样效果更直观,学生有新鲜感,认识和体会也更深。尤其美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讨论如果能够适当结合这一特点进行,会为后面的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身为教师,我们要不断钻研、探索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他们有效掌握所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即使不能做到异曲同工,至少我们突破了旧的教学模式,还积累了一些经验,将来就能成功。“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我们教育学生要敢于创新,我们自己更要有不走寻常路的勇气。

奇思妙想教学反思 篇3

想象作文在推行素质教育、开发创造性思维的今天,已成为小学生作文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学生已掌握口语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如何很好地完成《新大纲》对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是小学中年级语文老师必须积极探索、认真研究的新课题。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想象作文的能力,使学生做到合理有新意,首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的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想象的欲望。因此我在上课一开始,播放热门影片《阿凡达》,让学生产生了想象的欲望。接下来使学生将想象的重点迁移到“未来的……”这一主题上。这样过渡自然,所以学生创造出了许多未来的前景,大胆而新奇,充满了创造力。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畅游,思路开阔广泛。但我同时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是以“我设计的是什么,他有什么功能,可以怎么样?”这种说明书式的,程式化的,缺乏情节,于是我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设计加入一定的故事情节中,吸引读者。于是学生的发言形式改变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扣人心弦,整个课堂充满了神秘而新奇的色彩。但是从学生写出的的文章中我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学生在平时的知识储备较少不能使用一些科学术语,或是将现有的科学知识为我所用,所以我觉得加大课前的知识积累是写好这类想象作文的基础。

总的来说写好想象作文要注意平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让学生广泛涉猎多门科学知识,关心时事,放眼世界;注重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思泉涌。要想提高学生的想象作文能力,首要的一点就是平时的积累和练习,比如:结合课文内容的想象,续写,根据一些突发事件引导学生想象。其次就是在作文指导课上巧妙的引入,拓宽学生的思路,着重指导文章的层次性。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相互评价中,特别是教师的评价要有目的性,引导性,为自己的教学目标服务,使学生的作文有一个层次性的提高

通过本课教学我有了以下收获:

1、生活是想象作文的基础。

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让学生广泛涉猎多门科学知识,关心时事,放眼世界,注意观察积累生活的素材。

2、创新是想象作文的精髓。

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大胆创新使学生的思维在作文中焕发生机。

奇思妙想教学反思 篇4

为了上好作文指导课《我的奇思妙想》,我确实花了不少的心思,从查找资料(搜集各种科学发展图片,查找二十世纪影响人们生活的发明,研读大量有关想象作文的教学论文),到经征求同事意见后,几易教案稿。导语的设计,情境的创设,每一句过渡语的斟酌,如何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如何让学生分清想象作文与神话故事、童话的.区别,如何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科幻故事,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每落定一项,都会像个小孩子一样兴奋。忙碌中有种充实感。课下,倾听主任和同组教师对本次习作的评析,大有茅塞顿开感,不由得在心中又增几分佩服。沉下心来思考自己的这节课,有处理较好的地方,但也确实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在导入之处,本来的教学设计是想首先通过展示20世纪科学发展的图片来激发学生想象21世纪的科学发展,后来考虑到在作文指导课之前,应该单独上一节口语交际课,所以改为以大脑热身运动导入,激活学生展开想象。这一游戏一下就把孩子的兴趣调动了起来,思维一下活跃起来。

再次,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奇思妙想这一环节,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比如多功能汽车、新式课桌、未来的学校、神奇的衣服等等,同时通过激发其他学生“你还希望他说的这个东西什么更奇特的功能来吗?”“你能根据这位同学的要求,再说一说吗?”来启发学生的思路,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进行合理而奇特的想像。但在这一环节,教师如果能抓住几个典型,进行写作具体思路的指导,会更好些。

40分钟一节课,百味尽在其中。只有课下不断钻研,积累,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奇思妙想教学反思 篇5

在高年级的口语交际课中,表达、倾听、应对三个方面不能机械分割、单独存在,而是随机地融入和渗透在口语交际的每一个环节。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表达的过程中,应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友好的交流讨论场景,让师生一同成为交际的参与者、话题的主导者、积极的交流者,让表达、倾听、应对融为一体,随机而发。对本节口语交际课我一共进行了5次磨课,在磨课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每一次的打磨,都让我们的离精品更进一步。同时也引发了不断地、深层次的思考。

一、从整体设计及操作中体现口语交际课的特点。

《漫画奇思妙想》这节课的交流话题是关于未来的事物,稍微把握不好,就容易上成科学课。在第一次磨课时,我通过“看图猜物品”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看视频《第六感电脑》让学生了解现今科技的发展,激发起他们的想象,引起他们说的欲望。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及评审会的方式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但是在整个课堂中,忽略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训练,仅仅在评审会前的“赛前辅导”上简单提醒了。既没有重点的训练,也没有板书提醒,因此学生在交流时就没能达到口语交际的要求,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升。这是一节口语交际课,不是科学课。所以教师与学生应该更多地关注“怎么说”而不是“说什么”。可是课堂上学生都普遍关注到说的内容上面去了,导致后来投票时,学生都将票投给了创意好的学生,而不是说得好的学生。因此,老师在评审交流的过程中应强调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评审的重点是交际能力而不是内容。

