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教案 > 导航

扎手绢教案反思

发表时间:2023-04-19

扎手绢教案反思(集锦11篇)。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教案是日常教学管理和督导的重要依据。编辑为你收集整理了扎手绢教案反思,相信您在阅读网页内容后有所收益!

扎手绢教案反思 篇1

活动设计背景

本次活动对象是中班的小朋友,他们很好动,正是基于他们的活泼可爱,教师利用小游戏丢手绢来开展活动,使小朋友们在快乐中玩,在快乐中学习。

活动目标

1、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2、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3、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让他们自由、开放的玩起来。

2、活动有序不紊的开展。

活动准备

手绢一张、中班小朋友

活动过程

1、老师带领中班小朋友到草坪空地集合,并围成圈坐在草地上。

2、老师引导学生拉开活动的序幕丢手绢游戏。

3、全体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唱起:丢手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重复)

4、手绢放在谁的后面,谁就起来表演节目。(唱歌、背诗、跳舞等)

5、老师对被丢中的小朋友给予评价,然后继续开始游戏。

教学反思

此活动对于中班的小朋友还是比较合适的,小朋友们很喜欢。在活动中,被丢中的小朋友有些表现出很倒霉的样子,而其他小朋友的感觉就是幸灾乐祸的。对于这种情况的表现不是很好的,说明孩子们不够自信,不敢于出来表演节目。如果小朋友们都很愿意,丢中了感觉很快乐、很幸福,那才是最棒的。

所以,通过本次活动,可以看出锻炼孩子们的自我表现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会加大对孩子们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的自信能力,认知能力,情感表达能力。

扎手绢教案反思 篇2

活动设计背景

活动目标

1.用做游戏的方法,锻炼学生的活动灵敏度与思维应变能力。

2.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教学生学会一种新的幼儿游戏。

3.让学生理解:游戏应当遵守一些规则。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和游戏行动。

2.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以及遵守规则。

活动准备

空场地一块,手绢一条音箱磁带歌曲{丢手绢}

活动过程

1.(激趣)示意学生手拉手-站成一圈,问学生:我们以前学过那些游戏呢?()小朋友们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2.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给大家教一个新的游戏,大家想不想学呢?注意,老师手里拿着一条手绢,等一会儿老师看哪个小朋友最乖,就让他小朋友先玩。

3.讲游戏规则:

⑴拿手绢的小朋友,在圈外沿老师刚示范的方向,边跑边和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唱《丢手绢》,看哪个小朋友不注意时,就把手绢悄悄地丢在他的身后,然后快速地跑开。

⑵如果身后有手绢的小朋友没发现,让丢手绢的小朋友抓住了就表演一个节目。

⑶如果身后有手绢的小朋友发现了,那么赶紧拿起手绢去追丢了手绢的小朋友。在他跑到你的位置前如果追上了,他就表演节目;如果追不上,那么拿手绢的小朋友继续丢手绢。

4.教师示范表演,边讲解给学生。

5.学生做游戏开始,选刚才听得最认真的学生先丢手绢,教师也参与其中。

教学反思

学生在每次活动开始的时候活动积极,兴趣很高,但是这种兴趣很快消失,乱跑乱闹。学生乱跑的时候安全得不到保证,在以后的教学时要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兴趣。

扎手绢教案反思 篇3

活动设计背景

《丢手绢》是科教版,本教材很符合幼儿学习,唱起来很上口,很快活,乐句不是很长,也很好记。

幼儿都喜欢唱歌跳舞、游戏活动,课上随意好动,我就根据这样的心理特点,我设计了一节幼儿游戏活动《丢手绢》运用新课程理念组织教学,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半常规教育为重点,通过这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创设和谐课堂,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幼儿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幼儿倾听音乐,大胆的游戏表演。

2、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3、能完整的唱全曲。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5、遵守游戏规则,掌握游戏的玩法。

教学重点、难点

完整的唱乐曲,欢快的游戏。

活动准备

1、多媒体电子琴手绢

2、画一个圆圈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开始

师:老师请小朋友和我做一个游戏:一起和我拍手山山水水,我们都是木头人,谁也不许动。(设计意图:让小朋友懂得游戏的规则,通过游戏能让小朋友静静的坐下来。)

幼儿:静静的坐在那里

师:你们知道吗

幼儿:信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变一个戏法,你们看能变出什么

幼儿:手绢

师:师拿着手绢带动作,请小朋友猜一猜我在做什么

幼儿:丢手绢(设计意图:知道这节课我们要学什么,明确教学目标)

板书《丢手绢》

二、学唱歌曲

1、师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幼儿念一次歌词(学习方式:幼儿随着老师念歌词时带着丢手绢的动作)读三遍,对于表现好的小朋友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学习方式:看老师的动作,加深对歌词的记忆)

3、完整的聆听乐曲,感受歌曲的旋律

4、学生和琴有感情的演唱(教学手段:聆听对琴加深认识)

5、用动作表演歌曲

6、播放视频:《丢手绢》游戏

三、音乐游戏

1、讲述游戏的规则,由老师先示范。(设计意图:让小朋友了解游戏的规则,以防在玩游戏的时候有不安全的事情发生,首先,让小朋友知道爱护好自己,同时也不要去伤害其他的小朋友)

2、用开火车的方法围城一个圈,然后蹲下,把自己的小手轻轻的跟着音乐拍起来,一边拍一边轻轻的跟着音乐唱《丢手绢》这一首歌,但是在做游戏的时候,小朋友们一定要遵守游戏的规则不要告诉被丢者,这样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跑步。当小朋友没有发现或者没有追上者在圈中表演一个小节目。

3、在游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跑的太快。

四、活动升华(设计意图:进一步的去挖掘小朋友的智力,让孩子更聪明更好学)

游戏这么好玩啊,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也可以五个八个的小朋友就可以做这个游戏,回家也可以和自己爸爸、妈妈、姐姐一起来做这个游戏。[.教案网出处]当然,以后你们如果还有更好玩的游戏,也可以到学校和老师,和小伙伴一起玩。

小朋友们,现在游戏结束了,我们开这火车去教教其他的小朋友去。开火车走出教室。(设计意图:让小朋友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

音乐游戏《丢手绢》活动中,我以事物手绢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提问幼儿手绢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通过今天的活动也让我更加了解到,游戏即快乐,音乐教育即快乐教育。孩子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音乐游戏是孩子游戏世界中一个充满欢笑、荡漾歌声、抒展舞姿、自我表演的快乐王国。音乐游戏使孩子幼小的心灵萌发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幼儿的情感

如果让我从新上这节课的话,我想我会比这节课,上的更有进步。

扎手绢教案反思 篇4

设计背景

因本班部分小朋友不太讲卫生,为了使他们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而设置本课。

活动目标

1. 理解儿歌内容,能用普通话跟随教师念儿歌。

2. 丰富词汇:干干净净。

3. 教育小朋友**清洁的好孩子。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小朋友讲卫生,爱清洁的好习惯。

难点:读准字音。

活动准备

(一条干净,一条脏),儿歌录音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出示两条小手绢,让小朋友议论这两条手绢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脏手绢变干净?

2. 教师念儿歌《洗手绢》,小朋友欣赏。

3.请小朋友看书,看图说出儿歌内容。

4.小朋友听教师念儿歌,然后回答:

(1)是谁在洗手绢?洗手绢的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2)小朋友用什么来洗手绢?为什么盆里有那么多花朵朵?

5.小朋友欣赏儿歌《洗手绢》录音,感受儿歌的韵律美。

6.小朋友跟教师读儿歌。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要求小朋友理解儿歌内容,教育小朋友做一个爱清洁讲卫生的好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出示两条小手绢,一条干净,一条脏,让小朋友议论,这样激发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问小朋友你喜欢干净的手绢,还是喜欢脏的手绢,

小朋友一定是喜欢干净的手绢,从而就教育小朋友要讲卫生爱清洁。放录音《洗

手绢》让小朋友欣赏,使小朋友感受儿歌中的连环韵律美。本节课的效果好。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也许我还会准备好一盆水和洗衣粉,让小朋友亲自洗脏的手绢,让他们感到劳动最光荣。

扎手绢教案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染纸的基本方法,大胆尝试,染出不同的图案。

2.体验染纸活动的乐趣。

3.养成爱整洁的好习惯。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重难点:

1.重点:学习宣染的基本方法。

2.难点:幼儿能不断变换纸的折法,染出不同图案的手绢。

活动准备:

1.各种印染手绢的图片,实物。

2.正方形纸巾、彩色颜料、色盘、棉棒、抹布、旧报纸若干,分组摆放。

活动过程:

一.欣赏图片,让幼儿熟悉各种各样的印染手绢。

1.与幼儿讨论看到了什么?

2. 这些手绢和我们平时用的手绢有什么不同?

二. 教师示范讲解印染手绢的具体方法:

1.老师这里也做了一些漂亮的手绢,请小朋友看一下,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下呢

2.教师讲解:

教师示范染边

一张纸巾,随意的折一折,折成三角形,正方形或者其他的图形,都可以。(正正方方一张纸,对边折成长方形,折呀折,折四下)

将折后纸巾的边放进盛有彩色颜料的色盘里,沾一沾,(快速沾沾边宝宝)

沾完后,轻轻的打开、放在展板上。(轻轻打开真奇妙)

教师示范染角以及边角混染

引导幼儿染不到得地方可以用棉棒进行点染

三.幼儿进行染纸: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 教师提要求

染色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把染料弄到自己衣服上,小朋友之间要相互谦让,只有认真,安静的小朋友才能染出更漂亮的手绢来

2.幼儿动手操作

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印染出不同的图案。教师及时指导,提醒幼儿及时擦掉手上、身上的颜料,注意卫生。

四.展示幼儿作品

请幼儿将染好的手绢放在展板上,教师进行点评

五.结束课程:

小朋友染得小手绢都很漂亮,现在拿出你的小相机我们一起来给它照相吧!

活动延伸:

下次活动,幼儿尝试印染不同形状的纸巾,如:花型,圆形,多边形。

活动反思:

这节课一开始我将已经染好的手绢做成课件,让幼儿欣赏。在幼儿了解染纸同时,也引起了幼儿的兴趣。他们会想这些漂亮的手绢究竟是怎么染出来的,从而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接下来我引入了展示实物的环节,让幼儿直观的感受染出来的手绢,说说他们与普通的手绢有什么不同,用什么做的,图案有什么特点。

教师演示的环节里,我在课前做了进一步的尝试。用来染色的纸质量要好而且要厚一些,这样不容易烂。其次就是对于选用的颜料有一定的要求,应用水溶性较好的水彩颜料或国画颜料,这样染出来的手绢色彩更均匀亮丽。

教师示范时,我分了三个小环节。对边折成正方形,染边;对角折成三角形,染角;以及边角混染。告诉幼儿可以变换不同的折法,不同的染法,可以染出不同效果的手绢。同时我把这一操作过程编成了口诀,更易于幼儿理解和操作。

在幼儿操作过程中,许多幼儿能掌握这个染纸的方法,而且每个孩子能创造出更新颖更漂亮的图案,这让我很惊奇同时也很高兴。

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只给了简单的指导,幼儿就可以发挥最大的空间,印染出新奇漂亮的手绢。而且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了卫生的问题,都能干净的完成。

虽然完整的上完了这节课,但有些地方还存在不足。示范的时候,可以引导幼儿自行创造折纸的方法。不仅仅是折成正方形或者三角形。让幼儿自行发现折纸的方法不同印染的手绢就大不相同。其次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有遇到的困难,应该给予及时的指导,锻炼幼儿克服困难的能力。再次教师在示范点染时,应该说的更详细些准确些,以免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不知道棉棒怎么用的情况。最后在活动结束时,可以引出不同形状的纸印染出来的手绢,为下次活动做铺垫。

扎手绢教案反思 篇6

活动目标:

1.增强快速奔跑的能力,提高追逐中的应变技能。

2.加强平衡和协调能力,激发对体育游戏的兴趣。

3.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4.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活动准备:

场地、幼儿分两组围成圆圈、手帕两块。

游戏规则:

丢手绢时不能往后看玩法:

玩时,众人围圈向内坐,选一人拿手绢在圈外绕行,边走边与众人一起唱:"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儿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行进中,悄悄将手绢丢于一人背后。如果此人发现应立即捡起手绢追逐丢手绢者。若追上,丢者需重丢;若追不上或丢者转一圈仍未被发现已将手绢丢下,则罚被丢者站在圈中唱一支歌或表演一个节目。然后,轮换再来。

活动反思:

我们班的在这次体育游戏中还算比较乖,所以游戏进行的也比较好,孩子们也很快乐,都吵着要玩,上完课后我也很满意,回味着刚才上的课,游戏的过程中,有一些孩子往往只把手绢丢给自己的好友,这就给课堂带来了不和谐的因素,造成孩子们之间的不团结,以后要注意多强调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这节课的歌曲旋律很好听,充分体验幼儿那种愉快的心情,所有的幼儿都融入到整节课中,充分体现了音乐带给孩子们那种愉悦。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把整首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段音乐欣赏让幼儿有自我表现美的空间,从而进一步培养幼儿感受音乐美的能力。

扎手绢教案反思 篇7

活动目标:

1、体验相互追逐的快乐。

2、学习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3、能遵守规则玩游戏。

4、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1、会唱《丢手绢》歌。

2、不同颜色的手绢几条。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站好队形,幼儿按照地上画的圆围成圆圈坐好。

2、引出游戏

(1)小朋友还记得丢手绢的歌吗?

(2)老师幼儿齐唱《丢手绢》。

3、介绍游戏玩法

(1)请一个小朋友拿着手绢围着自己的圈跑。

(2)当唱到“轻轻的放在小朋友的后面”时,拿手绢的那一个小朋友就把手绢悄悄的丢在另一个小朋友的身后,然后继续围着圈跑。

(3)当唱到“快点快点”捉住他”时,捡到手绢的小朋友就应该马上去追刚才那个丢手绢的小朋友,要围着圈追。

(4)被追的小朋友跑到一个空位子旁就马上坐下,这样,追的小朋友就算没追到,所以,就该他再来丢手绢。

(5)如果追到了,就该被追到的小朋友再来丢手绢。

4、提出游戏规则

(1)不疯闹

(2)跑时不离开圈

(3)只准捡到手绢的那个小朋友起来追,其他的小朋友坐在位子上给他们加油。

(4)小朋友要自己围着自己的圈跑。

5、幼儿开展游戏,老师指导

(1)看幼儿有无遵守规则进行游戏。

(2)帮助还未理解游戏玩法的幼儿一起完成游戏。

6、放松活动:

在《丢手绢》音乐伴奏声中幼儿一起做放松活动,以缓解紧张疲劳的身体。

活动反思:

我们班的在这次体育游戏中还算比较乖,所以游戏进行的也比较好,孩子们也很快乐,都吵着要玩,上完课后我也很满意,回味着刚才上的课,游戏的过程中,有一些孩子往往只把手绢丢给自己的好友,这就给课堂带来了不和谐的因素,造成孩子们之间的不团结,以后要注意多强调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这节课的歌曲旋律很好听,充分体验幼儿那种愉快的心情,所有的幼儿都融入到整节课中,充分体现了音乐带给孩子们那种愉悦。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把整首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段音乐欣赏让幼儿有自我表现美的空间,从而进一步培养幼儿感受音乐美的能力。

扎手绢教案反思 篇8

活动目标:

1、运用对比的方式发现桃花的不同形态,并用简单的形态进行表现。

2、大胆添画桃花,丰富画面,能画一整片桃树,感受绘画作品的美。

3、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欣赏过桃花树

2、物质准备:作画工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是什么图片?(桃树)

小结:这是我们之前去参观过的桃树的照片,今天我们来画一画上次我们看到过的桃树。

二、局部观察感知,讨论画法

1、这棵桃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树枝,树杆,树叶,花)

2、他的树枝是什么形状的?

3、树叶和花的比例是什么样的?桃花的花瓣是几片的?

4、你想怎样来画这棵桃树?

小结:先画树杆,再画树枝,接着画桃花和树叶,桃树上桃花比较多,树叶比较少,看起来一整片都是粉红的。

三、幼儿尝试写生画,教师巡视并指导:

1、引导幼儿大胆作画,要求画出桃树的主要结构。

2、鼓励幼儿画一整片桃树,画面干净整洁。

四、讲评:展示作品,互相欣赏。

师:你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

教学反思:

桃花色彩鲜艳,盛开时景色怡人。孩子们对桃花都非常感兴趣也很喜欢,从这个兴趣点出发,引导幼儿去画一画桃花,但如果单画一棵桃树或一簇桃花显得略微单薄,为了给孩子们充分发挥了发表想法和心声的空间。前期组织幼儿去观察了桃树,请孩子观察桃树的构成,桃花的构成,你最想画哪一个部分。孩子们都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想法。让孩子在观察的前提下再进行作画,从而提高孩子的兴趣。

接下来是让孩子现场作画,这时出现了困惑,孩子们根本无从下笔,桃花虽然单朵画不是很难,但整体表现出一片桃树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不知该先画树还是先画花,花的构图,以及树和树的叠加关系又成了一个难点。我通过言语提示,鼓励幼儿大胆的作画,有了前期观察的辅助,孩子们都大胆的进行了尝试。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过多的提示孩子桃花的花瓣的形状,很多孩子都画了四片花瓣。但最后成品图还是很不错的。

通过这次作画活动,让我想到了在组织活动时还要多注意细节的内容,多鼓励幼儿大胆作画,用递进的方式去完成目标。

扎手绢教案反思 篇9

活动目标:

1、在洗手帕的过程中,启发幼儿体会洗、搓、拧、晒及卷袖子等动作,使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迅速掌握动作要领,大胆用身体动作进行表现,从而发展幼儿的音乐表现力。

2、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幼儿讲卫生、爱劳动的良好行为习惯。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自带一块手帕。

2、录音机、磁带,事先欣赏过《洗手帕》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一个东西四方方,天天带在我身上。 有了鼻涕用它擦,出汗也要去找它。(手帕)

二、老师出示手帕,幼儿观察老师洗手帕的方法。

1、小手帕有什么作用?

2、小手帕脏了怎么办呢?

3、幼儿观察老师洗手帕。提问:老师是怎样洗手帕的,用了哪些动作?

三、幼儿自己动手洗手帕

(1)、小朋友们也都很能干,都是爱劳动的好孩子,今天我就让小朋友自己试着洗一洗小手帕。(四人一组)

(2)、提出要求:为了不让我们的袖子弄湿,我们要把我们的袖子卷一卷,尽量不要把水弄到地上。

(3)、幼儿分组洗手绢。引导幼儿感知洗手帕的动作。师:"让我们看一看哪个小朋友洗的最干净?他又是怎么洗的?"教师请幼儿表演洗手帕的动作,如搓一搓、拧一拧、晾一晾等。

四、完整听音乐,做洗手帕动作。

1、小朋友做的动作真漂亮,象跳舞一样,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做起来吧。(播放音乐)

2、音乐又快又重时,应怎样洗手帕?音乐又慢又轻时,应怎样洗手帕?

3、教师和幼儿一同跟着音乐洗手帕,感受劳动的愉快心情。

五、小结:今天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仅学会了洗手绢的本领,而且还把它变成了漂亮的舞蹈,你们真是太棒了,刚才小手帕告诉老师,它想到外边晒太阳,这样它会更干净更卫生,让我们带着小手帕到外边晒太阳吧。

附动作:

第1-8小节:双手同时做在搓衣板上用劲搓的动作,眼睛看手(两拍搓一下)。

第9-16小节:两手相对,握空拳做轻轻搓的动作,眼睛看手(一拍搓两下)。

第17-20小节:同1-8小节。

第21-22小节:两手做用力拧手帕的动作。

第23-24小节:做抖开手帕向上晾的动作,口呼"晾起来"。

活动反思:

小班的音乐律动《洗手帕》是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一个活动。根据小班幼儿好动、好玩,好模仿,注意力易转移的特点。我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这样他们就不会觉得活动很枯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幼儿做着自己喜爱的动作,感受律动的乐趣,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从而激发了孩子们表现音乐的欲望,这样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就得以体现在有节奏的语言提示,助于幼儿分辨音乐。

整首旋律中由于音乐存在快和慢,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如果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倾听的上面,那势必会影响到孩子的动作。为了让孩子们在不枯燥的反复倾听中听清音乐的快和慢。我顺着音乐洗手帕中的慢节奏,引导幼儿一拍一下的做在搓衣板上洗手帕的动作,然后快的音乐节奏时我却忽略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忽略了幼儿现在对八分音符有点快,让幼儿很快的做动作。而且幼儿在活动的同时拧手帕的动作没有做好,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研究幼儿的年龄特点,力求让每个幼儿的动作做的完美,在音乐活动中如何更好的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与有关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兼得的教育上,还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去探索。

扎手绢教案反思 篇10

活动目标:

1.增强快速奔跑的能力,提高追逐中的应变技能。

2.加强平衡和协调能力,激发对体育游戏的兴趣。

活动准备:

场地、幼儿分两组围成圆圈、手帕两块。

游戏规则:

丢手绢时不能往后看玩法:

玩时,众人围圈向内坐,选一人拿手绢在圈外绕行,边走边与众人一起唱:"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儿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行进中,悄悄将手绢丢于一人背后。如果此人发现应立即捡起手绢追逐丢手绢者。若追上,丢者需重丢;若追不上或丢者转一圈仍未被发现已将手绢丢下,则罚被丢者站在圈中唱一支歌或表演一个节目。然后,轮换再来。

活动反思:

我们班的在这次体育游戏中还算比较乖,所以游戏进行的也比较好,孩子们也很快乐,都吵着要玩,上完课后我也很满意,回味着刚才上的课,游戏的过程中,有一些孩子往往只把手绢丢给自己的好友,这就给课堂带来了不和谐的因素,造成孩子们之间的不团结,以后要注意多强调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扎手绢教案反思 篇11

活动目标:

1.欣赏各种各样路的图案和颜色美,大胆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2.感知生活环境美给人带来的心情愉悦,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3.在欣赏的基础上激发幼儿手工剪贴路,提高幼儿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和表达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欣赏各种各样路的图案和颜色美。

活动难点:

感受路与周围环境和人融合在一起所产生的协调美和意境美。

活动准备:

前期准备:周末请家长带幼儿去认识各种各样的路,重点引导幼儿体验路面铺设的图案美和颜色美,并把幼儿觉得漂亮的路用相机拍摄下来。

其他准备:将幼儿照的漂亮的路的照片做成展板让幼儿欣赏交流。将各种各样具有代表性的路制成课件,课件分2个模块:老师找路1(色彩素雅的路)和老师找路2(色彩鲜艳的路),每个模块又设计了两种播放模式:自动播放模式和手动播放模式。公园背景图4幅、各种颜色的卡纸、剪刀、浆糊

活动过程:

一、谈论、欣赏展板照片,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回顾。

师:这些是小朋友找的漂亮的路。你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说说你在哪里找到,它漂亮吗?漂亮在哪里?也可以看看其他小朋友找的路漂亮吗?走在漂亮的路上,你的心情怎么样?

幼:这条是在我爸单位里找的,上面的长方形图案很漂亮,我走在这条路上心情很好。

幼:这条路我见过,在兰溪公园,我喜欢在这圆圈圈里跳呀跳,很好玩。

幼:这条是我们幼儿园里的路,我每天走在这条路上心情很好,很高兴。

幼:这条是街上的人行道,上面的图案也很漂亮。

老师:(总结)我们生活里有各种各样的路,有的路很漂亮,走在漂亮的路上心情都变好了。

通过展板照片让幼儿回顾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对自己置身其中的生活环境中存在美的发现和感悟。幼儿急切地挤到展板前,兴致勃勃地谈论各自寻找的各种各样的路。

二、欣赏课件——自动《教师找路一》 (色彩素雅的路)

师:老师也找了许多漂亮的路,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

自动播放课件《教师找路一》配上理查德的钢琴曲,营造一种幽雅、宁静的氛围,让幼儿欣赏、体验天天走着的路竟然那么美,那么触动人心。幼儿欣赏时不由地发出一阵阵“哇!”、“哇!”的赞叹声,可以看出这些漂亮的路带给幼儿的心灵震撼。

三、打开手动《教师找路一》

1.幼儿自由欣赏讨论:老师找的这些路里你喜欢哪一条路?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条?

幼:我喜欢第1条路,第1条路很漂亮。

幼:我喜欢第6条路,上面有花的图案,很漂亮。

幼:我喜欢第5条路,像光盘。

……

教师为幼儿的审美感受提供自由交流平台,让幼儿的审美感受得以自由表达,此时幼儿的审美感受是零散的,细碎的。

2.引导幼儿逐幅欣赏,分析路面图案造型及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教师抛出的问题如下:这些路你喜欢哪一条路?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条?它上面的图案怎么样?是什么形状的?这图案的排列有什么特点?这样排列图案你觉得怎么样?你有没有见过或走过这样的路?如果你走在这样的路上,你的心情怎么样?

师:老师找的这些路里你喜欢哪一条路?为什么?

幼:我喜欢第1条路,这条路在河边,是鹅卵石铺的,没有栏杆,走过去很刺激

师:你呢?

幼:我喜欢第3条路。

师:为什么喜欢这一条?路面上的图案是什么形状的?

幼:这条路很漂亮,上面有许多长方形图案。

师:这些长方形图案的排列有什么特点?这样排列图案你觉得怎么样?

幼:那些长方形图案排列有规律、很整齐,我觉得很美。

师:这样的路你有没有走过?如果你走在这样的路上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幼:走在这样的路上心情很好。

幼:我喜欢第5条路,我觉得它像一张张光盘,还有音乐跑出来,我喜欢在上面跳舞。

幼:我也喜欢第5条路,上面的图案像一片片荷叶。

……

此环节教师帮助幼儿梳理审美经验。本着尊重幼儿的个性化体验,我以师幼问答的形式引领幼儿逐幅欣赏、解读路面的图案造型等审美元素,表达审美感受。

当幼儿提到左图《教师找路1》的8号路时,除了引导幼儿欣赏图案、颜色等审美元素外,教师借助问题:“如果把这条路和周围的环境合起来看,你觉得怎么样? ” 启发幼儿发挥想象,感知路和周围环境搭配能够产生一种协调的美。(此图的周围的高楼大厦一层一层的,路也像两幢躺在地上的高楼一层一层的,这样搭配就产生一种协调的美。这就像人们穿衣服喜欢配套看起来很协调很好看。)

当幼儿提到左图《教师找路1》的5号路时,教师借助幼儿的各种想象(如:路的图案像光盘、荷叶、苹果、圆圈、老师则把路边的草坪想象成碧绿的湖面,把路看成漂浮在湖面上的一片片大大小小的荷叶等)引导幼儿感知同样一条路,大家想象不一样,感觉也不一样,就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审美素质的提高,我们生活的环境正逐步趋向和谐美。通过老师解读,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周围环境里的协调美和意境美。

师(总结):这些路面的图案不一样,图案的排列也不一样,人们看了感觉也不一样。有的图案有规律、很整齐,给人感觉有秩序的美;有的图案没有规律,比较自由,给人感觉一种轻松,随意的美;有的给人感觉一种协调的美,有的给人感觉一种意境的美。

四、欣赏课件——自动《教师找路二》(色彩鲜艳的路)

师:小朋友再看看老师找的另外一组路,这组路你觉得怎么样?

将各种各样的路分成色彩淡雅和色彩鲜艳两组依次呈现给幼儿欣赏,使幼儿在欣赏时能更鲜明、清晰地感知各审美元素。这组路的色彩鲜艳,很有视觉冲击力,很吸引幼儿的眼球,幼儿看了赞叹不绝。

五、打开手动《教师找路二》

1.幼儿自由欣赏讨论:这组路你觉得怎么样?美在哪里?

幼:第1条红色的路很美。

幼:第3条彩色的路也很美。

幼:哇塞,第8条铁路也有彩色的。

……

2.引导幼儿逐幅欣赏,解读路面的颜色搭配及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教师抛出的问题如下:你喜欢哪一条路?这条路主要用什么颜色搭配?颜色这样搭配你觉得怎么样?要是你走在这样的路上心情怎么样?你想干什么?为什么?

师:你喜欢哪一条路?这条路主要用什么颜色搭配?

幼:我喜欢第1条路,它是红色的。

师:红色的路给人什么感觉?你有没有见过这种颜色的路。

幼:红色的路给人感觉很美,很像结婚的时候走的路。

幼:也很像去领奖台的路。

幼:实验小学操场的跑道也是红色的

师:要是走在这样的路上,人们心情怎么样?

幼:走在红色的路上心情会很高兴。

幼:走在这样的路上,人们心情很激动。

师:走在这样的路上,你想干什么?你为什么想那样做?

