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范文大全 > 导航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表时间:2023-04-23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我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完成教案的编写,是老师们的本职工作。拥有教案时,老师上课会更有底气,更有信心。下面是我们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相信你参阅以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建立表面积概念。

2、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求法,在观察对比中,得到长方体表面积公式、正方体表面积公式。

3、运用公式实际应用,并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求法探究。

2、公式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长方体表面积公式中长宽,长高,宽高呈现后,能够清晰的知道它们分别求的是哪些面的面积。

教具、学具的准备:长方体盒、正方体盒、桔子、长方体展开图、课件

教学研究过程:

一、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重建表象

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谁来说说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2、生:汇报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或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每平行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等的正方形,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12条棱都相等)

3、师小结并引出课题

同学们对长方体、正方体认识的很好,今天我们一起共同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

二、建立表面积概念,认识表面积

1、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或最想了解什么?

2、生交流:什么是表面积?

怎样求表面积?

求表面积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表面积和以前所学的面积有什么不同?

3、师拿一桔子;提出:你知道桔子的表面积指的是哪里吗?

生摸一摸,说一说。

4、师:物体表面的总面积叫做物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哪里,那正方体呢?

5、生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

三、探求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1、师:我们知道什么是表面积,如何来求它们的表面积呢?

小组内两两合作,把你如何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思路与你的同桌进行交流。

(师在小组间巡视)

2、生交流汇报各种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3、交流比较各种求法,继而得出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汉字与字母公式表示)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 2(ab+ah+bh)

4、课件展示: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

表面积方法的研究过程。

5、生总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含字母)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S=6a2

四、基本反馈练习

1、计算一香皂盒的表面积

师:老师手里这个盒子的长为10cm,宽为7cm,高为3cm,

请你计算这个盒的表面积。

生试做,并指生上台板演

2、课件出示(三个立体图形),分别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3、生在实物投影仪前讲解交流。

五、解释应用(课件出示题目)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1、一长方体铁盒长18厘米,宽15厘米,高12厘米,做这个铁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

a、生交流思路

b、列式。

2、一正方体无盖木箱,棱长5分米,这一箱子的表面积是多少?

a、生试做

b、交流思路

3、一间长8米,宽6米,高4米教室,门窗面积是15平方米,要粉刷四壁和房顶面,粉刷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a、小组内交流思路

b、全班交流解题策略

c、生计算

3、谈收获或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与交流,你的收获或体会是什么?

反思:本着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实施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主体实验的两条基本原则,即诚心诚意的让学生做主人,严肃严格的基本训练。通过老师提供的材料,创设一切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环境氛围,在教师的引领及点拨下,让孩子们自己去认知、去概括归纳总结,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让更多的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孩子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中幸福的主人,使孩子们获得有效的数学学习,学习质量得到提高。本着这一教学理念,这节课设计了以下几个大的框架。

框架一:从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重建长方体、正方体表象,为解决本解决本节课的知识搭建一个前台。

框架二:建立表面积概念

在提供实物这一材料下,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调动多个感官来很好的认识、理解表面积这一概念。

框架三:探求表面积计算方法

在深刻建立表面积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小组的两两合作,由已建立的知识经验通过合作交流很快得到长方体表面积不同的求法,并从中比较,选择出较简捷的方法,继而得到公式,由于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长方体研究透彻后,轻松的得出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框架四:巩固练习

公式得出后的基本应用,通过老师手中香皂包装盒表面积的计算,及时对知识进行反馈。

框架五:解释应用

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孩子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巨大作用,并在应用中提升对数学理解的质量,由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再到提升练习的设计,在交流思路的过程中,还渗透了审题意识及习惯的养成,并使孩子们体悟到遇到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灵活而又准确的找到解题方法。

框架六:谈本节课的收获

孩子们从知识目标上谈,同时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谈自身的体会与收获,对数学这一许多人认为枯燥的学科中产生丰富的情感,激发起孩子们热爱数学的美好情感。

在这节课中,每一个孩子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从问题的提出到交流,整个过程可以看到孩子们都在主动热烈的参与,特别是在探求长方体表面积不同的求法时,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不时的在课堂上迸发,有的从长方体两个相对的面为一组去分析,得到求法;有的把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左面分为一组去求;还有的孩子从长方体展开的平面图去求,更可贵的是有的孩子能够想到用底面周长乘以高再加上、下两面面积的方法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对问题的思考具有创新性与独特性,思维的深度得以发展。另外,孩子们语言的表述清晰、准确,声音洪亮,手拿学具示范时动作落落大方,谈体会与收获时精彩的发言给老师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从这节课上,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数学的情感是积极的,参与是主动的,同时,在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数学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获得了有效学习。

这节课存在着一些遗憾的地方,例如:在探求长方体表面积方法的交流过程中,由于课堂上的生成情况较多,在处理时由于教学艺术的欠缺,耗时太长,以至于最后的几道提升练习来不及在课堂上完成,更多的精彩没有展现出来,留下了较大的遗憾。从这节课上,我收获了很多,同时,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与问题。做为教师,课堂上当孩子们在热烈交流的过程中,要学会调控与把握,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时,要适时的把学生拉回来,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合理安排好时间,使孩子们在每一节课上的数学思维都得以发展与提升。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它需要经验的积累,特别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教育机智,这需要历练与功夫,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要对教材深钻,准确的把握,因为这正是教学艺术的来源。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片段及反思

片段一: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猜一猜,制作这两个纸盒时哪个用的纸板多?

生1:我觉得长方体用的纸板多。因为它比这个正方体长。

生2:我觉得正方体用的纸板多。因为它比这个长方体高。

生3:我觉得这两个纸盒用的纸板同样多。因为长方体比正方体长,而正方体又比长方体高,所以就同样多。

师:究竟怎样才能得出正确结果呢?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我们应该分别计算出它们六个面的总面积。

师:请大家拿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摸一摸、说说他们的表面积都包括哪些?

生:边指边说,包括上下、左右和前后六个面。

反思:课的开始,创设一个让学生猜一猜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和正方体纸盒,哪个用的纸板较多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比较出来呢?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必须分别计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这样设计能激发学生产生好奇心,使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片段二:

师:如果告诉我们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想办法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吗?(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

师:小组讨论一下,借助手中的长方体,想办法算出所求问题,并把结果写在作业本上,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

生:小组活动,反馈交流。

生1:我先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把这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就能算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了。列式:65+65+64+64+54+54

生2:我先把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计算出来,再把三大部分加起来,就能算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了。列式:652+642+542

生3:我先求出上面、前面、左面的面积,然后用它们相加的和再乘以2,就求出六个面的总面积。因为长方体中有三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列式:(65+64+54)2

师:这几种方法都可以,你喜欢用哪一种就用哪一种。但在实际生活中还会遇到很多实际情况,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计算表面积的方法。

反思:当学生急于想知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如果把求法直接告诉学生或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推导出表面积的公式,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索尝试计算等,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学生自己主动参与了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且也自己探索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片段三:

师:长方体的表面积我们会计算了,那么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生1:正方体同长方体一样都是六个面,而这六个面的面积是相等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所以我认为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乘6。

生2: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相等,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棱长棱长6。

师:请大家快速计算出刚才这个正方体它的表面积。

生:336,我用33求出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再乘以6就求出6个面的总面积。

反思: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在长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教师没有讲,而是把迁移类推的机会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类推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闫慧

一、教学构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

1、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2、联想: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4、教学例2: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

(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可以用简便方法。)

师: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积只要用棱长乘棱长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

二、说明:

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饿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思考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教学反思《《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如例3。

三、鱼缸的制作问题:

1、帮助学生回忆鱼缸的形状(长方体,但是没有上面)

2、如何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要减去上面的面积)

3、教学例3

四、(出示长方体模型,把它看成鱼缸的模型)

1、鱼缸缺少哪个面的玻璃?(上面)

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几个面的面积和?哪几个面有相同的两个?哪个面只有一个?如何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5个面,没有上面,左面=宽*高前面=长*高底面=长*宽)

3、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4、改变题目要求,使得长方体的宽和高长度相等,观察模型,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学生1: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前、后、上、下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学生3:这个长方体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5个面的面积,它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

说明:宽和高长度相等时,长方体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鱼缸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出一个面的面积乘以3就可以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积,就是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

五、练习

书P42页练习二的第一、二 题。

(要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关键是要知道如何计算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这些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而且通过指名学生口答练习,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以后教学的实施)

课后反思:

一、积极参与,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必定要注重学生经历学生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得学生通过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同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这种研究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身的实践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复习巩固,同时提出新问题——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如何求解的?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猜测,并且举例证明观点是否正确,最后由我来归纳总结。设计探究问题:1.你能根据表面积的概念说一下什么叫做正方体的表面积吗?2.如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还进行全班讨论,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这种研究性的探讨以及对比的方式,教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体现本身的学习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二、以事实为依据,解决问题

在制作鱼缸的问题中,首先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实物,然后出示简易模型进行教学。先问学生鱼缸有没有盖子,接着启发学生猜想如何计算制作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从而引出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的问题上来,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通过教学引导发现问题后,利用事实为依据,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探讨研究过程,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同时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对数学的学习保持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

三、巩固知识,归纳要点

改变题目的要求,发现新问题,全班讨论。经过多位同学叙述,他们便发现某些同学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叙述的内容是不完整的,所以结论不完全正确。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用充分的事实来说话,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某些典型的错误观点可以进行讨论,推翻,说出问题的结果和原来预测的不同点(区别),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加深印象。同时正确评估学生的观点,通过练习,巩固新旧知识,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大胆的进行猜测,做好记录,最后归纳要点或者规律。新课程强调: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四、教学需改进之处:

教师要进一步做好“六认真”工作,提高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叙述能力和运用能力,使得教学工作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十”字型人才。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意义,初步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积的计算方法。

2、探究性目标:能根据现实情景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探求、经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和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探求意识和探求能力。

3、情感性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药盒、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直尺、不同规格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板若干组、剪刀、透明胶、卷尺、竹竿等。

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积极创设各种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矛盾,独立思考和相互启发。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加强对学生活动的设计,使活动的内在结构以及活动之间的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求知、求异的探索态度,善于求新、设疑、迁移的学习能力,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动手操作能力。其次、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学习和实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选取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经验背景的活动,按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第三、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并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实验、记录、统计等,有利于学生思索并得出结论。第四、探究活动要在情感态度上与儿童贴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景,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了,下面请同学们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这些长方形或正方形纸板每个小组做一个封闭的长方体纸盒。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最先做完,下面开始吧!

2、小组合作,利用长、正方形纸板动手制作长方体纸盒。

3、师:同学们合作得很好。哪个小组的同学能说一说你们制作的长方体纸盒它得基本特征,指出它的长、宽、高,并分别指出和长、宽、高相等的棱。

生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生2: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生3: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生4:拿着长方体指出它的长、宽、高。

师: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再展平。(教师将长方体表面积教具展开贴再黑板上)

简析:此环节为学生创设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并使学习数学成了一种乐趣,从而唤起了学生观察、探究、发现数学规律的欲望,为学生学习新知作了铺垫,使学生顺利进入下个环节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制作好的长方体纸盒,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六个面。

师:长方体有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怎么样?

生:(拿着手中展开的长方体)上面和下面、左面和右面、前面和后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相等。

师:有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生:总共有三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长方体的展开图形,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正方体的展开图形(课件演示正方体展开图形)

师:展开后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有几个相等的面?

生:每个面是正方形的,有6个相等的面。

师:(指着两个展开的图形说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表面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简析: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表面积的概念,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认真观察,使其更清楚的看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也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

2、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师:既然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请你们用自己制作的长方体纸盒,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

生合作探究计算方法,汇报如下:

生1:我们组列式是65+65+63+63+53+53,分别求出长方体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的面积,再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就是它们的表面积。

生2:我们组列式为652+632+532。我用652求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用632求出前后两个面的面积;用532求出左右两个面的面积,然后把三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生3:我们组列式是(65+63+53)2。我用65求出上面;63求出前面;53求出后面。然后用它们相加的和再乘以2,就求出六个面的总面积。因为长方体六个面中分别有三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生4:我们组列式是(5+3+5+3)6+532。我用5+3+5+3求的是长方体展开后大长方形的长,再乘以6就求出上下、前后4个面的面积;532求的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最后再求出它们的和。

生5:我们组制作的长方体纸盒和他们的不一样,因为左右两个面是正方形,所以我列式是:634+332,我用634求的是上下、前后四个面的面积;用332求的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你们计算的很准确!你们组制作的长方体纸盒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你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简捷的计算方法,很值得学习。生活中的长方体确实是各种各样的,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师:长方体的表面积我们会计算了,那么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生1:正方体同长方体一样都是六个面,而这六个面的面积是相等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所以我认为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正方形面积乘以6。

生2: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相等,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棱长棱长6。

简析:当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后,急于知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把求法直接告诉学生或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推导出表面积的公式,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长方体纸盒,通过讨论、测量、计算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也进一步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合作和探求知识的意识。在此环节中学生不仅自己主动经历表面积的计算过程,感受到了表面积的意义,而且也使自己探索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师出示一个长方体药盒,问:你能计算出它的表面积吗?(不能。)为什么?(生:因为不知道每个面的长和宽、、、、、、)现在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10、8、6厘米,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吗?只列出算式不计算。

2、生独立计算。

3、师:通过列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只要知道了长方体的长、宽、高,我们就可以求出它的表面积。)

简析:此环节是加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深化巩固,也是对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抽象过程。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师:请同学们拿出正方体药盒,帮助工人师傅计算一下要加工100个这样的药盒,至少要用多少纸板?

2、师出示一个正方体纸盒,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有5个面)告诉学生它的棱长是10厘米,求出制作一个这样的纸盒至少要用多少纸板?(只说算式)

3、师:假如我们的教室要重新粉刷,你能计算出需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吗?请同学们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测量工具,分工合作,看哪一个组最先计算出结果。(可把学生分成两个或三个组,在实际测量中遇到困难可与本组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

简析:数学学习,从理解知识到具体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次飞跃。本节课所设计的练习题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物品,灵活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解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中发展智能。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了数学的本来面目。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简析:归纳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总结交流学习方法,对知识的掌握及今后的学习相得益彰。

反思: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在这个案例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出发,通过实物、教具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给学生充分观察和实际操作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产实践,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这是新大纲中所强调的。教师遵循了新大纲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引入,为学生创设了探索新知识的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将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东西,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对知识的思考与实物模型的演示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概念,以动促思。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和总结出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方法,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我们深刻体会到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包办代替,努力创设情景,提供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充分经历-和感受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意义和计算方法,并且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建立了自信心,激发了求知欲,获得了成功得体验。

小编推荐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模板11篇


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是非常明确的,越来越多的教师习惯在上课前备好教案。教案可以在上课进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下面经典范文网编辑为您带来了“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模板”的相关内容,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模板【篇1】

本课用课前预习课上小组内交流汇报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课前布置了《圆柱的表面积》预习提纲 :

1、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2、沿着圆柱的高剪开圆柱的侧面,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

3、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

4、怎样求圆柱的底面面积?

5、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

课上学生很快讨论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方法,所以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已经能想象和深刻理解,并且通过想象和推理能够明确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宽)就是圆柱体底面的周长,展开的长方形的宽(长)就是圆柱体的高,因此,学生对于怎样求圆柱体的表面积能够理解和初步掌握。

但是,通过学生尝试计算圆柱体表面积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第一:学生对于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虽然初步掌握但是很不熟练,具体表现在求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时,特别容易出现混淆,原因就是对求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的计算办法掌握欠熟练,特别是求圆的面积时,部分学生总是忘记把半径进行平方,或者是直接用给出的直径去平方,这都是对圆的面积计算办法掌握不熟练的表现;第二: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正确率都有待提高,由于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了圆周率,又有半径的平方的计算,所以很多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很低。原因就是学生的口算能力、笔算能力都没有形成技能,只掌握计算方法但不能熟练准确的计算,这都是学生能够准确求出圆柱体表面积的障碍。

针对这种情况,我打算采取这样的办法:第一:强化学生对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办法。第二:在计算时提醒学生仔细认真,出错时要找出出错的原因,对证改错。同时结合课前三分钟计算的时间,加强学生的计算练习。

总之,让学生熟练准确的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可以为下一步学习和计算圆柱的体积扫清障碍。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模板【篇2】

本节课是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了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讲解和尝试练习相结合的方法,使新课与练习有机地融为一体,做到讲与练,相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合理利用教材

本课教学重点是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对于圆柱体侧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我遵循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轻松地理解掌握圆柱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较好地突破难点。

2、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本节课,我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使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地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有效的、实用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4、还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了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在做稍复杂一点的补充作业时,出错的同学较多,这说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不够,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模板【篇3】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难点是灵活运用侧面积、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时,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这个在上一课时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各种展开方式最后通过割补确定沿高剪开就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学生已经有了非常直观的印象,而且学生也探究了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因此本节课直接让学生简单回忆这部分知识,然后通过多媒体帮助学生确定,并板书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方法。