除了教师的引导,教学设计也是体现口语交际特点的重要方面。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最大限度地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应该安排过多的强调创意的环节。如“猜创意物品”、观看视频等都属于激趣,口语交际能力没有得到多大的训练,因此可以省略或选其一。而“评审会”则是整节课的总结汇报,应该代表高水平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评审前的引导说明就十分重要,让学生关注点落在交流和参与讨论等的能力上,奇思妙想只是其中一部分。这样才能把口语交际课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

二、在预习与示范中提升口语交际的水平。

本节课的目标之一是“能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勇敢、清楚、流畅地表达出来”。而本节课是属于独白型的口语交际,要求学生临场发挥不是一个很好地训练方式。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学生往往只能说出三两句话,一边思考一边清楚流畅地表达,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样会让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敢举手发言。还可能会让倾听和参与讨论的学生更多关注到别人的错处或不好的方面。因此,在第二次磨课时我提前布置学生做相关的`了解和准备,效果比第一次的磨课好多了;到第三次磨课时,还专门设计了一个预习表,让学生不仅准备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还了解其他的方面,使得学生在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的时候有话可说。

表达清除流畅是训练目标之一,而本节课的难点“能积极参与奇思妙想的交流讨论,在交流中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积极主动地进行补充、提问”。要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提升,仅仅靠教师的引导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增加了一个学生示范的环节,让一名优秀的学生上台示范如何表达,其余同学怎样提问、怎样补充。通过这样的展示,学生了解了交流讨论的方式,明确了本节课口语交际的目标方向。这样,随着教学环节的深入推进,教学梯度的递增,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从细微处调控课堂节奏。

5月18日,我在五年级进行了《漫话奇思妙想》的第五次磨课。在本次磨课中,本以为是一次拍摄前的巩固,没想到还是有新问题的出现。口语交际课最大的挑战在于面对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课堂生成,一点细微的地方——可能是一句引导语,甚至是一个词语——都会影响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细节的把握和处理显得十分重要。

这次磨课我们调整了课前的导入,把短片换成猜物。猜四件物品花去了近十分钟。在设计时,考虑到时间的安排,每样物品都设计了提示语,可是学生还是难猜出来,所以拖延了时间。应该在设计提示语的时候也尽量的直指重点,以活跃气氛为主。

这样的超时导入直接影响到后面的环节展开。而老师心里也开始慌了,所以在学生示范交流的时候没有针对性地板书,直到四人小组讨论后才小结板书,这样的补救虽然完成了任务,但是十分牵强,使得课堂进入了一个紧张和沉闷的氛围中,学生在讨论前没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所以在四人小组讨论后的展示中学生不敢举手,这样使得课堂气氛更紧张。老师在这个时候应该是耐心地等待和引导,可是我却着急地点了举手的学生。由于所试教的班级特点,积极举手的学生都不是优生,这样使得发言的学生局限在这批积极但是表达不优秀的范围中。老师没有注意把机会分散到其他学生身上,把发言的范围扩大,所以优秀的学生在第一次举手没有得到点名后都不再举手了。因此,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细节的处理,调控课堂。

最后一点是要注意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把常规性和目标性区分开。口语交际常规性的能力培养只作为提醒,不用过于强调。而目标性的能力,如口语表达和交流讨论要贯穿于整节课堂,反复、有针对性地强化,这样学生在课堂的小结中才会有话说,有针对性地说。

奇思妙想教学反思 篇6

“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反思是非常必要的。在备课时,教师都会预设好各个环节如何进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会出现各种问题,因为学生是有思想的主体,不可能按照教师预先设定的方案进行。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进行反思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的处理这些问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此教师应按照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经过反思,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材的反思

教师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把教材分析透,并备好课,准备好相关的教具。在备课时,除了分析教材外,还要对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对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对教学条件进行反思。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种种反思基础之上的。我在上本课时,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以及参考了优秀的教学设计,并认真阅读了课程标准关于设计模块教学的要求。教材主要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开拓了创造性思维,形成设计意识。在对教材的反复和针对学生情况下我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修改与梳理,确定围绕着奇思妙想的三种表达方式为目标,如何运用表达方法组合有创意的画面为难点。

2、对学生的反思

教师上完一堂课后,要及时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所有学生,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所有学生,怎样积极引导学生,才能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的水平精心设计教学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促进学生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

3、对教学的反思

图形创意的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能动性,教师要做好引导的作用 ,带领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堂课中,我首先采用创意图形给学生欣赏,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他们描述这几幅经典创意图形,从而引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述能力,形成了互动学习,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新授环节里,开始以最简单的`“圆”为原形通过联想法进行图形创意,这样由易到难,渐进式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师在把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之后,也要注意妥善管理,使课堂能够进行有效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求异,尽最大力度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课堂练习中,教师要对学生给予指导,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新学内容。最后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能学到知识和进步。教师要做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在上完这堂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概括的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并进行梳理,总结成经验,以备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发生同样的问题。

总之,反思能够使教师不断的发现问题,促使他们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学习。只有经过反思教师才知道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应该怎样积学习,因此教师才会不断进步。

奇思妙想教学反思 篇7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用想象来编制神话故事寄托人力所不能及的愿望。在今天,古老的想象和愿望很多变为了现实,想象是人类社会的希望,每一次人类的大胆想象,预示着科学的一次新的尝试和飞跃,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没有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所以这堂想象作文教学课,通过教学我有深深地体会:

一、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大胆展开想象。

邀请学生来当一次小发明家,设计自己未来的产品。学生的积极性非常的高,而且还调动了他们创造的欲望,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讨论,并运用多种形式来展现自己的设计,而这些大胆新颖的设计无不显示出学生活跃的创造思维,那些极富童真童趣、个性化的语言,也正是想象作文中难能可贵的闪光之处。

二、创设情境,公平竞争

本课我始终以一种学生竞争氛围中展开创造与想象。学生们的积极性高涨,依据学生们认知水平及年龄的特点,我知道21世纪的学生信息量丰富,知识面较广,他们面对显示不曾出现的未来事物,学生显示出极强的兴趣。通过角色的转变,充当小小未来产品发明家,设计心中未来的产品,还转换身份充当小记者,通过角色的变换并亲身的体验,这种新颖的形式无疑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羽翼,在想象的空间中自由翱翔。

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着缺憾的艺术,所以我感觉自己的这节课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在写作时给予学生的指导有些欠缺,在要求和形式上应该更加明确和具体一些。

总之,这堂想象作文课学生气氛活跃,大胆想象,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效果。

奇思妙想教学反思 篇8

二十一世纪人才的竞争是创造力的竞争,学校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主要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课堂中的分组探究活动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创新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让师生在自主中创新,在互动中相长,互动成长,教学相长。

探究学习我们还在探索中,还不成熟,要形成系列还须努力,我们还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要做个有心人,积极寻找,及时抓取教育资源,为探究性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美术课要进一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备课,上课应该充分考虑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以教师的主观想法为思路。不能是教师想当然的灌输式教学。

通过哑剧的形式导入课堂,比较新颖,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让学生欣赏各种不同形式的奇思妙想的作品,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的欲望,老师出示“水杯”、“小鸟”、“花朵”三种不同的常见物品让学生进行联想,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想法、创意,然后引导学生总结,最后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节课完全是在一种没有压力的情景中去让学生学习。而且课件中的图片我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图片的视觉冲击力强,信息量大,非常能抓住学生的眼球,连听课的老师也被深深的吸引。整个教学流程一气呵成,顺理成章。学生的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情感意识在学习中不断升华、提高。通过感受、观察、分析让学生体会到美术课的快乐。让学生自己讲述创作意图,以表扬、鼓励为主,通过相互评价,认识自己的不足,引发更好的创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我觉得这节课学生自己作品的展示和讲评的不是很多,课堂中提到的学生作品好象只有三、四张,让学生失去了一次欣赏自己身边好作品的一次机会,而且通过课堂展示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的成就感。如果能加上这一点,这一节课会更好些。

在这次的会教中我最大的缺点就是给学生的创作主题太广,以致于学生不敢下手,难以想象。所以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的主题应考虑难易程度,分析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立场考虑,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主题太难想象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失去信心。让学生创作他们知道物品,在此基础上再重新巧妙组合,这样才能达到本课的目的。

在低年级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首先,要鼓励学生说与众不同的话,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诱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其次,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促使学生在这一思维过程中打开思维的闸门,发挥其创新的潜能。第三,课上要多些允许,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营造创新的氛围。第四,要延迟评价,多给学生留些思考的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已获得更多的创造灵感。最后,要善于布置趣味作业,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总之,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识和活动,只要相对于个人的过去是新颖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就是创新。教师要给予肯定,给予鼓励。这是培养低年级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式,更为以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奇思妙想教学反思 篇9

《我的奇思妙想》是小学语文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习作。要求让学生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课前,我播放了一个关于新发明的小视频热身,请学生谈谈自己的观后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交流环境。激发学生的交流愿望,拉近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上课伊始,我搜集了一些发明图片,潜水艇、飞机、火箭、宇宙飞船,指出:“这些伟大的发明其实都源于科学家们一个个小小的奇思妙想。”跟着,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一起畅谈我的奇思妙想。”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情趣得到激发,架起沟通学生心灵的桥梁,教学活动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然后,请来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多啦A梦和他的朋友们,将他们融入生动的故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转变角色自己来当一次小发明家,设计自己未来的产品。学生的积极性非常的高,而且还调动了他们创造的欲望。

接着,我充分利用《会飞的木屋》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作文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明白思维导图可以让我们打开思路,丰富作文材料,使作文结构更加有序。再通过亲手写的下水文《会飞的木屋》的内容和结构顺序的分析,让学生明确怎样把自己的小发明写通顺、有序、具体。

最后,在学生写完作文后,重视“后作文”教学,运用多种方式的互评互改,让学生的作文更优化,更符合写作要求。

一、抓住语文的特点训练表达。

1.训练说。注重学生的说,要求学生不光要想的奇妙,还要说的精彩,集思广益提炼说清楚的方法。

2.训练听。要求仔细听,听明白,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不仅仅注重自己的表达,更学会听。

3.训练评。在学生说、听的基础上让学生互评,取长补短,促进相互的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同时,教师在学生交流时也进行了及时、积极地评价,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也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

二、激发兴趣,重视方法指导。

1.将生动的故事和可爱的动漫人物哆啦A梦引入课堂,有效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解决了学生“不想写”的问题。

2.方法引路,培养学生习作能力。根据习作思维导图亲自写下水文,为学生搭建习作支架,解决了学生“不会写”的问题。

3.重视分享,强化习作交流。解决了中高段学生“羞分享”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着缺憾的艺术,这节课存在的不足:

1.当课堂上孩子表现不活跃的时候,就需要老师机智巧妙地引导,临场激发孩子的思绪说出精彩。我做的还不够,还要苦练内功,进一步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2.在写作时给予学生的指导有些缺憾。在出示思维导图时应充分让学生意识到思维导图实际是文章的提纲,目的是让学生在脑海中对自己的小发明形成初步设计思路,例文是在提纲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发明写清楚,写具体,有层次。在这个环节我的.指导应该更加明确和具体些,这样学生才会明白该怎样去写。

3.我对年段目标中的作文要求把握不够准确,3-4年级要求学生乐于书面表达,把内容写清楚就行。5-6年级才要求内容具体,因此,我拔高了要求,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今后在备课时,应先备大纲,再备教材,针对学生的学段,准确把握教材。

4.个人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语言平淡,缺乏饱满的情感,没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包括个人的教学能力和心理素质都有待加强。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提高个人素养,扬长避短,追求更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使我的课堂教学能与学生碰撞出更多的灵感之花!

小羊教学反思(集锦5篇)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俗话说,不预习不上课,教案的重要性自然不必言说。教案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典型事例研究分析,揭示学科相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实质和价值及明确的应用方向。由经典范文网为您整理这篇文章名叫“小羊教学反思”,敬请您阅读本文!

小羊教学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本课“狼、脏、汹、怜、嚷、辩、逼、讨、厌”等九个生字;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摹和记忆“狼、怜、脏、厌、讨”。认读并积累“故意、借口、温和、弄脏、可怜、逼近、讨厌、争辩”等词语。能听写课后练习中的句子。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按要求读出带点字词语的语气,并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懂得跟狼这种蛮不讲理的坏人讲道理是没有用的。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识记本课的生字,读准“脏、嚷”字的读音。

2.按正确的笔顺描摹和记忆四个生字“狼、怜、脏、厌、讨”。

3.按要求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揭示课题。

1.瞧,谁来了?(出示狼和小羊的图片)

2.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它们吗?

狼:恶狠狠、凶恶、残忍……

羊:温和、胆小、温柔……

2.凶恶的狼遇到温和的羊会发生什么事?就让我们一起来学第20课。

(出示:狼和小羊)齐读课题

3.看书听课文录音,想一想,狼和小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二、学习生字,理解课文。

1.听了课文录音后,请你说说狼和小羊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想一想:什么叫“借口”?狼为了吃小羊,找了几次借口?分别是课文的哪几节?

(第一个借口:2、3节第二个借口:4、5节第三个借口:第6节)

3.学习2、3节

(1)同桌一起读,再说说狼的借口是什么?羊是怎么解释的?

(2)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4-6节

(1)学习生字,重点指导

A.气势汹汹:是一种生气时的样子。

B.龇牙咧嘴:“龇、咧”都是形声字,注意“龇”的书空,做动作理解。

C.逼近:注意“走之底”的字的笔画规则。

D.嚷:注意右半部分的书空,近义词是“叫”

(2)小组合作学习:狼又是如何找借口的?小羊又是怎么说的?

(3)朗读指导

(4)找合作伙伴演一演。

三、复习巩固,课外拓展

1.复习生字和词语

游戏:摘苹果

2.找好朋友合作,读读课文

3.小结:看来,对于像狼这样不讲理的人光讲道理是没有用的。

4.编故事:小羊应该怎样对付这只狡猾的狼?

教学反思:《狼和小养》是“读短文了解内容”单元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学生通过阅读,要懂得寓言的寓意跟狼这种蛮不讲理的坏人讲道理是没有用的。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整体阅读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来反复阅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不断加深理解。

小羊教学反思【篇2】

语文课很简单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读是基础,是内化的过程,怎样引发学生内在的阅读动机,让学生满怀激情和思考到课文中去神游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想还是一步一个脚印抓住重点词句引领孩子们读出语言的形象,读出语言的情味,读出丰富细腻的语感,读出对语文的兴趣。

如第2自然段中“很想”一词表现了狼看见小羊时的心态,我让学生通过给“很想”换一个词来体会这种心态,从而为后面对小羊的找碴儿作了情感铺垫。在指导读第一次找碴儿时小羊反驳的话时,我抓住了两个表示小羊神态的词语“吃了一惊”、“温和”,来让学生读好小羊的话。可喜的是孩子们不仅体会到了小羊说话时语气很温和,而且还很有礼貌。他们一下子就从小羊的话中找到了“亲爱的狼先生”、“您”等词,跟我的意图不谋而合。