幼:走在这样的路上,我想跑步,因为我很激动。

幼:走在这样的路上,我想大声呼喊,因为我很高兴。

……

师:你喜欢哪一条路?这条路主要用什么颜色搭配?……

幼:我喜欢3号路,它用红色、白色、橙色、棕色搭配很好看,很像通往迷宫的路,我很想走进去看看。

……

师(小结):这些路的颜色很漂亮,一条路除了图案美,颜色也会把路装扮得更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审美素质的提高,我们生活里的各种各样的路越来越美。那你们知道这些路是谁设计的?

此环节重点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路的颜色美及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从幼儿的回答可以看出幼儿对色彩较敏感,想象丰富。

六、幼儿设计路(手工粘贴路),迁移欣赏经验。

1.激发创作欲望

师:听说××地方正在兴建公园,公园里的路还没设计好。今天请你们当设计家,帮忙设计一条漂亮的路,好吗?这儿是四张景点图,你可以任意选择一个景点设计路,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了各种颜色的路,需要什么颜色的路自己选。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图形,小朋友可以发挥想象力,用这些图形大胆设计图案,看谁设计的路最美。如果你想设计很特别的图案,桌上有剪刀和纸,你就大胆设计吧。

借助背景图激发幼儿手工设计路,运用欣赏经验,培养幼儿的审美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同时启发幼儿设计路时能与周围环境合起来考虑以达到和谐之美。

2.幼儿创作,教师针对幼儿的创作情况进行指导。

3.作品展示

师:请小朋友将设计好的路嵌入背景图,看看你设计的路漂亮吗?可以向同伴介绍你是怎么设计的?也可以看看别的小朋友是怎么设计的?他的想法和你一样不一样?

展示幼儿作品,让幼儿相互欣赏、交流,一起体验创作的乐趣。幼儿的作品采用嵌入背景图式展示,旨在让幼儿感受设计对象与周围环境融合。

活动反思:

一、选材生活化。

《幼儿园指导纲要》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基础,建立在生活之上。” 本次活动教师能捉住幼儿天天感知到的生活环境中各种各样路的美来引导幼儿进行欣赏、体验,实现审美素质的提高。

二、注重幼儿的审美体验。

在活动前请家长带领幼儿去寻找路,进行初次的审美体验,让幼儿与路对话,与家长对话,在对话中积累审美经验。在活动中教师借助展板照片和多媒体课件的分模块欣赏,引导幼儿再次体验,通过幼儿再次地与路对话,与老师对话来梳理、提升审美经验。

三、注重幼儿的个性化的情感表达,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强调:“艺术活动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我在此次欣赏活动中借助提问来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如:在幼儿解读漂亮的路的图案美和颜色美中我会问:你喜欢哪一条路? 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条?它上面的图案怎么样? 你有没有见过或走过这样的路?如果你走在这样的路上,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想干什么?整个活动过程幼儿情感愉悦,兴趣浓厚,积极性高。

四、尝试将环境美学理念引入幼儿园审美教育。

引导幼儿体验将路与周围环境和人融合在一起欣赏所产生的协调美和意境美。也引导幼儿在设计路时能与周围环境合起来考虑以达到和谐之美。

扩展阅读

小班科学的教案反思集锦11篇


教师为本.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教案是很多老师非常熟悉的一种文稿,教案中的教学方法要有创新,不照本宣科,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教案如何撰写才出彩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小班科学的教案反思集锦11篇”,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小班科学的教案反思 篇1

活动设计背景

在生活中,小班孩子对吃的玩的特别感兴趣。为此,我们以兴趣为出发点,巧妙地把教育目标蕴含其中,让孩子在生活化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发展。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器官来感知饼干的形状。

2.能按形状进行分类。

3.初步感知3以内数量关系。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饼干的形状并能按其特点分类。

难点:学会用感官感知﹑体验每一个事物。养成喜欢动手操作善于动脑的习惯。

活动准备

饼干若干﹑手洗干净﹑橡皮泥﹑每组一个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盒子

活动过程

1.《 饼干歌 》音乐 ,出示神秘袋猜礼物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神秘袋,里面有一样好吃的东西,请一个小朋友来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把饼干按组分给大家)

2. 让幼儿自由观察饼干。

师:请幼儿看看自己盘子里的饼干是什么样子的?

幼:有圆形的,有三角形的,有正方形的。!出自:快思老.师!

师:我这有3个不同盒子,他们是饼干宝宝的家,请小朋友帮助饼干宝宝找到自己的家,记住饼干宝宝的形状和他的家是一样的。

幼儿分组进行,教师指导。

3. 请幼儿从餐盘中选一块饼干,用感官体验。

师:饼干宝宝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他们很高兴…(敲门声)谁呀?我们找一找。(找到事先藏到桌子里面的盘子和饼干)

师:饼干宝宝又来找我们玩了,我们看看出来了几块饼干宝宝?

幼:3块。

师:每组有几位小朋友呢?

幼:3位。

师:请你们每人拿一块饼干,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幼:…

师:摸上去是粗糙的。那你闻一闻有什么味道?

幼:香香的。

师:那么你咬一口是什么味道?

幼:…..

师:饼干哪去了?变没了,你吃的是么形状的饼干?

4. 活动延伸

将橡皮你放在活动区,指导幼儿做出自己喜欢的形状的饼干。

教学反思:

我觉得自己用情境表演导入活动是非常成功的,这种角色游戏让孩子们很快就投入到活动了活动中,孩子们对活动非常感兴趣。另外,我精心准备的操作材料深深地吸引了孩子,让他们乐在泥工活动中,做出了很多有趣的饼干,发展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小班科学的教案反思 篇2

小班科学清洁好帮手教案反思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严重加剧,清洁环境成为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然而,环保知识的普及和清洁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小培养。因此,我们针对小班学生开展了一堂名为"科学清洁好帮手"的教学活动。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们深入了解了科学清洁的方法和环保意识,培养了对环境负责的态度。

首先,我们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环保知识普及课。在课前,我们准备了一系列图片和简单易懂的文字,通过贴在墙上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我们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介绍了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影响,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污染物。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学生们积极参与,脑海中渐渐形成了清洁环境的意识。

接下来,我们带领学生们进行实际的清洁操作。我们提前准备了保洁工具和材料,如清洁剂、抹布、扫帚等,并将教室划分为不同的工作区域。学生们分组合作,负责清洁自己的学习区域。在清洁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清洁方法,例如使用正确比例的清洁剂、适当运用力度、注意保护自己的安全等。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了清洁工作。

在活动的最后,我们进行了反思和总结。我们鼓励学生谈谈对本次清洁活动的感受和体会。许多学生表示,通过参与实际的清洁操作,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明白了保持环境整洁对于人类和动植物的重要性。他们还纷纷表示将坚持养成良好的清洁习惯,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们不仅仅告诉学生们环保的重要性,更是亲身让学生们参与其中,体验清洁的过程。学生们通过实际动手,深入感受到了清洁的重要性,懂得了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同时,他们也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通过合作清洁教室,他们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环保教育的力度。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我们还将鼓励学生们制定保护环境的个人计划,每人都承担一定的环保责任,共同营造一个更加清洁美丽的环境。

科学清洁好帮手教案的实施,让小班学生们学习到了科学清洁的技巧,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环保行动的倡导者,一起共建美丽的家。

小班科学的教案反思 篇3

设计意图:

在上学期上《树叶宝宝去旅行》时,我们班幼儿就对树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学会发现并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教师,利用教学活动来让幼儿注意身边不起眼的东西,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并对其进行了解,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是非常好的教育契机。这样支持与鼓励幼儿,非常有利于幼儿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让幼儿在与同伴合作探究和分享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以对话形式来引导幼儿在探究中思考,尝试简单的推理和分析发现事物之间明显的关联。进而让幼儿关注和了解自然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渐懂的热爱、尊重自然。因此,我根据幼儿日常所能接触的树叶来对幼儿进行一个简单的科学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绿树叶和干树叶的基本特征。

2、尝试用各种感官去感受两种事物的不同,并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3、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

4、对xx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绿树叶若干、黄树叶若干(事先带幼儿去捡树叶)。

2、干的废旧报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问答的形式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平时在幼儿园是不是都要喝水呀?(幼儿自由作答)。

师:那你们喜不喜欢喝水呀?(幼儿自由作答)师: 那你们知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喝水呀?请小朋友们说说。

教师进行简单的小结,告诉幼儿因为小朋友要长身体,长高长壮。

师:那你们知道吗?大树也要喝水,它也要像小朋友一样长高长壮。那你们知不知道大树喝了水以后,它的水都跑到哪里去了?(幼儿自由作答)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大树找找它的水到底去哪里了好不好?

师:你们还记不记得上次我带小朋友去户外捡的树叶呀?树叶也是大树身体的一部分,就像我们的小手小脚一样。我们一起来看看大树的树叶里到底有没有水,好吗?

二、引导幼儿找到树叶里的水分。

1、将树叶装入托盘中放到桌子中间,其中有干树叶、绿树叶,另一托盘中装入废旧的报纸,请幼儿自由选择进行操作,并尝试找到树叶的水分。

2、引导幼儿观察报纸是干的,将树叶放到报纸中,用力压。

提问: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看你们的报纸和之前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哪儿不一样呢?为什么?

师:你们看,是不是压绿色叶的报纸是湿的(向幼儿展示压绿树叶的报纸),压干树叶的报纸是干的呀?(向幼儿展示压干树叶的报纸,并将两张报纸一同展示,让幼儿更能直观的去观察。)师:所以,绿树叶里面有水分,干树叶里面没有水。

师:那你们说大树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幼儿自由作答)。

师:哦,原来大树的水分跑到绿树叶、大树里面去了。

4、请幼儿到户外找找哪些树叶有水分,哪些树叶没有水分,将没有水分的树叶捡回来。活动延伸:在下一次活动时制作树叶粘贴画。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小班科学的教案反思 篇4

小班科学寻找彩虹教案与反思

引言:

彩虹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奇景,它的出现常常让人充满着惊喜和喜悦。对于小朋友来说,更是一种神奇而迷人的存在。为了让他们更加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我们在小班科学课上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寻找彩虹的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彩虹的外貌特点,并利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彩虹的颜色。

2. 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基本概念。

3. 培养小朋友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让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彩虹的出现条件。

二、教学准备:

1.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彩虹的图片。

2. 一块白板和彩色粉笔。

3. 视频或动画展示光的折射和反射实验。

4. 一盆清水和太阳光。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活动:向小朋友们展示彩虹的图片,让他们回答下面问题:你们见过彩虹吗?彩虹有什么颜色?你们知道彩虹是怎么来的吗?

2. 讲解彩虹的形成:利用简单的语言向小朋友介绍彩虹的外貌特点和颜色,并告诉他们彩虹是太阳光经由雨滴的折射和反射而形成的。

3. 演示光的折射和反射实验:向小朋友展示一个视频或动画,让他们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和反射情况。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我们在遇到雨天时才会看见彩虹。

4. 寻找彩虹的条件:与小朋友们讨论彩虹的出现条件,引导他们发现了太阳和雨水是彩虹出现的必要条件。

5. 实地观察:带领小朋友们到室外,寻找一个阳光明媚同时有雨水的地方。让他们在雨后观察是否能够看到彩虹,并询问他们为什么会看到彩虹。

6. 结束活动:回到教室,与小朋友们一起总结寻找彩虹的经验和知识,并鼓励他们主动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不断发现和探索。

四、活动反思:

通过这堂寻找彩虹的科学活动,小朋友们通过亲身观察和实践,更深入地了解了彩虹的形成原理。在活动中,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描述彩虹的特点和颜色,还懂得了光的折射和反射概念。同时,他们也学会了观察和思考,通过自己的主动发现,找到了彩虹出现的必要条件。这种针对小班儿童的科学教学方法,不仅生动有趣,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力。

然而,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活动需要利用自然现象,我们无法保证每一次都能找到阳光明媚同时有雨水的天气。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小朋友们的实地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能存在差异,需要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以确保每个小朋友都能积极参与其中。此外,为了提高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可以考虑增加一些小游戏或小实验环节,让小朋友们更加主动参与其中。

总结:

通过这堂寻找彩虹的科学活动,小朋友们在情感、认知和操作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他们不仅学会了彩虹的形成原理,还培养了观察和思考能力。科学活动的目的在于激发小朋友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促使他们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知识。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科学教育,他们会对自然和世界更加充满兴趣,成为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小科学家。

小班科学的教案反思 篇5

小班科学活动课程计划:嗅觉教学案例(附教学反思)

小班科学活动气味教学案例(带教学反思)主要包括设计背景,活动目标,活动要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区分经常接触的几种不同气味,体验鼻子真的很有用,愿意说你闻到了气味,适合幼儿园老师参加小班科学活动课,来看看气味教学计划.设计背景

本次活动的设计背景是基于班级现有的气味生活经验,以及小班儿童的年龄特征.它具有部门的认知经验,方法能力和情感态度,但并不缺乏领域特征.

活动目标

1区分经常接触到的不同气味是很有用的

我愿意谈谈我闻到的气味.

三。培养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愿意大胆探索和实验

4培养孩子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

5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要点

重要提示:区分经常接触到的不同气味很有用

困难:我想谈谈我闻到的气味

活动准备

1一次性杯子(开水、白醋、果汁、中药);

2.护手霜;

每个孩子都笑着.

活动程序

首先,闻一闻,找到它

1.出示瓶子并引起孩子的兴趣

问题:1你看到了什么?

2杯中有什么?

2找到正确的方法学习嗅觉(儿童嗅觉)

问题:1你闻到了什么气味?

我们怎么找白醋和白开水?

结论:我们的鼻子非常有用,它可以呼吸和嗅觉,所以我们必须保护它

其次,闻一个,比如一个

闻到你的笑容(露出笑容)

问题:1这是什么?

2笑脸是什么意思?

(孩子闻到了气味,微笑着看着他最喜欢的味道)

说出气味

3.问题:

1个孩子,**有笑容?

2你为什么喜欢这种气味?它闻起来怎么样?

3个孩子想,你以前闻到过什么味道吗?

为什么很多孩子不喜欢这种味道?

结论:我们的鼻子能分辨出两种不同的气味

第三,闻它,擦拭它

问题:1你闻到了什么气味?

2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冬天为什么要涂护手霜? (请洗手并涂抹护手霜)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将我们班级现有的生活经验与气味和小班儿童的年龄特征相结合.目标不仅是认知经验,方法能力,还有部门的情感态度,但它并不缺乏领域特征.整个活动很清楚,在搜索和嗅觉中,让孩子们最初感觉到鼻子可以闻到;在气味,说话,让孩子们知道鼻子可以区分不同的气味;一步,一味,一味,一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因为它是一个小班的孩子,所以在设计教学计划时,要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既要预防一条溪流的知识,又要保护冬季小手的方式.在质疑时,考虑到年龄特征,大多数身体访问被设计为封闭和半封闭,两个是开放式问题,有利于幼儿的答案.在整个活动中,我们还考虑了动作的交替,并要求孩子们将他们的微笑置于他们最喜欢的气味之下并加入他们的互动.

幼儿的参与率非常高.

但是,如果您可以在下一个活动中改进材料的选择,最好是更接近孩子的生活经历

小班科学的教案反思 篇6

幼儿园小班科学玩水教案反思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科学教学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幼儿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在幼儿园小班的科学探究活动中,玩水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丰富教育意义的主题。本文主要对幼儿园小班科学玩水教案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首先,教案的目标要明确。在科学玩水教学中,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让幼儿了解水的特性、实验一些有趣的水现象,还要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所以,在设计教案时,要明确目标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活动内容和方式。

其次,教案的内容要多样化。科学玩水并不只是简单地让幼儿在水中玩耍,而是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和探索活动,引导幼儿对水进行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实验,如水的浸润性、水的流动性等,让幼儿亲手进行操作和观察,从中发现规律,并逐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

同时,也可以设计一些与水相关的手工制作活动,如纸船制作、水画制作等,让幼儿通过动手制作的过程,加深对水的认识,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此外,也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如水中捞鱼、水壶传递等,让幼儿在游戏中积极参与,体验和探索水的乐趣。

再次,教案的方法要灵活多样。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我们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幼儿主动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和活动进行探索。同时,也要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和分享,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帮助和交流。

另外,要注意教学环境的营造。水是一个特殊的物质,我们在设计教学环境时应该考虑水的使用和安全。可以在教室中设置专门的水池,或者在戶外场地进行活动。在水池旁边设置清洁用具和安全防护措施,并告知幼儿们正确使用和注意安全。同时,也要保持教室干净整洁,避免幼儿受伤。

最后,要及时总结和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总结教学情况,观察幼儿的学习效果,并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与其他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分享教学心得,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总而言之,幼儿园小班科学玩水教案是培养幼儿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的重要教育活动。在教学中,我们要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多样化的内容和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并及时总结和反思。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不断的改进,科学玩水教学将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和探索能力的培养。

小班科学的教案反思 篇7

活动设计背景

为了激发幼儿对小游戏的学习热情,促进孩子之间情感交流,考验宝宝的应变能力与协调能力,设计了此活动。在游戏中感受圆圈可以变大变小变高变矮的魅力。

活动目标

1、练习按节奏的走圆圈和按信号变换动作,首位的要求是把握节奏感,随着宝宝对动作与儿歌的不断熟悉,可以加快节奏,还可以随时变换指令,考验宝宝的反应与执行能力。

2、在游戏过程中增进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友谊。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5、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

6、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7、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熟记吹泡泡的儿歌跟动作;在做动作的时候强调慢慢走,慢慢蹲,手之间不要用力的拉;让幼儿在表演的时候感受到快乐。

难点:动作的时候力求整齐协调。

活动准备

“吹泡泡”的儿歌 , “手拉手儿走走”的音乐。

活动过程

先温习老师以前教过的儿歌“手拉手儿走走”。然后让小朋友自己组织围成两个大圆圈,边唱儿歌边表演动作。最后讲解新的游戏:“吹泡泡”。组织三个幼儿跟手拉手成圆圈,并沿一致方向慢慢走动。老师教念儿歌:“吹泡泡,吹泡泡,吹出一个小泡泡”,(手拉圆圈往中间走)“吹泡泡…….吹出一个大泡泡”(手拉手往后退成一个大圆圈),“泡泡飞低了,泡泡飞高了,嘭,泡泡吹破了,变成许多小泡泡”……

教学反思

1、这个活动室我自己在亲子乐园的读书上偶尔看见的,觉得挺适合老师跟孩子一起完成。如果有爸爸妈妈的参与氛围会更加愉悦,或则在有亲子活动的时候,很多个家庭做这个游戏效果也会很棒。

2、我与学生一起做这个游戏的时候,教学形式上有点生硬,如果在教学前先可以给孩子播放一段生动的音乐观看一段类似的视频,那孩子们的热情会一下子调动起来,只是我们学校的条件太有限。

3、在这个活动中,幼儿都参与了游戏, 孩子们在与老师跟同伴之间的互动中掌握了游戏的技巧,增进了友情。

4、在游戏中,我慢慢走出来,放手在一旁观看孩子们自己活动。由此游戏活动联想到“手拉手儿走走”的游戏,在教学的时候我是先完成的这个游戏活动,再教新的游戏。

5,、孩子们在活动中把自己扮成了许多小泡泡,感觉很开心,愉快。看到他们高兴我也很开心。

小班科学的教案反思 篇8

主题目标:

1、认识自己的五官、身体的主要部位和性别,了解自我,形成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乐意用语言、音乐、美术等手段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主要内容:

《我的身体》《我的小手》《可爱的小脚丫》《身体变变变》《男孩女孩》《捏拢放开》《什么乐器在歌唱》《让我来听一听》《闻闻看》《比比看》《衣服和身体》《头发肩膀膝盖脚》

环境和材料:

1、创设一个“家”的墙饰。

2、在墙上张贴一幅男孩像和一幅女孩像。

3、在各个活动去提供相应的材料,观察幼儿的关注点,了解幼儿对自我认识的现有水平,并以此作为进一步提供材料的依据。

区域活动:

科学类:镜子、纸、笔;软、硬的材料,光滑、粗糙的材料;装有不同的材料的响罐;装有不同气味物品的广口瓶。

语言类:有关人体知识的图片和书籍。

音乐类:各种打击乐器及幼儿熟悉的歌曲磁带。

角色区:继续培养幼儿的角色意识,能够按照分配的角色进行游戏,产生游戏的角色语言;学习整理各个区域的材料。

家长工作:

1、家长十分自然地向孩子介绍性别的特征。

2、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地自我保护意识和爱清洁、讲卫生地习惯。

3、尽可能让幼儿利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的属性(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小班科学的教案反思 篇9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图形圆形。

2.创设愉悦的游戏情节,运用多种感观来调动幼儿思维,想象能力,发展幼儿观察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小圆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老师今天带了一个好朋友,你们想见见他吗?我们把它请出来。

它是什么样子的?

圆溜溜,很光滑。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圆形。

请跟我一起说一说,圆形。

二、新授

1、师:小朋友们,请你们也从盒子中拿出一个圆形,摸一摸,它是什么样子的。

它是光滑的,圆圆的。(教案来源:快思)请大家把圆形放回盒子里。

小朋友们,我们来找一找,教室里有没有圆形的东西?

2、师:老师也找到许多我们生活中圆形的东西,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PPT)

依次出示:球、硬币、盘子、钟、泡泡、车轮、纽扣、饼干、巧克力豆。

三、游戏

组合图形,利用圆形,拼出孩子喜欢的图案。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幼儿能够从众多物体中区分出圆形,能够通过观察,寻找到生活中的圆形物体。

小班科学的教案反思 篇10

《小班科学小猫钓鱼教案反思》

引言:

在小班科学教学中,通过有趣生动的教案设计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促进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科学知识。本文将从教案的编写、实施和效果三个方面展开详细讨论小猫钓鱼教案。

教案设计与编写:

首先,在设计课程教案前,我需要深入了解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以便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在这个教案中,我们选择小猫钓鱼作为主题,这是幼儿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在教案的编写过程中,我选择了一些与钓鱼相关的故事、歌曲和绘本,以此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如在水池中模拟钓鱼的过程,让幼儿亲身体验,并观察到鱼咬钩的现象。

教案实施:

在教案实施的过程中,我尽可能营造了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首先,我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向幼儿介绍了钓鱼的过程,并引入了故事和歌曲,引发他们的共鸣。然后,我组织幼儿一起进行钓鱼的模拟实践,让他们感受到鱼咬钩的刺激。在实践环节中,我鼓励幼儿互相合作,分享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以促进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发展。最后,我结合小猫钓鱼绘本的故事情节,向幼儿介绍了一些与鱼有关的科学知识,如鱼的特征和生活习性。通过实际活动和科普知识的结合,幼儿在玩乐中潜移默化中学到了科学知识。

教案效果:

通过小猫钓鱼教案的实施,我发现幼儿对这个主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参与度。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充满了探索和好奇心。在课后的讨论环节中,他们积极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体验。同时,通过教案的引导,幼儿们也学会了观察和描述鱼的特征,并开始形成自己的科学思维和方法。通过这个教案,不仅幼儿们获得了有关钓鱼和鱼类的基本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索能力。

总结:

小猫钓鱼教案的设计和实施为幼儿科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发。通过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主题,结合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尽可能地创造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并结合实践活动与科学知识的引导,幼儿在愉快体验中获得了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然而,教学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提升的过程,我将继续关注幼儿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不断改进和创新教案设计,提高教学效果,为幼儿的科学学习创造更多机会和空间。

小班科学的教案反思 篇11

《春天来了》小班科学教案反思

引言:

《春天来了》是小班的科学教案,旨在让幼儿了解春天的特点与变化。通过课堂活动和实践,幼儿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了观察和感知春天的来临,对自然界的变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一、教案执行的情况:

在执行教案的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对于教师的要求和指令理解能力还不够强,有时会出现误解导致课堂秩序混乱的情况。同时,部分幼儿对于观察和感知天气变化的能力尚未完全发展,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实践来培养。

二、教案设计的问题:

1. 任务设置不够具体

在教案中,任务有时过于抽象,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导。幼儿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需要更多的示范和指导来帮助他们理解任务的目标和要求。

2. 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

在《春天来了》这个教案中,实践环节较少。幼儿通过实践来感知春天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幼儿亲身参与。

三、改进方向:

1. 设计具体操作指导

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任务要求,我会在教案中增加更多的具体操作指导。例如,在观察天气变化的环节,我会示范如何观察云彩的形状和颜色,然后引导幼儿跟随我的示范进行观察。

2. 增加实践环节

为了增强幼儿的实践能力,我会在教案中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例如,在教学内容中加入野外观察活动,带领幼儿到室外观察春天的变化,比如新绿的叶子、开放的花朵等,让他们亲身参与和感知。同时,我还会设计一些手工制作的活动,让幼儿通过动手实践来加深对春天特点的认识。

结语:

通过对《春天来了》小班科学教案的反思,我意识到幼儿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需要更多的具体操作指导。同时,幼儿对于观察和感知天气变化的能力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来培养。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会针对这些问题,改进教案设计,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神奇的线与色教案反思(集锦11篇)


在阅读的过程中编辑找到了一篇很有用的“神奇的线与色教案反思”,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 教师关注教案和课件的设计和使用,把握教学方向。

神奇的线与色教案反思(篇1)

设计意图:

很多家长在与我们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常常提到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就餐时,不会用筷子,而科学证明,四岁左右的孩子,是儿童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学习使用筷子,既可练习手的各种动作又可促进大脑发育,从而提高孩子思维能力和操作技巧,是训练孩子手脑并用的重要手段。家长很希望老师能说服孩子多用筷子,因为孩子们最听老师的话。为此,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设计这个科学实践活动,目的在于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了解筷子的用途,在游戏活动中获得乐趣,从而喜欢并正确使用这一工具。

活动目的:

1、了解筷子的产生及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独特的发明创造。

2、尝试使用筷子进行各种实践和游戏活动。

3、培养幼儿小手肌肉的灵活性和各手指配合的协调性。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副筷子,一个不锈钢小碟子。事先按6个一组分好后放入大托盘中并用餐巾布遮盖起来。

2、每6名幼儿分为一个小组,每组一个不锈钢水果盘,放入煮熟的五香豆粒,花生粒和薯条。

3、录音机一台,活泼欢快的儿童乐曲磁带一盒。

活动重、难点:幼儿正确操作筷子,并用筷子开展各种活动。

活动过程:

1、开火车导入,请小朋友们下车。

小朋友们好,我给大家讲个谜语,大家猜猜是什么。姐妹双双一样长,一起工作一起忙,冷冷热热都经过,酸甜苦辣一起尝,猜一样日常生活用品。

幼:筷子。

是的,今天老师就给小朋友们带来了筷子,(出示筷子)它可是我们中国古代人的发明,那时的人们用竹子削成这样的两根细竹棍,一头细,一头粗,开始人们称它为“箸”,后来又叫筷子,别小看这一双细细的筷子,无论面条,米饭,青菜,肉食,甚至小豆粒,吃任何东西都难不倒它,它既可以这样夹菜,也可以当叉子,又方便又卫生,后来中国人就习惯了用筷子吃东西,并且一代一代传下来。现在,它可是我们吃东西的时候离不了的好伙伴。你们说,筷子是不是很神奇呢?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

2、学习活动。

① 请每一组的小组长为幼儿分发筷子与小碟子,幼儿将各自的筷子按老师的要求拿在手上。

② 先将筷子象老师这样拿在手上,细的一头向下,粗的一头向上,且两只筷子的两端要对齐,然后用大拇指,食指夹住,将中指放在两根筷子之间,这样,我们的筷子就能够自由的开合,夹取东西了。现在。让我们互相看看,谁的小手最灵巧。(幼儿间相互交流,检查,老师则巡回指导,并帮助那些还不能正确持筷的幼儿掌握要领。)③ 现在,让我们举起我们手中的筷子来做个筷子操吧!

放音乐《兔子舞》,幼儿跟随老师练习筷子使用的各种模仿,如:并拢筷子拨饭,张开筷子夹菜,横着筷子挑面条,竖着筷子叉馒头,搅动筷子搅拌等等,反复多次练习。

3、实践活动。

① 请小组长分发果盘。

② 师:小朋友们非常能干,这么快已经学会使用筷子了,现在老师有好吃的东西请大家吃,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吃的时候,大家要用手里的筷子夹着吃,而不是手或别的东西,那样不卫生。大家先将喜欢吃的豆子夹到自已的碟子里,再用筷子夹着吃,吃多少就夹多少,不要浪费,如果还想吃,再去盘子里夹,大家都记住了吗?就让我们开始吧!