练习题的安排充分考虑到今后利用表面积的知识要解决的问题时会遇到的各种情况而设定。第一组题目的对比,最后说说求那部分的面积都在提醒学生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后面对这个表面积应用的三种情况也做了总结;第二组题目除了对表面积应用之外还考虑到材料类题目尾数取舍需采用进一法。总之题目的选择重在体现“生活中的数学”这个理念。

课前对这堂课充满了憧憬,课上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面对六年级的学生,平时一贯把他们当成大人看待,激励方式变得单一,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在降低,多数学生不愿意单独回答问题,让课堂形式有些枯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还是喜欢表扬和鼓励的,今后要在这方面稍加重视。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模板【篇4】

一节课讲得再好,关键是学生学到了什么。

今天我在讲圆柱的表面积时,先是让学生想像圆柱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通过对圆柱结构的了解,让学生明白在计算圆柱表面积时,我们一定要看清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如果是一个实物图,这个还好些,我们只要根据题目所提供的实物图进行解答。如果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是一个生活中的实物,我们在解决时就要结合实物实际情况进行解析。如油桶的制作它就是要算圆柱的侧面积与两个底的面积。再如水桶的制作,就不再是在侧面积的基础上加上两个底面积,而是只要加上一个底面积即可。如给一个大厅里的圆柱子刷涂料,这是要算的面积则是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所以在讲解时,我放手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不同的圆柱体,从而让学生了解生活,了解数学。本节课还有一个重点,那就是让学生明白圆柱体展开后,它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一般而言,展开的长方形的长是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是相等的,否则这个水桶就会漏水。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以后作业中常出错的“闪光点”。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让学生通过圆柱体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明白,圆柱底面周长就是展开后长方形的长。

虽然今天学生作业只是套用公式,学生没有什么失误,但在拓展题,还是暴露出灵性不足。希望在以后练习中还需进一步强化,从而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模板【篇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法运用:本节课采用操作和演示、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求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使新授与练习有机地融为一体,做到讲练结合,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法指导:采取引导 放手 引导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运用化曲为平的方法推理发现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圆柱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圆柱形纸筒、茶叶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引入新课

(复习圆柱体的特征)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几何形体——圆柱。知道它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问:圆柱上下两个圆形的平面叫圆柱的什么?它们的关系怎样?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什么?这个曲面叫什么?

引入:两个底面和侧面合在一起就是圆柱的表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圆柱表面积的意义。

设疑: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哪些面的总面积是圆柱体的表面积呢?

板书:底面积×2+侧面积=表面积

要求圆柱的表面积,首先应该计算它的底面积和侧面积。

(二)根据条件,计算圆柱的底面积。

圆柱的底面是圆形,同学们会求它的面积吗?

(多媒体逐一出示圆柱及条件,求它的底面积,并记录结果。)

条件:(厘米) r=3 d=4 c=6.28

底面积(平方厘米) 28.26 12.56 3.14

(三)教学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

1、引导探究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

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思考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2)小组合作探究。(剪圆柱形纸筒)

(3)汇报交流研究结果,多媒体课件展示。

(4)小结:同学们会动脑,会思考,巧妙地运用了把曲面转化为平面的方法,探讨发现了圆柱体侧面积正好等于它的底面周长与高的乘积。

2、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

多媒体回到前面三个圆柱,逐一给出三个圆柱的高,求它的侧面积。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条件(厘米) h=5 h=8 h=10

侧面积(平方厘米) 94.2 100.48 62.8

(四)教学求圆柱的表面积。

1、设疑:学会了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

2、学生根据数据进行计算?

3、汇报计算方法及结果,媒体出示结果进行验证。

表面积(平方厘米) 150.72 125.6 69.08

(五)小结: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三、练习巩固,灵活运用

(一)多媒体出示圆柱形的油漆桶,无盖水桶、烟筒实物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计算制作这些物体所用的铁皮的面积,各是求哪些面的总面积?

指出:圆柱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意义。

(二)根据要求练习。

1、用铁皮制作圆柱形的通风管10节,每节长8分米,底面周长是3.4分米。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只列式不计算)

2、砌一个圆柱形的水池,底面直径2米,深3米,在池的周围与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的部分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只列式不计算)

3、用铁皮制一个圆柱形的油桶,底面半径3分米,高12分米。制这个油桶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分米)

根据学生的计算结果,教学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小结: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操作练习。

根据练习要求,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制作所带的圆柱形实物的用料面积。

练习要求:(多媒体出示)

讨论:要计算制作这个圆柱形物体用料的面积,是求哪些面的总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怎样测量这些数据?

测量:借助工具测量出需要的数据(取整厘米数),并做好记录。

计算:根据量得的数据,列出相应的算式并算出结果。

反思:

一、合理灵活地组织和利用教材

“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以及用进一步取近似值。教材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教学时,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将这些内容重新组织,合理灵活地利用教材在一课时内完成了两课时的教学任务。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作为重点来练习;将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练习中理解和掌握。四者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多而不乱。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三道例题没有做专门的教学,但其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分别在练习过程中得以体现。整个一节课,增加容量但又学得轻松,极大提高了调堂教学效率。

二、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本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1、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新课开始,教师通过圆柱教具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讲练结合。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模板【篇6】

《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是我从教以来上的第一节市级公开课,若干年后改用苏教版教材,又在市级六年级新教材培训时上了这节课。“圆柱的表面积”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难点在于:理解难,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探索侧面积的计算过程,有一个“化曲为直”的过程;易混淆,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涉及到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以及圆的周长与面积等概念,学生容易混淆;计算难,无论是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中都涉及圆周率。这学期再一次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我深入钻研教材,并对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了整理,注重了知识的系统化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化曲为直沟通联系。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找一贴有商标纸的椰子汁罐,沿高剪开你有什么发现,然后给罐的上下底面剪两个底面给贴上。课上由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平面到立体,而后由圆柱展开成一个长方形,立体到平面。渗透了“化直为曲”“化曲为直”的思想。学生碰到圆柱侧面积问题时自然能运用,交流时,说沿着侧面上的一条高剪开,把侧面展开,成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观察后说出:展开后的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的关系。两者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通过“展”、“围”的几次操作,让学生切实建立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二“生活课堂”建立表象

本节课中,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同桌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圆柱体的侧面积就推导出来了。创建“生活课堂”,就要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现。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创建“生活课堂”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的平台,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激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个性得以发展。

三、抓住本质,理清思路。

本堂课中探究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根据以往经验,在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有的同学是因为对其中的公式或意义没有真正理解,不知道要求侧面积先求什么,求了圆底面周长又和圆的面积混淆,而且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已有所遗忘,列式计算时漏洞百出,计算的难度又导致一部分学生前功尽弃。所以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利用时间帮助学生把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复习到熟练程度,侧面积的计算学生自然没困难。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表面积的计算分三步去进行,侧面积、底面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就是表面积。课上遇到计算比较繁琐的将数字改简单易算的,这节课的容量大,我觉得不必在计算上花费大量的时间。

实践下来,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中,发现绝大部分算式列得都正确的,几个公式搞的还是清楚的,但是小数乘法由于3.14和带0整数的参与,有些错误。接下来的练习课中综合的表面积题中要继续加强。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模板【篇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一开始,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特征,而是让他们自己观察、触摸,感受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接着我和同学们一起动手实践,操作,将自制的圆柱体模型展开,让学生明白圆柱体的表面积就是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通过观察,学生明白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的面积。接着小组合作探讨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里让我惊讶的是,有一个孩子一边演示一边总结,长方形的长和宽都可以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最后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推导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思路清晰,算理透彻,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可以说,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也不是自己推导出现成的结论让孩子们去识记,去背诵,而是通过操作实践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由于学生经历了不断的“再创造”的过程,积极主动的从事数学思考、建构数学知识,所以整堂课的学习气氛和教学效果取得了双丰收,这样,孩子们怎能对数学不动心呢?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模板【篇8】

这节课虽留有许多缺憾,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做题少了些,在计算方面,没达到较多的训练,能影响到作业及今后考试的正确率,但我感到十分成功,我为学生课堂上的生命涌动而兴奋不已,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学目标提升了。过去我仅满足于把学生“教会”,学生始终是被动的接受。课堂上学生厌烦,老师急燥,都苦不堪言。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我把促进学生的“发展”,做为我贯穿课堂始终的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不断体验到自己的智力成果带来的乐趣。

二、学生在体验中,更好的理解了数学,不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课前,布置学生做圆柱体,我考虑到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并不难。但要做成一个标准的圆柱体,确实要动一定的脑筋。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其实已经初步感受到圆柱体,由 2 个相同的圆和一个长方形围成。更难能可贵的是一些学生在做中,发现圆柱底圆周长与长方形长相等。个别没做成功的孩子,在交流活动中,也能体验到失败的原因。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三、我也体验到了怎么教数学。