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必须建立在学生能正确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当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受到感染,课文中抽象的文字才会变得富有感情的色彩。而低年级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及应用能力是比较差的。在课堂上,这就必须得从引导学生从正确理解词语开始,这样才会逐渐地使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所提高。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文讲了狼为了吃小羊,一共找了3次碴儿。在学习第一次找碴儿(课文第2 、 3自然段)时,我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学法指导,而且指导得比较详细。先投影出示狼说的话:“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我让学生注意一下标点符号,第一句用的是——(!)第2句是一个问号,那应该怎么读?自己想想练练,自由试读。学生能从标点符号中体会出狼凶的语气。在理解完小羊说的话后,提问:“面对狼的胡搅蛮缠,小羊有没有生气?哪个词看出来的?”学生马上找出“温和”一词,我立即让女学生温和地来读一读小羊的话。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对对话朗读的方法已有所了解。于是,在学习第二此找碴儿(课文4 、 5自然段)时,我又对刚才的学法进行了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文中的标点符号、提示语来体会狼和小羊的对话,读得很不错。对话朗读就要这样体会。下面就请小朋友继续用这种方法自己学习4 、 5自然段。怕有学生不懂,我又解释了“提示语”,在说之前的一些词语,比如刚才的“温和”一词就叫提示语。学生们若有所悟地读起来。当请学生来朗读狼说的话时,他们抓住了第一句话后的“!”和“气冲冲”一词,读出了狼比第一次找碴儿时更凶的语气。而小羊的话则是从“可怜、喊道、啊、呀!“等词中逐渐体会出害怕、惊慌的表情和语气。许多老师的课堂教学,无论是指导朗读,还是理解难点,都是那么的不露痕迹,在自然而然中生成。本课中的“找碴儿”一词对学生来说理解有困难,我也效仿了一把。“找碴儿”一词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就已经出现了,但我没有直接问学生它的意思,也没有急于把词的意思(找借口)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一步步的学习中逐渐得出。在理解小羊第一次说的话时,学生们已经明白它是不会把狼喝的水弄脏的,理由是:狼在上游,小羊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于是,我趁势提出:“所以小羊怎么可能把狼喝的水弄脏呢?明显狼是在没事找事,用书上的一个词儿就是——?(找碴儿)”并出示这个词语再次让学生朗读,此时已无需多说,学生就明白了它的意思。我又追问:“找碴儿就是找——?”(借口)有学生回答出了。就这样循序渐进地引出了它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课是狼不断地在找碴儿,当学完4 、 5两个自然段时,我又再次提及:“(因为去年小羊还没有出生呢,怎么可能说他的坏话)狼这样没有道理地捏造瞎编,就叫——(找碴儿)。”这样,再次让学生巩固了词的含义,也更让学生加深了印象。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而,阅读教学要将“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解。在本课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解决问题。如小羊说的那句:“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当我问学生这句的后面是问号,那小羊是在问狼吗?学生不理解,有的说是,于是我让学生自己朗读,在数遍后问小羊的意思是——学生明白过来:小羊不会把狼喝的水弄脏。其次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如:自由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当学生自学完4 、 5自然段后,我采用了这样的问法:“小朋友,从他的朗读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并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做到了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既培养了阅读的能力,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还不够充分,尤其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另外,学生们对文章的结尾很感兴趣,……让他们猜测不已,他们很想知道最后小羊到底被狼吃了没有。由于教案中没有设计,故而绕开了这个话题,学生有些失望。

小羊教学反思【篇3】

在教授这首新歌的过程中,我感到最大的问题就是融入。指导教师在听了这堂课后,认为我在讲课过程中只是在按部就班的讲我的教案,而没有真正融入到学生当中、课堂当中。好象是一种旁白,和学生的交流、沟通,以及关注还不到位。

而指导教师对我的进步也同样表示了肯定的态度,以往的教学感觉思路并不是很清晰,没有将知识一点点的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有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而现在的我能够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和建议,将知识层层递进的,并且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进行教授。这让我感到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同时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这节课运用故事作为导入,让学生们在一开始就被故事情节和问题吸引住,对以下的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一节课是需要一条线将知识和教学内容贯穿起来的,所以用动物森林中的故事将整节课贯穿起来,既生动有趣又能帮助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连贯完整。

在让学生跟歌曲音乐,做自己创作模仿小绵羊的动作的时候,应该给学生适当的引导和提示,甚至最好能够在前面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动作表演。因为低年级学生创编动作的积累很有限,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带领,通过模仿教师的部分动作来完成创编动作的环节。所以教师一定要先做师范或给学生几个提示动作,不要让学生自己跟着音乐自己随意表演。

歌曲中的“咔咔马里咔嗨嗨”歌词很有特点,因为这是一首印度尼西亚民歌,是表示庆祝高兴时的一种喜悦心情的意思。歌词的上方同时又注有力的记号,起强调加重的作用。所以在教授歌唱的时候,一定要先帮助学生将歌词含义分析一下,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歌曲。如果不加以解释,会让学生不能准确理解歌曲的含义,对歌曲歌唱的内容模糊不清。

这首歌的拓展环节其实可以有很多种,例如创编歌词,加动物的叫声,小话剧表演等。但所有的拓展环节都是为基础教学作准备,决不能将教学重点放在这个环节而忽视了重要教学环节。但如果要添加拓展环节就一定要设计的细致、周到、合理。我在创编环节设计的是让学生将绵羊的叫声加入到歌词中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地方,并进行歌曲演唱。教学过后我发现让学生加声音,一定要给学生适当的提示,给学生一定的范围来进行加声音。最好在长音后加叫声,并且告诉学生在加入叫声后不要拖拍,不要打乱歌曲的节奏,而且一定要加在歌词的后面。

这就涉及到一个教学中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任何提问和要求一定要细致到每一点,并且要在学生活动前讲授清楚。万事都应在事前想好并做到,才能使问题迎韧而解,才能让事情更好的按预期的目标完成。

总得来说,《我的小绵羊》一课又让我在教学经验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教学思想上也有了认识上的提高,我想在今后更多的音乐教学设计和实践过程中会让我逐步成长起来。

小羊教学反思【篇4】

1、理解课文内容,能意识到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对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引导在生活中能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2、能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通过朗读有关语句来正确认识文中狼和小羊的本性。4、培养想象、分析句式等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悟出一定的道理。