③ 放音乐,幼儿边吃边交流,老师一边巡回指导,帮助那些掌握得还不够好的幼儿,一边和孩子们交谈,品尝食品。

4、筷子游戏。

① 跳筷子舞。

幼儿的品尝活动快结束时,老师随音乐用筷子敲出欢快的节奏,吸引幼儿起立与老师一道跳筷子舞,或用筷子敲击桌子发出清脆而欢快的乐点,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快乐。

② 活动小结。

音乐结束。

大家今天玩得开不开心?小朋友们真能干,学会了一样新本领,能用筷子夹住这么小的豆粒,真是不容易;而且我们还能用筷子来跳舞呢,要是你们天天在家里吃饭的时候都用它,你们的小手会越来越灵巧,脑子会越来越聪明,我现在可喜欢我的筷子了,你们呢?

③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与筷子有关的各种游戏活动。

还有谁能想出我们神奇的筷子还可以做些什么?、幼: 蘸颜料画画、妈妈拿来打屁股、打毛线、挖泥巴、搭房子···。

5、结束活动。

刚才有小朋友说,筷子还可以象积木一样搭房子,这真是个好主意,就让我们带上筷子,到外面去搭一个大大的房子吧!

在欢快的音乐声里,老师带领幼儿到户外操场上用筷子进行搭建游戏。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时,幼儿表现出对筷子的喜爱和熟悉,回答问题也十分踊跃积极,因为生活中筷子是非常熟悉的一样东西。但是在课程教学中,发现幼儿虽然对筷子十分的熟悉,但是会正确拿筷子的幼儿却不多,大部分幼儿只是用右手握着,不知道应该用手指头拿好。

神奇的线与色教案反思(篇2)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轻松、愉快的情绪,理解歌词内容。

2.复习邀请舞《找朋友》,能在音乐伴奏下进行舞蹈,体验参与舞蹈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明胶片“风”、“雨”、“树”一套,录音机、磁带、电视机各。

复习歌曲《好宝宝有礼貌》。(要求幼儿在音乐伴奏下,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并且有正确的演唱姿势。)

1.通过视频转换仪,看图片,引起幼儿兴趣,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唱得不错,还是个有礼貌的孩子。看,小鸟也飞到小三班,飞在一棵大树枝上筑了巢,大树妈妈随着风轻轻摇动树枝,摇起了小宝宝。哎呀,不好,刮风了、下雨了,你们猜猜小鸟怎么啦?(请幼儿自由讨论发言),别着急,有大树妈妈在呢,树妈妈那长满枝叶的手臂就像撑起的一把伞,为鸟宝宝挡住风雨。

(1)请幼儿边看图片、边欣赏歌曲《大树妈妈》一遍。

师:今天赵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叫《大树妈妈》,讲的就是大树妈妈和小鸟的故事,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等一会儿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

(3)第二次欣赏曲子。

师:我们再来仔细听一遍,大树妈妈长得怎么样?它为小鸟做什么事情呢?

师:因为有了大树妈妈的爱护、关心,小鸟们快乐的成长,所以这首歌曲的旋律优美,听上去很轻松、愉快,让我们再听一遍。

(5)欣赏第三遍。提醒幼儿边听边摇晃身体。

(6)在音乐伴奏下自由表演大树妈妈和小鸟一遍。

幼儿在音乐伴奏下跳邀请舞,提醒幼儿在唱到“找到一个好朋友”这一句时,能马上找到朋友,两人面对面做动作,最后打招呼“再见”时,交换位置,重新开始舞蹈。

神奇的线与色教案反思(篇3)

在“你变我变的”主题中,幼儿从身边的事物中找变化的东西,圆圈可以变化成钟、花朵、乌龟、小动物的头等,一些废旧的物品经过手的加工,可以变成许多有趣、新奇的东西,他们对自然界神奇的变化萌发了兴趣。《神奇的小火车》充满神奇、变化、诙谐的情节,让孩子读来有趣、有能引起他们的探究,因此本活动纳入了这个主题。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中事物的神奇变化。

2、能主动关注周围事物的变化过程。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自制背景图及若干小图片

2、幼儿收集有关动植物的变化过程的资料。

活动过程:

1、发现小火车的神奇。

——出示背景图“小火车”,猜猜这是一列怎样的火车。

——什么是神奇?

——教师结合故事将角色“小核桃”演示插入火车,变出一只“桃子”。

——原来这是一列神奇的小火车,它会变魔术。还有许多乘客想上火车,他们上车前和下车后相比会有那些变化呢?让我们来听听故事“神奇的小火车”。

2、看看小火车会变什么。

——完整欣赏故事一遍。谁是小火车的第一位乘客?它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小桃核下车后会变成大桃子呢?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接着谁又上了车?它发生了什么变化?下车的鸡蛋为什么会变成毛茸茸、湿漉漉的小鸡呢?

——小青虫们上了车,它又变成了什么?(重点帮助幼儿理解青虫变成蝴蝶的过程)

——小男孩上了车,走下一位大胡子叔叔,他是谁呢?

——原来大胡子叔叔是小男孩变的,他喜欢这样变吗?那可怎么办呢?

——这真是一辆神奇的小火车,它能让许多“乘客”上车后发生变化。往前开能长大,往后开就还原。

在我们周围许多东西都在变,有的变化很快、很明显,而有的东西是渐渐地变化的。

3、让他们坐上小火车。

——呜。。。。。呜!蓝色的神奇的小火车又开动起来了。你想让谁坐上小火车?小火车会把它变成什么?

——鼓励幼儿讲讲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渐变过程,如:月亮圆缺,花儿开放、种子发芽等。

4、延伸活动:鼓励幼儿今后在生活中仔细寻找事物的变化,获得更多的表现。

活动反思:

《神奇的小火车》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通过让一样物体乘坐小火车这个形式,让幼儿了解到常见的一些事物在小的时候和长大的时候它们的特征是不一样的。

《神奇的小火车》的故事情节较为生动有趣,符合孩子爱幻想的天性,因此活动中我对“趣”字有了很好的把握,在经过了孩子们漫无边际地想象和创编之后,我设计了乘小火车的情境游戏,让孩子用形象化地动作去表现事物的成长变化,再让同伴们一起来猜一猜,这一环节的设置即能让孩子体验乘火车的趣味性、神奇性,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是一个一举两得的事情。在今后的语言活动中值得借鉴。

神奇的线与色教案反思(篇4)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探索“三脚架”的稳定性。

2.能在仔细观察中,发现问题并尝试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3.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并乐于表达交流。

活动准备:

1.操作用具:橡皮泥团、游戏棒、筷子、水彩笔、PVC管、皮筋。

游戏共分为4轮,大家已经分成了红、黄、蓝、绿四个小队,每一轮都需要你们

小组内所有人共同努力,完成游戏,在规定时间内闯关成功人数多的小队可以获得

更多的勋章。最后累计获得勋章多的小队就是我们的胜利者,大家清楚规则了吗?那我们的游戏正式开始。

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并操作验证。

1.明确任务,进行猜想。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分享交流操作结果。

1.明确任务,猜想并记录。

2.幼儿操作、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进行现场演示。

1.说一说生活中的三脚架。

(1)明确任务,

表达已有经验。

2.拓展认识生活中有用的三脚架。

2.幼儿尝试制作三脚架,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

(五)汇总闯关成绩。

三、延伸活动:

师:今天我们玩了一个科学闯关游戏“神奇的三脚架”,大家都学会了做三脚架。

活动结束以后,我会把更多的材料投放到科学活动区,请你们想一想,你们觉得加上一些什么材料可以使制作的三脚架撑起更多的弹珠,大家可以去试一试。

神奇的线与色教案反思(篇5)

2、喜爱实验操作,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组合玩具车若干辆,汽车模型若干;

2、圆形硬纸卡人手两张,木棍或牙签、橡皮泥若干。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找一找,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师:你们自己选一件玩具,玩一玩,看一看,找一找,在玩具上找一件神奇的东西,它可以连接车轮使汽车平稳地向前开动,它是什么呢?

师:到底是什么神奇的东西呢?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先看老师手上的车子。

(评析:活动的导入部分通过老师富有悬念的提问,将幼儿引入自发的探究环节中。本环节中,孩子始终带着问题在玩乐。通过自己不断的动手操作,答案在慢慢揭晓中。)

二、观察老师的组合玩具车,初步了解车轴的作用。

把车轮放上去就能开动吗?(老师把四个车轮“放”到车身上去,松开手滚动,车轮四散滚开)

为什么有了车轮它还不能平稳地向前开动?

2、师:车轮怎样才可以连起来,让它平稳地向前滚呢?

(请一个幼儿上前和老师一起将车轮用车轴相连并拼装到车身上去,拼接好后开一开,滚一滚)

现在玩具车可以开给你开给我,老师用什么东西把两个轮子连起来,让它不散开,能平稳地向前滚动的呢?它叫什么名字呢?它究竟有什么奇妙的作用?

3、学习“车轴”的名称,了解车轴连接车轮,促进车子平稳前行的作用。

(评析:本环节的三个部分是不断递进的。在本环节中,通过老师不断地抛出“问题包袱”,使幼儿关注到连接车轮的车轴,以及它必不可少的作用。)

师:车轴到底有没有那么大的作用,让车子平稳地前进,我们用圆纸板做车轮,牙签做车轴做个实验好吗?

实验2:用牙签将两圆心相连后滚动,观察滚动的情形。

2、讨论和交流:

师:一块圆纸板滚动是怎样呢?两块圆纸板用牙签连起来又是怎样滚动的呢?

师:哪种方法可以使车轮平稳地向前滚动呢?为什么呢?

总结:圆纸板有了牙签相连所以能平稳地向前滚动,所以车轮是因为有车轴相连才可以平稳地前进。

(评析:本环节是活动的XX部分。幼儿通过圆纸板和牙签的两个小实验,了解了圆纸板平稳向前滚动的原因,从而迁移了相关的.经验。)

师: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有车轴的呢?(依维柯、三机、大客车、皮卡、小轿车……)

假如车子在马路上行驶,突然车轴没有了,想一想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评析:本环节充分扩展了孩子的想象力,虽然孩子们的答案千奇百怪,但是作用是显见的,就是进一步加深了对车轴作用的认识。)

再一次挑选自己喜爱的的玩具车,找一找它的车轴在哪里,向老师和同伴谈谈它的作用。

(评析:从寻找到了解,然后再寻找,孩子们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通过孩子们自己动手动脑,孩子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活动延伸:

1、观察在家庭中所玩的车辆是不是都有车轴。

2、与爸妈讨论车轴的用途。

3、在手工区提供废旧纸盒,牙签细木棍或细铅丝,若干圆卡纸板,制作可以滚动的纸盒小汽车。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幼儿感兴趣的车轴问题入手,利用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实验活动,来探索、验证了车轴的作用,使师生共在玩乐中,共享了经验,交流了情感,激发了智慧。

2、本次活动内容来自幼儿日常的生活,从一个幼儿的提问,从两个孩子为车轮车轴的争执,及手工区内材料的提供中,我们找到了本次课题的教育契机。针对车轴这一具体事物的作用进行探索和验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3、在活动环节的设置上,我充分考虑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幼儿实验为重点,提供幼儿丰富的感兴趣的操作材料,实验步骤难简相宜,讨论交流轻松愉快,使抽象的物理知识通过幼儿自己的操作来达到诠释的目的,不仅“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也“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并“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

4、通过一系列环节的设置,本次活动目标达成度较好,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验和老师的示范提示,了解了车轴的名称和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参与积极,主动性强,对车轴(牙签)相连轮子(圆纸板)使之能平稳滚动的感受颇深,整个活动也一直处在一种幼儿感兴趣且非常投入的氛围中,活动效果凸显。

神奇的线与色教案反思(篇6)

《神奇的书》是一首短小精悍的小诗,作者以形象的比喻,简洁的语言,热情讴歌了书的神奇、书的魅力、书的美丽。在导入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诗歌,在初步了解诗的大意后,让学生说说懂得了什么,然后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读每一小节,加深对诗的理解。之后,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书的神奇表现在哪里,抓住重点诗句来理解。我还引导学生体会一二节运用对比的写法,边理解诗意,边让学生想像,还可以用哪些事物做形象的对比,来突出的书的神奇,然后让学生仿照前两段的写法,再写一写。学生写出了:没有一艘神奇的飞船,能像一册书籍一样,带我们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也没有一列非凡的列车,能像一部史书一样,带我们去穿过时空的隧道。等诗句。由此看来,学生对书的神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

《神奇的书》反思

这是一首外国的儿童诗,读时琅琅上口,同时又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全诗4个小节,短小精悍却富有哲理。作者以形象的比喻,简明的语言,介绍了书给人们带来了乐趣,讴歌了书的神奇、书的美丽与魅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设计了自由大声朗读、自由读、默读、齐读、同桌合作读、接读、比赛读等各种形式的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领悟了思想感情。

在教学第一、二小节后,指导学生仿照前两段写一写。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虽说孩子们的语言还很稚嫩,但是表达了他们的心声,体现了孩子们对诗歌的理解。现摘录如下:

没有一艘飞快的潜水艇,

能像一册书籍,

带我们遨游知识的海洋。

张梦洁

没有一艘非凡的轮船,

能像一句名言,

带我们感悟人世的道理。

神奇的线与色教案反思(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感受到摇篮曲优美、抒情、柔和的风格。了解尊敬长辈、关心他人是一种美德

2.学会用轻柔、自然的演唱歌曲,并能有感情地进行表演。

3.通过角色表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有所提高,并能尝试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

【教学重点】:

体会摇篮曲的风格特征,并能通过唱、演表现出来。

【教学难点】:

正确演唱后八分休止,做到音断气不断。通过演唱感受八分休止符在塑造音乐形象中所起的作用。

1.《宝莲灯》是小朋友喜欢看的动画片,里面的主人公沉香是大家喜欢的人物,看完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沉香是怎样回答妈妈问题的?

生各抒己见。

我们班女小朋友当妈妈,男小朋友做一回宝宝,男小朋友轻轻地靠在女小朋友的肩膀上享受做宝宝的感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和着音乐的节拍做哄小宝宝入睡的动作。播放《大树妈妈》的旋律,

师巡视,表扬做得好的学生——在额头上贴上五角星。

2.小朋友表现的`真棒!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准备了一个动听的故事,想不想听?(播放动画,配乐)

师:谁能说说“大树妈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慈祥可亲善良的妈妈)

生回答,逐步出示第一段歌词。

3.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树妈妈。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一句。

托着那摇篮唱歌谣,

摇呀摇,摇呀摇,

出示曲谱。学生学读。

逐句跟着老师唱。

连起来唱。

学习第二段歌词:

师弹琴,学生跟琴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

完整的听音乐演唱。

5.刚才我们用歌声演唱了《大树妈妈》,小朋友想不想跟老师用舞蹈来表现。

祖国妈妈山川秀丽,景色宜人,让我们共同说一句,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播放祖国大好河山)

神奇的线与色教案反思(篇8)

活动设计背景幼儿进入大班后,运动能力不断增强,动作更趋灵活,但对身体关节的作用及保护方法了解很少,特别是冬天的活动中容易造成运动中关节拉伤、摔伤和碰伤。由此,通过有趣的关节游戏,关节表演等内容,使幼儿知道关节对人体活动的作用,学会在运动中保护关节的方法。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身体中的常用关节。

2、情感目标:知道关节对人体活动有重要作用,懂得孝顺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3、技能目标:学会简单的保护关节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认识身体中的常用关节,学会简单的保护关节的方法活动准备纸筒若干,机器人两个,幼儿游戏中玩耍需要的光碟,人体模型。

4、初步了解其特性。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过程基本环节:音乐:小毛驴进场基本环节:一、(助教扮的机器人在门外敲门)很重的敲门声,小朋友们上位,机器人进来。

(1)向小朋友们道歉;与小朋友们一起表演节目;(2)引出机器人和我们的不同,(3)请工程师把机器人改造得更灵活。

二、利用人体模型讲解关节(1)教师讲解,让小朋友找自己身上的关节(2)请小朋友找老师身上的关节,找到的小朋友在关节处粘一个标记。

三、探讨关节的作用。有了这些关节人体才能怎样?没有这些关节人体又会怎样?引导幼儿结合生活体验关节的重要作用。

(1)请小朋友一手按住下巴一手捂住额头,知道关节的动与不动。

(2)请一个教师上来表演,闭合下巴关节,引出此关节可以说话吃东西。

(3)请几个小朋友上来戴上纸筒吃苹果,知道肘关节可以弯曲。

(4)请机器人和小朋友比赛运球引出关节可以让我们更灵活。

通过以上表演总结我们人体如果没有关节就不会说话,不会吃饭,行动起来就很不灵活方便,所以说关节对我们是很重要的,我们要保护好关节。

5、保护我们的关节。关节对我们这么有用,我们要保护好它们,不要让关节拉伤或者扭伤了,不要推撞小伙伴,老师把小朋友玩耍的情况录下来,看看谁没有保护好他们的关节,并且请他们以后改正。

6、改进了的机器人进场。启发幼儿观察现在机器人和刚才机器人的不同点,机器人邀请小朋友(自选纸筒套在身体的关节处)一起跳舞。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神奇的线与色教案反思(篇9)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粮食的生长过程,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2、知道浪费粮食是不对的,要学习珍惜粮食。

活动过程:

2、认真看《爱惜粮食》动画,启发思考,教师提出如下问题:

(1)大米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

(2)为什么说农民伯伯种粮食很辛苦?

(3)小朋友们今后你会珍惜粮食吗?

3、幼儿有疑问可再次观看动画,老师根据本班级幼儿共性特征及个体差异,对动画进行暂停或播放,结合剧情节点,在幼儿已有经验上进行选择性互动提问教学。

教师总结:小朋友们,农民伯伯种粮食非常辛苦,从播种到锄草、施肥、收割,不知洒下了多少汗水。晒黑了脸,累弯了腰,两手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才能收获粮食,我们要做珍惜粮食的好孩子,不能浪费。

师引导幼儿总结:粮食来之不易,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所以用餐时我们一定要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不浪费粮食,能吃多少盛多少。

香喷喷的米饭哪里来?

白花花的大米做出来。

白花花的大米哪里来?

金灿灿的稻谷脱出来。

金灿灿的稻谷哪里来?

农民伯伯种出来,一粒稻谷一滴汗,爱惜粮食理应该。

活动反思:

在平时进餐时,我们耐心地指导孩子们正确的握勺方法,培养他们安静进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并引导宝宝回顾社会活动《不浪费粮食》,帮助幼儿了解饭菜的由来,使孩子们逐步懂得尊重劳动者的劳动。通过我们反复的指导,有效的表扬与奖励,使孩子们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增强了孩子们对他人的尊重,从而让孩子们真正感悟到“不浪费粮食、从我做起”。

神奇的线与色教案反思(篇10)

活动设计背景

升入中班以后我们班的孩子在家基本用筷子吃饭,家长反映说孩子每次吃饭时,会拿着手中的两根筷子做着不同的造型,或拿着筷子敲着桌面,表现出对筷子的兴趣。作为老师的我想,何不就筷子这种我们最常用的生活用品,设计一节活动希望能满足孩子们的愿望。

活动目标

1、知识:通过摸、看、玩筷子让幼儿了解筷子是用哪些材料制成的以及筷子的用途和特点。

2、情感:发挥幼儿的想象思维,用筷子创造各种图形或情境。

3、技能:让幼儿练习使用筷子并用筷子学会夹物品。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说重点、难点:如何正确使用筷子以及用筷子夹豆类食材

活动准备

各种样式及色彩的筷子数十双,用盘子装好的混在一起的花生和豆类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导入:

小朋友,生活中我们吃饭的时候,都会用到什么餐具?(勺子、筷子、叉子),现在我们在幼儿园用勺子吃饭,可是我们长大以后,就要用到筷子了,你们想不想用筷子夹到好吃的东西呢?今天老师就跟小朋友一起来跟筷子兄弟做游戏,好吗?

二、 基本部分

1、 教师出示各种不同材质和不同花色的筷子,请小朋友来看一看,摸一摸,并观察筷子都是用什么材质做成的。请幼儿讨论,筷子都有哪些作用。

2、 小朋友,你们知道吗?筷子除了可以用来吃东西,它还能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好看的图形呢?出示课件图片(用筷子摆出的各种好看的图形)请幼儿欣赏。

3、 把幼儿分成小组,利用桌子上的不同筷子尝试摆出各种不同的图形,并请各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分别说一说他们小组摆的是什么图形。

4、 老师教用筷子的正确方法:手捏在筷子的中下方,不能太低和太高,两根筷子不能分得太远,中指与大拇指碰头,其他手指做辅助。

小朋友们都知道了如何正确使用筷子,那么我们来玩个游戏,请小朋友帮助老师把这些混在一起的花生和豆子分开来,放进旁边准备好的小碗中。

三、 结束部分

游戏:分一分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幼儿以小组的形式把混在一起的花生和豆子分别夹出来,放在旁边的小碗中,教师计时,在规定的时间内夹的最多的一组胜出。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找一找厨房中各种餐具,看一看都有哪些?并记录下来,来到幼儿园汇报给老师。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兴非常高,而且幼儿比较感兴趣。但由于个别幼儿在家基本不使用筷子吃饭,所以不太会使用筷子这种食用餐具。可是我发现我们中一班的小朋友都很有团结友爱的精神,会作用筷子的小朋友会帮助她旁边不会使用筷子的小朋友一起来完成任务,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真的值得我高兴。另外,幼儿气氛活跃时应多提一些有启发教育性的问题,另外,平时说话我的语还有些快,但在教学中我会克服这样的习惯,让幼儿能够充分领悟老师的意图,并做到微笑面对每一位幼儿,这样的教学氛围会使教学效果更好。

今后,如果再让我上一次这样的教学活动,我会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害怕孩子们玩筷子时不小心互相碰到或出现意外,这样会束缚孩子们这方面的自由。同时也会避免让活动的激情,影响幼儿学习的动力,把玩作为了主要的目的,应该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

神奇的线与色教案反思(篇11)

1.本次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幼儿感兴趣的设计困难任务入手,利用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实验活动,来探索、验证了使用工具的好处,使师生共在玩乐中,共享了经验,交流了情感,激发了智慧。

2.本次活动内容来自幼儿日常的生活,从观察生活当中人们工作时图片发现使用工具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的便利,我们找到了本次课题的教育契机。针对工具的认知到工具的使用这进行探索和验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利用合适的工具来完成任务,使幼儿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3.在活动环节的设置上,我充分考虑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幼儿实验为重点,提供幼儿丰富的感兴趣的操作材料,实步骤难简相宜,讨论交流轻松愉快,使生活当中不好解决的难题通过幼儿自己的操作来达到诠释的目的.,通过操作充分体现工具重要想了解和认识更多的工具。不仅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也“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并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

4.通过一系列环节的设置,本次活动目标达成度较好,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验和老师的示范提示,了解了各种各样工具的名称和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参与积极,主动性强,整个活动也一直处在一种幼儿感兴趣且非常投入的氛围中,活动效果凸显。

《画春天》教案反思11篇


以德感人,为人师表。教案就好像课堂内容的凝结,值得反复推敲。教案是教师的教学方案,所以教师必须提前编写,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设性。写教案有没有格式要求?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画春天》教案反思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画春天》教案反思 篇1

1.理解诗歌的内容,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特征。

2.运用语言表达对春天的感受,扩展想象。

1、配乐朗诵的 磁带,录音机。

2、大图书三本。

3、知识准备,幼儿多次观察过春天的景色,初步了解春天的特征。

师小结.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春天有红红的桃花,白白的梨花,黄黄的迎春花,绿绿的柳叶,在池塘里看到了青蛙妈妈和小蝌蚪,小鱼也游来了,春天真美丽啊!老师把小朋友找到的春天编成了一首好听的诗歌,请小朋友听一听,诗歌里把春天说成什么?

2、完整欣赏诗歌《春天》,初步感受春天。

⑴教师有表情地朗诵,幼儿第一次完整欣赏。

幼:“是一本会唱歌的书”(孩子们总是把就近听到的先说出来,这是短时记忆的表现。)

师:“还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哪个小朋友听清楚了?”

幼儿这次先后回答出了:春天是彩色的、会笑的、会唱的书,但是顺序还是错乱的,于是,我就按照诗歌的顺序,完整复述了一遍。

⑵第二遍完整欣赏。

重点突出彩色的书,会笑的书,会唱的书。逐一出示三本书。

3、分段欣赏。

⑴欣赏第一段,理解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

师: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你在春天看到了那些彩色的东西?

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依次出现画面。

幼儿边看图书,边欣赏第一段。

⑵欣赏第二段,理解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

师:小池塘笑了,酒窝圆又大。小朋友笑了,咧开小嘴巴。

师:对了,滴答滴答下春雨,小青蛙跳进水里,下鱼在水里游,激起一个一个水波纹,进象小池塘的小酒窝。

教师朗诵。

⑶欣赏第三段,理解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

师: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春天还是一本怎样的书?

教师朗诵,幼儿欣赏。

4、完整欣赏,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完整欣赏诗歌一边。请幼儿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并朗诵. 配乐诗朗诵,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诵,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体验春天的美。

教学反思:

《春天》这首诗歌以它优美的节奏和朴素的语言,赞美着春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神奇,引导幼儿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体验春天的特征。本活动采用挂图的方式让幼儿通过具体、直观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内容,再通过一个个具有引导性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最后采用分段和整体学习的方法帮助幼儿记忆诗歌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诗歌的结构工整,语言具有韵律感,也便于幼儿的创编活动。

《画春天》教案反思 篇2

一、说教材根据季节变化及主体的确定,我选择了《美丽的春天》这个内容,在这之前,幼儿已经学习了有关春天的知识,对春天有着丰富的认识,为本次活动奠定了基础,活动的内容符合大班幼儿的能力水平。

二、说目标根据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根据主题在气球上进行创作性绘画;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及讲述能力,使之萌发热爱春天的情趣。

三、说重难点:

由于幼儿接触这样的作画不是很多,因此本次活动的重难点确定为:画出自己所看到的春天和在气球上绘画的力度和方法。

根据这一重难点,我准备了春天景象照片、彩笔、气球、音乐《春天在哪里》等教学具。

四、说教法、学法本次活动中,我用到了这些学习方法:

1、通过观察、欣赏、讲述、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讲出春天到了,大自然劲舞的变化,丰富幼儿关于春天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通过观察、启发、想象、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

2、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尊重他们的想法和创作。

五、说活动流程设计:

1、开始部分:歌曲引入2、基础部分:首先出示照片,幼儿通过观察了解春天,寻找春天,从而讲述春天美丽的景象;然后教师范画,讲解作画的要求。

3、幼儿创作部分:幼儿根据课堂上的观察以及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地进行主题绘画,教师巡回指导,对能力差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最后让幼儿根据自己讲述自己的作品内容,将语言表达能力渗透其中。

4、结束部分:幼儿用画好的气球装饰走廊。

教学反思:

从整节课来看,孩子都能比较好的回忆和发表自己所看到的春天的样子,也都能发挥想象把自己所理解的`春天的样子以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发挥自由的空间。孩子能通过在看、闻、摸的基础上去想一想,说一说,并动手画一画,充分的体现了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次活动的随意性较强,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春天的热爱,鼓励孩子更多的尝试,孩子通过绘画的形式在纸上记录着自己对春天的理解。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到以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有利于老师的观察与指导,也有利于孩子的参与与实践,提高了师幼互动的质量,让每位幼儿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如果重新上这节课,在表现春天景象的细节上,可以利用音乐、图画、动画的形式来展示给孩子,让这样便于孩子在作画的时候有更好的创作。

《画春天》教案反思 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让幼儿感受和理解小狐狸学会变身法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及不同的情感体验。

2、在猜猜、讲讲、做做中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并鼓励幼儿创编故事情节。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本小图书,教师用的图书一本。

活动过程:

一、今天,老师要讲一个很好听的故事:《小狐狸的变身法》。

1、什么叫变身法?(教师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2、介绍第一幅图片。

(1)第一幅图片讲了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小结第一幅图片的内容:一天,小狐狸得意地对爸爸说:“我学会了变身法,会变蘑菇,会变石头,还会变其他许多东西呢!”爸爸翘起大拇指说:“你可真了不起!”正说着,小兔走过来了。

二、自主阅读

1、看见小免来了,小狐狸会干什么呢?(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2、究竟小狐狸干什么了?小狐狸接着又会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去小图书找一找好吗?

3、幼儿自主阅读,师巡回指导。

三、理解故事内容:

1、看见小免来了,小狐狸干什么了?小狐狸心里觉得怎么样?