( 1 )只有深入理解课程标准,认真领会新课程理念,才能在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学。

( 2 )立足发展学生的能力,设计课堂教学的策略。

( 3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不因考试而教学,教学应以开发学生智能为使命。

四、不足改进。在进行计算圆柱表面积练习时,应大胆让学生运用计算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过去总担心一旦用计算器会降低学生的计算能力,会影响今后的考试,计算器只教不用。这节课由于圆柱的表面积计算繁杂,占用较多时间且正确率不高,不能及时有效的反馈学生掌握的情况。所以应根据教学情况,让学生运用计算器来解决计算问题。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模板【篇9】

优点:

1.在复习引入环节,我首先通过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为下面的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打下基础;复习圆柱的特征为后面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公式推导做好铺垫。

2.在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自己观察、发现,形成圆柱表面积的表象。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的和。然后,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让学生自己展开圆柱体模型,观察到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自然推导出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在练习题的设计中,遵循了从易到难的原则,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动手测量并计算圆柱体实物表面积的题目,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不足:

1.实践操作展示得不够。在动手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联系上节课的经验说出看法,而没有实际操作,我也没有让他们展示推导的过程,

加深印象,只是让他们说一说,导致一部分学困生只能听听而已;

2.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所以,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显得费时费力;

3.部分学生对生活问题中的圆柱表面积(不是三个面的)理解上有欠缺。

再教设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再教这部分知识,我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在第一环节中,创设“饮料罐”情景,你想学什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愿望。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模板【篇10】

教学《圆柱的表面积》重点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难点是灵活运用侧面积、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始至终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筛选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灵活应用为关键要素,搭建了多向度、多角度的学生合作平台,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以游戏闯关的形式愉悦地完成本课教学。课下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同时又和同年组的老师进行了交流,反思如下:

一、激情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复习开始前,我问“同学们,老师今天把你们刚认识的新朋友带来了,你们猜,他是谁?”就在学生们的猜测下,我拿出了课前藏好的圆柱。我继续发问“你们认识它吗,是怎样认识的?你们还想知道它的什么?”由此展开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复习引入——提出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导出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搭建平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本课教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学圆柱表面积的概念和侧面积的计算。探究新知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通过小组的讨论、交流,呈现出不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体现多向度、多角度的合作平台,从而进一步明确圆柱侧面沿高打开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由此导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以后,设疑:你会计算这圆柱的表面积吗?(第二部分开始)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地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最后一部分是练习阶段,以生活中的圆柱物体为例求出所需要的材料,要求学生说出要计算哪几个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

三、把握重、难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和教学资源。

“圆柱表面积”这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以及用“进一法”取近似值。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但在教学中,我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用“进一法”取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以后,设疑:你会计算这圆柱的表面积吗?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呈现梯度形态。 在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摸一摸,自己观察、发现,形成圆柱表面积的表象。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之和。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观察、操作推导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调集多种要素让学生亲身实践了,记忆一定就会更加深刻。这样充分利用了学生现有的学具和准备的圆柱体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推导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幻灯片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首先,实践操作展示得不够。在动手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小部分同学的学具较小,展示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待加强,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显得费时费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多吸取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模板【篇11】

根据学校安排,上了《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虽然比较顺利的完成了课堂教学,基本能达成教学目标任务,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细细想来,也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件的制作还需要修改。在巩固练习侧面积的计算中的第一题,圆柱的底面周长是18厘米,高是10厘米,求侧面积是没问题,但到了接下来的求表面积时,18除以3。14、再除以2,就得不到整数,给学生的计算带来麻烦,是自己备课不精细,考虑不全面造成的,需要修改,改成18。84厘米。

2、在讲完例四后,安排的练习中,本来设计一组三个练习题,一个像例四,要求表面积但只需求一个底面与侧面积之和;一个是求表面积,但是需要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之和;另一个是求烟囱的面积——即只需求侧面积。是让学生明白,解决实际问题时,虽说要求圆柱的表面积,但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死套公式。

3、课堂总结时,应放给学生自己总结本节的的学习收获,不要老师代劳。

下一次上课,尽量注意以上几个问题,争取更好一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5篇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5篇,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篇1)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课一开始,我并没有设置“漂亮”教学情境,而是在处理上一道练习题时引入:12个小正方体摆出不同情况的长方体。每摆出一种,学生记录其长、宽、高、体积,观察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个:一是抛弃繁索的动作,直奔中心;二是快速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望,并赢得了充分的

操作探索时间。

在这一个操作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发现长方体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知道了求长方体体积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并根据数据抽象且纳出体积公式。这当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最后,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是什么样子呢?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来推断,接着用推导长方体体积的办法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驻记,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不难,实现平稳过渡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时我主要运用操作实验法、引探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操作实验、观察、猜想、发现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统一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全过程,从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实物,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运用找到的规律,进行实际操作。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他们是由认识平面图形上升到认识立体图形,是空间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比较模糊,我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学时,我结合实际的教具,引导学生进一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强化记忆,如粉笔盒的体积是多少?怎样求它的.体积?要求它的体积必须有哪些条件?(可以请几个学生到讲台上实际量出粉笔盒的长宽高,并把这些条件板书在黑板上,让全体学生进行计算粉笔盒的体积),当学生准确算出粉笔盒的体积后,教师话峰一转,你们知道自己的数学课本的体积有多少吗?你能求出数学课本的体积吗?要求出数学课本的体积是多少?必须有哪些条件?你能找出

这些条件吗?下面请同学们求出自己数学课本的体积是多少?看谁做得又对又快。通过实际观察、操作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动手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篇2)

闫慧

一、教学构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

1、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2、联想: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4、教学例2: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

(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可以用简便方法。)

师: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积只要用棱长乘棱长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

二、说明:

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饿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思考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教学反思《《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如例3。

三、鱼缸的制作问题:

1、帮助学生回忆鱼缸的形状(长方体,但是没有上面)

2、如何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要减去上面的面积)

3、教学例3

四、(出示长方体模型,把它看成鱼缸的模型)

1、鱼缸缺少哪个面的玻璃?(上面)

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几个面的面积和?哪几个面有相同的两个?哪个面只有一个?如何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5个面,没有上面,左面=宽*高前面=长*高底面=长*宽)

3、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4、改变题目要求,使得长方体的宽和高长度相等,观察模型,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学生1: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前、后、上、下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学生3:这个长方体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5个面的面积,它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

说明:宽和高长度相等时,长方体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鱼缸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出一个面的面积乘以3就可以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积,就是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

五、练习

书P42页练习二的第一、二 题。

(要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关键是要知道如何计算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这些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而且通过指名学生口答练习,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以后教学的实施)

课后反思:

一、积极参与,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必定要注重学生经历学生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得学生通过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同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这种研究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身的实践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复习巩固,同时提出新问题——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如何求解的?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猜测,并且举例证明观点是否正确,最后由我来归纳总结。设计探究问题:1.你能根据表面积的概念说一下什么叫做正方体的表面积吗?2.如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还进行全班讨论,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这种研究性的探讨以及对比的方式,教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体现本身的学习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二、以事实为依据,解决问题

在制作鱼缸的问题中,首先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实物,然后出示简易模型进行教学。先问学生鱼缸有没有盖子,接着启发学生猜想如何计算制作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从而引出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的问题上来,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通过教学引导发现问题后,利用事实为依据,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探讨研究过程,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同时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对数学的学习保持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

三、巩固知识,归纳要点

改变题目的要求,发现新问题,全班讨论。经过多位同学叙述,他们便发现某些同学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叙述的内容是不完整的,所以结论不完全正确。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用充分的事实来说话,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某些典型的错误观点可以进行讨论,推翻,说出问题的结果和原来预测的不同点(区别),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加深印象。同时正确评估学生的观点,通过练习,巩固新旧知识,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大胆的进行猜测,做好记录,最后归纳要点或者规律。新课程强调: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四、教学需改进之处:

教师要进一步做好“六认真”工作,提高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叙述能力和运用能力,使得教学工作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十”字型人才。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篇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加强动手操作,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教学方案。