2、找出关键词语,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能意识到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对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这样的道理。我先是让学生对这个故事感兴趣,接着和他们逐一分析狼的三次找碴儿的经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通过对他们各自的语言和动作分析,通过引导他们合作学习,帮助孩子们有层次、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让狼和小羊的本来面目清晰的呈现在学生们的心中,也就清楚地认识了狼和小羊的本性,最终总结出:对待像狼这样的坏人,光讲道理是不行的。最后再引申到生活中,如果遇到像狼一样的坏人,我们应该机智勇敢的应对。进行了文本和生活的有机结合,达到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另外,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了一些学习语文方法的传授,比如:句子的比较,抓住关键词有感情朗读的技巧,在文本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课堂上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等。

当然,在授课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课堂上的教育机智欠缺解决等问题,还有待自己地不断研究和努力。

小羊教学反思【篇5】

【游戏主题由来】

《小羊和狼》是中班表演游戏中的传统教材,由于故事中的角色个性鲜明,情节简单,具有趣味性,动作性强,对话多次重复,语言琅琅上口,因此,非常适合中班幼儿进行表演、听了三遍故事后,幼儿就基本上会复述这个故事了,而且在复述的时候幼儿园不由自主地表演了故事中角色的动作,比如猫用爪子抓狼,狗用嘴咬狼,马用腿踢狼,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等、看到幼儿喜欢这个故事,我们就开展了"小羊和狼"的表演游戏、

【游戏总目标】

一、喜欢参与表演游戏,感受故事情节、角色情绪的变化,尝试运用语言、动作、表情,大胆、创造性地表现角色性格特征。

二、能根据角色的特征运用表演道具装扮角色,并能根据故事内容布置游戏的场景。

三、能合作游戏 ,学会协商,轮流扮演角色、使用玩具。

四、懂得遵守游戏规则,会有条理地整理游戏材料。

五、会根据游戏的情况进行简单的讲评,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下一次游戏的改进方案。

六、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七、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第一次游戏

【活动目标】

一、熟悉角色的出场顺序,并能运用连贯的语言大胆地表演。

二、能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初步运用表演道具装扮自己。

三、能按意愿分组,初步学习协商游戏。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1、在语言区中投放《小羊和狼》的故事图片,让幼儿学习复述故事,进一步熟悉故事内容。

2、在美工区中指导幼儿学习制作小羊、狼等角色的道具。

物质准备:制作小猫、小狗、小羊、狼、白马、大象的头饰,房子背景、积木若干。

环境创设:展示幼儿设计的道具,布置好游戏场景。

【活动过程】

一、展示布置好的场景,并出示幼儿制作的道具,导入游戏。

(一)介绍布置好的场景,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上周我们一起寻找了可以用来布置小羊家的材料,今天老师就要把这些材料布置成了小羊的家,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的道具。

师:请小朋友说一说你是为那个角色制作道具的,你是怎么制作的?

(三)师幼回忆故事中角色出场的顺序,熟悉狼和小羊、小动物们与小羊以及小动物之间的对话。

师提问:

1、故事刚开始时谁先出场?他应该站在哪里?接着谁来了?大,考吧、幼,师,网狼对小羊说了?小羊是怎么回答的?狼又是怎么说的?

2、后来有哪些小动物来了?先是谁?接着是谁?他们都对小羊说了什么?

3、天黑了,小动物们都在小羊家一起商量怎么对付大灰狼,它们是怎么说的?

二、提出游戏要求,帮助幼儿做好游戏前的准备。

(一)鼓励幼儿用协商的方式选出组长,组长按组员的意愿协调、分配角色。

(二)引导幼儿选择适合的道具装扮自己,然后开展游戏。

三、幼儿分组开展表演游戏,教师观察指导。

(一)观察幼儿角色分配和道具的使用情况。

(二)观察表演中角色出场的顺序和角色对话的情况。

四、整理游戏场地,收拾游戏材料,交流游戏情况。

(一)在教师的提醒下,幼儿合作整理游戏场地,归类收拾游戏材料。

(二)交流游戏情况。

1、请游戏中表演较好的小组上台表演精彩片段,其他幼儿欣赏、评价。

师:你们觉得他们表演的怎么样?谁表演的最好?好在哪里?

2、讨论道具的使用情况以及初步学习协商游戏的情况。

师:今天游戏中你扮演什么角色?用什么道具来装扮自己?你是怎么跟同伴一起游戏的?

3、讨论下次游戏需要增添的道具。

教学反思:

故事情节有趣、紧凑,语言朗朗上口,幼儿很喜欢这个故事。启发幼儿说出“团结起来力量大”,并以此为契机针对中班幼儿自我意识强,谦让行为差,不遵守游戏规则等现象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遇到事情要互相商量,这样大家才能在幼儿园一起快快乐乐地游戏、学习、生活。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集锦5篇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田忌赛马》教学反思集锦5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篇1

《田忌赛马》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齐威王赛马,在孙膑帮助下,转败为胜的故事。"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方法"是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田忌赛马》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使学生从中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思维训练的重点是让学生弄清楚田忌、齐威王和孙膑三人的思路,其中孙膑的思维推理是难点。我在教学时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从整篇课文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往往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要培养学生较全面的思考问题,就要指导学生学会全面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多方面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基于此,我没有让学生按自然段的顺序逐段学习课文,而是紧扣题眼赛"字,从整篇课文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第一次赛马是怎样赛的,田忌为什么输给了齐威王;第二次赛马又是怎样赛的,结果怎样,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弄清楚"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通过充分地思考和讨论,学生不仅知道两次赛马是谁胜谁负,而且明白了第一次赛马齐威王胜了是因为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一点,再次赛马田忌取胜的原因是因为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进而我又引导学生联系全篇,理清了课文的条理。这样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不但有利于学生较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的发展。