教师小结:它用变身法捉弄了小兔,小兔很生气,小狐狸却很得意。

2、它用变身法还捉弄了谁?它是怎样捉弄小狗的?这个问题可以从哪幅图片上 找到答案?(第三幅。)

3、第三幅图片讲了什么?谁愿意讲给大家听?(请两名幼儿表演一下)

教师小结图片内容,感受小狐狸的得意洋洋、自以为是。(学学小狐狸得意、自以为是的样子。)

4、小兔和小狗被小狐狸捉弄后不理小狐狸了,小狐狸没有朋友了,小狐狸在失去朋友以后又是怎么想的?这时小狐狸心里又是怎样的感受呢?(后悔)

5、后小狐狸有没有找回朋友?他是怎么做的?(引导幼儿懂得有了本领,只有去帮助别人才会快乐,才会有真正的朋友的道理,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四、完整欣赏

1、完整欣赏故事。

2、你看完了这个故事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3、假如不下雨,小狐狸会想什么办法和小兔、小狗重做好朋友呢?

4、下次我们把刚才讲的故事编成《小狐狸的变身法》第二集,好吗?

活动反思:

师幼共同演一演,说一说,评一评 ,师幼互动,教师用形象的语言、逼真的动作,把孩子们带入到了故事的情境中,使教师极具亲和力,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充满了乐趣。在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画春天》教案反思 篇4

导读:此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活动中涉及语言、社会交往方面的内容。适合于大班幼儿,活动时间约35—40分钟。在幼儿园的一些家园合作活动中,我们需要家长带孩子注意观察路上各种标志。

幼儿意外伤害事故已经居幼儿死亡人数的首位,强化幼儿安全意识的教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于是,我们在大班开展了以《安全》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本教学活动就是来源于安全教育中的“生活中的标志”。教学活动的直接目标是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预测故事可能发展,培养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表达的积极性。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比较连贯地进行讲述小老鼠获救的过程,理解并尊重别人的观点。间接目标是留意日常生活中的标志,提高安全意识。

此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活动中涉及语言、社会交往方面的内容。适合于大班幼儿,活动时间约35—40分钟。在幼儿园的一些家园合作活动中,我们需要家长带孩子注意观察路上各种标志。因为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相吻合。这是我选择它作为内容的原因之一,此活动与我班幼儿接受能力相吻合。最后我通过书籍上网等方式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通过本班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生成了此次的活动内容。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尝试用恰当的词语描述景物或状态,并能用完整的语言预测故事发展的可能性。

2、学习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阐述小老鼠获救的过程,理解并尊重别人的观点。

3、留意日常生活中的标志,提高安全意识。

教育目标正是通过每一个具体活动落实到幼儿身上的,具体活动目标的积累便构成了近期教育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乃至教育总目标。新纲要中明确的指出: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以上制定的具体活动目标是为教育总目标服务的,注重能力的培养,通过自主的学习,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其中目标的制定也贯彻了新纲要的精神:目标注重全面性。(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

首先,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

沿路贴着常见的交通标志,边开边提问:这块标志,是要告诉行人、车辆前方道路情况是怎样的?

道路上有许多的交通标志,是告诉行人、车辆前方道路的情况,小老鼠杰瑞在路上看到了些奇怪的道路标志,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今天天气真好,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这是一个旅游的好季节,小老鼠杰瑞蹦蹦跳跳地出去旅行了。

走着走着~~,小老鼠杰瑞看到路旁有一块道路标志,上面画有︻,你们帮助小老鼠杰瑞想想,这个道路标志的前方会出现什么?

(1)小老鼠杰瑞继续往前走,哈哈,前方果然是一座桥,小老鼠杰瑞得意极了:它会怎样说?

(2)这里的风景实在太美丽了,如果你是这只小老鼠站在小桥上,会看到了什么?(尝试运用:清澈的河水、碧绿的草地等词语描述想象中的景物)

小老鼠杰瑞又发现一块标志,上面画着●。

(1)小老鼠杰瑞一边唱着歌,一边快步往前走,突然,只听到“哎吆!”“扑通~”一声,小老鼠杰瑞怎么了?刚才那块道路标志是告诉行人前方有什么?

(2)杰瑞摔得怎么样?(尝试运用形容词:鼻青眼肿、眼冒金星、头晕眼花描述杰瑞摔后的状态)

(3)掉进陷阱里杰瑞懊悔极了,它心里怎样想?会怎样做?

(4)杰瑞以后怎样才不会再摔到陷阱里去的?

教学反思:

听故事是幼儿最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帮助幼儿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是以教师讲述故事为重要部分。我在讲述故事时,适当的减慢了语速,这样可以让幼儿把字听得更清楚,我在讲的时候还适时的加上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作为教师,在故事教学中往往不是讲一遍而要讲多遍,这就要注意方式的变换,才能保证幼儿倾听的积极性。

《画春天》教案反思 篇5

根据季节变化及主体的确定,我选择了《美丽的春天》这个内容,在这之前,幼儿已经学习了有关春天的知识,对春天有着丰富的认识,为本次活动奠定了基础,活动的内容符合大班幼儿的能力水平。

根据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根据主题在气球上进行创作性绘画;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及讲述能力,使之萌发热爱春天的情趣。

三、说重难点:

由于幼儿接触这样的作画不是很多,因此本次活动的.重难点确定为:画出自己所看到的春天和在气球上绘画的力度和方法。

根据这一重难点,我准备了春天景象照片、彩笔、气球、音乐《春天在哪里》等教学具。

本次活动中,我用到了这些学习方法:

1、通过观察、欣赏、讲述、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讲出春天到了,大自然劲舞的变化,丰富幼儿关于春天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通过观察、启发、想象、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

2、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尊重他们的想法和创作。

2、基础部分:首先出示照片,幼儿通过观察了解春天,寻找春天,从而讲述春天美丽的景象;然后教师范画,讲解作画的要求。

3、幼儿创作部分:幼儿根据课堂上的观察以及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地进行主题绘画,教师巡回指导,对能力差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最后让幼儿根据自己讲述自己的作品内容,将语言表达能力渗透其中。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通过故事讲述引导幼儿感受春天、表现春天,使幼儿了解了春天的一些明显特征,引导幼儿观察自然、观察生活,从而提高幼儿对自然的感受力。边讲边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春天的美景,让幼儿对故事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教学过程中我还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自己的感受,并给予肯定。同时通过粘贴美丽的春天,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的手部小肌肉得到更好的发展。

因为幼儿观察事物的特点,仍属于具体的而不是整体的,零星的而不是全面的,所以,他们还不会从人到自然,从植物到动物有序地、细致地观察,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从人们的活动、穿着及大自然的变化进行联想,丰富幼儿对春天的多重认识。

《画春天》教案反思 篇6

1. 敢于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

1.故事《孔融让梨》;

1. 提问“你吃哪一个”,导入活动;

“爸爸买来了好多的梨给大家吃,请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都来吃,现在请你先挑一个,你会选一个什么样的梨;”

“为什么你要选这个梨?说说理由;”

2. 倾听故事;

“有一个小朋友,他叫孔融,他们家也吃梨,你知道他挑了一个什么样的梨?”

教师放故事录音,幼儿观看幼儿用书的图片;

“孔融选了一个怎样的梨?”

“他怎么对爸爸说的?”

“你们平时在家吃东西,是挑小的吃还是大的吃?”

“你们为什么这样做?”

小结:在我们平时生活中,要学会理解、谦让,这样大家在一起就会快快乐乐;

3. 提问;

“那你们想想看,有没有什么事是不可以谦让的?”

4. 总结:竞争是不能谦让的,比如在运动场上,大家为了祖国的荣誉拼搏,这个时候就不能谦让。做好事不能谦让,如教室地板脏了,应该抢先清扫地板等。

活动评析:经常说礼貌用语是一种好习惯的修养,同样学会谦让也是人类一种特有的美德,故事《孔融让梨》让幼儿通过简单的故事理解,深刻地体验到谦让这种美德,在讨论中幼儿很清楚的明白了什么叫谦让,什么时候该谦让,这一点孩子们掌握的非常好。后面实习老师利用设置情景表演的游戏,让幼儿理解谦让。在这里组织的比较混乱,因幼儿的发言谈论都很积极,所以老师面对孩子的发言不知道怎么去引导,也没有正确的评判幼儿的发言,而是一味在灌输“谦让”的含义,这里如果根据孩子的发言去引导幼儿理解“谦让”我想那么效果会更好!

《画春天》教案反思 篇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看看、说说、画画、玩玩中,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幼儿大胆说话的愿望。

2、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并喜欢用动作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

3、丰富词汇:柳枝、翩翩。

4、能分析诗歌,培养想象力。

5、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1、课前带幼儿观察春景,积累粗浅的感性经验。

2、春天背景图一幅,咪咪笑的桃花、绿绿的柳枝、黑黑的燕子、花花的蝴蝶图片各一幅用报纸遮住一次排开贴在墙壁上。彩笔等。

3、歌曲《下春雨了》磁带一份。配乐诗歌朗诵《画春天》

活动过程:

1、律动《下春雨了》,感受春天雨露的亲切。

师:春天到了,调皮的小雨点也来了。

2、通过观察图片,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内容,能大胆地用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师:雨停了,现在想不想跟我一起去看春天的景色?跟我走吧!

A、出示图片(红红的桃花咪咪笑,有笑脸的桃花)。

师:你看到了什么?她是什么颜色的?红红的桃花现在在干什么呢?你来学学它的样子。他还会在干什么?请你来学学它的样子。我门一起来试试。

B、出示绿绿的柳枝弯弯腰(拟人化,柳树手插腰)。

师:教师带幼儿到柳树前,你看到了什么?什么颜色的柳枝?柳枝在干什么?你来学学柳枝弯弯腰!我们一起来学学。

C、出示燕子高高飞

师:呀!它是谁呀?燕子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燕子在干什么?飞地高还是低啊?你会飞吗?表演给大家看看,我们一起飞吧!

D、出示花蝴蝶的图片

师:小朋友们别忘了还有我呢!是谁呀?它身上有很多种颜色我们叫它花蝴蝶。谁知道花蝴蝶有什么本领?花蝴蝶也会飞,花蝴蝶飞呀飞,像在干什么?给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翩翩舞。学习词翩翩舞我们一起来学蝴蝶翩翩

舞吧。(边飞边念翩翩舞。)

3、儿的回答做画,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并熟悉诗歌内容。

师:春天的景色美吗?春天春天真美好,让我们画张春天的画吧!

师:用什么画春天呢?好,就用这些彩笔吧,学习词彩笔,

师:刚刚在路上你看到了什么?桃花在干什么?听,录音机宝宝看到我们的画,想给我们念一首春天的诗歌。(红红的桃花咪咪笑)它是怎么说的?(多请几个幼儿学念,并及时鼓励念地好的幼儿)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柳枝在干什么?听,(绿绿的柳枝弯弯腰)它说了什么?(多请几个幼儿学念,并及时鼓励念地好的幼儿)

师:还有谁呢?继续听录音。黑黑的燕子在干什么?(多请几个幼儿说。)

师:咦?花蝴蝶哪儿去了?它在干什么?用一个好听的词叫翩翩舞。

师:春天美好吗?春天春天多美好!我们一起来夸夸春天吧!

4、完整欣赏诗歌两次

师:录音机宝宝把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编成了一首好听的诗歌,你们听。

师:我也会了,让我也来试试。

5、幼儿表演诗歌数次

师:诗歌好听吗?让我们给这么美的诗歌配上好看的动作吧!已经学会诗歌的幼儿也可以边跳边念。

6、活动结束

师:春天的诗歌可真美,让我们变成翩翩舞的蝴蝶到外面去春游吧。

附诗歌:画春天

我用彩笔画春天,

红红的桃花咪咪笑,

绿绿的柳枝弯弯腰,

黑黑的燕子高高飞,

花花的蝴蝶翩翩舞,

春天春天多美好。

反思:

策略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孩子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例如:开始在一片漆黑中。出现若隐若现小熊睡觉的情景,让幼儿观察是谁,猜想在哪里睡觉,给幼儿一种新鲜的、动态的感官刺激。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然后随着春雷声音和文字的出现。实现场景切换,镜头从树洞内小熊睡觉推进到整个树洞的画面,再切换到树洞外小熊出来的场景,让幼儿通过情境感悟到原来小熊是在树洞里睡觉。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策略二:营造动态.利于幼儿语言表达。

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了一个非常丰富的动态语言环境,比如:我让小草动态地从土里钻出来.让幼儿感受春天的小草是嫩嫩的、绿绿的。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幼儿理解和表达

小百科:春天,又称春季,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指立春至立夏期间,含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画春天》教案反思 篇8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为了让幼儿观察,了解季节的变化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动植物及周围环境的变化,引导幼儿去认识春天的特点,并用自己的喜欢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我选用《小狐狸画春天》语言活动,讲述了春天到来小动物们,为了留住美好的春天,分分想出好的点子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偷懒不认真的人,家长娇身冠养我觉得这个故事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们现在的心理而且也符合<纲要>中的教育要求,即教育幼儿情感上做勤劳认真的好孩子,又感受感知了解春天。

重点:欣赏故事,理解故事,能说出故事中的简单对话难点:能够懂得做事情要认真,勤劳的好品质

1.物质上的准备:小猴、小熊、小狐狸、和小刺猬的头饰。故事磁带、多媒体课件。

2.空间上的准备:活动前幼儿的位置摆成半圆形,以利于幼儿进行表演。

《纲要》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在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角色游戏法、课件演示法、提问法。

1.回忆设想法;t通过出示图片挂图引发有的回忆,回忆起春天到了怎样迎接春天。

2、课件演示法:幼儿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小狐狸画春天》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激发孩子的复述故事的能力。

3、角色游戏法: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他们自己来扮演这一角色,不仅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还能充分让他们表现自我、大胆说话。

4、提问法:在教学中,我尝试改变以往的语言教学总是先讲完故事再进行提问的模式,而采取多样性、开发性的提问如:小狐狸迎接春天和其他动物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我们能不能学他啊?为什么?等这些问题既能启发幼儿的思维,又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幼儿有目的、有顺序地仔细观察、激发幼儿说的兴趣,创造幼儿说的空间。

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本次活动我采用了谈话法,趣味游戏法。

1.谈话法: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语言习惯。

2.趣味游戏法幼儿在游戏中,边游戏边联系故事中的语句,正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一)、谈话导入课题:

小用友们,上午好,老师今天带来一个好听的故事,故事中有几种可爱的动物,他们正在一起商量怎样迎接春天,让我们一起听一听好吗?

(二)、让幼儿讲一讲、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理解故事的内容。(分段讲故事)

1、(出示挂图1)讲春天(故事--迎接春天)问:故事中有哪几种动物?

幼儿回答后,师生复述小猴、小熊、小刺猬和小狐狸。

2、(出示挂图2)讲故事(小猴说--一丛迎春花)问:小猴、小熊、小刺猬是怎样迎接春天的?

幼儿回答后,复述:小猴种了一排树,小熊种了一片草地,小刺猬种了一丛迎春花。

师:故事讲到这里(挂图1),这四种动物还没讲到谁?对,狐狸。

3、(出示挂图3)讲故事(小狐狸一一来参观)。

幼儿回答后,复述:小狐狸在自己房子的四周画满了树呀、花呀、草呀。

4、(出示挂图2)讲故事(他去请--浇水呢)让幼儿复述:小猴说:我正忙着松土呢,小熊说:我正忙着施肥呢,小刺猬说:我正忙着浇水呢。

小结:小朋友们,小猴、小熊、小刺猬做多么认真,干活多么勤劳,对吗?而小狐狸却用画笔画出了树呀、花呀、草呀,这样能把春天打扮的漂亮吗?

6、(出示挂图5)讲故事(第二天--几个跟头)问:小猴种的树怎么样?(指挂图5)学生回答后,复述:长出了嫩绿的叶芽,像一串串绿色的珍珠。

7、(出示挂图5)讲故事(小熊--打了滚)问:小熊的草地怎么样?

8、(出示挂图5)讲(小刺猬--多美呀)问:小刺猬的迎春花怎么样了?学生回答后,复述:迎春花开了,一阵阵的清香,甜丝丝的。

小结:小朋友们,小猴、小熊、小刺猬认认真真的做事,辛勤的劳动,春姑娘送给他们的礼物多好呀!那送给小狐狸的什么礼物呢?

9、(出示挂图6)讲故事(小狐狸--白一块的)问:小狐狸画的树呀、草呀、花呀变成什么样了?

老师:小狐狸耍小聪明,没认真的做事情,没有辛勤的劳动,所以没有收到春姑娘的礼物。

复述:小猴说:看看我的小树吧,它已经发芽了!小熊说:去看看我的草地吧,它已经像地毯了!小刺猬说:去看看我的迎春花吧,它已经开花了。

小结:朋友们多么关心小狐狸呀,让它和大家一起分享劳动的快乐多好呀!

(三)、再次完整的欣赏故事(播放课件)。

让幼儿描述出小猴、小熊、小刺猬和小狐狸的简单对话。

1、分组练习对话。

2、个人表演。

教学反思:

幼儿非常喜欢听故事,一听老师说要讲故事,都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眼神极渴慕地望着老师,都希望快一点听老师讲故事。在完整的欣赏了故事后,孩子们不由的发起了感慨,为此,教师让孩子们互相说说自己对故事的看法,给幼儿创设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幼儿都积极发言,用语言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感受及自己的看法,随后结合挂图,分段欣赏故事,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画春天》教案反思 篇9

一、活动目标:

1.大胆想象画出春天的美丽景色,尝试运用点彩的画法装饰背景。

2.讲述画面意思,感受春天温暖、勃勃生机的氛围。

二、活动过程:

1.幻灯导入,感受春天的美景

师:春天来了,看看春天是什么样的?春天给你什么感觉?(观察各种春天的图画:花草树木、动物等等)

2.欣赏范画,引出点彩画,感受点彩画的色彩

师:今天我带来了一幅画,请你仔细看清楚了,猜猜看画的是什么季节?这幅画给你什么感觉?(温暖、很有生机)

师:这幅画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画的?上面都有哪些色彩?说说是怎么画出来的?(点出来的)

师:那什么叫做点彩画呢?(用排笔在纸上点出来的)

师总结:选择合适的色彩用点的方法一点一点交错地画在画面上,这种方法叫点

教师边总结边用排笔在纸上示范点画的方法

师:谁来试一试?请小朋友来点一点(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教师再强调点彩画法:一定要一点一点地把色彩点上去,把需要的地方点满,千万不能用笔刷)

3.提出要求,进一步了解点彩画的作画方式

师:大家想试试这种点彩的画法吗?春天里有什么?

教师播放班得瑞音乐,引导幼儿闭上眼睛,伴随音乐优美的旋律回忆春天美丽的景色

(有五颜六色的画,有绿绿的小草,孩子们在地面上放风筝……)

师:刚才听着音乐,你好像看到了春天的什么景色?

如果我们把这些画下来,会不会更美呢?

师:要把主要的东西画好,涂好颜色,然后再用色彩点画背景,如草地、天空等等,点的时候想一想草地、天空什么颜色比较适合?(另外,这个地方可以引导幼儿在绘画之前合理布局,将自己想要画的内容用铅笔事先勾画好,想好色彩搭配,再用不同颜色的颜料进行点彩。)

4.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提醒幼儿把主题的东西画清楚,画大,并注意涂色均匀。点彩背景的时候注意慢慢点,不能着急,注意色彩的搭配

(2)重点指导班级中能力稍差的孩子点彩

5.讲评

(1)请一位能力强的幼儿先介绍自己的作品(重点:画面的布局、结构、色彩)

师:介绍一下你的作品,你画的是春天的什么景色?用到了什么颜色?在点彩的时候你觉得什么地方最困难?你是怎么解决困难的?

(2)教师有意识选出一幅作品进行讲评(重点:绘画的内容)

师:大家猜一猜,这位小朋友画的是春天里的什么?他好像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有针对性地找两幅差异大的作品进行观察、点评(重点:通过对比观察,同伴互助,学习别人好的地方,提升作画水平)

师:老师手上有两幅作品,大家来看一看,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幅?

那你对另外一幅作品有更好的建议吗?

《画春天》教案反思 篇10

一、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能进行故事角色的简单对话,知道春天是播种的季节。

2、懂得故事要认真、勤劳。

二、活动准备:

1、小猴、小熊、小刺猬和小狐狸头饰。

2、教学挂图、课件。

3、幼儿用书第二册(p24—25页)

三、活动过程:

1、欣赏故事《小狐狸画春天》

2、提问、理解故事内容

——故事中说了件什么事情?

有哪几种动物?

他们在春天里做了什么事?

小狐狸和它的朋友有什么不同?

后来发生了什么事?

小狐狸的春天画变成什么样子了?

小动物们种的树、草、花变成什么样子了?

小狐狸为什么哭?它的朋友对它说了什么?

幼儿回答时注意词汇

3)再次欣赏

讨论:故事中哪个动物做的对,哪个动物做的不对?为什么?

小结:只有在春天好好播种劳动,才能使春天变得很美,不能偷懒

4、活动延伸

幼儿共同戴头饰玩具,玩表演游戏

四、教学反思: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小班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还不成熟,教师在今后设计的活动中,可以从平面开始逐步过渡到立体,随着孩子手部动作的不断协调发展来增加操作材料的难度。

《画春天》教案反思 篇11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语言发展较好,平时较喜欢讲故事和看图书,本活动根据大班幼儿特点,设计时改变了以往同定讲述的传统模式,而是加深难度让幼儿自由排图讲述――独立思考――编讲故事,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思维力和口语表达力,培养了幼儿的想像能力和创新意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仔细准确地观察,了解罔片内容,能够按自己的意愿排图讲述故事。

2.培养幼儿用较完整的语句有表情地讲述。

3.通过自由排图讲述,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大挂图一套(4张)

2.幼儿用小挂图一套(4张)

3.公鸡手偶1个

活动过程:

1.感知理解讲述内容。

(1)手偶表演引入课题。(教师在黑板后,模仿手偶小公鸡讲话)

“小朋友,你们好,大家都认识我吗?(认识)我是谁呀?(小公鸡)今天我来咱们大二班做客,大家欢迎我吗?(欢迎)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呢!想知道是什么吗?(想)那就请谢老师拿给大家看吧!(教师拿图片给幼儿看)就是这本画册《小狐狸》,非常好看,你们想看看吗?(想)我现在就翻给大家看,(教师翻书,假装将画册掉在地上)哎呀!画册掉在地上了,顺序也乱了,内容也弄得一团糟了,怎么办呀?(请幼儿自由讨论后得出结论:自己排图讲述)

(2)出示打乱的图片,与幼儿一起仔细观察,了解画面内容,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小鸡怎么了?狐狸干什么呢?

2.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讲述。

(1)(幼儿每人一套小图片)将幼儿分成六组,进行自由结伴讲述。在幼儿讲述时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深入到幼儿之间,可用插话的方法引导幼儿运用学过的词语、较完整的语句,有表情地说出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

(2)请个别幼儿到集体面前进行完整讲述,鼓励幼儿仔细倾听,找出与自己讲述不一样的地方。

3.引入新的讲述经验。

教师完整讲述自己的排图故事,引导幼儿讨论、评价刚才讲故事的小朋友还有老师,他们哪里讲得一样?哪里不一样?从而帮助幼儿归纳出这样的认识:故事的转折点在于狐狸的好坏。启发幼儿将注意力关注到发生冲突的角色身上。

4.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1)教师通过情境表演,帮助幼儿迁移新的讲述经验。教师与幼儿共同表演,引导幼儿通过自身体验,感知狐狸角色的变化所引起的故事结果的变化,注意启发幼儿运用刚获得的讲述经验。

(2)延伸活动: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故事内容,给小图片涂色、排网,制作画册《新编小狐狸》

活动反思: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运葫芦教案反思(11篇)


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带来的运葫芦教案反思,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教案是教育教学领域中重要的管理组织工具。

运葫芦教案反思(篇1)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多种感官感受葫芦藤的艺术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2、尝试用毛笔大胆运用线条进行葫芦藤的美术创作,体验自主表达、合作创作的乐趣。

3、根据对画面的观察,发展视觉的敏锐性。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毛笔、墨水、图画纸、颜料、水、盆、皱纹纸条等

2、葫芦藤的图片、葫芦生长过程的动画、齐白石的国画葫芦作品的PPT课件

活动指导:

一、播放PPT引导幼儿观察葫芦藤的特征。

师:这是什么?葫芦藤长得是什么样的?长在哪里?葫芦藤是怎样长大的?它的藤都长得一样吗?哪里的藤长得粗?哪里的藤长得细?有几根藤缠绕在一起?藤上有些什么?

二、玩一玩藤的游戏。

一些幼儿当架子,一些幼儿拿着各种彩色的皱纹纸条当藤,在架子中穿来绕去,将手中的藤缠绕到架子上。让幼儿体验藤与架子的缠绕,藤与藤之间的缠绕。

三、欣赏国画《葫芦》

出示齐白石的葫芦引导幼儿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画的葫芦藤都一样吗?哪里不一样?粗的藤要怎样画?细的藤要怎样画?葫芦藤上长了什么?有些什么小动物会来葫芦藤上或藤下玩呢?

四、我来画一画。

四人一组,合作从不同的方向画出藤来,相互缠绕,并在藤上画出葫芦、叶、花、并想想还会有些谁在你的葫芦藤上或藤下玩。

五、欣赏并讲一讲画了些什么?

活动反思:

幼儿最近用了几次毛笔创作,喜欢上了这种工具,于是我选了孩子们最爱的葫芦娃的葫芦藤作为创作对象,教师基于儿童生活经验和学习水平的前提下创造适宜的审美情境,让幼儿欣赏葫芦的生长过程的动画和图片,提供富有表现力的工具和材料,引领幼儿多视角,多通道参与体验活动,让幼儿用纸条当藤,让幼儿体验藤与架子的缠绕,藤与藤之间的缠绕。从而形成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体验,有效支持儿童富有个性的创意表达。在创作过程中孩子们对水的掌握不够好,所以有些画面太湿而破了,我想可以用素描纸让幼儿画,效果可能更好。

运葫芦教案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密切联系。

难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葫芦”。(了解葫芦的茎、藤、叶、花、果,认识生字“葫芦”。)

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的图片,这是什么?(葫芦)对,是葫芦。翻图片看“葫芦”两字。看,都是草字头,草字头和什么有关?(植物)葫芦是一种植物,它可以作为蔬菜食用,也可以用来作为工艺品用。比如:用来做葫芦丝,舀水的瓢等。它的用处可真大啊,你喜欢葫芦吗?

葫芦用处这么大,你想要吗?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这里面的“我”当然不是你们,是谁呢?他得到了葫芦吗?我们还是去看看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老师把这个故事读给你们听听,请你们把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圈起本课的生字,看老师是怎么读这些字的。

1、老师范读,生圈字。

2、读生字:同学们都把字圈好了吗?请在小组里把这些生字读一读——老师贴生字卡片——请你们一起来给生字注上拼音,师写生读——说说这些生字中哪些生字是相同的偏旁呀――“哇,盯,邻”分别和谁长得很像,编绕口令:哇哇哇,换个虫字旁就是蛙……

3、生字快点生快读——做一做,连线。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一)看图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生字都会读了,老师请你们看几幅图画。

看到第一幅图,请问:你看到了什么?(一个人,葫芦,葫芦叶子)

那么你知道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的就是这幅图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吧。

这葫芦长得怎样呢?请你们画出葫芦长得好的句子。

相机板书:绿叶——开花——葫芦(可爱)

是啊,多么可爱的葫芦哇!这个人喜欢葫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盯,每天,都,几次”相机板画。这个人多么喜欢葫芦啊,那他一定会把葫芦照顾得好好的,一定会结出大大的葫芦来的,可是,事实是这样的吗?

(二)看图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这幅图上你又看到了什么?什么发生了变化?(叶子黄了,葫芦落了,人吃惊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看到第四自然段,读一读。

多可惜啊,多可惜啊,这可爱的葫芦落了!你能带着惋惜的语气再来读一读吗?板书:落了

看看这个人也很吃惊,这个人不是很喜欢葫芦吗?他怎么让葫芦就这么落了?是什么原因呢?(有虫子)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

哦,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同学们小组里读一读二三自然段。

出示句子“他自言自语地说: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人看到了虫子爬在叶子是不在乎的。)相机板书:生虫子

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第一个句子好,反问句加重了语气,更加证明了这个人的无知)相机板书:不治

这个人要的只是什么?他认为什么不重要?(他认为叶子不重要)

那叶子真的是不重要的吗?演示植物的叶子跟果子的关系图。

总结:是啊,一株植物要想长大长好,是要经过生根,发芽,开花才能结出好果子的,如果光重视结果,而忽略了中间的过程,是不可能的。我们再来劝劝这位只想要葫芦的人吧。

同学们,刚才你们读完,老师就突然想到了一个故事,跟这个故事很像:有个孩子叫丁丁,他天天嚷着,我要考一百分,我是全班第一,可是,上课的时候他却不认真,要做的作业经常不做完……

你们来猜一猜后来他能考全班第一吗?为什么?总结,要想成功,是少不了每一点一滴的努力的!谢谢今天这篇课文教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让我们再一次去品味这个故事吧!!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四、发散思维,拓展延伸。

1、总结板书: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古时候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长叶,开花,结出了(),后来葫芦的叶子上(),这个人不去(),最后葫芦都()。

2、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人经过了此事之后,他会学聪明吗?如果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又长了虫子,他会怎么做呢?