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创设情境,以“争”激思

新课伊始,创设让学生“猜一猜”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和正方体纸盒,哪个用的纸板较多这一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比较出来呢?”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必须分别计算出六个面的总面积”,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表面积”,这样设计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与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操作,以“动” 激思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以长方体的特征为依据,从给出的12个面中选取相应的面拼成长方体,学生在动手拼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测出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巧编习题,以“练”促思。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不单独安排时间推导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是设计了一道综合练习,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算式说意义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达到优化思维,推陈出新的效果,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优生在课堂上仍是主角,学困生由于动手能力差,思维跟不上,大部分时间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从课堂练习可以看出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课堂如果让他们充分动手操作与表达,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不知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篇4)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在计算中出现错误。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来认识概念,理解概念。

首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把纸盒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便于对照,让学生在展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他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然后,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的特征回答。这里关键是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的判断每个面的长和宽应该是多少。让学生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依次说出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的。

我在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主要是沿着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什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一条线来安排教学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对教材的深度钻研和对学生的预设显得尤为重要。课前在预设学生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只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个面一个面的面积依次相加;二个面二个面的一对对相加;先求出三个面的面积再乘以2;还可以把侧面的四个面展开看成一个长方形求面积,再加上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的巧妙方法却没有考虑到。实际生成时,学生只说出了其中的一种简便情况,通过引导学生能找出其他的方法。对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归纳,学生和我也只总结出了文字公式,还应简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记忆和书写。

实践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预设的课堂教学才能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才可能出现意外的惊喜和美丽的风景。以后教学中我将在课前加大研讨、分析力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篇5)

“综合与实践”是课程改革之后出现的一个新领域,它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体,以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潜能为目标的学习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数学学习价值的认识。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深入到生活实践之中,处处碰到数学的存在,处处遇到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比起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来,这种感受更实在,更真切,更深刻,因此也更具有现实意义。比如学习了本课之后,学生就可以计算灯箱上张贴的海报的面积、超市里的大立柱需要多大的彩纸才能张贴完整,那么在准备海报和彩纸时就可以先计算,再准备。让学生真切的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到数学,进一步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二,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虽然也可以实现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我们总是那么不能放手,总是那么不由自主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然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成了活动的主体,必须自主地去探索,去实践,去交流,教师不得不放手,否则,就不成其为综合实践活动了。本节课中,从学习内容的收集——学习内容的分类——探究每一类的计算方法——规律的总结,无不是学生们自己实践、探索、交流的结果。整节课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和引领的作用。

第三.注重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已学的知识和已具备的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比起课堂上、作业中、试卷里的纸上谈兵似的解决问题,来得更直接、更实在、更真实、更具有灵活性、更具有综合性,也就更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中求火柴盒、烟囱、正方体立柱等的表面积问题,是学生在生活中亲眼看到、亲手摸到的东西,比在教室里想象更直接、更真实、更易于灵活掌握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注重合作交流,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合作交流,在师生、生生,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大组等的交流中,学生对知识或活动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所以在合作交流中要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畅所欲言。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在撞击、知识在整合,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思维会实现质的飞跃。本节课中在计算衣柜的的表面积时,学生一句“摆放位置不同,表面积的求法肯定不一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出了表面积是一个面、两个面、三个面、四个面等不同情况,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雨后教学设计及反思集锦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这些范文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将内心情感通过文字表达。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有哪些可以借鉴的优秀范文呢?小编特别编辑了“雨后教学设计及反思集锦”,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雨后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1、自学研讨,掌握本课的生字。

2、准确、生动地复述课文。

3、帮助学生树立要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的思想。

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尚思想。

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联系背景评价包拯这一形象。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将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话通译下来;引入学生平时看电视书刊以及传说中了解的包拯的故事,互相讲述,教师及时给予合理评价。

有关字词、文言方面的投影片,课文朗读带。学生搜集有关包拯的故事。

1、电视台曾热播过电视剧《包青天》,哪位同学能在此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唱唱《包青天》的主题曲,哪位同学又能根据本部电视剧的'情节对包青天做简明扼要地评价。(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奖励)

2、这些故事都是编导们演绎的,与历史有一定差距,今天我们来看看史学家是怎样记述这一人物的,板书课题。

3、简介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位、官职、生平事迹等内容。包拯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是封建清官的典型。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结合注释、词典自主解决字词,疑难之处可质疑或讨论。(巡视、点拨)

A、第归,杀而鬻之。

B、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c、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D、旧制,风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结合注释、词典自主解决字词,疑难之处可质疑或讨论。(巡视、点拨)

A、第归,杀而鬻之。

B、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c、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D、旧制,风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1、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段重点写了包拯的一个特点。有的段落记叙具体,有的段落记叙较概括。请同学们选取一个段落来复述,要求准确,生动。

2、根据学生复述情况,做具体评价,既要鼓励,又要指出改进方法。

学习文言文有个规律:从机械性朗读到理解性朗读再到表演性朗读,本节课我

们就是按这几个步骤进行的,同学们对本课内容还有哪些不清晰的地方,请大胆提

出、大胆思考、大胆质询,大胆必“大得”。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4)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2、翻译下列句子。

(1)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二、1、启发发言:同学们对《包拯》一课提出了哪些疑问,是怎样解决的?还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

2、肯定学生解疑的方法,并做恰如其分的指导。

启发:在第二单元,我们已经接触了几篇传记,(投影:学习传记要在了解人物事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请你结合课文评价一下包拯这个人物?

1、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我们已接触过几篇,哪位同学们能举例谈谈。(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人物)

2、提问:包拯的作法受到肯定了吗?试从文中找出答案来。

1、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请举出他审过的其它著名的案例。

2、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清官?他们有哪些事迹?请你用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向同学们讲述。

这篇文章通过写包拯的典型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

课文共有――个段落,分别记叙了割牛舌案、________、________、

公开审案、平日为人几方面,其中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具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

概括。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________段穿插了侧面描写。

雨后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吹开了我们教师冰封已久的千万朵创造的梨花。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久已干渴的心田。新课程倡导课堂应该是放飞师生思想的天堂,教师应用自己思想的火种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

在这堂课上,孩子们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不得不惊叹于孩子们的思维!他们的发明很有创意,他们的发言充满激情。我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几何时变了?什么使他们变得如此投入,如此扎实,如此聪慧?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反思。

过去,在以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为主的课堂上,教师需要营造一种高度紧张、严肃有序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排除各种外在因素,努力将学生们的有意注意及行为统一到计划中的学习需求上,并通过奖惩手段维持课堂纪律。但是,在以学习者知识的主动构建和学习者情感、态度、意志的积极发展为价值的新课堂上,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于帮助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习者充分感受到课堂中的安全、轻松、欢愉,从而释放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的情感因素,以张扬他们的个性。在这堂课上,我一改以前的教学方式开设了一个“新产品发布会”,这是学生们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也是他们所喜欢的,因此在这堂课上学生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问题探索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知识魅力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

孩子希望我们“变”,课堂也需要我们“变”,变一变,孩子们会给我们一份惊喜;变一变,你会发现一片崭新的天地!

雨后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或多媒体可见)。

2、观察、说话:

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

3、导入新课:

叶·诺索夫是怎样描写这只白公鹅的?两位作家的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同桌或4人小组互教互查生字词的读音: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确。

2、指名分段试读课文:

注意正音,要求读准,读通顺。

三、对比阅读,领悟方法

1、设计表格(或课件),引导对比阅读

⑴ 先出示(点击)旧课内容,再读新课,划出重点词句,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

白鹅

白公鹅

①姿态

②叫声

③步态

④吃相

⑤玩相

⑵ 从表中你发现什么?

(相同点、不同点)

2、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

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同:傲慢、派头 。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

3、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

⑴ 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

(食料简单、吃法有板有眼,需要等候)

⑵ 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

(戏水、抢占地盘、主宰一切)

⑶ 讨论:

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的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四、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

读一读。

2、两位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样的感情?

五、作业

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雨后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1、了解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及本文用来说明鲸“大”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及一些动物领域的专有名词。

3、通过多媒体理清课文条理,了解每部分内容。

《鲸》是义务教育课程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美说明文,通过介绍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及进化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学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鲸的有关知识,拓展视野;二是学习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经过这几年的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学生综合分析和理解课文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由于学生都没亲眼目睹过这一海洋生物,缺乏感性认识。为此,师生应在教学中充分恰当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1、借助多媒体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会运用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来写简单的说明文。

2、通过多媒体了解鲸的进化过程。

1、下载一些“鲸”的图片和视频。

2、有关的教学课件设计

师:同学们请看一下这种庞然大物是什么动物(出示“鲸”的图片),它生活在哪里?