二、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正确地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指导学生根据课后问题,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我让学生思考"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来赢得比赛胜利的好办法,而田忌却想不到,齐威王也始料不及呢"?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深究课文的兴趣。此时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第二部份,要求学生细读,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和词语,抓住这些语言文字进行默读思考和朗读体味,再联系课文内容,了解孙膑分析问题的思路。学生学到这里,就能较顺利地通过人物的外部形象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一步步探明人物的思索过程,明白孙膑能想出这样的好主意,乃是仔细观察、周密分析,认真推断的结果;而田忌失败后只是一味的懊恼,不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找出挽救之方法,自然是无回天之术;齐威王"得意洋洋"夸耀自己的马,根本没发现对手与自己的力量并不悬殊,所以再次比赛时斗力不斗智,仍按原来的顺序出场,当然只有输得"目瞪口呆"了。

三、揣摩心理,理解人物

在教学时,要抓住人物的神态变化,把握人物的心态,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文中出现了较多对话的段落,很适合表演或分角色朗读。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分组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认真揣摩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心理,并可依据课文进行合理的想象设计表演。学生们兴致勃勃,纷纷举手进行表演或朗读,将齐威王骄傲自满、得意洋洋的形象表现得十分到位。这样,学生们在理解了人物的同时,也体验了文中人物的各种情感。指导比较分析,启发求异思维。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导学《田忌赛马》第四段时,为了帮助学生懂得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我先指导学生对两次赛马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次田忌齐威王第二次田忌齐威王

(斗力)(败)上—上(胜)(斗智)(败)下—上(胜)

(败)中—中(胜)(胜)上—中(败)

(败)下—下(胜)(胜)中—下(败)

学生经过比较分析,便很快地说出田忌转败为胜是因为在孙膑的指导下,改变了马的出场顺序,终于以胜两场输一场的战绩获胜。我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拓宽训练,启发他们思考:除了这种出顺序田忌能取胜外,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取得胜利?让学生试着排其它顺序。学生很快地排出另两种对阵方法:

田忌齐威王田忌齐威王

(败)上——上(胜)(败)中——上(胜)

(败)下——中(胜)(胜)上——中(败)

(胜)中——下(败)(败)下——下(胜)

结果:1 :2 结果:1 :2

学生很快又说出从以上排法可以看出,除了第二次比赛的顺序餐,其他顺序田忌都不能取胜。我再进一步拓宽训练,问道:"假如齐威王也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田忌应当采取什么办法才能保持不败?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求异思维不断地得到发展。

四、学生演示,体会内容

课前,我先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好马的学具。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与同桌用纸马玩赛马游戏,演示田忌和齐威王两次赛马的情况,了解课文内容,找出两次比赛田忌一胜一败的原因。然后,请学生们摆出田忌和齐威王赛马时所有可能出现的对阵形式(一共有四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在游戏中认真思考,便能够正确理解课文,深刻体会到孙膑的足智多谋。同时,学生们也得到了成功与快乐的情感体验。

最后,我让学生看板书思考课文内容,谈自己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什么启发。学生贯通全文的思考,必然是见仁见智、有话可说。至此,学生对课文蕴含着的发人深省的教育意义肯定有所领悟,而学生思的能力也得到拓展,做到了学有所得。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成功之处:

1、充分体现了“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对话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教学理念。

2、教学中让学生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平等对话,以读悟情,培养让学生主动领略和体会语言文字,在体会语言文字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实现用人物的神态、语言来体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

3、教师能摆正师生关系,用民主指导取代权威传授。自始至终都在努力创设和谐、愉快、自主探究的氛围,学习知识中,教师不进行滔滔不绝地分析,而是指导学生通过读、讲、议、演、说等方法亲身体验学习,经历学习的过程。

教学中的不足。

1、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两组对话时,若能做到恰当、适时评价,效果更好。

2、 “生成”是新课标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一节课不可以预设的太多,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更易被调动起来。然而这一能力,则需要教师平时的积累和、教学机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这种运筹帷幄的能力,才能将一节课上得游刃有余。

3、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把这节课当成一个起始点,继续深入地钻研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篇2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赛”统领全篇,培养学生思维。

为了指导学生学会全面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多方面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课堂上,我没有让学生按自然段的顺序逐段学习课文,而是紧扣题眼“赛”,从整篇课文入手,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平常的赛马是怎样赛的,这次赛马又是怎样赛的,结果怎样,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弄清楚脚力差不多的马,为什么孙膑就能使田忌稳操胜券。通过充分思考和讨论,学生明白田忌取胜的原因是因为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是谋略的作用。

两次赛马中间的对话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田忌、孙膑、齐威王不同的神态、表情、语气,进而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学习,并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学生在分角色朗读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独立、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平等对话,以读悟情,培养学生主动领略和体会语言文字。学生在体会语言文字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实现用人物的神态、语言来体会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没有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如果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以图片、动画、放音乐的形式展现在多媒体设备上,既充实了教材的内容,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小组合作环节没有照顾到学困生。部分基础知识薄弱、反应慢的学生却不知从何想起、从何说起、从何做起。那些爱发言、愿意表现自我的孩子的孩子表现用心。结果会导致班级内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篇3