五、作业

1、读课文,复述这个故事

2、复习生字

运葫芦教案反思(篇3)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课前交流)

听你们的班主任说,你们是最聪明的小朋友,那这个谜语你们能猜出来吗?

说我是丝瓜

我比它圆

说我是梨子

我比它大

我中间细,两头圆

小的时候,我可以做成一道美味

年老时,我可以用来做药和装酒

还能吹出动听的乐曲!猜猜我是谁?

(葫芦)

孩子们,果然聪明,一下子就猜到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关于葫芦的小故事,孩子们读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咦?怎么葫芦不高兴啦!原来是你们把它的名字叫错了,葫芦的芦字儿单个读二声,它们合在一起的时候应该怎么读?

(注意轻声)声音很洪亮,如果把那个葫芦的芦字读得再轻点就更好了。(师范读生跟读)

二、复习生字

小朋友们,这一课的生字你还能认识吧? 如果你还认识,就准确的,大声的叫出它的名字,叫两遍。

孩子们读得都很认真,老师现在要把你们带进葫芦园去摘一摘小葫芦。(给生字组个词语)。

孩子们刚才都自己给生字组了词,老师也给每个生字都组了词。看,这是什么?(葫芦)。葫芦两头圆,中间细,多可爱啊?想要吗?(想)你把它读准了,这葫芦就送给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小朋友们表现得这么棒,这些生字娃娃现在都跑到课文中去了,你还能认识吗?(能)

2、我请大家轻声的读这篇课文,读准字音,还要把课文读流利。读完了就坐好。

3、现在老师要请四个小朋友站起来读读,听的同学当小老师,如果发现他读错了,就等他读完后帮他纠正过来。

4、请孩子们再去读读课文,注意刚才纠正的地方。请大家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谁还能用简单的话来说说)

(谁能流利的说说)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叶上长了蚜虫,他不治,后来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

四、精读课文

<一>、一自然段

1.师:孩子们这棵葫芦一开始长得怎么样呢?

生:长得很好。

师:你们从哪里知道答案的?

生:第一自然段

2.师:请孩子们去自由的轻声的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横线勾出描写这棵葫芦的句子。

生汇报成果。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课件出示)

3.你们是找的这些句子吗?老师找的也和你们一样。我们一起来把找到的句子读读。

4.这是一棵怎样的葫芦?(可爱)

可爱在哪些地方呢?(找文字)

长满绿叶,长满是什么意思?说明叶子长得很好,很多。

雪白的小花,(雪白,洁白)

挂了几个小葫芦,挂上去,风一吹,和我们打招呼呢!

5.你能不能把葫芦的可爱读出来给大家听听。

6.还有谁想来读读,让人一听就喜欢上这可爱的葫芦。

7.老师从你们的朗读声中觉得葫芦太可爱了。老师也想来读读,请孩子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8.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想不想去看看?(想)(师指导观察图片)

欣赏完了这棵葫芦,你们能把这些句子补充完整吗?

(图文课件)

的葫芦藤上长满了,开出了几朵的小花,花以后,藤上了几个。多么的小葫芦哇!

(把刚才填完整的句子认真的读一遍。)

9.孩子们,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你们喜欢吗?还想不想再读读?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把这棵可爱的葫芦记在心里吧!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我们喜欢,那个种葫芦的人比我们小朋友更喜欢。他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越看越喜欢。

10.这棵可爱的葫芦如果继续健健康康地生长,小朋友想一想,到最后,它会长成什么样呢?

(会长得很大很好,长得塞过大南瓜,会结出很多很多的果实)

〈二〉、四自然段

1.结果是不是像小朋友想的那样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课件出示葫芦变黄,一个一个的都落了)(板书:落了)

2.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小葫芦变黄了,这么多可爱的葫芦最后一个一个都落了)

3.孩子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吗?

(为什么葫芦都落了?)(它是因为什么原因落的呢?)

〈三〉、二自然段

这些答案都在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中,有没有信心把答案找出来(有)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知道什么原因了吗?

⑴叶子上长了蚜虫他不治)

⑵(邻居劝他他也不治)(板书:蚜虫)

2.他看见了蚜虫,心里怎么想的?又怎么说的呢?请同学们轻声的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直线勾出想的句子,用波浪线勾出说的句子。

谁来告诉我他想的句子:

有几只虫子怕什么!

师:通过这一句,你觉得那个人看着这几只虫子的态度是什么。

生:(不怕)(不在乎)

3.那你再来读读,把他的不怕读出来。

4.孩子们,看这个标点符号是什么?(感叹号)(感叹句)

5.那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把这一句读好呢?既要读出感叹的语气又要把他的不怕读出来.请自己练习练习.(生汇报)

6.孩子们真会读书,老师听出来了,那个人根本不怕这几只蚜虫.

7.小朋友们,你们怕不怕这些蚜虫?(怕)

老师也很怕,因为蚜虫可厉害了,这种害虫专门吃叶子,而且它们会慢慢的把叶子吃光的.

8. 蚜虫这么厉害,可那个种葫芦的人根本没把蚜虫放在心上。看见叶子上的一些蚜虫,那个人说了些什么?是怎样说的?

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小葫芦,你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9.盯:一动不动的看,说明那个人的眼里只有小葫芦。(指导写)

10.他盯着小葫芦说了什么?(请一个孩子起来读)

11.孩子们,这句话是对谁说的?对自己说的。(自言自语)

师: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

生:自己对自己说话。

师:咱们平时大都自言自语过,同学们把那个人说的话读一读,体会体会,然后说一说怎样读才算是自言自语。

(学生练读,师巡视指导)

生:声音不能高。

生:速度要慢一些。

师:说得好!自言自语是自己对自己说话,当然声音要低一些,速度要慢一些。另外,读时还要注意那个人说话时是一种什么心情。大家练一练,看谁既能读出那个人自言自语的语气,还能读出他的心情。

12.(学生练读后汇报)

师:不简单!你能一边读,一边体会课文中的感情,让我们为他鼓掌(师生鼓掌)。不过,老师

想补充一点,那个人说的话,其中有两个感叹号,表示他心里特别(高兴)(着急)

10.哪些小朋友能演出来?拿上小葫芦,没有的可以用双手。

〈四〉、三自然段

1.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小葫芦,根本不管叶子上的蚜虫。可有一天他还有谁看见了?(邻居)

2.(小朋友们邻居就是住在他家旁边的人,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两个字。)

3.邻居是什么态度呢?请同学们仔细的听对话!(课件)

4.邻居看到了蚜虫说了什么?

5.通过这句话你们觉得邻居的心情怎样?(着急)

(着急叶子上的蚜虫)蚜虫越来越多,邻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谁想来读读邻居说的话。还有谁也想来劝劝?(生朗读)

6.是啊,快治治吧,再不治就来不及了。

7.种葫芦的人听了邻居的去劝告,他的反映是什么?(奇怪)

心里顿时冒出两个大问号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8.孩子们,他为什么觉得奇怪?

那个人心想,叶子上生了虫子,关葫芦什么事,所以他认为叶子上的虫(不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9.我请小朋友起来分角色朗读一下(两组)

(孩子们刚才朗读得真好,像个小演员在拍电影似的。)

(读得真棒,我还以为那个邻居和种葫芦的人来到我们课堂上了呢。)

我知道大家都还想读读,现在老师读旁白,女生读邻居说的话,男生读种葫芦的人说的话。

10.叶子上的蚜虫不治,他要得到葫芦吗?(要不到)

11.为什么要不到?

(因为叶子是来给葫芦输送营养的)(孩子就是你说的这个道理)

葫芦叶与葫芦的关系可大着了,孩子们看图,这些小小的葫芦叶,通过太阳公公的帮助,制造出营养,输送给小葫芦,让小葫芦快快长大。

那个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不久之后,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一个一个的变黄,都落了!

12.孩子们你现在知道葫芦落了的原因了吗?(用因为所以结合板书练习说话,总结出原因)

13.他那么喜欢小葫芦,可他的小葫芦却都落了,你们猜,他看着这些落了的葫芦,他的心情会怎么样?(难过,伤心,失望,后悔)

14.他可能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用(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地说:)的句式想象说一句话。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师下去指导。

(教师用幻灯片打出这一句式,生汇报。)

生: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后悔地说:都怪我不好,要是我当初听了邻居的话,我肯定可以收到葫芦。

生: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伤心地说;如果我治了叶子上的蚜虫,我的小葫芦就会长得比大南瓜还要大呢。

生: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自责地说:我真糊涂,我真傻!我当初要是听邻居的劝告,现在不就收到很多大葫芦了吗

15.那我们以后生活中做事情也因该要怎样?

五、课外拓展

学会了这么多道理,老师心里真的很高兴,我们的小朋友变得更加懂事和可爱了。想想,如果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个葫芦,结果会怎样?请孩子们编一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朋友,老师们听!

下课,孩子们再见!

附板书:

h lu

23、我 要 的 是 葫 芦

蚜虫

叶子 落了

《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是西师范版二年级一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主要讲述了一个种葫芦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治,结果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一个一个都落了。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只顾结果忽略了过程

以下我就以我自己上的《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片段进行评析,从而反思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落实。

片段一:

师:请孩子们去自由的轻声的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横线勾出描写这棵葫芦的句子。(生汇报)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课件出示)

师:你们是找的这些句子吗?老师找的也和你们一样。我们一起来把找到的句子读读。

师:这是一棵怎样的葫芦?(可爱)

可爱在哪些地方呢?(找文字)

长满绿叶,长满是什么意思?说明叶子长得很好,很多。

雪白的小花,(雪白,洁白)

挂了几个小葫芦,挂上去,风一吹,和我们打招呼呢!

师:你能不能把葫芦的可爱读出来给大家听听。

师:还有谁想来读读,让人一听就喜欢上这可爱的葫芦。

师:老师从你们的朗读声中觉得葫芦太可爱了。老师也想来读读,请孩子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师: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想不想去看看?(想)(师指导观察图片)

欣赏完了这棵葫芦,你们能把这些句子补充完整吗?

(图文课件)

的葫芦藤上长满了,开出了几朵的小花,花以后,藤上了几个。多么的小葫芦哇!

(把刚才填完整的句子认真的读一遍。)

师:孩子们,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你们喜欢吗?还想不想再读读?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把这棵可爱的葫芦记在心里吧!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我们喜欢,那个种葫芦的人比我们小朋友更喜欢。他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越看越喜欢。

师:这棵可爱的葫芦如果继续健健康康地生长,小朋友想一想,到最后,它会长成什么样呢?

生:会长得很大很好,长得很大很大;

生;长得塞过大南瓜;

生:长得塞国大西瓜;

生:会结出很多很多的果实

在这个片段中,我以文本为主,让孩子们自己找到描写葫芦的地方,先从文本中体会葫芦的可爱,训练学生的朗读,读出葫芦的可爱。再观察图片,通过多媒体生动形象的展示,孩子们的朗读情绪高涨,然后进行填句子,为达到诵读的目的做铺垫。在这个片段中,我从文本到图片,从抽象到形象,训练孩子的朗读能力,让孩子们真实的感受到葫芦的可爱,在喜爱的情绪中展开诵读,从而也达到了积累这些优美词句的目的。

片段二:

我的小葫芦你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孩子们,此时此刻那个种葫芦的心情怎么样呢?

生:很好;

生:很好,很开心;

生:很兴奋;

生:急于心切;

我请孩子们带着自己的这些感受来读这个句子。这样孩子们既表演出了盯和自言自语,又读出了自己体会到的心情。

任何的朗读行为都是基于一定的理解基础。没有理解便读不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感情色彩。但我们知道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只是使孩子喜欢阅读,培养阅读的兴趣,并没有要求具备一定的朗读技巧,故教师这时应起到一定的榜样示范作用,使学习渐渐地积累起朗读的技巧,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我觉得这是我这一堂课中所不足的。通过这堂课,我明白了做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由于自己太年轻,教学经验不足,课堂驾驭能力不成熟,导致了课堂时间没把握好。最后的环节是扩散思维,以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为开头续遍一个小故事,没有完成。这堂课学生学习和朗读的氛围都很浓,但是我有很多次都没有抓住孩子的闪光点来进行启发,没有给予他们更大的想象空间。孩子们在学和读的过程中,我没有注意到个性评价,没有对他们取得的进步给予即时的肯定和赞美。但我相信,通过我今后不段的努力,我一定会慢慢的走向成熟,在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做一名恰如其分的给予者和引导者。

运葫芦教案反思(篇4)

设计背景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孩子来说,怎样在教学活动中来吸引幼儿,让孩子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灵感闪现呢?我觉得选材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该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幼儿都喜欢吃糖,特别是在现在高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各种形状、各种味道,各种颜色的糖果更是吸引了他们,而且孩子们也具有一定的经验,贴近幼儿生活。其次还要还要考虑到幼儿的实际水平,小班幼儿刚接触到数,我们就指定了一至二的数量,及其物体与点子数量的匹配。活动中要求幼儿所要掌握的知识都贯穿与各个游戏当中,教学中,我们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看一看,猜一猜,试一试,查一查,结合集体——个人——分组等形式,让幼儿学会一至二数量与物体的匹配,体验操作成功所带来的乐趣,加强同伴之间,幼儿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对1和2的点子卡片进行实物糖果的匹配。

2.通过形式多样、有趣的操作,激发幼儿乐于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对1和2的点子卡片进行实物糖果的匹配。

活动准备

点子卡片、各种糖果、魔术袋、夹子。

活动过程

案例描述:

(A)、小游戏:变魔术。

1. 教师变魔术。教师手中握1-2粒糖,让幼儿猜测。

2. 个别幼儿变魔术。

(B)、找朋友。

教师:(一粒糖贴在黑板上)一粒糖还有一个好朋友呢,小朋友看,它是谁?(小点子)有几个点子呀?(1个)小结:原来1粒糖和1个点子是好朋友。(辅以动作),幼儿学说。

(C)、夹糖。

(D)、点子与糖果数量的配对。

1.教师讲解示范。

2.幼儿操作。

3.给动物送糖果。

(E)、延伸活动:品尝糖果。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属于数学领域,作为教师的我要成为引发者、支持者和引导者,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整个活动以游戏化、情节化的形式展开。活动中,我创设了良好的游戏情节,提供了丰富的、开放性的教、学具,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使孩子始终在积极的状态中自主地学习。活动改变了以往传统数学教学的模式,更加注重对幼儿能力、习惯及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照《纲要》精神,反思我的教学,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1.在活动中要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理念,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参与者、支持者的角色出现在整个活动中,如:让孩子看,让孩子猜,让孩子试,让孩子说,让孩子学,在各种游戏活动中掌握点子与食物的配对。

2. 教学目标:着眼发展,注意整合。如:在让幼儿说一说,自己装了几粒糖?去给小动物送的时候,说一说,小青蛙,我送你一粒糖等等,敢于说出自己操作结果是渗透语言领域的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活动,感受成功的乐趣,唤起自信心”,则是社会领域的目标。

3. 教学内容:源于生活,缘于兴趣。

《好吃的糖果》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缘于幼儿的兴趣。因此,选择这个来源于幼儿生活,又是幼儿感兴趣的糖果作为数学活动内容,既是幼儿熟悉的,又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只要动手操作,就会有体验,有收获。同时又有挑战性,而幼儿这种积极参与活动的态度、情感,是幼儿终身发展所要具有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内容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价值的。

运葫芦教案反思(篇5)

【设计意图】

《我要的是葫芦》写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因为没有治葫芦叶上的蚜虫,所以他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从而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的内容短小,蕴涵的哲理浅显。因此,我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初读课文:

直接导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想想课文里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品读感悟,交流感受:

⑴种葫芦的人喜欢他的小葫芦吗?他的小葫芦可爱吗?

⑵种葫芦的人和他邻居的对话。

3、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教师扮演种葫芦的人向扮演邻居的学生发出疑问: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怎么就要了我的小葫芦的命啊?

4、把自己画下来的句子抄写两遍。

【课堂实录】

一、直接导入,初读课文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十四课《我要的是葫芦》。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我要的是葫芦。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想想课文里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生自由读课文。读后学生陆续举起了手。

师:好,请几个同学来说说。

生:课文讲了种葫芦的人和他的小葫芦。他的小葫芦都落了。(师板书:种葫芦的人葫芦)

生:还有他的邻居。(师板书:邻居)

师:哦,那我们把它说完整。

生:课文讲了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他的葫芦叶子上爬满了蚜虫,邻居劝他治一治,他不听,结果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

二、品读感悟,交流感受

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读完合上课本能够说出来课文里讲了什么,这说明你读书的时候动脑筋了,这叫会读书。(生比较兴奋)

师:种葫芦的人喜欢他的小葫芦吗?他的小葫芦可爱吗?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画出来有关的语句。

(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画,而后举起手)

生:先说哪个?

师:哪个都行。

生:我先说他的小葫芦可爱吗。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这句话直接写出小葫芦可爱,看标点是什么?

生:叹号。

师:叹号怎么读?

生: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

生:(齐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

师:谁来说说可爱的小葫芦长什么样?

生:(读)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句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幅插图。小葫芦的藤、叶子、小葫芦。

生:细长的藤上长满了绿叶,藤上挂着几个可爱的小葫芦。

师:葫芦开什么花?

生:雪白的小花。

师:(板书:雪白)“白”是什么?“雪”是什么?“雪白”是什么?

生:“白”是白色,“雪”是雪花,“雪白”是像雪那样白。

师:我们学过的《欢庆》里也有带“白”的词语。

生:洁白。

师:(板书:──洁白)雪白和洁白是一对同义词,可以交换,说洁白的小花也可以。

师:请同位两人带着自己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互读一遍。

生自由读。

师:多可爱的小葫芦,种葫芦的人肯定更加喜欢他的小葫芦。谁画出来啦!

生:(读)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师:为什么?

生:因为喜欢,所以一天要看几次,越看越喜欢。

师: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

生:(齐读)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

师:还有一个地方也写出种葫芦的人对他的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生:(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读的真不错。同学们听到她读得声音高还是低?

生:低,因为是自言自语。

生:自己给自己说话。

师: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

生:(齐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男生读,_读。

……

师:是呀,这么好的葫芦,叶子上爬满了蚜虫。好心的邻居劝他快治一治。

生:(读)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师:种葫芦的人听完有什么感觉?

生:奇怪。

生:(奇怪地、惊讶地)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师:(惊讶地、夸张地)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师:什么意思?

生: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师:同学们看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生: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不屑地)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什么意思?

生: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师:同学们读一遍。

生:(齐读,不屑地)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

师:(出示: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请男生读一、三句,_读二、四句。

男: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女: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男: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女: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师:同位互读一遍。

生互读。

三、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师: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师:(稍停顿,面向学生)好心的邻居呀,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怎么就要了我的小葫芦的命啊?这是为什么呀?

生:咳,你呀,为什么不听劝,后悔了吧!

生:他们是一体的。

生:叶子给小葫芦提供营养,没有了叶子小葫芦怎么生长啊。

师:我明白了,我不该不听你的话,谢谢你。

师:(播放录相)请同学们看屏幕,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

(四)布置作业。

师:把自己画下来的句子抄写两遍。

运葫芦教案反思(篇6)

活动设计背景

因为幼儿喜欢看动画片《葫芦娃》,对这个音乐活动有着天然的兴趣,《纲要》中要求,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音乐,喜欢参加音乐活动,音乐游戏,并能大胆变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感受欣赏歌曲,加深对各种《葫芦娃》的了解。

2、情感目标:感受理解动画片中葫芦娃的团结合作,勇敢的精神。

3、技能目标:初步学习用不同的歌声、动作、表情表现音乐的内容。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动画片中的葫芦娃

难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歌曲内容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画片《葫芦娃》

各种葫芦娃的图片

音乐、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观看动画片,引出主题。

3、让幼儿观察和讨论各种葫芦娃。

4、教师出示各种葫芦娃的图片,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5、观看课件,引出幼儿对《葫芦娃》歌曲的兴趣。

二、学习歌曲《葫芦娃》

1、课件中的歌曲,请幼儿欣赏,提出问题。

2、让幼儿跟着歌曲的节奏学习歌曲内容。

3、让幼儿跟着歌曲内容表演歌歌曲。

三、再次播放课件《葫芦兄弟》动画片片段,请幼儿欣赏。

让幼儿懂得像葫芦娃一样有团结合作勇敢的精神。希望他们能够像葫芦兄弟一样在生活中、学习中团结勇敢、不畏困难。我们都知道葫芦娃有七个兄弟,

四、戏剧表演,开展小小戏剧家的活动

1、分小组进行创编故事,分配角色。根据本组的人物角色进行头饰和道具的制作。!.来源:屈老.师教案网!教师在小组内巡回指导。

2、请幼儿分组表演创编排练的故事情节。

3、进行小小戏剧家的评选活动,针对每一组的表演师生共同评价,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创作奖、最佳合作奖、最佳道具奖。

五、结束

游戏:情景表演

《帮助别人真快乐》

教学反思

本歌曲取材于童话故事,比较贴近生活,是孩子们喜欢的葫芦娃。生活中的内容也更易于幼儿接受,也利于幼儿主动去探究,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通过欣赏《葫芦娃》主题曲,讨论看过的动画片《葫芦娃》或听过的歌曲,激起幼儿对已经了解的动画片《葫芦娃》的回忆,激发学习兴趣。了解葫芦娃的团结、勇敢精神和活泼可爱的形象等,并能从葫芦娃的性格上分析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对幼儿进行教育,每个人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才能去改正它,才能战胜困难。

运葫芦教案反思(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糖葫芦的形状、颜色等基本结构。

2.学习用纸浆制作立体的糖葫芦,体验制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各种颜色的纸浆,一次性筷子若干,糖葫芦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好吃的糖葫芦

1.今天我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样好吃的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

2.糖葫芦的形状是怎样的

3.看到这些美味的糖葫芦我都想去咬一口了,(教案出自:教案网)可是我们这现在有吗

二、五彩糖葫芦

1.介绍操作时要用到的材料。

2.讨论制作糖葫芦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欣赏糖葫芦

讲评、展示幼儿的作品。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下来有两方面让我印象深刻,一是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相当的高,动作快。(教案出自:教案网)开始采用的是图片导入的方式,图片的真实性强,一串串红彤彤的糖葫芦马上印入幼儿的脑海,勾起幼儿想要品尝的念头,从而促使幼儿动手制作的热情,以及完成的速度。二是作品的效果好,纸浆制作的糖葫芦样子与真实的非常相似,我们还把制作好的糖葫芦也学买的样子一样把它插起来,看起来很诱人。建议以后在操作前在桌子上先垫上报纸那样桌面上会更干净。

运葫芦教案反思(篇8)

学习目标: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葫芦丝等实物,葫芦图片背后生字,生字卡片,磁性小黑板,磁铁,双面胶,两幅对比图,虫子,人图,句子对比纸条。叶子和果子关系图

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葫芦”。(了解葫芦的茎、藤、叶、花、果,认识生字“葫芦”。)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的图片,这是什么?(葫芦)对,是葫芦。翻图片看“葫芦”两字。看,都是草字头,草字头和什么有关?(植物)葫芦是一种植物,它可以作为蔬菜食用,也可以用来作为工艺品用。比如:用来做葫芦丝,舀水的瓢等。它的用处可真大啊,你喜欢葫芦吗?(喜欢)!

葫芦用处这么大,你想要吗?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既然想要,那我们就要读出急迫的语气。再读两遍。

提问:这里面的“我”当然不是你们,是谁呢?他得到了葫芦吗?我们还是去看看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老师把这个故事读给你们听听,请你们把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圈起本课的生字,看老师是怎么读这些字的。

1. 老师范读,生圈字。

2. 读生字:同学们都把字圈好了吗?请在小组里把这些生字读一读——老师贴生字卡片——请你们一起来给生字注上拼音,师写生读——说说这些生字中哪些生字是相同的偏旁呀――“哇,盯,邻”分别和谁长得很像,编绕口令:哇哇哇,换个虫字旁就是蛙……

3.生字快点生快读——做一做,连线。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一)看图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生字都会读了,老师请你们看几幅图画。

看到第一幅图,请问:你看到了什么?(一个人,葫芦,葫芦叶子)

那么你知道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的就是这幅图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吧。

这葫芦长得怎样呢?请你们画出葫芦长得好的句子。

相机板书:绿叶——开花——葫芦(可爱)

是啊,多么可爱的葫芦哇!这个人喜欢葫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盯,每天,都,几次”相机板画。是啊,这个人多么喜欢葫芦啊,那他一定会把葫芦照顾得好好的,一定会结出大大的葫芦来的,可是,事实是这样的吗?

(二)看图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这幅图上你又看到了什么?什么发生了变化?(叶子黄了,葫芦落了,人吃惊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看到第四自然段,读一读。

多可惜啊,多可惜啊,这可爱的葫芦落了!你能带着惋惜的语气再来读一读吗?

板书:落了

看看这个人也很吃惊,这个人不是很喜欢葫芦吗?他怎么让葫芦就这么落了?是什么原因呢?(有虫子)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

哦,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同学们小组里读一读二三自然段。

出示句子“他自言自语地说: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人看到了虫子爬在叶子是不在乎的。)相机板书:生虫子

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第一个句子好,反问句加重了语气,更加证明了这个人的无知)相机板书:不治

这个人要的只是什么?他认为什么不重要?(他认为叶子不重要)

那叶子真的是不重要的吗?演示植物的叶子跟果子的关系图。总结:是啊,一株植物要想长大长好,是要经过生根,发芽,开花才能结出好果子的,如果光重视结果,而忽略了中间的过程,是不可能的。我们再来劝劝这位只想要葫芦的`人吧。分角色读。师旁白,男生读这个人的话,女生读邻居的话。

同学们,刚才你们读完,老师就突然想到了一个故事,跟这个故事很像:有个孩子叫丁丁,他天天嚷着,我要考一百分,我是全班第一,可是,上课的时候他却不认真,要做的作业经常不做完……

你们来猜一猜后来他能考全班第一吗?为什么?总结,要想成功,是少不了每一点一滴的努力的!谢谢今天这篇课文教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让我们再一次去品味这个故事吧!!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四、发散思维,拓展延伸。

1.总结板书: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古时候有个人种了一棵( ),葫芦长叶,开花,结出了( ),后来葫芦的叶子上( ),这个人不去( ),最后葫芦都( )。

2.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人经过了此事之后,他会学聪明吗?如果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又长了虫子,他会怎么做呢?

五.作业

1.读课文,复述这个故事

2.复习生字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开花 ↗可爱

绿叶↗ 不治 ↘葫芦

————→ ↘黄、落

生虫

运葫芦教案反思(篇9)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正确的方法练习画封闭的圆形。

2、能大胆想象不同颜色水果并均匀地涂色。

3、体验参加美术活动的快乐。

4、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5、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1、丰富幼儿的水果生活经验,能说出多种水果并认识相应的颜色。

2、有认识或吃过糖葫芦的生活经验。

物质准备:

1、太阳娃娃图案的大开纸一幅,和人数相等的画有小棒的纸条。

2、幼儿用油画棒每人一盒。

3、Ppt《太阳娃娃的糖葫芦》

4、画架(或移动黑板)

活动过程

一、出示糖葫芦图片ppt1,引起幼儿的兴趣。

宝宝看,这是什么?(糖葫芦)吃过糖葫芦吗?

什么味道?(甜甜的)单击出现图片

二、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1、甜甜的糖葫芦,是什么样的呀?(红红的、圆圆的)

2、红红的、圆圆的糖葫芦,一个一个串起来,真好吃。

3、圆圆的、红红的里面会包着什么好吃的呢?(水果)

4、师:哦,红红的水果可以做糖葫芦,还可以用什么水果做呢?