生:鲸,生活在海洋里,它是一种海洋生物。

师:同学们眼光非常敏锐,一下就识别出了这种动物,而且能了解一些它的知识,非常棒,那么有谁能更进一步指着图片具体介绍一下。

生:纷纷根据预习得到的信息,上台指着图片的不同部位进行详细介绍。

师:好,同学们表现的都很棒,那么我们今天来进一步学习有关鲸的大小、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

1、自由轻松读文,画出生字、词。

2、多媒体显示生字,指名注音。

( ) ( ) ( ) ( ) ( ) ( )

鲸 鳍 肺 胎 腭 滤

3、学生注音后,多媒体立即一一显示拼音。

4、多媒体显示生词,指名解释。

宽敞: 退化: 哺乳动物: 胎生:

5、学生解释后,多媒体立即一一显示词语意思。

师:指名逐节读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课文介绍了鲸的哪些情况?这些内容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多媒体显示问题)

生讨论、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生:课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鲸是非常大的动物。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鲸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鱼类。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介绍鲸的种类。

第四部分(第4--7自然段):介绍鲸的生活习性。

(多媒体显示学生的回答结果)

师:你对课文的哪个部分最感兴趣?请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展开学习,注意用上我们以前学过的学习方法。

1、 (多媒体显示)以前学过的学习方法,如:抓重点词,抓重点句子,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

2、 学生选择学习方法,选择内容开始小组合作学习。

生:我通过反复朗读,读懂了第一自然段介绍鲸很大。

生:我抓住了描写鲸大的句子展开学习,知道鲸比大象大的多,最大的有16万公斤,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四万公斤重的鲸就有17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重。

生:鲸的嘴巴也很大,人举起手还摸不到上颚……

师:同学们合作学习的都很好,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刚才总结的有关“鲸”的特点想象成具体的画面。

生:积极地想象,体会其中的乐趣。

师随机出示表现“鲸”这些特点的图片,让学生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屏幕展示)

师补充:是的,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课文写的很具体,同学们知道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把它写的这么具体,让我们一下子就有明确、深刻的印象呢?

生:积极地讨论、交流,得出作者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来进行说明的。师迅速在屏幕上显示出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并点明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屏幕展示)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部分。这部分共几句?描写鲸逐渐变化的句子是哪几句?(多媒体显示问题)

生:本节共四句,可分为两层。 ①②句讲鲸不是鱼类,它是哺乳动物;③④句讲鲸的退化过程。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正确,但是文中都是文字描写的,到底“鲸”的退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动态画面。(展示课前制作的动画和下载的“鲸”退化过程的视频)总结鲸退化的特点。

生:①环境变化;②很长时间。退化的原因是为了适应海洋的生活。

借助多媒体学习第三部分,介绍鲸的种类。

(多媒体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讨论分类)

师:请同学们认真自学④⑤节,完成下表(多媒体显示表格)

种类 食物 呼出的水柱

须鲸

齿鲸

(如:虎鲸)

借助教学录像,进一步理解这部分内容。(屏幕展示)

师: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描写鲸睡觉的句子读一读,并画成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生纷纷积极的作画。画好后,教师选好的投影展示。

师带领学生借助多媒体逐句学习最后一节。这段介绍了鲸的生长情况。

这篇文章介绍了鲸的大小、种类、退化过程和生活习性。作者抓住了鲸的最突出的特点,通过与其它动物作比较,运用比喻、举例、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形象地介绍了鲸的有关知识。我们也通过多媒体向大家一一展示了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如果大家想更深入地了解“鲸”的知识,课下可通过上网继续查询

课下写一篇小作文:《鲸的自述》(屏幕展示)

在教学《鲸》这篇说明文时,应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通过多媒体的优势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在自主活动中,在积极思维中,达到自悟自得。

首先,教学中多处借助多媒体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既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有效地调动了他们情感的参与,如介绍“鲸”的特点,认识“鲸”的种类及“鲸”的退化过程时,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透彻,体验也更深刻。以后应多运用这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其次,教学中应充分落实好自主阅读。应让学生享有充分地阅读自主权和选择权,经历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习得的过程。

雨后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正是配合当前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飞跃。新课程标准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 神的数学课程体系。要使该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一种符合学生自主发展、融入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应体现开放式教学。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教师做到了: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在这里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解答问题。

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教师板书:1/2、1/4、1/8,让学生读出各数。

谈话:“看到这三个分数,你能说出它们谁大谁小吗?”(学生猜测,交流)“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需要大家动手来验证一下,请从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学具里选择合适的学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2、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1)、(课件出示第3题)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一样长)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该怎样表示?

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生答,师演示)

你能根据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出这三个数的大小吗?

(2)、(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

学生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其教学特点是: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

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2、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让我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好吗?

【课后反思:】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经多次“磨课”后,选择了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一来,表示“半个”就不可能再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短暂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弯着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挡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还有的干脆说:没法表示,就写两个字——半个。这时老师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学生提出用分数表示,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老师都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用数表示出来。然后老师有选择的告诉学生:“0.5可以表示半个,这是小数,以后会学到,而像这个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结合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在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2、1/4和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1/2﹥1/4﹥1/8。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会更大更浓。

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所以,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受尊重。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

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我在课堂中经常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雨后教学设计及反思【篇6】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因此,我们应努力改变传统的拼音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式,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创设情景、编顺口溜、做游戏、合作拼读等形式,让孩子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努力创造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氛围,使枯燥、单调的拼音课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在各种情境中快乐地学习拼音,享受拼音。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拼音卡片、画有四线格的小黑板、录音机、情境设计图。(教师)

2.拼音卡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录音)请听录音:小朋友,你们刚刚结束幼儿园的生活,来到学校读书学习,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了,面对一个个不认识的字,你们别急,给它们戴上小帽子,你就认识了,这些小帽子就是汉语拼音,汉语拼音的作用可大了,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字、学习普通话、查字典,还能帮助我们用电脑打字呢!

2.过渡:汉语拼音?、o、e的作用这么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汉语拼音的第一课。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个欢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利用智慧老人的话,引出汉语拼音并介绍汉语拼音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汉语拼音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课

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观察思考:图上画了谁?他们正在干什么?

1.学习?。

(1)看图:小女孩在干什么?(在进行发声练习。)我们也来试试。

(2)老师出示拼音卡片:?,讲解并示范发音,学生模仿。

(3)师:在发?时,嘴巴怎样?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张大嘴巴?、?、?。

(4)学生练习用?说一句话。

(5)观察小女孩图,看哪部分与?的形状有关系?识记并书写?。

2.出示课件,认识四线格,并指导书写a。

(1)介绍四线格,引导观察:小朋友们,老师画的这幅图,数数有几条线。(四条。)这就是四线三格,指出上格、中格、下格。我们的拼音字母都写在这个四线三格里。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在四线格的位置。

(2)老师讲解笔顺并范写:?先写半圆再写一竖,留个小尾巴。学生书空。谁来学着老师说说并告诉大家怎么写。现在在书上第21页描红,看谁写得好。

3.学习o。

过渡:小女孩发出的声音引来了许多小动物,你们看谁来了?

(1)出示公鸡打鸣图:公鸡在干什么?谁来学一学?

师:公鸡发出的喔喔声,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字母o的发音。、d、n等字母,找到今天所学的字母,如果对了,水果就落地。新课标第一网

3.猜一猜。四人一组,一名同学做这几个字母的手势,另外的同学猜。还可以在同学的手心上写一写让同学闭上眼睛感受后再猜。

4.角色扮演(小女孩、大公鸡和大白鹅):一天清晨,大公鸡喔喔地叫了,发音o;小女孩听到了公鸡的叫声,马上起床,来到草坪上,开始发音练习,发音?;你看她多勤奋啊,她动听的歌声引来了大白鹅,发音e。他们多开心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字母的发音、记住字形、编顺口溜、练习说话,游戏,在巩固字母的发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枯燥的字符活起来,让学生的才华露出来,让机械的记忆趣起来。

四、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三个新朋友?、o、e,不仅知道了它们的名字,还记住了它们的样子。它们还特别爱美呢,喜欢戴上各种不同的帽子,下节课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戴帽子的它们吧。

2.请小朋友们把我们今天认识的三个新朋友回家读给爸爸妈妈听,并写给爸爸妈妈看。明天老师再问大家,看哪位小朋友记得又快又好,不仅会读还会写。

设计意图:在趣味谈话中,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进行知识的整合。并引出下节课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母,导入新课

1.抽读卡片: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个单韵母,谁还记得?(指名回答)多媒体课件出示。其他小朋友一定也记得,不信我们一起读读。(齐读)

2.抽读?、o、e卡片。指名说是怎么记住它们的,说口诀。(圆圆脸蛋?,一个圆圈ooo,白鹅倒影eee。)

3.看口形猜单韵母。

4.指名说发音口诀。(嘴巴张大?,嘴巴圆圆ooo,嘴巴扁扁eee。)