对策问题是现代应用数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它在生产、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作为学生接触一些简单的对策问题,了解一些对策方法是十分有益的。

成功之处:

1、引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生活或历史事件。在教学中,通过田忌赛马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在第一次的比赛中,田忌是怎样和齐王对阵的?为什么输了?在第二次比赛中为什么能战胜齐王?为什么要用自己最弱的马对齐王最强的马?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田忌以弱胜强的策略产生过程。

2、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寻找、分析最优策略。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齐王的方法呢?让学生填写在书上,从而找到获胜的策略,经历运用数学方法分析事件,寻求最优策略的过程,并积累相应的基本活动经验。在应对策略中使学生深入进行思考,以弱敌强必须满足什么前提条件:一是齐王必须先出,知晓他的应对策略;二是全盘考虑,田忌先以最弱对齐王最强的马,然后再依次应对,从而整体取胜。

3、发现报数问题的规律,分析应对的策略。在教材的数学游戏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确保获胜,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接下来应该怎么报?在这一问题中,先通过学生实际的报数,初步体会报数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发现规律:10÷(1+2)=3……1,如果出现余数我先报并且先报余数1,然后对方报2,我报1,对方报1,我就报2,保证每个回合中所报数的和为3,这样我就能确保获胜。如果没有余数就让对方先报,对方报1,我报2,对方报2,我报1,保证每个回合中所报数的和为3,这样我就能确保获胜。如果出现对方先报2,我要想确保获胜,就必须用(10-2)÷(1+2)=2……2,我就要必须接下来报2,然后对方报1,我报2,对方报2,我报1,保证每个回合中所报数的和为3,这样我就能确保获胜。

不足之处:

这节课内容较多,特别是在处理练习题的游戏中出现了时间不充裕的问题。

再教设计:

可以把报数游戏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练习,发现规律,这样效果会更好。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篇4

数学广角《田忌赛马》一课是“对策问题”,它是数学综合实践与应用领域的内容,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方法。而小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还不具备全面学习这种知识的思维准备。所以一开始我选择这一节课作为春雨杯讲课大赛公开课时,同组的老师们都说这一节课学生学起来有难度。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尤其注重考虑如何化难为易,选择一个让学生感兴趣又容易理解的教学方式。

本节课教学设计我突出了几个特点:

一、大胆摒弃教材,选择学生喜欢的扑克牌游戏。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数字形式更易于学生理解“最佳策略”。把教材中的田忌赛马的故事作为尝试练习。这样做到由数字到文字的过渡、延伸,更深层的渗透“最佳策略”。

二、注重引导学生深层次的学习,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经历把多种可能性一一找出来,从中选择最佳策略的过程。感受数学中的优化思想。

三、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如体育竞技中、军事指挥中也都用到对策问题。让学生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的不足:

一、没有真正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讲得太多。今后教学中要尽量做到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为探究问题的成功参与者。

二、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

三、在把田忌赛马的故事作为尝试练习时,应根据游戏中得出的方法直接找出最佳策略为宜,不应让学生再去探究所有方案。此处如果再扩展以下两个问题更好:

1、再赛一场,田忌先出,后果如何?

2、再赛一场,四局三胜制,齐王先出,田忌怎样出马?

由于自己的教学能力有限,虽然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不错,但最后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期待着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吧!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篇5

《田忌赛马》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齐威王赛马,在孙膑帮助下,转败为胜的故事。说明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取胜。

一、教学效果

抓住重点词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所谓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透过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正确地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因此,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资料之后,指导学生根据课后问题,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资料,从而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潜力。我让学生思考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来赢得比赛胜利的好办法,而田忌却想不到,齐威王也始料不及呢?”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深究课文的兴趣。此时我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要求学生细读,划出描述人物言行的句子和词语,抓住这些语言文字进行默读思考和朗读体味。我又用幻灯片出示了文中的三个句子,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再联系课文资料,明白这三个句子体现了孙膑分析问题的思路。学生学到那里,就能较顺利地透过人物的外部形象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一步步探明人物的思索过程,明白孙膑能想出这样的好主意,乃是仔细观察、周密分析,认真推断的结果;而田忌失败后只是一味地懊恼,不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找出挽救的方法,自然是无回天之术;齐威王得意扬扬夸耀自我的马,根本没发现对手与自我的力量并不悬殊,所以再次比寒时斗力不斗智,仍按原先的顺序出场,当然只有输得“目瞪口呆”了。

二、成功之处

1、充分体现了“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对话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教学理念。

2、教学中让学生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平等对话,以读悟情,培养让学生主动领略和体会语言文字,在体会语言文字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实现用人物的神态、语言来体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

3、教师能摆正师生关系,用民主指导取代权威传授。自始至终都在努力创设和谐、愉快、自主探究的氛围。在学习知识中,教师不进行滔滔不绝的分析,而是指导学生通过读、讲、议、演、说等方法亲身体验学习,经历学习的过程。

三、不足之处

1、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两组对话时,没有及时评价。

2、“生成”是新课标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一节课不可以预设的太多。

3、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

四、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要恰当、适时给予学生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紧紧抓住课堂生成的资源,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产生更好的课堂效果,不断提高自己这种运筹帷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