5、哦,圆圆里面包着各种颜色的水果,黄黄的水果做黄黄糖葫芦,绿色西瓜做绿色糖葫芦,用甜甜的糖把各种颜色的水果包起来就成了各种各样的糖葫芦。

三、引导幼儿绘画太阳宝宝的糖葫芦。

师:甜甜的糖葫芦,谁喜欢吃?宝宝喜欢吃,她也喜欢吃呢?(出示太阳娃娃)你们愿意请他一起吃吗?现在我们大家一起做糖葫芦请太阳娃娃吃吧!

1、完整示范:

(出示小棒纸条)糖葫芦要穿在小棒上,我请他吃红红水果味的吧!

第一次:选出红色的小蜡笔,用甜甜的糖把红红水果包起来,水果什么颜色的?(涂上红红的颜色)。好,做好一个。

2、重点引导幼儿画封闭的圆

第二次:再做一个,用甜甜的糖把红红水果包起来,(示范画o)做的时候一定要用糖包住里面的水果,可别让里面的水果跑出来哦!(故意画出缺口)又做好了一个,几个(2个)小棒还有这么长,还可以再做呢。

3、幼儿示范操作

第三次:这次,哪位宝宝愿意上来做。(请一名幼儿上来示范)

还可做,我们一直要把它都做满,这样太阳娃娃可以吃好多糖葫芦的!(贴示范红色的糖葫芦)

4、发散性思维

刚才我们请他吃的是红红水果味的,你还想请他吃什么颜色水果味的呀?

四、幼儿绘画,教师指导。

1、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制作各种水果口味的糖葫芦。

师:我们可以把自己最喜欢的各种颜色的水果做成糖葫芦送给他吃。注意哦,糖葫芦一定用甜甜的糖把水果包成圆圆的,不能让水果跑出来,还要串在小棒上,不然太阳娃娃吃的时候就会掉下来的,好,现在我们来做糖葫芦吧!

2、幼儿绘画,教师指导。找一找,有没有水果可能会跑出来啊?

五、作品评价。

1、糖葫芦做好了,就请太阳娃娃吃吧,想一想要说一句好听的,有礼貌的的话哦。(幼儿自由送作品)

2、你请太阳娃娃吃的是什么水果味的?

教学反思

1、该活动设计比较合理,整个过程体现了在玩中学,学中乐的教育思想。

2、活动过程中,幼儿基本处于一种认真学习的状态,基本实现了预定的教育目标。

3、活动后指导幼儿收拾整理好游戏材料,养成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运葫芦教案反思(篇10)

设计背景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孩子来说,怎样在教学活动中来吸引幼儿,让孩子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灵感闪现呢?我觉得选材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该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幼儿都喜欢吃糖,特别是在现在高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各种形状、各种味道,各种颜色的糖果更是吸引了他们,而且孩子们也具有一定的经验,贴近幼儿生活。其次还要还要考虑到幼儿的实际水平,小班幼儿刚接触到数,我们就指定了一至二的数量,及其物体与点子数量的匹配。活动中要求幼儿所要掌握的知识都贯穿与各个游戏当中,教学中,我们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看一看,猜一猜,试一试,查一查,结合集体——个人——分组等形式,让幼儿学会一至二数量与物体的匹配,体验操作成功所带来的乐趣,加强同伴之间,幼儿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对1和2的点子卡片进行实物糖果的匹配。

2.通过形式多样、有趣的操作,激发幼儿乐于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对1和2的点子卡片进行实物糖果的匹配。

活动准备

点子卡片、各种糖果、魔术袋、夹子。

活动过程

一、案例描述:

(A)、小游戏:变魔术。

1. 教师变魔术。教师手中握1-2粒糖,让幼儿猜测。

2. 个别幼儿变魔术。

(B)、找朋友。

教师:(一粒糖贴在黑板上)一粒糖还有一个好朋友呢,小朋友看,它是谁?(小点子)有几个点子呀?(1个)小结:原来1粒糖和1个点子是好朋友。(辅以动作),幼儿学说。

(C)、夹糖。

(D)、点子与糖果数量的配对。

1.教师讲解示范。

2.幼儿操作。

3.给动物送糖果。

(E)、延伸活动:品尝糖果。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属于数学领域,作为教师的我要成为引发者、支持者和引导者,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整个活动以游戏化、情节化的形式展开。活动中,我创设了良好的游戏情节,提供了丰富的、开放性的教、学具,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使孩子始终在积极的状态中自主地学习。活动改变了以往传统数学教学的模式,更加注重对幼儿能力、习惯及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照《纲要》精神,反思我的教学,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1.在活动中要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新理念,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参与者、支持者的角色出现在整个活动中,如:让孩子看,让孩子猜,让孩子试,让孩子说,让孩子学,在各种游戏活动中掌握点子与食物的配对。

2. 教学目标:着眼发展,注意整合。如:在让幼儿说一说,自己装了几粒糖?去给小动物送的时候,说一说,小青蛙,我送你一粒糖等等,敢于说出自己操作结果是渗透语言领域的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活动,感受成功的乐趣,唤起自信心”,则是社会领域的目标。

3. 教学内容:源于生活,缘于兴趣。

《好吃的糖果》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缘于幼儿的兴趣。因此,选择这个来源于幼儿生活,又是幼儿感兴趣的糖果作为数学活动内容,既是幼儿熟悉的,又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只要动手操作,就会有体验,有收获。同时又有挑战性,而幼儿这种积极参与活动的态度、情感,是幼儿终身发展所要具有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内容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价值的。

运葫芦教案反思(篇11)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泥工造型的创作欲望。

2.学习泥工技能:练习搓球并学会组合,训练双手的协调配合能力。

3.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4.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份彩泥(橡皮泥),一根竹棍。

活动过程

1.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红红的小果子,上边有甜甜的冰糖,一串一串的。对了,是糖葫芦,又叫冰糖葫芦。知道糖葫芦是什么果子做的吗?是酸酸的山楂。

2.情景提示:小兔在超市里看到红红的糖葫芦,她想:“小伙伴们肯定喜欢吃!我要为他们每人做一串。可是,糖葫芦怎么做呢?”请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请幼儿观看VCD里制作糖葫芦的过程。

4.教师和幼儿一起制作诱人的糖葫芦。

(1)取出红色的彩泥,揪下一块,然后双手揉搓成圆形,揉出4到5个小红球。

(2)把小红球按顺序整齐地穿在竹棍上,当心不要扎到小手。

(3)一串好吃的糖葫芦就制作好了,我们给小兔送去吧。

5.大家一起欣赏糖葫芦。

歌谣:

糖葫芦,圆又圆,小兔见了心喜欢;

跑过去,买一串,放到嘴里甜又甜。

教学反思: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小班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还不成熟,教师在今后设计的活动中,可以从平面开始逐步过渡到立体,随着孩子手部动作的不断协调发展来增加操作材料的难度。

《军神》教案教学反思精选11篇


教师,是播撒知识的种子,传递文明火炬的使者。教案要明确本课内容在整本教材中的价值。有了教案的支持可以让同学听的快乐,那么,写教案真的较难吗?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军神》教案教学反思精选11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军神》教案教学反思【篇1】

活动背景

新课程教材人教版《语文》八年下册第一单元学习了《献给母亲的歌》,这一篇课文之后,母爱,则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母爱,犹如阳光和空气,我们沐浴其中却常常浑然不觉。回首往事,我们才幡然悔悟,母亲为我们做的每一件小事都蕴含着浓浓的深情。本次活动旨在引发学生关注我们身边最亲近而又最易被忽略的人──母亲,深切体味人类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母爱。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这一组同学选择了这个研究课题填写“研究性学习课题申报表”。

研究目的

1、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用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2、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口语表达、写作、表演、实践等)表达情感的能力。

3、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培养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听、读、写能力,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诉真情。

4、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合作意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做到学习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

研究方法

调查法、行动法、讨论法、资料收集法等。

活动内容

1、课前利用近一周的时间,观察并记录母亲为你所做的一切,在日常生活小事中,逐步走进母亲的生活,认识母亲平凡背后的伟大。

2、通过调查走访、查阅资料等途径,更深入地了解人类世界中伟大母亲的壮举,逐步理解母亲,激发对母亲由衷的敬爱之情。

3、通过课堂展示进行成果交流,充分表达对母亲的理解感激之情,并在后续活动中以实际行动回报母亲。

4、以全体师生为主要人物,以歌颂母亲为线索,通过多样的形式将课堂构建成一个展示母亲平凡、伟大形象的舞台。

5、对母亲的生活观察力求全面,涉及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

研究过程

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其中我们这个小组六个人组成,活动过程中组长适当分工,组员各负其责,每周两次组内交流。其次,我们注重搜集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电影、广告等作品。第三,制订调查计划;第四,实施调查研究,比如查找资料、获取感性材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等。

为使整个研究过程具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我们将研究过程分作了五大阶段,基本流程如下:

一、准备阶段,启发引导

1、拟订课题研究计划,并撰写开题报告。

2、搜集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电影、广告等作品;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搜集、整理,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不同的形式展示成果。

二、指导阶段,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拟定研究的课题

1、调查采访的内容具体、生动、感人,能真实地反映母亲的生活与内心世界。

2、语言的表述流畅,口齿清晰,声音宏亮,语调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3、表演自然、真实、形象,表情、动作、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4、小组成员参与意识强,合作融洽,能及时补充,发挥群体作用。

三、实践实施和体验阶段,开展研究活动

实施阶段:

1、活动由四个板块(听故事、谈感觉、谢母亲、送祝福)。

2、请几位母亲代表到校参加活动。

3、学生说、唱、演,展示学生的才能。

4、展示家长的“青春贺信”与“青春贺礼”。

5、反馈调查结果,推出孝敬父母模范,树立行为榜样。

6、通过文艺表演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艺。

实施过程:

1、我们小组带动全班同学起唱《烛光里的妈妈》亲爱的同学,你可曾想过?从我们呱呱落地到今天,15年来,是谁最牵挂我们的冷暖,是谁最担心我们的健康?是谁为我们的进步欣喜骄傲?又是谁为我们的缺点和毛病揪心着急?是妈妈,是爸爸,是人们的骨肉至亲。

从嗷嗷待哺的婴儿到蹒跚学步的孩童,从无忧无虑的小学生到迈向青春期的准青年,这期间,渗透着爸爸多省语重心长的教诲,饱含着妈妈多少温柔体贴的关爱。

同学们,这是一份永恒的爱。它跨越时空,它不求回报。就在今天,就在此时,这份爱来到了我们班上现场。

同学们,人们总说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实我想,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才是普天下父母最大的心愿。你看,在我们即将跨入青春的行列时,父母们热情地为每一个同学发来了青春贺信。

首先,让我们一起聆听慈母的心声。父母为我们奉献出了他们所能给予的一切,这份柔情、这份爱,我们应该如何回报呢?

请几个同学谈谈你们在家是如何表达对父母的爱的。

冉宇、张无芜、付源远等同学都从不同方面表达了对父母的关爱。

同学在家的表现向家长们发了一份调查表,现将调查结果向同学们作一反馈。

听故事《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家,是我们避风的港湾,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当你第一次喊出“妈妈”时,母亲满脸笑容,满心惊奇:当母亲把你从怀中放在地上,让你爬,让你站,让你走;当你跌倒了,又把你扶起来,继续操练……从此,你便开始了全新的人生。每次放学回家,你向母亲汇报自己的收获时,母亲总听得津津有味。

母亲一直无微不至地关心你,沐浴在母爱中的你真正了解自己的母亲吗?今天,我们就来听听母亲的故事。

2、在班上同学中发生的一件真实的事情:

(课件显示)我们小组付源远同学从小父母离异的男生,他在母亲的抚育下长大,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可想而知,自不必说。母亲是一位女强人,但她与众多的母亲一样,望子成龙,对儿子严格要求,她又与众多的母亲不一样,不想让残缺的家庭给儿子带来伤害。于是为了有更好的成绩,不惜花钱让他参加一些实验班。生活上,更是嘘寒问暖,一切都绕着儿子转。但表面看上去“懂事”的儿子却并不令她满意,成绩常有红灯,性格上也不如母亲所愿,凡事显得随便。在一次放学后,儿子站在母亲房间看电视,长久不肯离去,母亲很自然的催促儿子去做作业,但多次儿子都不理,于是母亲出手打了儿子。没料到,已高于母亲的儿子竟一下子站了起来,怒目向着母亲道:“你打我!我打你”随便一个动作!

母亲一下子懵了。只觉得天都塌了!拖着、拽着儿子,摸着黑,敲响了己睡下的班主任的门──那是一个不眠之夜!

这位母亲含辛茹苦地带大儿子,在儿子长到十五岁时,竟得到了这样的回报。母亲不能理解,更不能接受!她道:“他十五岁打我就随便一个动作,等二十五岁打的我老太婆地下爬了。明天起,我不供他读书了,我要赶他出门……”母亲一字一句,句句是泪。是啊,母亲不能理解!

四、各小组总结学习收获,集体交流学习成果

(鼓励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

经各环节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小组多次进行交流,对各方面的资料进行了分析。

附小组成果展示:

请各小组选择最有价值的材料参加集体交流。演唱歌曲、朗诵诗文、展示调查资料、表演小品等。

小组分别展示搜集有关资料(母亲画的像、拍的照片、图片、诗歌、小说、散文、文章等)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评价阶段,总结反思

1、学生评价:

这次研究性学习,培养了我们查找、收集、整理、编排资料的能力,培养了我们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培养了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随机应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评价:

我们38颗孝敬父母的诚心和着青春的步伐,已紧紧地跳动在一起。让我们从爱父母开始,爱我们的老师,爱我们的集体,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生活环境,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生活环境,用一颗年轻的心和蓬勃的朝气谱写我们的青春壮美的诗篇吧。

总结

通过本阶段的实践调查,我们体会到:我们的母亲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没有科学家的渊识博学,没有英雄们的豪言壮语,没有文学家的鸿篇巨著。但母亲如天大,同时又小得只能住在我们的心里,母爱是可以撑天的支柱,也是我们想拥抱的温暖。我们永远爱着您──妈妈。

《军神》教案教学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

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教师板书: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

(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三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

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

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

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03白杨教学设计三,白杨,希望对你有帮助!

《军神》教案教学反思【篇3】

一、说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阅读教学 “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魏书生老师的阅读教学注重“科学、民主”。因此这一课的设计理念是:使课堂教学成为多元对话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体验成功快乐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价值的自然生成的过程。

二、说文本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组中的第三篇课文。第七组教材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认准目标,不懈努力”这个道理都明白,但往往在挫折中放弃,因此,要把本文作为一个很好的范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来感受聋哑青年的勤奋、专注的品质。

《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写了青年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这篇课文共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因此,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以及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结合文本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确定了两节课的学习目标分别是: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

2、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根据学习目标确定两节课的重难点。

第一课时: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重点:理解课文。感悟“鱼游到了纸上”的内涵。

难点:学习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三、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聪明活泼,思想活跃,敢于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敢于向书本挑战,有极强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张扬个性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在合作中、探究中掌握了知识,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运用学生的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组织教学,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情境法、演示法、识字法、预习法……再现了文本的情境,集形、情、境于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学习、创新学习,注意力集中而稳定。下面重点谈谈其中的两种教法。

1、情境法

课堂中,我创设了“青年忘我”情境的再现:“全体起立,随着老师的语言想象:你就是这位举止特别的青年,桌面就是鱼缸、文具就是金鱼,我就是游客和作者。好让我们一起再现这‘呆呆、静静、从来不说一句话’的状态吧!”如果这一情境单独拿出来,是很难想象的。但是前面已经做了大量的铺垫:演示理解“聋哑”一词、创设“走进玉泉寻找青年看鱼身影” 的情景:……这样学生会在润物无声中走进了文本,走进了青年的内心世界……

2、演示法:演示法教学效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把抽象的思维具体化、简单化。如:理解“融为一体”一词。我采用猜一猜方式。我形象的演示:把可乐倒入矿泉水中,“融为一体”很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理解“青年和鱼融为一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说学法

学法,就如同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掌握了方法就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任意遨游。在这节课中,学生主要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从学习问题的提出,到学习问题的解决过程,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合作性、更深的探究性。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体表现在“自学督查”中的前半部。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一找、二画、三批注、四读的形式自主学习。初步感知到了鱼为什么游到了纸上。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具体表现在“自学督查”中的后半部。学生自主学习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交流自主学习后的成果。进一步感知到了鱼为什么游到了纸上。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具体表现在“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上,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的点拨。更加深入的感知到了鱼为什么游到了纸上。

这三种学习方法既独立又互相渗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多方位、多角度、立体的络。

《军神》教案教学反思【篇4】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火车上向子女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没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愿望。

【学生分析】

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课上的学习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对课文的理解较为得心应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7个新词。

2、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4、抄写第12自然段,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有一定的速度。

5、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白杨的特点。

2、体会爸爸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学思路】

通过对《白杨》一课的了解,带领孩子们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让孩子们亲自去感受一下,真正的去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及特点。进一步地体会建设者们高尚的情操,明确自己应该如何去对待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进而提高自身素养。

【教学过程】

一、引导性导入

通过对白杨的生活环境的了解及自身的特点的认识(启发学生对白杨的实质问题的了解),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出示课件:

1、大戈壁的精彩图片。

(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2、师生通过画面进行情景对话:

师:“伴随着作者我们一同坐上火车飞快的驶向边疆。随着响亮的火车声,我们走进了你──‘白杨’(师生)。窗外不断的闪过你的身影,是那么的──‘高大挺拔’(师生)。

二、听朗读并分小组来讨论问题(出示课件)

1、通过谁的话点出了白杨树的特点?

2、白杨树自身的特点(结合适应戈壁生活),那么某某话中的深刻含义又是什么呢?

(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3、为什么爸爸看到在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出一丝微笑?

(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出示课件:

通过观赏建设者们在边疆建设的场景,让孩子们感悟他们的非凡行为,使孩子们从内心深处真正得到教育和启示。

三、练习题

结合练习题,进一步回顾本课的内容及中心思想:

1、“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作者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

2、爸爸的第一次、第二次沉思分别因为什么?

3、后来又微笑了,是因为什么?

4、如果你站在那些边疆者的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朗读课文

(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既陶冶情操又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掌握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2、分小组进行评比性的朗读。

3、班内选拔性朗读。

五、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枝干挺直高大

白杨 生长范围广、适应极强 人

有极强的生命力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学生能够对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其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明确了文章作者的用意,实际上歌颂了那些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进而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在此课堂中,学生热情高涨,能够将实际当中知识进行应用,充分展示自己。感悟道理的同时把握中心,使课堂教学扬帆归航。

《军神》教案教学反思【篇5】

○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检查预习: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天气的科学小品文。在讲课之前,先让老师来讲个故事:1805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除此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

多媒体显示:小鸡叫不停 不久雨淋淋

小燕钻天蛇过道 不久大雨就来到

蚂蚁搬家山戴帽 必定大雨到

蚂蚁搬家蛤螟叫 燕儿低飞大雨到

突出显出:同时,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还可以看云来预测天气。

二、听课文录音,思考问题:

1、整体感知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大意。

2、找出课文中心句。

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说明要识天气可以看云.

二(2-6):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1、观察云的 形态来判定天气 2、|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三(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讨论:这一课的结构形式怎样?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中心句: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三、云是天气的“招牌”,那么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可以看云来预测天气了。好,同学们拿出昨天预习时,要求大家所制作的“云与天气关系”的表格。

晴天云彩简表.

四、同学们通过表格了解了“云与天气关系”。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场小组竞赛,老师出示各种云图,然后请每一小组一位同学当一当这个“天气情况发报员”,你来给大伙说说天空云的特点,以此又推断什么样的天气情况.

竞赛图例:

竞赛细则:让每组组长选择,然后小组共同讨论,并推选一位同学上讲台担当“天气预报员”,例:今天天空中的云如果是微风吹过水面所引起的鳞波,天晴,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五、文章语言特色

师:本课给我们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色彩,可是我们读起文章却显得条理清晰,这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来看看这一篇课文语言方面特点。

1、 比较阅读

卷云的云体具有纤维状结构,常成白色,无暗影,有毛丝般的光泽,多成丝条状、片状、羽毛状、钩状、团状等。卷云由冰晶组成。卷层云的云体均匀成层,透明或成乳白色,透过云层日月轮廓清晰,地物有影,常有晕的现象。积云个体明显,底部较平,顶部凸起,云块之间多不相连;由空气对流、水汽凝结而成的云。

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2、运用了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是本篇说明文的主要特色。本文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借助修辞手法,运用描写等方式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

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布置作业 :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教后思

这是我在初二下学期学校开放周所上的一节公开课《看云识天气》。整堂课的教学目标 是想借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因此在安排这一节课的每个环节时,我事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之间的竞赛,使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通过这个活动,使整堂课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学生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而这堂课的另一个环节是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本篇课文借助修辞手法,运用描写等表达方式使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同时通过仿句训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到提高。

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同一教研组的语文老师的热情帮助,悉心请教,得到了很大提高。

《军神》教案教学反思【篇6】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体会寓意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预设板书: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

一、问答导入(4分钟)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什么? ( 齐读课题) 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师:蕴涵着道理的故事。我们要怎样学好寓言? (板书:道理)

师:除了学习道理,还要学习什么?一下子就学习道理吗?(板书:故事)

师:今天我们掌握好这两点就能学习好课文。

师:今天学习《亡羊补牢》,请给“亡”组词。(板书:死亡) 请给“牢”组词。(板书:监牢)

师:“亡羊补牢”里的“亡”、“牢”是什么意思?

师:平时,我们学习的“亡”是死亡的意思,有人认为是失去的意思,有人认为“牢” 是牢房的意思,到底是什么?请你们到课文中找找答案。

二、找证据,初读课文(6分钟)

师:找证据必须先读课文,慢慢地读,遇到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解决。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1、小组长带领读课文,听到谁读不准,一齐帮帮他。

2、交换小组长检查读书。(小组长汇报读书情况)

师:以后小组检查时,就要齐心协力,争取好成绩。

(二)出示三句话:(课件)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师:请小组分读三句话。(生读这三句话)

师:哪个聪明的孩子发现蒋老师为什么要选这三句话?(自由朗读这三句话,齐读。)

三,研读,弄清“亡”和“牢”(6分钟)

师:课文读熟了,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请默读课文,想想“亡”、“牢”是什么意思?一会小组交流。你得找出证据,看看从哪个句子找到的,把它划下来。提醒大家,证据可能不止一处。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师巡视小组学习,作适当的点拨。

学生汇报:

师:刚才读的句子有几个字没有读好。(指名帮助再读这句话。)要读准“圈”、“叼”等字。“亡”不是“死亡”吗?现在大家认为“亡”是什么意思?

师:“牢”是什么意思?“补牢”就是“修羊圈”。街坊说修羊圈就是“补牢”。(解说)“牢”的构字意义:宝盖头是表示房子,以前牛、羊住在一起,“牢”就是给牛羊住的地方。

师:按照刚才的方法,把丢羊的句子和补羊圈的句子找出来,自由练读。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5分钟)

师:在读这则寓言的时候,老师始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想请你们帮忙解答一下: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师:请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生请默读课文,思考)

师:齐读这句话。(生齐读)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师: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他读的怎么样?

师:街坊对养羊人这样关心,可养羊人呢?可以看出养羊人的什么态度?

师: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师: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师: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师: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师: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讨论交流)

师: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

师: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师:读出

《军神》教案教学反思【篇7】

教材中的主题图是以学生喜爱的童话形式出现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教材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我利用课件调动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一引导学生集中讨论“一共有几只小鸟”这一问题。根据问题列算式,有的是列加法的算式,有的是列乘法的算式,都应给予肯定,但要引导学生明白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列乘法更简单一些!接着重要的环节便是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例如3__6既可以表示3个6 又可以表示6个3 ,但是在具体的情景问题里就只能表示一个意思了.让学生通过画圆圈来理解几个几。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时间控制的还不够好,因留5到10分钟给学生做作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教师讲得太多,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体现出来。通过今天的教学让我明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是极为重要的,这就要老师花更多的时间备课,寓教于乐。

《军神》教案教学反思【篇8】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2学情分析

针对二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性格好动活泼,注意力集中不持久的特点,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结合诗文,直观,引导,善诱,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跃气氛,激励,尊重,赞赏学生主体的细微亮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

3重点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讲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介绍背景。(出示课件插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瞧。这就是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些什么?

2、揭示题目:

此时贺知章十分激动,于是就写下了一首古诗《回乡偶书》。读题《回乡偶书》。

3、据题质疑:

⑴读了题目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重点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1、师:自由读诗,读准生字新词,并边读边观察,想想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2、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检查反馈:(课件)

⑴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再齐读生字新词。

⑵指名读诗;分组读诗;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师:小朋友,刚才在老师的介绍中已经了解到贺知章在10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直到82岁才回到家乡,古诗中哪个诗句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内容?

2、引出并学习诗句一:(课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吗?

师: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那么,第一个诗句的后半句“乡音无改鬓毛衰”你又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理解:

乡音:①小朋友,咱们班有乍浦人、四川人,安徽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

③秋天到了,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指名用家乡话说,理解“乡音“一词。

鬓毛:头发

衰:白了

师: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指名说说诗句一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知道感情朗读诗句一。

3、引出并学习诗句二:(课件图片)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是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请你读读诗句二(出示句子二)并联系图片,猜猜他们在干什么?

交流并小结: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指导感情朗读。

4、感情朗读整首古诗。

5、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

四、故事续编。

1、小朋友们,82岁的贺知章老爷爷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离开了那么多年,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激动)孩子们遇到这位老爷爷,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高兴)

2、看图进行想象,孩子们和诗人贺知章还会说些什么,作些什么?

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贺知章也笑着激动的说:“我呀也是这个村的人,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现在回来了,你们欢迎我回来吗?”孩子们听了,高兴的说:“欢迎您回来,老爷爷去我家做客吧!”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孩子们那么热情,就更加激动了,激动得流着眼泪说:“谢谢你们,家乡真好啊!”(等等)

3、师:小朋友们,这么动人的你会忘记吗?你愿意把它讲给家长听吗?(要求学生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并用自己的话把古诗变成故事讲给家长听。)

五、小结。

小朋友们,你听说过“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这句诗句吗?我们的贺知章老爷爷在回到家乡时就有着这样深切的感受,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这种心情是激动的,又是喜悦的。让我们带着贺知章老爷爷的那种心情把古诗背一遍吧。

活动2【讲授】总结

古诗《回乡偶书》是唐诗中的极品,这首诗中的“乡音无改鬓毛衰”在教学中孩子们显得有点难以捉摸,却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出会心的微笑。在这首古诗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手段,使孩子们感受到“易”“趣”“活”,比如,我以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诗引出贺知章,并且让孩子们知道李白与贺知章是好朋友,他们都是很有名的诗人,以及简单介绍贺知章的一些情况,让孩子们知道贺知章的一些生活经历,从而对贺知章产生一种敬仰和敬佩之情,有了这种情感来学习对于理解诗句很有帮助。其次,在课堂上我不再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把学生引入古诗描绘的情景中,以其中的儿童身份把学生融入之中,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除此,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使得那种回乡之情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因为学生爱表演,这是他们的天性。在深入理解古诗的语言之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续编故事孩子们编得很好,表演的也很好。但遗憾的是,对于贺知章的那种回乡之情领悟得还不是很深刻。

回乡偶书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回乡偶书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介绍背景。(出示课件插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瞧。这就是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些什么?

2、揭示题目:

此时贺知章十分激动,于是就写下了一首古诗《回乡偶书》。读题《回乡偶书》。

3、据题质疑:

⑴读了题目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重点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1、师:自由读诗,读准生字新词,并边读边观察,想想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2、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检查反馈:(课件)

⑴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再齐读生字新词。

⑵指名读诗;分组读诗;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师:小朋友,刚才在老师的介绍中已经了解到贺知章在10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直到82岁才回到家乡,古诗中哪个诗句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内容?

2、引出并学习诗句一:(课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吗?

师: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那么,第一个诗句的后半句“乡音无改鬓毛衰”你又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理解:

乡音:①小朋友,咱们班有乍浦人、四川人,安徽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

③秋天到了,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指名用家乡话说,理解“乡音“一词。

鬓毛:头发

衰:白了

师: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指名说说诗句一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知道感情朗读诗句一。

3、引出并学习诗句二:(课件图片)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是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请你读读诗句二(出示句子二)并联系图片,猜猜他们在干什么?

交流并小结: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指导感情朗读。

4、感情朗读整首古诗。

5、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古诗的意思。

四、故事续编。

1、小朋友们,82岁的贺知章老爷爷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离开了那么多年,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激动)孩子们遇到这位老爷爷,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高兴)

2、看图进行想象,孩子们和诗人贺知章还会说些什么,作些什么?