5.教师说单韵母,学生摆口形,然后发音并从自己的卡片中找出字母。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唤醒孩子已有的知识储备。从而更好的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结合儿歌,学习四声

1.过渡:现在就让我们进入下一轮的魔法活动。

2.认识声调符号和四种声调名称。

(1)汉语拼音规定一个音节有4个音调。它们好像四个兄弟,名字各不相同,读音的高低升降情况也不相同。

(2)板书四个声调并讲述:这4个声调符号分别用来表示4种声调,标写在字母的上端。标的表示第一声,标的表示第二声,标的表示第三声,标的表示第四声。指着声调符号分别领说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

(3)教师配合手势教学声调儿歌: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3.学习?的四声。

(1)出示课件小白兔开车图讲述:汽车平走āāā,汽车上坡,汽车下坡又上坡ǎǎǎ,汽车下坡。

(2)教师边打手势边范读,让学生看清手势,听清四声的不同读音。

(3)按四声顺序请同学读,检查学生读音的情况。指名读,互相读,开火车读。

(4)教师教儿歌:一声高高平又平,二声就像上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下山坡。

(5)学生自由练读?的四个声调。

(6)教师指生读?的四个声调。重点练读?的二声和三声。

(7)打乱四声顺序练习读,逐步达到能正确地直呼出带调韵母。

4.学习o的四声。

(1)师:o和?一样也有四个声调。

(2)多媒体课件出示:ō、、ǒ、,教师提问:谁能像读?的四声那样,试着读一读o的四声。学生练习。

(3)教师纠正学生发音,学生练习读o的四声。

(4)多媒体课件出示o的四个声调,打乱顺序读。

5.学习e的四声。

(1)出示课件:新朋友e也有四个兄弟,它们也想跟小朋友交朋友,你们欢迎吗?

(2)学生自主学习e的四声:ē、、ě、。

(3)小组合作学习,组内齐读,组长抽读。

(4)教师指学生读,学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

(5)联系日常生活,教师引导用带调的e组词:飞蛾、额头;ě恶心;饿了、凶恶。

(6)多媒体课件出示e的四个声调,打乱顺序读。

6.出示:āōē、、ǎǒě、,教师范读一遍,学生练读五遍,分组读、齐读各一遍。说一说阿姨的ā是第几声,喔喔叫的wō是第几声,小鹅的是第几声。(阿姨的ā是第一声,喔喔叫的wō也是第一声,小鹅的是第二声。)

设计意图:结合小兔开车图学习?、o、e的四个声调,再利用儿歌引导学生读准?、o、e的四个声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拼音学习能力。

三、多种形式,反复练读

1.抽读?a、o、e的四声卡片。

2.听老师读不同声调的3个单韵母,说出是第几声。

3.给三个孩子分别起字母名字,一个叫?,一个叫o,一个叫e,然后请他们上台介绍自己。还可以给这三个字母分别加上四个声调再起12个名字。

4.看屏幕开火车读。(屏幕显示:带调的?、o、e共12个字母随机逐个闪烁,轮到的同学就读那个闪烁的带调单韵母。)

5.同桌互读。

(1)小朋友。请拿出我们制作的单韵母卡,同桌互相认读。

(2)请两对小朋友上讲台前试试互相认读。

6.二、三声对比读。ǎ、ǒ、ě。

7.抄写?、o、e,再依次加声调符号。在四线格的中格每行分组写4个?、4个o、4个e。

设计意图:运用抽读、指读,同桌读、对比读等多种方式,反复练习?、o、e的四个声调,使学生掌握了?、o、e的四个声调的读法,为以后的拼音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小结:我们认识了3个拼音朋友,单韵母?、o、e,不仅掌握了它们的音形,能够正确书写,而且能读准四个声调,真棒!

2.回家做字母卡片,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新课标第一网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学习内容的同时,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对开学第一课的拼音知识掌握得更扎实,更牢固,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

教学反思:

1.从图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做什么。学生回答小女孩在唱歌,小女孩发出的声音就是字母?的音。张大嘴发?要响亮。这样初入学的儿童易于接受,知识给得很自然,重点观察小女孩的头,以配合字母?的字形记忆。

2.重视起始教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书写的指导,为学生写好字打下基础。

3.根据儿童年龄特点,采用了多种方式记忆字形。如顺口溜记忆,用动作表演记忆,使学习富于情趣,让学生愉快学习。

4.练习四声时将重点放在二声、三声。通过手势的帮助使四声发音更加准确。最重要的是根据儿童的遗忘规律,在准确的教学后坚持反复有序的练习及循序渐进的复习。

雨后教学设计及反思【篇7】

学生们自由交流。

指导书写。

三、你是一位设计师,你会建造一座什么样的桥?请先在小组中交流,把你想到的桥写下来。

四、全班交流

比一比谁建造的桥最有特点。

师生共同评价。

五、总结并布置作业

修改小习作。

板书设计

桥之思

路桥:功能、材料、形式、方便------路桥不可少

心桥:尊重、谅解、关注、信任------心桥更可贵

课后小结教学反思:

1.读解课题。读课题后,启迪学生体会“思”的意思。以桥为主题搭建文化交流平台:课前可让学生阅读“开卷有益”里的文章,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家乡桥的历史和故事,了解最新的建桥技术。

2.课文第二小节的描写比较抽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可借助课文插图,有条件的地方可到实地感受一下,两者结合加强朗读指导,体会“桥在给人方便的同时,装点着乡村和城市”这层意思;展开合理的想像,可引入有关描写桥的片段进课堂或交流家乡桥的历史和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小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读桥、找桥、爱桥的情感。

3.诗歌第三小节是理解的重点。教学中,注意它与前两节的联系,从整体入手,借助课文后的思考题“桥引发了你哪些思考”组织学生交流。可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对“这样的桥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这句话的理解。让学生在朗读交流之中感悟到这样的桥古今中外处处存在。

4、语文教学重在朗读,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这节课也不失朗读的风采,采用多种读法:自读-朗读-品读-感情读。

雨后教学设计及反思【篇8】

教学反思:

《鲸》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文章,语言相对平淡,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21世纪的小学生已通过电视、网络、图书等多种媒体对鲸有些了解,再加上《鲸》这篇课文主要介绍的是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学生对课文缺乏新奇感。。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它,既让学生学到有趣的动物知识,又不失去语文学科的特性,让学生获益更多呢?教学这一篇课文我主要是遵循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创设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自主探究的,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自主活动中,在积极思维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学习主动质疑,主动释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有一种海洋里的动物,“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宽敞。”这种庞大的动物是什么?(鲸)

1、出示多媒体,导入:

一天,东海龙王兴致特别高,想举行一个规模盛大的鱼类联欢会,比一比哪一种鱼最聪明,表演的节目最棒,得到名次的给予重奖。各式各样的鱼都游到指定的地点,顺利地通过由蟹将军把守的赛场的大门。鲸得到这个消息后,也想溜进去凑凑热闹,去拿个大奖。当它正准备游进赛场大门时,被蟹将军挡在门外说:“你不属于鱼类,不能入内参加。”鲸振振有辞地说:“我就是鱼,不然大家怎么都叫我鲸鱼呢?”

T:鲸和蟹到底谁说得对?分学习小组讨论。

指名学生汇报。

T:刚才读课文,你们已经了解了鲸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鱼类,你们还想了解有关鲸更多的知识吗?(自读自悟。)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读书的收获。

3、指名学生为本课设计板书:

T:鲸的特点实在太有趣了,鲸哪方面的特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4、学生交流感悟,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鲸的特点:

(如找有关句子朗读、画简笔画、看图辨别须鲸和齿鲸、分角色读等。)

二、质疑释疑

学了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让我们来到大海边,亲自面对鲸提问,对于提出的问题,知道答案的同学可以自由发言,比一比,看谁表现得最棒?

学生边质疑释疑,老师边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解决课堂上的疑难问题。

三、分角色扮演,复述鲸的知识

T: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

1、把自己想象成海洋博物馆里的讲解员,用自己的语言向别人介绍有关鲸的知识。

2、把自己想象成一头虎鲸或须鲸,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向别人介绍鲸的特点。

T:先准备两分钟。

指名学生上台讲。

评议。

四、自选作业

1、把鲸某一方面的特点,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下来。

2、运用本课的说明方法,抓住某动物的特点写一个片断。

3、上网查找或课外阅读有关鲸或其他海洋生物的书。

雨后教学设计及反思【篇9】

教学反思:

我在四楼多媒体上了一节公开课,我所讲的是《鲸》,讲完后我对这节课作了一个整体的回顾。在讲授这节课时,我考虑到由于鲸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不常见的东西,所以我运用了课件,让学生不仅从书上,更从视觉上深深的体会到了鲸的各种特点和生活习性。并且,在学习鲸的生活习性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对那一部分感兴趣就认真看,然后起来为大家讲述。这样一来,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做到了把课堂真正的还给了孩子。在讲这一节课时,我还精心设计了过渡语,使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过渡非常自然,让学生的思路也随着老师的语言自然的转换。并且能够抓住文章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

在这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课堂气氛不是太活跃,教师不敢太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让学生说的有些少,教师语言有些多,致使课堂气氛不够充分活跃,如果能把问题放手交给学生去解决,让学生自己多读书,自己领悟一些问题,效果可能会更好。

二、在合作交流时,我在交流过程中又无意识的增加了教学要求,这样一来,就会让学生弄不明白到底要交流什么问题,容易造成问题解答上的混乱。并且交流完了以后,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多提问几名。放开让大家交流。

教学设计:

一、概述

1、课名是《鲸》,是人教版教材小学五年级(第九册)的一堂语文课。

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3、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本节课在学习中让学生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同时让学生知道文章的一些说明方法,如:例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说明等多种方法,并让学生进行运用。

4、学习本文的意图是使学生了解鲸的一些知识,学习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认识例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说明方法。

2、这节课鼓励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4、学生能够将课上了解的有关鲸的知识,制作一份电子手抄报,并以鲸的自述为内容进行一次中队活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1、学生是佛山市元甲学校五年级4班的学生。

2、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学习的能力也比较强。

3、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口头表达能力较强。

4、学生对动物很感兴趣,对鲸更是充满神秘感,他们对于《鲸》这课的学习,一定非常感兴趣。

5、所有学生都能运用网络查寻收集资料。

四、学习任务分析

1、学习这课后,知道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并知道和掌握一些说明的方法。

2、这节课让学生去了解鲸,他们的兴致都很高,再加上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利用网络资源上语文课,学生还是头一回尝试,学生一定很感兴趣。

3、全班同学都要收集有关鲸的资料,利用网络大量阅读有关鲸的文章,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课后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收集的资料,出一期介绍鲸的电子小报,并以“鲸的自述”为内容进行一次中队活动。

五、硬件资源

互联网的多媒体网络教室。

六、资源

1、人们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

2、学生在网络教室上课。

3、让学生阅览有关鲸的科普教科书。

4、做一个多媒体课件供学生观看,并提供一个已做好的资料库让学生阅览包括文字、图片、影片(见课件文件夹)。

5、参考网站(有关“鲸”的网站)。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灵活运用合理地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点拨;运用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本课时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后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再进行汇报,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了解鲸的生活习性,在学习鲸的呼吸这部分内容时,我还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在学习鲸睡觉这部分内容时,我还让学生通过想象,然后在电脑上画出它的样子,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我还不以学生学懂这篇课文为满足,更以这篇文章作为知识的窗口,让学生从多方面去了解鲸,于是我让学生进行网上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最后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收获、感受,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二)教学程序设计

本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而定。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始终处于思考的状态为指导思想,教学环节如下:

1、复习引入

上可伊始,我便让学生回顾,通过课文一、二段的学习,你们知道了有关鲸的那些知识?让学生回答这一题,一方面检查学生对已学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是唤起学生的记忆,知道鲸是哺乳动物,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并以此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2、讲授新课,探究新知

我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阅读方式读课文的3--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读完之后,我让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收获,并试着解决学习中的疑难,这样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生学完后,就让他们进行汇报,当他们谈到鲸的进食情况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他们看,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当他们谈到鲸睡觉时的样子时,我让学生感情朗读,其余同学闭目想象,然后将鲸睡觉的样子,在电脑上画出来,这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去大胆创作。通过这些环节的学习,学生对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已很明白了。

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用了多种说明的方法,如何让学生去感受说明的方法呢?在讲完这部分内容后,我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想想课文在介绍鲸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将它画下来,并和同学展开讨论,然后我让学生以一句为例谈谈,这样学习,学生对这些说明的方法的印象加深了,在此基础上,我还让学生用其中的一种说明方法写一个句子,使学到的知识得以运用,增强了实效性。

3、积极思索,质疑问难

课文讲授完了,我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质疑问难,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我并没有把答案直接告诉他们,我让其他会的同学来充当小老师,让他们也来尝尝成功的喜悦,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怎么办?

4、网上阅读,丰富知识

我让学生进行网上阅读,解决学习中的疑难,亦借此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通过课内外的学习,学生对鲸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点滴收获或体会,使学生从各方面丰富自己对鲸的认识。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最后,我进行总结,激励学生去探索,去打开大自然的奥秘。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去了解、去探索鲸的有关知识,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课后作业:(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介绍鲸的电子手抄报;(2)以“鲸的自述”为题材,进行一次中队活动。

教学过程流程图(略)

八、评价和总结

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随时给出评价反馈,课时结束时,教师对本科的内容和目标完成的情况加以总结,激起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学生的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

2、学习说明文的常用的几中说明方法,并进行运用的能力进行评价;

3、信息查找:利用网络查找有关鲸的资料,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增长知识,扩大阅读面。

4、知识应用:课后应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出一期介绍鲸的电子小报和以“鲸的自述”为内容进行一次中队活动。

雨后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0】

一、课前反思: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生认知,左右相关教材,制定教学策略

1.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我们总感觉新教材内容不多,却有说不完的话题,其一,如人教版《物理必修一》“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一节中关于“加速度的定义”,教材内容只有一段黑体字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我认为这一定义的内涵非常深刻,其中暗示了决定加速度大小的物理量是一个比值,不是速度也不是速度的变化量。其二,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在课本中以图1.5-2简要说明而已。但本节课最重要的理解就是加速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所以应将加速度概念的理解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研究学生,制定发展目标

通过对学生学前学习的反思,在加速度第二个班教学中我以摩托车,赛车,飞机起步加速的实际视频引入教学。学生从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不但自己发现了几种车子起步的速度变化快慢不同引入了加速度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未学习重难点之前先奠定了主动,渴望,愉快的基调。

二、课中反思:注重学生反馈,控制教学进程,优化师生行为

1.营造学习氛围

加速度大小的教学,我把问题放了出来,没有直接告诉结果而是让学生组织辩论。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小组展开了如下讨论

问题1:加速度的大小与那些物理量有关?

问题2:速度大加速度大?加速度大速度大?

问题3:速度增大加速度就增大?会不会出现加速度减小而速度在增大

问题4:速度变化量大,加速度就大?反之也成立吗?

问题5:如何理解比值定义?

通过以上问题学生开始了辩论,每组同学都举出了生活中的实例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证明同时也对自己的错误观点回归概念进行了说明。展示了自我,剖析了自我从而最终发展了自己

2.优化学习过程

我们还是来看《加速度》从v-t图象看加速度。学生在讨论中说出了很多想法和“高招”,有取相等时间看速度的变化量,有求相等速度变化看时间的等等,虽然不一定有代表性,但是他们能理解的,在一定时候去用也是有效的;可能也说不出什么道理,但经过教师的点拨他们会豁然开朗,你想这样的教学比说教不更有用吗?我在“从v-t图象看加速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强调“实践与讨论”,使归纳和总结赋予了活力。

3.发展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在教学中我们可能还会遇到“伤心”:学生不合作、不理会,启而不发是常有之事。但想想你的“说教”他又听了多少?而尝试着鼓励他动起来,从学习习惯让他变起来,终有一天会有突变。学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实现学习主体各方面素质的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上,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创新力的开发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更应采用多样活泼的方式,借助多种媒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对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分析性指导和支持,以养成学生全面进取、不断创新的习惯。有时教师可有意识地提供假信息,从反面刺激学生的选择和判断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论证的根据,在反复磨炼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课程标准中的模块教学,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如在“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p27内容并参阅图1.5-2归纳总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并根据学生回答给了及时的肯定与表扬,可以说不深不浅的学习了知识,恰到好处的激励了学生。

三、课后反思:小结教学得失,关注过程效果,提高师生素养

在第一个班教学后我及时写“教学后记”及时记录教学后的体会,及时修改教学过程设计,不但有效提高自身素质,重要的是改进了第二节课。教学后反思是积累教学经验,修正教学策略的必由之路。一节课下来想想有效果吗?你使用的教学方法是讲述还是探究,是将发展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吗?自我感觉好吗?自主学习安排了多少时间,学生得到充分的参与吗?我们有多少问题需要反思,有多少问题需要解决,从备课到上课,再到指导学生的学习,我们在观念上转变到新课程标准所需要的境界了吗?