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贺知章也笑着激动的说:“我呀也是这个村的人,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现在回来了,你们欢迎我回来吗?”孩子们听了,高兴的说:“欢迎您回来,老爷爷去我家做客吧!”贺知章老爷爷看着孩子们那么热情,就更加激动了,激动得流着眼泪说:“谢谢你们,家乡真好啊!”(等等)

3、师:小朋友们,这么动人的你会忘记吗?你愿意把它讲给家长听吗?(要求学生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并用自己的话把古诗变成故事讲给家长听。)

五、小结。

小朋友们,你听说过“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这句诗句吗?我们的贺知章老爷爷在回到家乡时就有着这样深切的感受,离开家乡多年,又重新回到家乡,这种心情是激动的,又是喜悦的。让我们带着贺知章老爷爷的那种心情把古诗背一遍吧。

活动2【讲授】总结

古诗《回乡偶书》是唐诗中的极品,这首诗中的“乡音无改鬓毛衰”在教学中孩子们显得有点难以捉摸,却对“笑问客从何处来”产生出会心的微笑。在这首古诗教学中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手段,使孩子们感受到“易”“趣”“活”,比如,我以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诗引出贺知章,并且让孩子们知道李白与贺知章是好朋友,他们都是很有名的诗人,以及简单介绍贺知章的一些情况,让孩子们知道贺知章的一些生活经历,从而对贺知章产生一种敬仰和敬佩之情,有了这种情感来学习对于理解诗句很有帮助。其次,在课堂上我不再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把学生引入古诗描绘的情景中,以其中的儿童身份把学生融入之中,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除此,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使得那种回乡之情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因为学生爱表演,这是他们的天性。在深入理解古诗的语言之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续编故事孩子们编得很好,表演的也很好。但遗憾的是,对于贺知章的那种回乡之情领悟得还不是很深刻。

《军神》教案教学反思【篇9】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课《学会看病》,《学会看病》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儿子独自上医院学会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这篇课文表达上的特点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来叙述描写。结合本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以及本课的阅读提示,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 认识11个生字,学习新词。

2. 读好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感受母亲的感情变化。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浓浓的爱子之情。

因为本课是以母亲的口吻写的,学生在理解上有一些差距,所以我把教学的重难点定为:读好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感受母亲的感情变化,体会浓浓的爱子之情。在这里我为什么没有用“理解”而用了“读好”这个词呢?(教参上是“理解”)怎么样才算是“读好”了呢?我认为读好不仅是指读正确、读通顺,还要读出课文的味道,读出情感。所以我觉得“理解”是“读好”的目的,“读好”是“理解”的前提,“读好”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这样安排教学就利于学生在读中理解。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我希望能站在“生本”的角度,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学习方法,使自己“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匆匆过客”,教学反思《《学会看病》教学反思》。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通过“读”与“说”,“读”与“悟” ,“读”与“写”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以对母亲和儿子的印象为线索贯穿其中,学生每读一次课文,就会对母亲和儿子印象有所改变,直至体会到母亲的感情变化是因为母亲有一颗爱子之心,层层深入,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后,我觉得课堂上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读”的训练仍不到位。

作为阅读教学,大家都知道“读书是第一要务”,这节课中,我安排了很多时间,也采用了不少形式让学生充分的去读,从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来看,读的效果有了,学生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但没有读好,学生的感情朗读没有到位,课堂上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好好去引导。

2.课堂的深度不够。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就是让学生把学完这课后的感悟写下来。说实在的,我很期待孩子们写出多角度的、个性化的感悟。因为这是情感的升华,是由课内到课外,由文本到生活的一个很好的连接,是课堂的点睛之笔。由于时间调控不好,孩子们刚要写的时候下课铃响了,我只好把这个练笔留作了课后练习,失去了一次倾听孩子心声,领略他们智慧火花的`机会,也使得整节课只停留在读懂文本之中,练习书面表达没有到位。这也反映出了我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还不够。

3.对学生的评价、激励不够。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一定不能够吝惜自己表扬孩子的语言、动作,哪怕是一个微笑。这节课上,很多孩子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但我对他们的评价、激励不及时,或者是语言不够多样化,这一点我要向组里的各位优秀教师学习。

《军神》教案教学反思【篇10】

教学要求 :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会写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自行解决读音问题。

(2)、通过讨论、收集资料,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

(3)、通过朗读,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

重、难点与关键

1、认读、会写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教学挂图。

2、讲画面内容,了解恐龙。

恐龙:远古时代的一种体型庞大的食肉、食草动物,已灭绝。

3、出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1)组成小组议恐龙

A形状 }

B饮食 } 以了解、收集的资料为主。

(2)派一两人上台介绍对恐龙的认识

4、、教师:大家对恐龙很感兴趣,现在请大家看一段动画片。(有关恐龙的)

5、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恐龙的灭绝。

二、自由读课文

1、自由泛读。

2、画出生字

3、讲讲课文的大概内容

课文讲了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寒冷;二是撞击。但又不一定是。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词

2、限时自由拼读。

3、组成两人小组对读。

4、抽取四人上台领读。

5、出示卡片测读。

五、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词

2、讲识记要点:

3、教师范写,写生书写。

六、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出示一段话测读是否能读得正确、流利。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

(1)课文提了一个什么问题?

(2)、课文又解决了什么问题?

(3)、课文还有什么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另一种教法: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弄清每一段写了什么,提出问题)

2、自由组成讨论小组解决问题。

3、汇报。

(1)、问题: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呢?

(2)、解决:课文提出了几种说法?

A、有一段时间,地球严寒,恐龙耐不住严寒,慢慢地消失了。

B、宇宙行星撞上了地球,尘埃遮住太阳,食物减少,恐龙灭亡了。

C、哺乳动物偷吃恐龙蛋,使恐龙灭绝。

D、流行传染病,恐龙全部死亡。

E、全球气温下降,使恐龙只能孵出雄性的小恐龙。

(3)、未解决问题:恐龙灭绝是个谜,至今还未解开这个谜。

4、深入学习课文。(可由学生提出疑问)

(1)、第4自然段的省略号说明什么?大家猜一猜。

说明恐龙灭绝的原因还有很多,说不完。

(2)、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能让人完全信服。

(此处可进行辩论教学)

示例1:

甲方:我认为寒冷说有道理,让人信服。

乙方:我认为寒冷说没有道理,不能让人信服。因为也有很多动物没有皮毛,如蛇都能躲过严寒,而恐龙为什么不能?

教师:予以鼓励并引导朗读第2自然段。注意要读出寒意。

示例2:

甲方:我认为行星撞击星球说有道理。

乙方:我认为行星撞击星球说没有道理。因为那么多的食草食肉动物都能活下来,为什么唯独恐龙灭绝了?

教师:说得对,大象的体重也很重,如今还活得好好的,可恐龙为什么就灭绝了呢?请大家一起读第3自然段,注意要读出恐怖。

(3)、第3自然段的说法可以有其他得

学生可补充恐龙灭绝的其他原因。教师相机引导朗读。

(以上教学可援引资料与图片)

5、结束课文,朗读第1、5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收集与恐龙有关的资料开个展览会。

《军神》教案教学反思【篇11】

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多音字“强”的不同读音。

3、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 重点和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从而体会盲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及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三、 教学准备:

挂图或投影、配乐歌曲《二泉映月》、配乐朗诵带、搜集有关阿炳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播放《二泉映月》)你听过这首曲子吗?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吗?

(出示华彦钧的挂图)

1、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哪几自然段写了《二泉映月》的诞生过程?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出示生字词小黑板。

1、这些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小结,指导书写:

锡、坎、坷、腾、跌、饶:左右结构,左小平齐上,左让右。

葱:上中下结构,上下宽出,中间收拢。

疾、厉:半包围结构,冲出包围。(师巡视)

3、齐读生字词。

4、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

5、分自然段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哪几自然段写了《二泉映月》的诞生过程?

3、 小结分段及段意。

三、学习第一段

1、 指读第一段,思考:你对二泉有什么样的印象?

2、 讨论交流:你喜欢这样的景色吗?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四、 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思考:你对二泉有什么样的印象?

2、讨论交流。

五、小结: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桂花雨教案及反思精选(11篇)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新手老师把编写教案当作一个挑战。教案可以确保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教案到底对谁更有帮助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桂花雨教案及反思精选(11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桂花雨教案及反思(篇1)

教材内容

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课。

设计理念

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文字传达的意蕴与情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桂花雨的意思,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桂花香”与“摇花乐”。

3、尝试用朗读来表达体会到的桂花带给人们的快乐。

预设流程

一、谈话揭题

1、出示诗句,读一读,这句诗描写的是什么花?

叶密千层秀,花开万点金。(唐·宋之问)

2、师:古代的人喜欢桂花,现代的人也同样喜欢桂花。著名女作家琦君就深深地爱着这香气迷人的桂花。(琦君的照片)

介绍

桂花雨教案及反思(篇2)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写为什么要摇桂花,接着主要描写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是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识2个生字,理解“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浸、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情景。

难点: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四、教学过程

(一)板书桂花导入

你想到了什么?板书:雨,你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把生字读准,句子读通,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

1、检查自读:你知道桂花什么样?课文第一小节也讲了桂花,指名读,作者怎么写桂花的?(与梅花、繁花做比较来突出桂花的香味迷人)如果让你用一组关联词来连接句子你会用?

桂花树(虽然)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但是)桂花的香气味儿真实迷人。

(三)细读体会

那么,桂花的香气到底有怎样迷人呢?哪句话最能体现桂花的香?

指名回答,桂花开得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2、从哪些词中体会出来的?(香飘十里、浸)

引导从“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体会到桂花传得范围之广,从“浸”中体会到桂花的香气之浓郁。为什么用浸,不用泡或者其他的词?

3、指名读,通过读体现出桂花香。齐读。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读沉醉在浓郁的桂花香里了但是在作者的记忆里难以忘怀的仅仅是桂花香吗?

4、默读第三自然段,从哪里读出了摇花乐?

(这下我可乐了)品读四五句:从“缠着母亲”“使劲地摇”“满头满身”“喊”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a、理解什么是“缠”怎样做是“缠”?b、联系下雨的情境,体会桂花落得满头满身都是。想想桂花会落在头上、身上、劲间,你会感觉怎样?联系说话的同时加深对摇花乐的体会。

引读:于是我就喊:“真像下雨啊!好香的雨啊!”这就是桂花雨。

5、享受摇花乐的还有谁?(爸爸妈妈)摇桂花给全家人带来了快乐。

引读母亲父亲的句子。

小结: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桂花丰收给作者一家人带来的

桂花雨教案及反思(篇3)

读题设疑,整体感知

①导入新课:同学们,傲雪而立的梅花寄托着外祖父对祖国的无尽思念,香气迷人的'桂花又让“我”想起了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题、读题)读了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请大胆地提出来。

②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a、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b、划出不理解的字词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c、“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检查自学,汇报交流

①解决学生提出的生字疑难。

②指名逐段读文,正音。

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的是作者深情地回忆起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

④“桂花雨”是什么意思?(“桂花雨”是指很多桂花一齐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引导学生引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自读课文,读出精彩

①找出描写“我”小时侯摇桂花的部分,并开展学习。(第2—6自然段)

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2—6自然段,和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进行朗读指导。指名学生读一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师:你听出了什么味道?还有想读出自己不同感受的吗?(让学生充分参与)

第二自然段写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同时也写了桂花树的特点:样子笨、花形小、味道香。这一段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可引导学生说出一、两种花名来补充。

第三自然段写了桂花开时,正好是台风季节,母亲总是担心台风来破坏桂花。同时,还交代了桂花收回来是为了送给邻居做糕点;

第四自然段写了桂花的香以及应当“摇”的原因。学习时让学生闭眼想象桂花的香。

第五自然段写出作者对“摇桂花”的热爱。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这一点的词句:是件大事、总是问、乐了、使劲。朗读时注意读出下面两句话的语气。

a、“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呀?”──迫不及待

b、“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赞美

感悟形象:一边读一边结合课文插图想象摇花乐的情景,再闭眼想象“桂花雨”,和作者分享童年的快乐。

第六自然段写了桂花的收、藏及作用。(可引导学生说一说对桂花的认识)

②全班有感情地朗读2—6自然段,让学生读出作者对“摇花乐”的怀念。

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①找出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体会。

a、“杭州的一处小山全是桂花,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仿照这个句式,让学生说说,从而体会到母亲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如:这里的环境真好,母亲会怎么说?

这里的生活真舒适,母亲会怎么说?

b、“于是,我也想到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摇花乐”指的是在作者眼里,摇桂花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模仿写句,启发学生回忆童年里难忘的人和事。

听到_________________,我总会想起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

回归整体,交流感受

①师:课文以生动的文笔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字中蕴含着浓郁的乡情,读来很感人,让我们再一次来欣赏美丽的桂花雨。(配乐朗读全文)

②交流阅读感受,联系古诗或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人们对家乡的怀念。

桂花雨教案及反思(篇4)

刚才进来,看到有网友留言,想与我探讨《桂花雨》的备课,所以匆匆找来课本看。初略思考之后,我认为应当注意几个问题:

1、抓住桂花的香来激发和加深孩子对桂花的感性认识。这是文章字面上就容易抓得住的东西。

2、抓住母亲对桂花的深厚感情来引发孩子的理性思考:桂花,在母亲的心里,意味着什么?比如,桂花成为了母亲劳动的乐趣,丰收的期望,生活的欢乐,人品的写照等等,挖掘出课文的深厚内涵。而这种内涵,又是多元的,可以在课堂上不断生成和引发,成为亮点和高潮。这一点,需要老师备课时下足功夫。这个问题解决了,我想,教学应该就有深度了。

3、要引发孩子的真情流露,首先老师自己应当被文章所感动,被文章中母亲对桂花的情思所感动,这样在学习中才会有教师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而这种真实流露的感情是最能够感染学生的。至于方法,却是可以信手拈来的,没有什么固定招式。

因为是新教材,没有课堂实践过,以上只是粗浅的想法,希望看到大家支出的高招!

桂花雨教案及反思(篇5)

一、教学理念

1、倡导自主学习。

2、构建开放课堂。

3、尊重个性体验。

二、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七单元的一篇古文,是千古传颂的名篇。不仅文采斐然,而且立意高远。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体现其人格的魅力,仿佛一盏灯,至今仍给人以明示。它既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古典人文教育的较好载体,也是适应新课改创建古文教学多样化的典范课例。

三、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在形象思维丰富的同时,抽象思维有了较深层次的发展。对于文学的欣赏不仅仅停留于感性体验而且具有了理性的分析与较高层次的审美。正是基于培养学生古文自主学习能力、开拓学生思维空间、提高文化品位、倡导个性分析的考虑,我选择了《岳阳楼记》这篇结构美、语言美、立意美的文章并设计了本节拓展性教学。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把握作者独辟蹊径、精心设计的巧妙;正确理解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交流、积极探究,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通过师生交流、相互提高,达成审美意识的共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思想的借鉴。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设意的独特,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领会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四)、教学方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教师疑难点拔。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及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和作者的志趣。第三课时,归纳文言字词句。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情境导入: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美文妙句,引出文人骚客对岳阳楼的吟诵。

2、背景介绍

二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听录音朗读。要求:(1)准音谪(zhé)属(同“嘱”zhǔ)霪(yín)霏(fēi)樯(qiáng)楫(jí)冥(míng)谗(chán)偕(xié)(2)句读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登/斯楼也。

2学生齐读课文。

3分组合作学习。要求:(1)划出疑难语句;(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4师生互动解疑

5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板书

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三课堂小结

分组朗读2—5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品味优美的写景语句。

桂花雨教案及反思(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写好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并进行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的练习。

2、读通读顺课文,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不久我们站在二楼阳台上经常能闻到一股浓郁的香味,这是什么花发出的香味?桂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与桂花有关,叫“桂花雨”。这是当代女作家琦君写的,回忆了快乐的童年生活,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读一读这优美的课文。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那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边听边注意生字的读音。

2、师感情朗读课文。

3、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也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好吗?

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课文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⑵有不懂的词语联系生活或上下文想一想意思。

⑶思考一下:

这“桂花雨”指什么?文中围绕桂花雨写了哪些内容?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刚才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信心接受检查吗?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遇到读错的字词及时纠正读音,长句子指名再读或齐读。)

2、课文会读了,老师把文中的生字词单独拎出来你会读吗?

出示:新鲜谢落尤其吩咐拣撮一点檀香桂花卤

⑴指名读。

⑵这些词语中你还有不理解的吗?

⑶齐读。

3、老师这儿也有几组词语想请同学们读一读:

出示第一组:笨笨拙拙香飘十里

谁会读?什么是笨笨拙拙?什么是香飘十里?你能用上关联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吗?

小结:所以,我最喜欢桂花。

出示第二组:铺抱摇喊拣晒收

谁来读?读着这些词语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小结:老师听了你们的叙述,仿佛看到了作者正在摇桂花,收桂花。

出示第三组:再……比不得……每……就……

谁来试试?你能用上这两个词连起来说一句话吗?

4、看来刚才同学们读书确实非常认真,收获不小。那么,文中的“桂花雨”指什么你明白了吗?

5、文章围绕桂花雨写了哪些内容?请你再读读书,和同桌讨论一下。

6、那么,文中主要写了什么?

五、写字指导

同学们很会读书,如果把字也能写规范美观就更好了。

1、“糕”写的时候要左收右放,右边的四点稍微舒展一点,托住上面的“羊”。

2、“谢”写的时候三部分要注意互相避让,互相协调。

3、“帮”写的时候下面的“巾”要扁一些,要托住上面的“邦”。

4、在书上描红。

六、作业

1、做《习字册》。

2、课文读3遍。

教学板书

笨笨拙拙香飘十里

桂花雨铺抱摇喊拣晒收摇桂花收桂花

再……比不得……每……就……

桂花雨教案及反思(篇7)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桂花雨》这篇优美的课文,做到了将课文读通顺流畅,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回忆一下课文记叙的哪些人和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摇桂花的情景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一段童年趣事,现在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走进童年去感受一下吧。

(板书:摇花乐)

二、体会“摇花乐”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语言中体会到了作者“摇桂花”的快乐?画出有关的语句,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自由交流以下内容。(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联系上下文来说体会)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是件大事”可见摇桂花对我的意义不一般。

(“老是”“缠”表现了作者急切的心情,可见我对这一乐事的向往程度.能抓住关键词语说出自己的体会真好。能把你的体会带进去读一读吗?瞧你急的,师示范读母亲的话)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两个“帮着”可以感受到我忙得不亦乐乎的心情。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使劲”一词中能体会那份高兴劲。这便是儿童快乐,是童真,是童趣,只有儿童才能了解,才能体会。正所谓“儿童解得摇花乐”。 3、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读这个句子,你感觉到那纷纷飘落的桂花像什么?这缤纷的花雨落在你的头上、身上,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于是我会情不自禁地喊。假如是你,你也会这样喊吗?你喊出的是一份陶醉,听出的是一份惊喜,感受到的是情不自禁的赞美。我们每个人都读出了自己的一份美美的收获。这桂花雨多香呀!课文里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桂花的香味,找出来读一读。

(板书:桂花雨 香)

1、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迷人)

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香里的。

3、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浓郁)

4、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飘向空中,连风打的旋儿都是香香的了,这正是“细细香风淡淡烟”。)

师小结:是啊,好香的雨呀!它香了“母亲洗净的双手”,香了那水晶盘,香了父亲的诗兴,香了整个宅院,香了整个村庄,香了作者童年的梦。这真是“花雨缤纷入梦甜”啦。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吧。)三、感悟“思乡情”

师:沐浴着这场纷纷飘扬的桂花雨,呼吸着那阵阵飘逸的桂子芬芳,感受着这份快乐的又何止是我一个呢?还有谁也在这场桂花雨中感受到快乐呢?到课文里找一找,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自由交流的重点:

(1)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父亲用诗表达了一份丰收之乐)

(2)可是母亲一看天上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因为大家都用桂花来做糕点,而桂花是母亲分给乡亲们的。母亲乐吗?读读原作,再来说说你的体会。因为母亲不希望桂花被台风吹落,没有办法送给乡亲们。所以提前摇花。这是一份浓浓的乡情。母亲在分享劳动成果的同时感受了一份快乐。)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正是“竞收桂子庆丰年”的欢乐场面。)

师:许多年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你现在知道母亲为什么这样说了吗?

仿照“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的句式,让学生说一句话。(如,外地的环境再好……外地的生活再舒适……)

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师:故乡的桂花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是母亲珍爱的。现在,我们来到了作者母亲的身边,假如,我对她说:

(1)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

(2)这里的橘子真红,她会说:

(3)这里的人真好,她会说:

(4)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国外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一定会说:

四、小结: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那一场美丽的桂花雨飘落在我们的心间。

教学反思:

从文字入手,引导感悟,联系自己实际生活,增加体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积累,当感情增加到至高点时,让学生直接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专著重点字词,通过表演感悟,作者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产生共鸣,学生从文本中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师:我是那么爱摇桂花,母亲也是很爱家乡桂花,一起读一读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前后连起来看,前面写“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

师:你的想法真不错,你还能联系上下文读,真好,我们也感受到了杭州的桂花可能比家乡的更香,那为什么母亲要说家乡的香呢?

生1:热爱家乡

生2:对家乡的桂花印象太深了。

师:是啊,母亲觉得自己的东西要好,所谓“月是故乡明”啊。

反思:学生能联系上下个文理解句子,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但是在挖深一层时,也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体验眷念故乡的时候,情感还不到位。学生只是笼统的说是热爱家乡,思念家乡,并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

桂花雨教案及反思(篇8)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中的2个生字,积累词汇;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2.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导入课题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桂花雨》(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自读提示,明确目标

轻声速度阅读提示,看看向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目标(学生小结)

点击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1、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2、体会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清顺序,明确内容。

(二)细读探究

1、自主读文,画出桂花给“我”带来快乐的句段,边读边在书中作批注,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2、小组交流,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伴听,不懂的内容,同伴互助 或做标记,集体交流。

3、代表汇报,分享阅读感悟。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并恰当点拨。

学生汇报哪些内容,教师相应点击哪部分课件演示给学生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用“读句子,想情景,谈感受”的方法,重点交流以下内容:

1、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满树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偷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课件演示桂花树与梅花树的对比)

2、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得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体会馈赠的快乐,引导学生练习生活实际谈感受。)

3、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课件演示桂花香,课前泡一杯桂花茶,让学生闻一闻,尝一尝,体会桂花的香;感受“浸”字的恰到好处,同时进行夸张句的训练)

4、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摇花乐,这是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创设想象人物的内心,体会“我”童年的摇花乐。教师点击课件演 示摇花乐的情景,把学生带进花香飘溢的桂花雨之中,体会课题的含义。)指导朗读,通过读让学生体会“我”童年的摇花了。

5、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体会母亲的话的含义,揭示主题——热爱家乡)

四、感情朗读,拓展升华

多么令人难忘的摇花了呀,同时,作者也把快乐带给了我们,然而,作者仅仅在写摇落的桂花雨吗?同学们,放开声音,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童年的摇花了,体会浓浓的思乡情!

板书设计:

摇花乐

思故乡

教学反思:上完《桂花雨》一课,自我感知,效果良好,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1.赏出喜爱。我根据课文内容,自制了《桂花雨》课件,大连的孩子赏过槐花,但从来没有见过桂花,那一张张桂花图片展 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异常地兴奋,看得出他们喜爱桂花。于是到文中去体会“我喜欢的是桂花”。课件的运用恰到好处,淡化了教学的难点。

2.读出快乐。课文的第3、4、5自然段是重点,母亲的“助人乐”,我的“摇花

乐”尽在其中。我让孩子们尽情地读,入境的读,想象着读,读出快乐,在读中体会童年的乐趣,思乡的情感。

3.悟出真情。作者仅仅在写摇落的桂花雨吗?母亲的话,让你感觉到了什么?在反复的体会中悟出真情——思念故乡!

尽管如此,仍有遗憾:其一、个别环节处理不到位,如:母亲的“助人乐”一处,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可是,没有让学生放开去谈,就草草收尾。其二、母亲的话是点睛之处,由于时间把握不好,也草草结束,使得升华之处觉得缺了点什么。

桂花雨教案及反思(篇9)

【设计理念】

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激情打开学生与文本的绿色对话空间,浓情营造师生之间充满灵性的对话磁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识2个生字,理解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浸、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预设流程】

一、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1.同学们,我们说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令人难忘的。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让我们用心去读读课文,把生字念准,把课文读通,读到喜欢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3.读完了,你想跟老师说点什么?

4.初读课文,交流读书体会。

5.那你们见过桂花树吗?(幻灯)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哪些句子可以用来形容这些桂花树呢?

6.是呀,桂花树的样子长得笨笨的,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也只是很小很小,得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见到金黄而又细小,朴素而又淡雅的小花,可作者喜欢的就是桂花,这是什么原因呢?

7.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能找出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吗?

8.感悟: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朗读指导:是呀,泡上一杯浓浓的桂花茶轻轻地呷上一口,这香真是沁人心脾,叫人难忘啊。把这种感受送进去读一读;过年时尝一口糯糯的甜甜的桂花糕,这花香唇齿留芳,弥久不散,谁来感受这样的香?读)

(4)谁来读二、三两句,老师建议你,如果你能把两个浸字读好了,就能够把我们也带入一个美妙的境界。(指名读)读着读着,这个浸字变了

每当桂花盛开时,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人们沉浸在花香里;不开花时,人们用它泡茶做糕点,整个村子全年也都像被浸泡在花香里似的,人们被这浓浓的花香给深深地陶醉了。

让我们一起陶醉一下(齐读)。

9.老师有幸在课余读了《桂花雨》的原文,在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深深的吸引我: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读到这里,你明白是什么让作者对桂花魂牵梦萦?

是呀!正是桂子花开香十里让作者对桂花魂牵梦萦呀!(板书:桂子花开香十里)

二、享受摇花乐和花雨美

但是,在作者的记忆里难以忘怀的仅仅是桂花的香味吗?

你认为更重要的是什么?出示: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摇花乐和桂花雨?出示: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是呀!这就是摇花的乐趣,奇妙的桂花雨。你们想读读这些句子吗?你最喜欢哪一句(朗读指导)

2.下面,老师带你们一起去享受摇花的快乐,桂花雨的美丽。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师配乐范读: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我尽情地摇着桂花树,任由桂花像雨点一样纷纷落下来,摇啊摇,桂花落在我的头上、脸上、肩上、身上、脚上,落得我满头满身都是,我沐浴在香甜的桂花雨中,整个人陶醉了,我忘情地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3.听着听着,你笑了,告诉老师你为什么笑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呀?

4.此刻,我们也都浸在香气四溢的桂花香里了!摇啊摇啊,桂花落下来了,落到你的肩上,落到你的手上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是怎样一副画面?请赶紧写下来吧!

5.写作反馈。(板书:枝摇花落乐心头。)

6.作者已深深地沉浸在桂花雨欢乐的笑声之中了,已深深地浸润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之中了!其实,当时作者的父母亲也都在场,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马上点上檀香,炉香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父亲顿时诗性大发,作诗一首,想读吗?

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是呀!桂花雨中有我多少欢乐的笑声,桂花雨中有我多少童年的回忆呀!难怪琦君会说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出示)(板书:魂牵梦萦桂花雨)

三、体悟母亲思乡的情怀

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都让我对桂花魂牵梦萦,但仅此而已吗?还有更特殊的原因吗?让我们再深入地读读课文最后第二自然段。

1.我念中学的时候可是,母亲却说出示母亲的话: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母亲说什么?

2.难道杭州一山的桂花真的香不过家乡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树吗?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呢?你能理解母亲吗?

3.其实,除了这一句,在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还隐藏着许多母亲与家乡桂花的小故事,隐藏着母亲与家乡的一片深情。让我们再细细地读读文章,把这些小故事找出来,把这份情读出来!

4.反馈。

5.是呀!母亲每年都关注着桂花,收获着桂花,她品尝着桂花的香甜,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的桂花,成了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在母亲心中,家乡的桂花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所以,当我把杭州的桂花捧给她时,母亲深情地说我把母亲的话牢牢地记在心里,也轻轻地对自己说(指导朗读母亲的话)。

6.母亲的这番话,这份情,自然影响了我,感染了我,于是(读最后一句)

7.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对童年的怀念,对母亲的依恋,对故乡的留恋,怎能不让作者魂牵梦萦呢?读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你们读出了作者内心深处浓浓的情。这桂花让我(板书:恍如重返故里游)

四、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1.许多年过去了,作者琦君早已告别了童年,早已离开了母亲,早已远离了故土,如今的她已有88岁的高龄,可是她仍然喜欢用自己的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土。别人问她为什么,她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当我们想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很温馨,那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花朵的芬芳,更是美丽的人生。(师读幻灯出示)喜欢这段话吗?原来琦君写桂花雨,其实是在记录美丽的人生呀!

2.感谢琦君,感谢桂花,他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年是美妙的,故土是美丽的,人生更是美好的。让我们就用这四句话把这场美丽幽雅、清香四溢的桂花雨永远留在记忆深处吧!想再读一遍吗?

桂花雨

桂子花开香十里,

枝摇花落乐心头。

魂牵梦萦桂花雨,

恍如重返故里游。

桂花雨教案及反思(篇10)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⒈板书课题。

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⒈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认读生字径飘

⒉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⒊指名读课文。

⒋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⒈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称为寒山?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⒊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⒋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背诵《山行》

⒉《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⒈揭题,解题。

⑴板书课题。

⑵指名读题。

⑶解题。

⑷介绍作者。

⒉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

⑵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⑶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认读生字。

⑵指名读课文。

⑶质疑。

⒋理解每句话。

⑴理解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

理解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⑵学习第三、四句。

指名读三、四句。

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⒌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⒍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⒎指导书写。

三、作业。

⒈用钢笔描红。

⒉背诵课文。

⒊抄写词语。

《古诗两首》教后反思

备课中发现,两诗有很多的共同之处:都是写秋景,诗中描绘的具体事物也有相同的,如霜、枫。都不是单纯的风景写真,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重在借景抒情。两诗所描写的景和抒发的情都与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折射出的,却是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内心世界。

自古文人多悲秋。张断也是其中之一。《枫桥夜泊》只一愁字,就透露了心情。也有例外的,有如刘禹锡所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从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不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宽广豪迈、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么?

教学时,我摒弃了以前教了一首再教一首的做法。两诗同步教学对比领悟诗情,感觉效果还不错。

一、细读,结合字理,理解诗意

课始,出示古诗两首。很多学生已经会背,所以初读节省了很多时间。学生交流反馈,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诗句意思。还有哪些诗句意思没读懂,请提出来。这一环节很重要,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教学,可以事半功倍。根据学生的问题,定向,讨论。学生提出的大多是字词方面的问题。结合字理,进行识字,顺便疏通诗句的意思。学生的焦点问题之一:愁,重点指导:1、拆字组合启发学生灵活识记:看到天大旱,田野里的禾苗像被火烧焦一样,农民心里很发愁。2、出示宋吴文英词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学生既掌握了字形,又掌握了字义。理解诗句意思,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远上寒上石径斜让学生在图上作图理解,白云生处有人家让学生通过插图理解。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桂花雨教案及反思(篇11)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琦君的《桂花雨》。

(齐读课题)

2、师:首先我来考考同学们,看看谁能把这两句话补充完整?

出示课件:美不美,__;亲不亲,__。金窝银窝不如_____。

师:你知道这两句话的含义吗?(指名说)

过渡:是呀,在每个人的心中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怪不得琦君的母亲常常这样说──(出示课件: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3、齐读这句话: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位母亲吗?

(学生质疑: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让母亲常常这样说呀?)

过渡: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板书:特别)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去作者家乡的旧宅院子看看那儿的金桂。

二、品读课文

1、体会桂花美、香:

⑴请大家打开课本,看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细细地去品读,找找看家乡的金桂有什么特别之处,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这些语句圈出来。然后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跟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①桂花的姿态:

“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课件出示)

A、明白桂花可贵在不与别的花儿争艳,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笨拙美,更可贵的是有着别的花儿没有的芳香。它有着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B、指导朗读:

读出桂花的笨拙美和品质美。

C、引读:

桂花有着这样可贵的品质,怪不得母亲常常说──(齐读母亲的话)

过渡:

家乡桂花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你还从哪儿读出桂花的香?

②桂花的香飘十里:

“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课件出示。)

A、从“香飘十里”、“浸”中体会出桂子花开,十里飘香的意境。

B、指导朗读:

突出“香飘十里”、“浸”。

C、引读:

家乡桂花开时,香飘十里,怪不得母亲常常说──(齐读母亲的话)

过渡:

家乡金桂的特别之处仅仅是香吗?(不,还有摇花乐)

乐在哪儿呢?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然后把你的感受和同学交流一下。

2、体会“摇花乐”:

⑴为什么要“摇”桂花: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多了。”

指导朗读。

⑵体验“摇花乐”: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突出“我”摇桂花的动作:“铺”、“抱”、“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师:你见过怎样的雨?

(春天的蒙蒙细雨,夏天的串串雷雨,秋天的绵绵细雨,冬天的雪花轻舞)

师:你觉得桂花摇落时象什么样的雨?

(学生各抒己见)

④指导感情朗读:

要喊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⑤过渡:

收桂花时仅仅是我快乐吗?

品读“母亲洗净双手,……花雨缤纷入梦甜。”

⑥引读:

每年家乡桂花丰收时,全家人都这么的快乐,怪不得母亲常常说──(齐读母亲的话)

3、体会桂花摇落以后人和年丰的情景:

过渡:

家乡的桂花不仅香飘十里,摇落时让人快乐,它还有很大的用处呢,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引读:

桂花摇落以后──

重点理解“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引读:

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给家乡人带来了那么多的欢乐,怪不得母亲常常说──(齐读母亲的话)

4、体会母亲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

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⑴你觉得外地的桂花真的没有家乡的桂花香吗?

(学生各抒己见。)

(感悟母亲的思乡之情。)

⑵你认为母亲还会思念家乡的什么?

说话练习:

外地的环境再好,还是──;外地的生活再舒适,还是──

5、体会“我”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

引读:

每当母亲说这些话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师:她还会想起什么?

(各抒己见。)

小结:

对呀,远在他乡的琦君无时不在思念在家乡,思念着家乡的一切!

三、课外拓展

1、师生共备思乡古诗。

2、师生共赏余光中的《乡愁》:

⑴齐读。

⑵师简介余光中。

⑶其实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还有很多,课外请同学们去收集一下。

四、拓展延伸

童年是多么的美好,那一幕幕回忆都将永驻我们心间……

在你的记忆中你有哪些忘不了的人,忘不了的事,忘不了的物……试着用你的笔也像作者一样把它写下来。

点心屋教案反思(集锦9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调整与完善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您是否想了解更多有关“点心屋教案反思”的信息小编为您提供,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点心屋教案反思 篇1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2、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一、选材贴近生活,《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所以王老师选取的这个内容是来源于生活的。另外,教师在活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生活经验,利用孩子平时经常玩拼图这个经验来展开活动,一方面贴近孩子的生活,另一方面更激发起了孩子学习、发现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比较全面,基本上涵盖了情感、知识和能力,符合《纲要》要求。

三、教师的准备很充分,在材料的提供上体现了目的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在活动中教师比较注重孩子探索能力的培养,为幼儿提供了便于研究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通过操作材料,去观察、去发现、、去记录、去思考、满足了幼儿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

四、教师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很好地展示了活动的每个环节,即认识图形,激发兴趣—拼拼图形,记录结果—二次操作、多种组合—交流分享,总结延伸。整个活动的每个环节紧扣教学目标,体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活动中,幼儿始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探索兴趣。

五、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体现数学教学特色,如演示法、操作法和记录法等。

六、在教学形式上,教师能较好地采用个别、集体和小组活动相结合的形式。

建议:

1、在二次操作中,教师是要求让幼儿在选定一块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多种组合,幼儿操作后,教师也可以作一下简单的记录,以便幼儿能更清楚的掌握其中的规律。

2、在幼儿操作拼图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轻音乐,让幼儿在快乐的拼图中感到轻松感。

3、两张记录表的制作上,是二合一的。第一次操作之后,让幼儿自己把记录表1撕下来。在活动中,发现有些幼儿撕的比较困难,需要老师的帮忙,这就间接的造成了时间的浪费性。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点心屋教案反思 篇2

活动目标:

1.积极尝试鞋底印画,并大胆进行添画,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

2.感受在音乐舞会情境中进行美术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4.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音乐、鼓、卡纸、报纸、颜料、颜料盘、鞋印图片及PPT、记号笔。

1.出示鞋印图片,引出化装舞会。

今天鞋印宝宝们要去参加一个化装舞会,你们知道什么是化装舞会吗?

2.教师跟随音乐示范边跳舞边印画。

师:藏在我脚下的鞋印宝宝想出来参加舞会了,看看我是怎样把他请出来的!(教师示范印画。)

小结:音乐起,自由跳舞,音乐停,停在一个颜料盘前自由摆一个造型,听到第一个鼓声——踩,听到第二个鼓声——印,听到第三个鼓声——回到花地毯上。

3.幼儿跟随音乐一边自由跳舞一边快乐印画,重复4--5次。

1.幼儿欣赏鞋印宝宝的形状和身上的花纹。

2.幼儿自由想象如何装扮鞋印宝宝。

你觉得鞋印宝宝像什么?可以给它化个装变成什么?怎么变?(例:给它加上轮子就变成小汽车了。)

3.小结:对,我们可以把鞋印宝宝装扮成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交通工具以及生活与自然界中任何一种东西。

1.幼儿自由添画,教师巡回指导。

2.教师演示PPT,幼儿欣赏范例作品。

请先画好的幼儿欣赏范例作品,拓宽幼儿视野同时避免消极等待的现象。

1.教师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作品。

2.小结:今天,小朋友们把鞋印宝宝化装成了蝴蝶、飞机等各种各样的东西,真有趣!听,什么声音?(播放录音:亲爱的鞋印宝宝们,舞会马上开始,你们准备好了吗?)

3.参加舞会:播放音乐,幼儿双手拿自己的作品跟随音乐自由跳舞。幼儿在音乐声中跟随教师退出活动室,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我觉得这个活动很适合小班的孩子,孩子们在活动中都能积极参与。孩子们无意间生成的《鞋印画》是《鞋》的主题的延伸活动,玩颜色又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因此在整个玩色活动中,孩子们快乐、兴奋地不断进行尝试。有几个孩子无意间尝试出了混色效果的鞋印画,并倡议别的同伴也来尝试;还有两个女孩子尝试拼色效果的印画……在孩子的讲述交流活动中,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地讲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我的鞋印是青蛙妈妈和孩子。上面是妈妈(上半部分的`鞋底),下面是孩子(鞋跟),妈妈跟孩子,相亲相爱在一起”;“我的鞋底是爆丸王子的地盘,我让他们在转圈,很有意思吧!”;“我的鞋底像一朵花,我要送给奶奶,奶奶每天都送我,很辛苦!”孩子们快乐而自信地创作着。我在享受着孩子们快乐活动的同时,深刻地意识到:敏锐捕捉孩子的兴趣点,并加以引导和延伸,是构成一个成功活动的关键,也是一个专业幼儿教师的基本能力。

点心屋教案反思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多个角度观察玉米,了解玉米外部的结构特征;

2、培养幼儿认真、细致观察及捕捉事物特征的能力。

3、学会把自己的想象和现实物体有效地结合。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玉米实物、白纸、记号笔、彩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玉米

1、整体观察:这是什么,它长得什么样?

2、局部观察:玉米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啊?

3、细节观察:玉米上有一颗一颗的玉米粒,像什么啊??

二、画玉米

1、师幼互动,引导幼儿刻画玉米:画这个玉米应该怎么画?画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对玉米的穗子、颗粒等难画的部位,教师可以适当的示范一下。)

2、幼儿画:现在请你们把这个玉米画下来,看谁画的最有意思。(请幼儿用简练的笔法把玉米画下来)

三、启发想象

教师根据幼儿刻画的作品转换角度,启发想象:如果请你添上几笔能变成什么?这个玉米倒过来像什么?你能把它变成什么?侧看像什么?你能变成什么?

教师把幼儿想象的形象现场画出来,起到点播幼儿的作用。

教师提供成品作品给幼儿欣赏,你们看,这个小朋友把玉米变成了什么?你喜欢吗?如果只你,你会把玉米变成什么?为什么?

四、创造作画

老师:原来把玉米换一个方向就可以变出不一样的东西来。现在请你把玉米变出一个很奇特的东西,你们可以变一整只玉米,也可以变玉米的一个部位,还可以转化各个方向来变,看谁边的最神奇,还要想想你变出的是什么东西。

活动反思:

玉米是幼儿经常看到的,在上次活动中,让幼儿围绕玉米进行写生,进行写生之后在这次活动中,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变形,玉米在写生的时候,在纸上呈现出来的都是正常方向摆放的,在想象的时候,让幼儿在不同方向进行想象变形,玉米一个奇特的食物,在幼儿的突发奇想中,变出了许许多多的神奇的东西。在观察幼儿在变形的过程中发现幼儿想象还是蛮奇特的,变形的东西许许多多,幼儿的想象力是无可限量的,通过将常见的玉米进行变形后。增加幼儿的意象画特征。加强幼儿进行想象的能力。

点心屋教案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3的加减法,感知三幅图的含义,继续学习列加减法算式。

2、理解加法题中用"一共"表示合起来的意思。

3、在书写的过程中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学过2的加减,初步会看三幅图。

2、物质准备-教具:面包圈范例图,笔。-学具:幼儿用书、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1、小老鼠买面包圈。

-展示《小老鼠和大老虎》的故事书,请幼儿说说两个好朋友最喜欢吃什么?

-教师:小老鼠去给大老虎买面包圈当点心,我们看看它买了几个面包圈。出示三幅图,引导幼儿逐一观察并说说每幅图的意思:第一幅图-小老鼠买了1个面包圈;第二幅图-小老鼠又买了2个面包圈;第三幅图-小老鼠一共买了3个面包圈。引导幼儿了解"一共"表示把两次买的面包圈合起来的意思。

-教师:你能用一道算式表示小老鼠买面包圈这件事吗?鼓励幼儿尝试列加法算式。

2、小组操作活动-看图列3 的加法算式。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幼儿用书上三幅图的变化,并学习运用"一共"的词语,大胆讲述三幅图的变化,并学习运用一共的词语,大胆讲述三幅图的含义。鼓励幼儿根据画面含义列出3的加减算式。

-看图记录图形特征,看算式进行3以内的加减运算。

3、活动评价-教师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操作材料,讲述画面内容和算式,其他幼儿对照自己的操作材料,集体进行评价。重点引导幼儿巩固正确使用"一共"的词语。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点心屋教案反思 篇5

一、活动目标

1、能够通过活动认识小动物、不同的点心和车子,感知4以内的数量。

2、能够在活动中手口一致地数数,掌握观察和比较事物数量的能力。

3、能通过活动对数学、数字产生兴趣,喜欢和大家一起活动,并且喜欢帮助别人,喜爱小动物。

4、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二、活动准备教材、动物与点心的图片若干三、活动过程(一)引出话题,激发兴趣1、师:小朋友,你们都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可爱的小动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图片)(二)小动物吃点心1、师:大家看看,我们班来了哪些小动物呀?(有老鼠、兔子、乌龟、大象)2、师:恩,那他们分别都来了几只呢?

3、师:现在小动物的肚子有点饿了,它们想请小朋友帮忙分一下点心,你们愿意帮帮它们吗?要求一只小动物分到一个点心,我请小朋友来分一分。(个别操作,用线连接)4、总结:一个小动物吃一个东西,几个小动物吃几个东西。

(三)小动物去旅行1、师:嗯,刚才小动物们都吃到大家帮他们分的点心,吃的好饱呀!谢谢你们!现在小动物吃饱了,它们准备去旅游啦!因为刚才你们帮它们分点心分的很好,没有分错,每一个小动物都吃到了,所以,它们现在又想请你们帮它们分一下旅游时的车子!

2、出示材料,让幼儿观察上面的内容,动物的数量和车子的数量。

3、师:现在要请小朋友来帮动物们分小车了,大家都试一试吧!想想,我们刚才是怎么帮助小动物分点心的,那么我们就用同样的方法帮小动物分小车。

4、幼儿实践,独自用连线的方法完成练习。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四)评价、小结1、评价幼儿的练习完成情况,包括完成的好的,出现错误的探讨原因,一起分析解决。

2、总结本次活动情况,包括幼儿表现、活动成果等。

四、活动延伸尝试五以内的数量的点数

课后反思:

我认为现在的孩子对于图形基本都能认识,但对于操作计数的能力还是很薄弱,因此,我决定把这个分类计数作为活动的难点去突破,因此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也加重了这部分的比率。在我组织完活动后,我总体的感觉还是有收获的。因为对一些问题我又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来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课前的预想效果。下面我自己对本节课的教与学进行了反思:

一、活动刚开始是图形宝宝自我介绍,孩子们的目光就全被我吸引了。接下来的活动就容易开展了。孩子们知道图形宝宝不同,在观察的情境中对图形宝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第二个环节图形找朋友,孩子们兴致浓厚,也愿意去参与。

三、在活动的最后一环节中,让幼儿“给动物喂饼干”,在给动物喂吃饼干时,引导孩子根据嘴巴不同形状喂相应的饼干,并引导幼儿边送小动物吃饼干,有了同伴的示范,在集体操作时,孩子们能更好地送饼干。让每个孩子在每次活动中都有所收获,是我始终追求的目标!其实这次数学活动就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的,特别符合小班的年龄特点。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中,兴趣很高。幼儿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区分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三种形状,并进行了归类。但是,在整个活动中间也出现了需要改进和不足的地方,如在第二环节中游戏《找朋友》多点时间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圆形、方形、三角形的特点,最后环节,小朋友都喂对了,录音可以不用,如果错了就派上用场了。本次活动以游戏贯穿活动的始终,使幼儿在教师创设的快乐游戏情境中加深了对三种图形的区分和认识;孩子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的被激发出来。

点心屋教案反思 篇6

目标:

1.欣赏青花瓷花瓶的花纹和图案,了解其纹样装饰特点,感受其独特的色调美和纹样美。

2.养成耐心、细致的操作习惯。

准备:

1.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青花瓷花瓶实物或图片、画册等相关宣传资料,从中感受青花瓷花瓶的色调美和纹样美,初步了解一些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知识。

过程:

1、播放歌曲《青花瓷》,幼儿随着音乐一起进入活动室。

教师:咦,这是什么声音。(唱歌) 谁在唱歌啊,(周杰伦)这首歌真好听叫什么名字啊?(叫青花瓷)你们见过青花瓷没?

2.出示青花瓷实物,让幼儿欣赏,引起兴趣。

教师:老师给小朋友门带来一个礼物,小朋友想不想看看?(出示青花瓷让幼儿欣赏。)教师:这些是什么宝贝呀?它上面画有什么?有什么形状?什么颜色?教师小结:这些瓷器它们只有白底和蓝色,这种白底蓝色的瓷器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青花瓷。古代人把蓝色叫做青,他们又觉得这种瓷器像花儿一样美,所以叫青花瓷, 师:这些美丽的花纹都装饰在花瓶的什么部位?

师:花瓶上人们往往会装饰上花边,我们称为花瓶边花纹,装饰花瓶边花纹的目的就是为了烘托花瓶心的主题花纹,让这只青花瓷花瓶看起来更美丽。

3.欣赏一些青花瓷的图片,观察每张图片上都画了什么。教师小结:古代的人们很聪明,把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花草、动物、人物等各种美好的东西都画在了花瓶上。所以,这些瓷花瓶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二、观察青花瓷花瓶绘制步骤图,了解“青花花瓶”的绘制顺序与装饰要点

1、.观察图示,熟悉“青花瓷花瓶”绘制的顺序。

师:这是青花瓷花瓶的绘制步骤图,请你仔细看一看,绘制青花瓷花瓶时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2、分析布局图示,了解青花瓷花瓶绘制的装饰要点。

师(小结):花瓶的花纹可以画花朵、太阳、人物、动物等很多美好的东西。但是要注意将花纹或图案画在花瓶子上,画得饱满和圆润一点。边上的花纹要排好队,不能乱画。

三、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可以根据幼儿能力差异,分别进行语言提示或示范指导。

1、展示幼儿的作品,请个别幼儿上前介绍自己的作品。

2、采用幼幼互评、教师点评等形式进行讲评,重点围绕主题花纹设计、花瓶边花纹排列、整体布局、艺术审美等展开。

备注:可以画:云纹,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花纹

点心屋教案反思 篇7

活动内容:点心分一分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逐一均分的方法把数量是双数的物品平均分成两份,建立数量化等分的概念。

2、引导幼儿学习用取多补少的方法将两份物品的数量变成每份一样多。

3、感受分配的过程,体验操作的乐趣。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等分物品,建立数量化等分的概念。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学习用取多补少的方法将两份物品的数量变成每份一样多。

活动准备:PPT、幼儿操作卡、图卡、食物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复习10以内数量的比较。

1、故事导入:美丽的森林里有一个"快乐餐厅",小猴是餐厅里的服务员,餐厅里好吃的食物可多了,小动物们都爱去餐厅里用餐,老师也想去看看,你们想去吗?

2、我们来看看快乐餐厅里都有什么好吃的?(教师出示:6个汉堡、8块蛋糕、10颗棒棒糖、4包薯条。)3、请幼儿分别数一数每种食物的数量。

4、请幼儿比较食物数量的多少,并说一说什么最多,什么最少。

二、引导幼儿等分10以内的物品,建立数量化等分的概念。

1、小白兔和小灰兔来到餐厅,它们要吃一样多汉堡,谁也不能多、谁也不能少,怎么分?

2、引导幼儿用逐一均分的方法把汉堡平均分成两份。

3、教师小结:在分物体的时候,不但要把物体分完,还要每份分的一样多,这样的方法叫平均分。

4、请幼儿数一数自己操作卡上的食物卡片有多少,然后把它们平均分成两份。

三、引导幼儿学习用取多补少的方法将两份物品的数量变成每份一样多。

1、粗心的服务员小猴,把给红太狼和灰太狼的食物分错了,我们来看一看错在哪里?(先数一数两个盘子里的食物分别有多少,哪个多?哪个少?)2、怎样才能让两个盘子里的食物一样多?(引导幼儿从比较多的盘子里取出一个,放到比较少的盘子里,再数一数,两个盘子的食物是不是一样多。)3、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可以从多的那个盘子里取出一些放在少的那个盘子里,使两个盘子里的食物一样多,这样的方法叫取多补少。

4、幼儿操作:用取多补少的办法把操作卡上两部分的食物分成一样多。

4、集体验证幼儿操作结果。

四、带领孩子们分享餐厅里的食物,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点心屋教案反思 篇8

蜗牛,在我们这个城市并不常见,所以我将这小动物与孩子们分享时,他们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将蜗牛喂养在幼儿园自然角里,他们饶有兴趣地观察蜗牛爬行,谈论有关蜗牛的趣事。我们及时抓住幼儿这个兴趣点,开展了有关“蜗牛”的主题活动。

1、引导幼儿有目的的观察蜗牛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并用形象的词语概括蜗牛的形态和特征。

2、初步学习以拟人的方法画蜗牛,以及色彩的搭配技巧。

3、懂得要安静做画,鼓励、启发幼儿要不怕困难,做坚强的人。

猜谜导入:小朋友们,老师认识一种动物,它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蜗牛)

1、今天,小蜗牛也来到了我们班级,我们一起看一看吧。(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蜗牛,然后提问:哪位小朋友能说一说你看到的蜗牛是什么样子的呢?它的外壳是什么形状的?它是什么颜色的?你看到它的眼睛了吗?长在什么地方?它们可爱吗?)

2、请幼儿欣赏老师的范画,引起幼儿做画的兴趣。

师:老师把画蜗牛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小儿歌,下面我就教小朋友们边说儿歌边画。蜗牛外形螺旋形,一圈一圈往外转,画出身子像条虫,前头圆圆后面尖,一对触角伸出来,触角上面画眼睛。

4、教师和幼儿一起画蜗牛。下面就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来一步一步的来画,看一看哪位小朋友能画出漂亮的小蜗牛。请小朋友们保持安静,不要吓到小蜗牛呦。

(绘画过程略)需要注意的地方:涂色时小蜗牛的头向身体要用浅色,每只蜗牛要有一个主要的色调,挨着的两只蜗牛色彩最好不要完全相同。

三、结束部分:

蜗牛们知道我们把他们画得这么漂亮,可高兴了,它们邀请我们和它们一起唱歌跳舞,你们高兴吗?好,让我们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吧。师生同唱:蜗牛与黄鹂鸟。

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尝试用橡皮泥捏蜗牛或用其它材料制作蜗牛。

活动反思:

问题一:观察蜗牛时幼儿口语表达不完整,词汇量不够丰富。

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不够。

解决方法:在语言活动中加强对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加强家园配合,共同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问题二:活动中,个别幼儿对画面的结构设计不太合理。

解决方法:专门设计并开展一节关于画面结构、布局的活动,让幼儿产生初步的审美意识,学会设计自己的画面。

点心屋教案反思 篇9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直线、曲线、圆形、三角形等不同的线条和形状,装饰表现树的基本特征。

2、运用已有经验,并根据教师的示范讲解,学习用装饰的手法画出各种各样的树。

3、通过颜色的使用及搭配表现出一定的季节特征。

3、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

一、观察果树,引出秋天的树。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棵果树,引起幼儿的兴趣。

2、这是什么?(苹果树)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瞧,满树都是红苹果。

3、你们看苹果树有一个大大的树冠,把许多苹果都围了起来。这个树冠是什么形状的呢?(椭圆形)

4、秋天到了,除了苹果树,你还见过什么样的果树?它们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幼儿说出后,教师将果子画在黑板上,便于观察了解绘画的方法。

5、你看见了哪些树、它们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教师根据幼儿的表述,快速地在黑板上画一画。

二、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观察各种各样的树,了解其装饰手法。

1、画面上的树是什么颜色的?什么样子的?

2、叶子和树干是什么形状的?上面有哪些图形?使幼儿知道可以用简单的线条和图形装饰树的不同地方。

三、教师提出绘画要求:

1、今天我们来画“秋天的树林”,要画出三种以上的树木。

2、前面的树是完整的,后面的树,有时只能画出一部分。

3、秋天的树林是什么颜色的?(五彩缤纷,红、黄、绿等色彩都有)我们要多选择红、黄、橙以及绿色进行装饰。

四、幼儿绘画,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绘画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五、展览幼儿作品,将幼儿的作品拼成一大幅《秋天的树林》。

带领幼儿参观秋天的树林,欣赏幼儿自己创作的作品,让幼儿相互介绍自己的作品,增强自信心。

活动之前我让幼儿大量的收集了关于秋天树林的资料,还通过校信通让家长带孩子去观察秋天的景色,不但丰富了幼儿这方面的知识面,更是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指导幼儿能根据提供材料的特性,探索不同的绘画方法,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幼儿在操作中寻找自己的绘画方式,教育幼儿不盲目的跟从教师所画的流程方式,有了初步的独立见解与创造性。

活动反思:

活动之前,我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关注秋天的特征,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因为幼儿对秋天已有准备,兴趣较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涨。而活动前充分得知识准备也使幼儿在活动中有更多的语言去表达和讨论。

绘画时幼儿能大胆勾画树林形态,用不同的方式,线条表现树木,作业情况很好。很多幼儿画得栩栩如生,我们把幼儿的作品张贴到作品角,让同伴之间相互交流、尝试。当然,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较少,对新材料的介绍与操作要点讲解不够,流程图的指向也较明确,限制个别幼儿发展个性化的创造,对不同画法的评价应更全面些,鼓励幼儿共同探索,找出更多适合方法。

活动目标:

1.幼儿欣赏邮票,尝试用鲜明、柔和的色彩装饰邮票。

2.增进幼儿装饰美和色彩美的感受和经验。

3.集邮册3本。

活动重点:

幼儿学会用鲜明、柔和的色彩装饰邮票。

活动流程:

2.前两天老师去邮局寄一封信,可是邮局的叔叔说这封信少了一样东西不能寄,请你们帮我看看到底少了什么?(出示信封)

5.有的人喜欢把一些用过的和没用过的邮票收集起来,有空的时候拿出来看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邮票很美可以欣赏)

6.老师今天也带来一些邮票,我们也来欣赏一下好吗?

9.刚才有小朋友看见邮票上有美丽的图案,和表示邮票价钱的币值,在邮票的旁边有白色花边。

10.这是邮票设计师们设计。如果你是邮票设计师,你准备设计怎样的邮票图案?

11.邮票的旁边有一条白边,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也要留下一条白边,然后在邮票上写上中国邮政4个字,这样就像邮票了。

12.谁愿意将你心里想的邮票图案画给小朋友看呢?

15.你们想不想也设计一张邮票?

16.请你们先想想你想设计一张怎样的邮票,然后再画到纸上。

17.幼儿作画,教师指导。提醒幼儿要在设计好的图案旁留下一条白边。

19.谁愿意将你设计的'邮票介绍给大家听听。

20.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